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项背腰骶部
颈肩腰臀解剖图例
在痛点(肩胛骨内侧缘) 菱形肌上横行剥离,不可 刺入肋间。
下后锯肌
起止:
胸腰椎棘突→下四肋
作用:
降肋助呼气。 ●下后锯肌损伤
在痛点最靠近肋骨面上 进刀,不可刺入肋间。
竖脊肌
起止: 骶骨和髂嵴→乳突。 作用: 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竖脊肌下段损伤
(骶棘肌下段损伤)
在有压痛的横突尖部或棘 突下缘痛点处进刀,防止 刺入腹腔。
临床应用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项韧带损伤; 腰段棘上韧带损伤
棘间韧带损伤; 头夹肌劳损;
菱肌损伤;
髂腰韧带损伤 肩胛提肌损伤
下后锯肌损伤
胸锁乳突肌肌腱炎; 腹外斜肌损伤
竖脊肌下段损伤(骶棘肌下段损伤)
脊柱
层次--皮肤
★厚、移动性小。 ★毛囊和皮脂腺丰富。
层次--浅筋膜:
★厚、致密。
层次--深筋膜:
●腹外斜肌损伤 ★定位:起点或止点。
★掌握深度,紧贴骨面.
腹内斜肌等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直肌
背浅肌
斜方肌
★枕外隆突, 颈、胸椎→ 锁骨, 肩峰, 肩胛冈。 ★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颈屈向同侧,脸转向对侧; 头后仰。
背阔肌
★ T7~12, L1~5棘突, 髂嵴→ 肱骨小结节嵴。 ★内收内旋后伸肩关节。
头夹肌
起止:
★ 颈胸椎→枕骨 ★ 浅为斜方肌 ★ 深有竖脊肌
作用: ★ 单侧→头转向同侧 ★ 双侧→头后仰。 ● 头夹肌劳损
C7棘突根部进针勿太深
肩胛提肌
起止:
上4颈椎横突→肩胛骨
作用:
上提内旋肩胛骨。
● 肩胛提肌损伤
★单侧多见,针刀紧贴颈椎 横突骨面。 (周围血管神经丰富)
腰疼?你不可不知的腰骶区应用解剖科普知识
腰疼?你不可不知的腰骶区应用解剖科普知识腰骶区是指脊柱腰骶段及周围软组织所分布的区域,脊柱腰骶段有五块腰椎骨,一块骶骨,一块尾骨借韧带、椎间关节和椎间盘连接形成,维持人体腰部正常的活动度及稳定性。
当这些结构发生病理改变时,如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就可引起腰痛。
腰椎腰椎骨有五块,腰椎因负重较大,所以椎体体积大。
腰椎横突以腰三最长,其次为腰2腰4,最短的是腰1和腰5。
椎间盘腰椎间盘有五个,相邻腰椎椎体之间均有椎间盘连接,腰骶椎间盘连接腰五椎体和骶骨。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透明软骨终板组成。
正常成人平均腰椎间盘的厚度约为9mm,腰椎间盘前厚后薄,因而构成了腰椎的生理前突。
椎间盘的厚度影响腰椎间孔的大小,有研究发现椎间盘高度<3mm时,下腰椎的椎间孔狭窄发生率较高。
当腰4-腰5和腰5-骶1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高度丢失和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会使椎间孔狭窄,从而增大了腰4和腰5神经根被压迫的易感性,产生神经根压迫症状,出现神经根性疼痛。
腰椎间盘与其周围组织如脊神经有密切的联系,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变可继发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引起腰腿痛。
脊柱腰段运动幅度大,腰椎间盘突出以腰5-骶1和腰4-腰5最为常见。
韧带脊柱与骨盆间的韧带比较复杂,骶骨与髂骨间有前、后和骨间骶髂韧带。
骶骨与坐骨间有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而介于骶骨和尾骨之间的则是骶尾前、后侧韧带和关节间韧带。
位于腰5横突与髂嵴之间有髂腰韧带,这些韧带使得骶髂关节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以适应支持人体重量的功能。
