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救助论文

合集下载

残疾人社会救助文献综述

残疾人社会救助文献综述

残疾人社会救助文献综述
残疾人社会救助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都在积极探索和推进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文献,总结了现有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

包括:残疾人保障金、救助性住房、康复服务、就业服务、扶贫开发等。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救助标准过低、救助对象不全面、救助方式单一等。

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残疾人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二、国内外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比较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残疾人社会救助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发达国家对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投入和政策支持都比较充分,尤其是在残疾人就业、教育和生活保障方面。

而我国尚需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政策,增加投入,优化服务,提高救助标准。

三、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发展方向
残疾人社会救助需要走向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建立起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标准,完善救助对象范围,创新救助方式。

同时,要发挥家庭、社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增强残疾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保障意识。

四、结论
残疾人社会救助事业是一个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本文综述了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现状、国
内外比较分析以及发展方向。

希望能够对残疾人社会救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对于促进农村残疾人的融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残疾人的救助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的救助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面临着生活困难。

他们由于残疾而无法从事正常的劳动,家庭收入有限,生活来源不稳定。

农村残疾人的医疗和康复条件有待改善。

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条件限制,他们难以获得及时和有效的医疗和康复服务。

农村残疾人在教育方面存在差距。

许多农村残疾人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就业机会。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救助政策执行不到位。

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如资金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等。

救助资源分配不均衡。

一些地区和家庭的救助资源更加充足,而另一些地区和家庭则面临着救助困难。

农村残疾人救助的方式单一。

目前主要是通过经济上的扶助来实现救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救助,如医疗、康复和教育等。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和救助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政策,确保政策的全面贯彻执行。

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经济支持力度,提高其生活水平。

加强农村残疾人医疗和康复服务,提高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建立健全农村残疾人教育体系,确保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推动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

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救助效果的达到。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完善政策、加强服务、推动就业和创业等举措,可以改善农村残疾人的救助状况,促进他们的融入和发展。

2021乌市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范文1

2021乌市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范文1

2021乌市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范文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自身功能障碍和社会偏见等内外因共同作用,残疾人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其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适应。

而目前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的残疾人口超过10 万,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落实与妥善解决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

在我国,2008 年 4 月 24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法案中,对残疾人有了科学的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该定义不仅重视残疾人生理和心理的所受损害,还强调了他们的功能障碍和社会适应性。

残疾人社会救助,是指对残疾人提供包括生活、医疗、住房、康复、教育、就业等使其有能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参与社会生活的救助制度。

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还未自成体系,残疾人社会救助的主要制度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残疾人扶贫救助、临时救济和医疗救助等。

1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现状分析 是以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需求、帮助残疾人进行生活生产活动为目的,囊括最低生活保障、住房、医疗、就业和教育等内容,具有广义范围含义的救助项目。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市社会救助的制度建设、救助成效、覆盖范围、群众了解程度等由高到低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救助、专项救助和补充性救助。

(一)基本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人均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残疾人贫困家庭实施差额补助,是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核心项目。

对于残疾人而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他们生活的“兜底线”.在乌鲁木齐市,尽管从 2012 年 7 月起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 286 元提高到 311 元 . 不过该制度是以家庭人均收入为计算标准,很多残疾人没有收入来源,只能和父母兄弟等亲属居住,不能单独立户,无法以个户身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二)专项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 残疾人医疗救助主要是指对生活贫困、没有经济能力的残疾人员提供的医疗救助专点医院服务或减免医疗费用的救助项目。

浅析对社会残疾乞讨人员的救助

浅析对社会残疾乞讨人员的救助

浅析对社会残疾乞讨人员的救助摘要在我们日渐繁华的都市里有着一群特殊群体,他们是残疾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卑微的生活着,每天以乞讨为生。

残疾乞讨人员作为弱势群体中一部分最为特殊的一个人群,他们真实存在。

我希望能通过这我的分析,能对这个人群有所帮助。

同时我也呼吁大家将人文的关怀精神给予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残疾人乞讨人员道德救助乞讨证社会救助能力1引言残疾乞讨人员是乞讨人员中最为弱势的群体,对社会影响甚大,其救助管理工作也具有非同一般的特点和难点。

接下来提出本研究的问题。

1.1问题提出在科技日益发展,祖国日益强大,法律日益健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年代里,我们穿着干净的衣服,衣食无忧。

有一群残疾人在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向我们伸出了手。

他们说着各种奉承的话,有的唱起了歌,有的在地上写起了字,只为了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国家虽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国家和地方性法律法规,但这些人还是出现在了街头,我们要怎么才能更有效地,更彻底的帮助他们。

