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一)总体效果评价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
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1.评价标准(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2.疗效分析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为评价指标。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
---------------------------------------------------------------最新资料推荐------------------------------------------------------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内二科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1 / 9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内二科(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 2~5 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 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对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门诊复诊病历
□不良反应记录
重
点
医 嘱
门诊医嘱
□进行疾病宣教
□清淡、易消化饮食
□中药汤剂
□中成药
□针灸治疗
□特色疗法
□穴位敷贴
□穴位埋线
□中药足浴
□其他
□必要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复查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月日
(第4~5个月)
年月日
(第6个月)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维持用药防止疾病反复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对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特色疗法
□穴位敷贴
□穴位埋线
□中药足浴
□其他
□胃镜、病理组织学复查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复查
门诊医嘱
□清淡、易消化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
□中成药
□针灸治疗
□特色疗法
□穴位敷贴
□穴位埋线
□中药足浴
□其他
□胃镜、病理组织学复查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复查
病情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共5篇)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共5篇)第一篇: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一)总体效果评价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
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1.评价标准(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最新资料推荐------------------------------------------------------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胃痛病诊疗方案一、定义: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 X 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1 / 9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为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西医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知道原则(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饮食停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滞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必需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乙肝表面抗原;(3)腹部彩超、心电图(4)胃镜检查,必要时取活检病理学检查;消化道钡餐造影等。
以上检查可在住院前完成,也可在住院后进行。
七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脾胃湿热证:清热除湿,理气和中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饮食停滞证:消食导滞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肝胃郁热证:舒肝清热瘀血停滞证:活血化瘀2、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及方法。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 编码:K29.5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 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 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 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 肝胃气滞证 肝胃郁热证 脾胃湿热证 脾胃气虚证 脾胃虚寒证 胃阴不足证 胃络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 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4)凝血四项(5)心电图、胸部X线片(6)腹部超声(7)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8)幽门螺旋杆菌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胃泌素、胃壁细胞抗体、胃蛋白酶原;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沉;缺铁贫血6项、血清叶酸+维生素B12;胃动力检查;心肌酶等。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409)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412)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 (418)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424)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427)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432)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435)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编码:BNPO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 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1. 慢性胃炎的概述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表现为胃痛、胃脘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不当、精神紧张、长期服用药物等。
2. 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认为,慢性胃炎是由于胃气虚弱、脾胃失调、湿热内蕴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中医诊疗慢性胃炎主要从调理脾胃、疏导胃气、清除湿热等方面出发,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2.1 草药治疗中医药物1:健脾消食汤组成:白术、陈皮、砂仁、茯苓、泽泻、山药、木香、甘草。
功效:健脾、消食、行气。
用法用量:每天煎煮一剂,分两次温热服用。
中医药物2:四君子汤组成: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健脾胃、益气。
用法用量:每天煎煮一剂,分两次温热服用。
2.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
•忌油腻食物:如炸鸡、油炸食品等,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稀饭、面条、煮蔬菜等,有助于减轻胃的消化负担。
•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鱼、鸡肉、豆腐等,有益于身体康复。
2.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
2.3.1 穴位选择•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下膝眼外2寸。
•内关:位于手掌正中线,两骨之间,背腕关节横纹旁开中,取两骨之间凹陷处。
•关元:位于脐中,至两下腹肌腱之间。
2.3.2 操作方法使用毫针或银针进行针刺,可采用缓慢旋转、轻按转动或波罗蜜针刺法。
每次保持30分钟左右。
2.4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作为一种物理疗法,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2.4.1 推拿手法•腹部推拿:顺时针方向,以腰眼为中心,温和地推拿腹部,每次持续5-10分钟。
•足三里推拿:用拇指或食指在足三里穴位上进行旋转推拿,每次持续3-5分钟。
2.5 中医药膳中医药膳是指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熬制而成的食物,具有调理脾胃、增强体质的作用。
(中医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内容可编辑)