髂腰韧带的主要作用是限制腰骶关节的前屈和侧弯。
当腰椎后伸时,腰骶韧带紧张,防止腰5-骶1间隙过分变宽,从而防止腰椎滑脱。
腰4腰5为人体应力的集中点,腰部的屈伸、侧弯等活动都易使髂腰韧带受到牵拉而损伤,尤其腰部屈曲骶棘肌完全放松,整个脊柱的稳定性由韧带承担,则更易拉伤。
总结成人脊柱从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分别是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这些弯曲是由于发育和生理需要而形成的。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CHENHUA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24
▲胸腰筋膜
CHENHUA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25
三 肌层
第一层
8.下后锯肌
1.斜方肌
9.腹内斜肌后部
2.背阔肌
第三层
3.腹外斜肌后部
10.竖脊肌
第二层
11.腹横肌后部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21
4.浅血管
浅动静脉相伴行 项区:枕动脉、颈浅动脉和肩胛背动脉等的分支→ 胸背区:主要来自肋间后动脉、肩胛背动脉和胸背动
脉等的分支→ 腰区:来自腰动脉的分支→ 骶尾部:臀上、下动脉等的分支→
CHENHUA
局部解剖学-Biblioteka 柱区22二 深筋膜
1.项区 项区的深筋膜分浅深2层,包裹
5背面的切迹与尾骨围成 的孔,是椎管的下口 ▲骶角(sacral cornu) 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突 起,体表易触及,是骶 管麻醉的进针定位标志
CHENHUA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6
3.尾骨(coccyx)
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 而成
位于骶骨的下方, 肛门的后方
有肛尾韧带附着
CHENHUA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1.棘突(spinous process) ①C7棘突较长,常作为辨认椎骨
序数的标志 ②胸椎棘突斜向后下,呈叠瓦状 ③腰椎棘突呈水平状 ④L4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 ⑤骶椎棘突→ → 骶正中嵴
CHENHUA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5
2.骶管裂孔和骶角
▲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 沿骶正中嵴向下,由S4、
06项背腰骶部
一、浅层结构 1.皮肤:厚而致密, 1.皮肤:厚而致密,移动性小 皮肤 2.浅筋膜: 2.浅筋膜:较厚 浅筋膜
⑴浅血管:主要来自肋间后动脉的背侧支 浅血管: 皮神经: ⑵皮神经:由胸神经后支呈节段性分布与血管伴行
二、深层结构
1.深筋膜:上连项筋膜,下连胸腰筋膜浅层 2.肌层
第一层:斜方肌、背阔肌 浅层 第二层:菱形肌 第三层:上、下后锯肌 深层:竖脊肌(髂肋肌、最长肌、棘肌)、横突棘肌
位置:背阔肌的深面,第12肋下方 内侧界:竖脊肌外侧缘 境界 外侧界:腹内斜肌后上缘 上 界:第十二肋 三角底:为腹横肌起始部腱膜 腱膜深面有3条神经: 肋下N、髂腹下N、髂腹股沟N 临床意义: ①肾手术必经此三角,要保护3条N ②注意保护胸膜,以免造成气胸 ③肾周脓肿,在此切开引流 ④此处为腹后壁的薄弱部位,易形成腰疝
二、深层结构
1.深筋膜:
浅层:属于封套筋膜,包裹斜方肌 深层:称项筋膜,包裹夹肌和半棘肌
2.项韧带:
为项正中线呈矢状位三角形的板状韧带;后缘为斜方肌的附着部
3.肌层:
浅层:斜方肌、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后锯肌 深层:竖脊肌、横突脊肌、枕下肌
