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 探索规律:间隔排列 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间隔排列苏教版1
两端物体
中间物体
答:一共有24个广告牌。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4间隔排列苏教 版19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4间隔排列苏教 版192
(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几段?
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物体个数
次数
段数
3+1=4(段) 答:能锯成4段。
(2)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两端物体个数-1=中间物体个数
欣赏:生活中的一一间隔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4间隔排列苏教 版19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4间隔排列苏教 版19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4间隔排列苏教 版19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4间隔排列苏教 版19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4间隔排列苏教 版19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4间隔排列苏教 版19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4间隔排列苏教 版192
间隔排列
1. 感知规律:
队员们已经排好队伍准备上场了,你知道下一 个进来的是男生还是女生?再下一个呢?你是 怎么判断的?
“一一间隔排列”
2、发现规律: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 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个数比中间物 体个数多1(或中间物体个数比两端物 体个数少1)。
数量关系:
两端物体个数-1=中间物体个数 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物体个数
段数
次数
次数与段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6-1=5(次) 答:需要锯5次。
次数+1=段数 段数-1=次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4间隔排列苏教 版19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4间隔排列苏教 版192
75-1=74(棵)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4间隔排列苏教 版19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4间隔排列苏教 版192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间隔排列》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间隔排列的规律和两种物体数量与间隔数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间隔排列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分组讨论并进行了实验操作,这一环节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在小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证明了我们教学方法的成功。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章节的知识还不够自信。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使学生掌握间隔排列的含义,能够识别出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
-掌握间隔排列的规律: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发现和总结间隔排列的规律,如AAB、ABA、BAA等。
-应用间隔排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将间隔排列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花坛、排队等。
举例:在讲解间隔排列的概念时,可以引用教材中的例子,如“同学们,你们在体育课上排队时,是不是有时候是男生、女生、男生,有时候又是女生、男生、女生这样的顺序?这就是间隔排列。”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AAB、ABA、BAA等。
-数量关系:两种物体的数量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实际应用:运用间隔排列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苏教版三年级上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
苏教版三年级上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是一个十分有趣且重要的内容。
它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还能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和实用性。
什么是一一间隔排列呢?简单来说,就是两种不同的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
比如,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等等。
这种排列方式有着独特的规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咱们先来看看夹子和手帕的例子。
假设夹子有10 个,手帕有9 块。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夹子的数量总是比手帕多 1 个。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夹子在两端都能摆放,而手帕在夹子之间,所以夹子的数量会比手帕多 1 个。
再比如兔子和蘑菇的排列。
如果有 8 只兔子,7 个蘑菇,同样会发现兔子比蘑菇多 1 只。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兔子在前面跑,蘑菇在后面跟着,由于开头有一只兔子,所以兔子的数量就比蘑菇多 1 个。
木桩和篱笆也是常见的一一间隔排列。
当有 15 根木桩时,篱笆段数就是 14 段。
这是因为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段篱笆,而最后一根木桩后面就没有篱笆了。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能总结出一一间隔排列的一个重要规律: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的数量比中间物体的数量多 1;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那学习一一间隔排列对孩子们有什么帮助呢?首先,它能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让孩子们学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
比如在公园里看到的路灯和树木、在教室里看到的桌椅和过道等等,都可能存在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其次,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
