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与镇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痛觉的概念 二 、痛觉的传递 三、 痛觉的调制 四、 镇 痛(治疗)
一、痛觉的概念
痛与伤害性感受:



疼痛(pain):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 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国际疼痛研究会 (IASP) 伤害性感受(nociception):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 各种伤害性传入信息的加工和反应,它可以发生在 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 由于痛觉是意识水平的感觉,我们无法确定动物是 否具有痛觉,只能观察其对伤害性刺激的行为反应。 因而在描述动物时伤害性感受取代疼痛
疼痛的成份


疼痛的感觉 痛觉(特性:复合感觉,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经验”) 痛觉的测定: - 痛阈(pain threshold)(痛感觉阈,痛反应阈) - 耐痛阈(pain tolerance threshold) 疼痛的反应 躯体-运动性反应 植物-内脏性反应 神经-精神性反应
痛的分类





据刺激的性质分 物理性、化学性 据发生机制分 生理性、病理性(炎症性,神经源性) 按病情和体验分 急性痛、慢性痛(>3M) 按涉及神经的部位分 中枢神经痛、周围神经痛 按解剖角度分

躯体痛(浅表、深部)、内脏痛(往往伴有牵涉痛)


急性痛:最近产生,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 慢性痛:疼痛持续或间隙性持续3个月以上的 (IASP)
直接作用:伤害性刺激使细胞损伤,胞内K+的释放和BK、PG合成,兴奋 感受器; 继发作用:外周末梢释放SP等,引起血管舒张和组织水肿,增加BK积累; 刺激肥大细胞和血小板释放HA和5-HT; 持续作用:HA、5-HT在胞外浓度的升高,继发激活邻近的伤害性感受器。
痛觉传入在脊髓后角的初级整合-闸门控制学说
麻醉性镇痛药-阿片肽类
具强烈的镇痛作用,为中枢作用,但易产生欣快感 并易成瘾。 代表性药物: 吗啡、可待因(甲基吗啡)、哌替啶、安那度、芬太尼、 美散酮、镇痛新、丁啡喃、曲马多
手术治疗
-适合癌痛及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包括外周神经切断、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脊髓部 分切除术(前外侧束、前联合切除)、交感神经 切除术、三叉神经根切断
药物镇痛
(1)局麻药:应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干阻滞神经冲动 的传导,阻断恶性循环(疼痛→紧张或小血管平滑肌 痉挛→疼痛加剧),改善微循环及抗炎症作用 药物: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及迪卡因
周围神经阻滞 交感神经阻滞 椎管内阻滞
(2)镇痛药:阻断痛觉传导通路,激发体内痛觉调制系统
非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药 作用: 解热镇痛,大多有抗炎抗风湿作用。为外周作用, 中等程度的镇痛 使用范围:对创伤性疼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均无效, 对慢性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 痛经等效果好, 优点:不产生欣快、无成瘾性 机理: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 代表性药物:阿斯匹林、非那西丁、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
疼觉过敏(hyperalgesia) -对伤害性刺激产生过强的伤害性反应 疼觉超敏(allodynia) -对非伤害性刺激产生伤害性反应 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 -无伤害性刺激时出现疼痛

牵涉痛
痛的分类

据疼痛的性质分 刺痛(快痛、第一痛) 灼痛(慢痛、第二痛) 酸痛、肿痛、绞痛
1965 年Ron Melzack and Patrick D. Wall.
痛抑制的脊髓机制:
GABA能神经元(与C纤 维传入末梢形成突触) 阿片肽能神经元
Cortex
Thalamus Reticular formation
Gracile/cuneate nucleus
Aa/b Ad/C
①针刺传入激活下丘脑弓状核的b内啡肽系统,通过PAG
下行冲动抑制脊髓背角痛觉信息传递。 ②针刺传入直接激活脊髓背角的脑啡肽和强啡肽能神经
元,抑制痛敏神经元的活动。
③在与痛觉调制有关核团内的阿片肽和其他递质的相互 作用参与针刺镇痛过程。
背角、脑干网状结构(中缝核群、中央灰质等)、下丘脑(弓状核、室 旁核、视前区等)边缘系统(扣带回、杏仁核、伏核隔区等)、尾核头 部、丘脑中央中核和大脑皮层前额皮层及体感区 递质:5HT、NE、ACh、DA、GABA、催产素(OT)、神经降压素(NT)和 SP等
四、镇 痛

