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概述(疼痛、镇痛药的分类)

合集下载

麻醉与疼痛治疗

麻醉与疼痛治疗

麻醉与疼痛治疗麻醉与疼痛治疗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主要用于手术和其他介入性医疗程序中,旨在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疼痛感。

本文将探讨麻醉和疼痛治疗的定义、类型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麻醉的定义与分类麻醉是指通过给予药物或使用其他技术手段,使患者暂时失去疼痛感和意识的一种方法。

根据麻醉的目的和应用范围,可以将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以及腰麻等不同类型。

1.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通常用于大型手术或需要全身检修的情况下。

它通过调节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疼痛感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2.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主要通过在手术部位注射麻药,将其局部麻痹,以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此类麻醉主要适用于小型手术或创伤修复等情况。

3. 腰麻:腰麻是通过将麻醉剂注射到硬脊膜周围,以产生下半身麻痹的一种方法。

腰麻主要应用于下肢手术或产科手术等领域。

二、疼痛治疗的定义与方法疼痛治疗是指通过应用药物、手术或其他干预手段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疼痛感。

根据疼痛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以将疼痛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类。

1.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物理疗法、心理疗法和康复治疗等。

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按摩等可以通过改变疼痛部位的温度、压力和血液循环来缓解疼痛。

心理疗法如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可以通过改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情绪来减轻疼痛感。

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等可以通过增强患者的身体功能和肌肉力量来改善疼痛情况。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疼痛治疗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应用镇痛药、消炎药和抗抑郁药等来缓解疼痛感。

镇痛药可以分为非处方和处方药,根据疼痛的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三、麻醉与疼痛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 手术中的麻醉与疼痛治疗: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会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麻醉可以减轻或消除手术中的疼痛感,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操作环境。

同时,在手术后也需要进行疼痛治疗,以确保患者术后舒适。

麻醉学考试资料:常用的镇静、镇痛技术

麻醉学考试资料:常用的镇静、镇痛技术

麻醉学考试资料:常用的镇静、镇痛技术常用的镇静、镇痛技术是麻醉学入门级的知识点,医学考生在备考麻醉学时还是应该花些时间复习镇静、镇痛技术。

镇静、镇痛技术知识点庞大,今天为您提供常用的镇静、镇痛技术相关资料,祝您考试顺利!(一)常用的药物1.镇静催眠药:地西泮、眯唑安定、依托眯酣和异丙酚等。

2.镇痛药物:阿片类镇痛药、双氯芬酸钠和酮咯酸等。

3.镇静止痛药:氯胺酮、布托菲诺。

4. 2受体拮抗剂:可乐定、右美托咪啶等。

5.其他:笑气、氟马西尼在术毕用来拮抗苯二氮类药物的镇静作用。

(二)常用的给药方式①口服、肌内注射及经直肠给药。

②吸入麻醉。

③静脉给药。

(三)常用的给药技术1.医师控制镇静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镇静方法。

根据情况可以采用间断给药或连续给药。

间断给药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镇静、镇痛药物,采用逐步给药,使患者达到理想的镇静、镇痛状态。

间断给药常用于简单和短小手术。

一般开始给予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0.05mg/kg)或丙泊酚(0.5mg/kg),手术开始前3~5分钟给予芬太尼25~50 g(缓慢注射)。

术中根据需要追加镇静,镇痛药物。

间断给药时,应注意防止因药物滞后效应反复追加用药而引起累积现象,出现镇静过深。

连续给药法:连续静脉注射可避免间断给药出现的药效波峰和波谷现象,维持镇静中相对平稳的血药浓度,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的用量,缩短清醒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术中应根据患者的反应、手术刺激的强度及时调节静脉输注的速度。

联合用药时,应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患者自控镇静技术:是指由医师制定镇静给药方案,而由患者决定给药时间和次数的镇静方法。

该技术克服了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的差异,适合不同个体的镇静需要;同时赋予患者自己控制镇静深度的权力,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

