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符号与形象体验中研究审美沟通_读王一川教授主编的两部高校美学教材
本科《沟通的艺术(湖南师范学)》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1、有效的沟通可以打动⼈,可以避免尴尬,促进彼此理解。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第⼈章测试1、按照沟通⼈向可分为:垂直沟通和⼈平沟通,也称作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2、按照信息传递⼈式,沟通可分为:()和()A、单向传递B、双向沟通C、横向沟通D、纵向沟通正确答案:AB3、沟通过程的七⼈要素包括传送者、接收者、渠道、()、编码与译码、噪⼈、反馈A、⼈的B、背景C、意义D、原因正确答案:B4、营造安全的沟通氛围⼈⼈就是营造⼈个平等和谐,可以畅所欲⼈的环境。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5、在雅各布逊提出的语⼈沟通六要素基础上,王⼈川教授提出审美沟通七要素: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审美⼈本、审美语境、审美符码、审美媒介、审美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第⼈章测试1、本节中提到的三种有效表达⼈式包括:信息要()、()、()。
A、直接B、及时C、有激励性D、间接正确答案:ABC2、如果你不想让你的信息伤害到你的听众,就⼈定要甩掉⼈些坏习惯,如恶毒的评语、挖苦的语⼈、()、威胁的语⼈等。
A、肯定性⼈较B、否定性⼈较C、肯定性表扬D、否定性表扬正确答案:B3、为了加强我们的语⼈表达效果,我们就需要掌握⼈定的规则:1.准确⼈词 2.注意说话的通顺性 3.⼈简洁的词语表达意思 4.明确说话的⼈的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4、幽默⼈概分为⼈嘲式的幽默、调侃式的幽默、⼈喻式的幽默、对抗式的幽默四种类型。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5、巧妙说服的第七点(间接说服)⼈提到了三种批评的技巧,改否定句式为疑问句、把批评者由第⼈⼈称改为第三⼈称和()。
A、直接不批评B、改批评为⼈我批评C、改⼈我批评为批评他⼈D、改批评为表扬+J12正确答案:B第三章测试1、3.1通过身体动作、⼈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为、穿着装饰等传达信息和情感来对⼈语⼈沟通中的⼈语⼈因素进⼈了分类讲解。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2、3.1中提及的⼈语⼈沟通具备以下哪些不可忽视的特点:⼈意识性、()、情境性、()、个性化。
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完整标准答案)
2013 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2013 年12 月修订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对美学与美育相关概念的能力,同时还考察运用美学与美育的理论知识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 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是成人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是王一川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学与美育》(2007年第1 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 个角度来要求。
主要考核学生对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对相关概念、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32%);选择题(15%);名词解释题(20%);简答题18%);论述题(15%)。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重点名词本质论美学语言论美学美学二、重点掌握1.美学的性质和对象2.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
三、一般掌握1.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2.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一、重点名词美的符号性美的无功利性技术美荒诞典雅二、重点掌握1.历史上有关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2.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特征和含义。
3.美的基本形态的特征和含义。
三、一般掌握1.不同存在领域的美的特征、内涵。
2.理解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和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3.西方美学中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重要范畴、以及现代美学中几个范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王一川《艺术学原理》(第2版)名校笔记和课后习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艺术观念)【圣才出品】
第2章艺术观念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述】本章主要论述了艺术观念的含义相关内容,围绕“艺术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去把握和运用它?”这类问题,从而进入到艺术观念层面的探讨,同时提出了历史上主要的艺术观念以及艺术定义的主要内容,并说明艺术的主要特征等问题。
本章考点以填空、名词解释为主,学习时,要整体把握艺术观念问题所牵涉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及作用等领域,理解艺术学理论的核心层面,需要在梳理历史上主要艺术观念的基础上加以讨论。
一、历史上主要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指有关“艺术是什么”的思考。
1.模仿论(1)定义模仿论,又称摹仿论,是一种有关艺术来自人对现实的模仿的观念。
模仿论是关于艺术的本质在于对宇宙万物的模仿的观念体系,是西方最古老以及影响深远的一种艺术本质论。
人们主要基于人对事物形象的模拟上来立论,认为艺术来源于人对“自然”(世界)的模仿。
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2)两种对立观念①否定性模仿论否定性模仿论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艺术只是模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相较于世界的本质的“理念”隔了三层,因此是虚假的。
由此,他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
②肯定性模仿论肯定性模仿论以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亚里士多德继承老师的模仿说,并且作了大胆的设想:艺术所模仿的世界并非“理念”的虚假影像,而是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3)其他代表人物及观点①赫拉克利特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最早明确提出论点“艺术是由于摹仿自然”,这种艺术模仿论首先是基于人对动物行为的模仿上立论的。
②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提到“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③中国古代的“观物取象”说《易·系辞》提出艺术的产生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状况的同时加以模仿的行为有关;《吕氏春秋·大乐篇》认为音乐最初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产生的;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清代文论家叶燮主张“表天地万物之情状”。
王一川先生学术研究中的三个关键词
王一川先生学术研究中的三个关键词作者:胡疆锋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5期理解王一川先生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作为我国第一批文艺学博士,新时期以来活跃在学术界,学术思想一直处在发展与变化状态。
自1980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至今,他已出版了若干学术著作、主编多部著作和教材,在文艺美学、影视学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学术论文。
他的学术历程大致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1988-1993):标举体验美学;第二阶段(1994-2002):建构中国语境下的修辞论美学;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激活传统诗学中的体验美学,重构兴辞诗学。
回顾这一学术之旅的路径有很多,这里不妨从他的专著的书名入手。
从王一川先生的专著书名看,“体验”、“中国”、“修辞”这三个关键词多次出现,其中“体验”出现了3次,“中国”出现了5次,“修辞”(含语言、本文、汉语、杂语、兴辞)出现了9次。
我以为,这三个词勾勒出了王一川先生学术思想的演变轮廓,也体现了他的一些重要学术品格,如重视体验、面向文本、聚焦中国等,表征了他的诸多学术创新。
因此,下面不妨遵循这三个关键词的引导,对王一川先生的学术思想作简要考察。
一、体验相关著作:《意义的瞬间生成》(1988)、《审美体验论》(1992)、《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2001)、《文学理论》(2003)在王一川先生看来,“体验”不同于一般“经验”,而是人生意义的瞬间生成,是人超越此在的有限性而飞升到内在澄明之境的中介。
用他的话就是:“体验体验,以身体之,以血验之。
”在文学理论的课堂上他多次从阅读的角度强调了“体验”的意义:“学习文学理论,需要从个人的文学阅读记忆开始。
因为,文学对人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依赖于诉诸个人的阅读体验的。
搜寻我们自身的文学阅读记忆,有助于从文学与人生的联系上思考文学的社会角色。
”早在1986年,王一川先生就开始了对“体验美学”的探索,他提出:艺术不应只是对于现实的“再现”或“反映”,而根本上应是人的活生生的生存体验的表达;正式踏上“体验美学”的研究之路,是从王一川先生的博士论文《意义的瞬间生成》(1988)开始的。
美学与美育
3、稳定性 ①确定性 ②评价尺度相对稳定 (二)人的美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1、个体形象的美:人体形式和人格意蕴。 ▲人体形式:人的外在美。 ①静态与动态 ②种族与性别 ③文化意义 ◆身体美学。 ☆身体美为什么会在当前发热成潮?
