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与病机预防治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偏胜
阴偏胜是指阴气偏胜,功能低下,热量不 足,以及阴寒性物质积聚的病理状态。
见恶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脉迟等 实寒证;畏寒、喜暖等症,即所谓“阴 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
阳偏衰
阳偏衰是机体阳 气不足,脏腑 功能衰退,阳 失温煦的病理 状态。
见畏寒肢冷、面 色咣白、舌淡 脉迟等症。
阴偏衰
阴偏衰是机体阴液 不足,阴不制阳, 阴失濡润滋养的 病理状态。
(2.5)气脱
由于邪气太盛,正气骤伤;或长期损耗, 正气衰竭;或大汗、大吐、大出血致气随 液脱、气随血脱等原因,导致气不内守而 外逸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
(二)、血的失常
气的失常主要有两个方面: 1.血的生化不足或耗损太多——血虚 2.血的运行失常——血瘀、出血。
(3.1)血虚
• 一是失血过多; • 二是血液生化不足; • 三是久病耗血; • 四是瘀血阻滞,新血不
(二) 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至虚有盛候,
大实有羸状)
二、阴阳失调
•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 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 导致机体阴阳两个方 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 平衡,从而形成阴阳 偏盛、偏衰、互损、 转化、格拒、或亡失 的病理状态。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 阴阳维持着相对的、 动态的平衡与协调, 即所谓“阴平阳秘”。
• 阴盛格阳
– 是阴寒之邪盛极 于内,逼迫阳气 浮越于外,互相 格拒、排斥的病 理状态。
– 见面红、脉大等 热象,此为“真 寒假热”。
阳盛格阴
是邪热内盛,热 极深伏,阳气 郁闭于里,格 阴于外的病理 状态。
见四肢厥冷、脉 沉伏等寒象, 此为.“真热 假寒”。
阴阳二气相互格拒示意图
阴
盛
阴气
格 阳
(3.3)出血
血液不循行于脉内,逸出脉外的一种病 理变化。
• 原因:热入血分
见五心烦热、潮 热盗汗、心烦 失眠、舌红少 苔、脉细数等 症。
阴阳互损
指阴阳一方的虚损从而 导致对方的不足,形 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 化。
阴虚的基础上,导致阳 虚,称为阴损及阳。
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 虚,称为阳损及阴。
阴阳格拒
指由于某些原因 引起阴或阳的一 方极盛,因而壅 盛于内,将另一 方格拒于外,使 阴阳之间不相维 系,从而形成阴 盛格阳或阳盛格 阴的病理变化。
阳气
真寒 假热
证
阳
阳气
盛
格 阴
阴气
真热 假寒 证
面色苍白 四肢逆冷 精神萎靡 畏寒蜷卧 脉微欲绝 面红烦热 脉大无根
壮热烦躁 面红气粗 舌红脉数 四肢厥冷 脉象沉伏
• 亡阳
5.阴阳亡失
– 即机体阳气突然亡失, 导致全身功能突然衰 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 见冷汗淋漓不止、 手足逆冷、精神萎 靡、脉微欲绝等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3.2)血瘀
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
• 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 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 都叫血瘀。
血瘀与瘀血区别
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一种病理状态。 属于病机概念。
瘀血是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之外而尚积存于组 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 于器官内的,失其正常营养作用。属于病因概念
亡阴
即机体的阴液突 然亡失,导致全 身功能严重衰竭 的一种病理状态。
见汗出不止、 汗热而粘、喘 渴烦躁、脉急 数无力等症。
阴阳失调病机发展变化表
初期
阴阳 偏胜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阴阳 偏衰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发展
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阳病 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 阳盛转阴 阴盛转阳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转归 亡阴 亡阳
• 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 用下,脏腑、经络、 气血津液等生理活动 发生异常改变,导致 整体或局部阴阳平衡 失调,则会发病。
(二)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转化 阴阳亡失
• 阴阳偏盛
阳偏胜:是指
阳气偏胜,功能亢 奋,热量过剩的病 理状态。
见壮热、汗出、面 赤、舌红、脉数; 口渴、尿赤、便干 等症,即所谓“阳 胜则阴病”。
• 气陷主要发生于脾脏,故又常称“中气下 陷”。
• 主要表现:气虚证加上下陷证。即头晕眼花,少 气倦怠,久泄久痢,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 脱垂等。
(2.4)气闭
由情志抑郁,或外邪、痰浊等阻碍气机,使气机 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
• 多由情志刺激气郁之极,或痰浊、外邪、秽浊之 气阻闭气机所致。“突然昏晕,不省人事” 。
发病与病机预防治 则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医病机的内容 2.掌握中医治则的内容 3. 熟 悉 中 医 病 机 及 治 则 的 内涵 4.熟悉养生的基本原则 5.了解预防措施
病机,是指疾 病发生、发展 与变化的机制。
一 邪正盛衰
• 疾病发展变化过程 中,正气和邪气的 力量对比不是固定 不变的,而是彼此 间不断发生着消长 盛衰变化。表现在:
– 气滞以肺气壅滞、肝气 郁滞和脾胃气滞为多见。
(2.2)气逆
• 是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降反 升或升之太过,脏腑之气冲逆于上的病 理状态。
气逆多发生于肺、胃和肝等脏腑。
(2.3)气陷
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致下陷的证候,
常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者劳动用 力过猛,过久损伤某一脏气所致。以气的 上升不及、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 态。
阴阳恢复 协调平衡
三、气血失常
气血失常包括:气与血的亏损不足、 运行失常、生理功能异常及气血关系失调
(一)、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有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损
太多——气虚 2.气的运动失常——
气滞、气逆、气陷、 气闭、气脱的病理状 态。
(2.1)气滞
• 是指气机郁滞而流通不 畅的病理状态。
– 情志内郁,痰饮、水湿、 食积、瘀血、结石→气 血流通不畅→气机郁滞 不畅→脏腑、经络功能 障碍,或血液循行输布 阻滞不畅。
一是邪气的损害;二 是正气抗邪。
• 正胜邪退
正胜邪退则疾病 向愈。
• 邪胜正衰
邪胜正衰则疾 病恶化。
(一) 虚实病机
• 实:“邪气盛则实”, 主要指邪气充盛;
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 要方面,邪气与正气 相争,临床出现一系 列亢盛有余的证候, 即实证。
虚:“正气夺则虚”, 主要指正气不足;
以正气不足虚损为 矛盾主要方面,精 气血津液不足,临 床出现一系列衰退 的证候,即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