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痈

合集下载

肛痈中医辨证论治

肛痈中医辨证论治

肛痈中医辨证论治发表时间:2012-08-09T09:02:55.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宋玉龙[导读] 肛管直肠周围存在许多间隙,故肛痈可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临床上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

宋玉龙(黑龙江省塔河县人民医院 165200)(一)辨证思路1.辨部位肛痈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慢性感染。

肛管直肠周围存在许多间隙,故肛痈可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临床上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

同时,不同部位的肛痈,其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也各有差异,因此,辨别肛痈的部位对于肛痈的诊断和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位肛痈:位于肛提肌以上的间隙称为高位间隙,高位间隙的脓肿称为高位脓肿。

主要有以下几种: 1)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骨盆直肠间隙内,感染常由直肠炎、直肠溃疡和直肠外伤引起,也可由肌问脓肿或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向上扩散而成。

骨盆直肠间隙上界为腹膜,下界为肛提肌,后为侧韧带和直肠,前面男性为前列腺和精囊,女为子宫和阔韧带,其容积大,位置深,故患者局部症状常不明显,而全身感染症状重。

患者自觉直肠内坠胀,有便意,排便时加重,有时有排尿困难。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恶寒、乏力等。

检查一般肛门周围无异常,指诊时可在直肠前侧壁外发现有浸润、压痛、隆起,甚至波动感。

诊断主要靠穿刺抽脓,以手指在直肠定位,由肛门周围皮肤进针进行穿刺抽吸,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必要时做肛管超声检查以协助诊断。

在临床上对于发热、恶寒、白细胞增高并有肛门部不适的患者,必须进行肛管直肠指诊,方能避免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的漏诊。

临床上若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未能及时诊断和处理,脓液可进入直肠后间隙并通过直肠后间隙进入对侧骨盆直肠间隙,形成直肠后间隙脓肿或高位马蹄形脓肿;有时脓液可向下方穿过肛提肌进入骨盆直肠间隙,然后穿破皮肤,形成高位肛瘘;偶尔脓液可沿腹膜后间隙向上扩散到下腹部形成盆腔脓肿。

2)直肠后间隙脓肿:位于直肠后间隙内,临床较为少见。

乳痈的中医治疗

乳痈的中医治疗

乳痈-辩证论治
热毒炽盛:壮热,乳房肿痛, 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 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 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 “传囊”现象。舌质红,苔 黄腻,脉洪数。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
乳痈-辩证论治
正虚毒恋: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 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 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 薄,脉弱无力。
孕妇“产前一盆火,产后一块冰”,治疗 宜“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实践证明温通法效果令人满意,值得借鉴。
乳痈-温通疗法
中药温通:以阳和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通过温阳化气,活血通络达到温经散寒、 活血祛瘀、疏通脉络的功效。
优点
使脓肿患者避免手术,减轻 痛苦,缩短愈合时间,减少
治疗费用
保持乳房外观和功能
大部分病人均能继续哺乳
肿块中央渐软, 按之有波动应指感, 局部穿刺抽吸有脓。
成脓期:伴高热不退,头痛骨楚,口苦咽干,恶心厌食,溲赤便秘, 同侧腋淋巴结肿大压痛,舌红或红绛,苔黄或腻,脉弦滑数。
乳痈-临床表现
溃后期:
溃后脓出通畅, 局部肿消痛减,
寒热渐退, 疮口逐渐愈合。
溃后脓出不畅, 肿势不消久治不愈, 乳汁夹杂有清稀脓液
郁滞期:
乳头皲裂,乳头刺痛, 乳汁郁积不畅或结块,
乳管阻塞不通。
乳房局部肿胀疼痛, 结块或有或无,伴压痛,
皮色微红或不红。
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心烦易怒, 食纳不佳,大便干结。舌淡红或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或 浮数。
乳痈-临床表现
成脓期: 肿块不消或逐渐增大,
皮肤红肿焮热, 局部疼痛明显加重, 如鸡啄样或搏动性疼痛。

肺痈中医辨证和治疗

肺痈中医辨证和治疗

肺痈中医辨证和治疗肺痈是由风热邪毒蕴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腐化脓而成,以发热、胸痛、咯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

【范围】西医学中肺脓肿、化脓性肺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肺坏疽(已少见)等伴化脓感染而表现为肺痈者,均可参考本篇辩证论治。