住院第 1 天住院第2天住院第3天~出院前1天出院日 年 月 日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1.□建立住院病历 1.级别护理: 1.级别护理: 1.级别护理:2.完成入院评估:□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基本情况□压疮□跌倒□二级护理□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管道□疼痛2.基础护理: 2.基础护理: 2.基础护理:□生活自理能力□晨间午间、晚间护理□晨间午间、晚间护理□晨间,午间,晚间护理3.身份识别: 3.饮食: 3.饮食: 3.饮食:□戴腕带□床头卡□普通饮食忌肥甘厚味□普通饮食忌肥甘厚味□普通饮食忌肥甘厚味4.入院宣教:□治疗饮食□试验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人员□环境□安全 4.标本采集: 4.辅助检查: 4.专科观察与护理:□管理、陪伴制度□血标本□痰标本□胸片□心电图 4.1□生命体征监测□用物准备□大小便标本□其他:□电子胃镜检查 4.2观察:5.级别护理: 5.辅助检查:□心脏彩超□其他:□胃脘疼痛□胃脘胀满□特级护理□一级护理□胸片□心电图 5.专科观察与护理:□嗳气、反酸□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电子胃镜检查 5.1□生命体征监测 4.3 治疗及护理:6.□基础护理□心脏彩超□其他: 5.2观察:□口服中药□穴位注射7.饮食: 6.专科观察与护理:□胃脘疼痛□胃脘胀满□穴位贴敷□艾灸治疗□普通饮食忌肥甘厚味 6.1□生命体征监测□嗳气、反酸□静脉用药□治疗饮食□试验饮食 6.2观察: 5.3 治疗及护理: 5.□出院评估8.标本采集:□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口服中药□穴位注射 6.出院指导:□血标本□痰标本□嗳气,反酸□穴位贴敷□艾灸治疗□用药指导□大小便标本□其他: 6.3 治疗及护理:□静脉用药□饮食指导9.辅助检查:□口服中药□穴位注射 5.□健康教育指导□告知电话回访□胸片□心电图□穴位贴敷□艾灸治疗 6.有无变开:□有□无□协助办理出院□电子胃镜检查□静脉用药7.□其他: 6.□其他:□心脏彩超□其他:7. □健康教育指导10.专科观察与护理:8.有无变异:□有□无10.1□生命体征监测9.□其他:10.2观察:□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反酸10.3 治疗及护理:□口服中药□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艾灸治疗□静脉用药11.□健康教育指导12.有无变异:□有□无13□其他;评价: □完成评价: □完成评价:□完成评价:□完成(中医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内容可编辑)患者: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签名:签名:签名:签名:。
胃脘痛临床路径表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介绍、入院评估
□健康宣教
□指导进行相关检查
□饮食指导、心理护理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常规
□观察病情变化
□指导胃镜检查前后饮食
□生活及心理护理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常规
□观察检查后不适反应及体征
□生活及心理护理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常规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TCD编码:BNP010;ICD-10编码:K29.5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8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
□完成出院记录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门诊随诊
□通知出院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凝血四项
□心电图、胸部X线片
□腹部超声
□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
□其他检查项目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 今、明日出院
重
□ 二级护理 □ 流质或软食
□ 二级护理 □ 流质或软食
□ 对症治疗
□ 对症治疗
点 □ 支持治疗
□ 支持治疗
□ PPI、粘膜保护剂、 □ PPI、粘膜保护
医
动力药等 临时医嘱:
剂、动力药等 临时医嘱:
□ 出院带药 □ 门诊随诊 □ 胃镜结果提示高
级别瘤变、癌变 等需要内镜下 EMR、ESD以及
嘱
□ 根据病情需要下达 □ 根据病情需要下达 □ 酌情复查:大便常
手术治疗,退出 本路径,转入相
规+潜血、血常规
应临床路径或外
等
科手术治疗。
□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 □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 □ 帮助患者办理出
理
理
院手续、交费等
主要 □ 观察患者胃镜后表 □ 正确执行医嘱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胃炎(ICD-10: K29.502)(无并发症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 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CRP、尿常规、大便常规+潜 血; (2)生化全项、血清常规、凝血常规、输血常
病情 □无 □有,原因:
□无 □有,原因:
变异 1.
1.
记录 2.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3-4天
住院第5-6天
住院第7-10天
□ 上级医师查房
□ 上级医师查房 □ 上级医师查房,
□ 完成病历记录
结合中医护理进行慢性胃炎治疗的病例分析与护理路径规划
结合中医护理进行慢性胃炎治疗的病例分析与护理路径规划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给很多患者带来痛苦。
中医护理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中医护理进行慢性胃炎治疗的病例分析与护理路径规划,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慢性胃炎。
病例分析:患者李女士,年龄55岁,主诉长期胃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经体检和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平时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不规律,经常熬夜,饮食无节制,经常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护理路径规划:1. 中医诊断和辨证施治患者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认为是胃气不和所致。
应通过辨证施治,针对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等不同表现进行针灸、中药调理。
2. 饮食调理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因和饮酒。
适量添加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发酵豆制品等。
还应注意不要过度饱食或过度饿肚子,保持正常的饮食规律。
3. 调整生活作息李女士应尽量减少工作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此外,避免过度疲劳和大量运动,以免引起消化系统紊乱。
4. 心理疏导慢性胃炎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护理强调调理心身,通过针灸、按摩和中药等手段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免疫力。
5.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胃炎是机体阴阳失调的表现,可以选用降火药物、温中消导药物、化痰平喘药物等进行中药调理。
中药的选择和用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辨证施治结果来确定,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6. 针灸治疗针刺可调整机体的气血循环,促进胃部血液和气流的流通,增强胃的消化功能。
经典的治疗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关元等。
针灸应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由专业中医师进行。
7. 定期复查和预防慢性胃炎需要定期复查胃部炎症指标,如胃镜、血清Pepsinogen和幽门螺杆菌检测等。
同时,李女士在治疗结束后也需要注意预防复发。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可以减少慢性胃炎的患病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简介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中医临床路径对于慢性胃炎
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基本
概念、治疗原则以及常用方法。
基本概念
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慢性胃炎治疗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的一套治疗方案。
其目的是提高治疗
效果,减少医疗风险,规范临床操作。
治疗原则
1. 调整饮食:慢性胃炎患者应遵循“清淡、易消化、少刺激”的
饮食原则,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胃炎病因多与脾胃失调、气血不足有关,因此需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补充气血,以促进胃的修复和恢复功能。
3. 疏导气机:慢性胃炎常伴随不适的症状如胃胀、痞满等,需
要通过疏导气机的方法,改善胃肠道的气机运行,缓解症状。
4. 镇痛止呕:部分慢性胃炎患者伴有疼痛和呕吐症状,中医可以采用镇痛止呕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常用方法
1. 草药煎剂:中草药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养胃、调理气血的作用,常用的治疗方剂有七味姜黄汤、四君子汤等。
2.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3.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胃肠道的气机运行,有助于治疗慢性胃炎。
4. 食疗调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中医可以给出针对性的食疗方案,如饮食搭配、食物禁忌等,以辅助治疗慢性胃炎。
总结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通过调整饮食、调理气血、疏导气机和镇痛止呕等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草药煎剂、针灸疗法、艾灸疗法和食疗调理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配合好生活习惯,以促进治疗效果的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