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企业雇佣制度对比研究
中日企业文化对比研究之雇佣关系
中日企业文化对比研究之雇佣关系陈戴丹腾川真琴张眉[摘要]固定工制度曾经是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基本用工制度,而与此相似的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根植于市场经济。
两者在某一阶段都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本文通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日资情况,对两者本身的概念以及实施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对两者的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探讨,希望对今后就业的大学生,尤其是日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启发性作用。
[关键词]中日企业;终身雇佣制;固定工制度;企业制度[中图分类号]C939 []A []1671-5918(2015)22-0057-03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28 [本刊网址]http:∥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和中国的固定工制度,在历史上都曾给本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日本的企业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的优秀管理经验和人才,并最终将日本带入到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虽然这一体系已在某种程度上淡出了现有的经济体系,但依然给日本经济留下了累累硕果。
而中国的固定工制度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其破产。
为什么这两种制度的效果差异如此巨大呢?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还是后期实施上出了问题?这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越发严峻起来。
但是,我们要清楚的了解,就业难并非是不能就业。
事实上,在与很多企业的接触中我们发现,企业依旧缺乏人才。
在大多数的行业里,人才供给依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
据2015年国家教育部统计,当前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学生人数已达到245730人,非日语专业的日语学习者也有366421人。
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不久的将来,大学生将会面临一场更严峻且激烈的竞争。
就业难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方面,近年在传统的职业岗位上,人们认为人才已达到稳定,所以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人们认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也很多。
中日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差异的.doc
中日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差异的人事制度在国内也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该制度管理已被证实,在企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是具有引导性的作用的,是企业对内部人才有效分配的一种管理行为,也被认为是为满足企业现状及今后的课题需求,同时确保企业战略及从业人员能够共同发展的运营机制。
在近年经济腾飞的中国,中国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世界的注目,自然人事的革新也就成了企业发展的一大课题。
笔者曾在日本留学八年,期间有幸跟随日本杏林大学的武田耕一教授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大学毕业后在日本索尼人事部实习工作,积累到一些实战经验,自然也对人事制度有了一些个人的思考。
本文计划将中日两国的企业人事制度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出一个更为适合中国内企业建设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革新方向。
一、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1.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分类根据国内不同企业类型笔者以个人观点将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为以下两种:(1)以领导者的指令为管理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的决策权掌握在核心人员手上,仅有少部分人掌握了对企业决策的决定权,而员工只能无条件地执行这少部分人员的决定,其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制。
这类型企业一般是传统型企业所采用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管理制度,注重流程规范化,在实际过程中按部就班,具有机械性的特质。
在整个企业运营过程中员工一般不参与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等相关问题的探讨,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企业无创新问题的发生,降低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富士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是典型的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模式。
各级直线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利,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职能部门越来越多,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林棋龙,2010)。
这样的管理模式也就成为了富士康走下神坛的主要原因之一。
(2)以“能”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所谓的以“能”为本模式是指企业看重员工的个人工作能力,将员工的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员工有参与决策公司决定的权利,但评价员工的工作能力有相应的要求规定,并以其设定的标准作为员工升职,加薪的依据。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中日两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两国企业在国际商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日两国企业在相互交流合作的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和各自的特点。
薪酬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也在中日两国企业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本文将就中日两国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点,以期为企业管理者和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薪酬理念的差异中日两国在薪酬理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薪酬制度一直以“按劳分配”为主导,即薪酬与员工的劳动成果和贡献成正比。
这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强调社会公平和劳动价值的体现。
在企业中,薪酬往往与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绩效挂钩,通过考核和绩效评定来确定薪酬水平。
而在日本,薪酬制度则更多地注重稳定性和公平性。
日本企业的薪酬体系往往会包括基本工资、福利以及各种津贴和补贴,以确保员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稳定性。
日本企业中的薪酬水平往往受到员工年龄和资历的影响,长期稳定的工作经验和忠诚度会成为薪酬涨幅的重要因素。
二、薪酬结构的不同中日两国企业在薪酬结构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同。
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薪酬结构逐渐呈现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趋势。
一方面,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跨国公司的薪酬结构更为多元化,除了基本工资外,还包括股票期权、年终奖金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
一些传统型企业仍然保持着较为简单和单一的薪酬结构,主要以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为主。