2、社会关系的美:人与人的现实关系中显 现出来的美。三个方面: ①同情精神 ②沟通 求同存异 ③自由交往 礼乐相和、和而不同 诚信 和谐境界 3、社会文化的美 ①社会风俗美:差异性、古朴性、自然性 约定俗成演化为文化传统(民间文化)
第三节 美学的学习功用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美学有何作用? 1、美学的人文学科地位决定了它是人文学 科中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学科,它将哲 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 等学科融惯起来,具有跨学科性。 2、美学修养是文化修养的表征。文化修养 或文化素质集中体现在美学修养或素质中。
第一节 美学的简史
思路:一是按时间顺序描述美学(西方) 发生、发展、演化历程;二是将美学(西 方)归类,以理论体系划分。 一、美学在西方 1、本质论美学 美的共同特性和终极原因的追问,古希 腊柏拉图。“美本身”“美的理念”。
本质论美学对后世美学的深远影响 2、神学美学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美的根源是上 帝。 3、认识论美学 以人的理性为中心问题 法国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主要形态:
艺术学原理的课后习题参考资料
艺术学原理的课后习题参考资料说明:这份资料是考研的时候自己整理的,王一川先生的《艺术学原理》一书涉及一些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对于初学者难免生涩,分享出来这个资料也仅供参考,并非标准答案。
前三章的答案都能在书上直接找到,就不单独列出了。
在此之前,曾分享与“爱问”共享,但是后来资料因故不能查阅,今再次上传,有用就好。
——金正门艺术学原理第四章艺术品2、如何理解艺术兴媒的作用?P95-97A:艺术兴媒,是指可以承载艺术家感兴并能触发公众感兴的艺术媒介。
艺术媒介在艺术创作、传播、接受的整体过程中构成了最基础的第一环节。
可以说:艺术媒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艺术兴辞的调整,艺术兴象的生成和艺术兴格的彰显,起作用具体表现为:(1)媒辞调整。
艺术媒介影响着艺术兴辞的调整和适应。
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曾经探讨过“诗与画的界限”,即区分两种艺术媒介——文字(声音)与图像——的不同修辞功效。
关于古希腊神话拉奥孔的故事,许多艺术作品都曾有展现,最为著名的当属古罗马的拉奥孔群雕和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
莱辛通过比较二者对拉奥孔被毒蛇咬死这一情节的展现,提出了造型艺术和叙事艺术,用以规定绘画与诗歌之间的差别。
不同媒介会影响不同的符号编码规则,作为空间艺术的符号,比如绘画、雕塑易于呈现发生在空间中的静态事件,而作为时间艺术的承续符号,如诗歌等则易于表现发生在时间中的动态事件。
(2)媒象生成。
艺术媒介影响着艺术兴象的生成和型构。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谈及:“艺术确实是表现的,但是如果没有型构他就不可能表现。
而这种型构过程是在某种感性媒介物中进行的。
”这说明,艺术兴象的表现离不开艺术修辞(构型),而艺术修辞又受到艺术媒介(感性媒介物)的直接影响。
因此,艺术媒介关乎艺术兴象的生成与型构。
(3)媒格展现。
艺术媒介影响着艺术兴格的展现和区别。
一般来说,艺术兴格受制于作者兴性与作品风格,但艺术品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必然又受到艺术媒介的影响。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一)参考答案注:本形成性考核册以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学与美育》(王一川主编)为依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师范部编写而成。
共四篇,此为第一篇。
一、填空(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每空1分,共4分)1.(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论述美育,将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3.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情感)的肯定。
4.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对后来的中国美学理论影响最大,其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
二、单项选择题(选出下列答案中正确的一项,并将字母填入题目中的括号内。
每题重分,共8分)1.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 )。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巳黑格尔 D.贺拉斯2.在20世纪80—90年代以“艺术意境”、“节奏”等概念产生广泛而重要影响的中国现代美学家是( C )。
A.朱光潜 B.蔡仪 C.宗白华 D.李泽厚3.关于悲剧的本质,黑格尔的观点是( B )。
A.悲剧是通过英雄或普通人的悲惨遭遇来显示命运的力量。
B.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恒理性”的胜利。
C.人生在世就是痛苦,只有泯灭欲望,才能于苦海脱身。
D.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在中国,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是在( B )。
A.先秦时期 B.魏晋南北朝巳唐朝 D.宋朝5.中国晋宋时代提出“畅神说”的著名画家是(C )。
A.王维 B.刘勰 C.宗炳 D.钟嵘6.认为自我的象征性实现会给人带来瞬间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高峰体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B )。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阿思海姆 D.克罗齐7.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 A )。
A.人的启蒙和解放 B.建立美育学科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8.被称作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 C )。
王一川《艺术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 艺术与艺术学)【圣才出品】
第1章艺术与艺术学一、名词解释1.“中国之眼”答:“中国之眼”是指旅英中国画家蒋彝在绘画艺术上运用的,属于中国人的独特观察法,使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刮起一股“中国之眼”旋风。
英国西北部的德温特湖,曾有英国浪漫主义画家无名氏在此绘有石版画《德温特湖:面朝博罗德尔的景色》。
旅英中国画家蒋彝深,以独特的“中国之眼”和中国诗书画合一技法,创作了一幅水墨画《德温特湖畔之牛》,因所画角度、地点近似但画面风格却迥然不同,引发了中国艺术与英国艺术之间的创作与研究相结合的比较,其中蕴含了两位画家艺术技法和修为的不同以及深层的中英传统艺术思想的差异。
蒋彝用“中国之眼”观察,以中国水墨画所惯用的散点透视法及相关处理手段,使作品呈现出别样的湖畔风光。
2.康拉德·费德勒答:康拉德·费德勒是19世纪德国美术史家。
他率先明确区分了艺术与美以及艺术的学问与美的学问,被视为“艺术学之祖”。
他认为,美与快感有关,艺术则是对真理的感性认识,遵循普遍法则。
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美而在于形象的构成。
由此,艺术与美不同,关于艺术的学问也应与美学区别开来,所以应当创立一门关于艺术的独立学科。
可以说,正是费德勒明确了艺术学的特殊的对象领域,促进了艺术学科的自觉意识的产生。
3.玛克斯·德索答:玛克斯·德索是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在他和德国柏林大学教授爱弥尔·乌提兹的共同努力下,使艺术学学科真正诞生。
德索最早提出“一般艺术学”概念。
他的一般艺术学是与美学相并立的一门独立学科。
一般艺术学的“责任是在一切方面为伟大的艺术活动作出公允的评判。
美学,倘若其内容确定而独成一家,倘若其疆界分明的话,便不能去越俎代庖。
我们再也不应该不诚实地去掩饰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差别了”。
他认为美学没有完全包罗艺术的内容,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地创造美和满足审美愉悦,而是具有更广泛、丰富的社会功能。
相对于个别艺术的理论,如诗学、音乐学、美术学等“对每一种艺术的形式和规律作纯粹的理论性探讨”而言,“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考察这些学科的设想、方法和目标,研究艺术的性质与价值,以及作品的客观性”,正是一般艺术学的任务。
王一川《艺术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 艺术概念)【圣才出品】