【病因病机】感受外邪,或痰热素盛,痰热壅阻肺络,血滞为瘀,痰热与瘀血内郁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溃破外泄。

一、病因1.感受外邪主要感受风热、风寒之邪。

风热病邪,自El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风寒袭肺,蕴结不解,郁而化热,肺受邪热熏灼所致。

2.饮食劳倦所伤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煎炸炙焯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若劳倦过度,肺卫薄弱,卫外不固,则外邪乘虚内侵,或内伏之痰热蕴蒸致病,成痈化脓。

3.原有宿痰肺脏宿有痰热,或它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千于肺,成痈化脓;若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邪侵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

二、病机1.发病本病一般发病较急,突然恶寒壮热,咯痰,痰色渐见黄稠。

部分患者发病亦可较缓慢。

2.病位病位在肺。

3.病性属实热证。

温热蕴肺为本病之特点,并贯穿于病程的始终。

但热邪亦可耗伤气阴,出现邪实正虚或正虚邪恋之证。

4.病势‘总的趋势是初期病在肺卫,逐渐邪热由表入里,壅积于肺,邪实日盛。

后期多正虚邪衰,逐渐向愈,亦可正虚邪恋,迁延难愈。

如溃后脓毒不净,邪恋正虚,阴伤气耗,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若溃后大量咯血,则可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之危候;若脓溃后流入胸腔,则可形成“脓胸”之恶候,预后较差。

5.病机转化肺痈之病理演变过程有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及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1)初期风热(寒)之邪侵袭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

本期以风热熏肺,肺失清肃为特点。

(2)成痈期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本期以热毒壅肺,血瘀成痈为特点。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热毒内聚,营血瘀结在肠,经脉不通。
身无热——热聚脓成,营卫不郁。
[ 原 文 4] 肠 痈 者 , 少 腹 肿 痞 , 按 之 即 痛 小便自调——病在肠中,未及膀胱。
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 [原文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背诵】条文:3、4。 桃仁、丹皮、大黄——凉血逐瘀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可治—病邪由内向外,易治
①肿痞:指肠痈之形肿于外而满痞于 身甲错——营血郁滞,腐化成脓,肌肤失养。
附子——振奋阳气,辛热散结
内 。 脓已成: 脉数,无热 濡软
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发热,自汗出,复恶寒——热聚于里,营血郁滞,卫气不畅行,正邪相争。
[原文2]师曰:诸痈肿,欲知其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二)肠痈:肠长痈。 (三)浸淫疮: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
止,搔破流黄水,蔓延迅速,浸淫成水。
二、合篇意义
三病均属于外科范围,故 合为一篇讨论。
原文讲解
一、 痈肿
(一)痈肿初起时的脉证和病机
[原文1]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 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①痈。
① 其:作语助词,无意义。
二、 脉沉紧,脓未成——热伏血瘀,脓未成。
[原文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肠痈
(三)浸淫疮: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止,搔破流黄水,蔓延迅速,浸淫成水。
[原文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发热,自汗出,复恶寒——热聚于里,营血郁滞,卫气不畅行,正邪相争。
(二) 脓已成的证治
(一) 脓未成证治 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证治鉴别和临床应用
•脉浮—主表

中医外科学痈

中医外科学痈

病因病机
➢多由湿热下注,壅 而不行,阻于脉络 所致;
➢或因患肢破伤、足 跟皲裂、冻疮溃烂、 脚湿气、湿疮等感 染毒邪。
以致湿热蕴
阻,经络阻隔, 气血凝滞而成。
诊断
➢发病前多有患侧足、腿破伤史。 ➢初起在腘窝部木硬疼痛,皮色如常
或微红,形成肿块则患侧小腿屈伸 困难,行动不便。伴有寒热,纳呆 等症状。 ➢若肿痛加剧,身热不退,则欲成脓。 ➢溃后脓尽疮口愈合。
➢成脓宜切开排脓以得脓为度。溃后先用药线蘸 八二丹插入疮口,3~5日后改用九一丹,外盖 金黄膏或玉露膏。
➢脓尽以生肌散收口;
➢有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无效可扩 创引流。
硬膏
初起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已成 咬头膏、白降丹

