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七上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近期学校要求全校专任教师努力探索四步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努力呈现“三生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对这一理念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三生课堂”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课堂不再是教师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教学预设,而是让“课堂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
基于这些思考,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想到了利用发布任务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博士发布了三个任务:“看山识山”、“画山识山”、“读图识山”三个小任务,鼓励学生去探究、去感悟、去分享,在探究、感悟与分享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经过实践,这个情境真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惊喜。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绿色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
在“读图识山”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们去用自己的方法去识别山峰、山谷、山脊和陡崖等不同的地形。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心灵主动与知识相遇,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沟通,利用自己的“小技巧”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孩子们兴奋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感受到了他们收获成功的那份幸福感。
通过这次尝试,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
它的意义远不是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
《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 课后反思.
《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课后反思
本课《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第三课时,这一课时的重点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内容较少,但需落实的任务不少。
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重点突出
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山体部位的判读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通过观察图片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
运用景观图片,观察等高线地形图,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让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从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这节课几乎全由地图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练习的过程中对等高线地形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四、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
这节课花哨东西不多,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所以整节课都让学生通过读图、练习等方式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五、充分体现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在这节课中,重要教学途径就是学会看度,学会通过数值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
1、在语言上不够简练明确;
2、在学生活动中,出现引导不够的情况。
(完整word版)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林泉中学黄梅教学内容: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教学重点: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教学难点、区别山谷、山脊。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山顶: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海拔由里向外逐渐降低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度地带。
山谷:等高线由山麓向山顶凸出山崖:等高线由山顶向山麓凸出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活动:用大拇指放在掌心,用力握紧拳头,手放平,往手背上倒水;学生观察水聚集的地方,说明山谷易积水;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是山谷。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怎样识别山体的五个部位,同学们要能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和弯曲状态来判读地形。
教学反思教师自评:《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
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11月23日,我在一次以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中,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为案例讲授了一节课。
等高线地形图是等值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等高线研究是研究其他等值线的基础。
在听课教师的点评和学生的反馈下,我反思总结了该堂课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1.课前准备充分,包括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和录制的微课,学生提前预。
2.课堂上使用了一些信息技术,如谷歌地球、微课视频、多媒体展示平台和微信等。
3.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环节完整,课前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有小结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讲练结合,突破难点。
同时,也重点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读图和析图能力。
师生互动较多,从学生反应来看,教学效果达到预期。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到,借助多媒体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降低学生研究的困难,调动了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
学生们都能够认真观察课件演示中的每一个步骤,积极发现、探讨问题,较快的掌握了“地形图的判读”方面的地理知识。
特别是由于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有效地突破。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1.由于内容稍多,所以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有些仓促,如看完微课视频后没有对学生学案进行简单抽查和核对答案,探究1活动处理的时候也由于自己紧张没有在学生展示完之后给大家校对正确的答案。
2.微课视频占用了课堂6分钟左右的时间,老师们建议可能放在课前给学生观看在预效果更好!3.应该努力研究或研究一些交互性软件的应用。
4.在难点一:坡度陡缓判读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总结了规律,没有展开来讲解,后面的练也没有涉及到。
为提高高考备考的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有如下的一些想法:1.重视基础知识,加强迁移训练。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地形图的判读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之初,我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能够识别地形图上的基本地形要素,理解等高线的含义,以及学会使用地形图进行基本的地形分析。
然而,反思中发现,教学目标的设定可能过于宽泛,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目标设定,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难度。
教学内容的组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形图的判读。
但是,反思中发现,案例的选择可能过于单一,没有涵盖更多的地形类型和实际应用场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
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实践操作法相结合的方式。
讲授法用于传授基础知识,讨论法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实践操作法则让学生通过绘制等高线来加深理解。