第2章艺术概念一、名词解释1.表现论[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研]答:表现论又称主观精神论,是指有关艺术来自人的主观精神、情感或心理的自我表现的看法。
比如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等。
德国哲学家康德倡导艺术是艺术家们的天才、想象的创造物,属于“自由的艺术”,是无功利的自由创造,是形式的艺术。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的“美就是直觉、直觉就是表现、表现就是艺术”的观点,为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
表现论强调艺术表现自我情感,而不是主张艺术模仿或再现社会现实。
它认为艺术家有了情感或想象力,艺术才能成功,情感具有决定性地位,而不是思想。
表现论坚持鉴赏过程应全力理解艺术家的原意,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艺术家的主体能力(情感和想象力等)。
2.柏拉图答: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同时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欧洲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
其美学观的哲学基础是“理念论”,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独立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的实体,它是唯一真实的真理,是现实世界中感性事物的本原。
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认为“理念”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是第一性的;“可感觉的实物世界”是理念的“摹本”“影子”,是第二性的,现实世界是由“理性世界”派生出来的。
他还提出“回忆说”,认为人的知识是灵魂对过去在“理念世界”中所见东西的回忆。
现实世界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它变化无常,不真实。
美学上主张美本身是理念,它是永恒的、绝对的、神圣的,大千世界万物之美都以美的理念为源泉,是分享理念世界中美本身的结果。
其美学思想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开客观唯心主义美学之先河,成为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一面旗帜,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批判齐老师美学思想中建立起现实主义美学观,与柏拉图分别称为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源头。
3.奥斯卡·王尔德答: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
与时俱进,引领美学教材创新的先锋——读王一川教授主编的《新编美学教程》
与时俱进,引领美学教材创新的先锋——读王一川教授主编的《新编美学教程》第24卷第12期四川教育学院2o08年12月V o1.24JOURNALOFSICHUANC0LLEGE0FEDUCA T【ONDec.20o8与时俱进,引领美学教材创新的先锋——读王一川教授主编的《新编美学教程》苏连英,陶水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南昌330022)摘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美学教材呈现的内容滞后,知识老化等诸多不足,较具学术敏感力的王一川教授在充分吸收美学学科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学转向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于最近主编了《新编美学教程》这部对全国高校关学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的教材.全书采用了别具一格的编书体例,其中的审美感兴,审美文化部分的精彩阐释是同类教材缺少的,另外简明流畅,雅俗共赏的叙述风格增添了教材阅读的趣味性.关键词:审美沟通;审美感兴;审美文化AdvaⅡcedththeT.衄esandL翰diⅡ罟theAthecV蛐g凹rd0fnOV a吐V eTeachingMaterial:ReadingAf如F鲫触曙咖f口,^饿自}DChienyEditedbyPro蚤essDrw柚gYichu柚Absct:Atpre8ent,thela髂aldc0ntentaIldtheagedknowledge0ftheaesthcsteachi"gmata10fourc0Ⅱe学醅are verydent.In0Idertocompensa【etheseshonages,thefl蝴l0usPr0fes8orwangYichuanchieflyedtheAcs地z朋ceZⅣ鲫E£D 几,hichisbased0nmelatestachievement0flinguisticandcu1tIlltuminaesthetic8system蛆dhasarIimp0nantinⅡuence0ndevel叩ingtheaestheticseducation0f0urhi曲c0ueges.111iste 砒bo0kusesthecompi1at0ryl0c.ItsdistinguishedinteIpretati帆0faesthectasteandaestheticculn】reisdirentom0theI 弓,anditsconciseandfIuentnarmtivestyle0ftheteachingmaterialmakesitinteresting.Keywords:嘲t}Ieticcommuon;aesmectaste;ae8thedccmtllre中图分类号: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o-5757(2oo8)12伽51.()3近几年来关于美学基本原理方面的教材出了很多版本,翻译的国外教材也不少.高校的美学教材,南方的以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为主,北方以杨辛,甘霖主编的《美学原理》为主,这些教材基本上可以说是对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美学大讨论成果的展示和运用.但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媒介化和后现代化的语境中,审美实践,文学艺术和文化发展都呈现了新的变化与发展趋势.所以,十几年前编写的美学教材难免呈现内容滞后,知识老化的缺点,而最近由王一川教授主编的《新编美学教程》充分吸收了美学学科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学转向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很多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弥补了以前教材的诸多不足.作为文化转向语境下我国高校美学教材创新的重要收获,这部美学教材对全国高校美学教学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一,审美沟通——别具一格的美学教材编写体例初读该教材就可明显感受到它跳出了以往教材编书的学术范式.刘叔成等人的《美学基本原理》分为"论美","论美感","论美的创造"三编十二章,先探讨美的本质,然后从欣赏者和创造者两个角度进行考察,杨恩寰,樊莘森,李范等人编着的《美学教程》也是按"论美","论美感","论艺术美","论美的创造","论美的价值"这几个模式编写的,就连近年出版的由吴家荣教授主编的《大学美学》也是按照"论美","论美感","论美的价值"外加"审美文化"等模式构成的.而王一川教授的《新编美学教程》的理论范式则主要根据的是俄裔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逊有关言语沟通的六要素理论:语境信息发信人………………………………………………收信人触媒代码[]∞发信人发送一个自己和收信人都据以解读的参照语境并有共通符码的信息,最后在触媒的帮助下,收信人和发信人得以建立联系并完成言语沟通.那么雅各布逊这一言语沟通收稿日期:20o8作者简介:苏连英(1982一),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陶水平(1958一),男,江西南昌人,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51四川教育学院2o08年12月理论是如何转化为教材的理论框架呢?我们不妨先看王一川教授对美学的定义:"美学是一门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法去研究人的审美沟通的人文学科",也就是说,"美学的主要问题正是审美沟通,即人与事物,人与人,人与自我等之间通过对符号形式的体验而实现的审美沟通",…这一定义与"当代中国美学应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实践观点指导下,以美为基础,以审美经验为中介,研究美,审美(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及一般规律的科学"jl,"美学就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_3jl这两种对美学的定义相比较而言,编者对美学的定义确实是一种创新.强调美学是关于人的审美沟通的人文学科,与当下美学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建设, 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促使人生美化相符.