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关于论证方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417a5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0.png)
译文: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固:本来【表本来】:固 素(素不相识) 思:回想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和父辈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暴:同“曝”,暴露以:相当于“而”,才视/遇:对待举:拿以:连词,来芥:小草
(二)研读第二段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研读文本,体会严密论证逻辑
2.各组回答相应问题:第一组: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第二组: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三组: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第四组: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3.学贵有疑,大胆提出你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段落
提炼中心句
论证逻辑
第一段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是什么
第二段
赂秦力亏,致国颠覆
为什么
第三段
不赂亦丧,不能独完
为什么
第四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怎么办
贰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固:本来【表本来】:固 素(素不相识) 思:回想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和父辈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暴:同“曝”,暴露以:相当于“而”,才视/遇:对待举:拿以:连词,来芥:小草
(二)研读第二段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研读文本,体会严密论证逻辑
2.各组回答相应问题:第一组: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第二组: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三组: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第四组: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3.学贵有疑,大胆提出你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段落
提炼中心句
论证逻辑
第一段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是什么
第二段
赂秦力亏,致国颠覆
为什么
第三段
不赂亦丧,不能独完
为什么
第四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怎么办
贰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ef407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a.png)
文章概述与主题思想
文章概述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 者对于国家兴衰的见解。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国家应当重视内 部团结、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等重要性,以维护国 家的长治久安。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作者及文章 概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启示意 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 水平。
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六国的例子,阐述了在战争中 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胜利。
引申到现实生活
这种精神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 定信念、勇往直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描述燕赵两国的处境 指出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之际,燕赵两国仍然坚持抵抗。
赞扬两国的勇气和决心 赞扬了燕赵两国在绝境中仍然不放弃抵抗的勇气和决心。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部分论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 一步加强思考和讨论。
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掌握不 够熟练,需要加强语文基础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提 高专注力和阅读效率。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01
复习并巩固《六国 论》中的重要知识 点和难点。
02
拓展阅读相关历史 文献和资料,加深 对六国时期历史背 景的了解。
因果论证
分析六国破灭的内外因,阐明其 历史教训
逻辑层次与条理清晰
文章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展开,层次分 明,条理清晰
论证过程严谨,逻辑 严密,无漏洞
每一段落都有明确的 中心思想,内容紧扣 主题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采用古文风格,语言凝练,表 达准确
《六国论》pptPPT课件
![《六国论》ppt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d1030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6.png)
纵横家的特点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8edbc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9.png)
意义
六国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对 现代政治、外交和国家治理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 动荡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为了 争夺领土、资源和势力范围而展
开激烈的斗争。
作者背景
作者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 政治家,他通过对六国历史的考 察和分析,试图找出国家兴衰的
根源。
03
六国论中指出,只有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才能使国家长治久
安。
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1 2
合作共赢
六国论中提到了合纵连横的思想,各国之间应该 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重视外交
国际关系中,外交手段对于维护国家利益至关重 要。
3
警惕他国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时刻警惕他国的阴谋和挑 衅。
对个人发展的启示
培养综合素质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然而,政治上却是积贫积弱,外患不断。北宋与 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存,战争时有发生。
民族矛盾
北宋与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战争不断。苏洵在《六国论》中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表达了对北宋现实政治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现状
六国论作为历史研究的课题,一 直备受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 对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 探讨,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
成果和资料。
02
六国论的作者与背景
作者介绍
作者:苏洵
简介: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 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经史子集。苏洵的文章以雄辩、气势磅礴而著称 ,其代表作《六国论》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d14b04c8d376eeafaa31d8.png)
六 国苏 论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14085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c.png)
作用: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 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 将论证推进一层。
文本解析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 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开药方:
①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②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 并力西向。
感情色彩 鄙夷 赞美 惋惜
文本解析 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对策是什么?
