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学校夏立南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 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思路: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理解的开始。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持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个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
而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理解。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有,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学会使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实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实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有。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播放动画1】无数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持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成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讲解】糖就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B.分子质量减小
C.分子间隔变大
D.分子种类改变
【答案】C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感受分子的微小,从而理解分子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特性。
设计实验通过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现象,直观地展示分子的运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分子运动特性的理解。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到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性质的理解,还能体会到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间隔差异。
【交流讨论】你知道如何解释以下现象?
①走过花圃,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②湿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变干?
③蔗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消失?
【学生1】是因为扩散,分子热运动
【过渡】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生活中,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实验当中的现象吧!
【实验3-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板书】二、微观粒子(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以下生活与实验现象,可以知道分子还有什么性质?
【图片展示】花香在空气中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总结】微粒(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任务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这些核心概念展开,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科学实验,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微观粒子的存在及其性质。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还培养了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问题】怎样才能认识分子运动呢?
【预测】氨(NH3)分子易溶于水,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氨分子的运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1.两位同学分别拿一瓶醋与酒
精,让学生闭住眼睛猜是什
么?
2.为什么撒到地下的水不见
啦?
3.湿衣服晾在阳光下为什么干
的快?
教师从宏观的角度,引入微观,进行新课的讲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学生回答并小组
讨论,为什么,展
示活动
酒精与醋挥发;水
蒸发;
提出:物质是由粒
子构成的
从比较直观的,生活中常
见的一些现象中,导入新
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与主动性;学生可以了
解到化学与生活密切联
系,引出对物质微粒性的
思考
二、探究分子基本特点之一
1.图片展示
2.设想将一杯水一直分下去最
终会分成什么样的东西?最
小可以分成什么?
3.如果用O表示一个水分子,
请你认真思考画出杯中水的
分子构成情况?(画的过程
中出现什么疑问,与同学相
互交流,并比较你与其他同
学画的一样吗?说明什么?总结:分子的体积与质量小是分子的基本特点之一观看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
小组讨论
分子的体积与质
量都比较小
学生自己设想,引出物质
是由微粒构成的;引导学
生认识分子的基本特点。
三、探究分子基本特点之二
1.品红实验扩散:取少许品红
放入冷、热水中,观察现象,
思考说明什么?
2.蔗糖溶解的实验
总结:分子是不断的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学生动手实验并
记录实验现象,并
做总结
培养学生动手与总结的
能力。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名师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感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的特征。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过程】
活动1: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播放杭州G20峰会音乐喷泉《人间西湖》,摆放香料
活动2【讲授:微观微粒发现史】
感受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是客观存在的
活动3【阅读感受】
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一:质量和体积很小
活动4【探究活动】
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之二:总在不断运动
活动5【改进实验】谁的纸花最漂亮
活动6【拓展实验】
分子运动速率和温度的关系
活动7【学以致用】
谈谈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因为微观微粒运动引起的
活动8【探究活动】
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三:微粒之间有间隔
活动9【活动】【分组实验】
比较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之间的间隔
【分析归纳】温度和压强对分子间间隔的影响
活动10【归纳总结】
归纳知识点,鼓励学生学好化学
【课堂训练】
(优教提示:打开优教配套习题,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略)
11 / 11。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沿着生活体会、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
从学习熟悉的典型生活体会动身,引导他们摸索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表达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
科学实验有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能够补偿学生直截了当体会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同意、明白得和确立。
后续的内容,要紧目的是关心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明白得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如如何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来证明氨分子是是不断运动的,如何用分子运动观点来分析和说明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一段学习中,学生通过观看周围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许多奇异变化,专门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什么缘故发生变化?’’‘‘物质到底有什么构成的?’’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关于生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
学生差不多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差不多操作。
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同时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别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
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进展有阻碍。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明白得。
初中生要紧通过形象思维明白得和把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抽象思维过渡。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专门抽象。
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显现一些问题: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看起来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明白得微观粒子的一些专门性质。
(人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新课导入】: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1.为什么气体能够压入轮胎中?2.为什么等质量的水沸腾后体积变大?3.糖块放到水里会“消失”,水却有了甜味?引入新课。
【探索新知】一、分子真实的存在体积质量都很小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
提出问题:分子是大还是小?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结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二、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提出问题:1.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2.在热水中品红扩散快,为什么?【结论】:1.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不断扩散而使溶液变红。
2.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溶液变红快。
