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九章防治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同时运用 : 使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具体应用时,则应注意:
正虚为主,邪实为次——以扶正
为主,兼顾祛邪
邪盛为主,正虚为次——以祛邪
为主,兼顾扶正
4、扶正祛邪的注意事项:
(1) 扶正要防止困邪——用补益药 物要防止过早过久过量。叶天士在 《温热论》中指出“恐炉火虽熄, 灰中有火”。
(2)祛邪要防止伤正——用祛邪药 要适时适量,以免损伤正气。 《素问· 五常政大论》说:“大毒 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 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 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 其正也”。
反佐服药——温热药凉服,寒凉药温服,
以免服药时呕吐。李东垣曾指出“姜附 寒饮、承气热服”。
3、正治与反治的异同点:
(1)相同点: 二者皆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反治 法的实质即是正治,故皆同属于“治病 求本”的范畴。 (2)不同点: ①方法上有逆从之分: 正治是逆其病证而治 反治是从其病证的假象而治
(1)含义: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 治则, “从者反治”,又称“从治”。 反治:指非常规的治则而言。 从治:指顺以疾病的假象而言。 (2)适应范围: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 本 质不相一致的病证。
(3)临床应用:常用的反治法有四种: ①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 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 寒证。 如热厥一证,邪热郁盛于内,阳气 不能达于四肢而见手足逆冷,似寒象, 但综合分析,还可见腹热烦躁,溲赤等 热象。对其治疗应以寒凉药清其内热方 可。
2、措施:
(1)养生以增强正气。
顺应自然:
在饮食调配、生活起居、动静合宜 等方面,遵训四时变化规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夏养 阳,秋冬养阴”。指出:春夏之季, 阳气容易外泄,要防止过度活动,爱 惜保养机体阳气;秋冬之季,阳气内 敛,阴气转盛,应防止房劳伤肾,保 养体内阴精。
养性调神:
指导思想
治病 求本


正治 反治
治标 治本
扶正 祛邪
调整 阴阳
三因 制宜
调理精气血津液
治 法 治疗 八法
具体 治法
治疗 措施
相关概念含义
1、治则的含义:
治则,即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守的原则。
2、治法的含义:
治法是在一定的治则指导下针对证候的不 同所制订的具体治疗方法。
3、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 与治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治则是总的治疗原则,治法 是具体的治疗方法。 (2)治则是治法的纲领,任何治 法都是在治则的指导下制订的, 都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3)任何治则,又必须通过各种 具体的治法体现出来。
一、总则—治病求本
1、治病求本的含义: 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病的主导思想,指在 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 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本质采取 正确的治法。 2、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临床症状显 现出来,而要抓住疾病的本质,必须运 用中医理论,综合分析疾病各方面情况, 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针对疾病根 本正确治疗。
②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即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 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 热证。 如用温热的通脉四逆汤治疗少阴病下 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 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③塞因塞用: 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方药治疗 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 用于真虚假实证。 如以补益脾气为主来治疗脾虚较 甚,而见虚痞腹胀,时重时轻,大 便不爽等虚性痞塞症状。
(1)急则治其标:
指在标症急重,如不及时解决,可能危 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故先治其标。是 紧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如:病人已有不堪忍受某症(如剧痛、大 小便不通,中满而呼吸困难),或标病危及生 命(如大出血、惊厥、高热神昏),或标症不 除,无法进行治疗(如频繁呕吐,不能服药; 哮而呼吸不平)等情况应重视治标。