患者自控镇静最常用的药物为丙泊酚和眯达唑仑,或单独或联合应用阿片类药物。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药物的分类与应用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药物的分类与应用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药物的分类与应用麻醉学知识点:麻醉药物的分类与应用一、引言麻醉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等领域。

麻醉过程中使用的药物被称为麻醉药物,其分类及应用对于麻醉师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麻醉药物的分类与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麻醉学知识。

二、麻醉药物的分类麻醉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1. 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局部麻醉,作用于局部组织和神经末梢,阻断疼痛的传导。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这些药物常用于手术、产科等领域,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感。

2. 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用于实现全身麻醉状态,常用于大手术和复杂手术等情况下。

全身麻醉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a. 吸入性麻醉药物:如七氟醚、异氟烷等,通过吸入进入人体,产生麻醉效果。

b. 静脉麻醉药物:如芬太尼、丙泊酚等,直接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产生麻醉效果。

c. 肌肉麻醉药物:如地西泮、罗库溴铵等,通过肌肉注射进入人体,产生麻醉效果。

3. 辅助用药物辅助用药物是指在麻醉过程中,为了提高麻醉效果或者减少不良反应而使用的药物。

常见的辅助用药物包括镇痛药、抗恶心药等。

这些药物在麻醉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忍受手术过程。

三、麻醉药物的应用麻醉药物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手术麻醉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根据手术的性质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

局部麻醉药物可以用于局部麻醉,以减轻手术部位的疼痛感;全身麻醉药物则可以用于实现全身麻醉状态,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2. 镇痛管理除了手术麻醉外,麻醉药物还广泛用于疼痛管理领域。

例如,在术后疼痛管理中,麻醉师会根据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

3. 麻醉监测麻醉药物的应用也与麻醉监测密切相关。

麻醉师通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的监测,如血压、心率等,来评估麻醉深度和患者的生理状况。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手术患者术前病情评估与准备(无)
第三章 局部麻醉 Local anesthesia
第四章
椎管内麻醉 intrathecal block
第五章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第六章Airway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第七章围手术期安全perioperative safety
第八章麻醉后苏醒室PACU
第九章重症监测治疗药房(ICU)
第十章呼吸功能监测Respiratory Monitoring
第十一章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
第十二章氧供需平衡的监测
第十三章呼吸治疗
第十四章血流动力学监控
第十五章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监测
休克shock
第十六章
第十八章疼痛诊疗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in
第十九章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麻醉概述(临床医学)

麻醉概述(临床医学)
局麻药吸收后,如血内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就发 生全身毒性反应。 发生原因:
一次用量超过病人耐量、短时间重复注射; 误注入血管内; 注射部位血供丰富 ; 病人病重,体质衰弱,耐受力下降。
高敏反应(hypersusceptibility): 用很小量麻 (clinical menifestation)
是研究
有关麻醉、疼痛、急救复苏及重症监测的一门以生理学、
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又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
综合性专业学科,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学、危重
病医学、疼痛治疗学。
临床麻醉
重症监测治疗 麻醉学 急救复苏
疼痛诊疗
一、概念
现代麻醉学 Modern anesthesiology产生背景
1846年Morton在美国麻省总医院(MGH)公 开演示了乙醚麻醉获得成功,揭开了现代麻醉学 的首页。
2、分布:肺-心、脑、肾-肌肉、脂肪、皮肤 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不易透过胎盘屏障
3、代谢 (metabolism) 酯类局麻药由血浆中假性胆碱酯酶水解。 酰胺类局麻药由肝微粒体酶水解.。
4、清除 (clearance) 大部分被水解,仅少量原形经尿排除。
(四)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 (systemic toxicity)
将局麻药注入手术区组织内,阻滞神经 末梢,使其无痛。
方法 如下图
特点:用药量大、浓度低、加压注射 常用药物:
0.5% procaine; 0.25-0.5% lidocaine 实质脏器、脑髓无需注药
(三)区域阻滞 (Reginal block)
包围手术区,在其周围和底部注射局麻 药,使术区无痛。
一旦发生用肾上腺素、吸氧、维持 循环、呼吸稳定,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组胺药,补液。