通过分析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情况,孩子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从而锻炼他们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再者,能增强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布置会场时,知道椅子和桌子的一一间隔排列规律,就能合理安排座位;在搭建篱笆时,根据木桩和篱笆的规律,就能准确计算出所需材料的数量。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老师和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多做一些实践活动。
苏教版三年级上间隔排列
苏教版三年级上间隔排列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间隔排列”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知识点。
间隔排列,简单来说,就是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
比如,在一条绳子上,系着红气球和蓝气球,红气球和蓝气球一个隔着一个,这就是间隔排列。
我们先来看看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
在校园里,花坛边上摆放的花盆,常常是一盆红花一盆黄花间隔着放;在街道旁,路灯和树木也可能是间隔排列的;甚至我们晾衣服时,夹子和衣服也能形成间隔排列。
间隔排列中有一些有趣的规律。
比如说,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的数量就比中间物体的数量多 1。
举个例子,在一条直线上插小旗,两端都插红旗,红旗中间插黄旗,如果一共有 10 面红旗,那么黄旗就有 9 面。
这是因为两端都是红旗,红旗比黄旗多 1 面。
再比如,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就相等。
比如,在一条绳子上,一端系红气球,一端系蓝气球,中间红气球和蓝气球间隔排列,那么红气球和蓝气球的数量就是一样多的。
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这些规律可能需要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和观察。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小道具,比如小棒和圆片,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摆一摆,数一数,感受间隔排列的特点。
同学们在学习间隔排列的时候,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帮助理解。
比如,画一排小正方形代表路灯杆,画圆圈代表路灯,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圈地画,这样就能很清楚地看出路灯和路灯杆的数量关系。
在做间隔排列相关的练习题时,要认真读题,看清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是两端物体相同还是不同。
比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在一条 20 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 5 米种一棵,两端都种,一共要种多少棵树?”这道题中,因为两端都种树,所以树的数量就比间隔数多 1。
先算出间隔数:20÷5 = 4 个间隔,那么树的数量就是 4 + 1 = 5 棵。
还有这样一道题:“在一个圆形池塘边种树,每隔 8 米种一棵,一共种了 10 棵树,这个池塘的周长是多少米?”这道题中,因为是在圆形池塘边种树,属于两端物体相同的情况,树的数量和间隔数相等,所以周长就是 10×8 = 80 米。
苏教版三年级上《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苏教版三年级上《间隔排列中的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有趣的排列现象,比如晾晒的衣服、道路旁的树木、教室桌椅的摆放等等。
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神奇的规律吧!间隔排列,简单来说,就是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
比如说,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等等。
我们先来看看夹子和手帕的排列。
假设我们有 5 个夹子,4 块手帕。
夹子和手帕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
我们会发现夹子的数量比手帕的数量多 1 个。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这样想,开头是一个夹子,然后夹子和手帕一个隔着一个排列,最后结尾又是一个夹子。
所以夹子的数量就比手帕多 1 个。
再来看兔子和蘑菇的例子。
如果有 8 只兔子,7 个蘑菇,同样是间隔排列,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多 1 个。
那木桩和篱笆呢?假如有 10 个木桩,9 段篱笆,木桩的数量还是比篱笆多 1 个。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间隔排列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的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 1 个。
这个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实际的应用呢!比如,在一条笔直的马路上种树,如果两端都种树,树的数量就比间隔的数量多 1 个。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间隔的数量,就能知道树的数量啦。
又比如,在晾衣服的时候,如果在一根晾衣绳上晾衣服,两端都夹着夹子,那么夹子的数量就比衣服多 1 个。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衣服的数量算出需要多少个夹子。
那如果两端的物体不同呢?比如,一个封闭的圆形排列,就像小朋友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
在这种情况下,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
我们来想象一下,10 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圈,10 个间隔,10个人,数量是一样的。
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理解间隔排列中的规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和实际的操作。
老师和家长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帮助他们。
比如,可以准备一些小道具,像夹子、手帕、积木等等,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摆一摆,数一数,亲身感受间隔排列的规律。
苏教版(三上)数学课件-间隔排列
1.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它们的数量可能相等, 也可能相差1。 2.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容易发现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 系。
同步练习
1.森林运动会上,跑道两边插满了彩旗。如果每两面红旗之 间插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绿旗,一共插了12面红旗,一共插多少面绿旗?
12-1=11(个) 11×2=22(面) 答:一共插22面绿旗。
规范解答
小兔与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木桩与篱笆、夹
子与手帕也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
(1)20-1=19(个) 答:一共有19个蘑菇。 (2)20+1=21(个) 答:一共需要21个夹子。
研究一一间隔排 列规律时,要先 确定两端物体和 中间物体分别是 什么。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 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即:中间物体数量+1=两端 物体数量,两端物体数量-1=中间物体数量。
第一队是男生, 第二队是女生。
我们一起 来做操!
