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考试改革与探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的课证融合改革探究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的课证融合改革探究发布时间:2021-08-13T16:18:54.49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作者:王丽萍[导读] 在我国教育不断发展与改革下,课证融合改革需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师资格证考试要求,并且需要加强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优化教师团队,对学前教育课程进行良好的改善,从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
辽东学院王丽萍辽宁省丹东市 118001摘要:在我国教育不断发展与改革下,课证融合改革需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师资格证考试要求,并且需要加强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优化教师团队,对学前教育课程进行良好的改善,从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
在课证融合改革下,要严格管理幼儿教师的资格证,并合理调整专业理论课程的比重,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为学前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师资源。
本文通过分析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的课证融合改革策略,有效优化教师团队综合素养,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幼儿教师团队。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考试;课证融合;改革探究前言:在国家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背景下,从事教育工作都需要进行教师资格证考试,这让非师范学校与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进行相应的竞争,从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虽然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但是面对大量考生,也让教师资格证考试更加严格,考试通过的难度更加大,这既是学前教育教师的机遇也是一次挑战[1]。
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高校学生也将面临专业能力与就业选择的双向考核,这也是教育人才审核的标准,学生更应该重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学生专业水平,从容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
因此高校也应该注重课证融合改革,让学生能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与教师资质证的高度融合,有效提高办学的水平,也能让教师更加符合国家的相关需求,为祖国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现状分析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课证融合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应用的效率与质量,也让建设高素质学前教师队伍产生一定的困难。
“课证融合”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
“课证融合”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课证融合”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意义,以《SQL Server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使学生毕业前能获取“双证”,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标签:高职院校;课证融合;项目化课程;SQL Server数据库199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提出:“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这些都为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高职院校也必须加快“双证制”的实施,使学生毕业前能获取“双证”,从而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1.开展“课证融合”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到现在已有十几年,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不足,如课程设计只是机械地采用项目载体,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严重,严重影响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进度。
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双证制”的实施,开展“课证融合”项目化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2.“课证融合”项目化课程设计。
以《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条件,组织本课程组教师开展研讨,分析数据库应用技能鉴定标准规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明确该课程的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课程目标及数据库应用技能鉴定标准对应关系表见表1,该关系表体现了课程目标、融合了数据库应用技能鉴定标准。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水利类专业群课程教学的改革探析——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教改论坛获批“X”证书制度试点牵头单位2个,学院2020—2022年考证通过率达85%,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能更快适应之后的岗位实习及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岗课赛证”融通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行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高职院校每年都会针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改科学研究等方面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
然而,在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实施综合育人的过程中,特别是对“1+X”证书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的制订,行业企业专家通常会在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的初期参与,并没有参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标准制订的全过程。
行业企业也没有及时将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和新理念融入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导致课程教学改革缺乏企业的及时跟踪,产教融合不够深入,难以保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不够全面,学生技能与岗位能力衔接不畅。
专业群课程体系是为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要适应群内所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往往具有“跨领域”的特点。
而现阶段,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改革更多的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缺乏专业互通。
课程教学内容未能完全对应实际岗位能力,部分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与实施过程中缺乏对行业企业岗位现状的了解,一些行业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未能及时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改革,这与水利行业数字转型升级要求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岗位能力是不契合的。
另外,“1+X”证书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和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评分标准等紧跟行业发展新趋势并契合企业岗位需求,能体现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
