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1)

合集下载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第一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第四节 金属的钝性
1
一、钝化现象
▪ 金属表面已从活性溶解状态变成了非常耐 蚀的状态。这种表面状态的突变过程称为 “钝化”,金属钝化后所处的状态称为 “钝态”,处于钝态下的金属性质称为 “钝性”。
▪ 金属的钝化现象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提高
金属材料的钝化性能,促使金属材料在使
15
3、钝化特性曲线分析
✓(1)AB段,初始电极电位EA0 _钝化电位(临界 电位) ECP,称为活性溶解区。 金属表面没有钝化膜形成,金属处于活性溶解 状态。当E=ECP时,金属的阳极电流密度达到 最大值icp,称为钝化电流密度。
✓(2)BC段,ECP-EP,称为活化-钝化过渡区。 当电位达到ECP时,金属发生钝化,金属表面 有钝化膜形成,金属开始从活性状态转变为钝 态,阳极电流密度急剧下降。金属表面不断处 于钝化与活化相互转变的不稳定状态。在恒电 位下,阳极电流密度往往出现剧烈的振荡。 16
(2)支持成相膜理论的实验事实
能够直接观察到成相膜的存在,并测出其厚度。 如在浓硝酸中铁表面钝化膜是 -Fe2O3,钝化 膜厚度为25~30A0。
12
2、吸附理论
(1)对金属钝化的解释
金属钝化的原因是:金属表面(或部分表面)上形 成了氧或含氧粒子的吸附层,使金属表面的化学 结合力饱和,阳极反应活化能增大,因而金属溶
31
3、添加易钝化合金元素,提高合金的 耐蚀性
▪ 在某些金属或合金中,加入一定量的易钝 化合金元素,可以使合金在一些介质中形 成钝化膜而显著提高合金的耐蚀性。
▪ 例如,铁中加Cr、A1、Si等元素可显著提 高在含氧酸中的耐烛性;不锈钢中加Mo可 以提高在含Cl-溶液中的耐蚀性等等。
32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根据条件不同,将分别按以下两种不 同的历程进行:
➢化学腐蚀:氧化剂直接与金属表面的原子碰撞、化合 而形成腐蚀产物。例如金属锌在高温的含氧气氛中的腐 蚀。
1 Zn 2 O2 ZnO
第1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1.1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电化学腐蚀
✓ 电化学腐蚀:通过失去电子的氧化过程(金属被氧化)和得 到电子的还原过程(氧化剂被还原),相对独立而又同时完 成的腐蚀历程。
第1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1.1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3、腐蚀电池工作历程
第1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1.1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第1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1.1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1.1.5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热力学
第1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1.1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自由焓准则 当△G<0,则腐蚀反应能自发进行。
化学成分不均一 电化学不均一性组物织理结状构态不不均均一一
表面膜不完整
第1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1.1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如下图所示:含杂质铅的锌在硫酸中的微电池腐蚀
第1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1.1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铜板上的铁铆钉为什么特别容易生锈?
CO2 SO2
H+ Cu
H2O
Fe2+
(1)电化学极化(活化极化)
阴极:去极剂与电子结合的反应速度<消耗阳极送来
的电子
电子密度增高
电位向负方向移动
阳极:金属失去电子成为水化离子的反应速度<电 子流出阳极的速度 双电层内层电子密度减小
电位向正方向移动
第1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第一章 金属腐蚀的基本原理腐蚀原理

第一章    金属腐蚀的基本原理腐蚀原理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一些金属在某些介质中的平衡电位
每天进步一点点……
腐蚀电位序的作用:预测在实际条件下发生腐蚀的行为。 腐蚀介质发生变化,金属的电极电位序也会跟着发生改变,
如在标准电位序中,Al为-1.66v, Zn为-0.76v,Al较Zn活泼, 易发生腐蚀;而将这两种金属都浸入3%的NaCl溶液中时,Al 为-0.63v,Zn为-0.83 v,Zn较Al活泼,易发生腐蚀。
Chemical Corrosion and Anticorrosion
每天进步一点点……
第一章 金属腐蚀的基本原理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清楚的知道,材料不仅 有金属还有非金属,但工程结构材料主要还是以 金属为主,所以我们这一章就学习金属腐蚀的基本 原理。 电化学腐蚀 :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腐蚀
lg
PO 2 (COH )4
每天进步一点点……
氧浓差电池实例
每天进步一点点……
(2)金属离子浓差电池:同一金属与浓度不同的盐接触时形成 的电池。在这种电池中,金属与稀溶液接触的部位是阳极,与 浓溶液接触的部位是阴极。
每天进步一点点……
补充(温差电池): 浸在电解液中的金属,由于所处于温度的不同而形成的电池 为温差电池。它常常发生在换热器、蒸发器两端温差较大的 部位。 高温端:电位低为负极、该电极发生氧化反应,为阳极,该 部位的金属遭到腐蚀; 低温端:电位高为正极、该电极发生还原反应,为阴极,该 部位的金属受到保护。
电极:电化学中,把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构成的体系称为电极体系
电位:单位正电荷有无穷远处移至该点,因反抗电场力
所做的电功即为该点的电位。
电极电位:电极系统中金属与溶液之间的电位差称为
该电极的电极电位,即E=E金属-E溶液