麻醉学第六部分疼痛治疗、药物依赖与戒断

麻醉学第六部分疼痛治疗、药物依赖与戒断
5
海洛因
可待因
冰毒
大麻
摇头丸
鸦片
罂粟
吗啡
6
吗啡(morphine)
希腊神话中的睡眠之神吗啡斯-Morphus 吗啡是鸦片中最主要的生物碱(含量约10-15%)
【体内过程】
1. 吸收:口服吸收快,但首关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低 (25%),故常用注射给药。
口服:少用,极量:30mg/次, 100mg/日。
机制:① 抑制交感中枢 ② 促组胺释放 (2)颅内压↑ :抑制呼吸,CO2蓄积,扩张脑血→颅内压↑。 4. 其它:如抑制免疫,
① 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
② 减弱NKC(自然杀伤细胞)作用; ③ 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HIV)”诱导的免疫 反应,吸毒易
感染HIV。
11
【作用机制】 吗啡(阿片类)激动阿片受体(与μ、δ、κ、σ 亲和 力、活性不同),激活了脑内“抗痛系统”,阻断痛 觉传导,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
31
Other Smooth Muscle 1. Ureter and Urinary Bladder increase the tone and amplitude of contractions of the ureter contractions of the bronch smooth muscle
皮下: 吸收60%,常用量10mg/次,极量20mg/次, 60mg/日
肌注、静脉:用于心梗、严重烧伤
2. 分布:仅少量通过血脑屏障 (镇痛强大);通过胎盘、乳 腺屏障。
3. 代谢:主要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吗啡-6-葡萄糖 醛酸(有药理活性),由肾脏排泄。
4. t1/2=2-3h
7
【药理作用】
1.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学是一门研究和应用各种麻醉技术和药物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实现手术期间的无痛手术和术后患者疼痛管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麻醉学知识点。

一、麻醉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

全身麻醉药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传导功能来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药则通过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镇痛药则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感受。

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指从清醒状态到无痛意识丧失状态的过程。

常用的麻醉诱导药物有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钠、异丙酚、丙泊酚等。

麻醉诱导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

三、麻醉维持麻醉维持是指在手术期间保持患者处于无痛意识丧失状态的过程。

常用的麻醉维持药物有吸入性麻醉药物(如七氟醚、异氟醚等)、静脉镇痛药物(如芬太尼、瑞芬太尼等)等。

在麻醉维持期间,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和代谢等生理参数。

四、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各种生理指标和仪器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处于恰当的麻醉状态。

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包括脑电图(EEG)监测、熵值监测、血浆浓度监测等。

五、术后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合理的术后疼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

常用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法包括镇痛泵使用、神经阻滞技术、静脉镇痛药物等。

六、麻醉并发症与安全虽然麻醉是为了实现无痛手术的目的,但是麻醉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

麻醉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的安全意识,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七、特殊人群的麻醉考虑不同的患者在接受麻醉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麻醉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麻醉管理。

