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ppt课件

合集下载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同论一史见仁见智高中语文课本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

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

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

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

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西汉初年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与雄厚的国力,一;一就是写作目的相同,都就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西汉文帝时代,就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二就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就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与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她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就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

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就是层出不穷。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就是写作目的相同,都就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就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就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

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就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但贾谊以她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瞧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与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她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过秦论》就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正如贾谊所说,她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就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阿房宫赋 六国论比较阅读 教学PPT课件

阿房宫赋 六国论比较阅读 教学PPT课件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 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 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 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 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 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 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 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 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
苏洵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来警告宋 朝统治者,不能用贿赂的方法对待辽和西夏,而要用武力要抵 抗。
均为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这节课我们辨析了辞赋和史论两种文体不同的特征,通过 朗读初步体会了两位作者倾注在文中的感情和气势,重点探讨 了作者理性思考的缘起,声音的要旨,内核三个问题。
下节课我们将探讨作者理性的声音在文中是如何呈现的。
阿房宫赋 六国论
学习任务: 1、了解赋、论不同的文体特征并在朗读中感受, 2、探讨作者理性思考的缘起,声音的要旨,内核三个问题。

“卿《赋篇》:“赋者,铺也;铺采摛(舒展;散 布;铺陈)文,体物写志也。”
内容重在: 摹写事物, 抒发情感, 表达思想。
如果拿杨雄的话作为一个标尺来衡量,这篇《阿房宫赋》,堪称 诗人之赋,其实我们更应把它理解成“士人之赋”,因为我们能感受 到他写这篇赋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以士大夫的身份来写的,当时 其胸中一定激荡着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第四个问题:理性的声音如何呈现?
《阿房宫赋》理性的声音如何呈现?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一、课文标题对比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阿房宫赋》中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不同于今天的“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往往发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

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而后两篇中的“论”,即议论、评论,这类文章,或阐明某个道理,或批驳别人的观点。

时代不同的文坛泰斗,他们选择了差不多同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作论据,都以标题暗示了题旨:或以秦亡旧事以讽今,或以六国破灭以谏时。

二、文章结构对比《阿房宫赋》是杜牧针对唐敬宗“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的。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富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直抒胸臆,严正深沉,画龙点睛。

苏洵数十年潜心贯注,研读《战国策》,且晚年入仕,虽才识非凡,而风格显得雍容含蓄,老辣精炼。

他的《六国论》采用“先议———后叙———再议”的结构方式,使其文章显得内容繁杂,但又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有纵横家诡谲善辩的风格。

再看《过秦论》,它是贾谊在被汉孝文帝征召为博士时写的,年方二十,少年得志,英气逼人,作者宏词雄辩,洋洋洒洒,文章用四个段落铺写了六国诸侯创建霸业的史实,并在第五段精辟阐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作结,作者采用先蓄作“浩如江河之势”,最后以议作“点睛”之笔,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三、论证手法对比“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这句名言,说明了论证手法是文章题旨与论据之间联系的逻辑纽带。

巧妙的论证手法,会使议论文的中心显得更为集中、鲜明、突出。

1.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具体对比见图表(下页) 。

2.《六国论》、《过秦论》都运用了喻证法,生动具体地阐析事理。

如《过秦论》中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何等生动地论述了陈涉动摇秦朝统治那摧枯拉朽的壮举!“子孙弃之不甚惜,如视草芥”,则系《六国论》生动形象地揭示“以地事秦”的荒谬行径的一种高妙的论证手法。