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0.2224
0.2681 0.337
3电位序与电偶序
电极反应 E0(NHE)
2H2O+O2+4e=4OHI2 +2e=I2-
0.401
0.5346 0.6153 0.771 0.789 0.799 0.920 1.065 1.229
2O
电极反应
Tl3++2e=Tl+ Cr2O72+14H++6e=2Cr3++7H2O
混凝土
宏观电池与微观电池实例
氧化反应(T2):Cu-2e=Cu2+ 还原反应(T1):Cu2++2e=Cu
CuSO4
T1 > T2
RT ln aCu 2 nF
0
Cu
宏观电池与微观电池实例
阳极反应:Fe-2e=Fe2+ 阴极反应:O2 +2H2O+ 4e=4OH-
晶粒与晶界边缘形成原 电池
0
p
G 0 0 RT ln K
4电位-pH图
2.1 电位-pH图原理
用途:判断反应的可能性(给定电位和pH);
了解体系稳定物态和平衡物态;
反应具备的电极电位和pH值。
4 电位-pH图 Fe-H2O系
4 电位-pH图 Fe-H2O系
4 电位-pH图
Fe-H2O系
4 电位-pH图
E0(NHE)
1.25 1.33
Hg2SO4+2e=2Hg+SO4 Fe3++e=Fe2+ Hg2
2++2e=2Hg
Cl2+2e=2ClPbO2+4H++2e=Pb2++2H2O Au3++3e=Au MnO4-+8H++5e=Mn2++4H2O Au++e=Au MnO4-+4H++3e=MnO2+2H2O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目录
•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基本概念 •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影响因素 •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措施 •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应用
01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金属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与周围介质发生电化学反应,导致金属的损坏或变质。
分类
根据腐蚀机理,金属电化学腐蚀可分为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阳极反应是指金 属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而阴极反应则是指介质中的氧化剂获得电子的过 程。
腐蚀速率和腐蚀速率方程
腐蚀速率
表示金属腐蚀的快慢程度,通常以单 位时间内金属损失的质量或厚度来表 示。
腐蚀速率方程
描述腐蚀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关 系的数学方程。这些影响因素包括金 属的性质、介质的性质、温度、压力 等。
腐蚀的危害
01
资源浪费
金属腐蚀导致大量金属资源浪费, 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
环境污染
04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措施
改变金属的成分和结构
合金化
通过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形成合金,以提高金属的耐腐 蚀性。例如,不锈钢就是通过在铁中加入铬、镍等元素制成 的,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非活性金属
选择那些不容易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金属,如金、铂、不锈钢 等,这些金属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具有很 好的耐腐蚀性。
03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湿度
湿度是金属腐蚀的重要环境因素。在潮湿环境中,金属表面容易 形成水膜,从而引发电化学腐蚀。
温度
温度的升高会加速金属的腐蚀速率。高温环境下,金属表面的水膜 容易蒸发,留下盐分等导电介质,促进电化学腐蚀。、盐等,能与金属发生化学反 应,导致腐蚀。

【知识解析】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知识解析】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1 金属腐蚀的概述2 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的比较名师提醒判断金属的腐蚀类型要从本质入手,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产生电流。

腐蚀过程中有微电流产生的为电化学腐蚀,否则为化学腐蚀。

3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1)以铜板上铁铆钉的电化学腐蚀为例进行分析如图1-4-2所示,在潮湿的空气中,铜板表面凝结有一层水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或沿海地区空气中的氯化钠等物质都可能溶解到水膜中形成电解质溶液。

铜板和铁铆钉与电解质溶液互相接触形成原电池。

铁铆钉和铜板直接相连,铁原子又比铜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因此铁发生氧化反应成为负极反应物,电极反应为Fe-2e-===Fe2+。

