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

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助人行为有助于幼儿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3~6岁是幼儿助人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助人意识的增强、助人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有关幼儿助人行为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研究方法上,诸多研究者采用实验法研究幼儿的助人行为,研究结果往往局限于预先设定的情境,但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行为会因情境、对象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研究内容上,虽然有部分研究者以自然情境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但观察维度略显单一,有待丰富。因此,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法,从不同的维度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助人行为进行自然观察,以了解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现状及特点,为促进幼儿助人行为及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被试

研究者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市某示范性幼儿园内,随机抽取了三个班级的10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大班幼儿34名(男22名,女12名),平均年龄为5岁

10个月;中班幼儿33名(男16名,女17名),平均年龄为4岁8个月;小班幼儿33名(男21名,女12名),平均年龄为3岁10个月。

(二)研究步骤

1.确定观察维度,编制幼儿助人行为观察记录表

研究者对幼儿助人行为做了9个维度的观察记录:(1)事件和涉入人次。(2)行为者的姓名。(3)行为者的性别。(4)行为者的年龄。(5)助人行为发生情境。(6)助人行为对象。(7)助人行为类型。(8)助人行为策略。(9)助人行为对象的反馈。

2.正式观察

每个班的有效观察期为15天,三个班共45天。观察者从早上7:50幼儿入园到下午5:00幼儿离园,在幼儿园内观察记录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助人行为。本研究共收录幼儿助人事件846件,共1486名幼儿参与了助人行为。

3.数据统计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助人行为的总体情况

对幼儿助人行为参与人次进行频次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3~6岁幼儿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年龄越大的幼儿越倾向于帮助他人。x2检验表明,3个年龄段幼儿

的助人行为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50.799,df=2,p0.05)。

(四)幼儿助人行为对象的比较

从幼儿助人行为对象分布表(见表5)可以看出,幼儿助人行为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占75.2%,其次是同伴,占16.9%(10.6%的同性同伴和6.3%的异性同伴),还有7.9%为其他对象。x2检验表明,幼儿助人行为的对象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2005.515,df=3,p0.05)。(六)幼儿助人行为策略的比较

对幼儿助人行为策略进行频次分析(见表7),结果显示,体力帮助居多,占81.9%,其次是语言提醒,其他几种策略使用频率不高。x2检验表明,幼儿在助人策略的选用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4637.400,df=5,p0.05)。

(七)幼儿助人行为对象的不同反馈

从幼儿助人行为对象反馈的分布情况(见表8)可以看出,78.9%的助人行为对象接受帮助后,给予幼儿中性反馈,即以一种默认的态度回应幼儿的帮助行为;仅有16.9%的幼儿助人行为得到了教师、同伴的积极反馈。数据还显示,少数幼儿没有得到任何反馈或是得到了消极反馈。x2检验结果显示,助人行为对象不同反馈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

(x2=2386.813,df=3,p 詹姆斯?多伯森提出的“补强法则”认为,如果要让某种满意行为重复出现,应在满意结果出现后的较短时间内给予行为者奖励或表扬,如果拖得

太久,作用就会慢慢淡化,甚至消失。〔4〕因此,幼儿及时获得教师和同伴的积极反馈很重要。首先,教师给予幼儿的反馈要具体、真实、发自内心,如“毛巾叠得非常整齐”“做得真好”“谢谢你”,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认可。其次,反馈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如口头表扬、物质奖励、拥抱、微笑等等。反馈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特点,如多精神奖励,少物质奖励。再次,教师还应注意对幼儿的助人行为表现给予同样的反馈,避免反馈不均衡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学会对同伴的帮助行为给予积极反馈,如“谢谢你”“你帮助我,以后我也要帮你”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