【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步骤1:向盛有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步骤2:向上述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步骤3:领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的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现象填写表格,进一步证明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的。
【思考与讨论】:湿衣服上的水哪去了?糖块放到水里会“消失”,水却有了甜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三、分子之间有间隔【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1.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2.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20ml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空气易压缩,水难压缩。
【实验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与结论】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但是分子本身的大小是不改变的。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气体能够压入轮胎中?为什么等质量的水沸腾后体积变大?为什么变瘪乒乓球能复原?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课后小结】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
4.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5.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就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就能作出回答。
二、探究新知【过渡】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3-2】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讲解】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把分子、原子放大几十万倍而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看教材49页图3-2和图3-3【讲解】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
【过渡】有谁直接用肉眼看见过分子(生答:没有见过)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生答:因为分子很小)分子到底有多小?下面我们结合一些事实来想象一下。
【阅读提示】一滴水很渺小,小小的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请在教材48页最后一段中上找一找。
(生答:1.67×1021个水分子,约合17万亿亿个。
)【过渡】17万亿亿是个什么概念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48 页最后一段第 2-3行。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篇:《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2>.过程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问题1】闭上眼睛,闻到花露水味道的同学举手并观察你周围同学的情况(教师从教师前排洒花露水)花露水是你使劲用鼻子从前排吸去的吗?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19【资料卡片】一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有2.7×10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计算,需要80年才能计算完;【视频演示】显微镜下的一粒花粉微粒为什么会动【问题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教师活动】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向空中喷洒香水。
大家闻到了什么味道?【学生活动】学生闻到并感受香水的味道。
【提出问题】为什么离老师比拟远的同学也能闻到香味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答复。
【教师活动】如何解释这种常见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将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师活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课件:向学生展示大千世界的各种图片。
【过渡】大千世界,物质种类繁多,究竟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教师活动】花粉和头发都是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物质。
放大的花粉和头发,又是怎样的?展示课件:放大500倍的花粉颗粒和放大50倍的头发。
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能够将构成物质的粒子呈现在我们眼前: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
2、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仔细观察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得到他们的存在。
这些事实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物质是由不可见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3、探究活动【教师活动】水是我们常见的物质。
请同学们思考: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展示课件】请同学们看一组数据并投影:展示课件:请学生观看和感受一滴水的声音和图片,并分析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据。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教师】:通过分析水分子的数据,我们知道,分子的第一个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教师板书】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教师引导】同学们,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的不动呢?【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一: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参加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和黄豆和米混合实验
四、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反思:
1.学生对实验极感兴趣,对教师在讲台上做学生在下面观看已明显感到不过瘾,本节课未
能设计个把安全简易实验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感可惜!!
2.仍然是实验,对氨分子扩散实验,按课本设计方法做,污染大,前排学生受到较大刺激,
应该设计微型无污染实验代替,做到环保又直观!
3.由于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又是第一次接触,学生理解上难度较大,我想如果能够
多制作分子摸型,微观动画展示,帮学生理解那就太好不过了,可惜本人不会制作这样的动画,继续努力在各种渠道寻找这样的摸型动画,为教学服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下载(甘肃省县级优课)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参赛人:工作单位:[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2)说出分子的基本性质。
(3)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2.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的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质具有可分性,进而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2)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学生在物理课中已接触过分子和原子,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且具有某些性质,但未进一步深入了解;除此之外,学生有很多生活中的宏观经验,比如湿衣服晾晒会变干,温度高会干得快等。
另外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较浓,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初步微观想象力和较强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能力,可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师略作解释即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微观粒子的性质;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12 既然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那它又有哪些性质呢?实验探究一: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 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 量约是3×10-26千克,在每一滴水 (以20滴水为1mL 计)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
我这么小, 当然你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 如果 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 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 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2)分子的三大特点(3)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四、教学方法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撒香水、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闻到花香,糖块放水里面会消失,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出现呢?生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设计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等。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题第一课时。
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是学生接触微观世界的开始,对于学生认识物质结构的理论,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至关重要。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概念的建立,分子的基本性质。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微观粒子进行宏观的演释。
