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中民间信仰与族群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日中的民间信仰与族群认同
[摘要] 祝著节是布努瑶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的日子。
在节日中所呈现出来的民间信仰,在历史的传承中逐渐成为强化族群自我认同、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显要的文化特征。
笔者试图以布努瑶祝著节为切入口,通过展示该节日所呈现出来的民间信仰,进而探讨节日文化在凝聚族群意识,强化族群认同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 族群认同布努瑶祝著节
一直以来,族群与族群关系研究都是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的重点,而族群认同更是其中一个主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境内族群繁多,各族群由于地理和社会(如宗教)等原因而较多的保持了自身的文化小传统。
他们在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和往来接触中,不仅产生了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文化距离,形成了中国文化“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
也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成为族群认同的源泉,族群内部成员由于自身共享着与其他族群相区分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因此在交流和互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将自己归类、划界的认同心理,尤其是在少数民族中,这种族群认同的需要更为明显和强烈。
共处于同一社会体系中以语言和文化为特征的族群主要强调社会群体的文化性,因此,语言、宗教、习俗等成为族群认同的重要因素。
节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是一个有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凝聚着多
方面的民族传统,蕴含着民族习俗的精华,是展现群体的心理特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的窗口。
正是这种建立在多种文化渊源上的节日文化,由于其民族性、群众性、地域性、传承性、实用性等特点,客观上加强着一定地域内某一族群情感上的联系,对族群意识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试图以布努瑶祝著节为切入口,通过展示该节日所呈现出来的民间信仰这一文化因子,进而探讨节日文化在凝聚族群意识,强化族群认同方面的功能。
一、布努瑶与祝著节
瑶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江西等省(区)的130多个县市内。
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瑶族人口最多,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0%以上。
长期以来,由于受刀耕火种游耕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瑶族人民一直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
而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征剿”,也使瑶族人民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瑶族形成了支系繁多,居住分散的特点,各支系由于聚居区地理环境的差别和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造成的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活,导致了不同地域文化和支系文化的形成,瑶族因此成为一个支系众多的民族。
按语言划分,瑶族大致可分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平地瑶四大支系。
巴马作为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68%,其境内有土瑶、番瑶、安定瑶和蓝靛瑶4个分支,前三者为布努语系瑶族(即布努瑶)。
祝著节,过去又称“达努节”、“瑶年”,是分布在都安、巴马、大化等县布努瑶的传统节日,是布努瑶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甚于春节,以农历五月二十九为正日。
谈到“祝著节”不得不谈到布努瑶的始祖母密洛陀。
在广西红水河流域的布努瑶中普遍流传着关于始祖母密洛陀的神话,其主要内容是歌颂始祖母“密洛陀”(全称“密本洛西·密阳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功绩,及其遗留下来的各种古规古训。
在神话中,密洛陀是一位伟大的女神,她是万物的始母,人类的母亲,在神话中是个顶天立地的巨型母神,她造天地、造武神、造动物、造人类……带领大神们开天辟地,繁衍生灵,是神话中万能的造物主,是人世间至高无上的神。
相传五月二十九是密洛陀的生日,因此成为瑶族同胞专门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的节日,成了瑶族的年节。
每到这一天,酒歌代代唱,铜鼓代代敲,密洛陀创天地造人类的赞歌代代传,这就是最隆重的节日“祝著节”。
祝著节被布怒瑶人自觉地传承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间不仅有庄重的祭祀活动,同时更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节庆娱乐活动。
祝著节首先从祭祀始祖母密洛陀开始。
由魔公念词(祭祀时候魔公使用的为古瑶语,是一种专门的宗教祭祀语),基本大意为子孙都没有忘记祖先的恩德,准备了贡品请密洛陀来享用,希望密洛陀保佑全寨全村的人都身体健康、六畜兴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等。
在我们今天看来,布努瑶祝著节的祭祀活动似乎不再那么神秘而严肃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它逐渐偏离了原来的宗教轨道,而仅仅作为一个盛大节庆活动的开场
和历史传承精神的痕迹存在着。
祭祀之后就是赛铜鼓、对唱山歌、射弩等热闹的节庆娱乐,布努瑶民众通过对始祖母密洛陀的祭祀和集体的节庆活动,充分展示了群体对“根”的追寻;通过对共同的文化渊源的传承,实现着自身族群身份的确认与认同,从而建立了布努瑶人的精神家园。