通过理论的探索希望能给现实的救助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1.2 残疾乞讨人员产生的根源及现状残疾乞讨人员的范围及现状(1)国家法律对残疾人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下简称《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2)残疾人数统计:全世界有各类残疾人6亿,中国现今有各类残疾人8300万,人数如此庞大。

(3)乞讨人员的身体状况:现在,据调查,乞丐中有1/3的人患有各种疾病或伤残,残疾严重的占一半以上,这些伤残病人不少同时患有一种或多种疾病,只有很少一部分曾经医治过,而且都没有治好。

(4)乞讨现状:示残、示疾式,通过展示自己的残或疾来乞讨财物。

最新残疾人贫困与扶助论文

最新残疾人贫困与扶助论文

残疾人贫困与扶助论文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来看,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种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现代社会中最值得帮助的人群。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残疾人贫困与扶助。

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他们丧失了同健全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条件,在现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陷入贫困的泥潭。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残疾人口家庭人均收入还不到非残疾人口家庭的一半,他们的生活主要还是依靠低保、临时性救助、邻里接济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口家庭处于极度贫困状态。

就目前而言,残疾人仍然是我国最困难的群体,而他们自身又缺乏满足需要的能力与途径,因而需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来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尽早摆脱贫困。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如今社会支持理论已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同其他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及其实践理论一样,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协助工作者分析相关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指导工作者科学、合理地设定社会工作过程及制定相应的工作手法与介入模式。

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由于研究视角和目的的不同,研究者们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也就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包括正式的社会资源和非正式的社会资源。

正式支持是指来自政府、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如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以及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如工会、妇联等实施。

非正式的支持主要指来自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人问题的产生并非个人之过,而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针对其整个问题系统,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其解决,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可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作为一种方法和策略被重视并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之中,它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并与新的社会接触。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随着中国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的残疾人问题也日渐凸显。

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残疾人,因为生活和文化环境的限制,更加面临着家庭经济困难、教育就业机会有限等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救助。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

首先,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仍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政策不完善、经济来源单一、实施管理不到位等方面。

举例来说,农村残疾人享受社会救助较为困难,由于公共福利设施缺乏,因此他们的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生活补助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同时,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困难,缺乏适合的劳动场所和机会,也需要社会对就业和培训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其次,传统文化约束影响残疾人社会融入。

农村地区原有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对残疾人的生活和就业环境造成一定的限制。

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的歧视、鄙视、排斥等行为给残疾人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劣势,失去了他们融入社会的机会。

同时,由于教育程度的不足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残疾人在社会融入和自我发展方面的表现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总之,在解决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过程中,需综合考虑相关政策、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方面因素。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农村残疾人特殊需求,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增加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机会。

同时,应积极培养和推广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观念,促进农村人口自身素质的提高。

希望各方关注农村残疾人的现状,发挥各自优势和职能,为农村残疾人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农村地区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尽管这些变革带来了许多机会和好处,但农村残疾人们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救助问题。

他们在面对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整个家庭的生计。

研究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实现农村全面建设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残疾人的现状1. 就业困难:农村残疾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在就业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他们往往无法胜任体力劳动,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农村残疾人在技能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很多农村残疾人只能依靠农村土地的务农来维持生计,但由于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农村残疾人在这方面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2. 教育落后: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许多农村残疾人在教育方面也饱受着困扰。

他们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而且根据中国现行的残疾人教育政策,农村残疾人的教育权利也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这导致农村残疾人在面对就业竞争时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3. 医疗保障不足:农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农村残疾人在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方面的困难不言而喻。

而且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农村残疾人在疾病治疗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很多残疾人家庭因此陷入了贫困的泥潭。

二、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原因1. 制度保障不足:目前国家对农村残疾人的福利保障政策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到就业、教育和医疗保障的方面。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农村残疾人的权益,但由于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制度漏洞,导致这些政策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2. 社会观念落后:在农村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残疾人持有偏见,认为他们是不幸的、无能的。

这种社会观念导致了残疾人在社会参与和融合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也直接影响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3. 经济发展不平衡:尽管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农村残疾人的生计问题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与优化对策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与优化对策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与优化对策摘要:为了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不断出台新的帮扶政策,为生活困难的民众提供生活保障。

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依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现阶段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其实际需求不符、中国关于残疾人的社会救助问题还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等。

以残疾人社会救助状况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现有的社会救助模式和发展状况等,并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残疾人社会救助对策,希望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救助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 社会救助; 最低生活保障;1、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概况1.1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模式现阶段,中国实行的关于残疾人的社会救助模式主要包括医疗介入救助、社会参与救助和劳动救助3种。