4.枕下三角:
内上界:头后大直肌 境界 外上界:头上斜肌 外下界:头下斜肌 三角底: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 三角顶:与夹肌、半脊肌相贴,有枕大神经行于其间 内容 意义 枕下N:为第一颈N后支 椎动脉:穿寰枕后膜入椎管,再经枕骨大孔入颅腔 椎动脉在此可受压迫,造成脑供血不足 风池穴(朝鼻尖,深1寸,正对枕下三角) 不可刺到椎动脉和延髓,以免造成生命危险
5.血管:
⑴枕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与枕大神经伴行,分布至枕部。 ⑵椎动脉:按其行程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横突孔前段 第二段:横突孔段 第三段:枕下三角段 第四段:颅内段 临床意义:颈椎骨质增生,头部过分旋转,枕下肌痉挛都可压迫椎动 脉,造成脑供血不足,形成所谓的椎动脉型颈椎病。 ⑶深静脉:与动脉伴行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背区)
• A median vertical incision • Two transverse incision • A curve incision • 3 transverse incision and a median
枕动脉 肩胛背动脉 椎动脉-分4段
颈椎病
(二)静脉(了解)
2020/3/5
(三)神经
1.脊神经后支
骨纤维孔:位于椎间孔的后外侧。 上外界:横突间韧带 下界:下位椎骨横突 内侧界:上关节突
通过的结构:腰神经后支 骨纤维管:位于腰椎乳突与副突间
前壁:乳突副突间沟 后壁:上关节突副突韧带 上壁:乳突 下壁:副突 通过202的0/3/结5 构:腰神经后内侧支
4. Muscles
Suboccipital triangle Triangle of auscultation Superior lumbar triangle Inferior lumbar triangle
2020/3/5
5. Deep blood vessels and nerves
(1) arteries
vertical incision on the back of upper limb
2020/3/5
Chapter 8 The back and vertebral region
I. Boundaries and divisions
II. Suface anatomy
Spinous process Sacral hiatus, Sacral cornu Coccyx Iliac crest and posterior iliac spine Apine of scapula Inferior angle of scapula The twelfth rib Erector spinae
脊柱区解剖图
2.与椎间孔和椎间盘的关系
神经根在椎间孔内的通道称椎间管,以硬脊膜囊于椎间 孔紧密相连,最易受压。
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椎体边缘增生、关节突的增 生是脊神经受压的常见原因。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脊柱
(四)脊髓的血管和窦椎神经
1.脊髓的血管 脊髓前、后动脉 脊髓易缺血区T4和L1节
下后锯肌
竖脊肌
第12肋
腹 内 斜 肌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脊柱
4.腰下三角
下界:髂嵴上缘 外上:腹外斜肌后缘 内上:背阔肌前下缘 意义: 腹后壁的薄弱区,易发腰疝。 盲肠后位阑尾炎时,此区有明 显压痛。 腹膜后隙脓肿可形成膨隆性皮 下脓肿。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脊柱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脊柱
腰椎穿刺 部位: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之间
层次:
