24 古诗两首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二小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2)
24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七单元的第一篇.本文是一首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古诗,作者苏轼以精炼的文字展现了一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
文章既有写景的语句,又隐藏人物内心活动,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很好的范例.【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词析句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疾风骤雨之美和诗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教学难点】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感受诗的美,爱上古诗词.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意思。
一、导入新课: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
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
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
嘉佑进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
3、学生自己理解古诗意思。
24古诗两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4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教学
目的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具及多媒体课件
插图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今译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4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4)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分享湖上急雨古诗解释
湖上急雨古诗解释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醉情于山水之间——《24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4 古诗两首》在小学语文(新课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1页,包括《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古诗。
第一课时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5首,其中第一首(本首)最为著名。
本诗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学情分析:这一次是借班上课。
学生已经五年级了,加上我校是市“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因此学生在课外已经背诵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这为我课前的带“雨”字诗句的诵读复习和课上的“风”字“飞花令”游戏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适当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学习理解古诗,做到“一首带多首”,逐步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设计思路:按照古诗“四步教学法”来组织教学:一、释诗题,知诗人;二、解句意,知诗意;三、看画面,想诗境;四、品诗味,体诗情。
为了与听课的老师们分享自己进京学习的最前沿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我还特地预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初步学习思维导图。
教学方法:以情激趣,以趣激趣,结合画面,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想象、理解诗句,加强诵读与积累。
教学目标:1、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重点指导学习生字“遮”。
2、通过诵读与交流,知道诗的大致意思,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受苏轼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复习相关的古诗。
3、初步了解思维导图,学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思维导图。
24、古诗两首(一课时)回乡偶书_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4. 练习检测
从诗中摘录两组反义词 (少小)—( 老大)
( 离 )—( 回 )
少小( 乡音( 儿童( 笑问(
), )。 ), )。
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 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欣赏第二首
离 近 惟 春
贺知章 家/老 大 回, 改/鬓(bì 毛衰(shuāi)。 n) 见/不 相 识, 从/何 处 来。
何(hé )
客(kè )
kè
yīn
hé
客 音 何
为 何 何 处 何 方
和
河 禾
合
和
河
禾
(
合
河 )边
何
( 合)作 (和 )好
( 和)平 为( 何)
( 禾 )苗
学习提纲:
1 .请你大声正确朗读一遍古诗。 2 .想一想你都读懂了什么?
别 来 有 风
回乡偶书 家 乡 岁 月 人 事 半 消 门 前 镜 湖 不 改 旧 时
多, 磨。 水, 波,朝廷做过官。《回乡 偶书》《咏柳》等都是千古 传颂的不朽名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bì 毛衰(shuāi)。 n)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kè )从何(hé )处来。
回 乡 偶 书
少 乡 儿 笑 小/离 音/无 童/相 问/客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含答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本学期我培养了三个学习习惯:、、。
2、(1、《老师,你好》)“古今中外,!地北天南,!”改成陈述句是:。
“笔尖飞舞,那是;笑语盈盈,。
”其中,“春蚕”比喻,“理想的丝线”比喻,“甘露”比喻。
3、(2、《但愿人长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可以用课文中的“”来解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用课文中的“”来解释。
诗句中的“此事”指的是“”;“婵娟”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古诗两首》)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样写到:。
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指_____________。
“镜”指____,比喻________。
“镜未磨”: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 _________。
诗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分别把___________比作未磨的铜镜,把______比作了白银盘,把_____比作了青螺。
唐代诗人李白在《峨嵋山月歌》中这样写到:。
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的感情。
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夜发”指________。
“下”指__________。
诗中有五处地名是。
5、(4、《秋天》)秋天如同,;秋光如同 , 。
走在秋天,头顶有;捡一片黄叶 , 。
6、(《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24.古诗两首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
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
在行至白帝城时,突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
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李白是我国唐朝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朝 ( zhao chao )辞一日还 ( huan hai )万重 ( chong zhong )山白帝 ( ti di )城啼 ( ti di )不住2、齐读〔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A 、朝辞白帝彩云间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2、理解词义:辞:辞别,分开。
3、作者早晨分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a.指名说:早晨分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B 、千里江陵一日还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3、练说句意1〕互相说2〕指名说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5、小结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五年级下册苏教版语文教材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两首诗都是写的六月里的西湖景色,店铺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苏教版课文《古诗两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教学札记苏教版第十册23课《古诗两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现将本课的一些教学随感述之如下:⒈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
如何在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夏日西湖一场急来急去的暴雨。
虽说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极大多数都没去过杭州,但对杭州的西湖多少有点知晓,毕竟是名胜古迹。
于是我就采用了词语对接这样的方式,我说前半句,让学生说后半句。
学生对这样的导入很感兴趣。
君子一言,;八仙过海,;螳螂捕蝉,;上有天堂,。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去观赏一下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学习他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古诗学习切忌逐句讲解,力避繁琐分析之嫌,但古诗学习毕竟有规律可循。
一首诗一般总有诗题、诗人、诗句三部分。
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就适时渗透了古诗学法指导。
根据诗的形式结构,概括出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个基本的学习步骤。
本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将“知诗人”这个环节放在课始。
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再次提到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店铺整理了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4课《古诗两首》,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⑤【注释】①望湖楼: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上,是当时眺望湖中景物的楼。
醉书:酒醉中题写此诗。
②翻墨:打翻了墨水瓶。
这里形容云像泼翻的墨一样黑。