其中,医疗介入的救助模式主要指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医疗帮助和生活物质等,保障残疾人基本健康生活需求,是以生存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救助模式。

社会参与的救助模式主要指基于残疾人的发展需求,通过社会各界的帮助,使残疾人能够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甚至帮助其获得平等就业及受教育的机会,是较为人性化的社会救助模式。

劳动救助的救助模式主要指基于残疾人的自身条件,为其提供劳动并使其获得报酬,是倡导残疾人回归社会、参与社会劳动的救助模式,是将残疾人的精神调节与经济救助联系起来的社会救助模式,也是当前与残疾人实际救助需求最相符的社会救助模式。

1.2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发展概况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是在1949年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3部分。

(1)1949—1977年的起步阶段。

此阶段逐步开展残疾人的救助工作,该阶段的社会救助是以物质救助为主,没有形成社会救助体系。

随后由于社会变化,该工作出现了停滞现象。

(2)1978—2005年的重建阶段。

该阶段残疾人的社会救助工作被正式上升到国家发展层面,逐渐开始构建社会救助体系。

1994年出台《残疾人教育体例》,为残疾人救助工作提供了参考。

(3)2006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社会学论文: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学论文: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学论文: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我国村庄残疾人社会救助概况1.1 、我国村庄残疾人社会救助方式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关于残疾人的社会救助方式首要包括医疗介入救助、社会参与救助和劳动救助3种。

其间,医疗介入的救助方式首要指为残疾人供应必要的医疗帮忙和日子物质等,确保残疾人底子健康日子需求,是以生存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救助方式。

社会参与的救助方式首要指根据残疾人的打开需求,通过社会各界的帮忙,使残疾人可以参与正常的社会日子,甚至帮忙其取得相等作业及受教育的机遇,是较为人性化的社会救助方式。

劳动救助的救助方式首要指根据残疾人的自身条件,为其供应劳动并使其取得报酬,是倡导残疾人回归社会、参与社会劳动的救助方式,是将残疾人的精力调度与经济救助联系起来的社会救助方式,也是当前与残疾人实践救助需求最相符的社会救助方式。

硕士论文毕业网1.2 、我国村庄残疾人社会救助打开概况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是在1949年后逐步打开起来的,随着经济的打开可以划分为以下3部分。

(1)1949—1977年的起步阶段。

此阶段逐步打开残疾人的救助作业,该阶段的社会救助是以物质救助为主,没有构成社会救助体系。

随后因为社会变化,该作业出现了阻滞现象。

(2)1978—2005年的重建阶段。

该阶段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作业被正式上升到国家打开层面,逐步开端构建社会救助体系。

1994年出台《残疾人教育编制》,为残疾人救助作业供应了参阅。

(3)2006年至今的快速打开阶段。

该阶段将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作业安排在国家的打开大纲中,细化了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具体实施策略,社会救助也逐步从物质、经济救助向精力救助等更加人性化的方向打开。

2、我国村庄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2.1、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难以满足救助需求残疾人社会救助作业是我国社会确保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是通过多个区域试点作业后构成的,但这种救助体系的构成方式,使得全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难以全面习惯我国一切地区的实践需求。

残疾人的特殊救济制度范文

残疾人的特殊救济制度范文

残疾人的特殊救济制度范文一、引言残疾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面临着特殊的困境和困难。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和提供必要的救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救济制度。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残疾人特殊救济制度的重要性、目标和主要内容。

二、特殊救济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残疾人的基本人权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享有与其他人同等的基本人权。

特殊救济制度的实施,能够帮助残疾人摆脱贫困和困境,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使其在社会中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

2. 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特殊救济制度的设立,旨在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通过为残疾人提供救济,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实现。

3.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特殊救济制度的落实,能够增强残疾人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

同时,特殊救济制度也能够减轻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缓解社会矛盾。

三、特殊救济制度的目标特殊救济制度的目标是为了保障残疾人享受与其他人平等的基本权益,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提供生活救助特别是对于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特殊救济制度将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

这包括经济资助、住房保障、医疗救助等方面的帮助,以确保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 促进教育发展特殊救济制度将关注残疾人的教育需求,提供相关的教育救助。

这包括残疾人特殊教育的资金支持、教育辅助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帮助,以促进残疾人的教育发展和提高。

3. 保障就业权益特殊救济制度将重点关注残疾人的就业权益,提供相关的就业救助。

这包括创造就业机会、提供职业培训、实施就业歧视禁止等方面的措施,以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和职业发展。