不赂者以 赂者丧
齐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 速祸 赵 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对策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文本解析 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 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北宋疆域示意图
比较阅读
相同点
《六国论》《阿房宫赋》
评论的内容 写作的意图 论证的方法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 这段史实;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 王进行规劝;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比较阅读
不同点
《六国论》《阿房宫赋》
六国论 苏洵的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 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 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 警告北宋王朝不要妥协投降, 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阿房宫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 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 而亡国的观点,借古讽今:提醒唐 朝统治者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 民伤财,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 《荆轲刺秦王》
➢ 《过秦论》
➢ 《项羽之死》
➢ 《阿房宫赋》
荆轲刺秦王壁画
背景介绍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地缘战略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 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 将论证推进一层。
文本解析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 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开药方:
①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②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 并力西向。
感情色彩 鄙夷 赞美 惋惜
文本解析 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对策是什么?
不赂者以 赂者丧
齐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 速祸 赵 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对策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文本解析 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 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北宋疆域示意图
比较阅读
相同点
《六国论》《阿房宫赋》
评论的内容 写作的意图 论证的方法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 这段史实;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 王进行规劝;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比较阅读
不同点
《六国论》《阿房宫赋》
六国论 苏洵的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 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 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 警告北宋王朝不要妥协投降, 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阿房宫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 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 而亡国的观点,借古讽今:提醒唐 朝统治者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 民伤财,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 《荆轲刺秦王》
➢ 《过秦论》
➢ 《项羽之死》
➢ 《阿房宫赋》
荆轲刺秦王壁画
背景介绍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地缘战略
《六国论》(共42张PPT)
![《六国论》(共4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b0e590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7.png)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 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 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 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 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 治者。
六国地图
易读错的字
(1)六国互丧( )
(2)思厥( )先祖父
(3)暴( )霜露
(4)暴秦之欲无厌( )
北宋的时代背景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 礼:以礼相待,名——动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这样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在本段的最后,还采取引证法,引用《战 国策》中的话,从道理上揭示了以地事秦 的必然后果。
➢ 通过三小层就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 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 点。
➢ 作业: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已学部分。
➢
2.完成生态课堂练习。
第四段 1.终继五国迁灭 终:最终。迁灭 :灭亡。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好、结交。 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之后。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 5.义不赂秦 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所以。虽:虽然。
➢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 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 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 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 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 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六国论》教学优秀课件(共25张PPT)-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教学优秀课件(共25张PPT)-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e155ece87c24028905fc380.png)
全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
文
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翻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
译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 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 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 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 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 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 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 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 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 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 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翻 退38却.(洎动:词及的,使等动到用。法)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 译 苏许轼多兄 考弟生就,正争是读这他样们在的文“士秦章人,耶”的甚“至?怨学谤习曰”中他脱:们颖朴而不实出高。赂古的者风格以。 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f2c94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0.png)
学习目标
1. 了解苏洵及“论”的文体特点,积累、梳理并归纳本 课文言知识。 2. 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3. 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了 解本文论证严密和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4. 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深度, 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作者简介
《阿房宫赋》和《六国论》都是对历史进行反思的文 章,请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在写法上的 不同?