③跳珠:滚跳的珍珠。
这里形容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跳跃不定。
④卷地风:吹到地面上卷起的大风。
⑤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四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4古诗两首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黑云翻墨未遮山,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白雨跳珠乱入船。
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卷地风来忽吹散,nwàg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望湖楼下水如天。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自由阅读,注词释义,理解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草》是一首咏物诗,《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
学习啦我在此整理了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草》白居易篱篱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宠爱春天、宠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伴侣们,大家从小到如今确定会背不少诗吧,今日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简洁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状况,随机纠正读音。
留意"荣'不要读成y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疏'要读翘舌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状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当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假如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稳固音、形。
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ng);平舌音:菜(ci)宿(s)。
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稳固读音。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词背诵:请同学们课后熟练背诵《题西林壁》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家长签字确认,以巩固课堂所学。
-提醒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诗词鉴赏:请同学们从课本或其他资料中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撰写一篇100字左右的鉴赏心得。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鉴赏,如:诗人情感、表现手法、意象等。
3.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热爱生活。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5.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情分析
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在学习《24古诗两首》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逐渐浓厚,但古诗中的部分词汇、句式和意境对他们来说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所学: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内容、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
2.情感升华:强调古诗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关爱自然。
-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情感。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用诗词歌赋来赞美我们的美好生活。”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检测,巩固学生对古诗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苏教版(新)五下_24.古诗两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优质课件】 .pptx
同学们,下节课见!
24.古诗两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壹 课前导入
目 录
贰 生字学习 叁 古诗浅析 肆 古诗赏析 伍 课堂拓展
壹 课前导入
趣味引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
杭州,人们总是立刻会想到远近闻名
的西湖。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 为之挥毫泼墨,留下了千古名篇。今 天,我们就跟随古人一起去领略一下 六月西湖晴天时的美景!
作者简介
杨万里: 南宋诗人,字廷秀, 号诚斋, 吉水人。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 俗明畅、自然活泼。与尤袤、范
成大、陆游齐名, 称“中兴四大
诗人”。著有《诚斋集》。
贰 生字学习
多音字
荷
hé(荷花) hè(负荷)
理解词语
到底。 毕竟:
格外,不同于一般。 别样:
一年四季。课文中指除六月以外的其他时间。 四时: 与太阳相映。 映日: 无边无际的碧绿。形容莲叶多,望不到头。 无穷碧:
叁 古诗浅析
初读古诗
晓出①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②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③同。
接天④莲叶无穷碧⑤, 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晓出:早晨走出。 ②毕竟: 到底。 ③四时:一年四季。 ④接天:与天空相接。 ⑤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初读古诗
译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
后一首描写的是在净慈寺下所见的晴天湖景,
只写了莲叶、荷花两种事物,着力表现的是景 物的静态美。
延伸问题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现了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美景,表达了诗
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四年级上册要求背诵的课文
9、泉城
9课第三—五自然段
11课自己喜欢的两段
P69名言P70读读背背
要求默写
13课第6-8自然段
P85读读背背
要求默写
P107读读背背
要求默写
20课最后四个自然段
P123名言P124读读背背
要求默写
24、雾凇
25、古诗两首
要求默写
P140读读背背
要求默写
P107读读背背
要求默写
20课最后四个自然段
P123名言P124读读背背
要求默写
24、雾凇
25、古诗两首
要求默写
P140读读背背
要求默写
四年级上册要求背诵的课文
课文篇目
家长检查
组长检查
老师抽背
默写要求
1老师,您好
2课四—六自然段
3、古诗两首
要求默写
4、秋天
P24读读背背
要求默写
6课四-六自然段
P46读读背背
四年级上册要求背诵的课文
课文篇目
家长检查
组长检查
老师抽背
默写要求
1老师,两首
要求默写
4、秋天
P24读读背背
要求默写
6课四-六自然段
P46读读背背
要求默写
9、泉城
9课第三—五自然段
11课自己喜欢的两段
P69名言P70读读背背
要求默写
13课第6-8自然段
P85读读背背
要求默写
五语下24《古诗两首》祥解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4.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 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4.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四、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背诵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写生字,正确、流利读书情况及对古诗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借助概括大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五、教与学的准备: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诗人苏轼、杨万里,完成预习单。
教师: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以西湖为话题导入: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你最先想到的是——西湖(课件展示3.是呀,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
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当属北宋诗人苏轼。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知道吗?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他的诗词也赋予了西湖别样的魅力。
出示苏轼资料: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3.除了这些,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解?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苏轼的了解,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元日》。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进程: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
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屠曈换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屠杀苏醒交换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名说。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江雪》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雪》。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诗句,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进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能用自己的
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
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
(3)、你有什么补充的?
四、指导朗读与背诵
1、指导朗读。
(1)、为什么老翁独自一人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在江面上垂钓呢?
(2)、怎样才能读出你的感受呢?
2、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副画么?说说看,这是一副怎样的画?
3、想象同学们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4、抽生读。
5、集体评议。
(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
6、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7、抽生背诵。
布置作业: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
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