二、密洛陀信仰与族群认同
民族节日往往与民族民间信仰相联,信仰是节日的基础,节日表现着信仰。
信仰是节日产生和成长的土壤,正是因为有了信仰的支撑,节日才具有了传承不息的生命力。
祝著节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与布努瑶民众深厚的密洛陀信仰分不开的。
上文提到:“祝著”,瑶语,即五月二十九之意。
五月二十九即祝著节是瑶族同胞专门纪念其始祖母密洛陀的节日。
因为在布努瑶的神话中,布努瑶的始祖密洛陀交待其后世子孙于每年的五月二十九给她(密洛陀)补粮。
“密洛陀”神话讲述的是一个族群发生和繁衍的历史。
在布努瑶的历史上,密洛陀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无边无际的浩瀚宇宙是密洛陀创造的,山川平地江河湖海是密洛陀创造的,花草树木及一切动物是密洛陀创造的,人类更是密洛陀创造并让他们孕育繁衍的,破坏人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妖魔是密洛陀铲除的。
密洛陀是布努瑶历史上无所不能的光辉形象,在瑶族同胞的心目中,她不仅是位始祖神,而且是人世间至高无上的神灵,具有绝对的威慑力和权威性,在民众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布努瑶社会始终坚持这样一
种信仰,即事事不能忘记密洛陀传下的道理,处处不能偏离密洛陀开拓的道路,代代不能忘怀密洛陀的恩德。
密洛陀信仰渗透在布努瑶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笔者在巴马的调查了解到,在布努瑶的各种习俗中,密洛陀崇拜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婚嫁丧娶、节庆、立房、求子以及大还愿等活动中布努瑶民众都要祈祷密洛陀的保护。
祝著节对密洛陀进行隆重的祭祀,就是把她作为布努瑶族的保护神来供奉。
在这里,始祖密洛陀对布努瑶子孙的保护是以布努瑶子孙对始祖母的供奉为前提的,只要不忘在祝著节供奉祭祀始祖母,始祖母密洛陀就会保护布努瑶子孙后代的生活,否则,密洛陀就会撤去对布努瑶子孙后代的“保护伞”。
“逢年过节,必定要念密洛陀,因为一家人一年要安安然然,要五谷丰登,都是密洛陀保佑的。
”可见,布努瑶要在这五月二十九即祝著节对密洛陀进行隆重的祭祀,这是密洛陀对其子孙后代的保护延续下去的保证。
由此可以看出,密洛陀信仰成为祝著节得以传承的最重要的精神要素。
婚、丧、喜、庆事事讲密洛陀,歌会道场处处唱密洛陀,成为布努瑶人人必懂的道理。
布努瑶民众中对密洛陀不仅有着生而有之的情感,而且还有着不敢亵渎的敬畏心理。
关于密洛陀的神话世代传承着,对密洛陀的信仰也世代沿袭下来。
宗教是族群文化认同中真正能够持久的基质,它是与族群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族群主观心理归属的反应。
因此,共同的宗教信仰能够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聚合力;而在族群之间,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是强化我群和他群的区分力量,宗教在人
们之间所造成的认同和歧视更为剧烈、排斥性更强。
祝著节是布努瑶专门祭祀密洛陀的节日,是对密洛陀信仰的一个集中体现。
在瑶族内部,它是布努瑶所特有的节日,与生活在同一自治县内的另一瑶族支系蓝靛瑶有着巨大的区别,蓝靛瑶没有密洛陀信仰,所以也没有这一节日。
而其他兄弟民族更加没有“密洛陀”一说。
因此,密洛陀信仰成为布努瑶重要的文化边界之一,强化了布努瑶族的内部团结和归属。
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它随着人们的社会交往而流动,由此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边界并随着流动族群的社会交往而缩延,具有区别于其他族群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群体性的节日是文化交往的重要场合,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地方,相互之间的交往更多地依赖于民俗节日活动而实现。
祝著节是布努瑶的节日,但也会邀请周边族群参加,促进了族群间的交往与互动。
布努瑶同胞在五月二十九的祝著节活动中,通过对祖先的祭祀追忆、对密洛陀根深蒂固的信仰以及本族群标志性文化的展演,强化着群体内部的族群认同。
在节日中,一方面,节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着族群对于祖先的记忆与信仰,族群的重要的文化因子在节日中得到显现,使得族群社会文化边界明显化,在族群交往中以标志性文化形式强调着族群认同。
布努瑶正是通过有别于其他族群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并赋上自己强烈的感情,使它成为代表自己的族群的标志,凝聚着整个族群。
人们对于自身所属族群的认同和对于其他族群的认异,是族群意
识的核心内容。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族群意识,有了大家是自己人的这种共同心理,才使得同一群体的成员产生强烈的集体感、共存共荣的荣誉感,因而能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玉石阶.试论瑶族文化与瑶族渊源的关系.学术论坛.2001年第6期
[2]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3] 刘铁梁.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之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总第192期)
[4] 马戎.试论“族群”意识.
[5]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7]万建中.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1期
[8]曹卉.近年来族群问题研究综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23卷第2期
[9]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
[10]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3期
作者简介:
满丁华,女,1981年5月生,瑶族,广西河池人,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管理系教师,文学学士,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民俗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