皮肤、浅筋膜、 深筋膜、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黄韧带、 硬脊膜、蛛网膜、 终池。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脊柱
(三)脊神经根
1.行程及分段: 脊髓 及软膜 蛛网膜及其囊
蛛网膜下隙段
硬膜及其囊 (脊神经节)
第三层:竖脊肌
第四层:枕下肌等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脊柱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脊柱
(二)局部结构
1.枕下三角 内上界:头后大直肌 外上界:头上斜肌 境界 外下界:头下斜肌 底:寰枕后膜和环椎后弓 浅面:夹肌和半棘肌 意义:内有枕大神经、椎动脉经 过,各种疾病可压迫之形成脑供血 不足
2. 椎管腔的形态
局部解剖学总结
脊柱区脊柱区(背区)上界:枕外隆凸、上项线下界:尾骨尖两侧界:自上而下连接斜方肌前缘、三角肌后缘上份、腋后襞、腋后线、髂嵴后份、髂后上棘、尾骨尖的连线。
分区:项区、胸背区、腰区、骶尾区项区上界:脊柱区上界下界:第7颈椎棘突至两侧肩峰的连线胸背区上界:项区下界下界:第12胸椎棘突至两侧第12肋下缘、第11肋前部之间的连线腰区上界:胸背区下界下界:两侧髂嵴后份至髂后上棘以及两侧髂后上棘之间的连线骶尾区两侧髂后上棘和尾骨尖三点所围成的三角区菱形区从5腰椎棘突至左、右髂后上棘再至尾骨尖的连线(当腰椎或骶、尾椎骨折或骨盆畸形时,菱形区会变形),上、下两角连线的深面是骶正中棘。
第3胸椎棘突:两侧肩胛冈内侧端连线第7胸椎棘突:两侧肩胛骨下角连线第4腰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第2骶椎棘突:两侧髂后上棘连线脊柱区的皮神经来自:脊神经后支浅动脉来源项区:枕动脉、颈浅动脉、肩胛背动脉胸背区:肋间后动脉、肩胛背动脉、胸背动脉腰区:腰动脉骶尾部:臀上、下动脉胸腰筋膜的位置、分层、特点在胸背区较薄弱,覆于竖脊肌表面,向上续于项筋膜,在背部正中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向下至腰区逐渐增厚,分为前、中、后三层。
后层覆于竖脊肌后面,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腱膜愈合,向下附于髂嵴,在腰部正中附于腰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在竖脊肌外侧缘与中层愈合,形成竖脊肌鞘;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内侧附于腰椎横突末端和横突间韧带,外侧在腰方肌外侧缘与前层愈合,形成腰方肌鞘,并作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向上附于第2肋下缘,向下附于髂嵴。
中层上部张于第12肋与第1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增厚,称腰肋韧带,后入路肾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加大第12肋的活动度,便于暴露肾;前层位于腰方肌前面,又称腰方肌筋膜。
筋膜的内侧附于腰椎横突尖,向下附于髂腰韧带和髂嵴后份,上部增厚呈弧形附着于第2腰椎横突与第12肋之间,称外侧弓状韧带,其内侧为内侧弓状韧带。
由于颈、腰部活动度大,在剧烈活动中腰部的胸腰筋膜损伤更为多见,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应用解剖 (腰骶关节)
