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吆喝教案(实用文本)

合集下载

《吆喝》教学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学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学设计(优秀8篇)吆喝篇一吆喝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老北京图片、音乐视频、吆喝声音材料、课件。

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配乐图片导入(ppt)二、作者简介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xx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

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

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三、整体感知1、字词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商贩(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2、读课文前问题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1).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2).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春、夏、秋、冬。

3、走进吆喝,感受特色(1).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各种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哪些行业?(2).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4、三读课文、三赏吆喝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1)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篇)《吆喝》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北京叫卖口头艺术的内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广博文化的感情,促使他们自觉地注意周围的艺术文化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资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3.培养同学对口头广告的发明能力二、教学重点1.本文是以地方语言“京白”来写的,和现代汉语有些差别,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作者对北京的感情是重点之一2.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同学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资料布置的有序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感悟3.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同学发挥自我发明能力,发明有新意的口头广告三、课前准备1.同学:课前对课文要有充沛的预习,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生平。

2.教师:一部反映北京二三十年代时期生活情景的VCD电影片段(其中包括叫卖吆喝声),以此作为导入课文的资料,使同学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四、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注意里面的小商贩是如何叫卖自身的'货物的?他们的吆喝声有什么特点?你听了有什么感想?(用多媒体投影仪器播放VCD,播放后让同学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同学大致回答的是两个特点:声音清脆响亮或吸引人,仿佛在唱歌似的;叫卖的内容合乎自身货物的特点(教师针对影片中叫卖声的特点对同学的看法做出中肯的评价)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吆喝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够听见了,其实在当时,它就是一种宣传,一种广告,也是一种艺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文章《吆喝》,跟着作者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这种艺术!(教师简介萧乾的生平,主要介绍他是北京人和其在京求学、居住的阶段)五、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同学默读,自我思索)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且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布置资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吆喝 教学设计(9篇)

吆喝 教学设计(9篇)

吆喝教学设计(9篇)《吆喝》的教学设计篇一一。

说教材1.教材内容《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吆喝》一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体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

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某种“吆喝”。

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2.教学目标的设定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应注意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

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的生活真谛。

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速读、默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是学习重点。

创设意境体味文章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树立文化大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学的难点。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2. 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一些吆喝的录音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过吆喝吗?知道吆喝是什么吗?
2. 讲解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介绍吆喝的定义和作用。

讲述吆喝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3. 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讲解吆喝的基本技巧,如声音、节奏、韵律等。

让学生模仿一些简单的吆喝,进行练习。

4. 创作吆喝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的技巧和方法,创作自己的吆喝。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总结
总结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吆喝技巧。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学习了吆喝的技巧和方法,并通过创作吆喝,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吆喝技巧,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第3课《吆喝》教案

第3课《吆喝》教案

第3课《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读懂《吆喝》这一课文,并理解其意义;2.学生能够较为流畅地朗读《吆喝》中的对话;3.学生能够学习使用吆喝这一交流方式,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重点1.朗读《吆喝》中的对话;2.学习使用吆喝这一交流方式并实践。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否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吆喝这一交流方式。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激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2.向学生介绍吆喝这一交流方式,并简单介绍本课文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教师讲解1.分别读两遍本课文,让学生抓住重点内容;2.解释不懂的单词与句子,帮助学生确保对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3.强调吆喝这一交流方式的重要性和实用性;4.分配小组并让他们练习吆喝的基本技巧,并通过模拟场景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3. 学生互动1.学生跟读和练习吆喝的技巧;2.学生在小组中练习吆喝的技巧,并通过模拟场景来演示吆喝的具体应用。

4. 教师评价1.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2.针对学生不足之处,进行适当的辅导和指导;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通过课堂互动来增加教学效果。

五、课堂作业1.让学生自己想象一种需要使用吆喝这一交流方式的场景,并写下想象中的对话;2.要求学生阅读第四课《挂号》中的文本,并写出其中使用吆喝的场景以及吆喝的技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较为积极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也有少数学生在吆喝的技巧上存在较大问题,需在下节课中进行强化训练。

此外,教师应该在下节课中更多地加强实际应用的训练,使学生更好地将吆喝这一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吆喝》的教学教案

《吆喝》的教学教案

《吆喝》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吆喝》主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吆喝》是一篇描写中国传统市井生活的文章,通过作者对各种吆喝声的回忆,展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

2.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3.3 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吆喝声,体验传统市井生活的氛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传统的吆喝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4.4 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吆喝声,体验传统市井生活的氛围。

4.5 总结与拓展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吆喝声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五章: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传统吆喝声,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下节课进行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3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

7.2 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7.3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措施。

吆喝的教案

吆喝的教案

吆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吆喝的概念和作用。

2. 带领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吆喝语句。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吆喝的概念和作用。