铁原子失去的电子传递到铜板上,氧气在铜板上发生还原反应成为正极反应物。

图1-4-2知识链接Fe在发生电化学腐蚀时只能被氧化为Fe2+,可利用K3[Fe(CN)6]溶液(黄色)检验Fe 电极附近溶液中的Fe2+,Fe2+与K3[Fe(CN)6]溶液反应生成KFe[Fe(CN)6]沉淀(带有特征蓝色)。

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K++[Fe(CN)6]3- ==KFe[Fe(CN)6]↓。

(2)电化学腐蚀的分类根据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不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分为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

①吸氧腐蚀在通常情况下,水膜酸性不强,铜板上主要发生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的反应,这种腐蚀过程中,环境消耗的物质主要是氧气,铁生成含氧化合物,因此这种腐蚀称为“吸氧腐蚀”。

其反应如下:负极:2Fe-4e-===2Fe2+正极:O2+2H2O+4e-===4OH电池反应:2Fe+O2+2H2O===2Fe(OH)2氢氧化亚铁具有强还原性,能与潮湿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进一步转化为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n H2O)。

即:4Fe(OH)2+2H2O+O2===4Fe(OH)32Fe(OH)3===Fe2O3·n H2O+(3-n)H2O②析氢腐蚀在水膜酸度较高的特殊环境(如某些工厂附近的酸性气氛)中,正极反应可能主要是H+被还原成氢气而析出,这时所发生的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第一章 金属腐蚀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金属腐蚀的基本原理

O2+4H++4e→2H2O
氧化性的金属离子,产生于局部区域,虽然较少见,但能 引起严重的局部腐蚀。 一种是金属离子直接还原成金属,称为沉积反应,如锌 在硫酸铜中的反应 Zn+Cu2+→Zn2++Cu↓ 阴极反应 Cu2++2e→Cu↓ 另一种是还原成较低价态的金属离子,如锌在三氯化铁 溶液中的反应 Zn+2Fe3+→Zn2+2Fe2+ 阴极反应 Fe3++e→Fe2+
1、什么是原电池?举例说明并阐述工作机理。
原电池(丹尼尔电池) 是利用两个电极的电极 电势的不同,产生电势差, 从而使电子流动,产生电流。 又称非蓄电池,是电化学电 池的一种。其电化学反应不 能逆转,即是只能将化学能 转换为电能。简单说就即是 不能重新储存电力,与蓄电 池相对。需要注意的是,非 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设计成 原电池。
试验表明,70%的硝酸可使铁表面形成保护膜,使它在后来 不溶于35%的硝酸中,但当表面膜一旦被擦伤,立即失去保护作 用,金属失去钝性。此外,如果铁不经70%的硝酸处理,则会受 到35%硝酸的强烈腐蚀。 当金属发生钝化现象之后,它的腐蚀速度几乎可降低为原 来的1/106~1/103,然而钝化状态一般相当不稳定,像上述试验 中擦伤一下膜就受到损坏。因此,钝态虽然提供了一种极好的 减轻腐蚀的机会,但由于钝态较易转变为活态,所以必须慎重 使用。
船舶腐蚀防护措施
船舶的防护直接关系到船舶的使用寿命和航行安全。船舶 的防护包括合理选材、合理设计结构、表面保护(涂层保护、 金属喷涂层、金属包覆层、衬里)、阴极保护等。船体防护系 统是保护船体免受腐蚀侵害的系统,主要有两大系统组成:防 腐蚀涂漆系统和外加电流或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系统。 1.防腐蚀涂料技术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而遭受损害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金属的电化学性质:金属具有导电性质,其内部存在自由电子,可以形成电流。

不同金属的电化学性质有所差异,会影响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2. 电化学反应:金属腐蚀主要是通过电化学反应进行的。

在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表面会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这些反应中,金属作为阴极或阳极参与电子传递过程,从而导致金属的腐蚀。

3. 电化学腐蚀过程:在电解质溶液中,当金属表面存在局部缺陷(如划痕、裂缝等)时,就会形成阳极和阴极的区域差异。

阳极区域发生氧化反应,金属通过失去电子被溶解成阳离子进入溶液中;而阴极区域则发生还原反应,一些物质被还原成金属。

在这个过程中,金属的一部分被腐蚀,组成金属的原子被离子替代,最终导致金属的损坏。

4. 影响腐蚀速率的因素:金属电化学腐蚀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溶液中的电导率、氧含量、温度等。

此外,金属的合金成分、微观结构和表面处理等也会对腐蚀速率产生影响。

5. 防腐措施:为了减缓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发生,可以采取多种防腐措施,例如使用防腐涂层、合金化、电镀、阳极保护等方法,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是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一种电化学反应,其原理是由于金属表面形成的氧化物、氢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的形成,导致金属表面产生了电位差。