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含义: 所谓“核心”是人体的中间环节,就是肩关节 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是由腰 、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包含29块肌肉 。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 ,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活动、用 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 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 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所以,凡是姿态优美 挺拔、身体控制力和平衡力强的人,核心肌肉群 肯定受过很好的训练。
• 治疗
• 1。急性期应行卧床休息1~3周,一般采用硬板床仰卧,双膝稍屈曲,以增 大腰骶角,缓解疼痛,减轻组织水肿。 • 2。同时可行局部封闭、理疗、按摩及功能锻炼。疼痛厉害者可服用解痉镇 痛剂如芬必得、消炎痛、扶他林等。慢性劳损处理较难,效果较差。除理 疗、按摩及局部封闭外,可用较宽的腰骶带或腰围保护腰骶部,支持腰肌 。 • 3。同时加强腰背肌和腹肌的功能锻炼,以增强肌力,改善体位姿势,提高 代偿能力,有利早日康复。手法推拿可松解粘连,中草药外敷有舒筋活血 、消肿止痛等功效,可酌情采用。
• 腰骶部:腰骶部是指臀部上缘水平面的脊椎及以下的所有脊椎骨,包括
五块腰椎、一块骶骨和尾骨,是脊柱正中,皮带下部位。
腰骶关节位置:
腰骶部处于躯干与骨盆、下肢相交处,位于腰椎生理前凸与骶椎生理后凸的交 接部,所受剪力最大。几乎所有的动作都以腰骶为轴完成,是人体最“忍辱负重” 的关节,最容易受到伤害
• 预防
• 第一,保证正确的坐姿,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将后背坐直,并保持颈 部的挺直。 • 第二,应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锻炼,这是身体健康必需的。 长期从事案头工作的人,应增加工间休息和活动时间,以增强全身的血液循 环,消除局部肌肉疲劳,预防和缓解颈椎的劳损。 • 第三,避免空调冷风直吹颈肩部肌肉,注意保暖。 • 第四,枕头的高矮软硬要适中,一般仰卧者枕高一拳,侧卧者枕高一拳半, 约10cm左右。枕芯以木棉、荞麦皮为好,装填量要适当,以保持一定的硬度 和弹性。弹性过大的枕头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疲劳和损伤。习惯仰卧者最好 在颈下垫一小枕头,以保持颈椎的生理弯曲。习惯侧卧者应将枕头充塞到面 部与肩部的空隙中,以减轻颈部的负担。来自侧卧提臀仰卧提腿
人体解剖学资料—项背腰骶部
肩胛提肌 上后锯肌
深层:有半棘肌、竖脊肌、枕下肌等。
⑴ 斜方肌 是项部最浅层的肌肉。副神经支配
⑵ 夹肌 近邻斜方肌深面。颈神经后支 ⑶ 肩胛提肌和菱形肌:肩胛背神经
⑷上后锯肌 菱形肌的深面:肋间神经 菱
形 肌
⑸ 半棘肌 部分被头夹肌覆盖
(6) 枕下肌群 4块,两块斜肌和两块直肌。 ①头上斜肌 ②头下斜肌 ③头后大直肌 ④头后小直肌
外缘与髂嵴交界处附近穿胸腰筋膜浅
L1
出,越髂嵴分布于至臀区上部的皮肤。 第4、5腰神经外侧支细小,分布于附
L3
近肌肉。
枕大神经
第3枕 神经
2. 浅血管:
背去来自肋间后动脉、肩胛背动脉、颈浅动脉和胸背动脉
等的分支。
腰区的动脉来自腰动脉的分支。
各动脉均有伴行静脉。
腰动脉
肋间后动脉
胸主动脉 外侧支
颈浅动脉
C3
外侧支
内侧支
1. 枕大神经: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为枕大神经,向 上行于半棘肌和斜方肌深面,在斜方肌起点上项线下方 浅出,伴枕动脉分支上行,分数支分布于枕部的皮肤, 可达颅顶。 2. 第3枕神经:第3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为第3枕神经, 穿斜方肌浅出,分布至项区上部的皮肤。
(三)浅血管:主要来自枕动脉、肩胛背动脉等的分支。
【3】枕下三角
①位置 :头夹肌和头半棘肌深面,枕下、项区上部深层,由枕下肌围成。
②境界 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 斜肌。三角的底为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浅面借致密结缔组织 与夹肌和半棘肌相贴。