提脓去腐药

腐蚀、平胬药 去腐生肌
溃后
油膏
生肌
润燥生肌
掺药
[适应证]
块; 3. 若疮口过小或袋脓,可致脓流不畅,影
响愈合; 4. 若气血虚者,则脓水稀薄,疮面新肉难
生,不易收口;
诊断—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 白细胞总数及中 性粒细胞比例可 升高。
脂瘤染毒
病处素有结块,与 表皮粘连,但基底部推 之可动,其中心常有扩 大的毛囊口,可挤出皮 脂栓。染毒后红肿多限 局,全身症状轻,约 10天左右化脓,溃后 脓液中可见豆渣样物质。
2.放置引流时,应把凡士林纱布的一端一直放到 脓腔底,不要放在脓腔口阻塞脓腔,影响通畅 引流。引流条的外段应予摊开,使切口两边缘 全部隔开,不要只注意隔开切口的中央部分, 以免切口两端过早愈合,使引流口缩小,影响 引流。
[术后处理]
术后第2日起更换敷料, 拔除引流条,检查引流情况, 并重新放置引流条后包扎。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三节肺痈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三节肺痈

(三)、分证论治
1.初期
审证要点: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咳则痛甚, 咳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呼吸不利,口 干鼻燥
舌脉象: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病机:风邪犯肺,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方药:银翘散加减(疏散风热,轻宣肺气)
五、辨证论治
2.成痈期
审证要点: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 汗出烦躁,口干咽燥,咳嗽气急,胸满作痛, 转侧不利,咯黄绿色浊痰,自觉喉间有腥味, 舌脉象: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胸痛,呼吸气粗,咳吐黏浊痰,10余天后 咳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兼,随后身 热下降,症状减轻,病情好转,经数周逐 渐恢复。如脓毒不净,可转成慢性 2.病史:多有外感史,或素体热盛
3. 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听诊呼吸音减弱,语颤增强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痰培养:可见致病菌 胸部X线:肺野大片浓密阴影,其中有脓腔
2.辨病期 初期:恶寒、发热、咳嗽、咳白色泡沫痰 成痈期: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
咳黄稠痰或黄绿色浊痰、喉中腥臭味 溃脓期:排出大量脓血腥臭痰 恢复期:身热下降,症状减轻,痰由脓变稀
四、辨证论治
(二)论治要点
肺痈属实证热证,总以清热解毒,化瘀 排脓为总则,针对不同病期,分别采取相 应治法。
1.初期:清肺散邪; 2.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3.溃脓期:排脓解毒; 4.恢复期:益气养阴,
, 中成药
1.肺痈初期:羚翘解毒丸、银翘解毒片 2. 肺 痈 成 痈 期 、 溃 脓 期 : 穿 心 莲 片 、 鱼 腥
草注射液 3.溃脓期见咯血:花蕊石止血散 4.恢复期;生脉饮
, 简易治疗技术
1.肺痈成痈期、溃脓期:雾化疗法 2.肺痈:药膳疗法(鲜鱼腥草60g,鸡蛋1个。先将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精)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精)

3.
在一般情况下, 多逐渐演变为成痈期, 溃脓期, 随着大
量腥臭脓痰的排出, 可进入热势渐退、痰量日少之恢复期, 此
时多见气阴两虚之证。 (顺证)
4. 老人、儿童、体弱和饮酒成癖者患之, 因正气虚弱, 或 肺有郁热, 须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化。 (逆证)
5. 在溃脓期, 若热毒壅盛而内陷, 亦可产生内闭外脱之危 象。
讨论范围
肺 痈 肺脓肿及化脓性肺炎
肺坏疽
支气管扩张
概 支气管囊肿 述 肺结核空洞
伴化脓感染而表现肺痈证候者
病因
肺 痈 感受风热

因 病
痰热素盛

病机 (以示意图表示)
外感风(寒)热

腠内

理外
不合 固邪

熏 蒸气耗 痰
壅热 血败肉腐
瘀 正虚 邪恋
恢复 慢性
初期
成痈
溃脓
病因病机小结
肺 痈
病位:
病性:
本病病位在肺。
其病理性质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
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
热壅血瘀, 蕴酿成痈, 血败肉腐化脓, 肺损络伤, 脓

疡溃破外泄。
因 病机关键: 病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 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
血败肉腐酿脓。
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 可以随

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 表现

液平面, 或见两肺多发性小脓肿。
治疗原则
肺 痈 当以祛邪为原则
辨 证
采用清热解毒、
脓未成
应着重清肺消痈
论 治 化瘀排脓的治法
脓已成
需排脓解毒。按照有 脓必排的要求, 尤以排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1)内治①瘀滞证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气滞重者,加青皮、枳实、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恶心加姜半夏、竹茹。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或犬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蒲公英。