然而在“1+X”证书培训和考核过程中,“1+X”认证体系并没有完全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而是单独划分在某一门或几门核心课程中,作为课程的一个模块来开展项目实训,只针对考证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职业技能竞赛备赛过程中,也由专门教师对参加比赛的学生单独进行集中的精英式培训与指导,其他学生并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培训未做到普及化、大众化,导致在“岗课赛证”融通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把考核的那部分内容搬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设计,标准引领不足,未能精准、全方位地把竞赛规程大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中,专业群课程体系跟不上新业态新岗位的变化,导致学生的技能与岗位能力衔接不畅。
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精品文档
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高职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度是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想模式,而“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是“双证书”制度推行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
所谓“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是指按照职业资格证或技术等级证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确定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融入到教学中去,并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将考证技能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标准相统一,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考证内容相融合,从而增强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
旅游专业相关岗位对资格证书的要求十分严格,导游、酒店服务等关键岗位都需要持证上岗。
近年来,导游的考证通过率持续下降,酒店服务相关证书含金量也在逐年降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在“双证书”的推行过程中,“工学结合,课证融通”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一、“工学结合,课证融通”实施现状分析(一)理论和实践的技能标准不一致高职旅游类专业“课证融通”过程中普遍存在“课”“证”两张皮的现象,课堂理论教学和岗位实践中的技能标准缺乏融合,在企业的实践中,学生需要重新培训技能,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尽数消失,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根本原因在于课程体系设置落后,无法紧跟企业实际的需求,造成“课”“证”脱节。
同时,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的技能标准建设也亟需跟进。
(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持续数年,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提升并不明显,教师并没有深入企业一线,对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不甚了解,通过挂职、访问工程师等项目进入企业得不到实践的锻炼,并且,客户需求的变化会带来岗位技能的变化,教师在此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持续跟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欠佳,直接影响“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效果。
(三)学生实践中缺乏系统的跟踪指导学生在实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普遍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培训。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企业对实习生缺乏理论和技能指导,学校方又很难介入企业的管理过程,造成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不能很好的处理。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bugging ability required for the integration posi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skill level of students and make
students more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dustry enterprises.
改革。 “ 证” 是指“1 + X” 证书制度,是学生在掌握
学历证书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之外,对某一具体职业
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后,所能达到的职业技能
等级的证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对学历证书的补
充,同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是由相关部
门会同有关行业部门组织制定的,能够体现行业企
业的岗位需求,并且把岗位需求细化到具体的知识
业对于工业机器人集成岗位技能水平的要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
重构教学内容。 将行业企业标准,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系统
集成赛项技术要求融入课程考核标准中,围绕集成岗位所需的集成调试能力重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技术技
能水平,使学生更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
关键词:“ 岗课赛证”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4031 / j. cnki. njwx. 2024. 03. 03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相应的工作流程。 教学环节与集成设计调试工作
“课赛证融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课赛证融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电子商务专业“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是为适应高职院校教育發展要求,根据广东工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工商学院)电商专业发展的现状,为保证学院电商专业“两双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学模式实施而提出的。
“课赛证”融通主要体现为“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
通过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内涵和实施关键的探索,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课程模块与职业大赛三融通发展。
标签:课赛证;融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0 前言肇庆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基于肇庆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亟需应用型、实战型电商人才。
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紧跟行业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动创新教学方法,破除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2015年,电子商务专业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课赛证融通、工学结合”。
其理念核心内容是将深化“引企入教”改革,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通过引进校企合作企业的竞赛项目,同时将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证书考试复习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使课程与岗位和职业证书融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电子商务技能、电商运营项大赛,实现课赛结合,实现课赛证三融通。
1 教学改革现状1.1 社会市场需求肇庆市十三五规划指出:以“互联网+”引导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出台扶持鼓励政策支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挥肇庆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效应,重点在端州区、肇庆新区、四会市东南部地区等地布局建设电子商务相关产业。