枕骨
头
后
寰枕后膜
小 直
C1
寰椎后弓
肌
①头上斜肌 起:寰椎 横突,止:下项线。 ②头下斜肌 起:第2颈 椎棘突,止寰椎横突。 ③头后大直肌 起:第2 颈椎棘突,止:下项线。 ④头后小直肌 起:寰 椎后结节 止:下项线。
第八节项、背、腰骶部
• (3)斜方肌外侧:有结缔组织,针刺通过时 韧性感觉和阻力都较皮肤小。 • (4)头夹肌:其浅面紧靠胸锁乳突肌和斜方 肌。该肌由第二颈神经至第五颈神经后支 的外侧支支配。针刺时通过该肌的外上部, 阻力较小。
• (5)头半棘肌:位于头夹肌的深面,受相应 的胸神经后支支配。针刺时通过该肌的部 分较厚。 • (6)枕下三角:呈三角形,位于头半棘肌的 深面,被脂肪结缔组织所填充,枕下神经 从其深面穿出。针刺时通过该三角外侧边 缘的中点处。阻力很小并有松软感。一般 针刺该穴以不穿透枕下三角较为安全。
4.毗邻关系
• (1)深面:骶棘肌的深面由浅入深;依次 有肋提肌、肋间内韧带、胸内筋膜、肋胸 膜和肺。 • (2)上面:为第三、四肋横突关节间隙。 针刺斜向上时可刺中横突关节,有坚硬感。 • (3)下面:为第四肋横突关节。
• (4)外侧: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韧带。 • (5)内侧:胸椎椎弓。 • (6)神经、血管:第三或第四胸神经后支 内侧皮支,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第 三肋间动脉、静脉背侧支之内侧皮支。
• (2)上方:为枕骨大孔的后缘。 • (3)下方:为寰椎后结节。寰椎(第一颈椎) 由两个侧块和连结两侧块之间的前、后弓 组成。后弓中间的粗糙隆起称为后结节。 • (4)外方:有椎动脉和枕下神经通过。椎 动脉在寰椎后弓与侧块相接处的后方经椎 动脉沟转向上,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
(三)肺俞
• 1.体表定位:位于第三、四胸椎棘突间水 平,后正中线两侧1.5寸。
第八节 项、背、腰骶部
一、皮肤切口
• 1.枕外隆凸向下→沿后正中线→骶正中嵴 上端。 • 2.枕外隆凸向外→乳突。 • 3.第7颈椎棘突向外→肩蜂。 • 4.第12胸椎棘突向外上→腋后襞。 • 5.骶正中嵴→髂后上棘→髂嵴→髂前上棘。
局部解剖学 后背
胸腰筋膜
4.Muscle layer 肌层 5.Nerves & blood vessel 6.Vertebral column and
CHENMINGFENG 2009 CHENMINGFENG 2009CHENMINGFENG 2009
Vertebral region 脊柱区
Division
Nuchal region 项区 Thoracodosal region 胸背区 Lumbar region 腰区 Sacrococcygeal region 骶尾区
竖脊肌鞘
Quadratus lumborum
Erector spinae竖脊肌
sheath 腰方肌鞘
Anterior layer Middle layer Posterior layer
CHENMINGFENG 2009
CHENMINGFENG 2009 CHECNHMEINNMGIFNEGNFGEN2G0029C0H0E9NMINGFENG 2009
Vertebral canal
CHENMINGFENG 2009
CHENMINGFENG 2009 CHECNHMEINNMGIFNEGNFGEN2G0029C0H0E9NMINGFENG 2009
CHENMINGFENG 2009 CHENMINGFENG 2009CHENMINGFENG 2009
CHENMINGFENG 2009 CHECNHMEINNMGIFNEGNFGEN2G0029C0H0E9NMINGFENG 2009
脊柱区解剖(局部解剖学) ppt课件
椎间盘 硬脊膜囊 竖脊肌
硬膜外脂肪 椎弓板
前纵韧带
硬膜外脂肪
3.椎间孔
位于椎管前外侧,
其内的脊神经根呈
软组织密度,周围 椎体
有低密度的脂肪组 脊神经根
织环绕
关节突关节
脊髓 椎间孔
4.椎间盘
呈软组织密度影,CT 值为70±5HU,不能区 分髓核和纤维环
椎间盘 纤维环