然而,反思中发现,讲授法可能过于主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不够,讨论和实践操作的时间分配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学生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参与度并不均衡。
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讨论和实践,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显得较为被动。
这提示我在未来的课堂上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而,反思中发现,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地形图能力的评估。
因此,未来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的评价方式,如小组项目、实地考察报告等。
教学资源的利用: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我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教材和地图。
虽然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学需求,但反思中发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足,未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与教学反思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重点训练学生掌握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也为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学情分析鉴于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缺乏,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加强直观性。
初中学生参与意识强,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的根本概念。
②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形态。
③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生活、生产建设效劳。
2、过程与方法:“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相互合作,开动脑筋动手制作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共同探究,分析比拟山体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学会发觉、认识、比拟、推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树立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资源、科学建设家园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援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资源,科学建设家园的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反思在课堂上估计让学生自己用橡皮泥依据地形图来捏制一个山脉模型,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是问题多多。
首先,学生不会读地形图,没有预想到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藏;其次,学生都没有打算橡皮泥,有两个拿来我们农村孩子玩的泥巴,即使这样学生的热情还不在创作模型,却是打闹玩笑;还有,就是学生创作模型的速度太慢,一节课中根本不可能完成模型的制作。
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再次教授本节课的时候,可以把创作模型的任务在课前予以安排,组织完成。
橡皮泥可以由学校的地理实验室提供,老师可以亲X作一个模型给学生用来示范,这样也肯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以海拔为基础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具有一定专业水准。
对于初次接触地理专业性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
从一些弯弯曲曲的线中能看出哪里是陡坡,哪里是缓坡,哪里是山脊、山谷.....,颇为费神。
回顾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等高线绘制原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过程比较繁琐,采用传统教学时间较长,短时间很难完成任务。
那么通过采用Flash动画演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能非常直观看到,达到认知统一。
另外通过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对应呈现方式的展示,不断冲击学生视觉,使学生对该知识点印象深刻。
2、学练结合,符合农村学生思维过程。
农村学生应变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已学知识不能灵活应用。
采用了动画演示时间较充足。
不足之处:1、没有让学生亲手制作地形模型,给教学留下一点遗憾,争取在以后的拓展课里进行。
2、有些图片不够清晰,学生不容易辨知,建议用一些清晰的图片,能使学生通俗易懂。
反思二: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回到学校之后上的第一节课是高二年级的复习课:地图部分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
结果是内容上不完,但假如不看教学任务,单看教学过程和效果,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效果不错,有几个地方还是值得肯定的。
一是上课的路非常清晰:这节课的要讲的内容有两个: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应用。
两部分的知识点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二是结合学案,进行对点练习,基本上每讲一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练习,有些题还是原创的题。
三是师生互动非常成功。
每道题都有学生思维和动手的空间,之后老师都作点评或纠正。
学生掌握还算不错。
四是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至于内容讲不完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课前我讲了一些这次到茂名跟岗活动的见闻,大概用了7分钟左右,时间占了不少。
二是在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方面的例子花的时间稍多,有些地方可以由学生看书解决而我没有这样做。
等高线地形图课后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课后反思北京十二中分校王春艳《等高线地形图》这一节内容,我在设计教案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注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这一基本原则,本着要让学生学习对今后生活有用的地理,并能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既注重学习的结果又注重学习的过程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先以一个充满争论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堆沙丘并利用泡沫塑料、细毛衣针、细线、直尺等工具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实验探究,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方法,进一步理解等高线地形图能够反映地形的高低起伏。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们对分组试验探究充满了兴趣,争先恐后的动手操作,试验探究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能全身心的进行沙丘的堆整,热烈地讨论堆一个简单的沙丘还是堆一个复杂的沙丘,怎样确定等高踞,怎样扎孔才能最顺利地绘制出相应的等高线,在向外撤纸的时候,小组成员之间应怎样配合,才能尽最大的可能保持小沙丘的完整,所有的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进一步理解等高线地形图能够反映地形的高低起伏。
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结果,而非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结论的获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水到渠成。
我相信,这一试验将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小沙丘和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这一环节也让整个课堂因此而活跃了许多。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配合自制电脑课件,让学生根据刚才实验探究的结论再进一步去探究未知的问题,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全班论证等形式一步步将问题深入。
从等高线呈闭合状态这种最典型的情况开始,先让学生体验出实际生活中的山峰反映到等高线地形图上,就是多条等高线呈闭合状态,并且大圈套小圈,外侧的等高线数值较小,内侧的等高线数值较大。
紧接着,让学生边回忆刚才堆的小沙丘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边思考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湘教版)
[1]韦宾“微课”
.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等
高线地形图”
教学为例[J]. 中学理科园地,
2016(05):
21-23.
