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中楼板厚度控制方法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住宅中楼板厚度控制方法浅析

发表时间:2018-02-05T10:14:02.8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作者:尹传凯

[导读] 某项目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罗家嘴路跃进村,占地面积11万方。

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随着建设工程行业的发展,工程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早已不同于以往,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成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楼板作为竖向空间的分隔构件,在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上都体现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楼板厚度是楼板施工质量控制中的重点。本文以某高程住宅项目为例,介绍几种混凝土楼板厚度控制方法,简析其各自的优缺点,并进行优化,达到控制混凝土楼板厚度施工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住宅建筑;楼板厚度;插钎法;50控制线法;混凝土预制块

引言

随着建设工程行业的发展,我国建设工程中施工材料和机具逐渐多样化,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也日趋成熟,工程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如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早已不同于以往,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成为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楼板作为竖向空间的分隔构件,在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上都体现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楼板的施工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结构的受力性能和住户的使用,而楼板厚度更是楼板施工质量控制中的重点。

本文将以某高层住宅项目为例,介绍几种混凝土楼板厚度控制的方法,结合现场实际应用中发现的问题,简析其中的优缺点,并进行优化,达到控制混凝土楼板厚度施工质量的目的。

1.工程简介

1.1工程概况

某项目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罗家嘴路跃进村,占地面积11万方。本工程共建设6栋高层、超高层住宅,其中3栋楼高17-18F、3栋楼高34-48F,均为剪力墙结构。本工程住宅建筑楼板厚度设计值均为100mm、110mm。120mm,局部板厚160mm,楼板厚度尺寸类型较少,且无斜板。

经项目部前期施工组织确定,本工程模板支撑体系分为两种,17-18F高层住宅采用木胶合板+钢管扣件支撑体系,34-48F高层、超高层住宅采用铝合金模板配套快拆支撑体系。楼梯楼板均采用定型化钢楼梯模板或全封闭式铝合金模板,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1.2项目特点

本项目建设单位质量要求较高,尤其是实测实量部分。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每季度进行第三方测评,在土建施工阶段第三方测评中,实测实量检查项得分占较大比重。

本工程17-18F高层住宅采用木胶合板+钢管扣件支撑体系,34-48F高层、超高层住宅采用铝合金模板配套快拆支撑体系。楼板下部采用模板支撑,上部为敞开式,无模板封闭,需人为控制楼板混凝土厚度。

1.3楼板厚度控制

设计及规范要求混凝土楼板厚度偏差应在[-5,8]mm范围内,楼板过厚或过薄都将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和使用效果。楼板厚度控制一直是建设工程项目中一大难题,本工程楼板厚度实测实量方法采用第三方测评提供的测量法,同一跨板作为一个实测区,所有板跨均进行实测。每个实测区取一个检测点,检测点位于短边中心线和长边1/3位置的交点。检测点位置如下图所示。

4.3改进与优化

材料消耗较大是预制块控制法最大的弊端,因此项目部考虑从增加其用途的角度来减少材料的消耗。经过研究,项目部认为可将其用于控制楼板钢筋保护层厚度,相较于钢筋马镫控制更为精确,且节省钢筋。

混凝土预制块制作前,在切割完成的PVC套管上预留穿钢筋洞,预制块混凝土浇筑前在洞口中插入比楼板钢筋高一直径型号的短钢筋头,在混凝土初凝前将短钢筋头拔出,即在预制块上留出了板筋洞口。钢筋绑扎前将预制块固定在模板上,楼板钢筋穿预制块绑扎。

5.总结与思考

现如今人们对住宅的质量要求日益增高,楼板厚度只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关注点。本工程中楼板厚度控制一直是项目部最关注的内容之一,项目部先后尝试了插钎法、50控制线法和混凝土预制块等多重控制方法,最终选择混凝土预制块作为控制板厚的最主要方法,并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力求将板厚控制做到最好。同时施工中应注意各工序操作的规范性,严禁违规操作、未验收先施工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磊.高层建筑现浇混凝土楼板厚度控制[J].福建建筑,2015,(05):56-57+69.

[2]彭武.谈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控制[J].广东建材,2009,25(06):79-81.

[3]汤戎平. 混凝土楼板厚度与裂缝的控制[J].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04):165-167+1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