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块加炮山甲、皂刺。

③热毒证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若持续性高热或往来寒热,热在气分者加白虎汤,热在血分者加犀角地黄汤;腹胀加厚朴、青皮;口干舌燥加生地、玄参、石斛、天花粉;若见精神萎顿,肢冷自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体温不升反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此为阴损及阳,治宜温阳健脾,化毒排脓,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加减。

病情较重时,易生变证,要严密观察,中药最少每日2剂,分4~6次服,若病情发展,应及时手术。

中医外科学—痈

中医外科学—痈

参见“一般痈”。
(1)积极及时治疗原发病。 (2)注意季节及气候变化,适寒温。 (3)饮食宜清淡、松软;忌食黏滞难消化
或煎炸之品等,保持大便通畅。 (4)保持心情舒畅。 (5)其余参照“一般痈”。
脐痈是一种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 医的脐炎,脐肠管异常、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等。 (图)
颈痈的临床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冬春易见,初起时 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 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图)
腋痈的临床特点是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 变,发热恶寒,上肢活动不利。(图)
委中毒的临床特点是初起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 腿屈伸不利,肿块渐成,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 (图)
一般痈
痰毒
脐痈
一般痈是一种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 患,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
其临床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 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 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恶寒、发热、口渴等 全身症状,一般不致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陷证。
痈之名首见于《内经》。金代《河间六书·素问病机 气宜保命集》提出了治痈的“托里、疏通、行荣卫” 三大法则。
西医认为。本病多由其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引起所属区域 淋巴结的炎性病变,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 链球菌。
临床表现发病前多有相应部位的急性、慢性感染病灶或 皮肤黏膜破损、创伤史。
初起、成脓、溃后的临床表现.
发于颈颌部.若火毒炽盛或年老体弱,调护不当,病变 可向对侧蔓延,或压迫结喉,形成锁喉痈。或绕颈而生, 下及胸腋,危及生命。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白细胞总数及 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并应根据病情作B超、肿块细针 穿刺细胞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颈痈的辨证论治ppt课件

颈痈的辨证论治ppt课件


小 结
思考题: 1、什么是发? 2、发的特点? 参考书目: 顾伯华主编:《实用中医外科学》 (上海科技版)P91-95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 谢 大 家
臀 痈
3、病因病机: 多由湿热火毒内生,或注射时感 染毒邪,亦可从局部疮疖发展而来。
臀 痈
4、临床表现: 臀部一侧疼痛,肿 胀焮红,红肿以中心 最为明显,四周较淡, 边缘不清,红肿逐渐 扩大而有硬结。
臀 痈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 数及中性白细胞比例 明显增高。
臀 痈
5、治疗 清热利湿解毒,注重和营化瘀、托毒、 补虚。 切开排脓时,切口应取低位、够大够 深,以排脓通畅为目的。 湿火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二、特点 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 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 有的 3 ~ 5 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 烂,全身症状明显。 继发性:疖、痈等挤压所致 蜂窝组织炎 多见 原发性: 少见

历史上“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痈”、“疽”病名
混淆

中医 锁喉痈 臀 痈 手发背 足发背 西医 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臀部蜂窝组织炎 手背部蜂窝组织炎 足背部蜂窝组织炎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颈痈的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颈痈的辨证论治。

一、定义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 脓性疾病。 内痈:发于脏腑——肺痈、肝痈、肠痈 痈 外痈:发于体表——颈痈、乳痈、囊痈 痈属阳证

中医 痈
有头疽
西医 浅表脓肿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痈

二、特点: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 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 6 ~ 9 厘 米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 溃、易敛。或有恶寒、发热、口渴等 全身症状。 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 陷,预后较好。

