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比较

合集下载

试比较六国论,阿房宫赋,过秦论三篇文章的议论角度的异同 阿房宫赋有关文章

试比较六国论,阿房宫赋,过秦论三篇文章的议论角度的异同 阿房宫赋有关文章

试比较六国论,阿房宫赋,过秦论三篇文章的议论角度的异同阿房宫赋有关文章【篇一】试比较六国论,阿房宫赋,过秦论三篇文章的议论角度的异同同论一史见仁见智——《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作者:likegang ●程海林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过秦论》先列举论据进行分析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嘎然而止;《六国论》先提出论点,然后用论据加以论证,引申劝戒。

这又可将两文结尾区别开来。

八、从议论方法看三《过秦论》是纵式对比,得出“秦朝>秦国>九国>陈涉”这样的结果,而陈涉居然能击垮强秦,其原因就在秦自身的弊端。

《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

《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

另外,《六国论》中有引证,而其他两文没有;《过秦论》《阿房宫赋》中有铺张渲染,《六国论》中却不明显。

不过两文的铺张又不尽相同:《过秦论》只是详尽的描写,而《阿房宫赋》则是夸张的笔法。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同论一史见仁见智高中语文课本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

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

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

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

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西汉初年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阅读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阅读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部著作是我国几千年来历史发展和转折中重要的政治著作,这三部著作更是我国历史研究发展的重要贡献。

秦始皇在他森严的统治下的秦朝南征北伐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非凡成就,但是因其统一的统治方式,引发了许多对它权威的质疑和反对。

而《过秦论》就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反对统一的著名著作。

它的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他用论说的方式在文章中质疑秦始皇的统治,挑战秦始皇所追求的统一,墨子提出了一种反秦统治的模式,主张以自然和政治平衡统治地区,提供给民众更大的自由,加强邻国间的联系,减少敌对势力之间的争斗,而实现和平统一。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思想家荀子撰写的著作《六国论》,荀子以其独到的政治见解,重新把中国地域政治的状况分成六个主要的政治中心,分别为秦、赵、楚、齐、燕、魏,并提出国家治理的智慧思路和君主统治的思想,这一思想建立了中国几千年来君主专制形式的统治,强调君主要以理智与情操来统治,以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社会环境,使有利的政治秩序得以发挥,使国家的政治稳定,把国家的繁荣和国人的幸福放在首位全方位地去完善政治秩序。

《阿房宫赋》是关于秦始皇的著作,由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所作,文章描述了秦始皇所建立的全新政权朝代,秦始皇以巨大的魄力统一全国,一改分裂一迷乱的政局状况,使中国迎来了全新的局面。

文中对秦始皇的政治手腕、整个国家统一,以及全新的统治手段等方面点评,运用成语比喻的方式轻喻统治和变革的政治大智慧,使得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大一统朝代。

从《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部著作之比较阅读来看,这三部著作梦想启迪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它们在各自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过秦论》用反思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反秦统治模式,主张一种以自然和政治平衡统治地区,提供给加强邻国间的联系,减少敌对势力之间的争斗等原则。

而《六国论》从地域上重新将中国政治状况进行了分割,他把整个中国未来的统一作为他的目标,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如何统治一个大国,以及怎样才能实现一个有效的政治秩序。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异同比较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异同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异同比较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不可 战胜
欲 抑 先 扬
对 比
亡 陈涉起义,并起亡秦 ⑤ (极写陈涉之平凡以反衬灭秦之易) 分析 力量 原因 对比 (议) 照应 ⑥ 前文 秦:国力、地利依旧 陈涉:四方面与九国不可同年而语 以区区地致万乘、序八州、朝同列①②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③④ 七庙隳,身死人手⑤
不堪 一击
仁义 不施 而攻 守之 势异 也
《过秦论》与 《阿房宫赋》 《六国论》的 比较阅读
一.行文思路
兴亡 过程 (叙) 兴
过 秦 论
① 地理、雄心、政策、成果 崛起 秦国:扩张,有余力--宰割、分裂 ② 诸侯:合力弱秦,割地自保--请服,入朝 发展 (极写诸侯之强以衬托秦国之强) ③④ 攻③:吞二周,亡诸侯,取百越,却匈奴 鼎盛 守④:愚民、弱民、防民
二.行文思路
叙述 描写
雄伟壮观 的阿房宫
统一建筑 宏伟瑰丽 宏大宽广 美人之多 珍宝之富 对比事例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阿 房 宫 赋
阿房宫内 美人珍宝
由描写 转为议论 总结教训 警示当世
借古
议论 抒情
戒奢爱民
讽今
铺 采 摛 文 体 物 言 志
三 .较 阅 读
《过秦论》