四、特殊救济制度的主要内容1. 经济资助残疾人特殊救济制度将提供经济资助,以帮助残疾人渡过经济困难。

这包括残疾人生活补贴、残疾人就业补贴、残疾人住房补贴等方面的资助。

2. 医疗救助特殊救济制度将提供医疗救助,以帮助残疾人解决医疗问题。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一、引言残疾人是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身体残障而无法融入社会和生活,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在中国农村地区,由于地域辽阔、资源匮乏、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复杂。

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融入社会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1. 农村残疾人的数量庞大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残疾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在持续上升。

2010年,中国农村残疾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为6.79%,而到2020年已经上升至8.5%左右。

由于农村地域辽阔,资源匮乏,卫生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残疾人的数量庞大,社会救助问题愈发突出。

2.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机构少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机构相对较少。

农村大部分残疾人没有得到有效的社会救助和关怀,他们的基本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生活条件和质量都较为困难。

2. 教育和培训资源匮乏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教育水平不高等原因,农村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资源匮乏。

他们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无法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难以融入社会和就业。

3. 缺乏社会关爱和支持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残疾人缺乏社会关爱和支持。

他们面临生活困难,身心双重负担重,缺乏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很难融入社会和生活,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较低。

1. 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机构应当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机构的投入,改善农村社会救助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和援助,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社会救助服务。

3. 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水平应当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支持力度,促进他们的教育和培训资源的均衡化。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农村残疾人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对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村残疾人的数量庞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残疾人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有的政策和措施难以完全满足农村残疾人的需求,社会救助体系尚未健全,残疾人的权益保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有必要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改善现状,提高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融入度。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剖析影响因素,审视政府政策与措施,提出具体建议与改进措施。

通过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旨在为改善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以及推动残疾人群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农村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3 研究意义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的意义在于关注和解决农村残疾人群体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促进社会公平与人权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借助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支持,为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探讨存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为促进农村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作出贡献。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残疾人由于身体残疾等原因,与其他农民相比,他们面临更多的生存和生活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政策、社会支持、教育和就业等方面对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研究。

一、政策层面政策是解决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残疾人的政策法规,包括《全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农村残疾人提供了法律保障,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的扶持措施,包括经济资助、医疗救助、康复服务等。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差异,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残疾人未能获得应有的政策福利,这导致了政策执行的不完善,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

二、社会支持在社会救助方面,农村残疾人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社会慈善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我们需要积极倡导社会文明,提高农村残疾人的社会融入感和获得感,并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

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残疾人的康复服务网络,为他们提供生活便利和康复帮助。

对于特殊的残疾人群体,社会需要提供更多细致的关怀和关注,为他们创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三、教育问题农村残疾人在受教育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残疾人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导致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优质的教育资源应当普惠到每一个农村残疾人,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残疾人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就近的特殊教育机构,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四、就业问题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困扰他们的重要问题。

由于身体残疾的原因,很多农村残疾人无法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通过农业劳动维持生计。

社会救助体系对残疾人群体的支持与关怀

社会救助体系对残疾人群体的支持与关怀

社会救助体系对残疾人群体的支持与关怀残疾人是社会中一部分比较弱势的群体,由于身体条件不尽如人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

为了确保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社会救助体系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社会救助体系通过提供经济和社会支持,为残疾人群体提供了关怀和帮助。

首先,社会救助体系提供了经济支持,以满足残疾人的生活需求。

残疾人常常面临贫困和就业困难,他们可能因为缺乏工作机会而无法自力更生。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发放残疾人福利金或残疾津贴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支付基本生活开支、购买特殊的医疗设备和康复器材等,从而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

其次,社会救助体系提供了康复服务,以帮助残疾人恢复或改善身体功能。

残疾人群体通常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

社会救助体系通过设立康复中心和康复机构,提供物理治疗、心理辅导、职业培训等综合康复服务,帮助残疾人重建自信、提高工作技能,并提供相关设施和设备来改善他们的日常生活。

这些康复服务为残疾人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康复支持。

再次,社会救助体系提供了教育支援,以促进残疾人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对于残疾人群体来说更是如此。

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和班级,提供针对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

这些教育机构提供个别化的教学方案和支持服务,帮助残疾人克服学习障碍,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此外,社会救助体系还提供了资助计划和奖学金,帮助残疾人继续深造和提升自我价值。

最后,社会救助体系还注重残疾人的社交和心理支持。

身体残疾往往会导致残疾人面临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救助体系通过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康复讲座和心理咨询等方式,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机会。