1、《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体文章。赋是介于诗和散 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赋这种形式,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 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 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 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
后事之师”。
解题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
1.论: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 说理。
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 者提供治国借鉴。
2.《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史论。
六国灭亡,灭不亡是因为武武器器不锋锋利利。 弊端 连词,表因果关系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
判断句,用“非”
(割地)贿赂
亏损 表示否定判断
全都,一概
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
道理,原因 不定代词 彼此相继灭亡。 吗 ,有人 互,由此及彼
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对策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47d76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9.png)
为什么 亲附、亲近
已经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起初
名作动,坚持正义 因此 灭亡
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
这
才
状语后置句
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两次 使……退却 等到 因为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创作背景
北宋建国之后,军事上的无作为 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有靠割 地赔款以求和平。这样贿赂的结果是 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带来了无 穷的祸患。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 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 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 之而无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 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 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 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 勿蹈覆辙。
六国论
苏洵
趣事导入
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妻子看 苏洵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 了,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一碟白 糖,送去书房,没有打扰他便悄悄 地走开了!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 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 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 的糯米粒,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 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 成糖碟,蘸墨在粽子上吃下去了。
降低身份 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凭借
跟随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 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 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 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 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论》精品ppt课件
![《六国论》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9f733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8.png)
文笔优美
作者运用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 ,使文章文笔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
情感表达深度体验
1 2
忧国忧民
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 民疾苦的同情,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感。
激昂慷慨
作者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语言激昂慷 慨,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3
沉郁顿挫
文章在表达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 的忧虑时,语言沉郁顿挫,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 考空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文章主题思想提炼
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强调不能为苟安一时而牺牲长远利益。 阐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及教训,警示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揭示“赂秦”政策的危害,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
现实意义思考
将六国中不同国家的策略、实力进行 对比,揭示各自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通过对比六国各自为政与秦国统一六 国的不同结果,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 性。
类比论证法
将六国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兴衰 进行类比,说明六国灭亡的必然
性和历史规律。
通过类比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因素,分析六国灭亡的
深层次原因。
将六国灭亡的教训与当今社会的 某些现象进行类比,提醒人们警
惕历史重演。
因果论证法
分析六国灭亡的因果关系,指 出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 保守等因素是导致六国灭亡的 根本原因。
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 ,揭示六国灭亡过程中的因果 关系和必然结果。
强调历史教训对于当今社会的 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吸取历 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感谢您的观看
作者运用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 ,使文章文笔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
情感表达深度体验
1 2
忧国忧民
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 民疾苦的同情,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感。
激昂慷慨
作者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语言激昂慷 慨,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3
沉郁顿挫
文章在表达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 的忧虑时,语言沉郁顿挫,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 考空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文章主题思想提炼
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强调不能为苟安一时而牺牲长远利益。 阐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及教训,警示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揭示“赂秦”政策的危害,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
现实意义思考
将六国中不同国家的策略、实力进行 对比,揭示各自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通过对比六国各自为政与秦国统一六 国的不同结果,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 性。
类比论证法
将六国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兴衰 进行类比,说明六国灭亡的必然
性和历史规律。
通过类比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因素,分析六国灭亡的
深层次原因。
将六国灭亡的教训与当今社会的 某些现象进行类比,提醒人们警
惕历史重演。
因果论证法