过秦论与六国论比较通用课件

过秦论与六国论比较通用课件
六国的衰落
《六国论》则主要分析了六国在战国时期的衰落原因,探讨了六国未能有效联合抗秦的深层次原因。
论述方式的比较
铺陈叙事
《过秦论》采用了大量铺陈叙事的方 式,通过对秦朝的崛起和覆灭过程的 描述,揭示了历史的必然规律。
对比分析
《六国论》则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比六国的不同情况,深入剖析 了六国的衰落原因。
对后世的影响
《过秦论》
作为一篇论述秦朝兴衰的文章,对后世的朝 代更迭和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提供 了对秦朝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等重大历史 事件的分析,为后世提供了历史借鉴。
《六国论》
通过对战国时期六国灭亡原因的探讨,对后 世的国家治理和外交政策产生了影响。它强 调了国家团结、政策策略的重要性,为后世 的国家发展提供了启示。
《过秦论》的作者及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初期 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其《过秦论 》旨在探讨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强 调了仁义的重要性。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经历了秦朝的统一 和覆灭,各诸侯国逐渐认识到仁义与 国家长治久安的关系。
《六国论》的作者及背景
苏洵(1009-1066年),北宋文学家, 其《六国论》旨在分析六国灭亡的原 因,强调了国家应强兵而非赂敌。
通过比较两篇文章的作者及背景,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下对 国家治理的不同思考。《过秦论 》强调仁义治国,《六国论》强 调强兵抗敌,两者虽有不同,但 都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探索和思考。
03
《过秦论》与《六国论》的 内容比较
主题比较
秦朝的崛起与覆灭
《过秦论》主要论述了秦朝的崛起和覆灭,揭示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以及统治策略的失败。
01 02
深入研究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细节

最新《六国论》和《过秦论》《阿房宫赋》的比较阅读ppt课件

最新《六国论》和《过秦论》《阿房宫赋》的比较阅读ppt课件
外部资源
C/T = 45 sec C/O = 30 mins 3 Shifts 2% Scrap
数据筐
I
300 pieces 1 Day
库存或队列时间
Weekly
卡车运货
推式箭头
通用图标
操作工
物流流向/来自外部资源
max 20 pieces
FIFO
先进现出顺序流
超市
Uptime
1-pc flow
改进方案
分析的结构 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
语言的运用
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 等修辞手法;
语言不同:
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 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 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 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 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 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 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六国论》先提出论点(论点在前), 然后用论据加以论证,引申劝戒。
作者的见解和局限也有差别:
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 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 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更没看 到秦统一的意义。
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 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人民 的力量。
主旨不同:
《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劝汉。汉初战事甫定,人 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 谊写此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 庸荒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 此赋,借秦统治者茺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 应当节俭爱民。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不可 战胜
欲 抑 先 扬
对 比
亡 陈涉起义,并起亡秦 ⑤ (极写陈涉之平凡以反衬灭秦之易) 分析 力量 原因 对比 (议) 照应 ⑥ 前文 秦:国力、地利依旧 陈涉:四方面与九国不可同年而语 以区区地致万乘、序八州、朝同列①②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③④ 七庙隳,身死人手⑤
不堪 一击
仁义 不施 而攻 守之 势异 也
《过秦论》与 《阿房宫赋》 《六国论》的 比较阅读
一.行文思路
兴亡 过程 (叙) 兴
过 秦 论
① 地理、雄心、政策、成果 崛起 秦国:扩张,有余力--宰割、分裂 ② 诸侯:合力弱秦,割地自保--请服,入朝 发展 (极写诸侯之强以衬托秦国之强) ③④ 攻③:吞二周,亡诸侯,取百越,却匈奴 鼎盛 守④:愚民、弱民、防民
二.行文思路
叙述 描写
雄伟壮观 的阿房宫
统一建筑 宏伟瑰丽 宏大宽广 美人之多 珍宝之富 对比事例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阿 房 宫 赋
阿房宫内 美人珍宝
由描写 转为议论 总结教训 警示当世
借古
议论 抒情
戒奢爱民
讽今
铺 采 摛 文 体 物 言 志
三 .较 阅 读
《过秦论》

文体
角度
论点 主旨
论 秦残暴不仁而亡
四.《六国论》的论证结构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中心 论点
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 独完
北宋王朝 (借古讽今)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自然引出第一分论点,第二 分论点用一问一答提出,引人思考,突出强调中心论点。
五.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的异同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文赋 异 文体 史论,近似赋体 史论 角度 秦残暴不仁而亡 六国失策而亡 秦骄奢淫逸而亡 结构 先叙后议,以叙为主 先议后叙,以议为主 先铺叙描写,后评论 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 主旨 要施仁义, 勿重蹈亡秦覆辙 语言 同 内容 主旨 论证 介于两文之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求同存异 深入理解——《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

求同存异 深入理解——《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

求同存异深入理解——《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三篇著作均出自晚期六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
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态度。

三者具有共性又有异性,深刻反映出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对当下社
会问题的理解。