正是对美学的这一定义,编者进一步认为审美是一种沟通行为,是人们通过对符号形式的体验而实现的人生意义的生成,传播与通达过程,所以就对雅各布逊的言语沟通六要素作了如下变通,发展成为审美活动的七要素:审美文化审美语境审美文本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审美媒介审美符码在整个审美沟通过程中,审美体验相当于施动者(发信人) 及其审美创造行为;审美鉴赏相当于受动者(收信人)及其审美欣赏行为;审美文本是施动者与受动者发生联系的符号形式系统;审美语境是审美沟通发生的具体场所;审美符号是审美沟通中的施动者与受动者彼此共享的符号识别系统;审美媒介是施动者与受动者得以发生联系的感性渠道; 审美文化是考虑到审美沟通得以具体发生的审美条件及其成果的重要性而附加补充的参数,它作为已成的审美符号系统及传统的集合体,"对任何一次审美沟通过程都可能产生微妙而又重要的影响".【lJ2上述审美沟通七要素是编者对雅各布逊言语沟通六要素的借鉴与创新,而且把它们按审美体验,审美媒介,审美符码,审美文本,审美语境,审美鉴赏和审美文化的顺序依次构成教材的第二至第八章, 果断地舍弃了以往教材中对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创造等传统内容的专章专节论述,而是把它们有机融入上述七要素的论述中,体现了编者不求全面但求特色,坚持美学当代性的立场.教材的第九章"美学批评"这章则是为帮助读者了解并参与美学批评实践而开辟的,其中列举了多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进行生动的个案分析,重视审美文本的个案分析这也是该教材优于以往教材之处.二,审美感兴——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交融本教材的另一特色是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的交融,这体现在全书竭力发掘中国古典美学的"感兴"传统及其在当下的新形态,新含义和当代理论价值.孔子最早提出"诗可以兴",之后《毛诗序》作者提出了"六义"说并阐述了诗歌的"比兴"创作原则,陆机提出了"诗缘情",刘勰提出"睹物兴情","情以物兴".以起情释52兴,把兴放置在心物之间加以考虑成为魏晋以后人们以感物释兴的共识,而兴也成为了中国古典美学很重要的一个美学范畴.古时的审美感兴,指的是在凝神虚静中,经历"应目","会心,"畅神"三个不断递进的审美层次达到的天人合一境界,它注重的是一种情感性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性的超越感.而现代的审美感兴则在不断向感官性体验延伸,比如当下的电影,电视剧,广告,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等都有从视听觉上刺激人们感兴的趋势.所以在现代,兴会作为审美鉴赏,有三种类型:第一是"情辞交汇中的日常感兴",主要是来源于人们普通的日常生活体验;第二是"兴会体验的至境",即达到了那种物我合一,神与物游体道的最高境界,它实现了主体的精神价值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 第三种是"存在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各种感兴",_lJl它们可以在日常感兴和至高感兴之间转换,这三种审美鉴赏的类型可以说是古典感兴在现代的激活与转换.古典美学的感兴范畴在现代的激活与转换还体现在书中提出了"兴辞批评"这一新的理论术语.从表层理解古典感兴的基本意思是感物起兴,从更高层次看"感兴是一种直接触及人的生存意义或价值的特殊感触",是"人的实际生存与心理感受,意识与无意识,情感与理智等要素的多重复合体".正因为如此,感兴论强调审美批评是体验式的,是对天人合一境界的瞬间领悟.这种感兴传统在2O 世纪与西方体验美学的批评方式相融合,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模式——感兴批评.2O世纪上半期,李长之,周作人,叶嘉莹,李健吾等人不约而同地致力于在体验文本感兴基础上进而品评其蕴含的兴味,传达个人的体悟, 曾一度引领中国现代感兴批评的潮流.但是中国现代美学正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局面,认识论批评,语言论批评和感兴批评在各自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囿于自身局限难于对当今美学进行更深入的批评,从而使得开拓一种新的美学批评路径成为必然.所以融合古典感兴传统与现代修辞实践的兴辞批评,可谓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在当代的新激活,新的转换形式.它在阐释文本时,"既注重个体切人文本时的独特感兴","还从文本的角度把体验者的感兴与文本中的感兴,兴象等结合起来,追求对文本的兴会",】这和当下美学注重个人的感兴体验,并把其融人艺术创造感发接受者的实际情况相符.因此,兴辞批评这一具有指导当下美学批评的方法的提出,也是该教材的学术创新之一.三,审美文化——当代美学的话语表征和理论转向"审美文化"在国内美学界的频繁亮相始于2O世纪90年代初,而在这之前,美或审美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高雅艺术,是一种无功利的纯精神性享受.90年代后的审美全球化使得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与传统审美之间互相渗透,对于审美实践和美学研究的这种变化,本教材设置审美文化一章给予积极回应与评述."审美文化"一章在界说审美文化之后,把它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和主导文化四种类型,并分别以鲁迅的作品,影片《哈利波特》,民间儿歌和风俗,影片《生死抉择》为个案分析,概括这些审美文化的特征.但笔者第24卷(总第189期)苏连英等:与时俱进,引领美学教材创新的先锋——读王一川教授主编的《新编美学教程》认为教材论述得较为出彩的是审美文化历史因子和关于审美文化的前沿风景这两节内容.审美文化历史因子,是以往的教材不曾有过的提法,应是作者多年来对美学研究思考的结晶.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实际,审美风尚,艺术创造都是变化发展的,这其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因子,在我们当代社会中就存在三种审美文化历史因子.第一是古典性审美文化,以空灵蕴藉,流转有韵为特征,譬如齐白石画的虾,尽管没有一处着笔画水,人们觉得这虾活灵活现,似乎是在自由游走时偶然被人映于纸上.第二是现代性审美文化,它的产生是因为现代工业打破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现代迅速发展的科技又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媒介,审美观念和审美取向,但它又不完全脱离古典性审美文化,而是"在实存中蕴含局部空灵","明晰中有兴味".第三种是外来审美文化,这是一种在不断交流中演变而成的异族文化形态,往往具有奇异,真实和逼真特点,而且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外来审美文化会对中国的审美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审美文化历史因子,教材还对近年来兴起且不断发展壮大的其它审美文化类型也做了详细生动的论述.前两年,我们惊叹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惊叹之余,手机文化已悄然兴起,现在手机短信,手机文学(小说,诗)已成为一种时尚,手机文化方兴未艾,青年亚文化又在争夺着文化空间.它们使得当代审美文化变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万花筒,它们以各自的特性丰富,娱乐着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极大地冲击了古典审美传统和现代审美价值走向.所以编写者认为对审美文化的这些新变不应回避,而应予正视和分析之,警觉并适时矫正其不良影响.四,雅俗共赏——简明流畅的教材叙述风格作为一部面向全国高校文科生且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美学原理教材,《新编美学教程》在学科性与知识性,学理性与趣味性,基础性与前瞻性等方面做到了和谐统一.尤其是在知识性方面,该教材刷新了以往教材的内容陈旧性,增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知识点,如对审美文化的论述,还有在审美文本中涉及了反审美与反艺术,泛悲剧,全球审美化,无意识的商品化, 超级真实,后感情等前沿性知识.同时,书中例举了大量的审美现象并安排了适量的插图,在具体论述时,诚如编者所说的更多地注意个案或实例分析,既增强了教材阅读的趣味性,改变以往"美学不美"的观点,又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更可贵的是,全书每章结束时都给出了"研究建议"和"深度阅读"的参考书目,以便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学习.另外,全书做到了理论方面的深入浅出,语言浅显易懂,自然流畅,这与编写者的理论功底与文字功底密不可分,使得该教材确实达到了编者的"三字目标":"专,前, 易".…因此,这部美学教材无论对于美学初学者,还是对于美学专业人士,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学术启迪价值.当然,以上的分析并不意味着这部教材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譬如审美文化章中对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对传统和现代美学的冲击的论述还欠详细,对待这些现象的态度应该可以更进一步予以明晰.