当金属表面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会发生电离,产生正负电离子,形成一个电化学双电层结构。

金属表面上的阳离子会向外析出电子,并与溶液中的阴离子结合形成金属离子,也就是金属的腐蚀过程。

同时,金属表面得到电子而产生负电荷,表面会形成氢氧化物或其他被氧化的产物。

这些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会形成保护膜,阻碍氧化反应的继续进行。

但如果膜被破坏或维持环境条件变化,就会导致电化学腐蚀加剧。

因此,控制环境条件和加入抑制剂以防止腐蚀是防止金属电化学腐蚀的一种方式。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CHAPTER 05
金属电化学腐蚀检测与评估方法
外观检查法
目视检测
通过肉眼观察金属表面是否存在变色、锈蚀 、裂纹等现象,初步判断腐蚀情况。
放大镜检测
使用放大镜对金属表面进行仔细观察,查看 微小的腐蚀痕迹和裂纹。
厚度测量法
超声波测厚
利用超声波技术测量金属板材的厚度,通过 测量值与原始厚度的比较,判断腐蚀程度。
简要介绍金属电化学腐蚀研究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
金属电化学腐蚀研究现状
概述当前金属电化学腐蚀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方法和取得的代表 性成果。
金属电化学腐蚀研究应用
列举金属电化学腐蚀研究在工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说明其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
根据当前研究现状和实际需求, 提出未来金属电化学腐蚀研究的 主要方向,如新型材料、新能源 领域的应用等。
腐蚀均匀地发生在金属表 面,使金属整体变薄。
原因
一般是由于金属材料本身 存在缺陷或者环境因素如 温度、湿度、腐蚀介质等 共同作用。
局部腐蚀
定义
金属表面某些部位发生腐 蚀的现象。
特征
腐蚀集中在金属表面的某 些特定区域,其他区域几 乎不受影响。
原因
一般是由于金属材料表面 的不均匀性、应力集中、 缝隙或钝化膜破裂等因素 导致。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 理
汇报人:
202X-12-21
CONTENTS 目录
• 金属电化学腐蚀概述 • 金属电化学腐蚀机理 • 金属电化学腐蚀类型与特征 • 金属电化学腐蚀防护方法与技术 • 金属电化学腐蚀检测与评估方法 • 金属电化学腐蚀研究现状与展望
CHAPTER 01
金属电化学腐蚀概述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1)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1)
H++e→H H+H → H2
§2.2 电化学腐蚀原理
第二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2.2.2 腐蚀电池的电极过程
发生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金属表面上的不同区域或不同金属在腐蚀介质中存在着电极电位差, (2)具有电极电位差的两电极处于短路状态, (3)金属两极都处于电解质溶液中。
阳极:金属离子从阳极转入溶液,在阳极-溶液界面上发生氧化反应而释放电子; 阴极:在溶液-电极界面上发生接受电子的还原反应。 这两种反应除有分子、离子外,还有电子参加反应,故叫电化学反应
§2.5 电极的去极化作用
第二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2.5.2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1. 析氢腐蚀 金属在酸性溶液中的腐蚀,因溶液中有氢离子存在,常常是氢的去极化作用引起的。氢离子在阴极进行 还原反应生成氢气逸出。这时阴极表面被氢气所覆盖,可以将阴极看成是气体氢电极。金属电极与氢电 极组成腐蚀电池,当金属的电极电位比氢电极的电位更负时,两电极就存在电位差,阳极就不断溶解, 阴极就不断的析出氢气。这种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2浓差极化阳极过程中产生的水化金属离子首先进入阳极表面附近的溶液中若水化金属离子向外扩散得很慢就会使阳极附近的液层中金属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加阻碍了金属的继续溶解引起阳极过程阻滞必然使阳极电位往正的方向移动产生阳极极化由此引起的极化称为浓差极化
大家好金属电化学腐蚀来自§2.2 电化学腐蚀原理
第二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2.5.1 产生去极化作用的原因
1. 阳极去极化的原因 (12).由阴于极阳去极极保化护的膜原遭因到破坏,如不锈钢在硝酸中生成一层氧化物保护膜,从而发生阳极极化。若在溶液 中(1加)去入极氧化离剂子容,易就到会达破阴坏极这表层面保,护或膜阴,极使表不面锈的钢反的应腐产蚀物速向度外大扩为散增速加度。快,就会发生阴极去极化作用, (表2如)面溶搅附解拌近的溶的金液液属可层离加中子快铜加阴离速极子离反浓开应度阳的降极进低表行,面。金,属如的铜腐在蚀氨加水快或。铵盐溶液中能生成铜铵络离子[Cu(NH3)4]2+,使阳极 (2)所有能在阴极获得电子的过程都可以产生阴极去极化作用。其中以氢离子的去极化作用和氧去极化 作用最为重要。