分析六国灭亡的因果关系,指 出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 保守等因素是导致六国灭亡的 根本原因。
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 ,揭示六国灭亡过程中的因果 关系和必然结果。
强调历史教训对于当今社会的 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吸取历 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感谢您的观看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cbd25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f.png)
论述六国灭亡原因
01
六国割地求和,以地事秦
六国在面对秦国的侵略时,采取了割地求和的策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
来换取和平。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阻止秦国的侵略步伐,反而助长了
秦国的野心。
02
六国之间互相攻伐,不能团结一致
六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各国之间互相攻伐,不能团结一致对
抗秦国的侵略。这种内耗严重削弱了六国的实力,使得秦国能够轻易地
重视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拥有足够数量和优质的人才,才能推动国家的 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各国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 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05
艺术手法鉴赏
对比手法运用
横向对比
将六国与秦国进行对比,突出六国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纵向对比
通过历史时间线的梳理,将六国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对比,展 现其兴衰历程。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为春秋末 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战国策》
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研究战 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重要事件
春秋五霸
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取得了卓越 的成就,对春秋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苏洵
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
成就
散文方面造诣极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他作品
《权书》、《衡论》等
学习目标
01
02
《六国论》ppt课件(62页)
![《六国论》ppt课件(62页)](https://img.taocdn.com/s3/m/592e3ef6ba1aa8114531d9f0.png)
比喻论证
论
正反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证
举例论证
因果论证
方
假设论证
类比论证
法
反证论证
归纳论证
归谬论证
第二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主要用 了什么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 ①秦所得与战胜所得,诸侯所亡与战败而亡;
比 论
②祖父创业之难与子孙毁业之易;
证 ③六国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弊在赂秦,至于颠覆,理固 宜然,赂者消亡的道理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 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 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重点句子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附秦国而不援助五国呀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 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消亡,这是 燕国敢于用武力应付秦国的功效啊。到了太子 丹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应付秦国的策略,这才 招致了亡国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打了五次 仗,两败三胜。
李牧
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 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逮 住李牧并斩杀了他,
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大败赵军, 平定东阳地区。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 消亡。
第三段:齐、燕、赵消亡的原因是什么?用了什 么论证方法?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三字经》
•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 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 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 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 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 攻〞瓦解,相继消亡。
六国论精品 ppt课件
![六国论精品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85355026fff705cd170a2d.png)
ppt课件
38
• 解释下列多义词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
治理,动词
六国破灭
灭亡,动词
薪不尽,火不灭
熄灭,动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
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而秦兵又至矣
犹:还。
易:轻易。
数、理:天数,命运。
量:判断。
译: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
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
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相较量,
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ppt课件
21
第四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 下咽也。
而2:表顺承 犹:还。 从:跟随,追随。
译: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
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
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
之下了。
ppt课件
24
论证方法
“古人云:…” 引证法 加强论证说服力
六国灭亡史实 例证法 证明观点正确性
秦与六国、六 国之间的对比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9、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
一词多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 错误 非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没有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或曰:六国互丧…… 有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偶或 或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的……有的……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也许
《六国论》关于论证方法
![《六国论》关于论证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23275c44b73f242326c5f3e.png)
• 2.用作连词
•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 (2)表示目的关系 • (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精选完整ppt课件
7
• 3 动词 认为 • 皆以美于徐公。
•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 “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
果。
•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送东阳马生序》)
精选完整ppt课件
精选完整ppt课件
14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 证明论点的方法。
•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 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 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精选完整ppt课件
15
•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 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 结论映衬而出。
精选完整ppt课件
22
论证过程
(分论点1)
非兵不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中 心 论 点
利,战 不善, 弊在赂
––––韩魏楚 (分论点2)