另外,教材中的结束语部分提出美学可以使人"冷眼温心, 臻美心灵"是关于美学价值方面的,提法非常新颖,如能在进一步探讨则更完美.我们期望编写者以后对教材的不断完善,为我们带来更多更新的美学理论的学术成果.参考文献:[1]王一川.新编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OOr7.[2]杨恩寰,樊莘森,李范主.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3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O04.[4]吴家荣.大学美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O07.(上接第5O页)代表全人类的观念.毕竟,在不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类自身,历史等等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异质性,但这些不同的认识应该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反思的参照和借鉴.所以,要破除这种进步观,首先需要改变对不同文明发展模式不可通约的认识.在全球化的今天,一种新的发展观念的建立,需要一种全球化的参与讨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的情况也到了应该改变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与自然本身绝对的不可分性,那么,目前日趋尖锐的关系就不会有缓和的希望.在这一方面,西方生态哲学的兴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都在给与我们很多建设性的认识.参考文献:[1]吴国盛.自然哲学的复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6.[2]吴国盛.自然哲学:第一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吴国盛.自然哲学:第二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曾建平.自然之境: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o4.[5]罗宾?科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柯映红,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3。
[全]王一川《艺术学原理》-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王一川《艺术学原理》-考研真题详解1模仿论[四川师范大学2017、2016年研]相关试题:模仿论(摹仿论)[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模仿论,又称摹仿论,是指主张艺术来自对社会现实的模仿,能再现社会现实的本质,并能产生陶冶作用,是一种有关艺术来自人对现实的模仿的观念。
模仿论是关于艺术的本质在于对宇宙万物的模仿的观念体系。
这是西方最古老且影响深远的一种艺术本质论。
模仿论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着两种对立观念:①否定性模仿论,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艺术仅仅模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同作为世界的本质的“理念”隔了三层,因此是虚假的,由此他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②肯定性模仿论,以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他认为艺术所模仿的世界并非“理念”的虚假影像,而是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2理念论[四川师范大学2017年研]答:理念论是指有关艺术来自客观的精神的呈现的观念,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黑格尔等。
柏拉图认为,一种客观的理念才是世界的最终本质,是第一性的;由理念产生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仅仅是第三性的。
与柏拉图在否定的意义上运用这种客观精神论不同,黑格尔从理念及其辩证运动构成世界的本质出发,提出了艺术类型的辩证演变思路。
根据这个辩证运动原则,理念在其发展过程的每一特殊阶段上,都应当有一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它在该阶段的内在定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黑格尔从理念与其感性显现方式和阶段之间应当形成内在统一关系的角度,把艺术类型依发展变化轨迹划分为如下三种:①象征型艺术;②古典型艺术;③浪漫型艺术。
3艺术兴媒[四川师范大学2017、2016年研]答:艺术兴媒是指可以承载艺术家感兴并能触发公众感兴的艺术媒介。
媒介是感兴的媒介,感兴是媒介的感兴。
在欣赏任何艺术品时,人们最先接触到的并非艺术符号或者形象,而是某种可以触发感兴的物质媒介,这就是艺术兴媒。
作为多层兴辞结构系统,艺术兴媒造成的兴媒层是艺术品结构的第一层面,直接影响着艺术品的创作效果与接受体验。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一、课程的特点1.对学科的界定。
本课程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美学规定为与自然科学实质相同的“科学”,或者同语反复地将美学的对象规定为“审美关系”或“审美价值”等。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的基点上,对西方19世纪末期以来发生的“语言论转向”以来的文化符号学-语言学观点加以改造,形成新的“符号实践”观点,并把这个基本观点贯串到对美、审美、艺术和美育等过程的论述之中。
2.将审美文化形态纳入课程内容框架之中。
3.在讨论形式美时,吸收了学术界的有关新成果,突出不同文化传统在形式美选择中的作用。
4.其它应注意的地方。
如对艺术美的分类及特点作了较以往更清晰而实用的界说;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从青少年“认同”角度考察美育的地位和功能等。
二、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是“符号实践”的观点。
美学。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美学的定义可以这样来描述:美学是从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它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如何生成、维护和发展。
美。
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
美的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
自然美。
自然美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
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特征。
自然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是自然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艺术和艺术美。
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为观众所体验的具有表现性的生命符号。
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是指人类创造的艺术的美,是艺术符号系统所显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艺术美的特征在于形式与意蕴的统一,创造与规范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美感。
美感来自于人类的符号实践,是在主体与对象互动中产生的、由感性力量超越心理结构所带来的精神愉悦,美感是人的自由的象征性实现。
王一川《文学概论》讲义[001]
王一川《文学概论》讲义导论:文学研究有什么用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程的属性、定位;2.了解文学研究与本课程的关系;3.思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社会有什么用?无用与无价无力与有力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不断变化,看来无用的文学却可能承担起人的生存体验调节的重任。
二、大学为什么设立文学研究专业?培养作家?副产品?主打产品: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
我校:三层次一体化中文人才培养创新工程。
旨在培养:(1)兼具中文专业基础、人文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2)具备学科意识和专业研究能力的硕士人才,以及(3)富于严谨学风、创新意识和学术个性的博士人才。