残疾人可以在这些活动中结识其他残疾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减轻心理负担,增强社会归属感。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体系对残疾人群体的支持与关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研究论文: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研究论文: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101988 社会其它论文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一、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生活救助生活困难的残疾人获得低保和补贴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

城乡残疾人获得生活救助的人数和比例没有太大的变化,接受居家托养服务的残疾人占多数,城乡残疾人获得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的人数有较为显著地增长。

但是,20xx年享受生活和护理补助的城镇残疾人大约是农村残疾人9倍,虽然20xx年享受农村生活和护理补贴残疾人数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城镇仍旧大约是农村的1.6倍。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8296万(20xx年预计为8500万)残疾人中有6225万人生活在农村,占残疾人总数的75.04%。

城镇与农村残疾人之间在生活救助方面的巨大差距直接影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总体状况,要想有效的改善我国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应将农村残疾人问题放到突出位置。

(二)教育我国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教育救助的力度不断加大。

残疾人教育包括残疾人基础教育、残疾人特殊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残疾人高等教育。

在多项教育中,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迅速,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较多。

但是残疾人的教育也存在较多问题,根据20xx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得知,仍旧有8.4万适龄儿童未入学,虽然相比于20xx年的12.6万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但相比于正常人而言,义务教育对于残疾人群体还仍未实现;其次,对于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目前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均在校人数远远达不到标准的200人的每个班的规定(20xx年均在校人数为57.3人、20xx年均在校人数59.2人)。

(三)就业对于残疾人的就业援助不断增强,政策支持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对于城镇残疾人而言,在多种就业形势中,个体及其他就业形式人数在城镇新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37%-38%,其次是集中就业形式。

近年来,盲人按摩发展势头较好,保健按摩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为视力障碍者提供了很好的就业途径。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随着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残疾人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残疾人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边缘,面临着各种生存困难和社会歧视。

为了解决农村残疾人面临的社会救助问题,需要对其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救助政策。

一、农村残疾人的基本情况1.残疾人数量庞大:据统计,中国农村残疾人的数量较之城市残疾人更为庞大,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的劳动安全保障较差,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残疾人大多因病致残,事故致残等原因导致的残疾,他们将面临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难。

2.残疾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农村残疾人由于身体残障,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导致他们的社会地位下降,容易受到歧视和排斥。

他们的教育、医疗和就业等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生存状况较为艰难。

3.残疾人的家庭状况:农村残疾人在家庭中往往成为负担,由于缺乏社会救助,他们的生活往往依赖于家庭的支持,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村残疾人的家庭支持体系也日益薄弱。

二、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的问题1.现行社会救助政策不够精准:当前,虽然中国有一些针对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救助政策,然而由于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导致很多残疾人无法享受到相关的救助政策。

同时针对于残疾人自身的个体差异,现行的救助政策也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不够精准。

2.社会保障体系缺失:目前,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于残疾人的保障更是不足,导致农村残疾人在面临疾病、医疗等问题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

3.社会救助资源不足:由于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社会救助资源也相对不足,致使农村残疾人的救助难度加大,缺乏足够的帮助。

1.构建更加精准的救助政策:应当建立更加灵活、精准的残疾人救助政策,充分照顾残疾人的个体差异,对各类残疾人给予相应的帮助。

针对不同的残疾人群体制定差异化的帮助措施,确保救助政策的有效执行。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服务,确保其在疾病、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民政残疾人社会救助故事范文

民政残疾人社会救助故事范文

民政残疾人社会救助故事范文在咱们这个小城里,有一个民政部门救助残疾人的故事,就像一股暖流,在街坊邻里间流传着。

故事的主角是老陈,他住在城边儿的一个老小区里。

老陈是个残疾人,年轻的时候因为一场意外,双腿没了,就只能靠着轮椅活动。

他无儿无女,一个人住在那间小小的房子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以前啊,老陈的生活那叫一个难。