③虚则补之: 虚损病证表现为虚候,用补益的 方药来治疗。 如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虚气 弱表现出来的食少便溏,面色萎黄, 语声低微,四肢无力,脉细软等症 状。
④实则泻之: 邪实病证表现实的征象,采用攻 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 如用大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证的 大便秘结,胸痞腹满,腹痛拒按等 症状。
2、反治:
(2)适应范围:适用于疾病的征象本质 相一致的病证。 (3)临床应用:常用的正治法有四种: ①寒者热之 : 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 药来治疗。又称“治寒以热”。 如用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四逆汤 来治疗由肾阳虚衰,阴寒内盛引起的少 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神疲等症状。
②热者寒之 : 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 的方药来治疗。又称“治热以寒”。 如用清热泻火的黄连泻心汤治 疗由邪热内盛引起的发热烦躁,甚 则发狂,大便不畅,小便赤黄,口 舌生疮,衄血,舌红苔薄黄,脉滑 数等症状。
(2)补其偏衰,即“补其不足”。 ①含义:对于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 足的病证,采用“虚则补之”的 方法治之。 ②适应证:适用于阴阳偏衰的虚证。
③临床应用: A、阴阳互制以调补阴阳 滋阴以制阳:阴偏虚——滋阴清 热,阴液充足,虚热自清。“壮 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阳病 治阴”。 补阳以制阴:阳偏虚——助阳散 寒,阳气恢复虚寒自除。“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又称“阴病治
(2)缓则治其本:
指标症并不急重时,疾病当求本 而治。是常规用法. 如:肺痨咳嗽,一般不采用止 咳法治其标,而是针对其肺肾阴虚 根本原因采用滋养肺肾以治其本。
(3)标本同治: 指标病和本病并存或并重,应 采用治标、治本兼顾的原则,标 本兼治,以成相辅相成之功效。 若单治其本,则标病不解;单治其 标,本病不除。 如:素体气虚,反复外感,标 本俱急,治当标本兼顾,采用益 气解表治法。
(三)扶正与祛邪
1、含义: (1)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 的方法。 (2)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 安。祛邪多用泻实之法。 2、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扶正是为了祛邪——正足邪自去 祛邪是为了扶正——邪去正自安
3、扶正祛邪的运用:
(1)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攻补合理,把握先后主次;扶正不留 邪,祛邪不伤正。 (2)扶正祛邪的具体运用:
第九章 防治原则
start
第 一 节 预 防
一、预防的概念: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内经》:“治未病”。
一、预防的概念: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病《 ”内 。经 》 治 未

二、预防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1、含义: 指在正常人群中提倡摄生, 采取正确的养生方法及有关 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 发展。
调摄饮食:
注意饮食宜忌及药膳保健。不宜过 饥过饱,营养均衡,克服饮食偏嗜;因 时制宜,药食結合,酌情以人参、枸杞、 黄芪、黄精、淮山、莲肉、薏米、百合 等配以药膳,以强身健体。 此外,尚可通过药物调养预防疾病, 运用针灸推拿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2)防止病邪侵害: 切断病邪侵入途径:防止环境、食 物污染,做好消毒、隔离避免感染 病邪。 做好药物和人工免疫工作:接种疫 苗,预防疾病;贯众、板兰根、大 青叶预防流感,马齿苋预防痢疾, 大蒜抗菌,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
②适应证不同: A、正治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症状相一 致的病证。病情较单纯、较轻。 B、反治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症状不相 一致 的病证。病情较复杂、轻重。
(二)治标与治本
1、标与本的含义: 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有多种意义,中医学中,可用以说 明病理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 系。标:末也,现象;本:源也,根本。 正气-------本 (1)邪正双方区分 邪气------标
二、治则的主要内容