疼痛治疗原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阻断痛觉冲动的产生、疼痛的传递和感知 激发体内痛觉调制系统的活动 药物镇痛 手术镇痛 刺激镇痛
外周刺激镇痛:针刺镇痛 跨皮电刺激神经(TENS) 中枢刺激镇痛 应激镇痛


疼痛治疗方法


规范化疼痛治疗(Good Pain Management, PGM) 的主要目标是:
raphe nuclei
5-TH Descending pathway
dorsal horn of spinal cord
Pain input is blocked
电针和TENS的比较
刺激方式 EA TENS 电流到达深部 组织途径 经过针 经过皮肤 刺激范围 精确 操作条件 必须针灸医师操作
电极覆盖面 可在医师指导下自 较大 行操作
③针刺激活下行抑制系统,抑制背角痛敏神经元传递
Morphin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cupuncture pituitary
Endorphinergic neurons
endorphins endorphins
periventricular area periaqueductal gray matter
痛的意义:双刃剑

有益的: 是一种警报信号,有利于个体规避伤害 是机体病变的提示信号,提醒病人求医,同时也 是帮助医生诊断病情的依据。 有害的: 是许多疾病的主诉症状,是痛苦的根源 造成器官功能障碍 造成药物滥用、自杀等社会问题


疼痛是生理学的一种感觉 疼痛是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之一 疼痛是临床医学的一大问题

下行易化系统


高位中枢对痛觉的调制


丘脑是最主要的痛觉整合中枢
边缘系统、基底神经节对于痛觉的影响不可忽视 皮层是伤害性信息上升为意识产生痛觉所必须的 认知是最高级的对痛觉的调制
(1)激活延髓头端腹侧内侧区的5-HT能神经 元,通过脊髓背外侧束下行,在脊髓后角作用 于5-HT2受体,抑制伤害性传入纤维的兴奋性。 (2)激活延髓尾部外侧网状核区的NA能神经 元,经前外侧束下行,终止于脊髓后角,作用 于a2受体抑制后角神经元对伤害感受信息传递。 (3)PAG传出纤维直接下解到达脊髓后角,发 挥抑制性作用,其神经递质可解是内源性阿片 肽(脑啡肽)。

持续有效的缓解疼痛 避免或减少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心理及精神负担
最大限度的提高疼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1990年WHO三阶梯止痛原则
第一阶段,非阿片类:治轻度痛 第二阶段,阿 片 类:治中度痛 第三阶段,强阿片类:治重度痛

口服给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 用药个体化;注意具体细节。
医学神经生物学
Medical Neurobiology
孙凤艳主编
jiangxinghong@suda.edu.cn
神经生物学与医学心理学系
第十九章 痛与镇痛
每个人一生中都经历过疼痛 尽管疼痛不会致死 但许多人在痛苦中死去。。。
慢性痛(chronic pain)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全世界至少有30%的人一生中有过慢性痛的经历, 其中约10%的患者急需专业治疗。 流行病学显示,目前中国至少有3000-5000万患者 正遭受疼痛的严重困扰。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为“世界镇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 国家卫生部于2007年把疼痛正式列为一级科目, 在全国医院设臵疼痛科

头面部的传入路径:三叉神经 内脏痛的传入路径
痛觉产生过程
伤害性刺激→致痛物质释放→伤害性感受器→将 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传入神经(Ad和C纤维)
→释放痛信号传递物质(P物质,谷氨酸) →脊髓
特异性及非特异性伤害性神经元→伤害性信息→
脊髓各种传导束→丘脑→大脑皮层感觉区→痛觉
三、痛觉的调制
外周感受器水平的调节 脊髓对痛觉的调制 脑干对痛觉的调制 高位中枢对痛觉的调制
外周感受器水平的调-感受器