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精选完整ppt课件
23
《六国论》之论证方法:
• 对比论证,如“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 相比等等,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精选完整ppt课件
2
• 1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名词活用作动词,坚守
• 2辇来于秦
道义
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 3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 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宫室结构参差错
•
落,精巧工致。
• 5李牧连却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 (2)表示目的关系 • (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精选完整ppt课件
7
• 3 动词 认为 • 皆以美于徐公。
•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 “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
果。
•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送东阳马生序》)
精选完整ppt课件
精选完整ppt课件
14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 证明论点的方法。
•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 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 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精选完整ppt课件
15
•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 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 结论映衬而出。
精选完整ppt课件
22
论证过程
(分论点1)
非兵不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中 心 论 点
利,战 不善, 弊在赂
––––韩魏楚 (分论点2)
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精选完整ppt课件
23
《六国论》之论证方法:
• 对比论证,如“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 相比等等,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精选完整ppt课件
2
• 1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名词活用作动词,坚守
• 2辇来于秦
道义
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 3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 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宫室结构参差错
•
落,精巧工致。
• 5李牧连却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引喻失义,以 塞忠谏之路也)
• 4、苟以天下之大 4、介:凭借
10
【高考链接】
1、辨析虚词“以”的意义用法(2008 天津卷)
A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 生也。
2、翻译句子。(2010北京卷) •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11
内容
•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通过引用古人的言论,来进一步证明 “暴秦之欲无厌”,无穷的土地也填 不满秦国无限的欲望,形象地说明赂 秦的危害 。
19
举例论证
•齐、燕、赵不赂者以赂者丧
20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 牧以谗诛 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21
假设论证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 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 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设三国保存自己的实力,爱惜土 地,历史有可能被改变,通过这种 可能的情况进一步论证了赂秦的危 害。
22
论证过程
(分论点1)
非兵不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中 心 论 点
利,战 不善, 弊在赂
––––韩魏楚 (分论点2)
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通过对比表明六国割地送给秦国土地之多,
秦国不战而获,批判六国的妥协政策。
对比组二:六国祖先创业与六国子孙割 地的对比 。
祖辈与子孙对待土地的态度之间的对比更突
出了赂秦的可恶。
对比组三:地有限,欲无厌;奉弥繁,
侵愈急。有限的土地,无限的贪欲,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
18
引用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
《六国论》 《阿房宫赋》
1
知识回顾:请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思厥先祖父 4、暴霜露 5、与嬴不助五国也 6、洎牧以谗诛 7、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武器 •都 • 其 \指祖辈与父辈 • 暴露,冒着 • 结交、亲附,交好 • 等到 • 将要,快要 • 命运
23
《六国论》之论证方法:
• 对比论证,如“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 相比等等,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的鲜明性和深刻性。引用古人的话“以地
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
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举“齐国、赵国和
燕国”的例子证明“未赂者以赂者丧”的
观点,表明“赂秦”引发的连环危害;“向
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1学习《六国论》的论证方法并能 实践运用。
2回顾文言虚词“为”“而”的意 义、用法,积累虚词“以” 的 相关知识。
4
• 为:
• 至丹以荆卿为计
作为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被
• 而: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连词 表示目的
• 两败而三胜
连词 表并列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表转折
25
对比论证
花开绚烂,只因有爱花的蜂蝶才倍加美丽;漠 视它,只会在花败英残后哀叹感伤。日出灿烂, 只因有热爱阳光的人才倍加温暖;藐视它,只 会在黑夜里孤寒后悔。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设论证进一
步论证了中心论点。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论证有力,结构严谨,堪称经典。
24
小组合作探究:佳文赏析
• 要求: • 1 认真品读高考满分作文《惜拥有懂舍弃》 • 2 列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 3 在文中找出相应语段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名词活用作动词,坚守
• 2辇来于秦
道义
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 3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 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宫室结构参差错
•
落,精巧工致。
• 5李牧连却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 6骊山北构而西折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5
方法总结
“以”的用法和作 用
6
• 1.用作介词
•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 •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因”“由于”。
• 2.用作连词
•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 (2)表示目的关系 • (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 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12
• 议论文之典范 ———— 《六国论》
13
• 关于论证方法:
•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 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一篇出彩的议 论文应该有二三种论证方法,但不论哪种 方法,都必须加以分析,来丰富文章内容、 开掘议论文深度。我们现在的议论文,大 多不善分析,只是停留在论点加论据上, 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因此, 要想尽快突破议论文的写作障碍,提高议 论文写作的能力,就必须学会使用论证方 法。
7
• 3 动词 认为 • 皆以美于徐公。
•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 “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
果。
•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送东阳马生序》)
8
旧题重做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1、介,因为 2、介:用,凭借
3、以有尺寸之地
3、连:后项是前项的结 果。而,才。
• 假设论证:就是就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
