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冬枣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沾化冬枣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摘要:山东省沾化县的冬枣产业面临果实品质下降、市场占有率降低、价格低迷的严峻形势。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沾化冬枣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关键词:沾化冬枣;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山东省沾化县是我国晚熟鲜食枣“沾化冬枣”的主产地。从1984年开始至今,沾化冬枣产业开发经历了试验、起步、推广、快速发展等4个阶段。目前,全县冬枣栽培面积已达3.3万hm222,占全国冬枣栽培面积的25%,2007年总产量达2.5亿kg;拥有保鲜库4000余座,10余家专业冬枣贮运加工企业;以下洼、富国、大高等3个乡镇为主的冬枣交易市场达30多处;全县有6000余人从事冬枣及其产品的销售业务,3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从事冬枣栽培技术服务工作。沾化冬枣品牌驰名大江南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但近年来,由于管理粗放,产销层次低,导致冬枣质量下降,沾化冬枣在同类同质产品(河北沧州、陕西大荔等各地的冬枣)中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降低,其品牌优势已大不如前。市场疲软,价格低迷,枣商无利,枣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沾化冬枣这一地域优势产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面临形势异常严峻。现将沾化冬枣产前、产中和产后等3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并提出几点建议。

1沾化冬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产前阶段

1.1.1 农资供应环节冬枣生产所需农资(农药、肥料等)的使用,对冬枣品质、产量和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沾化县农资市场上肥料供应商虽有50余家,上百个品种,但通用肥多,专用肥少。县内肥料生产企业5家,都没有形成生产规模,生存比较困难,仅有1家冬枣专用肥料厂,市场占有率也很低。农药供应商家也有几百个,上千个品种,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产品,质量保障性差,对环境污染少的品种少。

1.1.2农资流通环节农资经营主体多,进货渠道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市场管理难度大。一些不法生产经销商利用短斤少两、以次充好来迎合农民追求廉价的心理,做虚假宣传,老药新牌,一药多名来欺骗群众,形成农资产品的价格长期居高不下或连年上涨的局面,严重侵犯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挫伤了枣农的生产积极性。

1.1.3农资采购和使用环节枣农文化素质较低,面对种类繁多、渠道混乱的农药和肥料,无法鉴别和正确使用,在一些不法农资生产经营商的误导下,很难做到根据土壤和枣树的实际需要进行测土施肥、合理用药,普遍存在大剂量重复用药、盲目施肥、相互仿效现象。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造成肥料农药的浪

费,导致土壤盐渍化、降低产品质量和农药残留超标,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1.2产中阶段

冬枣产中阶段汇集了生产技术、资金、管理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是冬枣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冬枣发展速度过快,品种株系混杂,科研工作滞后,无法有效指导生产,导致品质下降、产量不稳、病虫危害加剧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沾化冬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极大障碍。

1.2.1科研滞后目前,国内冬枣生产仍有许多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如冬枣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变化规律、营养调控机理研究、重大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冬枣的优选优育、品种结构调整、种植模式创新、精准化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产品的包装、保鲜、综合加工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都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专项研究课题很少,科研工作明显滞后。

1.2.2技术推广工作不到位农技推广部门存在人员工作重心转移;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不适应冬枣产业技术发展的要求;经费短缺,形成“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广大枣农获得技术的途径主要依靠电视宣传和村里“技术能人”带动,很难得到系统全面及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1.2.3品种结构不合理沾化冬枣10月上旬上市,采摘期仅20余天,上市集中,上市量大,市场供应期短,销售压力大,群众对市场预测能力差,竞相出售,导致价格低迷。枣农无能力准确地按照市场信息调整品种结构。2005年开始,部分群众自发进行枣树设施栽培,但因缺乏经验,上市时间过迟,未达到预期经济效益。

1.2.4栽培模式单一沾化冬枣栽培普遍采用矮化密植的模式。这种模式曾为沾化冬枣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快速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枣树大面积进入结果期,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一是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操作,生产效率低;二是枣园郁闭,病虫害日趋严重,抗药性增强,冬枣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三是单一集约化栽培模式,改变了生态环境,使病虫害的种群动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一些次要的病虫害已成为当前生产上的新的重要病虫害。

1.2.5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困难2002年制定的《沾化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已不太适应冬枣产业发展现状的需要,原标准在许多方面落后于科技和市场的发展要求,相关体系也不太完善。由于宣传和指导工作力度不够,枣农对冬枣生产标准化仍十分生疏;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也使标准化生产技术难以实施,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冬枣质量检测主要靠眼观、手摸、口尝,没有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和方法,使沾化冬枣质量参差不齐,果型、重量、颜色、光洁度、农药残留量和糖度等指标合格率很低。虽有标准,也是“有标不依、执标不严”,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尽快实施冬枣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沾化冬枣质量安全水平,已经成为提高沾化冬枣市场占有率的关键。

1.2.6单产低、质量差全县3.3万hm222冬枣多数树龄为5~10年,2007年总产量2.5亿kg,平均666.7m22产量只有500kg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管理技术落后,坐果率低,缩果、落果严重。规范化管理的枣园,由于树体营养调控、养根保叶、促花壮果、防病治虫等综合管理技术水平较高,666.7m2产量可达1500kg,但此种枣园的面积不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沾化冬枣的质量呈连年下降趋势。2002年以前,冬枣有80%好吃。近几年,有80%不好吃,优果率不到10%,存在不好看(颜色、果型、光洁度等)、不好吃(成熟度、糖酸量、香气、脆度、质地)、不安全(药残量)等问题。枣农盲目施肥、无节制使用生长调节剂和不合理的使用农药,造成冬枣生理规律反常,树体内源激素代谢紊乱,品质严重下降。施肥普遍存在氮、磷超量,钾、钙、铁、锌、硼等不足及不施或少施有机肥等问题。据调查,沾化冬枣杂系品种有10集中周转,销往国内外,推动沾化枣产业向更大规模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枣类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以此带动培植棉、盐、皮业、畜产、海产、枣加工品等相关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新局面。

2.6加强沾化冬枣产业组织化建设

立足当地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产业为中心,以龙头企业、冬枣协会、农民合作组织、产销大户为依托,把沾化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枣产品的生产基地,实现“供货基地化、生产订单化、产品等级化”,扩大经营范围,拓宽流通渠道,进而搞好产前信息、产中科技和产后销售服务,形成覆盖面大、牵动力强的“批发市场+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只有将分散枣农组织起来,在市场条件下与产业的其他环节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才能全面贯彻冬枣生产标准化,大幅度地提高沾化冬枣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沾化冬枣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扶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对实现冬枣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应鼓励枣制品加工企业利用现有生产条件和市场渠道,与枣农合作组织和生产基地结合;大力发展冬枣经销商、经纪人、运销大户和中介组织,在销售地建立连锁经营;农资生产经销企业与农资推广部门合作,开展农资直销和技术指导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杜绝假冒伪劣现象;枣农合作组织、技术协会将分散的枣农联合起来,与产前农资组织对接,统一购买,并与产后流通、营销、贮运、加工企业连接。有实力的农民合作组织可直接进入产后流通环节,并逐渐发展成市场流通的主要力量。

2.7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和提升枣农协会的作用,促进多元化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部门应转变职能,加强对农技推广的组织和管理,规范冬枣的产业化生产标准技术,加大对枣农协会的支持力度,使其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枣农协会开展技术推广,市场调查、产品展销和信息交流等服务,帮助政府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制定产业政策,凝聚同行业者,形成合力,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全行业竞争力,积极应对和解决贸易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使经营、竞争有序,防止降价抛售,避免恶性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