特殊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基础疾病患者等。

总结:麻醉学是一门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它在手术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麻醉性镇痛药课件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麻醉性镇痛药课件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临床应用前景
1 2 3
扩大适应症范围
目前麻醉性镇痛药主要用于手术镇痛,未来可探 索其在慢性疼痛治疗和其他疼痛领域的应用。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 体化的用药方案,以提高镇痛效果并降低不良反 应。
新型给药途径
研究开发新的给药途径,如口服、透皮、吸入等 ,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便利性和依从性。
VS
案例二
一名28岁的女性患者,因骨折需要进行 手术。由于疼痛剧烈,麻醉科医生在手术 过程中使用了麻醉性镇痛药,有效缓解了 患者的疼痛,使手术顺利进行。
药物选择原则
原则一
原则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适当 的麻醉性镇痛药。
在确保镇痛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药 物的副作用和成瘾性。
原则二
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 素,以确保用药剂量和效果的准确性 。
2023-2026
ONE
KEEP VIEW
麻醉性镇痛药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麻醉性镇痛药概述 • 麻醉性镇痛药的种类与特点 • 麻醉性镇痛药的药理学特性 • 麻醉性镇痛药的副作用与处理 • 麻醉性镇痛药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的
应用实践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PART 01
用药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一
在使用麻醉性镇痛药之前,应对 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以确保患在使用麻醉性镇痛药时,应密切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及
时调整用药剂量和方案。
注意事项三
术后应继续监测患者的疼痛状况 和镇痛效果,及时处理任何不良
反应或并发症。
PART 06
详细描述
恶心和呕吐是麻醉性镇痛药常见的副 作用之一,尤其是在用药初期。头晕 和瘙痒也是可能的副作用,但发生概 率较低。这些副作用通常会在停药后 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概述
一、疼痛(pain )
是多种原因(疾病、伤害刺激)所致的常见症状 使患者产生痛苦的感觉,影响病人情绪, 尤其是剧痛,还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甚至休克。适当选用镇痛药是必要的
疼痛的产生
外周
中枢
二、镇痛药分类
1、外周性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作用外周(镇痛弱) 甾体类镇痛药(激素类)磷脂酶2抑制剂,减少花生四烯酸的产生 非甾体类镇痛药(nsaids) 主要的药理作用是抑制脂氧合酶(COX1-2)的活性 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
在脑内、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密度高 这些结构与痛觉的整合及感受有关。 其他部位则与情绪、呼吸、胃肠活动等相关
早年认为,CNS内才有阿 片受体 近来的 研究还表明,中 枢神经系统以外也存在阿 片受体
2、阿片受体的分型
μ1受体:激动后产生脊髓以上水平的镇痛 μ2受体:激动以后产生呼吸抑制作用,心 率减慢,欣快感、依耐性 к受体: 激动后产生脊髓水平的镇痛,镇 静、缩瞳,轻度呼吸抑制 δ受体:激动后可调控μ受体的活性 σ受体:激动后产生烦躁不安,瞳孔散大, 幻觉、兴奋、呼吸频率增快、血压升高
使Mg2+的抑制膜去极化效应 保持,向超极化发展
3、内源性阿片样肽
正常机体内存在有内源性的阿片受体的激动剂: β-内啡肽( β-endorphin); 亮啡肽(leu-enkephin); 强啡肽(dynorphin)等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发现, 为解释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
内源性阿片样肽除来源于神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外, 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细胞)也释放
甾体类
非甾体类
功能损害 损害
膜损害
心血管副作用
2、中枢性镇痛药
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能缓解疼痛或减轻疼痛 并能改变患者的情绪的药物 (narcotics analgesics)
3、其他镇痛药
局麻药 抗抑郁药 缓解特殊疼痛的药等(如卡马西平等)
三、阿片受体与阿片样肽
1、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神经系统内广泛而不均匀。
及临床应用。 (三) 了解:中枢性镇痛药与外周性镇痛药的区别。 三 教学内容 1 概述 1.1疼痛传导的简单病理生理学途径 1.2阿片受体 2 吗啡的来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3 哌替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4 芬太尼及其衍生物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5阿片受体半激动剂的药理学特点 6 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纳屈酮 7 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曲马多
第三章 阿片镇痛药及其拮抗药
(0piate and antagonist)
遵义医学院麻醉学系
芶大明
一 教学目的 掌握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吗啡、哌替啶、芬太尼及其衍生物的作用特点、用途及不良反应。 (二) 熟悉: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的作用特点及用途、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的作用
适载 内源性阿片物质与阿片受体的
是机体维持生理功能的重要前提
4、阿片类药物作用机制
阿片样肽与神经突触前、后膜上的阿片受体结合, 通过百日咳毒素敏感的G蛋白藕联机制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促使K+内流,减少Ca2+内流,使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 突触后膜超极化、减弱痛觉信号的传递
(-)
(-)
对抗谷安酸于NMD受体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