第一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第一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化学腐蚀——氧化剂直接与金属表面的原子碰撞,
化合成腐蚀产物
Zn
1 2
O2
ZnO
2
电化学腐蚀——金属腐蚀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着两个同 时进行又相对独立的过程。
Zn
1 2
O2
H
2O
Zn(OH
)2
系列反应为
Zn Zn2 2e
1 2
O2
H 2O
2e
2OH
Zn2 2OH Zn(OH )2
3
Zn2 Zn2
3.超电压
-E
腐蚀电池工作时,由于极
化作用使阴极电位下降,阳极
电位升高。这个值与各极的初
η
始电位差值的绝对值称为超电
E
k
压或过电位。以η表示。
i
32
超电压量化的反映了极化的程度,对研究腐蚀速度 非常重要。
ηK | EK EK |
,ηA
|
E
A
EA
|
电化学超电压ηa
定义:由电化学极化引起的电位偏离值。主要受电极 材料、电流密度、溶液的组成及温度的影响。
类似的有,氧电极、氯电极。
16
4.电极电位的测量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无法得到单个电极电位的 绝对值。通常的做法是求其相对值,即用一个电位很 稳定的电极作为基准(参比电极)来测量任意电极的 电极电位的相对值。
方法:将待测电极与基准电极组成原电池,其电 动势即为两电极间的电位差。若采用电位为零的标准 氢电极为基准电极,则测得的电位差即为待测电极的 电极电位。
D
)
电池工作后,阳极附近: CM CM' 阴极附近: CD CD
35
电极电位为
EA(K)
E A(K)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6. 定期检查和维护 定期对金属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腐蚀问题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总结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金属学、电化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为 了预防和控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合理选材、表面处理 、改善环境、缓蚀剂应用、电化学保护和定期检查和维护等。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大 大减少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同时,对于金属电化学腐蚀的 监测和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和预测腐蚀问题,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 依据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2020-xx-xx
-
目录
金属的电化学腐 蚀
1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概述
金属电化学腐蚀概述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的腐蚀。这种腐蚀通常 是由于金属表面形成原电池而加速的。原电池是由两个电极(阴极和阳极)和一个电解质组成 的。在腐蚀过程中,阳极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阴极则接受电子而被还原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是由于金属表面的微观不均匀性引起的。例如,金属表面可能存在划痕、 缺陷、裂缝等,这些地方成为阳极,而其他表面则为阴极。阳极处的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成为 离子,而阴极处则接受电子还原为原子。这种过程加速了金属电化学腐蚀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监测和检测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监测和检测 1. 重量法 在腐蚀介质中浸泡试样一段时间后,取出试样进行称重。通过比较试样在腐蚀前后的重量 变化,可以计算出试样的腐蚀速率。这种方法适用于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但需要较长时 间的试验和测量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2. 失重法 在腐蚀介质中浸泡试样一段时间后,取出试样进行洗涤、干燥等处理,然后测量其重量变 化。通过比较试样在腐蚀前后的重量变化,可以计算出试样的腐蚀速率。这种方法简单易 行,但只适用于均匀腐蚀 3. 增重法 在试样表面涂覆一层腐蚀介质,然后加热使介质干燥。冷却后,称量试样的重量增加量, 可以计算出腐蚀介质的吸附量。这种方法适用于局部腐蚀和缝隙腐蚀,但需要严格控制实 验条件 4. 电阻法

铁腐蚀原理

铁腐蚀原理

铁腐蚀原理
铁腐蚀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其原理是铁与氧气或水接触时发生的电化学反应。

以下是铁腐蚀的原理:
1. 电化学反应:铁的腐蚀是一种电化学反应,涉及到了氧化还原反应。

当铁与氧气或水接触时,铁表面的金属离子(Fe2+)会氧化成为铁离子(Fe3+),同时还原剂(如水)中的电子
会损失,形成氧气的电荷。

2. 阳极与阴极:在铁腐蚀过程中,铁可被看作是一个阳极和阴极的组合。

铁表面的某些区域成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电子。

而其他区域则成为阴极,主要是由于铁表面的不均匀性或微小的杂质引起。

这样,铁就形成了一个微小的电池,在阳极处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处发生还原反应。

