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4 济南版

合集下载

(新)济南版生物七上《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一等奖)

(新)济南版生物七上《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一等奖)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比照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各种生物的认识,了解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重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区分某种无脊椎动物的类群。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地球上的动物可以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讲授新课一、腔肠动物1.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边放录像边讲解。

讨论:〔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指导学生讨论。

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2.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腔肠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1〕沿海岸的珊瑚礁,能稳固海岸。

〔2〕珊瑚礁可以制成石灰及水泥,以作建筑材料。

珊瑚也可作欣赏及装饰用。

〔3〕部份水母,例如海蜇,可供食用。

〔4〕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体有伤害性,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二、扁形动物设问:请同学们观看涡虫图片,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螅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对。

济南初中生物七上《2.2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word教案 (1)

济南初中生物七上《2.2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word教案 (1)
鸟类
学习目标:
1、 通过分组实验,说出鸟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2、 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的生物学观点。
学习内容:
一、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家鸽
形态特征体形体表来自骨骼肌肉以上特点对家鸽的飞行生活有什么意义?
二、畅所欲言,一问究竟:
结合视频和课本P85图2.2-21分析家鸽的肺和气囊有什么作用?
肺的作用:
气囊的作用:
家鸽特有的呼吸方式——
每呼吸一次,气体经过肺,在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鸟类这种呼吸方式,保证了飞行时的充分供应。
学习总结:
鸟类的主要特征:

4254.济南初中生物七上《2.2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word教案 (4)

4254.济南初中生物七上《2.2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word教案 (4)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②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2.能力目标①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占有、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②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蚯蚓、蚌、乌贼、蝗虫、虾、蟹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的感知。

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点拨建构13分钟可以发现动物的种类有哪些?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2. 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过渡: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无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就是腔肠动物,而水螅就是同学们经常可以见到的腔肠动物?接下来我们就从水螅的身上来寻找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2-73页中观察水螅实验的图片大家想一想: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它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什么特点?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呈圆筒状、体壁很薄、有口无肛门)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其它常见的腔肠动物。

(展示: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3页图2.2-4几种腔肠动物)1.常见的腔肠动物有哪些?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 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总结: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无脊椎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仅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附教学反思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附教学反思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2、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对刺激的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的能力。

2、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结合水螅的形态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4、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课前准备:1、上课当天上午采集水螅多份,每组准备一个放大镜,一台显微镜,留待下午上课时使用。

2、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份。

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是腔肠动物。

面以生活在淡水中的水螅为例来学习腔肠动物门的画重合作精神,统一导学问以分成二大类:任务二______________课堂达标检测题:A类:1、为了更好地认识动物,动物学家把动物分为__________动物。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为:我们的学生基础一般,参差不齐,分类备课,让每个学生都有比较好的认知,学到一定的知识。

正确理解教材。

研读教材,对教学重难点掌握很好,讲解时着重突出重难点,主要是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对难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一课正是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和实验相结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核心的理念。

创设氛围情景,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思维的启迪,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分析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分类的原理和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无脊椎动物的类群,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该类群的特征。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共同完善各类群的特征描述。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适时总结:这些生物都没有脊椎,它们属于无脊椎动物。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无脊椎动物的概念、特征及其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详细讲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并结合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群的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无脊椎动物的分类特征及其主要类群的识别。
2.生物分类方法在实际观察、比较、分析中的应用。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无脊椎动物的观察、分类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世界的热情。
2.通过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任务,并汇报交流。

4.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济南版七年级上)

4.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济南版七年级上)

动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 叫做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蛔虫等;一类身体里有脊椎 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如鱼、兔等。

A 、 无脊椎动物:①原生动物;②腔肠动物;③扁形动物; ④ 线形动物; ⑤环节动物;⑥软体动物;⑦节肢动物; ⑧棘皮动物。

B 、 脊椎动物:①鱼类;②两栖类;③爬行类;④鸟类; ⑤ 哺乳类。

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⑴原生动物(3万多种):(动物界最古老、最原始、 结构最简单的动物)
代表动物: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绿眼虫等 主要特征:身体微小、结构简单、整个身体由一个细
胞构成。

作用:(1)净化水质(眼虫等鞭毛虫能吸收水体中的 有机物) (2)
引起赤潮(如腰鞭毛虫和夜光 虫)
(3) 病原体(阿米巴变形虫----痢疾) ⑵腔肠动物:
代表动物:水螅、水母、海葵、海蛰、珊瑚虫等。

主要特征:①生活在水中;②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 中胶层构成;③体内有消化腔;④有口无肛门。

珊瑚虫是生物,其死亡虫体的骨骼积累形成美丽的珊瑚, 则是非生物。

⑶扁形动物: 代表动物: 猪带绦虫(“米猪肉”囊尾蚴)、血吸
虫、涡虫等。

①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②有口无
合 作 探 究
主要特征: 10 分 钟。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2课时(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2课时(教案)