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16
再读《六国论》
1 概括出《六国论》中运用的论证方法 。 2 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来说明 。 3 时间 2—4分钟.
17
对比论证
赂秦而力亏,破灭 之道也。
对比组一:秦战胜得到的土地与和受贿
得到的土地的对比,六国战败失去的土
地与割地失去的土地的对比 。
4、举以予人
4、来,表目的
5、以地事秦(04年天津 5、介:用,拿
题)
6、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介:用,把
9
• 1、洎牧以谗诛随堂练• 习1、介,因为
• 2、以赂秦之地封天 下之谋臣,以事秦 • 2、介:把,用
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3、日削月割,以趋
于亡
• 3、连:后项是前项 的结果。以致于
(例:不宜枉自菲
14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 证明论点的方法。
•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 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 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15
•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 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 结论映衬而出。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 人印象深刻。
• 4、苟以天下之大 4、介:凭借
10
【高考链接】
1、辨析虚词“以”的意义用法(2008 天津卷)
A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 生也。
2、翻译句子。(2010北京卷) •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11
内容
•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通过引用古人的言论,来进一步证明 “暴秦之欲无厌”,无穷的土地也填 不满秦国无限的欲望,形象地说明赂 秦的危害 。
19
举例论证
•齐、燕、赵不赂者以赂者丧
20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 牧以谗诛 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21
假设论证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 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 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设三国保存自己的实力,爱惜土 地,历史有可能被改变,通过这种 可能的情况进一步论证了赂秦的危 害。
22
论证过程
(分论点1)
非兵不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中 心 论 点
利,战 不善, 弊在赂
––––韩魏楚 (分论点2)
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通过对比表明六国割地送给秦国土地之多,
秦国不战而获,批判六国的妥协政策。
对比组二:六国祖先创业与六国子孙割 地的对比 。
祖辈与子孙对待土地的态度之间的对比更突
出了赂秦的可恶。
对比组三:地有限,欲无厌;奉弥繁,
侵愈急。有限的土地,无限的贪欲,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
18
引用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
《六国论》 《阿房宫赋》
1
知识回顾:请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思厥先祖父 4、暴霜露 5、与嬴不助五国也 6、洎牧以谗诛 7、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武器 •都 • 其 \指祖辈与父辈 • 暴露,冒着 • 结交、亲附,交好 • 等到 • 将要,快要 • 命运
23
《六国论》之论证方法:
• 对比论证,如“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 相比等等,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的鲜明性和深刻性。引用古人的话“以地
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
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举“齐国、赵国和
燕国”的例子证明“未赂者以赂者丧”的
观点,表明“赂秦”引发的连环危害;“向
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1学习《六国论》的论证方法并能 实践运用。
2回顾文言虚词“为”“而”的意 义、用法,积累虚词“以” 的 相关知识。
4
• 为:
• 至丹以荆卿为计
作为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被
• 而: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连词 表示目的
• 两败而三胜
连词 表并列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表转折
25
对比论证
花开绚烂,只因有爱花的蜂蝶才倍加美丽;漠 视它,只会在花败英残后哀叹感伤。日出灿烂, 只因有热爱阳光的人才倍加温暖;藐视它,只 会在黑夜里孤寒后悔。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设论证进一
步论证了中心论点。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论证有力,结构严谨,堪称经典。
24
小组合作探究:佳文赏析
• 要求: • 1 认真品读高考满分作文《惜拥有懂舍弃》 • 2 列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 3 在文中找出相应语段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名词活用作动词,坚守
• 2辇来于秦
道义
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 3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 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宫室结构参差错
•
落,精巧工致。
• 5李牧连却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 6骊山北构而西折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5
方法总结
“以”的用法和作 用
6
• 1.用作介词
•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 •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因”“由于”。
• 2.用作连词
•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 (2)表示目的关系 • (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 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12
• 议论文之典范 ———— 《六国论》
13
• 关于论证方法:
•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 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一篇出彩的议 论文应该有二三种论证方法,但不论哪种 方法,都必须加以分析,来丰富文章内容、 开掘议论文深度。我们现在的议论文,大 多不善分析,只是停留在论点加论据上, 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因此, 要想尽快突破议论文的写作障碍,提高议 论文写作的能力,就必须学会使用论证方 法。
7
• 3 动词 认为 • 皆以美于徐公。
•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 “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
果。
•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送东阳马生序》)
8
旧题重做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1、介,因为 2、介:用,凭借
3、以有尺寸之地
3、连:后项是前项的结 果。而,才。
• 假设论证:就是就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
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16
再读《六国论》
1 概括出《六国论》中运用的论证方法 。 2 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来说明 。 3 时间 2—4分钟.
17
对比论证
赂秦而力亏,破灭 之道也。
对比组一:秦战胜得到的土地与和受贿
得到的土地的对比,六国战败失去的土
地与割地失去的土地的对比 。
4、举以予人
4、来,表目的
5、以地事秦(04年天津 5、介:用,拿
题)
6、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介:用,把
9
• 1、洎牧以谗诛随堂练• 习1、介,因为
• 2、以赂秦之地封天 下之谋臣,以事秦 • 2、介:把,用
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3、日削月割,以趋
于亡
• 3、连:后项是前项 的结果。以致于
(例:不宜枉自菲
14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 证明论点的方法。
•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 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 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15
•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 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 结论映衬而出。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 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