2. 难点:创造自己的吆喝语句。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些街头吆喝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吆喝的定义、作用和常见的吆喝语句。

3. 模仿练习:让学生模仿一些常见的吆喝语句,如“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4. 创意吆喝:让学生分组创作自己的吆喝语句,然后进行展示和评选。

5.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听到或使用过的吆喝语句。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吆喝的作用和创意的重要性。

7. 作业:让学生在一周内注意观察身边的吆喝,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吆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模仿和创作一些吆喝语句。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024年吆喝教案第一课时吆喝阅读短文及答案

2024年吆喝教案第一课时吆喝阅读短文及答案

2024年吆喝教案第一课时吆喝阅读短文及答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吆喝的定义和作用。

2.通过阅读短文,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学会运用吆喝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吆喝的定义和作用,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运用吆喝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吆喝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吆喝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吆喝场景,体会吆喝的魅力。

二、阅读短文1.教师发放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短文。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短文中的吆喝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短文内容及答案:【短文】在一个繁华的集市上,小贩们纷纷吆喝着自家商品的优点。

小明去买水果,耳边传来一阵阵吆喝声:“新鲜水果,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明被吸引过去,果然发现水果新鲜可口。

【答案】1.吆喝的定义: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通过大声呼唤、夸耀自家商品的特点,吸引顾客购买。

2.吆喝的作用:吆喝可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提高商品的销量。

三、分析吆喝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短文中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讨论吆喝的技巧。

【答案】1.语言特点:吆喝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2.表达方式:吆喝通过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商品的特点,吸引顾客。

四、实践环节1.教师给出几个商品,让学生模拟吆喝场景,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吆喝。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1.观察生活中的吆喝现象,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尝试运用吆喝技巧,为自家商品编写一段吆喝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二、深入分析吆喝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吆喝技巧,如节奏感、语气、修辞手法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技巧。

吆喝优秀教案

吆喝优秀教案

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吆喝》,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有关吆喝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吆喝、观察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引导学生体会吆喝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难点:体会吆喝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文PPT课件、吆喝音频或视频资料、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吆喝的音频或视频,提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描述所听内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揭示课题:《吆喝》。

(板书课题)介绍吆喝的定义和背景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指名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教师范读重点段落或句子。

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对吆喝有了哪些初步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深入品读,理解内容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吆喝的句子或段落。

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重点指导理解难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不同场景下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吆喝声。

小组讨论:为什么人们要使用吆喝这种方式来叫卖或宣传?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交流。

全班交流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并补充讲解吆喝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吆喝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吆喝声?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吗?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与吆喝相关的经历或见闻。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交流感受:同学们,提到“吆喝”,你们觉得熟悉吗?谁来给我们来吆喝一下?(学生模拟吆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同的吆喝声?(学生自由交流)2.导入新课:看来,同学们对“吆喝”并不陌生,有些同学可能还很有心得。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围绕“吆喝”来展开的。

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吆喝声?(板书课题:吆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

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3.检查自读情况。

4.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梳理文章思路:(1)按“我对吆喝声的喜爱”(2)按“我对各种吆喝声的喜好”(3)按“我对吆喝声的怀念”三条路线来组织材料。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悟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你对吆喝声的喜好,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吆喝声进行品读。

并思考:作者对这种吆喝声有怎样的感情?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笔在书中做上记号。

2.学生品读课文,交流感受:你最喜欢哪种吆喝声?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3.品味语言:作者用简单朴素的语言介绍了各种吆喝声,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精彩?哪些语句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用笔勾画下来,做好记号,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4.学生自由交流:(1)“我小时候经常听到卖糖葫芦或者是卖大梨糕的。

”你听到过这些吆喝声吗?你还记得那时的声音吗?现在还有这些吆喝声吗?为什么?(2)“我吃着糖葫芦,也就踏实了。

”你吃过糖葫芦吗?吃糖葫芦时是什么感受?作者为什么说吃着糖葫芦就踏实了?(3)“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大棚全都搬到大街上……”你见过这样的百货商店和大棚吗?说说是什么样的?和现在的商场有什么不一样?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你能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集市吗?(4)“一到晚上‘馄饨喂——开锅’,老远就听见了。

”你听过这样的叫卖声吗?谁能学一学?你觉得这个叫卖声有什么特点?你听着是什么感受?为什么老远就听见了?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

课文《吆喝》教案设计范文

课文《吆喝》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吆喝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吆喝现象。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吆喝现象。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吆喝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吆喝》的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吆喝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3. 小组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吆喝现象。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人物和情景。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吆喝现象,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2. 拓展作业:(1)调查和研究自己所在地区的吆喝现象,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对吆喝现象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5. 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是否流畅、准确。