第5队是男生 还是女生?
第20队是男 生还是女生?
知识点1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
下图中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 笆、夹子与手帕呢?
知识点1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
下图中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笆、 夹子与手帕呢?
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相邻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 共有多少个蘑菇? (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可以动手摆一摆,再观察 (2)一端是 ,另一端是 :
结论: 的个数等于 的个数,都是10个。
可以动手摆一摆,再观察 (3)两端都是 :
结论: 用了11个, 的个数比 的个数少1。
规范解答 如果把 与 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 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苏教版找规律之间隔排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 到间隔排列的实例,比如钟表上 的数字、红绿灯的时间间隔等。
在科学研究中,间隔排列规律也 经常被应用,比如在物理学中的 周期性现象、化学中的元素周期
表等。
在艺术领域中,间隔排列也被广 泛运用,比如音乐中的节奏、美
术中的图案设计等。
03 间隔排列的应用
间隔排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服装设计
如条纹、格子等图案的排列方式, 间隔排列在服装设计中广泛应用,
为服装增添了多样性和美感。
园林景观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雕塑等 元素通过间隔排列,营造出层次感 和节奏感,提升景观的整体效果。
建筑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间隔排列常用于窗 户、门、栏杆等元素的布局,使建 筑外观更加协调和美观。
间隔排列在数学中的应用
几何图形
在几何学中,点、线、面等基本元素 通过间隔排列,可以形成各种复杂的 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六面 体等。
数学模型
计算机科学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中的数组、 链表等常常采用间隔排列的方式,以 提高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效率。
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如数列、组 合数学等,间隔排列的概念和方法常 常被应用,以寻找规律和解决问题。
植物生长
植物生长过程中,叶子和 花朵在树枝上按照一定的 顺序排列,形成间隔排列。
楼梯
楼梯的台阶也是按照一定 的顺序排列,形成间隔排 列。列规律是数学中常见的 一种规律,主要应用于图形、 数字等排列问题。
它主要探究的是在一定规律下, 不同元素之间按照一定的间隔 进行排列的规律。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间隔排列在科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
在物理学中,原子、分子的排列 方式常常采用间隔排列,如晶体 的结构就是由原子或分子按照一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知识讲解 直线上两种物体的间隔排列规律
直线上两种物体的间隔排列规律问题(1)导入下图中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1) 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过程讲解1.观察物体的排列特点,并探索规律(1)小兔和蘑菇的排列特点:小兔——蘑菇——小兔;夹子和手帕的排列特点:夹子——手帕——夹子;木桩和篱笆的排列特点:木桩——篱笆——木桩。
(2)探索规律。
①小兔与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夹子和手帕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木桩和篱笆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
②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每两根木桩中间有一块篱笆。
③每组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2.列表比较,发现规律(1)列表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
(2)发现规律。
小兔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动手操作,发现规律(1)把每排中的相邻两种物体看成一组圈起来。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圈起来,最后余下的是一只小兔;把木桩和篱笆看成一组圈起来,最后余下的是一根木桩;把夹子和手帕看成一组圈起来,最后余下的是一个夹子。
(2)发现规律。
两种物体一个间隔一个地排列,如果排在两端的是同一种物体,那么它的数量就比夹在中间的另一种物体多1。
也就是中间物体的数量比两端物体的数量少1。
4.解决问题(1) 20-1=19(个)答:一共有19个蘑菇。
(2) 20+1= 21(个)答:一共需要21个夹子。
问题(2)导入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1.画图理解、分析题意(1) 与一个隔一个地排列,两端分别是与,如图:……结论:与的个数相等。
(2) 与一个隔一个地排列,两端都是,如图:……结论:的个数比:多1。
(3) 与一个隔一个地排列,两端都是0,如图:…….,结论:的个数比少1。
三年级数学上册 5.2 间隔排列课件1 苏教版.pptx
三、木桩和篱笆
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看成一组,一一对应地分组,最
后余下一个是( 木桩 )。我们就可以发现,两端都是木桩 时,它的数量就比中间的篱笆多( 1 )个。
16
1、任意拿出几根 ,在桌子上摆成一排,
2、在每两根 中间摆一个 。
3、数数 的根数与 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小棒的根数
圆片的个数
25
9
( 夹子 )和( 手帕 )一一间隔排列, 并且两端都是( 夹子 )。
10
( 小兔 )和( 蘑菇 )一一间隔排 列,并且两端都是( 小兔 )。
11
( 木桩 )和( 篱笆 )一一间隔 排列,并且两端都是( 木桩 )。
12
填好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了 什么?
