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中的山水画与文人画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园林中的山水画与文人画意境

学院:艺术学院

专业:09美术学

姓名:尹明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融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文学艺术以及叠山理水、花木栽培技术于一炉,是自然美和艺术美高度融合统一的综合艺术。

明清几百年来中国园林之盛,首称江南。江南古典园林作为文人画家与良工巧匠合作的艺术典范,内涵丰富充实,自然美和艺术美彼此渗透,融会贯通,是富有诗情画意和人文底蕴的综合艺术。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体系,以自然界的山水为主要素材,其笔墨酣畅淋漓、内涵博大精深,被称之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山水画的美学意境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得以广泛的体现和运用,园林通过模仿自然,师法造化,追求的是自由的美、天然的美、意境的美,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我国造园早在先秦就已出现,至汉代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流,是一种以宫室阁楼为主、禽兽充塞囿中的建筑宫苑形式,基本上属于圈地性质,并不结合山水布局,处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成型的初级阶段。

写意,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写意,是中华名族的艺术观,是中国艺术的艺术方法,它是迥异于西方的另一种绘画体系。中国艺术门类中的绘画、书法、戏曲、园林等,都是写意的,而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性也正是在于它是写意的。它以情景交融的表现,运用写意的手法,创造出自然、宁静、幽深的意境,与西方为代表的表现秩序和控制的园林艺术迥然相异。

中国古典园林在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一直循着“崇尚自然”的道路,形成了以自然山水风景为表现主题和特征的布局形式,追求着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唐代山水诗画的蓬勃发展,促使人们对自然山水风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公卿文人以诗文、绘画、园林,结合形成了文人写意园,逐渐摆脱对自然山水的单纯模仿,将自然美与诗情画意融合起来,体现了对山水自然美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再现,赋予中国园林鲜明的民族特色——诗、画、意。

黑格尔说:“中国是特别东方的。”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别是它的写意,这也正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促使中国园林创作,尤其是文人园林创作由写实完全转化为写意方法的主要因素则是文人画的影响。文人画兴起于宋

代,在元、明两代大盛。它集诗、书、画三位一体,不求形似,重笔墨意趣,强调抒写主体的情感观念。文人画的这种纯写意的画风被借鉴于园林的规划设计,成为中国写意山水园林确立的契机。写意山水园主要以绘画形式美的原则进行园林创作,尤其是在江南的私家园林中,通过空间和景物的布置,表现诗画意境之美。它是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又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曾说过:“近代仿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代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它说明了宋代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关注重心与前朝的不同。由此而反应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这类题材易于写意,易于抒写画家的主体情致。文人画通过描绘山水、林石、花竹、禽鱼,状物言志,以表现隐士们的高洁品格。如宋代苏轼“胸中盘郁”的枯木怪石;米芾父子的“点滴烟云,草草而成”;元代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太湖山水;清初八大山人拟人化的鱼鸟,空灵流动的构图,简约含蓄而充满孤独幽愤的情感……都是借这类题材来写意的。

文人写意画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文”,文人画是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在画上题跋以及给予画以诗意的标题,来渗透文学趣味及加强绘画的审美因素。文人画中的形不是主要的,唯有“心”、“意”才是艺术的真宰。石涛也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没有诗意的标题和题跋,很难画出文人士大夫的“心”。扬州八怪之一的李蝉,喜在画上作题跋,长长短短,错落有致,使画面更加充实,也使气韵更加酣畅。“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互相为用。”相应的,文人写意园是立体的画,要见其文心,要“从于心者也”,使园林立体化、心灵化,主要方式也是以匾题或对联使园林渗透和充盈着诗意和文学,从而使有限的建筑、山水、花木、禽鱼具有了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更赋予它们以人格灵性,“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

中国山水画与江南古典园林有着生生不息、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园林借鉴于山水画的创作方式以园入画,因画成景,形成了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扬州自古以来是文人荟萃的地方,其园林的建造广有文人、画家参与。个园

就是创造园林意境的绝妙典范,在园中广植秀竹,其造园意图取自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竹表示自己是俊逸不俗、坚贞不屈的君子。“个”是半个竹字,就是说现在坚贞不屈的竹子只有一根了,用“众人皆浊我独醒”的孤芳自赏的意境,表达自我孤高不群的清高情怀。

从苏舜钦所写的《沧浪亭记》中:“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殇而浩歌,锯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他把自己的情感意趣倾注于园林中,通过对园林的山水竹石禽鸟等造园要素的经营布置来抒发自己“不与众驱”、放旷傲世的文人胸襟,这和宋元以来那些强调主体个性、人格价值的文人写意画家不无异曲同工之处。苏州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一处匾题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听留馆”。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莲的“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具有了两般的意境感受,深化了审美层次。匾题和对联既是变现园林“诗情”的主要手段,也是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述园林意境的主要手段。它们使得园林内的景物无往而非“寓情于景”,随处皆可“即景生情”。

文人画写意园是中国文人寄托情怀和哲理的理想审美境界。它以写意的手段,融诗情画意于园林中,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从而使有限的园林空间具有了无限的空灵的感受。文人画的抒写写意风格经历代发展影响延至皇家园林和寺院园林,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这也正是中国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的魅力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