肇庆市是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基于肇庆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社会急需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而专业原本的一些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实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2 专业建设发展需求电子商务专业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建设,已初步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可概括为“两双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托幼一体化理念下“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
托幼一体化理念下“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托幼一体化理念下“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托幼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幼儿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割裂、课程安排的缺乏连贯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界开始推动“托幼一体化”理念,并在此背景下探索“课证融通”教学改革。
“托幼一体化”理念强调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无缝衔接。
它认为,幼儿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保育,更应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为他们的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托幼一体化”教学改革成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被认为是实现“托幼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常常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导致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割裂感。
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则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边界,通过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融合,使幼儿在过渡期内能够更加顺畅地适应小学生活。
在“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需要和能力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
此外,教师还应与小学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了解小学教育的要求以及小学教学的目标和要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进入小学学习的状态。
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幼儿教育的改革。
他们应该与教师建立紧密的联系,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与教师一同制定孩子的学习计划,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支持和帮助。
家长还应该与册封小学的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小学教育的要求,为孩子顺利过渡至小学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除了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关注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制定和投资引导来推动“托幼一体化”教育的发展。
社会各界可以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促进教师和家长的专业化发展。
“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文档资料
“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一、前言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
根据教育部该文件的要求,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以期达到职业岗位的必备需求。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应运而生,职业技能大赛是由职业教育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的重大制度设计,比赛规程基于专业基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而设计,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内涵与竞争体系建设,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改”的目的。
职业技能大赛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已在我国大部分轻工类院校和农科类院校设置并招生。
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开设于2003年,在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等省招生,为适应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要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实践。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探索出“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将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行业技能证书及职业大赛的需求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内涵所谓“课岗对接”是指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构建服务于融岗位工作要求、行业要求及学生人生职业发展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课证融合”是指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内容对接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考核融入到学生的期末考核,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证代考。
“课赛融通”是指将各种技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当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竞赛为动力,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同时参赛学生可通过参加竞赛来代替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申请,根据竞赛的规格和成绩获得相应的课程成绩。
下扎实推进课证融通的实践探索
下扎实推进课证融通的实践探索“下扎实推进课证融通的实践探索”,这听起来像个啥呀?别急,听我慢慢说。
这就是一个关于教育和培训如何打破“纸上谈兵”的难题,真真正正把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让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直接跟实际工作对接的事儿。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难懂,那我就从头开始给你捋一捋。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学习方式有个通病,那就是你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一旦到了实际操作中就傻眼了——怎么做啊?这些东西能用上吗?有没有用?尤其是有些课程和证书,拿到手之后,真心不知道它对实际工作有什么用。
这就像你辛辛苦苦背了一堆理论,结果一到现场,啥都派不上用场。
是不是有点失望?再加上有的企业在招人的时候,也更看重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拿个证书可能更像是一张“门票”,但到底能不能过关,得看你真本事。
所以,咱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两者——课和证,真正“融合”起来。
先别急着嘲笑这几个字眼,咱说的可不是让大家背着厚厚的教材去工作现场“抄书”。
不是的!所谓的“课证融通”,就是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就要结合实际,干脆利落地把实际操作和课程内容捆绑在一起。
简单来说,就是理论跟实践捆绑到一起,学啥都能直接上手用,不用再担心理论和实践脱节。
课和证的关系就像是“挂羊头卖狗肉”一样,大家学的东西和实际工作差得老远,考个证也不过是为了应付某些硬性要求,根本没有切实的帮助。
而如果能做到“课证融通”,那就是在课堂上就能学到做的技能,拿到的证书也能真真切切地用在工作中。
举个例子,比如说咱们学的是“电工”这类的职业技能,课堂上不是单纯地讲理论,而是直接拿工具、操作设备,把这些东西当作实操课来做,这样一来,课程就能把实际需求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证书也不是个摆设,拿了证,做起活来就更有底气,企业看得也更有信任感。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什么“学以致用”嘛,怎么这么高大上的说法。