[2]刘金,刘曼虹 . 基于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深度学习
侧 略 —— 以“ 三 角 洲 成 因 分 析 ”为 例[J]. 地 理 教 学 ,2019
(18):
44-46.
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
和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
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薄弱,但
有大量的生活体验,
活动参与意识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等高线的概念;归纳等高线特
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山体部位;学会在等高
时为学生搭建了空间想象力的阶梯,促进空间思维的
发展与过渡。将创设的故事情境与丰富有趣的合作
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出答
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他
们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4. 远渡重洋
远渡重洋,
,
实地侦查
“朱迪与尼克带着同学们修改后的等高线地形
2021 年第 4 期
图2
科西阿斯科山脉位置分布图
3. 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
,
纸上谈兵
“豹警官在尘封已久的档案室里,找到了一张科
西阿斯科山脉的等高线地形图,但朱迪警官对地理知
识一窍不通,
特向同学们求助。
”
初一学生空间想象力薄弱,教师通过提问,引发
学生从认知层面上理解等高线概念,学生踊跃回答,
但答案却不全面。为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等高线概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的讲授,我认为有课堂亮点,也有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1、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教会学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利用橡皮泥等制作地形模型。
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
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所以本课我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能够联系实际的内容实行讲解。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到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2、以图文转换来引领课堂。
课堂以图文转换活动形式贯穿,这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图文转换活动来引领课堂,用图文转换活动来突破难点,用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和动手水平!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
本课活动题有:小组合作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特征,探索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方法等。
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增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3、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注重学生(1)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48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有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比较容易的问题如在地形模型中找到山体的不同部位,比较难的问题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到山体的不同部位,难的题目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慢慢引入,层层分析,先易而难,以易导难,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的5种不同部位。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山体不同部位地形图时,先让学生对5种山体不同有个直观的理解,然后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体地形模型中找到山体的5种不同部位,最后顺理成章地再让他们在自制等高线模型上把山体的不同部位实行识别。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等高线地形图这一部分内容,在整个初中地理知识中是个重点,也是难点,而对于刚刚接触地理的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部分学习起来非常困难。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采取什么措施和手段让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是本节课最难处理的地方。
鉴于此,我自制了山体模型,运用山体模型的切割绘制等高线,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并理解了如何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并运用山体模型展示不同部位的形态,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利用山体模型进行下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了山脊和山谷的不同意义,轻松的攻克了难点。
整节课中,贯穿了大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演示和实验操作,把知识变得简单有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基本都能达标,顺利的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本节课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精讲点拨、跟踪练习、当堂达标、课后提升等主要环节,以及各种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兴趣,提高了能力,展现出优质、生态、高效课堂的魅力。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首先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然后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最后在等高新地形图的基础上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运用山体模型,使学生直观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形象的区分了不同部位的地形名称,并用下雨的操作实验,演示了山脊和山谷在现实中的不同意义,使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3.充分的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能自己学会老师不教,只是出现问题时老师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地形图的判读是一个重要且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通过近期的教学实践,我对这一课程的教学有了许多深刻的反思。
地形图作为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理解地形地貌、地理环境以及相关的地理现象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地形图的判读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他们难以将平面的地图转化为立体的地形空间,导致在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时感到困难。
例如,在讲解山峰、山谷、山脊等地形部位时,学生往往无法准确根据等高线的形态进行判断。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思维。