5.脊椎韧带
前、后纵韧带均较薄, CT上不能单独显示。 ✓ 黄韧带较厚(正常时 ≤3 mm),位于椎板和关 节突的内侧面,密度高于 硬脊膜囊和硬膜外脂肪, 显示较清晰 ✓ 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也 呈细条状软组织密度影。
竖脊肌 腹横肌
腰大肌
●起点: 腰椎侧面和横突
●止点: 股骨小转子
腰方肌
●起点: 髂嵴
●止点: 第12肋
枕下三角(suboccipital trangle)
边界 内上界:头后大直肌 外上界:头上斜肌 外下界:头下斜肌 底:环枕后膜和寰椎后弓 浅面:夹肌和半棘肌
内容 枕下神经、椎动脉经过
头后大直肌
后正中穿刺法入路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
旁正中穿刺(腰椎区)正中线旁1.5~2.0cm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腱摸 ——竖脊肌——椎板间隙——黄韧带—— 硬膜外隙——如继续进针——硬脊膜—— 硬膜下隙——蛛网膜蛛——蛛网膜下隙(蛛 网膜下隙阻滞麻醉)
数椎骨高一个椎体 中段胸髓(T5~8)较同序数椎骨高2个椎体 下段胸髓(T9~12)较同序数椎骨高3个椎体 腰髓(L1~5)平对第10、11胸椎 骶、尾髓(S1~5、Co)平对第12胸椎和
第1腰椎。
椎管及其内容物
《脊柱局部解剖》PPT课件
二、深筋膜
(一)项筋
膜:是项区深筋膜的深层,位于斜方 肌深面,包裹夹肌和半棘肌,内 附向韧带,上附上项线,下移行 为胸腰筋膜后层
(二)胸腰筋膜:在区胸增背厚区分较为薄前弱、,中在、腰后
①后层覆于竖脊肌后面,与三背层阔。肌和下后
锯肌腱膜愈着,向下附于髂嵴,内侧附于 腰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在竖脊肌外缘 与中层愈合,形成竖脊肌鞘。 ②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内测附 于腰椎横突尖与横突间韧带,外侧在腰方 肌外侧缘与前层愈合,形成腰方肌鞘,并 作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上附于第12肋下 缘,向下附于髂嵴。上部张于第12肋与第 1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腰肋韧带, 肾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加大第12肋的活动 度,便于显露肾。 ③前层又称腰方肌筋膜,位于腰方肌前面, 内附于腰椎横突尖,向下附于髂腰韧带和 髂嵴后份,上部增厚形成内外侧弓状韧带。
★由于腰部活动度大,在剧烈运动 中腰部胸腰筋膜易被扭伤,是腰腿 痛常见原因之一。
三、肌层
由背肌和部分腹肌组成较厚。 由浅入深分为四层:
⑴斜方肌、背阔肌和腹外斜肌后部; ⑵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下后 锯肌和腹内斜肌后部; ⑶竖脊肌和腹横肌后部; ⑷枕下肌、横突棘肌和横突间肌等。
①斜方肌:临床上可供作肌瓣或肌皮瓣移植。
的后外方。二者位均于斜方肌的深面,两肌 上部深面为枕下三角。
枕下三角位于枕下、项区上部的深面。
①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 ②外上界为头上斜肌 ③外下界为头下斜肌 ④底为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 ⑤浅面借致密结缔组织与夹肌和半棘 肌相贴, 枕大神经(颈2)行于其间,在椎动脉 和寰椎后弓间穿出,支配枕下肌。 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经过,椎 动脉穿寰椎横突孔后转向内,行于寰 椎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继穿寰枕 后膜入椎管,再经枕骨大孔入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覆盖。 ➢ 临床:为腹后壁薄弱区,腹