夹子(10)个 小兔( 8 )只 木桩(13)根 手帕( 9 )块 蘑菇( 7 )个 篱笆(12)块
根
个
根
个
根
个
根
个
1、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圆片应摆几个? 2、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个圆片,应摆几根小棒? 17
男生 女生 来排队
18
19
33
20
(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一刀二段 二刀三段 三刀四段 答:能锯成4段。
(2)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答:需要锯5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探索规律
1
两棵小树十个杈,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又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2
像这样一个物体隔着一个物体排列, 我们就把这种排列叫做 “一一间隔排列”
3
欣赏:生活中的一一间隔
4
5
6
7
慧眼找一找 我们身边的“一一间隔排列”
苏教版三年级上一一间隔排列
苏教版三年级上一一间隔排列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一一间隔排列”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还能为今后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一一间隔排列,简单来说,就是两种不同的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
比如说,在一条绳子上,系着红气球和黄气球,红气球一个接着黄气球一个,这样的排列就是一一间隔排列。
再比如,在一条道路旁,种着桂花树和樟树,一棵桂花树一棵樟树依次排列,这也是一一间隔排列。
我们先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一一间隔排列的例子。
比如,晾衣服的时候,夹子和衣服就可能形成一一间隔排列;学校操场上的跑道线和白线,也是一一间隔排列;还有,在公园的栅栏上,竖着的木条和横着的木条也是一一间隔排列。
那为什么要学习一一间隔排列呢?这是因为通过研究它,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
首先,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的数量就比中间物体的数量多 1。
比如说,一排彩旗,两端都是红旗,中间是黄旗,红旗有 11 面,黄旗有 10 面。
我们可以通过数一数发现,红旗的数量比黄旗多 1 面。
其次,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就相等。
比如,一条铁链,一端是圆环,一端是钩子,圆环和钩子的数量是一样多的。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规律,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比如,让孩子们用小棒和圆片摆一摆一一间隔排列,然后数一数小棒和圆片的数量,看看有什么发现。
还可以让孩子们在纸上画一画,或者在教室里找一找一一间隔排列的例子。
在解决一一间隔排列的问题时,孩子们需要仔细观察,确定是哪种情况,然后再运用相应的规律来计算。
比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在一条 20 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 5 米种一棵,两端都种,一共要种多少棵树?这时候,我们就要先判断这是两端物体相同的情况,然后计算:20÷5 = 4,4 + 1 = 5(棵),所以一共要种 5 棵树。
一一间隔排列的知识还可以和其他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找规律之一一间隔排列苏教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找规律之一一间隔排列苏教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是三年级上数学教案中的“找规律之一一间隔排列”,这部分内容主要出现在苏教版数学教材的第七章“简单的规律”。
教学内容: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找出物体或图形的规律。
今天我们要专门研究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比如,有一排小球,每个小球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我们要找出这样的排列中的规律。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够应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是如何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并能够找出其中的规律。
重点是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小球和绳子,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摆一摆,找出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教学过程:我会用实践情景引入,拿出一排小球,让同学们观察,并尝试找出规律。