在薪酬管理方面,中日两国企业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国,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和现代化,企业的薪酬管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趋势。
一方面,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采用先进的薪酬管理软件和工具,通过绩效评价和数据分析来确定薪酬水平,实现差异化激励。
一些中小型企业和传统型企业的薪酬管理方式更为简单直接,主要以员工个人表现和企业业绩为基础,通过年终奖金和绩效工资来激励员工。
在日本,薪酬管理方式更为统一和规范化。
日本企业通常会根据员工的年龄、职位和工作年限等因素来确定薪酬水平,实行相对固定和稳定的薪酬管理方式。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中日两国在企业薪酬制度方面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国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和文化价值观。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中的异同之处。
1. 概况2. 薪酬构成在薪酬构成方面,中日两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日本,企业薪酬主要由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和福利组成。
而在中国,企业薪酬更加注重绩效奖金和福利待遇,基本工资相对较低。
这反映了日本企业对员工的长期稳定性和福利保障的重视,而中国企业更加强调员工的绩效和激励机制。
3. 绩效评价在绩效评价方面,中日两国企业也存在着差异。
日本企业通常采用年度绩效评估制度,员工的绩效评价和薪酬调整多在年终进行。
而中国企业更加倾向于采用季度或半年度的绩效评估制度,员工的绩效评价和薪酬调整相对更加灵活和及时。
4. 福利待遇在福利待遇方面,日本企业对员工的福利保障非常重视,通常会提供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福利待遇。
而中国企业在福利方面相对较少,通常提供的福利较为简单,大部分企业只提供基本的社保和住房公积金。
5. 管理理念中日两国企业在管理理念上也存在着差异。
日本企业通常注重集体主义和员工忠诚度,倡导“一家之言,齐心协力”的管理理念。
而中国企业在管理上更加倾向于个人主义和绩效导向,倡导“激励和竞争”的管理理念。
6. 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日两国企业的薪酬制度也在逐渐趋向一致。
日本企业在面对全球竞争的挑战下,开始向绩效导向和市场化转变,加大了绩效奖金的比重。
中国企业在面对国际化竞争的也逐渐开始注重员工的福利保障和长期稳定性。
中日两国企业在薪酬制度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国在经济、文化和管理理念上的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变化,中日两国企业的薪酬制度也在逐渐趋向一致。
相信随着双方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两国企业的薪酬制度将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对比探讨
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对比探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以及中日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中日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两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和特点。
因此,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策略、组织文化、员工福利等方面探讨中日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一、人力资源策略1、中日企业的人力资源策略存在差异中日两国的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策略上存在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以中国企业为例,由于国内的价格竞争激烈,许多企业都采取了低成本、大规模招募的策略,希望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规模。
而在日本企业中,注重的是员工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他们往往会选择从内部培养人才,培养出稳定、有经验的员工。
2、人力资源策略的目标和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中国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往往是追求高效、快速发展,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企业效益。
而日本企业则更注重员工稳定与发展,推崇"终身雇用"的理念,希望员工能够长期稳定地在企业中工作,共同创造企业的价值。
二、组织文化1、中日企业组织文化的差异在中国,企业文化注重的是形象的建设,特别是企业的形象与品牌。
而在日本,企业文化更强调的是企业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在多数情况下,日本企业更注重员工的尊重和关心。
2、员工如何适应和融入组织文化中国企业中,员工更倾向于遵循领导和管理层的快速决策和执行进程,其浸润于每个层面的企业文化更多的是通过中层管理人员的传达和实践而实现的。
在日本企业中,员工更注重彼此的关注和尊重,他们乐于倾听和支援同事,强调团队贡献和合作精神。
三、员工福利1、中日企业的员工福利待遇中日两国在员工福利待遇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别。
在中国企业中,薪水福利往往有很大的浮动,一些企业经常变更员工的薪酬体系和福利政策。
而在日本企业中,员工的薪水通常相对固定,并且还有一些福利待遇,如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险、年金、疏浚等等。
尽管中、日两国的员工福利存在差异,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独立的决定企业的成功与否。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中日两国是亚洲两大经济体,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日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的比较。
本文将从薪酬构成、薪酬水平、薪酬公平等方面对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进行对比分析。
我们来看看中日两国企业的薪酬构成。
在中国,企业薪酬一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多个部分。
而在日本,薪酬制度相对更加复杂,包括有基本工资、年终奖、福利待遇、股票期权等多种形式。
可以看出,日本的薪酬构成更加多样化,不同于中国的单一薪酬构成方式。
我们来比较一下中日两国企业的薪酬水平。
据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企业的平均薪酬水平要高于中国企业。
这其中既包括了基本工资的差异,也包括了绩效工资、年终奖以及其他福利待遇的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业的员工薪酬水平虽然相对较高,但与此日本企业员工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也相对较大。
我们来分析一下中日两国企业的薪酬公平情况。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薪酬逐渐趋向公平。
但由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平衡,因此导致一些企业在薪酬公平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而在日本,由于其成熟的劳动法规和职业道德,企业对于薪酬公平要求也相对更高。
相对于中国企业,日本企业在薪酬公平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
中日两国企业的薪酬制度在构成、水平和公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随着中日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两国企业之间的薪酬制度也将逐渐趋于一致。
希望未来中日两国企业能够在薪酬制度方面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企业的薪酬管理水平,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的结果,也将会更加和谐。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其企业薪酬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薪酬水平、薪酬构成和薪酬管理三个方面对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两国企业薪酬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薪酬水平对比1.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水平中国企业的薪酬水平受到了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