痈,腋痈,中医外科学课件

痈,腋痈,中医外科学课件

【病证鉴别】
腋疽 初起推之可动,疼痛不甚,约需3个月化脓,溃后脓水 稀薄,并挟有败絮样物质,收口缓慢;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若发于左腋小儿患者,可因在肩部接种卡介苗引起。
【辨证】
一、辨证要点
腋痈特点是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发热恶寒,上 肢活动不利,溃后容易袋脓,易敛。其基本病机为肝郁痰火, 基本证型为肝郁痰火证。临床应根据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 特点,辨证有所侧重。一般而言,病之初,辨证为肝郁痰火证; 病之中,成脓期,火毒炽盛;病之后期,注意气血阴液损耗。
【治疗】
一、治疗要点
腋痈总由肝郁痰火引起,其基本证型为肝郁痰火证,治以清肝 解郁、消肿化毒为基本原则。临床应根据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 病机特点,施治有所区别。病之初,属肝郁痰火,注重清肝消 肿化毒,促其早期消散;病之中,火毒炽盛,需注意清火透脓 托毒;病之后期,疮口久不收敛,属气血虚弱,当益气健脾, 扶正固本,注意养阴。外治中脓成则切,宜低位引流,切口够 大,以利引流,溃后宜注意加用垫棉法,以防袋脓,则疮口易 合。
【源流】
《灵枢》最早对腋痈有所描述,“发于腋下,赤坚者明曰米 疽。”腋痈之名首见于明《外科正宗》,“腋痈俗称夹 痈。……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痛,乃生寒热,此 患难消,终必作脓。”清《医宗金鉴》云;“腋痈暴肿生腋间, 肿硬赤痛热寒,肝脾血热兼忿怒,初宜清解溃补痊。”
【病因病机】
1.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疮疡等感染病灶,毒邪循经流窜所致。 2.肝脾郁积,气滞血壅,或兼忿怒气郁而成。 3.肝胆火毒郁怒而成。
痈:腋痈
目 录
CONTENTS
【源流】 【病因病机】 【诊断】 【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其他治疗】
【名医经验】 【转归及预后】 【预防与调护】 【医案精选】 【临证提要】

乳痈辨证治疗

乳痈辨证治疗

乳痈的辨证治疗【关键词】乳痈;辨证;中医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61-02乳痈又称为急性乳腺炎,是发生在乳房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属于乳房炎的一种。

乳痈分内吹乳痈(怀孕期),外吹乳痈(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痈(干乳子)。

临证内吹乳痈较少,非哺乳期乳痈更少,而外吹乳痈最多,其中尤以初产妇尚未满月的哺乳期最为多见。

本文将介绍不同期乳痈的典型病例,并将其中医辩证治疗进行分析。

1 乳痈的分期及典型病例乳痈(急性乳腺炎)可分为初、中、末(肿疡期、酿脓期、溃破期)三期,初期又可分为郁滞型和蕴热型。

例一:患者女,25岁,左乳肿疼三天。

哺乳期产后月余。

昨日乳头起白疱,如粟米大,乳上方有3×5cm2大一肿块,呈条索状不红不热,自感憋胀疼痛寒热不适,体温38°c,纳呆,舌质红、薄白苔。

属初期的郁滞型。

方药,清肝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生地10g、当归10g、元参10g、陈皮6g、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30g、王不留12g、甘草3g,上药3剂,热退肿消,疼轻、白疱已消,身爽纳可,唯乳汁较少,治以通乳汤加减服之:瓜蒌30g、山甲珠10g、王不留12g、漏芦10g、通草6g、藕节10g、黄芪30g、当归10g、甘草2g服3剂乳汁增多而愈。

例二:患者女31岁。

主诉:左乳肿疼五天。

初由婴儿咬伤乳头,后发热恶寒,头晕、恶心,纳呆,乏力。

检查:体温39°c,舌质淡红,苔白根微黄,脉浮数,左乳房下皮肤微红,有8×10cm2肿硬区,边缘不明显,拒按但不应指。

属初期的蕴热型。

治宜:清热解毒,开郁散结。

以荆防牛蒡汤加减服之。

荆芥10g、防风10g、牛蒡子10g、连翘10g、穿山甲10g、王不留行12g、蒲公英30g、银花藤30g、青陈皮各6g、甘草2g,外敷金黄膏热熨。

服上药3剂,热退肿消,但肿块未化净,同上方去荆防加当归、赤芍各10g,续服3剂肿消而愈。

中医外科学——痈

中医外科学——痈

中医外科学——痈1、颈痈风热痰毒证治疗选用A、五味消毒饮B、黄连解毒汤C、仙方活命饮D、牛蒡解肌汤E、普济消毒饮2、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A、疖B、有头疽C、疔D、附骨疽E、痈3、颈痈的病因病机是A、风温、风热夹痰蕴结少阳、阳明之络B、风温毒邪客于肺胃,积热上蕴,夹痰凝结C、心脾湿热,火毒流于小肠,结于脐中,以致血凝毒滞而成D、湿热火毒蕴结,营气不从,逆于肉里E、湿热下注,壅遏不行,阻于脉络4、患者一侧臀部结块,肿胀疼痛,皮肤灼热,红肿以中心为著,边界不清,步行困难,身热头痛,病前有局部肌肉注射史。

