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话语研究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话语研究述评
唐建萍
【摘要】元话语研究是近年来话语分析的一个新领域.它指用于组织话语、表达作者对话语的观点、涉及读者反应的一种方法.元话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但在其性质及分类上还存在分歧.本文对元话语研究进行纵览,从元话语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几个方面来看研究的现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做一展望.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10(031)001
【总页数】6页(P96-101)
【关键词】元话语;定义;分类;应用
【作者】唐建萍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元话语”(metadiscourse)是话语分析和语言教育中的一个术语。这个术语是由Harris于1959年提出的,指用于组织话语、表达作者对话语的观点、涉及读者反应的一种方法。它在语篇中发挥着组织语篇、引导主题内容、提示命题等功能。元话语标记有不同的类型,可以是单个的词,如accordingly、interestingly等,或者一
个完整的句子,如The next point covered in this article dealswith the topic of economy,还可以是几个句子或者是整个段落。元话语又被称为“标示手段” 、“元语篇” 、“开场白”、“非话题语”、“元谈话”等。通过这些不同的术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元话语这一现象有不同的理解。事实上,自从元话语现象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研究人员就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寻求适合自己的理论框架,对元话语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思考,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这些研究成果开始应用于话语分析和写作教学,对语言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外元话语研究进行纵览,进而从元话语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几个方面来看研究的现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做一展望。
1.0 研究起源及发展
Leech(1974)指出,对于语言的研究首先应从口语开始。自从Harris提出元话语的概念以来,人们对于元话语的研究也经历了从口语到书面语的发展过程。在对口语的研究中,元话语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Rossiter(1974)从言语交际理论出发,将元话语称为“元交际”(metacommunication),指所有有关交际的信息,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比如口语交际时常常出现的语音、语调等;Keller(1979)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提出“开场白”(gambits),并且指出,说话者使用开场白用来呈现话题、组织交谈中的话轮替换、表明对信息、意见、情感或行为的意识状态。作为一个社会语言学家,Schiffrin(1980)发现说话者在言语交际时,总会使用一些诸如 Well,That's what I mean,I'm telling you之类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组织和评价话语,她把这样的表达式叫做“元谈话”(metatalk)。
在对口语元话语关注的同时,人们的研究目光也开始投向书面语,特别是劝说性的语篇。Meyer(1975)把元话语定义为“标示手段”(signaling),指出标示手段是写作者用来标示对话题内容的观点,其本身并不增加新的话题内容。Lautamatti(1978)在研究书面语篇的话题展开时,发现书面语篇有两个层次:话题内容和非话题内容。
非话题内容即元话语,用以对话题内容提供框架。她认为,非话题内容对于语篇研究极其重要。Williams(1981)是第一个正式使用metadiscourse一词的学者,他从写作教学的角度,将它定义为“关于话语的话语,包括所有不涉及话题内容的东西”。从此,“元话语”一词便被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了。(Vande,1985;Crismore,1989;成晓光,1997)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人们对元话语的研究兴趣越加浓厚。由于元话语性质的多样性及其概念的模糊性,促使人们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思考。在这一领域取得杰出成果的学者包括 Crismore(1983,1989)、Crismore&Farnsworth(1989,1990)、Mao(1993)、Mauranen(1993)、Vande(1985,2002)、
Hyland(1998,1999,2000,2005)、Adel(2006)等等。其中 Hyland近年来发表了许多关于元话语研究的文章,被认为是元话语研究领域的专家。(杨信彰,2008:viii) 2.0 研究现状
元话语的研究从产生到现在仅有30年左右的时间。近年来,语义学界和语用学界对元话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研究兴趣,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元话语作过专门研究。可以说,元话语研究成果丰硕,为人们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的语言现象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但是,元话语仍然是个“模糊的、笼统的概念”。
(Hyland,2005;Ifantidou,2005)在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指导。(Crismore,1989;Hyland,2005)对于元话语的定义、性质及分类标准还存在分歧,目前对元话语的研究还是呈现了多角度动态发展的趋势。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元话语的研究现状。
2.1 研究角度
前文提到,对于元话语这一现象的研究,早期的有Rossiter(1974)、Schiffrin(1980)的社会交际视角、Keller(1979)的心理语言学视角等,这些研究使人们对元话语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Beauvais(1989)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探讨过元话语。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人们用语言不仅是为了达到说话的目的,还要用语言来做事情。因此,像陈述、质疑、命令都被描述为要执行一种言外行为。通过言外元话语标记的使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向读者表明在篇章中的某一阶段我们要行使什么样的语篇行为,比如 I argue、I believe、to sum up等。在“I believe that tax reform is necessary”中,“I believe that”是表达言外之力的元话语标记语,“tax reform is necessary”就是命题信息。
随着人们对语言功能的认识加深,特别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目前对元话语的研究大多采用功能的视角。Crismore(1989)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言语交际,话语都包括两个层面:基本话语(primary discourse)和元话语。基本话语表达关于话题的命题信息;元话语告诉读者如何理解、评述关于话题的命题信息。元话语和基本话语一样,出现在和受制于具体的修辞语境中。元话语关心的是读者,其功能是语用的、修辞的。Hyland(2005:25)也指出,“元话语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修辞和语用策略。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元话语表明人们的行为,是人们为特定的修辞目的而展开话语的社会行为”。根据Halliday(1994)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具有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呈现命题内容,人际功能实现信息或服务交换,语篇功能使语篇成为可能。正是由于对语言元功能的共识,Crismore和Hyland在对元话语进行研究时自然而然地选择了Halliday的语言功能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Adel(2006)的研究也是一种功能视角,但她基于Jakobson(1960)对于语言功能的描述,重点突出语篇参与者的作用,提出了“反射三角”(reflexive triangle)来表示语篇(元语言功能)、作者(情感功能)和读者(意欲功能)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从研究内容看,人们较倾向于借助不同的理论框架来探讨元话语的本质、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在特定语篇中的功能。另有一些学者将元话语的理论研究用于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