据统计,中国企业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已经逼近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知名企业内部,薪酬水平更是高企。
日本企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在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中,薪酬水平更是属于世界水平。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日本的国民薪酬水平明显高于中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属于较高水平。
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已经逼近甚至超越了日本,但是中国的国民薪酬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也是中国加快薪酬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企业的薪酬构成主要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组成。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加剧和员工的需求增长,中国企业已经逐渐加大了对绩效工资和奖金的比重,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日本企业的薪酬构成也比较注重绩效工资和奖金,但相对而言更加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和长期发展。
日本企业的薪酬结构相对较为稳定,一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
而中国企业的薪酬结构在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在高新科技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薪酬结构更加注重绩效工资和奖金,而在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的比重更大。
中国企业的薪酬管理相对较为灵活,并且更加侧重于员工的绩效评价和奖惩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中国企业的薪酬管理也逐渐向着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而日本企业的薪酬管理相对较为传统,更加注重员工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并且倾向于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薪酬管理。
中日企业雇佣制度对比研究
课题名称:中日企业雇佣制度对比研究(定稿)课题名称:中日企业雇佣制度对比研究一雇佣制度(一)雇佣制度的定义(二)雇佣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二中日雇佣制度(一)中国雇佣制度(固定工制度的定义)1 中国企业目前的雇佣制度出现的原因2 中国企业目前的雇佣制度现状(1)过渡性工资制度(二)日本雇佣制度(终身雇佣制的定义)1 日本企业目前雇佣制度出现的原因2 日本企业目前雇佣制度现状(1)年功序列工资制(三)对比四固定工制度和终身雇佣制的差异对比五结论与建议六参考文献中日企业雇佣制度对比研究论文摘要:(是指论文的主要内容,带有简介性质)一、固定工制度和终身雇佣制的产生(一)特定的历史阶段造就了产生的基础1、中国的固定工制度是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使用的一种用工制度。
它产生于中国抗战时期,因为当时物资及资金的极度匮乏、军事战略的紧迫需要、技工人才的缺失等等因素,计划经济是必然的选择,而固定工制度绝对是这种经济形势的天然补充。
在战争结束后也就很自然的被沿用到了发展建设阶段,最终成为了中国经济生活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用工方式。
2、终身雇佣制度产生于日本历史上经济转型的初期,在这一阶段日本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同时第二次经济大萧条爆发蔓延全球,这就使工业化生产突然间被日本政府特别关注,企业在得到政府扶持的时候必然有意愿要保持这种特权的长久,这最终造成了终身雇佣制度成为了当时日本企业的必然选择,并被沿用。
(二)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最终导致性质的不同1、固定工制曾经是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基本用工制度。
但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用工体制最终被推广到了全社会的各个经济领域,成为一种社会体制下的特有的用工体系,也成为大多数人都可以享受的权利。
2、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根植于市场经济,它最终只是少数人才能获得的特权,甚至在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世袭制度,虽然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对其进行修正补充,但是依然无法改变它作为财团垄断工具的本质。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中日两国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企业薪酬制度也备受关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企业的薪酬制度差异不仅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影响了两国企业的经营模式、人才流动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薪酬构成、薪酬水平、绩效考核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对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加深对中日两国企业管理文化的理解。
一、薪酬构成对比1. 中方:中国企业的薪酬构成主要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福利待遇。
基本工资在整体薪酬中占比较高,绩效工资则逐渐增加,福利待遇相对较低。
中国企业在薪酬构成上还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一线城市的企业一般给予更高的绩效激励,而三四线城市的企业则以基本工资为主。
2. 日方:日本企业的薪酬构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基本工资、年终奖、工龄工资、职务津贴、绩效工资等。
年终奖在整体薪酬中占比较高,也是日本企业薪酬制度的一大特色。
日本企业还注重工作年限和职务等级的工资差异,对于有工作经验和资历的员工给予相对较高的工资待遇。
1. 中方:中国企业的薪酬水平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仍然相对较低。
据统计,中国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约为日本的三分之一左右。
尤其是在制造业和基层岗位,薪酬水平相对较低。
2. 日方:日本企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在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中,薪酬水平非常吸引人。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日本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普遍高于中国,尤其是在技术岗位和管理层,薪酬水平较为优厚。
三、绩效考核对比1. 中方:中国企业的绩效考核主要以个人为单位,以完成业绩目标和考核指标为核心。
一般采取年度绩效考核,将员工的绩效表现与薪酬挂钩。
部分企业还采用KPI、OKR等管理工具,对员工的绩效进行量化评估。
2. 日方:日本企业的绩效考核相对更加注重集体性和稳定性。
一般采取集体绩效考核模式,将团队的业绩表现和员工的个人核心能力作为评判标准,往往更加重视员工的忠诚度和企业文化的契合度。
四、福利待遇对比1. 中方:中国企业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主要包括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带薪年假等。
《日中企业管理的对比研究》范文
《日中企业管理的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日两国的企业管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尽管两国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存在显著差异,但两国的企业在管理模式、战略布局、人力资源等方面均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本文将对中日企业管理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异同,为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对比1.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团队精神为核心。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员工忠诚度高,企业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此外,日本企业强调现场管理和流程优化,追求精细化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则更注重市场导向、灵活应变和快速发展。