膜后隙脓肿穿破口,腰疝发 生处。
2020/3/30
结束
➢ 内侧界:竖脊肌的外侧缘。
➢ 外侧界:腹内斜肌的后上缘 。
➢ 上界:为第12肋。
➢ 三角的底:腹横肌起始部的 腱膜。腱膜深面自上而下有 3条平行于第12肋的神经, 分别是肋下神经、髂腹下神 经、髂腹股沟神经。前方还 有腰方肌和肾。
➢ 临床:肾脏手术腹膜外入路 ;腹后壁的薄弱部位,发生 腰疝。
肋下神经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第六章 脊柱区
第一节 境界与分区
1. 项部
• 上界: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 下界:为第7颈椎棘突至两侧 肩峰的连线;
• 两侧界:为斜方肌前缘。
2. 背部 • 上界:接项部下界;
• 下界:为第12胸椎棘突向两侧 沿第12肋直至腋后线的连线;
• 两侧界:为腋后线。
3. 腰骶部 • 上界:接背部下界;
• 下界:为沿髂嵴后份、髂后上 棘向下至尾骨尖的连线;
枕大神经 枕动脉
第3枕神经 头半棘肌
头夹肌
耳大神经 枕小神经
寰椎后胸弓锁乳突肌
2020/3/30
斜方肌
头后大直肌 头半棘肌(切断) 椎动脉(寰椎部) 头上斜肌 枕下神经 寰椎后弓 枕动脉 头下斜肌 枕大神经 头夹肌(切断) 第3枕神经
颈夹肌
头半棘肌(切断) 头夹肌(切断)
穿行枕下三角的组织:
① 枕下神经:在椎动脉与寰椎 后弓间穿出。
竖脊肌
下后锯肌 腹横肌腱膜
的起点 腹内斜肌 腹外斜肌 (切断)
2020/3/30
肋下神经
腰方肌
髂腹下神经
背阔肌 下后锯肌
髂腹股沟神经
背阔肌肌齿
腹外斜肌肌齿
腹横肌起点肌腱
腹内斜肌
第12胸椎棘突
腹横肌及其 腱膜的起点
2020/3/30
三、腰下三角
➢ 位置:腰部下方。 ➢ 内侧界:为背阔肌下部的外
侧缘。 ➢ 外侧界:为腹外斜肌下部的
2020/3/30
第四节 腰骶部
一、胸腰筋膜
• 向内: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韧 带;
• 向外:附于肋角,与背阔肌的 腱膜紧密愈合。
• 向上:与背部深筋膜连续。
腹横筋膜
• 向下:附于至腰部增厚,分为 前中后三层。
① 后层(浅层):覆盖竖脊肌后面 ,与背阔肌、下后锯肌腱膜愈 合,向下附着于髂嵴。
② 中层:分隔竖脊肌和腰方肌, 并与浅层在外侧汇合构成竖脊 肌鞘。
颈夹肌
头半棘肌(切断) 头夹肌(切断)
第三节 背部
听诊三角
➢ 位置:肩胛骨下角的内侧, 又称肩胛旁三角。
➢ 下界:为背阔肌的上缘。 ➢ 上内侧界:为斜方肌的外下
缘。 ➢ 上外侧界:为肩胛骨内侧缘
的下部。 ➢ 三角底:为薄层脂肪组织、
筋膜和第6肋间隙。 ➢ 临床:此区域用于背部听诊
最清晰,肩胛骨向前外移位 时范围扩大。
③ 前层(深层):覆盖腰方肌的前 面,称腰方肌筋膜。
• 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 ,作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 始部。
腹外斜肌
胸腹腰内筋斜膜肌(浅)
腹横肌
腹横肌和腹内 斜腱膜的起点
第1腰椎棘突
下后锯肌
竖脊肌
背阔肌
胸腰筋膜(后层)
腰方肌
胸腰筋膜(中层)
胸腰筋膜(前层:腰方肌筋膜)
二、腰上三角
➢ 位置:背阔肌的深面,第12 肋的下方。
• 两侧界:为腋后线至髂嵴的延 长线。
第二节 项部
枕下三角
➢ 位置:在枕骨下方、项上部 的深层,由枕下肌围成的三 角形区域。
➢ 境界: ① 内上界:头后大直肌。
② 外上界:头上斜肌。
③ 外下界:头下斜肌。
④ 三角底结 缔组织和脂肪,与头夹肌、 头半棘肌相贴,有枕大神经 行于其浅面。
② 椎动脉:穿寰椎横突孔后, 转向内侧,行于寰椎后弓上 面的椎动脉沟内,再穿寰枕 后膜进入椎管,最后经枕骨 大孔入颅腔。
枕大神经 枕动脉
头半棘肌 和头夹肌
2020/3/30
耳大神经 枕小神经
寰椎后胸弓锁乳突肌
斜方肌
头后大直肌 头半棘肌(切断) 椎动脉(寰椎部) 头上斜肌 枕下神经 寰椎后弓 枕动脉 头下斜肌 枕大神经 头夹肌(切断) 第3枕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