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学方法: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2.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一一引导探究,驱动一一引导分析。
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3.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一一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一—借助分子模型,形成想象表象一一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四、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演示实验:、滤纸条、酚酞试液、浓氨水、试管、小玻璃管、矿泉水瓶、白萝卜球、红萝卜球、牙签。
分组实验(每两人一组):红墨水、滴管、烧杯、碎石、沙子、医用注射器。
五、教学过程【激趣】由古诗意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当我们漫步在花园中,为什么会感到心旷神怡?【学生】这是因为闻到宜人的花香。
【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很远的距离,依然可以闻到花的香味?【老师】今天的课将把我们带进一个微观世界,为我们解开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老师】很早以前,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就得出: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将构成物质的粒子放大后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 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小粒子一一分子或原子等构成的。
【过渡】可见这些分子和原子确确实实是真实存在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分子有什么性 质。
【板书】二、分子的性质【老师】我们以水为例,一滴水大约有1.67 x 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 3X 10-26kg,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了分子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讲述】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 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 3万多年才能数完,如果把分子放大到你的小指指甲那么大,再按照同样的比例放大你的手, 你的手就能握住整个地球了。
这些数据都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设问】分子还有哪些性质?【合作探究1】取一支烧杯,往其中加 20ml 水,再往水里加一滴红墨水。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猜想分子会有什么性质?【学生】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散开来,最后整杯水都变成红色了。
分子在运动。
【老师】从红墨水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给同 学们变个魔术。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1)向装有少量水的试管里滴加 2-3滴酚酞试液(2)向上述的试管里滴加5滴浓氨水【提问】你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交流】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老师演示2】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放在试管底部,将一根末端 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伸入试管到试管中部, 并把滤纸条固定好, 请同学们等待奇迹的出现。
【学生】同学们鼓掌、欢呼:纸条变红了!【投影】猜想与假设:1、水使酚酞变红色;2、氨水使酚酞变红色;3、空气使酚酞变红色; 4、的酚酞过一会儿才会变色,与棉花中的浓氨水无关; 5、棉花中浓氨水的微粒跑到滤纸上 的酚酞里去了,使酚酞变色; 【学生】2、5。
【设问】浓氨水和酚酞试液是否直接接触?实验说明了什么? 【板书】2.分子在不断运动 【动画展示】花分子飘入鼻腔。
【迁移运用】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学生1】墙内开花墙外香。
酚酞试液 蘸有浓氨水 的棉花【学生2】白糖分子在水中消失。
【学生3】湿衣服可以晾干。
【激疑】湿衣服可以晾干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学生】太阳底下。
【投影图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速率。
【释疑】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因此水受热后蒸发会加快,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过渡】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分子的下一个性质。
【演示实验3】向一端一支细长的玻璃管里先加入半管的红墨水,再往玻璃管里加入半管酒精。
用大拇指封住玻璃管,上下颠倒震荡玻璃管数次。
【现象】整支管里的液体都变红了,并且体积减小了。
【设问】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学生1】分子间有间隔。
【学生2】水与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
【老师】究竟哪种说法有道理呢?请同学们自己完成活动探究2【学生活动2】先用碎石填满烧杯,再往烧杯中加少量沙子,观察现象。
而后再往烧杯里加入少量的水。
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沙子钻进碎石的间隔里去了,水还能钻进装满碎石和沙子的烧杯里。
【老师】你从这个实验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学生】物质间有间隔,分子间也有间隔。
【投影】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
【诱导】以上事实我们能获得什么结论?【学生】分子间有间隔。
【板书】3.分子间有间隔。
【迁移运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学生】给自行车打气。
【老师】非常好,我们不难发现,两个矿泉水瓶,一个空瓶,一个装满水,用力捏,装水的瓶比空瓶难压缩。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探究3【学生活动3】1.取一支针筒,抽取30ml空气,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2 .在这支针筒内抽取30ml水,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思考】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生】空气容易压缩,空气分子的间隔大于水分子的间隔。
【过渡】不同物质间的间隔不同,同种物质,状态不同,间隔也可能不同。
【投影】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学生总结】由此看来,气体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大于固体分子间间隔。
【引导学生】热胀冷缩的原因: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过渡】我们现在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有一些共性,那到底什么是分子呢?【老师】我们知道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可以生成水和氧气。
【展示】用红萝卜球和白萝卜球做成的过氧化氢分子、水分子、氧气分子。
【投影】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引导学生】发生反应后,过氧化氢分子没了,生成了新的分子:水分子和氧分子。
水分子和氧分子是不同于过氧化氢分子的新分子, 水分子不能再分解产生氧气。
所以分子的概念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板书】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老师】红球表示氧原子,白球表示氢原子。
我这有两个过氧化氢分子,有哪位同学能上来帮我表示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学生1】把分子拆开,将红球和白球重新组合成 2个水分子和一个氧气分子。
【投影】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的过程。
【设问】请结合这位同学表演的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和投影,你能得到那些规律?【学生1】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变,化学变化实质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 的分子。
【学生2】分子可以拆成原子。
【学生3】若分子是一座房子,则原子就是建房子的砖。
【学生4】分子变了,化学性质也变了。
【老师】太精彩了,同学们有了一个最重大发现就是:化学变化实质:分子破裂成原子,原 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两组概念: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纯净物和混合物。
请同学完成以下两题。
【投影】1:请区分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A.石蜡熔化B.瓷碗破碎C.洗净的铁锅出现锈渍D.水分蒸发E .潮湿的衣服被晒干 了 F.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学生】物理变化:A B 、D E,化学变化:C 、F 。
【投影】2:请区分下列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A.氧气B.氨气C.空气D.二氧化碳E.氨水F.水 【学生】纯净物: A B 、D F ,混合物:C 、E 。
【老师】你能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两组概念?【学生1】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了。
化学变化 :分子改变【学生2】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
【老师】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当堂训练】1、 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是: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2、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3、 如果用分别表示三种元素的原子,那么有下面四幅图表示混合物的是:【板书设计】一、 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或原子等构成的 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2、 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 分子之间有间隔co 聚cooo co co coL >二、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教学反思】本节课看起来好似没多少内容,但这些知识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通过书面文字被迫接受是难点。
分子和原子的知识都是微观的,是学生通过肉眼看不到的,那么其中的性质、概念的理解就必须借助于教师的讲解和相关处理。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分子模型和多媒体模拟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能较好的突破教学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