企业通常采用项目制或事业部制,鼓励员工创新和创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此外,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更加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及激励机制的建立。
三、战略布局的对比1. 日本企业战略布局日本企业通常采用稳健的经营策略,注重市场调研和客户需求分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日本企业还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2. 中国企业战略布局中国企业则更注重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以快速扩张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企业通常采用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企业影响力。
此外,中国企业在互联网和新技术应用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对比1.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日本企业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和晋升机会。
此外,日本企业还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2.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人才的引进。
企业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此外,中国企业还注重员工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对比探讨
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对比探讨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制度差异中日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差异主要表现在雇佣制度、劳动法律法规和福利制度等方面。
日本的劳动法律法规相对较为完善,保护员工权益的力度也较大。
日本实行白领和蓝领工人的雇佣差异制度,蓝领工人享有较多的福利待遇。
日本有相对完善的公休假制度和长期雇佣制度,员工在公司工作一定年限后,会获得一定福利待遇。
而中国的劳动法律法规相对较为滞后,保护员工权益的力度相对较弱。
中国是一个红利人口大国,在劳动力市场上相对充裕,因此企业更容易通过雇佣合同等方式灵活调整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二、企业文化差异中日企业的文化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日本企业讲究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强调组织的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在招聘、培训、晋升和薪酬等方面都注重团队的利益,鼓励员工长期稳定地发展。
而中国企业在管理方式上相对较为灵活,注重员工个人的才能和贡献,更加注重绩效导向。
在招聘、晋升和薪酬等方面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绩效,强调个人的优秀表现和卓越贡献。
三、用工观念差异中日用工观念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员工忠诚度和工作动机上。
日本企业普遍重视员工的忠诚度和稳定性,鼓励员工长期就业、终身雇佣。
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愿意长期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企业也会给予员工相应的回报。
而中国企业的员工忠诚度相对较低,员工更加注重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员工在工作中更加注重能力和绩效的发挥,同时也更加注重企业对员工的回报和承诺。
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度、企业文化和用工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受到国家体制、法律法规、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中日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吸取对方的优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中日雇佣制度的比较
终身雇佣制是指这样一种雇佣方式:当被雇用者受雇于某一企业后,经过几个月到一年的试用期,即确定了终身雇佣的身份以后,只要不长期无故缺勤或发生严重有损于企业利益、声誉的行为或犯罪,就能保持长期雇佣;雇员一般不中途跳槽,雇主也很少单方面解雇员工。即便是在经济出现萧条,企业出现员工过剩时,一般也不采取解雇员工等不符合员工意愿的做法,而往往是通过调整工种,减少工作和加班时间,停工或轮换培训等方式将其留在企业内部,直至景气回升,过剩人员被吸收。
中日雇佣制度的比较
———————————————————————————————— 作者:
————————————————————————隐性契约理论的视角
一、问题的提出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整个国民经济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1946年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战前的62%。然而经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日本经济就实现了腾飞。1955-1974年间,日本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9.8%,增长了4.2倍,1966-1970年这5年期间平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1.6%,这一速度相当于美国的2.7倍,英国的4倍,西德的2.3倍,法国的1.9倍。到1973年,日本的人均GNP从20世纪50年代不及美国的1/10,增长到相当于美国的60%。[1]这样的增长速度在日本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虽然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本的援助是分不开的,但是国外许多学者都认为日本大企业里的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是近年来日本经济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72年发表的《对日劳动报告》指出,日本的高速增长靠的是终身雇佣和资历工资这种日本固有的雇佣制度。
第四,能够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在终身雇佣制下,员工要在一家企业里连续工作很多年,那么员工就会从长远利益出发,不仅把企业看作是工作的场所,更把它当作是自己生活的地方。雇员在职业上的安定感及企业表现出的对员工个人意愿或情感的尊重,使员工产生对“企业大家庭”的依附和忠诚心理,这样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就会增强,也就会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ﻫ
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对比探讨
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对比探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模式也各自有着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和发展、薪酬福利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对中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讨比较。
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1. 中方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受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严格限制和指导。
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中国的用工制度相对灵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些灵活性较高的用工政策,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中国还推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外国高层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来华工作。
2. 日方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则更多地受到了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的约束和指导。