文体
角度
论点 主旨
论 秦残暴不仁而亡
四.《六国论》的论证结构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中心 论点
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 独完
北宋王朝 (借古讽今)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自然引出第一分论点,第二 分论点用一问一答提出,引人思考,突出强调中心论点。
五.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的异同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文赋 异 文体 史论,近似赋体 史论 角度 秦残暴不仁而亡 六国失策而亡 秦骄奢淫逸而亡 结构 先叙后议,以叙为主 先议后叙,以议为主 先铺叙描写,后评论 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 主旨 要施仁义, 勿重蹈亡秦覆辙 语言 同 内容 主旨 论证 介于两文之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求同存异 深入理解——《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

求同存异 深入理解——《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

求同存异深入理解——《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三篇著作均出自晚期六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
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态度。

三者具有共性又有异性,深刻反映出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对当下社
会问题的理解。

首先,《过秦论》「否定尊王攘夷论」对抗晋文宗,认为需要平等、宽容的态度来实现和平,以互惠互利的施政方式来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这一观点充满着温和及合理的思想,
深深地反映出《过秦论》的作者对和谐文明的热爱。

其次,《阿房宫赋》和《六国论》也反映出社会百态,让人对社会展开解读。

《阿房宫赋》描写了隋朝地区“金碧辉煌”之美景,充分考虑到人与国家之间融合之美。

《六国论》重视
个体参与,着重论述乐于抓住“精气神”的政治,以谋诸人之好,这反映出当时的个性与观
念的抉择。

最后,三者的思想共性也透露出当时很多人逐渐抛弃尊崇中央,开始向兼容并包的思想看齐并落实行动。

当时或许是一个政治剧变前夕,因此这些著作流露出想要改良社会,同时把实业社会与精英学术文化结合的明确思想。

总之,诸作折射出社会变革时期著名人士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理解,既有温和合理的思想渊源,也有对个体参与、乐于抓住“精气神”的政治的思考,切实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态,以
及当时人们的普遍思想。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

这三文既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又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
• 不过,《过秦论》侧重说秦的残暴不 仁,《阿房宫赋》则偏重于斥责秦的 骄奢荒淫,也说及六国不爱百姓。
五、从结论来看
• 《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 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 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
• 《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 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 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 国之下的结论。
九、从作者的见解和局限看
• 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 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他也没看到秦统一 的意义。
• 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 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
• 贾谊指出秦的灭亡在于不施仁义,也看到人民 力量的强大,这是的矛盾,当然更提不出解决这一矛盾的 根本方法。
七、从议论方法看
• 三篇文章虽然都运用对比,但方式不同:《过秦论》是 纵式对比,得出“秦朝>秦国>九国>陈涉”这样的结 果,而陈涉居然能击垮强秦,其原因就在秦自身的弊端。
• 《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 免灭亡,但情况有别。
• 《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
• 另外,《六国论》中有引证,而其他两文没有;《过秦 论》《阿房宫赋》中有铺张渲染,《六国论》中却不明 显。不过两文的铺张又不尽相同:《过秦论》只是详尽 的描写,而《阿房宫赋》则是夸张的笔法。
三、从文章主旨看
• 《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西汉初年,战事甫 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 莫蹈暴秦覆辙。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西汉初年,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赏析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赏析

同中见异各具特色——《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赏析川雪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

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

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正如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这就是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下篇)作者论述秦王朝兴亡及其原因,目的是讽劝汉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