正治与反治 治标与治本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调理精气血津液 因地因人固时制宜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 : (1)含义: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 相反的方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治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的性质相逆,故 又称“逆治”。 “逆者正治”。 正治:指正常的治则而言。 逆治:指逆证候性质治疗而言。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改善 气质,优化性格,增强心理调摄 能力,具有预防疾病,使人健康 长寿的作用。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守,病安从来”。
护肾保精:
防止房劳伤肾,保护肾精,通过 按摩固肾、食疗保肾、运动保健等, 使人精充气足,形健神旺。 体魄锻炼: 锻炼形体,促使气血流通,筋骨 健壮,脏腑功能旺盛,使身体健康。
④通因通用: 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作用的方 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宿食内停所致的腹胀痛而泄泻, 泻下物恶臭,实邪内停所致。应用 攻下通利之药,祛除体内食邪来治 疗。
反佐用药——治疗寒证时,在温热药中
加入少量寒凉药,或在治疗热证时,在 寒凉药中加少量温热药,以使药直达病 所,避免阴阳格拒发生。
B、阴阳互济以调补阴阳: 阴中求阳:适应于阳偏虚,在扶阳 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 阳中求阴:适于阴偏虚,在滋阴剂 中,适当佐以温阳药。
C、阴阴互补:适用于阴阳两虚,应分清 主次。 阳损及阴者——补阳为主,配以滋阴。 阴损及阳者——补阴为主, 配以补阳。 《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 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 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D、回阳救逆:适用于阴阳亡失,重 在固脱,亡阳宜益气回阳固脱;亡 阴宜益气救阴固脱。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1、调精: (1)填精:以填精补髓之法,治疗肾精 亏虚之候。 (2)固精:以补肾固精之法,治疗遗精、 滑精、早泄等肾气不固之候。 (3)疏利精气:以疏利精气,通络散结 之法,治疗气机郁滞,男子不排精以及 阴器脉络阻塞,败精、浊精郁滞之候。
(四)调整阴阳
1、含义: 针对阴阳的偏盛偏衰,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补偏救弊,以恢复阴 阳的相对平衡,使疾病痊愈。 2、内容: (1)损其有余,即“泻其有余”。 ①含义:对于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 余的病证,采用“实则泻之”的 方法治之。
②适应证:适用于阴阳偏盛的实证。 ③应用: 泻其阳盛:阳胜则热者,热者寒之。 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采用清泻其 阳热的方法治疗; 此外,“阳胜格 阴”所致的真热假寒证,宜清泻阳 热疏导阳气也属于热者寒之。 损其阴盛:阴胜则寒者,寒者热之。 对阴寒内盛的寒实证,采用温散阴 寒的方法来治疗。
①单独运用: 扶正——适用于正气虚弱为主,邪 气轻微或邪气已除而正气尚虚的虚 证。即“虚则补之”。
祛邪——适用于邪气亢盛而正气未 衰的实性病证。即“实则泻之”。 ②先后运用: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 盛,不耐攻伐的病证,当先扶正, 再行祛邪,以免“贼去楼空”。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 虚尚耐攻伐,或邪气异常盛实, 不攻逐病邪正气难以恢复之病证。
病因------本
(2)从病因和症状区分
症状------标 旧病、原发病----本 (3)从疾病先后区分
新病、继发病----标 脏腑病----------本 (4)疾病的部位区分 经络肌表病-----标
2、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 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但 在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及 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和影响本 病的治疗,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 的法则;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 顾同治。
(二)既病防变:
1、涵义: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在疾 病的初始阶段,则应争取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 变。 2、措施: (1)早期诊治:使疾病消灭于萌芽 状态。
(2)防止传变: 阻截病传途径:邪气侵入人体,根 据其传变规律,早期诊治,阻截其 病传途径,防止其深入和恶化。如: 温热病邪,从口鼻侵入人体后,按 照卫、气、营、血和上焦、中焦、 下焦的规律进行传变,及时有效的 治疗,可防止其进一步传变。
先安未受邪之地:根据不同病变的
传变规律,实施预见性治疗,控制 其病理性传变。 如:治疗肝病,配合健脾和胃之 品,防止肝病传脾。张仲景说: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又如:治疗胃阴不足之证,以甘 寒之品养胃阴,配伍咸寒滋肾,以 防止胃阴耗伤,进一步伤及肾阴。
第 二 节 治 则
治则
基本概念 总则 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