他那点微薄的低保金,也就够勉强糊口。

每次去菜市场,他都得算计着花每一分钱。

买个菜还得跟小贩讨价还价半天,有时候还会遭人白眼。

那轮椅也破破旧旧的,推起来嘎吱嘎吱响,就像个随时会散架的老古董。

有一天,咱们社区的民政工作人员小李来走访了。

小李可是个热心肠的姑娘,一进门就被老陈家那简陋的样子给惊到了。

老陈呢,刚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自己这副落魄样儿被人瞧见了。

可小李就像个小太阳似的,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拉着老陈的手就开始唠家常。

小李问了老陈的生活情况后,心里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帮老陈改善改善生活。

她回去后就忙乎开了,帮老陈申请各种残疾人救助项目。

这过程可不容易呢,要填好多表格,跑好多部门。

但小李就像个不知疲倦的小陀螺,转个不停。

过了一阵子,好消息就像春风一样吹进了老陈家。

先是有慈善机构给老陈送来了一辆崭新的轮椅,那轮椅可高级了,推起来又轻便又顺滑。

老陈坐在上面,就像个孩子得到了心爱的玩具一样,笑得合不拢嘴。

他说:“这感觉就像是鸟换了新翅膀,我能到处去逛逛喽。

”接着呢,民政部门又给老陈安排了家庭护理服务。

每周都有专业的护理人员来给老陈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还陪他聊天。

老陈那小屋子一下子就变得干净整洁了,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老陈逢人就说:“我现在可算是过上好日子了,这都得感谢民政部门和那些好心人啊。

”还有呢,在小李的努力下,老陈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残疾人技能培训。

老陈开始学习手工编织,他那双原本看起来有点笨拙的手,在编织的时候却变得格外灵巧。

没多久,他编出来的小物件就像模像样的。

这些小物件还能拿到社区的集市上去卖钱呢。

民政残疾人社会救助故事范文

民政残疾人社会救助故事范文

民政残疾人社会救助故事范文在咱们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城里,有一个关于民政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暖人故事。

我认识一个叫阿强的残疾人。

阿强小时候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一条腿,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

他每天只能靠着一个破旧的拐杖艰难地挪动,那眼神里总是带着一丝自卑和无助。

他看着周围的人都能正常地奔跑、工作,心里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

有一天,阿强听到了民政部门的残疾人救助政策。

刚开始啊,他心里还犯嘀咕,这政策真能落到自己头上吗?就像天上掉馅饼,他有点不敢相信。

但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还是去了民政部门。

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像一群热情的小火苗。

阿强刚进门,就有一个工作人员笑着迎上来,那笑容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工作人员耐心地给他讲解救助政策,阿强听得是云里雾里的,毕竟那些政策条文对于他来说有点复杂。

工作人员就用最直白的话跟他说:“阿强啊,这政策就是为了帮你这样的情况的,我们会给你经济上的支持,让你生活能过得好一点,还会有一些康复训练的机会呢。

”这可把阿强高兴坏了,就像在黑暗里突然看到了一盏明灯。

不久之后,阿强真的收到了民政部门的救助金。

这笔钱对他来说可真是雪中送炭啊,他可以去换一个更好用的拐杖了。

而且啊,民政部门还给他联系了一个免费的康复训练机构。

在康复训练机构里,阿强遇到了一群同样身残志坚的伙伴,还有那些像天使一样的康复训练师。

有个训练师特别逗,每次都会鼓励阿强说:“阿强啊,你这腿啊,就像一个暂时休眠的小树苗,咱们通过训练啊,一定能让它重新茁壮成长起来。

”阿强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同时也充满了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强的变化可大了。

他不再是那个总是低着头的自卑小青年了。

他用救助金开了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因为他手特别巧。

修鞋摊的生意还不错呢,大家都知道阿强不容易,都愿意来照顾他的生意。

阿强也变得越来越开朗,还经常跟周围的人开玩笑说:“我现在啊,虽然少了一条腿,但是我感觉我比两条腿的时候还过得有劲儿呢,这都多亏了民政的救助啊。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在中国农村地区,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事业逐渐得到加强和改善,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展开探讨。

在农村地区,残疾人的生活条件比城市要差很多。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许多农村残疾人家庭缺乏经济来源,导致其生活水平低下。

其次,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条件也比城市要差,许多残疾人在经济、文化和医疗等方面都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支持,生活非常艰难。

同时,农村地区的保障体系比城市要薄弱,农村残疾人面临的社会救助问题更加突出。

例如,农村残疾人在家属离世或生活困难时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无法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援助。

二、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政策措施针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出了《残疾人保障法》和《农村五保供养条例》。

这些法律和规定对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和生活保障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同时,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物质资源,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各种帮助。

例如,政府开展了“残障人士助残日”、“康复工程”等实用项目,并为残疾人设立了“残疾人康复基金”等专项资金。

此外,政府还对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补贴等帮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能力。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条件,但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工作尚待完善。

目前,农村地区的保障体系相对薄弱,以至于很多残疾人仍然无法得到足够的社会救助保障。

此外,一些残疾人并不了解自己应该享受的权益,也不知道应该向哪些部门申请救助。

此外,由于农村地区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志愿者的努力往往出现无意义现象。

对此,我们需要政策制定者、慈善机构和个人志愿者等多方面合作,共同努力,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救助服务。