3. 电解质:对于铁腐蚀,溶解在水中的电解质(如盐或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解质中的阴阳离子会与铁表面的电子发生反应,促使电流在铁表面上流动,并引发腐蚀过程。

4. 腐蚀速率影响因素:铁腐蚀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中一些因素包括环境湿度、温度、氧气浓度、电解质浓度、铁表面的形态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的存在与否等。

高湿度、高温、高氧气浓度、高电解质浓度等将加速铁腐蚀速率。

总而言之,铁腐蚀是一种电化学反应,涉及了铁与氧气或水的氧化还原反应、阳极与阴极的形成以及溶解在水中的电解质的作用。

腐蚀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章金属腐蚀的原理

第一章金属腐蚀的原理

标准氢电极
电极电势的测定

用标准氢电极与其它各种标准状态下 的电极组成原电池,测得这些电池的电动 势,从而计算各种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氢电极 待测电极


E
( ) ()
Hale Waihona Puke 参比电极*使用标准氢电极不方便,一般常用易于 制备、使用方便且电极电势稳定的甘汞 电极或氯化银电极等作为电极电势的对 比参考,称为参比电极。 如:右图的甘汞电极: Pt∣Hg∣Hg2Cl2∣Cl当c (KCl)为饱和溶液(1M, 0.1M) 时, =0.2412V (0.2801V, 0.3337V)
1.2金属电化学腐蚀倾向的判断
一、电极电位与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

金属单质+环境→金属化合物+热量 能量差为
G G M n G M
G <0,金属单质处于高能态,不稳定,金属能
被腐蚀; G >0,金属不能被腐蚀。
常见的去极剂

氢离子
2H++2e→H2↑ 溶解在溶液中的氧 O2+H2O+4e→4(OH)O2+ 4H++ 4e→2H2O 金属离子 Zn+Cu2+= Cu↓ + Zn2+ 阴极反应 Cu2++2e= Cu↓ Zn+2Fe3+= 2Fe2+ + Zn2+ 阴极反应 Fe3++e= Fe2+