也没那么复杂,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学得会,做得好”。
比如我们去上个厨艺班,老师如果只是给我们讲讲食谱,告诉我们火候怎样控制,大家一听就都晕了,毕竟“嘴上功夫”再好,也得上手做一做,亲自炒个菜、烤个面包,手一动,心才安。
岗课赛证融通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究
“岗课赛证融通”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究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学校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的课
堂教学模式实践。
“岗课赛证融通”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利用岗位训练、比赛、认证等理念,让学生充分体验课堂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是岗位训练。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会制定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学习任务,让学生
根据实际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是比赛。
“岗课赛证融通”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还会设计有趣实用的学习游戏,给
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发挥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是认证。
在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还可以获得相应的认证,以认证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
“岗课赛证融通”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使学生在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团队精神
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实践中探究出一套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教师也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好地针对学生的需求,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通过“岗课赛证融通”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学校得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
的学习能力。
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延伸和深入研究,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课证通融”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证书考试培训课程为例
以“课证通融”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①———以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证书考试培训课程为例陈曦(汉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十堰442000)一、引语中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源于公司的生产制度,是企业用工和企业劳动组织的用工要求[1]。
它也是指导职业教育、职业教学和就业促进的重要手段。
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工作的特殊要求密切结合,主要反映了实际工作标准和一些专业标准以及员工在这些职业中必须达到的实践能力水平。
在高校,“双证书”制度是用职业标准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体系中,嵌入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才能建立更全面和专业技能培养体系[2]。
“双证书”制度已成为现代教育界的共识。
那么,实施高等教育改革和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关键在哪里?毫无疑问,教育改革的实质在于课程改革。
二、概念解析(一)“课证通融”所谓“课证通融”,是指高等教育中学历教育与职业教学之间的一种整合与沟通,即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管理相结合[3]。
制定课程体系,特别注重学生在整个学术教育过程中的实践能力提升。
最后,申请“一教双证”(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实质是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意义的对应与衔接:在专业教学计划里纳入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学生通过课堂培训,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学校也可以根据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要求进行评估,使大学教育能够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将工作的岗位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最终帮助他们提高某些专业领域的能力。
(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试针对国际商务从业人员以及有意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各类院校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员,是对国际商务英语交际能力的测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4]。
考试结果可作为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的参考和国际商务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的评价依据。
考试涵盖语言和商务两方面的内容:语言方面测试国际商务环境中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商务方面涉及国际商务中的常见业务,包含商务办公、商务礼仪、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等内容。
关于中职学校Web前端课程“课证融通”的教学探索
Experience Exchange经验交流DCW221数字通信世界2021.031 W eb 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解读在1+X 证书制度中,Web 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分为初、中、高3个等级。
根据中职课程安排以及中职学生的基本学情及专业素质,可考虑的X 证书对应难度为初级和中级。
初级要求培训时长不少于96标准课时,核心课程包括Web 页面制作基础、JavaScript 程序设计、HTML5和CSS3开发、轻量级框架jQuery 的应用。
中级要求培训时长不低于224标准课时(含初级培训课时)。
核心课程包括MySQL 基础、PHP 技术与应用、Web 前后端数据交互技术、响应式开发技术Bootstrap 框架。
2 传统课程体系中与1+X 证书制度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在中职学校,有若干专业开设Web 前端开发相关的课程。
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为例,该专业第2学期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64课时)、第3学期开设“数据库应用”(64课时)、第4学期开设“动态网站建设”(64课时),分别对应X 证书Web 前端相关课程中初级的“Web 页面制作基础”、中级的“MySQL 基础”、中级的“PHP 技术与应用”。
通过传统课程体系与X 证书要求的核心课程对比分析,难以在传统课程体系下实现“课证融通”,具体分析如下:(1)Web 前端相关课程内容有很明显欠缺,未达到标准要求。
将传统课程体系中与Web 前端相关的课程与标准中的核心课程进行比较,初级部分缺少三个核心课程,中级部分缺少两个核心课程。
(2)Web 前端传统课程课时量不足,未达到X 证书要求培训时长。
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与初级相关的课程课时量为64课时,与中级相关的课程课时量为128课时,比起标准中要求的96标准课时及224标准课时,是远远不足的,课时量有待增加。
(3)传统“重软件、轻开发”的教学方法,与标准中要求的编程开发方式不符。
在传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教师授课时使用DreamWeaver 软件采用“工具栏式”方法设计静态网页,而根据Web 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在静态页面设计与开发中,学生需使用HBuilder 软件采用编程的方法进行开发。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探究
一、课证融通的内涵(一)含义“课证融通”主要是指,在高职会计教学活动中,将会计证书考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借助这种方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因为,会计证书是会计从业的资格证书,只有通过考试获得证书,才证明其具备了对应的从业资质。
同时,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通过学习学生的会计素养可以得以提升,以更好适应会计工作。