接着,我会给出一些例题,讲解如何找出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然后,我会让同学们进行随堂练习,自己找出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我会给出作业,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作业设计:1. 请用小球和绳子摆出一一间隔排列,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答案:规律是一一间隔排列,即每个小球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
2. 请在纸上画出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答案:规律是一一间隔排列,即每个图形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课堂上,有些同学对找规律的过程还是有些困惑,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同时,我也可以给同学们推荐一些拓展延伸的资料,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同学们需要明确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同学们以后学习更复杂规律的基础。
我会在课堂上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讲解,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含义。
苏教版三年级上新课预习衔接之间隔排列
苏教版三年级上新课预习衔接之间隔排列在数学的奇妙世界里,间隔排列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概念。
对于即将步入三年级的同学们来说,提前预习这个知识点,能够为新学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间隔排列呢?简单来说,就是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
比如,一排栅栏,一根木桩接着一块木板,木桩和木板就是间隔排列的;再比如,街道旁的路灯,一盏接着一个空位,路灯和空位也是间隔排列。
我们先来看看间隔排列中的常见类型。
一种是首尾相同的情况。
比如,一排夹子,夹子的两端都是夹子,那么夹子的数量就比中间的手帕数量多 1。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把夹子和手帕一一对应起来,最后会多出来一个夹子。
另一种是首尾不同的情况。
比如,一排树,开头是一棵树,结尾是一个空,那么树的数量就和空的数量一样多。
同样的,我们把树和空一一对应,就会发现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
了解了间隔排列的类型,那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这其实和一一对应的方法有关。
当我们把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时,就能清楚地看出它们数量的关系。
在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例子随处可见。
比如,学校操场的跑道,白色的分道线和跑道的颜色就是间隔排列的;家里的楼梯,台阶和平台也是间隔排列的。
同学们可以多观察身边的事物,找找还有哪些间隔排列的现象。
那么,如何通过观察来判断是哪种间隔排列呢?首先,要看清楚排列的物体是什么,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
然后,再看看开头和结尾的物体是不是相同。
如果相同,那么第一种物体的数量就比第二种物体多 1;如果不同,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就相等。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间隔排列不仅能够锻炼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在预习间隔排列的时候,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摆一摆小棒和圆片,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间隔排列的规律。
比如,先摆 5 根小棒,然后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个圆片,看看小棒和圆片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还可以画一画简单的图形来表示间隔排列,比如用三角形表示一种物体,用正方形表示另一种物体,画一排图形,然后数一数它们的数量。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探索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
三、木桩和篱笆
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看成一组,一一对应地分组,最后余 下一个是( 木桩 )。我们就可以发现,两端都是木桩时, 它的数量就比中间的篱笆多( 1 )个。
1.请在纸上画5根 ,画成一排,再在每两 根小棒中间画一个 。
2.请在纸上随意画几根 ,画成一排,再在 每两根小棒中间画一个 。
判断:下面各组物体是间隔排列吗? 如果是,比一比那种物体多?