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国势衰微,可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的忧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二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

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

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正如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这就是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下篇)作者论述秦王朝兴亡及其原因,目的是讽劝汉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

过秦论(相关资料)

过秦论(相关资料)

过秦论(相关资料)同论一史见仁见智——《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高中语文课本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六国论》和《过秦论》《阿房宫赋》的比较阅读

《六国论》和《过秦论》《阿房宫赋》的比较阅读
《六国论》和《过秦论》 《阿房宫赋》的比较阅读
三篇经典文学作品在历史传承和社会价值上有着重要地位。本文将以比较的 方式探究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与共通之处。
《六国论》和《过秦论》的比较
六国论
强调兵家必争的军事思想,提倡“臣道不信而终于 信”的外交策略,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过秦论
探究了历史的规律:秦朝能够一统天下的主要原 因,是因为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阿房宫赋的主题和背景
纪实主义
通过真实的历史事实和精 致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一 幅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华 丽画卷。
背景事件
《阿房宫赋》是司马迁笔 下的一篇叙事文学,描述 了项羽在攻下咸阳后在阿 房宫内的豪华生活。
文化变迁
表达了古代文艺重视富丽 堂皇的趋向,同时反映了 对西周传统文化的批判。
六国论的写作动机和历史背景
1
写作动机
司马迁为了正视中国六国时期的分裂状况,编写了这部杰出的历史著作。
2
历史背景
杀兄之仇的发生,掀起了中国历史上名震天下的楚汉战争。成书于汉朝,政治环 境影响深远。
3
深刻洞察
提倡士人以德为立身之本,反对以战争扩张国土的野心。
过秦论的论点和思想内涵
1 政治洞察
明确强调了政治体制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指出中央集权是统一中国的关键。
2 行政方法
推崇“兵不厌诈”的策略,提出集权的治国方略。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 哲学思考
揭示了深刻的历史规律和人性弱点,成为中国思想史中扬名海内外的巨著。
六国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反映
分裂状态再现 异族侵入威胁
思想文化分歧
贵族政治割裂了六国,加快了亡国的比赛。
大量游牧民族的介入多方角力,军事竞争日 趋激烈。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赏析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赏析

同中见异各具特色——《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赏析川雪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

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

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正如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这就是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下篇)作者论述秦王朝兴亡及其原因,目的是讽劝汉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

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国势衰微,可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的忧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文章的异同分析文章举报任务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文章的异同分析文章举报任务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作品原⽂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或⽈:六国互丧(sàng),率(shuài)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则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jué)先祖⽗暴(pù)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如弃草芥。

今⽇割五城,明⽇割⼗城,然后得⼀⼣安寝。

起视四境,⽽秦兵⼜⾄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bào)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薪不尽,⽕不灭。

”此⾔得之。

齐⼈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是故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丹⼟,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败⽽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jì)牧以谗诛,邯(hán)郸(dān)为郡,惜其⽤武⽽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勿附于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秦之⼼礼天下之奇才,并⼒西向,则吾恐秦⼈⾷之不得下咽(yàn)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在六国下矣!贾谊的《过秦论》《过秦论》,论秦之过也。

原⽂分为上、中、下三篇。

载于《新书》第⼀卷,《⽂选》卷五⼗⼀。

上篇秦孝公据崤函(xiáo 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

与六国论相似的文言文

与六国论相似的文言文

与六国论相似的文言文
以下是五篇与《六国论》相似的文言文及其出处、意思和赏析:
1. 《过秦论》:贾谊所著,论述了秦亡的原因,指出秦统治者的暴政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与《六国论》一样,通过对历史的分析,阐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

2. 《阿房宫赋》:杜牧所著,借秦朝的灭亡来告诫当世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要爱惜民力。

3. 《伶官传序》:欧阳修所著,通过对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史实,总结出国家兴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4.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所著,劝诫唐太宗在政治上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义以麋民心。

5. 《出师表》:诸葛亮所著,向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

《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之比較——同論一史見仁見智高中語文課本中《過秦論》、《六國論》和《阿房宮賦》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處。