比如,会计类资格考试相对较多,包括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注册会计师等,每种资格考试对应的内容不同,对从业资质要求不同,这就需要根据考试内容制定教学方案,通过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意义首先,课程融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程融通”并非单纯的教学模式,而是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学生考试技巧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把握资格证书对应的知识内容。
资格证书考试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就业状况以及薪酬待遇,这些与毕业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学生所关心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其次,有利于学生会计核心素养的培育。
“课证融通”对会计专业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具有融合性、渗透性等特征,通过教学改革,能够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方面,“课证融通”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提升实践探索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职业素养和专业经验。
另一方面,“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工作态度,掌握正确的会计从业规范和操作方法。
例如,在教学当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真实环境的营造,让学生置身其中,增强操作技能。
再次,有利于学生证书获取率的提升。
“课证融通”实现了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的相互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背景下,教师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会加大考试方面的投入力度,帮助学生提升考试技能和考试知识点的把握,这样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就会大幅提升。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现存问题会计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所不同,在从事相关岗位前需要具备对应的资格证书,其中初级会计资格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门槛,只有具备这一证书才能从事会计工作。
课证融通“膳食营养与配餐”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课证融通“膳食营养与配餐”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摘要:高职院校实施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密切结合。
本文以“膳食营养与配餐”课程为例进行课程融通项目式教学改革探索,提出了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改革设计的具体方案。
项目化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操作技能,实施效果良好。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膳食营养与配餐一课证融通项目式教学改革的意义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遇到了一个难题: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另一方面,学生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倾向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相关理论知识[1]。
这就要求高职学生既要打好坚实理论基础,又要具有企业要求的实操能力。
理论专业知识的合格与否,可以通过学历证书说明,然而,实际操作能力在学历教育中却并没有体现。
近年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行业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这可作为学历教育的有益补充。
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可以在进行理论学历教育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证书认定。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探索职业资格鉴定与学历教育的兼容性。
教育部、国家旅游局、全国供销总社等六部门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服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中提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2]。
要建立学分转换等相应的机制,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
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3]。
这些政策性文件为高职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高职教育“课证融通”课程改革的探索
教科园地151高职教育“课证融通”课程改革的探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密制造工程系梁胜龙韩莉芬本文探讨了髙职教育“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改革中需要把握的要 点,并从调研、课程标准构建、课程内 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几个方面阐述 了“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思路。
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髙职教学领域中的一切改革最终 都归结到课程改革中。
教育部在《关于全 面提髙髙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 企业合作开娜程,根据财领_臟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 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学的鉢要求,提高课餘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麵应企业技术发展要求胜任企业一线工作岗 位的高技能而麵资格标准(或 者行业标杆企业岗位标准)是最能反映员 工能否满足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权威标准。
因而,在高职教育中粒以工作綱为导向的“课证融通”的教雜系和灘开发成为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课廳融”就是要在分析麵资格标准(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 为平合,以项目化为主题,翻建立课程标准,重新完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学 过程和评价方式,将职业资格标准的考核 内容与课程的教学内容——_,将课程 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以获取职业 资格证书为目标进行教学。
1做好"课证融通”课程改革的前期工作l.i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做好课程 改革的前期准备在课程改革前,首先要明确“课证融通,,是将职业资格标准(或者行业标杆企业岗位标准)中规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革。
因此,紐行“课证融通”课程改革时,需要首先明确课程对应的岗位要求及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或技术等级。
其次,在知的今天,新知滿技能的麵周期不断缩短,课程改革不可能是一蛾而就的,必须每二SJ三年就要进行一次课程改革。
只有这样,课程才能够不断适应企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考试改革探索
“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考试改革探索摘要:高职院校实施“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改革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以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平法识图课程进行“课证融通”项目式教学改革为例,给出了具体的课程改革措施,对“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改革进行探索。
关键词:课证融通;课程改革;平法识图课程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环节,其功能的发挥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重要影响。