双电层
1.溶解趋势>沉积趋势时 金属→离子,进入溶液,金属表面呈负电性,吸附溶液 中的正离子→第一类双电层; 2.溶解趋势<沉积趋势时 离子沉积在金属表面,金属表面呈正电性,吸附溶液中 的负离子→第二类双电层; 3.吸附双电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M / M n E
0 M / M n
RT ln M n nF
EM/Mn+—金属离子活度为 时金属的平衡电极电位; E0M/Mn+—金属离子活度为1时金属的平衡电极电位(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 R—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 F—法拉第常数, n—参与反应的电子数, αMn+—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活度
§2.4 电极的极化作用
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是由于形成了腐蚀原电池。而任一个
腐蚀原电池的反应包活两个电极过程及一个液相传质过程。电极 过程涉及电极/溶液之间电荷的传递,即在界面上必然发生电极反
应。电极反应速度决定于金属溶解的快慢和腐蚀电流的大小。因
而我们要弄清影响电极反应速度亦即金属电化学腐蚀速度的各种 因素和变化规律,从而提出控制反应速度的有效措施。金属电化
Zn+2H+→Zn2++H2↑ (整个电极反应)
§2.2 电化学腐蚀原理
2.2.1 腐蚀原电池 铜锌电池作用的结果:锌溶解了,即锌在电解质溶液中受到了腐 蚀。所以,电化学腐蚀是原电池作用的结果,这种原电池称为腐 蚀原电池.或称腐蚀电池。
铜锌电池中锌电极,因为它是一种 较活泼的金属,电位较负,容易失 去电子而溶解成为正离子,就遭到 腐蚀;而铜的电位较正,不易失去 电子,不溶解而不腐蚀。阳极锌与 阴极金属电位差愈大,锌的腐蚀速 度愈快。如果我们将铜和锌直接接 触,并一起浸入稀硫酸水溶液中, 也将发生与上述原电池同样的反应
§2.4 电极的极化作用
2.4.2 产生极化的原因
腐蚀电池在未接通前,两个电极上都达到电荷平衡,没有电流流过,电路 (1) 活化极化 一旦接通,两个电极上的平衡即遭破坏,发生了电子从阳极向阴极转移的 在腐蚀电池中,金属失去的电子通过金属 (或导线)可非常迅速地从阳极流 过程,随着电子的转移,电极电位发生相应的变化 ——极化。 (2) 浓差极化 到阴极,但金属离子溶解的速度却很慢,这样就引起阳极双电层上负荷 阳极过程中产生的水化金属离子首先进入阳极表面附近的溶液中,若水 (3) 电阻极化 1. 阳极极化的原因 减少,过多的正电荷积累,结果使阳极电位向正的方向移动,产生阳极 化金属离子向外扩散得很慢,就会使阳极附近的液层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阳极过程是金属失去电子,金属离子从晶体转移到溶液中形成水化离子的 某些金属在一定条件下有阳极电流流过时易在表面生成致密的保护膜,使 极化。由于这一原因引起阳极过程阻滞产生的极化称为活化极化,又称 过程: 逐渐增加,阻碍了金属的继续溶解,引起阳极过程阻滞,必然使阳极电 得金属的溶解速度显著降低,电极过程受到阻滞,阳极电位剧烈地向正的 n n 电化学极化。 M ne mH O M mH2O ne 位往正的方向移动,产生阳极极化,由此引起的极化称为浓差极化。 2 方向移动。由于保护膜的形成,使电池系统的电阻也随着增加,故由此引
§2.2 电化学腐蚀原理
2.2.1 腐蚀原电池 将锌片和铜片浸入稀硫酸水溶液中,再用导 线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原电池(图2-1)。这时 由于锌的电位较低,铜的电位较高,它们各 自在电极/溶液界面上建立的电极过程平衡 遭到破坏,并在两个电极上分别进行电极反 应,这时就有电流产生。电子自负极通过外 导线流向正极,即从锌片流向铜片,电流则 从正极流向负极,即从铜片流向锌片。 锌电极(阳极): Zn→Zn2++2e (氧化反应) 铜电极(阴极): 2H++2e→H2↑ (还原反应)
起的极化称为电阻极化。 只要该过程受到阻滞,就会产生阳极极化,影响上述阳极过程的因素有三:
§2.4 电极的极化作用
2.4.2 产生极化的原因 2.阴极极化的原因 阴极过程是溶液中吸收电子的物质D,亦即去极化剂〔如溶液中 的氢离子和溶解氧),在阴极吸收电子的过程:
D + e→[D· e] 影响该过程的因素有两个: (1)活化极化 若由阳极来的电子过多,去极化剂吸收电子的反应慢,则在阴极积累剩余电 子,电子密度增加,使阴极电位越来越负,即产生了阴极极化。这种极化亦 称为电化学极化。 (2)浓差极化 溶液中的去极化剂向阴极表面扩散较慢.或阴极反应产物向外扩散较慢,都 会引起阴极电位向负的方向移动,引起阴极极化。
学腐蚀过程中所发生的极化作用和去极化作用是影响金属腐蚀速
度的主要因素。
§2.4 电极的极化作用
2.4.1 电极的极化
一块孤立的金属上同时进行两个电极反应时,能得到某一个稳定的电位。 由于电流流过而引起腐蚀电池两电极间电位差减小的现象称为电池的极化, 它的数值既不等于阳极反应的平衡电位,也不等于阴极反应的平衡电位, 阳极电位向正的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阳极极化,阴极电位向负的方向移动 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个现象就是由于电极的极化作用引起的结果。 的现象称为阴极极化。腐蚀电池极化可使腐蚀电流强度减少,从而降低了 金属的腐蚀速度。如果没有极化现象发生,电化学的腐蚀速度要比实际观 察到的快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从电化学保护的观点看,极化作用是非 常有利的,探讨产生极化作用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对研究金属腐蚀与防 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电化学腐蚀原理