一、從評論の內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戰國時代六國滅亡、秦國統一這段史實。

二、從文章の主旨看三文都是為了借古諷今對作者所處朝代の帝王進行規勸《過秦論》希望漢文帝能以仁義治天下;《六國論》希望北宋統治者不要妥協投降;《阿房宮賦》則希望唐敬宗不要為了自己の享樂而勞民傷財。

三從論證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對比の手法,《過秦論》將九國與秦國、秦國與秦朝、陳涉與九國等分別作對比,《六國論》將秦於攻取之外所得與戰勝而得、六國中賂者與不賂者等情況進行對比,《阿房宮賦》將阿房宮建成の盛況與被焚時の慘景、“一人之心”與千萬人之心”等情況進行對比。

四、從結構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層推進の形式五從語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結合運用了對偶、排比、設問等修辭手法。

難怪不少學生在學習這三文後說它們很相似背誦時常會把三文中一些類似の句子記串,尤其是文章結尾論說部分最易相混。

不過若能細加推敲研讀就不難發現。

盡管它們對同一曆史現象所作の評論存在著許多相同之處但由於各位作者當時の曆史情況和所處の地位不同他們持論の角度、議論の主旨和語言等方面の差異還是明顯の。

一、從文體上看《六國論》是史論是篇議論文,•《阿房宮賦》是文賦是介於詩與散文之間而靠近散文の一種體裁,《過秦論》雖是史論但由於作者是個辭賦家所以這篇文章又近似賦體。

二、從語言上看基於不同の文體這三篇文章雖然在語言上都是整散結合,但《阿房宮賦》語言華麗整句多,《六國論》語言嚴謹散句多,《過秦論》介與二者之間。

《過秦論》《六國論》雖有整句但不押韻《阿房宮賦》是有部分押韻の如“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記住了這點就可將它與其他兩篇文章の結尾區別開來了。

三、從文章主旨看《過秦論》是因時而作意在規漢,西漢初年戰事甫定、人口稀少、經濟凋弊,急需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為此賈誼寫了這篇史論用以規勸漢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轍。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补充注释:
蜀山兀--形容词用作动词,指高高的蜀山变秃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 山。“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未云何龙--名词做动词,出现龙。 下句中的“虹”用法同此。 复道行空--通过空中。 高低冥迷--“冥”,昏暗。“迷”,分辨不清。
段意理解
设问: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 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地理环 境,从占地广、建筑物之高、建筑群布局, 从楼阁之多,设计工致、变化统一的布局, 从长桥、复道建造的复杂情况,从宫中的歌 舞之盛等角度来定阿房宫的。
(一)解题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 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关于赋,班固《两都赋》说:“赋者,古诗之 流也。” 刘勰《文心雕龙· 诠赋》说:“然赋也者, 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 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 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 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 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谜面:
半边林场半边坡,一曲牛歌一卷文。
(用拆字法猜一唐朝诗人)
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出身名门。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望 族,他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所撰《通典》一 书,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 杜牧诗歌创作成就突出,其以清丽自然的诗风在晚唐诗坛独 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因而称之为“小杜”;他又和李 商隐同时代且齐名被人们合称为“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城 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作“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 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赋”和古文方面也都 堪称大家。他对赋这种文体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 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 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 “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 历来被人们视 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初期的典范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
一、课文标题对比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阿房宫赋》中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不同于今天的“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往往发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

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而后两篇中的“论”,即议论、评论,这类文章,或阐明某个道理,或批驳别人的观点。

时代不同的文坛泰斗,他们选择了差不多同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作论据,都以标题暗示了题旨:或以秦亡旧事以讽今,或以六国破灭以谏时。

二、文章结构对比
《阿房宫赋》是杜牧针对唐敬宗“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的。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富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直抒胸臆,严正深沉,画龙点睛。

苏洵数十年潜心贯注,研读《战国策》,且晚年入仕,虽才识非凡,而风格显得雍容含蓄,老辣精炼。

他的《六国论》采用“先议———后叙———再议”的结构方式,使其文章显得内容繁杂,但又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有纵横家诡谲善辩的风格。