日本的雇佣制度较为稳定,企业需要遵循一定的用工规定和程序。
日本在劳动参与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色彩,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相对较高,企业也对员工的福利和待遇有较高的要求。
二、员工培训和发展1. 中方中国的员工培训和发展偏重于培养员工的实际工作技能和职业技能。
企业会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发展需求进行培训,并且在实践中更多地提倡员工自我学习和提高。
中国企业还注重团队协作和员工间的知识共享,鼓励员工之间相互学习和帮助。
2. 日方在日本,员工培训和发展更加注重于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
企业会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和机会,包括技能培训、领导力培养、还有员工健康和心理健康培训等方面。
日本企业还会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为员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和机会。
三、薪酬福利1. 中方中国的薪酬福利体系相对来说更加灵活,企业会根据员工的实际表现和市场情况设定相应的薪酬福利标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对于员工的薪酬福利也有着相对较高的标准,并且还会注重员工的家庭福利和社会保障。
2. 日方而日本的薪酬福利体系相对来说更加稳定和均衡,企业会根据员工的工龄和职位来设定相应的薪酬标准,并且有着相对丰富的福利制度,包括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补助、生育假等各种福利政策。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经济体,在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企业薪酬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和激情、企业的发展和效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在设计和实施上有不少差异,本文将对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点,为进一步了解和借鉴中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提供参考。
一、薪酬制度的差异1. 工资水平差异中日两国在工资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一些新兴行业,工资水平更是不及东部地区和传统行业。
相比之下,日本的工资水平较高,尤其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工资水平普遍高于中国。
这主要得益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较为成熟,企业可以给予员工更高的工资水平。
2. 薪酬结构差异中日两国企业在薪酬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企业薪酬通常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和福利待遇等部分,绩效奖金通常是员工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根据员工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金。
而在日本,薪酬结构更加注重长期激励,通常包括年终奖金、股票期权和福利待遇等部分,这些激励措施更加注重员工的长期贡献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3. 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差异中日两国在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企业的绩效评价通常是以年度为周期,主要以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为评价标准,绩效奖金是对员工绩效的直接激励。
而在日本,企业的绩效评价更加重视员工的潜力和发展,会综合考虑员工的绩效、能力、潜力和团队合作等因素,绩效奖金往往与员工的事业发展和企业长期目标相挂钩,更加注重员工的长期激励。
4. 福利待遇的差异中日两国在福利待遇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企业通常会提供一些基本的福利待遇,如五险一金、带薪年假、节假日福利等,不过具体情况因企业和行业而异。
而在日本,企业通常会提供更加完善的福利待遇,包括更多的带薪假期、员工培训发展、员工旅游和医疗保险等,这些福利待遇更加注重员工的全面发展和生活品质。
中日雇佣制度的比较
中日雇佣制度的比较——隐性契约理论的视角一、问题的提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整个国民经济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1946年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战前的62%。
然而经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日本经济就实现了腾飞。
1955-1974年间,日本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9.8%,增长了4.2倍,1966-1970年这5年期间平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1.6%,这一速度相当于美国的2.7倍,英国的4倍,西德的2.3倍,法国的1.9倍。
到1973年,日本的人均GNP从20世纪50年代不及美国的1/10,增长到相当于美国的60%。
[1]这样的增长速度在日本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虽然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本的援助是分不开的,但是国外许多学者都认为日本大企业里的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是近年来日本经济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72年发表的《对日劳动报告》指出,日本的高速增长靠的是终身雇佣和资历工资这种日本固有的雇佣制度。
20世纪,中国在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后至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部分时间里实行的都是固定工制度,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雇佣制度才逐渐被“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所取代。
固定工制度与终身雇佣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中国国营企业的效率却十分低下,与日本企业相差甚远。
这两种雇佣制度究竟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本文试图从两种雇佣制度的契约性质及其激励监督机制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这两种雇佣制度所导致的不同经济效果提供一种解释。
二、终身雇佣制与固定工制度终身雇佣制是指这样一种雇佣方式:当被雇用者受雇于某一企业后,经过几个月到一年的试用期,即确定了终身雇佣的身份以后,只要不长期无故缺勤或发生严重有损于企业利益、声誉的行为或犯罪,就能保持长期雇佣;雇员一般不中途跳槽,雇主也很少单方面解雇员工。
即便是在经济出现萧条,企业出现员工过剩时,一般也不采取解雇员工等不符合员工意愿的做法,而往往是通过调整工种,减少工作和加班时间,停工或轮换培训等方式将其留在企业内部,直至景气回升,过剩人员被吸收。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其企业在薪酬制度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做法。
本文将从薪酬理念、薪酬构成、薪酬水平等多个方面对中日两国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两国企业在薪酬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
一、薪酬理念中日两国企业在薪酬理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绩效工资制度逐渐成为各类企业的主流,即薪酬与员工绩效直接挂钩。
而在日本,企业的薪酬制度更加注重稳定性和保障性,基本工资和年终奖等福利构成较为丰厚。
中国企业更加偏重于激励性薪酬,而日本企业更加偏重于福利性薪酬。
二、薪酬构成在薪酬构成方面,中日两国企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企业的薪酬构成较为复杂,通常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股权激励等多种形式;而日本企业的薪酬构成相对简单,主要由基本工资、年终奖和福利构成。
日本企业还存在着“年功序列”制度,即员工的薪酬会随着工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而中国企业的薪酬构成更加注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三、薪酬水平在薪酬水平方面,中国和日本企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薪酬水平普遍偏低;而日本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则相对较高,特别是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薪酬水平通常居于行业的前列。