首先,《过秦论》「否定尊王攘夷论」对抗晋文宗,认为需要平等、宽容的态度来实现和平,以互惠互利的施政方式来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这一观点充满着温和及合理的思想,
深深地反映出《过秦论》的作者对和谐文明的热爱。

其次,《阿房宫赋》和《六国论》也反映出社会百态,让人对社会展开解读。

《阿房宫赋》描写了隋朝地区“金碧辉煌”之美景,充分考虑到人与国家之间融合之美。

《六国论》重视
个体参与,着重论述乐于抓住“精气神”的政治,以谋诸人之好,这反映出当时的个性与观
念的抉择。

最后,三者的思想共性也透露出当时很多人逐渐抛弃尊崇中央,开始向兼容并包的思想看齐并落实行动。

当时或许是一个政治剧变前夕,因此这些著作流露出想要改良社会,同时把实业社会与精英学术文化结合的明确思想。

总之,诸作折射出社会变革时期著名人士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理解,既有温和合理的思想渊源,也有对个体参与、乐于抓住“精气神”的政治的思考,切实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态,以
及当时人们的普遍思想。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

这三文既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又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
• 不过,《过秦论》侧重说秦的残暴不 仁,《阿房宫赋》则偏重于斥责秦的 骄奢荒淫,也说及六国不爱百姓。
五、从结论来看
• 《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 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 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
• 《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 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 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 国之下的结论。
九、从作者的见解和局限看
• 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 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他也没看到秦统一 的意义。
• 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 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
• 贾谊指出秦的灭亡在于不施仁义,也看到人民 力量的强大,这是的矛盾,当然更提不出解决这一矛盾的 根本方法。
七、从议论方法看
• 三篇文章虽然都运用对比,但方式不同:《过秦论》是 纵式对比,得出“秦朝>秦国>九国>陈涉”这样的结 果,而陈涉居然能击垮强秦,其原因就在秦自身的弊端。
• 《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 免灭亡,但情况有别。
• 《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
• 另外,《六国论》中有引证,而其他两文没有;《过秦 论》《阿房宫赋》中有铺张渲染,《六国论》中却不明 显。不过两文的铺张又不尽相同:《过秦论》只是详尽 的描写,而《阿房宫赋》则是夸张的笔法。
三、从文章主旨看
• 《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西汉初年,战事甫 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 莫蹈暴秦覆辙。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西汉初年,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16《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16《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运用了大量的、叠韵词以及双声兼叠韵的 词,声母的特点是短促,韵母的特点是舒长, 声音的组合含有相同或相似的语音成分,或 促节,或荡漾,或兼而有之,使得音节更富 于起伏变化。
②抑扬跌宕之美
情境导入 活动目标 活动过程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活动展示:(2)《六国论》中的论点、论证内容与论证方法。
论证内容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行文思路 观点
第一部分(第1至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
《阿房宫赋 杜牧

(唐

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 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至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 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得出结论
记叙 议论
秦国速亡 ,在于骄 奢。
。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
活动展示:(2)《六国论》的表达特点
①故意设问,立论周密。 作者在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之后就故意用了一个设问句:“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这一疑问也正是别人的疑问,所以作者在别人未问之前自己首先发问,并给了一个明确答复: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使文章的立论更完备,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 ②善用夸张,感染力强。 如作者在论证“赂秦而力亏”这一分论点的时候,就把历史上发生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事实 缩小到一两天之内:“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这种夸张的说法突出了割城 数量的众多和次数的频繁,同时也说明了苟且偷安者狼狈的窘态和一时的安宁。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ppt课件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ppt课件
• 《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 其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 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 演。
六、从结构来看
• 三篇文章虽然都采用逐层推进的方式, • 但《阿房宫赋》前两段是铺叙、描写,后两
段转入评论,持论有据。 • 《过秦论》和《六国论》虽同是论文,但结
构却不同:《过秦论》先列举论据进行分析 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嘎然而止;《六国论》 先提出论点,然后用论据加以论证,引申劝 戒。
法。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 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 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 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 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 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 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不同之处
一、从文体上看
• 《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 • 《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
• 不过,《过秦论》侧重说秦的残暴不 仁,《阿房宫赋》则偏重于斥责秦的 骄奢荒淫,也说及六国不爱百姓。
五、从结论来看
• 《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 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 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
• 《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 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 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 国之下的结论。
三、从文章主旨看
• 《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西汉初年,战事甫 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 莫蹈暴秦覆辙。
•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 庸荒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 写了这篇赋,借秦统治者茺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 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作品原⽂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或⽈:六国互丧(sàng),率(shuài)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则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jué)先祖⽗暴(pù)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如弃草芥。