济南版生物七年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单元二学科生物年级七学习目标1.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的代表动物。

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你认识下列动物吗?你能说出它们所属的类群吗?【蛔虫、涡虫、丝虫、沙蚕、沙蚕、蛭】努力识别引发兴趣讲授新课一、扁形动物视频:扁形动物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是涡虫。

涡虫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营自由生活;它以活的或死的蠕虫、小甲壳类及昆虫的幼虫为食物涡虫的身体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它是两侧对称的动物,体长有1到1.5厘米。

涡虫的的前端三角形,背脊部隆起,具黑色素斑、颜色较深;身体前端,背部两侧有一对黑色眼点,只感光,不成像涡虫的腹面颜色浅,有口、密生着纤毛;口:位于腹面近体后1/3处,无肛门。

涡虫的口内有一个管着的咽。

咽可以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

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观看视频对扁形动物有初步了解口排出。

观察可以发现,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就是经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想一想,涡虫的这种体型有什么好处?【绝大多数动物的身体都呈两侧对称,两侧对称的动物,身体可以分出前后、左右、背腹,前端感觉器官集中,能够最先感知到外界刺激,使身体定向运动,身体的两侧或腹面通常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这样的这样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运动、捕食和防御。

】猪肉绦虫是人体的寄生虫之一,我们常说的米猪肉就是寄生有绦虫幼虫的肉。

肠道寄生虫,身体长达2~4米,依靠头节上的吸盘和小钩固着在宿主体内,通过体壁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

它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依靠体表直接吸收小肠中已经消化好的养料。

所以我们要预防绦虫病,对米猪肉严加管理,还要注意饮食卫生。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2.1 无脊椎动物 教学教案03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2.1 无脊椎动物 教学教案03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无脊椎动物》在老版教材中安排3个课时教学,在2024版教材缩减为1课时,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有所降低。

教材中举例的动物多为生产生活常见的动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动物类群与代表动物结合起来记忆,效果会更好。

核心素养:1.通过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求答案,获得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了解、掌握几种脊椎动物的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

3.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是共同体的关系。

树立爱护环境和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代表动物有哪些。

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课前尽量多的找一些无脊椎动物到课堂教学设计一、问题引入鲍鱼和鱿鱼的名称中都有“鱼”,那么它们是鱼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二、出示教学目的1.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有哪些?每个类群的代表动物主要有哪几种?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新课教学1.概念。

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椎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比脊椎动物的多。

2.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我们所处的周边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

根据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你能不能举例说出你所常见的无脊椎动物?(蟋蟀、知了、田螺、蝗虫、蚯蚓、蜗牛…)大家认识那么多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主要分属于哪个类群,同学们能够分辨吗?(1)刺胞动物代表动物(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如海蜇、海葵等)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涡虫是扁形动物,涡虫的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长1—1.5厘米,背腹扁平,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腹面有口,无肛门,能够自由生活)。

大多数扁形动物都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如血吸虫、猪肉绦虫,它们的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非常发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教学目标:
1、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重点)
3、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对刺激的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水螅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等特征,引导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水螅生活环境的分析,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动物界除了原生动物外,其余都是多细胞动物。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研究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对于草履虫结构生理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腔肠动物在进化上的重要地位,也更进一步了解腔肠动物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课前准备
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等用具,幻灯片,多媒体。

自主学习(8分钟)二.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P72
—73页,将主要知识点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对重点内容强化理解和记忆,8分钟后检查
自学成果,比谁学的好、记的牢。

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
哪些?
2、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3、水螅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
4、水螅的结构如何,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
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5、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6、常见的腔肠动物有哪些?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
系?
1.认真默读课本;
带着思考题进行
自学。

并以小组为
单位对思考题进
行认真地讨论
2.从课本上找到
并标记思考题的
答案;
通过学生
自学,基本
了解本节
的主要内
容。

无脊椎动
物的类群
以及腔肠
动物的主
要特征有
大致的认
识,为深入
学习做好
准备。

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多万种,按照体内脊认真听讲 1.用实验,
合作探究(18分钟)柱的有无分为: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包括
原生、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
物)等。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通过读教材P72小标题“腔肠动物”第一段,说
出:水螅是生活在陆地上,淡水中还是海水中?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答案
腔肠动物:大部分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
水中。