应诊断为A、丹毒B、流注C、臀痈D、环跳疽E、附骨疽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颈痈之风热痰毒证。

证候:颈旁结块,初起色白濡肿,形如鸡卵,灼热疼痛,逐渐红肿化脓。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咽痛,口干,溲赤便秘,苔薄腻,脉滑数等。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痈的概念与特点: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痈有“内痈”、“外痈”之分。

外痈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恶寒、发热、口渴等症状。

3、【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颈痈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热之邪,或内伤情志,气郁化火,或喜食辛辣、膏粱厚味,痰热内生,或因患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毒邪流窜至颈部,以致外邪内热夹痰蕴结于少阳、阳明经络,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

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臀痈的临床特点: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由于肌肉注射引起者,俗称针毒结块。

其特点是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外治法要点一痈的概念与特点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痈有“内痈”“外痈”之分。

本节只叙述外痈。

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恶寒、发热、口渴等症状。

肺痈的中医辨证

肺痈的中医辨证

肺痈肺痈是肺部发生脓疡的疾患。

根据《金匮要略》的记述,肺痈是由于风热犯肺,伤于血脉,以致血瘀凝滞,蓄结而成痈脓,并清楚地描写了他的全部症状,提出清热泻肺等方法。

后世医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对于本病的理论和治法不断有所发展。

病因1. 外感风热:风热恋肺,未能发越,以致痰滞血瘀,蓄结痈脓。

2. 酒热蕴结:饮酒过度,湿热熏蒸,热聚于肺,外感引动,亦能成痈。

以上二种因素,虽有不同,但其发病机理,都是因热博血淤,壅结不通而成肺痈。

【辨证施治】肺痈主症为咳嗽,胸痛,痰浊腥臭,咳吐脓血,初起多属实热,后期可转为体虚邪实。

兹分述如下:1. 初起:颇似一般外感初起症状,如怕冷发热,咳嗽,痰多粘稠,苔薄腻,脉浮数等。

但有明显的胸部疼痛,呼吸不利,如能结合x 线检查,对早期症状更有帮助,治宜清热化浊,用千金千金苇茎汤①加牛蒡、桑皮、黄芩、瓜蒌皮、贝母、杏仁之类。

2. 成痈:发热不退,时时振寒,咳逆上气,胸痛,口干喘满,痰浊腥臭,脉象滑数,为痈脓已成之候,治宜清热解毒,于前方加金银花、连翘、赤芍、甘草之类;如咳唾浊痰不尽,可兼用葶苈大枣泻肺汤②或桔梗汤③等方。

3. 溃脓:胸胁烦满,吐出脓血,或如米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乃属实热之象,治宜排脓解毒为主,仍用千金苇茎汤①加味。

又如鱼腥草。

红藤之类,都可随症选用。

倘缠绵日久,体力衰退,食欲不振,面色少华,或有低热,形体消瘦,脉转虚数,舌质干绛,乃是脓疡未消,正气虚之候。

治宜养阴清肺热为主,用景岳桔梗杏仁煎④;气虚的可加生黄芪扶正托毒。

【附方】①千金苇茎汤(《千金》):苇茎、苡仁、桃仁,瓜瓣②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葶苈、大枣③桔梗汤(《金匮》):甘草、桔梗④桔梗杏仁煎(《景岳全书》):桔梗、杏仁、甘草、阿胶、金银花、麦冬、百合、夏枯草、连翘、贝母、枳壳、红藤。

痈 颈痈的辨证论治[专家专业]

痈 颈痈的辨证论治[专家专业]
第四节 痈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颈痈的辨证论治。
专家资料
1

一、定义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
脓性疾病。 内痈:发于脏腑——肺痈、肝痈、肠痈
痈 外痈:发于体表——颈痈、乳痈、囊痈 痈属阳证
专家资料
2

中医 痈
有头疽
西医 浅表脓肿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专家资料
3

二、特点: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 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厘 米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 溃、易敛。或有恶寒、发热、口渴等 全身症状。