四、结论总的来说,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依旧表露出许多挑战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疾人社会救助论文摘要: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残疾人基本状况的梳理,探究残疾人的社会救助需求,分析当前政府对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事业社会救助需求分析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更好地建设覆盖城乡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融合,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专题。

因此,对我省残疾人的救助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着力建设惠及全省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体系,理应被提升到一定的战略高度。

一、广东省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及需求分析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汇总数据,我省共有残疾人总数为539.9万人,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列第四。

全省有残疾人的家庭共470.65万户,占全省家庭户总户数的20.03%。

残疾人总量多、残疾家庭占比高,是我省残疾人口的突出特点,残疾人救助事业依然任重道远。

2010年我省残疾人的小康实现程度为59.36%,生活状况大大改善。

生活保障上,2.5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2.6万户残疾家庭所在的危房完成改造;医疗救助上,我省实施的一批重点康复项目惠及30万名贫困残疾人;教育事业上,特殊教育学校已建达70所,残疾少年义务教育入学水平明显提高。

此外,在残疾人就业、法律救助以及无障碍环境建设上也创下佳绩。

但在另一方面,广东省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在以下方面有较为迫切的需求。

1.医疗救助需求《2010年度广东省残疾人状况及小康实现程度监测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医疗救助是我省残疾人当前最为迫切的需求。

2010年,广东省有54.5%的城镇残疾人以及66.5%的农村残疾人有医疗救助需求;而在康复救助需求上,城镇与农村残疾人的需求比例分别是39.3%和42.7%。

其中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方面问题尤为迫切,全省共有17万0―6岁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而康复学位仅有1.2万个,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供求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残疾人在医疗救助上的需求不仅体现在资金扶持上,而且涵盖照护服务、康复训练以及辅助器具配备等方面,目前来说,残疾人对医疗救助的需求水平和社会能提供的医疗服务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需求缺口。

在残疾人家庭中,配偶照护是残疾人家庭照护的主要模式,其次是依靠父母的帮助。

而农村残疾人接受康复治疗以自费为主,61.04%的残疾人接受治疗并未得过任何资助或报销。

从残疾人的照护模式和照护资金的支持来看,家庭的稳定和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残疾人受照顾的稳定性及生活质量,而重度残疾人或者重病残疾人的自身状况又反过来影响家庭的稳定和生存压力。

2.生活救助需求生活救助需求是我省残疾人的主要需求。

根据《2010年度广东省残疾人状况及小康实现程度监测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的数据,49.9%的城镇残疾人以及68.6%的农村残疾人有生活救助需求。

如表1所示,2010年我省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258元,同期全省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3897.8元;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7元,而同期全省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60.26元,可见我省残疾人均家庭收入远低于全省人均家庭收入的水平。

我省现有贫困残疾人(年收入2500元以下)331098人,大部分生活在农村。

在我省残疾人收入状况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加剧了生活救助方面的需求。

如表1所示,2010年广东省城镇残疾人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616元,占生活支出的18.9%,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则为752.5元,占消费人均年消费支出14336.9元的5.2%。

而农村残疾人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583元,占生活支出的12.9%,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99.3元,占人均年消费支出4202.3元的 4.7%。

另一方面,从食品支出占生活支出的比例来看,残疾人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2009年的46.6%上升到2010年的48.51%,其中城镇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由41.96%上升为45.39%,农村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由47.96%上升为49.53%,可见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正在降低。

3.教育与救助需求(1)教育需求2010年,广东省城市和农村残疾人在教育方面的救助需求分别是7.6%和13.9%,排在当前残疾人社会救助需求的第四位。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只有63.19%,而健全儿童的入学率能达到99%。

根据广东省残联2012年的年报数据,“老三样”盲生、聋生和轻度智障生三类残疾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已达89.6%,而作为“新三样”的适龄脑瘫儿童、孤独症儿童和中、重度智障儿童却被拒之门外。

以广州为例,目前针对聋人盲残疾人的教育已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阶段发展到高等教育阶段,而智障儿童少年则仅有9年义务教育方面的救助。

广州市每年约有200名智障学生毕业,95%的智障毕业生无谋生技能、未成年、无去处,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国民教育的逐步普及,保障残疾人教育权和维护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特殊职业教育体系覆盖面亟待扩展,为“新三样”残疾儿童少年开办融康复、教育、养护为一体的新型特殊学校。