课程考试的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改革相配套,将知识考核与综合能力鉴定作为课程考试的两大要点,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有效地促进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实施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将来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
根据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平法识图》课程教学更加突出实用性,突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职业工作领域的结合,与生产技术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转化为职业能力,毕业后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
本课程拟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课证融通项目化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通过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来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课程的技能、知识、素质的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融入一个个项目中,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在项目教学的实施中,以企业典型案例为载体,以任务驱动、情境教学为主,按职业活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机整合,打破传统授课方式中理论和实践脱离,先理论后实践的学科型模式,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将“知识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环境,能力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课证融通”项目化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课程考试改革。
树立以“能力本位”的考试理念在课程考核内容中增加课外激励考核和专业技能鉴定考核。
能力本位教学是围绕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组织课程、开展教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思想。
“课证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食品检测与质量控制类专业为例
“课证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食品检测与质量控制类专业为例
孙钦菊;陈智理;唐婷;韦璐;麻少莹;郭静婕
【期刊名称】《中国食品》
【年(卷),期】2022()17
【摘要】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将“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推进。
随后,教育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书证融通”。
面对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基于专业基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而设计的职业技能大赛应运而生,职业院校通过将职业技能大赛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从而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的。
【总页数】4页(P100-103)
【作者】孙钦菊;陈智理;唐婷;韦璐;麻少莹;郭静婕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课、岗、证、赛、文”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财会类专业学生中的实践应用--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为例
2.“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
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3.高职英语"岗课证赛"融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运城职业技术大学为例4.“岗课赛证”融通导向下《导游实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5.“课岗证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岗课证赛”融通教学改革与探索
84-CHINA ·June栏目编辑:高中伟******************◆文/广东 黄伟明高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岗课证赛”融通教学改革与探索职教二十条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在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进行学历证书与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证书制度改革,改革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岗课证”融通。
将企业岗位技能转化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是新时代培养工匠人才的关键举措,是深化新时代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是提高职业教育中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效解决路径。
面对汽车行业“新四化”迅速发展,以往教授式的课堂模式已很难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普遍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知识较差,技能一般,心态浮燥,但很乐于动手。
在此形势下,推进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岗课证”融通,通过获取证书带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他们有收获,树立项目完成的自信,是今后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1+X”证书试点中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在新时期下,为缓解企业用工荒,培养行业企业所需人才,教育部提出了“1+X ”证书制度改革。
本次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将“X”证书的技能点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如何与“X ”证书项目模块的技能点相融合,决不能直接代替。
在“1+X”证书制度下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紧跟行业企业工作岗位标准,要以岗位能力为依据,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要求去整体设计“岗课证”融通培养方案。
调查发现,“1+X”证书制度在全国各职业院校已经实行试点近两年,因缺乏实施经验,多数院校都只是把“X”证书中的技能模块直接代替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证书模块内容授课。
与传统技能考核一样通过考前集中某个时间段来进行强化培训“X”证书考核的内容。
整个技能培训过程针对性很强,只培训考核内容,与考核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点很多忽略不讲,只为了拿证而考证,使得学生只会做,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施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施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路径体系,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学改革的基本导向应当是“运行路径清晰、保障机制健全、评价体系完善”。
从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现实问题出发,我们需要确保教学改革正确的路径导向。
教学改革需要有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同时要考虑到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
因此,在制定教学改革计划时,需要充分调研、分析、评估和预测,确保路径导向正确。
除了路径导向,还需要确保教学改革健全的保障机制。
教学改革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包括政策、资金、师资、设施等。
只有这些保障机制得到有效的落实,教学改革才能够真正地得到推进和落实。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施;现状;提升策略1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内涵与价值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
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为了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融合,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我们需要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指企业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共同培养人才来促进产业发展。