日本企业的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也使得员工在综合收入和福利方面享有更高的待遇。
中日两国企业在薪酬制度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
中国企业更注重激励性薪酬和绩效导向,薪酬构成相对复杂;而日本企业更注重福利性薪酬和稳定性,薪酬构成相对简单。
在薪酬水平方面,中国企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而日本企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
在未来,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日两国企业的薪酬制度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变革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员工需求。
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对比探讨
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对比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度、文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比较。
通过对比发现,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文化差异上体现出不同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
两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应用方面也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文章还分析了中日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案例,总结出两国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优势和挑战。
结论部分对中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总结,提出了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指出中日两国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共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对比探讨,制度比较,文化差异,技术应用比较,发展趋势,成功案例,总结,启示,发展方向1. 引言1.1 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对比探讨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对比探讨涉及了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和制度体系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比较和分析。
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在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为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中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比较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重要的亚洲国家,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企业在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方面需要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发展,企业会注重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文化认同。
相比之下,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专业能力。
日本企业普遍采用长期雇佣制度,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培养,提倡员工忠诚度和责任感。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的沟通和互动,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国家政策的指导,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建设。
两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各有特点,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发展,为两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指导和支持。
中日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
中日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企业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通过一系列的职能发挥,如计划、组织、经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的职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管理。
优良的企业管理能有效的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节约企业成本,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日本因其东亚文化的渊源和明治维新后的西化,在企业发展模式和企业管理方式上有很多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地方[1]。
一、中日企业管理比较研究意义日本企业的生产水平以精致出名,其管理水平较高,对中日企业管理的比较分析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日本企业能走到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离不开它们前期的探索。
正因为有了前期经验的不断积累,才使得日本企业有可能获得快速发展并形成诸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对比研究日本企业的企业管理制度,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突破既有的思维局限和路径依赖,将发展视野扩展到产业整体升级转型和走国际化道路上,从而有效构筑中国企业自身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中日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一)中日企业用人制度的差异中日企业在用人制度方面的差异与中日文化差异明显相关。
虽然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两国文化具有同源性。
但中日两国近现代截然不同的国家发展历程,是使得儒家文化在两个国家呈现比较明显的差异。
在企业雇佣关系上则往往体现为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度和中国企业的劳动合同制。
日本教授森岛通夫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儒家文化在企业管理上最为典型的影响之一是终身雇佣制[2],即员工一旦被企业录用,就可以在这个企业工作至退休,期间不必担心失业,除非主动辞职或是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这种雇佣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稳定企业的员工,另一方面则可节约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从而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而且,随着雇佣时间的延续,员工在特定领域的工作经验以及优秀人才的积淀也呈同步增长。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在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企业员工由于终身雇佣制的保障,多倾向于忠诚企业,愿意兑现对组织的承诺。
对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研究
对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日本企业雇佣制度进行研究分析。
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演变过程,接着对其特点进行了详细解读。
然后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与国际制度进行了比较。