具体素质要求:媒介素质;语言素质;形式素质;情感素质;想象素质;思想素质;研究素质三、大学生学文学专业有什么用?1.人生在世有一件实事做2.人生在世有一件有意义的实事做3.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兴趣的实事做4.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做5. 文学研究正是中文专业大学生可以做的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四、中文专业学生怎样学文学?1.读。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艺创作文本(文学作品)和研究文本(研究论著)2.体。
注重体验,体验文学艺术、以及文学艺术中的人生3.思。
勤于思考文学文本中触及的问题4.问。
善于提问,问同学、问老师、问书本、问他人5.做。
实际动手做学问:读、说、写、考6.反。
随时回头反思走过的道路,及时作出调整或转变7.专。
寻找并形成具体专业兴趣、培养具体专业特长,切忌贪多求全以上“读体思问做反专”七字,不妨记成“独提斯文做翻转”五、文学概论课程介绍1.课程属性:文学专业基础课。
平行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2.进一步学习文艺学专业课程:马克思与现代美学、西方文论史、古代文论、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文艺心理学、文化诗学、批评理论与实践3.教学内容:第一讲导论:文学研究有什么用?第二讲文学阅读记忆第三讲文学与文学理论第四讲文学活动第五讲文学属性第六讲文学创作第七讲文学媒介第八讲文学文本第九讲文学形象第十讲文学叙事第十一讲文学抒情第十二讲文学风格第十三讲文学阅读第十四讲文学批评第十五讲文学论文写作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课内外阅读、课内外作业、考试、观摩5.教材:指定教材:童庆炳教授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指定参考教材:王一川著《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6.指定参考书:(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0年版。
2《怜悯是人的天性》测试题-(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怜悯是人的天性》测试题-(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4.2《怜悯是人的天性》(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①中国女子柔道选手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②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你是无动于衷,还是伸出援手?对于有良知的人来说,应该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③总有一些人自以为道德高尚、怙恶不悛,不按法律办事,依照自己的道德规范维护所谓的“正义",最终害人又害己。
④他体会过患病无钱医治的滋味,感受过被免掉三四千块钱医药费的幸福瞬间,所以他对窘境中的病人能感同身受。
⑤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心灵的颤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
⑥面对公交车上正在抢劫的歹徒,春节回家探亲的军人小礼明目张胆,挺身而出,制伏了凶悍的歹徒。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③④⑥【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充耳不闻”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多用为贬义。
语境中误用为形容选手比赛时非常专心,没有听到赛场上的人声,曲解词义,使用错误。
②“无动于衷"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由语境“需要你的帮助”可知,使用正确。
③“怙恶不悛"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本句形容那些不按法律办事的人,使用对象错误。
④“感同身受”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使用正确。
⑤“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语境中强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应为“身临其境”。
⑥“明目张胆"形容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做坏事,含贬义,此处用于形容军人小礼的英勇行为,褒贬失当。
故选B。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①就是研读世界文学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③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④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⑥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A.②①⑥④⑤③B.④①③⑥⑤②C.④⑤②①③⑥D.②⑥①⑤③④【答案】D【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王一川《艺术学原理》(第2版)名校笔记和课后习题与典型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导论0.1复习笔记一、艺术学产生的原因当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创作或鉴赏艺术,而是希望深入探究艺术对人生的价值及其深层奥秘时,艺术学就已在其心中悄然萌芽。
二、艺术家的艺术学思考1.刘勰六朝理论家刘勰在观察中运用“感兴”来概括艺术创作的奥秘,他认为客观景物触发的意兴就像酬答一样,艺术创作就是在这样的“兴来如答”中产生的。
2.苏东坡(1)《凫绎先生诗集叙》苏轼指出,诗文应有为而作且具有现实意义。
(2)《王维吴道子画》艺术创新的诀窍在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3)《答谢民师书》创作的理想境界在于“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4)《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艺术品风格表现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等。
3.古希腊人古希腊人常说:“艺术长存,人生短促!”,即艺术的永恒性与人生的短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包含着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艺术学思考。
4.席勒和今道友信德国美学家席勒曾说:“严肃啊,人生!明朗啊,艺术!”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在肯定的基础上补充说:“幸福啊,思维!”把二人表述联系起来可知:人生是严肃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等都需要人们以认真严肃的姿态去适应、行动、改变。
三、艺术学的作用艺术学的作用是让我们在严肃的人生行动和明朗的艺术体验基础上,获得一种理性反思的愉快。
四、本书对艺术学原理研究的四方面追求1.当今立场本书拟以中国当今(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后)立场阐释和整合古今中外艺术及艺术理论的历史资源,吸纳当代中国与世界艺术活动和艺术理论中的最新成果,融入两方面理论资源。
2.新传统范畴新传统范畴是指艺术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及总体思路,既传承中华民族艺术理论传统,又带有新的现代艺术理论的建构特质,主要体现在“感兴”及其新形态“兴辞”的运用上。
3.体制化思路体制化思路是指一种把艺术视为现代性社会与文化制度建设的内容,并认为艺术因此受这种制度塑造和规范的研究思路。
浅析王一川对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贡献
新纪实·理论新见58[摘 要]在西方文论泛滥,中国传统话语日渐消亡的历史环境下,王一川创造性地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修辞论美学,对中国当代文论的长足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王一川 修辞论美学 当代文论 贡献[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1-0058-03浅析王一川对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贡献——以“修辞论美学”为例□ 胡 倩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作者简介:胡倩,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1949年之前,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为代表的一批文论家,试图借用西方美学话语思考中国本土文学问题,并由此提出一些说法。