再看《过秦论》,它是贾谊在被汉孝文帝征召为博士时写的,年方二十,少年得志,英气逼人,作者宏词雄辩,洋洋洒洒,文章用四个段落铺写了六国诸侯创建霸业的史实,并在第五段精辟阐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作结,作者采用先蓄作“浩如江河之势”,最后以议作“点睛”之笔,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三、论证手法对比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这句名言,说明了论证手法是文章题旨与论据之间联系的逻辑纽带。

巧妙的论证手法,会使议论文的中心显得更为集中、鲜明、突出。

1.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具体对比见图表(下页) 。

2.《六国论》、《过秦论》都运用了喻证法,生动具体地阐析事理。

如《过秦论》中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何等生动地论述了陈涉动摇秦朝统治那摧枯拉朽的壮举!“子孙弃之不甚惜,如视草芥”,则系《六国论》生动形象地揭示“以地事秦”的荒谬行径的一种高妙的论证手法。

这里姑且把《阿房宫赋》也看成“论”,因为它的重点不在于“记”,而在于“讽喻”。

本篇开头的两个自然段,也有10 多处语言精美的贴切比喻。

(例略)
3.《六国论》还采用了引证法,使文章显得有理有据,令人叹服。

在剖析韩、魏、楚“赂秦力亏”以致破灭的基础上,作者援引了《战国策·魏策》的警句作结,有力地阐述了中心论点。

对比点
篇目《阿房宫赋》
1.第3 段用“一人之心”与“万人之心”对比, “取之尽镏铢”和“用之如泥沙”对比,接着写六个“多于”更具体地从各个方面来对比。

最后的“可怜焦土”与前段的“阿房出”,既是呼应,也是对照。

2.末段,作者把“灭六国者”和“族秦者”并提,进行假言推理上
的三组对比。

篇目《六国论》
1.“赂者”与“不赂者”对比。

2.“六国”“祖父”创业与六国子孙毁业对比。

3.燕赵“用兵”的始与终对比。

4.假言六国并力西向和六国赂秦对比。

5.北宋与六国对比。

篇目《过秦论》
1.六国联盟与秦国势力对比。

2.合纵缔交与纵散约败对比。

3.秦国和陈涉对比。

4.陈涉和六国对比。

5.秦国的兴盛与衰落对比。

四、表达方式对比
三篇文章因体裁有异,风格不尽相同。

《阿房宫赋》作者为了使阿房宫的衰更为怵目惊心,在篇首大写其当日之盛,杜牧深谙辩证法,懂得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更可以倍增其哀乐。

请看全赋开头,仅用十二个字交代了秦统一天下,阿房宫应运而生的背景和自然位置后,便紧接着对阿房宫建筑壮丽、美女众多、珍奇繁奢诸多方面的铺叙,作者手法娴熟,诡奇变幻,综合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声律铿锵的排比、句式严谨的对偶、大胆奇特的夸张和“示现”等修辞手法,气势盛,气氛浓,行云流水,了无一般辞赋晦涩呆板的痼疾。

后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排比、
对偶、夸张、设问等修辞手法,散骈交错、变化多姿。

但是在表达方式和文章韵味上,又迥然不同, 《过秦论》以叙为主,极力铺张,纵横捭阖,气势磅礴,大起大落,惊人警策;而《六国论》则以议为主,叙事简洁,条分缕析,首尾圆合,无懈可击。

五、选材方法对比
1.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一阶段的事实;《阿房宫赋》和《过秦论》还涉及秦朝灭亡的史事。

2.对于陈涉起义, 《过秦论》作了详细陈述, 《阿房宫赋》只用了“戍卒叫,函合举”一语进行高度概括。

显然,详写和略写都是根据文章的需要而决定的。

六、写作意图对比
三篇文章都是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阿房宫赋》借秦始皇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皇帝,希望唐敬宗不要因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

《过秦论》的主旨在于批评秦的过失,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希望汉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义治天下。

《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向秦割地求和,因而壮大敌人的力量,削弱自己实力,必然招致灭亡。

实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

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

但本文论述亦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