在总结了对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研究的启示,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本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了解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运作机制,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研究,历史发展,特点,优缺点,现状,未来发展,国际比较,启示,建议,未来发展1. 引言1.1 概述对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研究日本企业雇佣制度是日本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本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至关重要。
近年来,对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演变历程、特点、优缺点、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日本企业提供更好的管理建议和政策指导。
将日本企业雇佣制度与国际上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独特性和可借鉴之处。
本文将着重分析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历史发展、特点、优缺点、现状与未来发展以及与国际比较,旨在深入探讨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历史发展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开始接受西方的企业管理制度,其中包括雇佣制度。
最初,日本的企业雇佣制度主要受到欧洲和美国的影响,企业主在雇佣员工时通常考虑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日本的企业雇佣制度逐渐完善。
在20世纪初期,日本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实行正规的雇佣制度,包括制定工作合同、规范工资待遇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也变得更加重视,开始注重培训和技能提升。
在战后重建时期,日本的企业雇佣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劳动法规的完善,企业对员工权益和福利的保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薪酬制度是企业对员工提供的报酬体系,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大国,其企业薪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国家的特点和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薪酬结构、薪酬决策和薪酬管理等方面对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进行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企业在薪酬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薪酬结构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福利待遇等。
基本工资通常是员工的固定工资收入,而绩效工资则根据员工的个人表现和绩效考核结果来设定。
福利待遇主要包括社会保险、住房补贴、带薪年假等。
而在日本,薪酬结构相对复杂,除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外,还涉及到各种津贴和奖金制度。
日本企业的决策层通常会设立各种津贴,例如岗位津贴、技能津贴和住宅津贴等,以激励员工在特定岗位上有更好的表现。
中日两国企业在薪酬决策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薪酬决策通常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基本上是按照企业的薪酬政策和绩效考核结果来进行薪酬调整。
而在日本,薪酬决策通常由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代表一同参与,共同商讨决策。
这是因为日本企业注重员工参与和团队合作的文化传统,希望通过员工参与薪酬决策的过程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满意度。
中日两国企业在薪酬管理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薪酬管理主要以过程化为主,注重绩效考核的结果,将薪酬与业绩紧密挂钩。
中国企业也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竞争力。
而在日本,薪酬管理更加注重平等性和长期性。
日本企业通常会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和职位来调整薪酬,注重员工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在薪酬结构、薪酬决策和薪酬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也是因为两国在文化、制度和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所致。
中日两国可以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各自的薪酬制度,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中日企业雇佣制度对比研究(定稿)课题名称:中日企业雇佣制度对比研究一雇佣制度(一)雇佣制度的定义(二)雇佣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二中日雇佣制度(一)中国雇佣制度(固定工制度的定义)1 中国企业目前的雇佣制度出现的原因2 中国企业目前的雇佣制度现状(1)过渡性工资制度(二)日本雇佣制度(终身雇佣制的定义)1 日本企业目前雇佣制度出现的原因2 日本企业目前雇佣制度现状(1)年功序列工资制(三)对比四固定工制度和终身雇佣制的差异对比五结论与建议六参考文献中日企业雇佣制度对比研究论文摘要:(是指论文的主要内容,带有简介性质)一、固定工制度和终身雇佣制的产生(一)特定的历史阶段造就了产生的基础1、中国的固定工制度是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使用的一种用工制度。
它产生于中国抗战时期,因为当时物资及资金的极度匮乏、军事战略的紧迫需要、技工人才的缺失等等因素,计划经济是必然的选择,而固定工制度绝对是这种经济形势的天然补充。
在战争结束后也就很自然的被沿用到了发展建设阶段,最终成为了中国经济生活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用工方式。
2、终身雇佣制度产生于日本历史上经济转型的初期,在这一阶段日本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同时第二次经济大萧条爆发蔓延全球,这就使工业化生产突然间被日本政府特别关注,企业在得到政府扶持的时候必然有意愿要保持这种特权的长久,这最终造成了终身雇佣制度成为了当时日本企业的必然选择,并被沿用。
(二)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最终导致性质的不同1、固定工制曾经是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基本用工制度。
但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用工体制最终被推广到了全社会的各个经济领域,成为一种社会体制下的特有的用工体系,也成为大多数人都可以享受的权利。
2、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根植于市场经济,它最终只是少数人才能获得的特权,甚至在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世袭制度,虽然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对其进行修正补充,但是依然无法改变它作为财团垄断工具的本质。
二、两种用工制度的发展及变革的趋势1、世界上并没有那一种制度是绝对的真理,也不可能绝对的适用于任何时期,虽然在某一阶段这两者都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固定工制度和终身雇佣制都必将会遇到挑战,并且要面对很多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日两国都为此做出了不屑的努力,在变革中求发展求完善是两者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中日企业雇佣制度对比研究引言:(这里更多是问题的提出,可以叫:引言或前言,日本的终生雇佣工制度和中国的固定工制度,在历史上都曾经给本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日本的企业因此积累了大量的优良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并且最终将日本带入到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中,虽然这一用工体系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淡出了现有的经济体系,但是给日本经济留下的硕果是难以估量的。
而中国的固定工制度却是在很长一段时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很多企业走入了败退的深渊,为什么两种基本相同的用工制度却有如此巨大的差别?这个问题实在值得我们深思,到底是制度本身产生了问题?还是因为人为贯彻上出现了偏差?中国是不是还应该继续坚持固定工制度?我们在历史的印记中最终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一、雇佣制度产生的背景雇佣制度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商品经济出现之前是不存在的。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家与劳动力之间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雇佣制度的产生最初源于英国对失业者的救济问题。