但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在国际上一直占据强势主导地位,各国所讲文学理论,基本属于西方文化范畴,王、朱等人的说法并未产生世界性影响。
1949年以后,乃至整个新世纪,仍有一批文论家着力于建设中国特色当代文论,并掀起研究热潮。
学术界往往将眼光投向近现代文论家,而对活跃文坛的当代文论家重视程度不够,王一川便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个案。
如今61岁的王一川教授,仍处于学术旺盛期,学术界对王一川有一定研究,但其文论背后隐含的价值还有待发掘、整理。
本文将以王一川提出的“修辞论美学”为例,探讨他在中国当代文论建构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一、对自身学术历程的影响——感兴诗学的建构自王一川教授1988年发表的第一本美学著作《意义的瞬间生成》开始,其三十多年的文艺美学研究与批评实践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88~1993年。
受学术新潮影响,标举体验美学,其中虽因西方“语言论震惊”,尝试修辞论美学,但主要还是延续对“体验”的思考;第二阶段,即1994~2004年。
在脱离学术新潮牵引,按自身学术逻辑前行的同时,关注学术新潮起伏,建构出中国独特语境下的修辞论美学;第三阶段自2003年始,在文化修辞阐释与现代性阐释的交汇中,建构出“兴辞诗学”。
三个阶段彼此联系,又有所发展。
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其培养
智策教法例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要求将美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1]那么,“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内涵是什么?语文学科又该如何培养呢?一、健康审美情趣的内涵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认为:“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无功利和具有感染力的活的形象。
”[2]美是活的形象,具有感染力。
人的审美情趣也是通过具体活动表现出来的,这种活动不管是健康的,还是病态的,都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
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正确的价值取向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都透露出作者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产生的一种行为和心理上的趋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
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
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一定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小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十分重要。
一个不爱自己祖国文化的人,难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就要紧扣教材和优秀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学习英雄人物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是健康审美情趣十分重要的底色。
心怀国家,心系人民,这都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其培养*沙华中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合理的表达样态是健康审美情趣的内涵。
培养健康审美情趣,要从具体的、积极的语言实践出发,具体包括五种教学策略:在诵读中触发审美情感、在辩论中强化审美观念、在表演中增强审美体验、在寻访中接受审美熏陶、在写作中完善审美表达。
非连续性文本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导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
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
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
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
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
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
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
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9-18作者简介:向华江(1980-),男,湖北十堰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陶水平(1958-),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
在符号与形象体验中研究审美沟通读王一川教授主编的两部高校美学教材向华江,陶水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330022)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6152(2009)01 0024 03 最近,读到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与他指导的文艺美学博士们集体编写的两部配套美学教材大学美学 和 新编美学教程 ,深深为之吸引。
这两部大学美学教材,保持了作者长期秉有的学术前沿意识,即密切关注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文化实践和美学研究现状,探索美学理论及美学教学对当下审美文化的发言能力。
该教材以审美沟通为理论轴心,以雅各布逊的话语六要素理论作为教材选编的基本框架,学术视野开阔,理论系统严整。
与国内同类美学教材相比,该教材既体现了作者研究视野的开拓性和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又体现了其学术旨趣的延续性和研究思路的连贯性,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本文仅就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教材编写的理论视野和王一川教授本人学术研究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做几点分析。
一、教材的理论基础:感觉论美学和审美沟通六要素理论美学在今天虽然被当作一门独立学科来看待,但该学科具有怎样的属性却很难说清楚。
王一川教授认为: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生活的知识体系。
然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美学具有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特殊属性。
其一,与其他人文学科从概念考察人不同,美学虽然也应用概念,但更注意把握形象。
其二,与其他人文学科难免对人作抽象的研究不同,美学的研究常常是抽象与具体结合着的,并在这种结合中更突出具体。
[2]15基于这种对美学学科的认识,他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美学的学科对象上,历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主张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可称美论美学;另一种认为美学是关于感觉、感性的学问,称为感觉论美学。
当代大多数美学教程编写主要体现了美论美学的倾向,如陈望衡教授所著 当代美学原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他主要以美感、审美本体、审美形式和审美文化作为自己著书的主要内容;张法在 美学导论 (第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中也是就美的本质、美的基本类型和美的文化模式做了精彩独到的论述。
但王一川教授却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在这两本美学教程内容的编写上,以感觉论美学为主,适当融入美论美学的思想,并依此为基础确定美学所关注的具体对象,即 美学关注的是人的生活的感觉方面[2]16, 美学关注的主要是审美体验对人生意义的把握 [2]18, 美学对审美体验及其意义的关注总不离具体的符号形式 。
[2]19并在此基础上给美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美学是一门应用概念分析和体验方式去研究符号形式中呈现的活的形象、进而研究其中的审美沟通的人文学科[1]12。