(2)就业需求根据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的数据,广东省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有173.45万人,在业残疾人有79.72万人,占45.96%,其中城镇就业年龄段残疾人57.92万人,就业人口21.14万人,就业率仅为36.5%,低于全国城镇残疾人就业38.72%的平均水平。

应该说,广东省残疾人的就业需求缺口仍然十分巨大,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广东省残疾人的就业需求中,其职业培训上的需求凸显出来。

如表3所示,残疾人参加职业培训的比率较低,我省残疾人对于就业培训的需求与政府在残疾人职业培训上的供给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

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几乎没有面向残疾人的就业培训机构及相关机制。

二、当前广东省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当前广东省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政府对残疾人社会救助的财政拨款力度还不够。

数据显示,2012年广东省残疾人事业专项经费投入为3.45亿元,其中公共预算拨款投入0.43亿元,而同期广东省公共预算收入为6228亿元,民生支出为4781.18亿元。

可见,与广东省雄厚的财力相比,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滞后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残疾人民生事业的投入在整个民生支出结构中稍显薄弱。

贫困程度是目前广东省对残疾人实施救助的主要参考因素,也就是以收入状况为救助标准。

但是与健全人不同的是,残疾人在支出上有更为复杂的结构和更为长期的支出项目,这包括购买、维修、更换辅助器具和长期康复训练的花费等。

虽然大量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已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范畴,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保障水平不高,部分贫困残疾人也未实现“应保尽保”。

在救助需求缺口比较大的农村,残疾人在收入、消费、受教育程度、住房条件等各方面的状况与健全人差距尤为巨大,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残疾人生活状况改善的重要因素。

其二,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保障残疾人的基本需求是底线民生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来说,我省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与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在康复服务方面,根据广东省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63%的残疾人未接受过服务救助,残疾人康复覆盖率只有40.5%,0―6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需求的缺口尤为巨大。

在生活救助方面,广东财政对全省贫困残疾人予以每人每年100元的生活补贴,对全省一、二级重度残疾人提供每人每年600元的护理补贴,尚不及安徽、宁夏等中部省份对贫困残疾人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可见当前广东省对困难残疾人的补贴重视不够。

在就业需求方面,全省共有13.53万残疾人未实现就业,其中农村未就业人数是城市未就业人数的两倍多。

全省在残疾人就业上面临着就业机会少、层次低、渠道窄以及残疾人自身职业技能不强、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

其三,目前的优惠政策不能满足残疾人的特殊性。

广东省在残疾人社会救助方面出台了覆盖就业、医保、教育等多个方面的优惠政策。

但是,这些普惠政策通常设定统一标准,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个性化服务项目相当少,不能很好地识别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多元需求。

残疾人口规模及结构的变动,必然带来残疾人需求内涵的变化,而当前面向残疾人服务的普惠政策以及部分特惠政策欠缺精细化与个性化。

因此,发展好现有的服务项目,需要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并提高救助政策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的需求识别能力。

其四,当前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培养残疾人自我扶助的能力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对残疾人的救助上,造血比输血更有价值。

王齐彦、谈志林指出,当前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即医疗救助模式、劳动福利模式和社会参与模式,模式越发展越强调残疾人通过把握政府提供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来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实现社会参与和自身价值。

不可否认,残疾人的类别多种多样,不能以一味以“重造血而轻输血”的救助理念去要求诸如智障、脑瘫以及重度残疾等特殊种类的残疾人,但是对于能够较好地实现社会参与的残疾人来说,他们的自我扶助能力不强,政府在教育和就业培训等方面经费和人员投入不足,过度强调讲求一次性救助而缺乏长效全面的扶持,因此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需求得不到支持。

三、建议与对策为了更好地完善针对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融合,本文提出以下的建议与对策。

一是加大对残疾人社会救助的财政支持,严格做到专款专用。

地方政府在残疾人社会救助上责任重大,2012年广东省出台的贫困残疾人生活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其所需经费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支,挤占和影响了全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正常使用。

政府有必要把残疾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升到战略高度,重新评估残疾人救助所需的财政拨款及经费支出的结构,并监管资金使用是否到位。

二是推动广东省助残组织的发展,构建政府和社会友好合作的平台。

在现有的国情下,由政府主导是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快速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残疾人救助事业涉及的范围很广,涵盖不同的领域,因此也需要不同专业和技术特长的社会组织针对不同残疾人的各异需求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我省在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助残组织的发展。

事实上广东省助残组织的建设并非刚刚起步,只是这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相当大的困难,缺乏稳定、长期的经费保障,工作动力不继。

因此,我省应加快推动助残组织的发展,整合社会资源,为助残组织争取稳定的经费来源,构建出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友好合作的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