工业革命初期,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英国议会制定《济贫法》和《国民保险法》,再辅之以工会自助的形式解决职工的失业问题。
此后意大利、奥地利、波兰、德国等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并制定了类似的雇佣制度。
此一阶段雇佣制度的实施对缓和劳工矛盾,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雇佣制度的产生完全的促进了人们生产、进步、改革的欲望。
随着社会的日益前进,雇佣制度也更改了其在社会的主导地位。
雇佣制度的产生加大了就业的竞争率,促进了人类竞争、创新的动力。
二、中日雇佣制度对比(一)中国固定工制度1.固定工制度的定义固定工制是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基本用工制度。
固定工是固定职工的简称,也称长期职工,它是由劳动人事部门分配、安排和批准招收录用的,与用人单位保持长期劳动关系的职工。
2.固定工制度产生的背景中国的固定工制度是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使用的一种用工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劳动者一旦经国家各级劳动人事部门正式招收录用到国营企事业单位工作,便终身为国家职工,只要不因过失而开除,不再失业。
解放以后,我国在国营企业中延续使用了战时生产组织中的劳动用工制度,同时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企业职工和国民党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实行了全部“包下来”的政策。
以后,这种政策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全社会。
与此同时,国家还规定企业不许辞退职工。
1952年政务院批准的《关于处理失业工人办法》中规定所有公私企业对“多出来的劳动力,应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实行轮流调训,发给原工资”。
90-92由此,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基本完成以后,固定工制度也就成了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核心。
3.固定工制度的特点职工的工作期限没有限制,除了特殊情况外,劳动者就业后长期在一个单位内工作,职工不能无故离职,单位也不能无故辞退职工。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保持着终身的固定的劳动法律关系。
按照不同的标准,固定工有不同的分类。
如按照劳动者从事的工作或劳动的的性质不同来划分,固定工可分为工人、职员两类。
工人是直接从事生产和为生产服务的体力劳动者;职员是担任行政、经济管理和技术业务工作的人员,一般是脑力劳动者。
按照职工所在单位的所有制性质不同来划分,固定工可以分为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等。
4.配套工资制度与固定工制度相伴而行的工资制度形成于1956年。
在1956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一种过渡性的工资制度。
1956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取消了原来的工分制和物价补贴制度,建立了货币工资制度;统一和改进工人的工资等级制度,生产工人实行等级工资制,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
这次改革形成的工资制度,一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前后历时20多年,尽管曾出现过一些调整,但并没有大的变动。
在后来的经济生活中,工资的晋升主要取决于参加工作的年限,以及全国统一调整工资的次数。
国家分别在1959年、1961年、1963年和1971年进行了四次工资调整,升级面累计为90%,每个职工平均升级不到一级。
(二)日本终身雇佣制1.日本终身雇佣制的定义终身雇佣制是指从各类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供职,除非出于劳动者自身的责任,企业主避免解雇员工的雇佣习惯。
2.日本终身雇佣产生背景终身雇佣制是由创立于1928年的松下公司提出的。
其创业者、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出:“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
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这样一来,企业可以确保优秀的员工,员工也可以得到固定的保障。
3.终身雇佣制度的特点在这样的雇佣体制下,企业在招聘时并不考虑员工的经验方面的丰富程度。
大学生毕业后直接由企业进行选拔,一旦进入企业,就会接受企业的培训——会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
员工被录用之后,在不严重违反公司制度、没有重大责任事故和不主动提交辞呈的情况下,将在该企业中工作直至退休,一般不会被解雇,即使员工的工作效率不高或者不能胜任某职位。
员工在企业中所做的工作种类多样,并不是专职,且所有人必须要从初级员工的做起,无论学位学历的高低——一名员工会从刚刚进入企业时进行基本的工作,如接听电话。
随着进入企业的时间逐渐加长,员工会得到逐渐的晋升。
需要说明的是,员工的晋升是以员工在企业中工作时间的长短为主要依据的。
随着员工职位的晋升,员工的工资档级也会逐级递升,同样,这也是随着员工在企业中工作时间的加长而增加的。
员工和企业形成一种缔约,员工为企业尽职尽忠,企业为长期雇佣的员工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
“日本企业内的福利制度主要包括社宅制度、廉价贩卖制度、相互扶助共济制度、奖金制度、津贴制度、教育教养设施等,通过这些表示企业“家庭式的”温情。
4.配套工资制度与终身雇佣制相配套的是年功序列工资制。
年功序列工资制是指学生从学校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企业并不根据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来决定其工资水平,而是根据被录取职工的学历、年龄、经历等资历条件来确定其基本的工资水平。
在以后的时间内,其工资水平也不是主要按照其能力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和业绩来增加,而是按照其在该企业连续工作的年限等资历条件来逐渐上升。
虽然员工每年工资增加的幅度会因人而异,企业在增加工资时,也会考虑到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及职务等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并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论资排辈。
而且这种做法差不多在日本的所有行业的企业中都比较盛行。
三、固定工制度和终身雇佣制度优缺点(一)相同优点1.同样有利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而固定工制和终身雇佣制恰好就成为抑止人力资本投资外部性的一道屏障。
因为在固定工制度和终身雇佣制下,员工一般在一家企业工作很长的时间,甚至一辈子都在一家企业工作,所以企业对员工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就会使企业终身受用,企业也就可以放心地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2.同样有利于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随着企业引进新的技术,企业的自动化水平会提高,从而资本的有机构成会提高,因此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的相对甚至绝对的下降。
在终身雇佣制下,企业并不会轻易地解雇过剩员工,因此员工就不用担心机器和自己抢“饭碗”,而是对技术革新采取积极支持和合作的态度。
同时企业也可以对过剩的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3.同样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力雇佣和培训的成本如果企业要解雇和招聘员工,就会涉及到劳动关系的变化,这样就会发生调整成本,包括解雇成本、招聘成本、培训新工人的成本等,效率也具有不确定性。
固定工制度和终身雇佣制在一定程度上截断了横向的劳动力市场,企业就不必每年都从劳动力市场上雇佣新的员工,这样就为企业省去了一笔招聘雇佣的费用,同时也就节省了每年为新员工进行培训的成本。
4.同样能够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可程在固定工制度和终身雇佣制下,员工要在一家企业里连续工作很多年,那么员工就会从长远利益出发,不仅把企业看作是工作的场所,更把它当作是自己生活的地方。
雇员在职业上的安定感及企业表现出的对员工个人意愿或情感的尊重,使员工产生对“企业大家庭”的依附和忠诚心理,这样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就会增强,也就会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有利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而终身雇佣制恰好就成为抑止人力资本投资外部性的一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