吆喝教案文档

吆喝教案文档

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达成以下目标:1.了解吆喝的定义、特点和作用;2.掌握吆喝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3.能够运用吆喝技巧,有效传达信息;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吆喝的概念和定义–吆喝的定义:吆喝是一种通过声音向公众传达信息和吸引注意的行为。

–吆喝的特点:声音高亢、力度强、节奏明快。

–吆喝的作用:引导人群、宣传产品或活动、提醒注意事项等。

2.吆喝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声音的调节:要有力度和节奏感,但不要太刺耳;–清晰度和准确性:语音清晰明确,要注意发音准确;–感染力和吸引力:要用语言和声音传递出积极、热情的情感;–手势和动作配合:要配合吆喝的内容做适当的手势和动作。

3.吆喝的实践–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吆喝练习,每个小组准备一段吆喝内容,展示给全班听众;–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互相学习、改进;–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供专业技巧和建议。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吆喝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吆喝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理论讲解–讲解吆喝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对吆喝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分析吆喝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确吆喝的要点。

3.实践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段吆喝内容;–每个小组轮流展示吆喝,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吆喝进行点评和指导。

4.总结归纳–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老师的指导,总结吆喝的关键技巧。

5.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继续练习吆喝,准备下次课的吆喝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实际应用,比如在校园或社区活动中尝试吆喝。

四、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的吆喝练习,评估学生对吆喝技巧的掌握程度;2.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总结归纳,评估学生对吆喝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收集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和反馈意见,评估教学效果和改进措施。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吆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同学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资料布置和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同学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公开课教案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同学猜想)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同学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同学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

或者先由同学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同学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同学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同学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同学尝试进行介绍。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缺乏,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研读与赏析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023最新-吆喝 教学设计3篇

2023最新-吆喝 教学设计3篇

吆喝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吆喝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吆喝》的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二、整体感知课文1、投影出示作者简介,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读,边勾画圈点重要语句,出示思考:①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②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顺序要抓住标志性的词语,比如:时间的词语归纳最后明确:吆喝声首先是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其次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追问:课文思路清晰,请找出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比如:①“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②“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愉悦和怀念的感情(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可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便于梳理文章的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完成目标1、2)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赏析,这是讲读本文的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语言。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吆喝”的含义、起源和发展,掌握一些常见的“吆喝”用语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吆喝”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际沟通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吆喝”技巧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吆喝”的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实践场景。

2.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吆喝”的初步知识,准备参与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吆喝”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吆喝”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模拟生活中的“吆喝”场景,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沟通。

4. 互动交流:各小组分享实践经验,讨论“吆喝”在沟通中的优点和不足。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吆喝”的技巧,强调其在日常沟通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生活中的“吆喝”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2. 学生尝试运用“吆喝”技巧,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观察对方的反应,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吆喝”技巧的能力。

3. 学生对“吆喝”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吆喝”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吆喝”的文化遗产,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 开展“吆喝”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用于知识讲解和实践环节,第二课时进行互动交流和总结提升。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度。
05
作业与练习
基础练习
01 背诵课文
学生需要熟读并背诵课文《吆喝》,以加深对文 章的理解和记忆。
02 词汇积累
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包括生词、多 义词、成语等,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03 句子仿写
挑选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拓展练习
调查报告
创意写作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积累,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 学习需求。此外,在课堂互动环节,我也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和鼓励那些较为被动的学生, 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后续计划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继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也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 馈,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过程与方法
01 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 解文章内容。
02 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分析文章中的例子,加深对 吆喝文化的认识。
02 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 爱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
通过了解吆喝文化,培养 学生的乡土意识和情感。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老北京的吆喝声,让学 生亲身体验吆喝的感觉,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词:创意写作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发挥创意,模仿文章的语言特点,创作自己的吆 喝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03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
01 02
语言特点理解
由于《吆喝》是一篇用北京方言写的文章,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地方特 色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这可能对一些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一 定难度。

《吆喝》优秀教案

《吆喝》优秀教案

《吆喝》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吆喝》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对《吆喝》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吆喝》是一篇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展现了农村的贫困、落后和人民的艰辛。

2.2 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自读和讨论,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联系实际,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心。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音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农村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

5.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吆喝》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6.2 评估方式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作者写作技巧的体会等方面。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拓展目的通过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三语文:吆喝教案(实用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高三语文:吆喝教案(实用文本)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

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
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

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

(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

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
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4………(学生自己提出)
四、作业布置:
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并将其排成简单的节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小作文,各小组调查汇报表演
【教学步骤】
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作文(旧时的各种吆喝整理)
每小组推荐出一至两位代表
二、班级交流,教师组织评点
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集市吆喝调查,教师组织评价打分
四、作业布置
1、以“吆喝”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可以是调查报告,可以是散文小品,也可以是相声等其他形式)
2、以小组为单位将作品整理装订成册,选优送给政府负责文化的领导。

[1]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