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三

高一语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新闻单元,新闻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在教授课文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报纸,初步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因此,这两篇短新闻准备采用讲解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了解新闻内容、筛选信息、品味语言,并将两篇新闻比较异同。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授《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想:播放一段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探究本文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品味具有深刻意义的语句。

第二课时,教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设想:课前播放组织学生看《辛德勒的名单》,了解纳粹暴行。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典型细节,探究此文与一般的新闻报道有何不同。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和纳粹暴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设计好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三)学习重难点及突破

1. 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 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3. 学习和体味两篇新闻的情感倾向和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

突破方法:这两篇新闻都是寓意深刻、情感丰富、耐人品读的名作。教学前应对新闻的特色予以充分解说,让学生有充分认识。教学时应以指导学生阅读为主,通过指导阅读、质疑解难,筛选信息,达

到把握每篇新闻的主要写作特色和其特有的新闻价值为目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对新闻的系统了解,教学前应对新闻这种特色文体予以充分解说,让学生有充分认识。这两篇新闻都是寓意深刻、情感丰富、耐人品读的名作。但学生有可能无法体会文中的寓意和饱含的情感,所以教学时应以指导学生阅读为主,通过指导阅读、质疑解难,筛选信息,达到把握每篇新闻的主要写作特色和其特有的新闻价值为目的。

三、教法、学法及理论依据(教学策略及手段)

讲授法,传授知识具有系统性、高效性、示范性的特点,在本课中需要以讲授法补充给学生关于新闻的一些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根据新课程理念,对文本的材料处理的效果、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的解读都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认识,以此培养学生关注文本、研读文本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包括对新闻体裁的了解、文中生字词的积累。

2.教师的教学准备

相关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学习用的幻灯片。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过程

1. 课前预习

(1)新闻知识

①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②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

③消息的特点: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短,消息要求短。快,时效性。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④消息的结构:标题(正标、副标题)。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2)字词(包括两篇)

不列颠尼亚(diān)噩梦(è)婆娑(pó suō)窒息(zhì)祷

告(dǎo)

停泊(bó)紫荆花(jīng)凋谢(xiè)恐怖(bù)撰写(zhuàn)明媚(mèi)

2. 小组自主检查预习内容

3. 新课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再次聆听那激动人心、振奋人心的一刻吧。

4. 整体赏析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