金属与环境介质发生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过程称
为电化学腐蚀。主要是金属在电解质溶液、天然水、海 水、土壤、熔盐及潮湿的大气中引起的腐蚀。它的特点 是在腐蚀过程中,金属上有腐蚀电流产生,而且腐蚀反应 的阳极过程和阴极过程是分区进行的。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基本上是原电池作用的结果。
§2.4 电极的极化作用
2.4.3 极化曲线图
如图2-9所示,用控制电流的方法就可测出不同电流下的电极电位。当可 变电阻很大时,外电路流过很小的电流,然后减小可变电阻,外电路电 流逐渐增大,这时观察到伏特表上电压的读数减小。当外电路电阻降至 最小值,接近电池短路状态时,通过的电流量大,伏特表上的电压最小, 这说明通过两个电极的电流愈大,它们的极化愈严重,于是两极间的电 位差愈小。
为了单独研究阴极与 阳极的极化,可以在 上述试验的同时,分 别测定它们的电位变 化,可得到阴极和阳 极的电位随电流增大 而变化的曲线,如图 2-10所示。此图称为 极化曲线图。
§2.4 电极的极化作用
2.4.4 腐蚀体系的控制因素 阴极控制的腐蚀过程
金属腐蚀时,电极极化作用主要发生在阴极上,而阳极极化作用较小,如 图2-13所示。金属腐蚀速度主要由阴极反应决定。所以,这种条件下可通 过改变阴极极化曲线斜率来控制腐蚀速度。例如金属Fe、Cu等在中性或 碱性电解液中的腐蚀都与溶解氧在阴极的还原反应有关。采取脱氧的方法, 降低溶液中氧的浓度以增加阴极极化阻力,可达到明显的缓蚀效果。
§2.3 金属的电极电位
2.3.1 双电层理论
类型A:金属水化离子带正电,留在金 属表面的电子带负电,由于正负电荷相 互吸引,于是在与溶液接触的金属表面 聚集一定数量的电子,形成了负电层; 在与金属接触的溶液层中聚集一定数量 金属离子,形成了正电层。即在金属/ 溶液界面上形成了双电层。 类型B:如果金属离子的键合能超过金 属离子的水化能,则金属表面可能从溶 液中吸附一部分正离子,结果在金属表 面带正电,与金属表面相接触的液层带 负电,形成了另一种双电层。
§2.5 电极的去极化作用
凡是能消除或减少极化作用的电极过程叫做去极化。阳极发生的去极化作用 称为阳极去极化;阴极发生的去极化作用称为阴极去极化。能阻止极化过程 进行的物质称为去极化剂。 很显然,去极化的电极过程将大大加快金属的腐蚀速度。所以从防止或减少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角度出发,不希望有去极化的电极过程产生。为了控制这 一过程的进行,需要研究产生去极化作用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5.1 产生去极化作用的原因 1. 阳极去极化的原因 2. 由于阳极保护膜遭到破坏,如不锈钢在硝酸中生成一层氧化物保护膜, 阴极去极化的原因 (1) 从而发生阳极极化。若在溶液中加入氧离子,就会破坏这层保护膜,使不 (1)去极化剂容易到达阴极表面,或阴极表面的反应产物向外扩散速度快, 锈钢的腐蚀速度大为增加。 就会发生阴极去极化作用,如搅拌溶液可加快阴极反应的进行。 (2) 溶解的金属离子加速离开阳极表面,如铜在氨水或铵盐溶液中能生成铜 铵络离子 [Cu(NH3)4]2+,使阳极表面附近的液层中铜离子浓度降低,金属的 (2)所有能在阴极获得电子的过程都可以产生阴极去极化作用。其中以氢离 腐蚀加快。 子的去极化作用和氧去极化作用最为重要。
§2.2 电化学腐蚀原理
2.2.2 腐蚀电池的电极过程 发生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金属表面上的不同区域或不同金属在腐蚀介质中存在着电极电
位差,
(2)具有电极电位差的两电极处于短路状态, (3)金属两极都处于电解质溶液中。 阳极:金属离子从阳极转入溶液,在阳极-溶液界面上发生氧化反应而释 放电子; 阴极:在溶液-电极界面上发生接受电子的还原反应。 这两种反应除有分子、离子外,还有电子参加反应,故叫电化学反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2 电化学腐蚀原理
2.2.2 腐蚀电池的电极过程 金属电化学腐蚀由下列三个过程组成: (1)阳极过程,即金属溶解: M+n· ne→Mn+ + ne (2)电子从阳极区流入阴极区, (3)阴极过程,从阳极区来的电子被去极化剂(如酸性溶液中的 氢离子或中性和碱性溶液中的溶解氧等)所吸收。 氢离子的还原反应: H++e→H H+H → H2
由于双电层的形成,在金属和溶液的界面上产生了电位差
§2.3 金属的电极电位
2.3.1 双电层理论
金属电极电位的大小是由金属表面双电层的电荷密度(单位面积上的电荷数 )决定的。金属表面的电荷密度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它取决于金属的性质。 此外,金属表面状态、温度以及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等都对金属的电极 电位有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能斯特方程式来表示:
阳极控制的腐蚀过程
金属腐蚀时,电极极化作用主要发生在阳极上,而阴极极化作用较小,如 图2-14所示。金属腐蚀速度主要由阳极反应决定。所以任何影响阴极反应 的因素都不会使金属的腐蚀速度发生明显变化,而任何能增大阳极极化率 的因素都能使腐蚀速度减小。例如能在溶液中形成钝态的金属或合金,能 急剧地降低腐蚀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