其次,学生对于地图上的比例尺、图例等基础元素的理解不够深入。
比例尺决定了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和精度,而图例则是解读地图内容的关键。
但部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时,容易忽略这些重要元素,从而导致对地图信息的误读。
这提示我,在教学初始阶段,要加强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在课堂上,我过多地采用了讲解和演示的方式,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
这使得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改进这一点,今后我应该设计更多的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地形图判读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都有所不同,对于地形图判读这一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部分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而我在教学中,没有及时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补充讲解,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掉队。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提高地形图判读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丰富教学资源。
除了教材中的地图,还可以收集更多真实的地形图、卫星图像等资料,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更真实的地理信息。
湘教版地理地形教学反思范文5篇
湘教版地理地形教学反思范文5篇“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总结回顾过去一个月的不足。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湘教版地理地形教学反思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湘教版地理地形教学反思范文1一、对课前整体教学设计反思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
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
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
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
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
初中湘教版七上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编排整理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鸦鹊岭初中黄发明
1.整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以合作探究为主,增添学生的凝聚力。
同时对回答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也增加了学生的信心,让她们在友好的竞争环境下信心百倍的学习。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2.我采用“握拳记忆法”帮学生理解记忆五种特殊的地形图,形象直观,学生也感兴趣,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比划,在形象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课堂上也因此出现一个小高潮,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孩童的一种天性。
3.是结合学案,进行对点练习,基本上每讲一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练习。
4.是师生互动非常成功。
每道题都有学生思维和动手的空间,之后老师都作点评或纠正。
5.是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的讲述让我充分明白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愿学。
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由要我
学变为我要学,我爱学,我愿学,使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等高线课后反思5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等高线课后反思5篇七年级地理上册等高线课后反思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预先进行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地理上册等高线课后反思(篇1)一、反思备课内容教学前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宏观把握,包括教学定位、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教师在这一环节应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对新课标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如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系统梳理所教学段的全部内容,分析每册、单元、节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的变化并结合课标思考为什么教材会修改或增删有关内容,在教学中应如何处理和把握。
第二是反思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如:(1)学生有什么地理学习需要?这些需要与教学内容间有什么联系?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它们?(2)学生有哪些兴趣、爱好亟待开发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3)学生是否已具备了支撑新知识学习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需要补充?(4)所教各班学生特点有什么不同?结合各班学生的特点设计哪些不同的教学方案等。
二、反思教学过程一般说来,教学设计都是每一位教师课前酝酿,精心准备的。
但实际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与事先设计完全一致。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把握时机,通过快速的课堂教学反思,及时矫正教学行为,演绎出奇特而合理的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方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反思教学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在讲“气候”一节时,我原本打算按预先的设计结合湛江本地区讲解气温,但我很快发现课堂上学生兴致不高,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于是我灵机一动,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假如我们去哈尔滨旅游,你们最希望选择哪个月份去?这个题目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大家经过讨论,纷纷想到了一月份放寒假的时候。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及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等高线;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会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势、坡度、山体地形部位等。
2.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势、坡度、山体地形部位等。
教学难点: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订正课前准备答案二、正式复习环节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独立自主完成)(1)写出下列数字代表的山体部位:①②③ ④⑤ .(2)请估算山顶①的海拔大约是,A点的海拔是。
