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农村建设 开启农村小康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新农村建设开启农村小康梦

摘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必须立足实际,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实现小康新村,美丽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康

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只有广大农村、农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十八提出的全面小康目标。

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应立足长远和当前现实,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初期建设一些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农民迫切需要项目,包括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洁净能源、饮水安全、环境卫生、“一池三改”,然后再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使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更快发展的投入机制,坚决执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有利于促进城乡统

筹发展的工作机制,保证新农村建设始终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以农民为本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要建设好新农村,必须以农民为本,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着眼农村的发展远景、立足当地的具体条件,在积极、科学的引导下,好主意让农民自己出,不同地区情况不同,要形成各自的特色发展模式,不可千篇一律。巩固民生本源,适度转移农民。“无粮不稳”,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鼓励政策,实行务农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定不移地采取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主体,但政府也不能完全承担所有投资,必须引导农民自主投资。要提高农民自主投资新农村建设能力,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解决农民就业,增加货币性工资收入;二是扩大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使过剩农产品变现。城市要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良好的条件,要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改善进城农民就业环境,提高农民收入,解决拖欠农民工的工资问题,探讨和完善依法保护民工保障权益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先启动劳动力密集型项目,为农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见效快,成本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是农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效果明显,见效快,成本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很快得到了实惠,能增加新农村建设的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可

通过政府财政的支持,来激活农村这个大系统的功能,恢复农村的造血功能,使新农村建设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道路。

体现各自特色,不求统一模式。新农村建设是农民自主的新农村建设,改变由政府独立承担责任的模式,变设计制度主观创新为社会实践的自觉创新。就我国国情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等于将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村有其特有的组成方式、生活习惯、居住环境,一旦失去了自身特色,农村将不再是农村。一些地方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一味追求农村城镇化,搞农民别墅、农民新区,结果并不受农民欢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意应当是在革除农村生产生活陋习、合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村各组成元素,保留乡村特色,营造适合广大农民居住及有利于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新型的美好人居环境。

科学利用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关键在于适度利用资源,形成农村特色的现代农业支柱产业。因此,需要有计划分步骤开发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注重农村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的行为。农村发展生产离不开整个国家的产业现代化进程,但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除了强调农业本身的发展,还应注重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围绕传统农业产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带动和发展相关产业,扶持农民从事家庭多种经营,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完善农村金融,突破资金束缚。有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很多工作才能有效开展起来。本质上需要建设一个健康

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而不能仅仅看到资金问题,这好比“输血”是为了恢复“造血”和“血液循环”功能一样。健康的金融体系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本要素配置,建立起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同时解决农业市场空白、缺损和体制落后等深层次问题,使农村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财政和金融两者相互补充、支持、促进,形成合力,就可以产生明显的倍增效果。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

[2]教育心理学.

[3]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