外周致痛物质的来源

由受损的细胞直接溢出:PG、5-HT、H+、K+ 受损神经末梢释放:SP、NO 免疫细胞产生:IL-8、TNF-α
致痛物质(Pain-producing substances)
相同点:镇痛效果相似,镇痛机制相同,TENS使用方便。
HANS
Heku (LI 4)
NeiGuan (Pe6)
Han’s Acupoint Nerve Stimulator (HANS)
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21
电针不同频率
电针频率(Hz) 低频 (2-4) 高频 (80-120)
发挥不同作用
发挥镇痛作用部位 脑和脊髓
Cortex Thalamus Reticular formation
Gracile/cuneate nucleus
Aa/b
Ad/C
Cortex Thalamus Reticular formation PAG/NRM Gracile/cuneate nucleus
Aa/b
Ad/c
脑干对痛觉的调制-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
二 、痛觉的传递
痛感受器
无特化的游离的神经末梢
痛的传入纤维
Aδ:介导刺痛(快痛,第一痛) C: 介导灼痛(慢痛,第二痛)
致痛因子


由受损的细胞直接溢出:ACH、5-HT、H+、K+ 受损细胞释放的酶,再在局部合成:缓激肽、PG 伤害性感受器释放:SP 其它:神经生长因子、细胞因子、NO等

脊髓胶质区是痛觉调制的关键部位

A纤维——兴奋中间神经元 C纤维——抑制中间神经元 所涉及的结构


闸门控制学说

A和C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T)、胶质区抑制性中间神 经元(SG)

基本内容 脊髓水平的其它抑制性活动
•脊髓胶质区是痛觉调制的关键部位
闸门控制学说
Gate control theory A纤维和C纤维 背角投射神经元 胶质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SG)
在CNS释放的神经肽 脑啡肽 内啡肽 强啡肽
脊髓
脑能产生自己的“吗啡”
内源性阿片肽
阿片受体
阿片肽
脑啡肽
β 内啡肽 强啡肽 孤啡肽 内吗啡肽
氨基酸
年份 1975 1976 1979 1995 1997

μ
+ ++
δ
++ +
κ
针 Hz 2 2
5 31 17 17 4
++
100
100
++
2
阿片肽可能通过几种途径发挥作用:
痛觉的传入
非特异伤害性感受(广动力范 围)神经元(V层)
(wide-dynamic-range-neurons)
特异伤害性感受神经元(I层)
(nociceptive-specific neurons)
痛觉传递的基本路径

躯体痛的传入路径
– 新脊-丘束(STT):具有精确的定位分析能力 – 旧脊-丘束:与灼痛时的情绪反应和内脏活动有关 – 三叉丘系:是头面部的痛传递通路 – 后束-内侧丘系:可能与痛觉的整合有关 – 脊颈束:是皮肤的痛传递通路 – 脊髓中脑束:与慢痛和痛的情绪反应有关 – 脊髓下丘脑束:应激状态的疼痛和痛觉的情感成分 – 脊髓臂旁杏仁束:参与介导疼痛的情感反应
PAG
NRM
以PAG为核心,联结延髓头端腹 内侧网状结构,通过下行性抑制 通路对脊髓背角的痛觉初级传入 活动进行调节。

下行性抑制系统

结构基础:中脑PAG、延髓头端 腹内侧核群、脑桥背外侧网状 结构 起源与抑制系统相同,但性质 相同的不同量的刺激可分别激 活两个系统 下行性易化系统的激活是通过 降低痛阈值来提高机体对伤害 性刺激的反应能力。


疼痛是一种古老的神经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理
意义,但同时又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
刺激镇痛

针刺的外周传入途径: 病人乐于接受的针刺激强度, 一般主要兴奋II和III类传入,而非C类。 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针刺镇痛是由于不同感觉传入的 相互作用的结果


1)针刺信号和痛信号的相互作用至少包括三个网络:
①发生在同一水平甚至同一核团的直接的相互作用, 如脊髓背角;
②抑制性调制通过局部回路间接作用于痛敏神经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