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若A点的气温为10℃,则B点的温度为。
(3)小明想攀登①山,从北坡和东坡往上爬,哪个更容易?说明原因。
(4)丙处可能发育河流吗?为什么?(5)④河流的大致流向为独立完成后,学生订正答案并讲解题目。
山谷和山脊的区分找同学分享区分方法,并总结环节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他们读图分析,甲村附近的河流流向大致是(2)他们来到甲村,甲村和乙村之间欲修建一条公路,但是在选择线路②或③时发生分歧,你能帮忙定夺吗?并阐述理由(3)在甲村时,还发现发现村里用水困难,计划从附近的河流调水,小明和小华分别设计了⑤线和⑥线两条调水路线,哪一条比较合适?理由(4)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丁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是(5)如果在该地区形成聚落,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发展最有利的是村,理由是自主完成后,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
补充:1、宿营地的选择:(同桌两人探究)2、遇到泥石流如何选逃生路线3、户外运动:攀岩去哪里,大众漂流选择在那里总结:自主完成小结内容三、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四、达标检测:当堂达标:泰安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暑假期间开展了一次家乡地理考察,并绘制了等高线地形图(如图),据图完成下面两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区域()A.地势大致北高南低B.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C.甲、乙两村均位于山谷D.甲、丙、丁三村海拔大致相同2、地理兴趣小组选择了①②③④四个观测点,观测记录错误的是()A.在①处看到了成片的稻田B.在②处看到了向东北流的河水C.在③处看到了大片板栗园D.在④处看到了陡崖峭壁板书设计:等高线地形图及应用判读: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特征:稀疏→→缓密集→→陡应用: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孩子相较于六年级时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空间思维,另外之前对地图的复习也为这节课打下了基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越秀区初一地理公开课——《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内容与我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等高线的判读是初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基础。
本课时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薄弱,使用arcGIS软件辅助教学,运用立体模型代替传统的平面地图教授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以及概括规律的能力。
通过立体地理模型,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接触和学习地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立体模型,形成空间概念,达到更高的地理学习要求.本节特色注意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想象力根据新课标(2011年版),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尽管课标上只要求学生掌握的地形部位只有三个,如果另外两个省略不讲的话,学生将不可能完全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及其有关的知识点。
所以,在授课的过程当中,五个常见的地形部位及其等高线特征都是讲课的重点知识。
在几种常见的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学生需要有清晰的空间思维和想象力。
传统的教学局限于平面地图的教学,对于空间想象力薄弱的初中生来说,等高线地形图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同时也是教师要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用arcGIS软件制做出立体的山体模型,用模型作为辅助工具,讲授平面等高线地形图,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多次展示平面等高线地形图与立体模型之间的转换,如地形坡度陡缓的比较、五个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等。
特别是地形部位中的山脊与山谷两个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不管是形状上还是数值的变化上都非常相似,所以山脊和山谷是本节课中最容易混淆的难点知识。
通过立体模型的展示,同时景观图、实物模型、文字描述等多层次转换,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山脊和山谷的弯曲部分凸向的区别,突破难点。
初一地理《地形图》教学反思
初一地理《地形图》教学反思
地势图关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明白在教学中可采纳各种地势模型,化难为易。
本节课教学中,地理概念、地势名称和地势空间分布等知识较多,教师通过采纳读图指导、模型演示、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的讲解,关心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并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我们这节课要紧了解三种差不多的地势图,每种地势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势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定,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分层设色地势图则能够依照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在分层设色地势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势类型。
这五类地势判读时一样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是哪种地势。
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势剖面图最好,能够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在分层设色地势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势类型。
这五类地势判读时一样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鸦鹊岭初中黄发明
1.整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以合作探究为主,增添学生的凝聚力。
同时对回答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也增加了学生的信心,让她们在友好的竞争环境下信心百倍的学习。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2.我采用“握拳记忆法”帮学生理解记忆五种特殊的地形图,形象直观,学生也感兴趣,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比划,在形象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课堂上也因此出现一个小高潮,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孩童的一种天性。
3.是结合学案,进行对点练习,基本上每讲一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练习。
4.是师生互动非常成功。
每道题都有学生思维和动手的空间,之后老师都作点评或纠正。
5.是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的讲述让我充分明白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愿学。
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由要我
学变为我要学,我爱学,我愿学,使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