历史上“发”、“痈”、“疽”病名 混淆
专家资料
26

中医 锁喉痈 臀痈 手发背 足发背
西医 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臀部蜂窝组织炎 手背部蜂窝组织炎 足背部蜂窝组织炎
专家资料
27
发(锁喉痈)
诊断:红肿绕喉,灼 热疼痛,肿势蔓 延。伴壮热、口 渴、头痛项强等 全身症状。
痰热蕴结证 治法:散风清热, 化痰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
专家资料
28
足发背
临床表现:
足背红肿,灼热 疼痛,肿势弥漫 。
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解毒,
和营利湿。 方药:五神汤加减。
成脓,加皂角刺、 山甲。
专家资料
29
臀痈
1、定义: 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
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2、特点:
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 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耳后痈(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专家资料
18
腋痈(化脓)
(溃脓)
专家资料
19
委中毒(脓肿期)

痈
13

临床表现发病前多有相应部位的急性、慢性感染病灶或 皮肤黏膜破损、创伤史。 初起、成脓、溃后的临床表现. 发于颈颌部.若火毒炽盛或年老体弱,调护不当,病变 可向对侧蔓延,或压迫结喉,形成锁喉痈。或绕颈而生, 下及胸腋,危及生命。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白细胞总数及 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并应根据病情作B超、肿块细针 穿刺细胞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痈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 患。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 性淋巴结炎,脐炎,或脐肠管异常、脐尿管 异常继发感染等(图)
临床上有“内痈”、“外痈”之分。外痈生 于体表,而内痈生于脏腑。
1

痈发无定处,随处可生,因发病部位不同,有各种 不同的命名。 如生于体表肌肤间的统称一般痈、体表痈;发于颈 部的颈痈、腋部的腋痈、肘部的肘痈(图)、胯腹 部的胯腹痈、腘窝部的委中毒等,统称“疫毒”; 其他如生于脐部的脐痈,除具有一般痈的共性,又 各有特性,故分别叙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增高。
6

疖 无头疖病小而位浅,范围小于3 cm,2~3 d化脓,溃脓后 3~4 d即能愈合,无明显全身症状。

脂瘤染毒 患处素有结块,与表皮粘连,其中心表面皮肤常可发 现粗大黑色毛孔,挤之有脂浆样物溢出,且有臭味,染毒后红肿 较限局,化脓约10 d,脓出夹有粉渣样物,并有白色包囊,愈合 较为缓慢,全身症状较轻.


(2)高热时应卧床休息,并多饮开水。
(3)患在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患在下 肢者,宜抬高患肢,并减少行走。
9

初起金黄膏、玉露膏外敷,或金黄散、 玉露散冷开水或醋、蜜等调成糊状外敷; 或太乙膏,掺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外贴。 成脓切开排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医称为疽。

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

【治疗措施】1.全身治疗病人应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

必要时用镇痛剂。

可选用磺胺甲硝唑加甲氧嘧啶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

如有糖尿病,应根据病情同时给予胰岛素及控制饮食等治疗。

2.局部处理初期红肿阶段,治疗与疖同。

已有破溃者,可用八二丹掺入伤口中,外敷太乙膏。

如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严重,应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采用。

一般用“+”字或“++”字形切口,有时亦可作“|||”形。

切口的长度要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尽量剪去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

以后每日换药,并注意将纱条填入伤口内每个角落,掀起边缘的皮瓣,以利引流。

伤口内用生肌散,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如分晓面过大,待肉芽组织健康时,可考虑植皮。

亦有直接作痈切除术,肉芽组织长出后即植皮,可缩短疗程。

【病理改变】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的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的痈。

糖尿病病人较易患痈。

因为他们的白细胞功能不良,游动迟缓。

【临床表现】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

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

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

除有局部剧痛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增加等。

痈不仅局部病变比疖重,且易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唇痈容易引起颅内的海绵静脉窦炎,危险性更大。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治疗疖,以防止感染扩散。

补充: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卧床休息,输液,加强营养,用止痛及镇静剂,有糖尿病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

2.抗生素治疗:可选用红霉素,氨卞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治疗。

3.局部治疗: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理疗,或70%酒精湿敷。

面部痈应减少说话和咬嚼动作。

4.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炎症不能控制时应及时引流,并将炎症坏死组织彻底切除。

常用“+”或“#”形切口,应深达筋膜下。

用药原则全身症状较轻以肌注A项中一种药为主;全身症状较重以静滴“A”和“B”项药为主。

辅助检查 1.痈无并发病者的A为主;2.有并发病者的A、B联合应用。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消失,创面愈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