分组实验:
目的要求: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水螅的捕食特点。

材料器具:水螅、水蚤、水螅纵切片;显微镜,
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

方法步骤:
1、用吸管吸取水螅,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
静置几分钟。

学生踊跃回答:
学生搜集的资料
畅谈
学生根据自学的
情况来回答:有的
说生活在陆地上;
有的说生活在淡
水中;还有的说生
活在海洋中。

讨论分析水螅的
结构特点。

明确分组实验的
目的要求
直观、具
体,有利于
学生的学
习。

2.从图片
中得出水
螅的形态
结构。

3.认真观
看实验现
象,把理性
知识与感
性认识结
合起来。

4.请学生
边思考上
述问题边
做观察实
2、用放大镜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

(组织学生讨论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结观察到水螅的外部形态)。

3、用吸管吸取数个水蚤并注入盛有水螅的培养皿中,用用放大镜观察水螅捕食水蚤的过程。

4、在低倍物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

老师强调分组实验要注意的问题:(由于学生平时对水螅了解得很少,所以做观察实验时,显得很兴奋,容易乱动实验材料。

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实验,一方面要在课前准备好饥饿状态的水螅;另
一方面不能让学生随便振荡装有水螅的容器,防止水螅身体缩成一团,影响实验效果)
一、水螅的外部形态
(1)观察上面两幅图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指定代表发言
然后小组讨论。

得出结果呈圆筒状,有触手
学生看图片,边观察并思考准备老
师提出的问题
鼓励同学们大胆发言
1、浅褐色、圆筒
验。

分实验组进行水螅捕食过程的实验,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5.利用实验为了更好地掌握可以布置
学生课下
去寻找实物,进行观察。

便于学生认知。

水螅外部形态 水螅结构示意图
触手
体壁
(本题需要老师的点拨提示,诱导学生提出问题)①学生首先观察水螅的体色、体形、外部结构和
触手有多少条。

②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触手有什么作用?
③水螅营固着生活触手是它的捕食工具,水螅是
如何通过触手把食物送到口中的?
捕食:水螅捕食靠触手
教师引导:水螅的触手是如何把活泼乱动的水蚤送人口中的呢?
老师讲解:这与触手上一种特殊的细胞—刺细胞有关。

说明刺细胞中有一个刺丝,平时刺丝是盘曲在刺细胞中的,在刺细胞边上还有一个朝外的刺针,当活动的水蚤碰着刺针时,刺丝立即从刺细胞中弹出,把其中的毒素射向水蚤使其麻醉然后,几条触手一起把水蚤捉住送到口中。

教师提问:水螅是多细胞动物怎样证明它是多细胞的动物呢?形、1厘米,口周
围有6~10条触
手,可捕食。

认真听见
做好笔记
组织学生讨论让
学生各抒己见,发
表自己的见解。

2、具有捕食作用;
外胚层有刺细胞,
能放出刺丝和毒
液,用于捕食和防
御。

在观察的
基础上进
行以上实
验分析得
出结果水
螅的外部
形态、内部
结构等。

学生通过
观察图片,
小结:水螅确实是多细胞动物也就是说它的身体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

过渡:学生观察水螅的内部结构。

我们可以把水螅的身体进行纵剖和横剖看一看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二、水螅的内部结构
教师提问:水螅的身体是由几层构成的。

教师引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水螅纵切片的基础
上使学生理解水螅的体壁是由几层细胞构成的?
(强调指出消化腔就是体壁围成的空腔)
体壁只有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老师设疑:送入口中的食物又是如何在消化腔中被消化和吸收的呢?消化不了的食物残渣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3、结构简单的多
细胞动物
学生回答:有三
层、有两层
统一答案是:两层
分别是外胚层、内
胚层。

学生通过观察图
发现水螅
结构中重
要的一点
消化腔有
口无肛门,
图片观察
较直接。

触手
体壁
珊瑚虫
海蜇
桃花水母
海葵珊瑚虫
体壁由_____和_____两层细胞构成,
中间是没有细胞结构的______.
3.珊瑚是由许多_____群集而成,它们的________在海岛四周堆积,形成_____和_____。

4.水螅刺丝的重要作用是()
A.射出毒液B.协助运动
C.感光D.感知水流4.巩固提高,落实
堂清;
用,培养学
生的答题
速度、规X
性和严谨
性。

四、达标检测
第一关基础练习
1、什么是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
2、水螅的外部形态?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关能力提升
4、水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
A、腔肠动物
B、环节动物
C、扁形动物
D、线形动物
5、下列关于水螅生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水螅先用刺丝麻醉食物,然后用触手送入口中
B、水螅捕获的食物经口送入消化腔进行消化
C、水螅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经口排出
D、水螅的体壁由3层细胞构成
第三关中考联接
6、观察水螅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水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动物。

word
(2)当食物经过水螅时,水螅发出刺丝麻醉食物,然后用
【】捕获食物,经【】,送入
【】内进行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
经【】排出体外。

(3)图中4称为,由层细胞构成。

板书设计:
常见动物:海蜇、海葵、珊瑚虫、桃花水母
生活环境: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海洋里,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腔肠动物
主要特征:结构简单的多细胞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仅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
化腔有口无肛门。

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具体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用几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确保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以达到有效的合作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片面的理解得到完善,错误的观点得到纠正,思维变得更加清晰。

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