产教融合不仅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鼓励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分银行”来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积累的学分向学历教育的学分进行转化,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
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考试改革与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实施“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考试改革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进行“课证融通”项目式教学考试改革为例,给出了具体的课程考试改革措施,有效保证了“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改革的效果。
关键词:课证融通考试改革
1 “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环节,其功能的发挥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重要影响。
课程考试的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改革相配套,将知识考核与综合能力鉴定作为课程考试的两大要点,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有效地促进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1]我院实施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将来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教学更加突出实用性,突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职业工作领域的结合,与生产技术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转化为职业能力,毕业后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
本课程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课证融通项目化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通过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来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课程的技能、知识、素质的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融入一个个项目中,每一个项
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在项目教学的实施中,以企业典型案例为载体,以任务驱动、情境教学为主,按职业活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机整合,打破传统授课方式中理论和实践脱离,先理论后实践的学科型模式,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将“知识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环境,能力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课证融通”项目化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课程考试改革。
2 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2.1 树立以“能力本位”的考试理念
树立以“能力本位”的考试理念在课程考核内容中增加课外激励考核和专业技能鉴定考核。
能力本位教学是围绕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组织课程、开展教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思想[2]。
它以全面分析职业活动中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要求为出发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综合能力。
2.2 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本课程考核的重点在于评测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如何按照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规范地完成工作等职业能力,是否能够满足机电产品安装、调试、开发和技术培训服务职业岗位的
要求,是否具备了工作积极、主动、团队合作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实施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系统控制程序设计、自动化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等方面的能力;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可编程控制器工作原理、编程指令、编程方法、系统设计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同学的交流沟通能力。
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有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2.3 探索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由总结性考核为主体转向形成性考核为主体。
加大实践操作和技能考核比重,强调形成性考核,彻底的转变教师面授、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课程办法,积极倡导“能力本位”的考核机制,考核模式充分体现合理、公正、能力为主的评价思想。
突出考核模式的多元化特点,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性和综合性考核。
本课程总体评价分第一课堂课程考核与第二课堂激励考核相结合。
第一课堂课程考核由二个项目构成:第一项,课程教学过程考核,占课程考核成绩的20%,主要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提问、作业、案例分析、讨论发言、实验报告等评定成绩。
这种课程教学过程考核直接影响到所学课程的最终成绩,能够引起学生对每节课堂学习过程的重视,能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
第二项,项目过程考核,占课程考核成绩的30%,由任课教师根据“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员”考核项目要求;平时实训时一项目一考核,也就是教师在每个实训项目完成时,就要在实训室对学生进行考核,对不过关的学生,要求其利用课余时间来练习。
同时让实训室变为学生的“自习室”,实训台成为学生的“作业本”,实训室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
在项目过程考核中通过教师考核与学生的再次操作达到对操作技能融会贯通的掌握,让全体学生能达到“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员”考证考核要求。
每次考核过后,教师及时评价,通报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
实践证明,这种一项目一考核的过程考核,能够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竞争意识和强烈的成就感。
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考核方式教师会很辛苦,但学生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2.4 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3]。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要更注重开展自主评价。
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
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3 考试改革实践效果
“课证融通”项目式教学改革方案由本院机电工程系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于2012年上半年开始在课改班试行,该教学方案实施后,学生都顺利获得“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员”中级证书。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了解学生对于这种考试、考证方式非常认可,教学效果良好。
通过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保证了“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达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玲.基于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探索[J].高职教育,2011(12):91-92.
[2] 周天沛.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31-33.
[3] 姚庆文,丁辉.PLC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与实践[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