真的是这样吗?看了下面这幅图你受到什么启发? 两边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1个。
拓展练习:
(1)白珠子20颗,黑珠子( 21 )颗 (2)白珠子20颗,黑珠子( 20)颗 (3)白珠子20颗,黑珠子( 19 )颗 (4)白珠子20颗,黑珠子( 20 )颗
课堂回顾:
两端相同 两端物体比中间 物体多一个 两种物体数量相同 围成一圈
间
隔
排
列
像上面那样一个物体隔着一个物体排列, 我们 就把这种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生活中的间隔排列
1.兔子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 2.有几个蘑菇?有几只兔子? 3.有多少块篱笆?有多少根木桩? 4.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手帕 两端物体是: 木桩 兔子 夹子 另一物体是: 蘑菇 篱笆
两种物体 一一间隔排列
两端不同
A B A B A B A B A
想一想 你能举出生活中这种规律的例子吗?互相说一说。
植树数 = 间隔数 + 1 间隔数 = 植树数 - 1
两端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 列,那么两种物体就一样多。
75-1=74(棵)
柳树( 56 )棵 桃树(
5
)棵
柳树( 12 )棵 桃树( 12 )棵
也就是: 两只兔子中间放个蘑菇。 两个木桩之间放一个篱笆 两个夹子中间放一块手帕。
苏教版三年级上间隔排列
苏教版三年级上间隔排列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间隔排列”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更能帮助孩子们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什么是间隔排列呢?简单来说,就是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地排列。
比如,在一条绳子上,系着红气球和绿气球,红气球和绿气球一个隔着一个,这就是间隔排列。
我们先来看一个常见的例子——路边的树和路灯。
假设路的一边种着一排整齐的树,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盏路灯。
树和路灯就是间隔排列的。
再比如,晾衣服时,夹子和衣服也可能会形成间隔排列。
间隔排列中有一些很有趣的规律。
比如,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的数量就比中间物体多 1;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就相等。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规律,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来帮助他们。
比如,让孩子们用小棒和圆片摆一摆间隔排列的图案,然后数一数小棒和圆片的数量,看看是不是符合规律。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
比如:“同学们,看看我们教室里的桌椅,是不是也有间隔排列的现象呢?”孩子们会开始观察,发现每行桌椅的数量可能就存在间隔排列的规律。
然后,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活动,每个小组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小珠子和绳子。
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把小珠子串在绳子上,形成间隔排列,再数一数不同颜色小珠子的数量,看看有什么发现。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亲身体验间隔排列,还能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现象也随处可见。
比如,在公园的花坛边上,围栏和花坛中的花朵可能是间隔排列的;在建筑的外墙上,窗户和墙壁的装饰也可能形成间隔排列。
我们再来看一个有趣的例子——爬楼梯。
假设从一楼到二楼有 10个台阶,那么台阶数和楼层数就是间隔排列的。
一楼和二楼是两端的物体,台阶就是中间的物体。
因为两端物体不同,所以楼层数和台阶数是相等的。
学习间隔排列对孩子们有很多好处。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找规律-间隔排列-苏教版秋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找规律 - 间隔排列 - 苏教版秋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并能够找出间隔排列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1. 间隔排列的概念2. 间隔排列的规律3. 间隔排列的应用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初步体验间隔排列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如男女间隔)排队,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
2. 探究: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例如,给出一系列的数字或图形,让学生找出它们的间隔排列规律。
3.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找到的规律,并尝试用语言或符号表达出来。
4. 应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间隔排列规律来解决问题。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花园,要求按照一定的间隔排列种植花草。
5. 总结:通过学生的汇报和讨论,总结出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并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收集学生在讨论和应用环节中的作品,评估他们对间隔排列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间隔排列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1. 课本: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 教学课件:PPT或黑板3.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间隔排列的例子4. 小组讨论记录表:用于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观点和发现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一些间隔排列的例子,并找出它们的规律。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间隔排列(12)苏教版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间隔排列(12)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间隔排列的概念:物体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相邻物体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2. 间隔排列的规律:在间隔排列中,两端物体的数量比中间物体的数量多1。
3. 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如公交站牌、路灯、花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
2. 教学难点:运用间隔排列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彩色小棒、学生用书、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间隔排列的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间隔排列的发现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间隔排列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判断下列现象是否为间隔排列,并说明理由。
2. 应用题:运用间隔排列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思考题:探讨间隔排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改进。
2. 学生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步骤。
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如公交站牌、路灯、花坛等,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间隔排列的存在,从而引发学生对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究欲望。
展示时,可以配上简洁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关注间隔排列的特点,如物体之间的等距、排列的顺序等。
《间隔排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间隔排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间隔排列的排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间隔排列的概念。
2. 间隔排列的排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
2.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间隔排列的排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间隔排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排列过程中遇到过间隔排列的情况吗?你们是如何解决的呢?2. 探究新知出示例题,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间隔排列的排列方法。
3. 实践应用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讲解习题,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改正。
4. 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间隔排列有什么规律吗?5.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P565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间隔排列的概念2. 间隔排列的排列方法七、作业设计1. 练习册P56572. 自选一道数学问题,尝试用间隔排列的方法解决。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掌握了间隔排列的概念和排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但在课堂实践应用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间隔排列的排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探究新知”和“实践应用”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步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规律:间隔排列
知识点: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会利用规律简单计算。
问题:
1、看教材第78页图片,在途中你都能看到什么?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哪些其他的物体?哪两种物体可以看作一组?每组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2、数一数每组中的两个物体的数目各是多少?比较每组中两个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如果更多的夹子和手帕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
看教材第79页第1、2题,你能计算出两道题的答案吗?应该怎样列算式?