不难看出,王一川教授对美学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的定位明显回到了鲍姆加登对美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即美学是研究感性人感性的学问。
正是基于这一点,两本美学教材自然就把日常生活美学、视觉文化、影视文化和媒介文化等最新的前沿美学理论纳入自己的选编范围之内,显示了美学教学与美学研究的现实性、当代性和前瞻性。
在教材编写的具体理论构架上,王一川教授借鉴雅各布逊的语言沟通的六要素理论并做了独到的变通,显示了理论上极大的灵活性。
在雅各布逊的24 第28卷 第1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V o.l 28 N o .12009年2月Journal of J i anghan U n i vers it y(H um an iti es S ci ences)F eb .,2009语言沟通中有六个要素,即:说话者、受话者、信息、接触、代码和语境。
王一川教授将该理论略做变通和创新勾勒出审美沟通各个要素: 审美体验,即审美沟通中使动者角色及其审美创造行为;审美鉴赏,即审美沟通中的受动者角色及其审美欣赏行为;审美文本,即供审美施动者和审美受动者发生联系的符号形式系统;审美语境,即审美施动者和审美受动者之间沟通所发生的具体场所;审美符码,即审美施动者和审美受动者之间彼此共享的符号识别系统;审美媒介,即审美施动者和审美受动者之间借以发生物理联系的感性渠道;审美文化,即审美沟通在其中发生的已成审美符号系统及其传统的集合体。
[2]23并以此作为两本教材的基本选编框架。
这种选编体例既使教材的中心明确、轮廓清晰、条理清楚,又显得极具系统和完整性,能够让初学者对大学美学所学内容一目了然,并快速地进入审美的殿堂。
这种编写体例具有很突出的学术创新性。
很多学者已经做过这种有益尝试。
刘若愚编著的 中国文学理论 把艾布拉姆斯的三角型四要素理论变通成 环形的双向流动四要素理论 ,用 作家 代替 艺术家 ,用 读者 代替 观众 [7]15,进而按 形上理论、决定理论与表现理论、技巧理论、审美理论和实用理论 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童庆炳教授主编的 文学理论教程 也是对艾布拉姆斯四要素理论的借鉴和创新。
英国学者拉曼 塞尔登在 文学批评理论 写作中也做过类似的尝试,他以 再现,主体性,形式、体系与结构,历史与社会,道德、阶级与性别 为主要的框架对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名家作品、理论思潮进行了选编和梳理。
但王一川教授主编的教材在选编的严密性、系统性方面更强,能够使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抓住所学内容的实质和精髓。
二、教材选编的理论视野:古今美学的对话意识和中西美学的比较意识这两本美学教材的编写既注重了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吸取,又具有中西美学的跨文化研究。
通观全书,不难看出,与其他美学教程相比,王一川教授特别注重对传统美学资源的吸取。
在编写过程中,将西方的传统美学资源作为基础和参照点,来关照中国传统的诗学美学和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以此来寻求古今美学的交融和中西美学的对话。
正如他在 新编美学教程 的开头语中所说, 考虑到体现美学传统性的需要,全书各相关章节都注意贯穿中国美学的 感兴 传统线索,如审美体验章阐述 感兴 体验传统,审美文本章从文本层次把握 感兴 ,审美鉴赏章梳理 兴会 说,其余各章也力求呼应和贯穿。
[2]2这种对中国传统美学诗学的重视和阐释既注重了当代美学研究的厚度和历史承继性,也不会导致研究的偏颇和狭隘,而应该看作他在中西美学对话的基础上使美学理论研究本土化的一种自觉的努力和有益的尝试。
相反,王一川教授的学术视野极其开阔,他的选编不仅具有古典诗学美学特有的倾向性,又具有美学研究的当下的语境性和前沿性,特别是他极其敏锐地体察了当代美学研究在全球化、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背景下新的发展。
教材自觉将理论的触觉延伸到文化研究的前沿部分,对目前的学术热点、理论思潮给予极大的关注并做了合理的阐释。
他以全球化背景、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作为选编的理论语境,以语言学转向以来的修辞论符号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对当下的学术热点问题进行理论观照和梳理,对日常生活和时尚,全球审美化的文化景观和媒介奇观,图像和视觉文化,文化研究中的亚文化、身份认同、信息的编译码进行了分析阐释。
这既显示了作者学术视野的与众不同,又体现了其自身学术开拓、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虽然很多学者都注意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自身寻求变化的必要性,如陈望衡在其选编 美与当代生活方式 (武汉大学出版社)中注意到当代的美学研究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但是却没有自觉将其纳入其编写的美学教程中,而王一川教授在其选编的美学教程中作了大胆的有益的尝试,这就能够使学生对目前美学研究的学术热点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当前美学热点问题的积极、有益的思考。
作者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考虑,注重将理论上的系统性与典型的个案研究结合起来,使美学研究专业性、前沿性和浅易性相结合。
如在审美体验这个环节上将中国古典文论的 兴 作为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就显得颇具匠心,这样就能够让初学者抓住审美体验的精髓实质。
这种尝试在选编的内容中比比皆是,如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对语言符号和文本性的研究等。
同时,每一章后面的阅读书目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开拓性,它让那些愿意深入进行美学学习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开拓自己的理论视252009年第1期向华江,陶水平:在符号与形象体验中研究审美沟通野,并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三、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者多年来美学研究成果在美学教学中运用与延伸这两本美学教程延续王一川教授多年学术研究的一贯旨趣和追求,同时又扩展了他对大众文化独立的思考。
通读全书就可以很容易联想到他已经出版的学术著作,从 意义的瞬间生成 西方体验美学的超越性结构 修辞论美学 杂语沟通 世纪转折期中国文艺潮 到最近出版的 大众文化导论 。
在这些学术著作中,审美沟通、审美体验、语言修辞与符号学研究、当前的大众文化现象与文艺思潮,始终是他学术关注的重点,也是他研究最富开创性和取得最大成就的部分。
同样,在这两本教材的编写中,他对审美体验、在审美传达过程中的符号和活的形象、全球化语境下的大众文化思潮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审美体验是审美沟通中的重要环节,它关涉的是人生的意义和对现世世俗生活的超越,也是一种更深沉而难忘的特殊的生命直觉,是特殊深层的活生生的瞬间,不管是中国学者还是西方学者都重视审美体验的获得和把握。
中国以 悟 为核心的美学,不追求表达的精确性、明细性,而讲求瞬间的领悟,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而在一定的意义上, 兴 就凸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艺术精神,王一川教授在此前主编的 文学理论 中就提出的 兴辞 概念并作了详细的阐释,而 新编美学教程 将 美学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的 审美体验 由第五章移到第二章也显示了他对审美体验的重视。
在这两本教材的编写中将 感兴 作为线索贯穿在全书的各个章节是为了更好的阐释审美体验,也是他学术追求的一种延续和拓展。
同时,王一川教授对西方自语言学转向后的符号实践有独到的分析和把握。
他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张艺谋的电影和许多作家作品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对手机信息的话语分析和文本学的研究也让我们看到其学术研究的前沿性。
对审美媒介的系统介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亚文化中的身份认同、视觉文化等文艺思潮的研究也体现其语言修辞符号学的研究思路和旨趣。
但是,对当代大众文化、审美现象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对它们全面的吸收,防止美学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变得媚俗化和浅薄化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当下美学研究应该有更高的诉求,在 新编美学教程 的后记中,王一川教授不无忧虑地写道: 不是实用生活的华美和美化,而是这种臻美的心灵的养成,才是个体人生中最重要的或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