今⽇割五城,明⽇割⼗城,然后得⼀⼣安寝。

起视四境,⽽秦兵⼜⾄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bào)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薪不尽,⽕不灭。

”此⾔得之。

齐⼈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是故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丹⼟,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败⽽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jì)牧以谗诛,邯(hán)郸(dān)为郡,惜其⽤武⽽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勿附于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秦之⼼礼天下之奇才,并⼒西向,则吾恐秦⼈⾷之不得下咽(yàn)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在六国下矣!贾谊的《过秦论》《过秦论》,论秦之过也。

原⽂分为上、中、下三篇。

载于《新书》第⼀卷,《⽂选》卷五⼗⼀。

上篇秦孝公据崤函(xiáo 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③“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 秦亡的灭因。岂不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而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导致戌卒叫,函谷举,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
④“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 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由 此观之,秦在五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收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 以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收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几千年 以后的凡人、陈良宇、杨达才、薄熙来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 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 ⑤“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 吾谏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 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 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鸣呼!秦亡,因无治世能臣也。” ⑥亚圣孟子问:“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愕,“没有”。孟子于是微 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国游了一回。看见狗豕贪人食而 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鸣呼,秦国方统一 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阿房宫赋
(唐)杜牧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 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 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 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 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 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 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 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 亦不甚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之处
一、从文体上看
• 《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 • 《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
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 • 《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
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 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
• 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 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 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 介与二者之间。《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 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 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 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九、从作者的见解和局限看
• 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 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他也没看到秦统一 的意义。
• 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 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
• 贾谊指出秦的灭亡在于不施仁义,也看到人民 力量的强大,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他没认识到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始终存在着不 可调和的矛盾,当然更提不出解决这一矛盾的 根本方法。
• 《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 其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 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 演。
六、从结构来看
• 三篇文章虽然都采用逐层推进的方式, • 但《阿房宫赋》前两段是铺叙、描写,后两
段转入评论,持论有据。 • 《过秦论》和《六国论》虽同是论文,但结
构却不同:《过秦论》先列举论据进行分析 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嘎然而止;《六国论》 先提出论点,然后用论据加以论证,引申劝 戒。
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三,从论证方法上看
•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 《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
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
• 《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 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
• 《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 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 况进行对比;
• 不过,《过秦论》侧重说秦的残暴不 仁,《阿房宫赋》则偏重于斥责秦的 骄奢荒淫,也说及六国不爱百姓。
五、从结论来看
• 《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 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 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
• 《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 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 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 国之下的结论。
这三文既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又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过秦论》、《六国论》和 《阿房宫赋》比较阅读
相同之处
一、从评论的内容看
•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 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
二,从文章的主旨看
•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 的帝王进行规劝:
• 《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 • 《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 • 《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
• 《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当时北宋王朝对契 丹和西夏统治集团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 的退让政策,作者写此文就是要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 国破灭为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 那样“为积威之所动”。
四、从评议的角度看
• 《六国论》是从痛惜六国失策的角度 来说的,
•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是指斥秦 王朝的残暴荒淫;
四,从结构上看
• 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 形式;
五,从语言上看
• 三文都是整散结合, • 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
法。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 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 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 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 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 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 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三、从文章主旨看
• 《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西汉初年,战事甫 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 莫蹈暴秦覆辙。
•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 庸荒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 写了这篇赋,借秦统治者茺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 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
七、从议论方法看
• 三篇文章虽然都运用对比,但方式不同:《过秦论》是 纵式对比,得出“秦朝>秦国>九国>陈涉”这样的结 果,而陈涉居然能击垮强秦,其原因就在秦自身的弊端。
• 《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 免灭亡,但情况有别。
• 《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
• 另外,《六国论》中有引证,而其他两文没有;《过秦 论》《阿房宫赋》中有铺张渲染,《六国论》中却不明 显。不过两文的铺张又不尽相同:《过秦论》只是详尽 的描写,而《阿房宫赋》则是夸张的笔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