4、看教材第79页玉米卡通提出的问题,观察〇与□的排列规律与数量差别,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精讲:
1、(1)教材中的图片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许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开始时我们浅显的观察此图,可以看到图中画出了:一圈篱笆、8只小兔子、两棵大树、远处的绿树、近处的草地,还有小兔脚下的蘑菇、篱笆之间的木桩、两棵大树之间的绳子、绳上挂的手帕、夹手帕的夹子。
仔细观察图片,会发现: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一根绳上,每两个夹子之间晾一块手帕;场地前面,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块篱笆。
如图:
(2)经过上面的仔细观察,可以找到图画中物体的排列规律:兔子与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夹子与手帕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木桩与篱笆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两棵大树和一条绳子排成一行。
如此我们可以把图中的物体分成4组:
小兔——蘑菇、木桩——篱笆、夹子——手帕、大数——绳子。
2、(1)从数学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
“数”能得出物体的数量,“比”能找到相同于不同。
先在表格中表示出各物体的数量如下:
(2)通过观察表格中每组两个物体的数量可以明显的看出:兔子比蘑菇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
发现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差1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为什么是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多1,而不是蘑菇的数量比兔子多1呢?如图:
规律:两种物体间隔排列,
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另外一种物体的数量多1。
3、教材第79页两道题的设置放大了问题的情境,增加物体的数量,体会相差“1个”是稳定的。
教材提出问题“20只兔子站成一行,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由于兔子和蘑菇仍然是一一间隔排列,所以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想“兔子比蘑菇多一个”,通过20-1=19,算出蘑菇的个数。
另一方面可以想“如果最后多一只兔子,那么前面19只兔子应该有19个蘑菇来一一对应”。
教材还问“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一边计算“20+1=21”,一边想“1个夹子和1块手帕看成一组,20个夹子和20块手帕组成20组,最后还应该多余1个夹子”。
4、两种物体的一一间隔排列也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一行物体的两端,是同一种物体,还是两种不同的物体。
前面的兔子与蘑菇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兔子;夹子和手帕
排成一行,两端都是木桩。
学生已经探索并理解了两端是同一种物体的间隔排列规律,接着还要探索两端是不同物体的排列规律。
看教材79页的图片(此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摆一摆),如果把□和〇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对多有几个?这是一个开放操作的情境,其中□的个数是规定的,○的个数是不确定的。
学生一般会先把10个□摆成一行,再把○插进去。
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他们会思考“○怎样摆个数最少?”“怎样摆个数最多?”于是出现以下三种百发:
○的个数分别是9个、10个、11个,显然○最少有9个,最多有11个。
如果深入研究为什么○的个数会不同,就能发现这两种图形一一间隔排列有三种情况:
(1)一种是整排图形的两端都是□,○的个数最少。
(2)一种是整排图形的两端都是○,○的个数对多。
(3)一种是整排图形的一端是□,另一端是○,○的个数不是最少,也不是最多。
分别比较这三种情况□的个数和○的个数,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两种图形相差1个,一类是两种图形个数相等。
前一类整排图形的两端是同一种图形;后一类整排图形的两端是不同的图形。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