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训练:微时代的利与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训练:微时代的利与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高中举行“微时代的利与弊”辩论会。
正方:微时代滚滚而来,微博、微信在我们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寥寥数十字或短短1分钟,便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也可表明观点、启迪思想。微,让表达门槛变低;人人都可走上前台、展示自我、分享生活,很多平凡的人生在微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反方:微时代繁荣背后,便是隐忧。网络上擅长“微新闻”的标题党,每每断章取义;沉迷“微媒体”的低头族,看的不是知识而是花边新闻……往往缺乏整体思考,懒于深刻认识。当只言片语的吐槽变成众生喧哗的狂欢,价值观被“微”成肤浅化!
你作为正方或反方(任选)的主辩手,做总结性发言,写一篇辩论稿。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写作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根据真实的情境,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对“微时代”进行真实的理性思考。用总结陈词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材料例举了微时代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微作用,要求对这些“微现象”,发表自己看法和感悟。我们可以从各种微现象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两个角度构思立意,材料例举非常丰富,可切入的点也很多,只消把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举出了进行阐述就可以成文了。
①关键词:微时代、利、弊;②扣题:正确理解微时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体指出利弊表现。
(1)立意角度:①微时代利大于弊;②微时代弊大于利;③微时代本无利弊,利弊因人而异;④微时代趋利去弊;⑤其它以微时代利弊为主要写作对象的立意。
既小、且快、又即时:“微时代”的美学症候
所谓“微时代”,就是以微博、微信为传媒急先锋,以微、小、短、精为传播特征的当今时代。从博客的铺张到微博的简约,就顺应了微时代的从简之风;从短信的单向传输到微信的共时互动,更顺应了微时代的沟通新潮。微时代以信息传播内容的“微小”为支点,推动了信息交流速率与频率的双重提升,从而将日常审美时代置入“加速器”之内。
首先,微时代的美学症候就是“小”。微博仅仅被压缩于140个字符,这字数较之网站发布与微博粘贴显得少得可怜,但百余字的含量却使得大众审美习惯更加“速食化”。短小的不仅是文字,还有图像与视频,图像不追求清晰而“达意”即可,视频不强求完整而“出彩”就行。这倒顺应了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1973年所提出的原则——“小的就是美的”,同样,小的也是有效率的。
其次,微时代的美学症候亦是“快”。既然微博与微信皆以小取胜,那么,传播的速度便加快了,道理很简单,轻装上阵才能跑得更快。“轻博客”的推出恰是出于此道,只可惜它既无微博精炼,又背负着博客重荷,因而变得“不上不下”而从者甚少。微信则搭上了“以快为美”的快风车,朋友圈信息一打开就立马直呈眼前,而无需如普通社交软件那般还要去主动观看好友动态。
最后,微时代的美学症候还有“即时”。微时代的传播带有瞬时性的特征,接受得快,发布得也快:任何终端都可随时接收,手机与IM软件也让发布变得更为便捷。微受众群长时间泡在互联网与手机网上,他们相互之间的网通都是共时存在的,可以随时进行交互的分享与交流。这就使得微时代的传播不是等候短信或电邮,而发生在赛博空间内的一切皆具“即时性”。
所以可以说,微时代的美学就是“小的美学”、“快的美学”和“即时的美学”,当这种美学症候与生活美化结合起来之时,也就造就了当今“生活美学”的利弊同在,我们既要加以积极推动,也要审观其消极之维。
利大于弊:人人都是“生活艺术家”
生活美学的时代,其实就是“审美民主化”的时代,该时代特征也就是孟子所谓“与众乐乐”。德国当代艺术家博伊斯有句名言,叫做“人人都是艺术家”,尽管这不可能实现,但却成为了一种社会诉求。然而,“生活美学”则强调,人人都是“生活艺术家”。生活艺术家有个“生活”的前缀,就是在将艺术“向下拉”的同时,亦将生活“向上拉”。
微博与微信的勃兴,恰恰强调了每个公民都有成为生活艺术家的权利。因为审美也是一种基本人权,人人都有创造与欣赏艺术品的权利,人权也并不是囿于生存与发展之类。当然,并不是每个微博与微信
使用者都可能去创造艺术,但是,他们却可以使用艺术家的技法来“过日子”,从而使得自身向感性化的生活世界积极开放。
技术的鼎新,实现了崭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从视觉文化角度看,如今每个手机使用者都有了成为摄影家与摄像师的潜在可能。拥有高档手机的同时,也就顺带有了一台照相机,自拍潮流的集体性兴起也在彰显着本土的个人主义。随着手机摄像技术的升级,除了拍摄的画面质量明显提高,慢镜头与延时摄影模式也被内置其间,这就使“微电影”的创作可从日常生活中直接取材。这种独立制作的电影,并不是小打小闹的家庭视频,但也不是文化工业的大屏电影,而经过精心构思剪辑与后期软件制作之后,却可能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记忆”。以往的家庭摄影与摄像更多是自娱、自乐、自欣赏,而如今从朋友圈到微博群却都可以进行“作品发布”。
同样,在微博和微信上进行“日常写作”,也好似传统文人进行书法日课一样,融入了许许多多“微公民”的日常生活程序之中。你会发现,圈内的女性微用户更能敏感地感受到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那一幅幅花开花落的图像与所配的心情文字,也好似传统水墨画里面的“书画合一”。做个“日常诗人”,日日更新微博与微信,这大概也是向本土传统的回归。写微博、晒心情如采取了文学的“春秋”笔法,实际上更接近古代文人撰写日常性的诗歌来抒怀。不是小聚离别,就是乐山乐水,不是悲秋叹春,就是情感故事,这亦是古诗中最常见的题材了,中国人的审美生活传统其实始终未曾断裂。
然而,一种流于虚伪的“民粹主义”也由此孳生与蔓延开来。网民的这种新型民粹化取向,看似让审美得以普泛化从而得以民享,但却具有“反智主义”的消极倾向。更可怕的是,当“微公民”开始反击平民被社会精英所压制,他们却可能被少数“伪精英”的畸形趣味所误导,而其自身所创生出来的主流趣味亦会走向低俗。“微公民”看似在个体审美表达中倡导个人化,但实乃只是一种“伪个人主义”而已,个体化的取向仍是对大众普遍趣味的认同与屈从。更深层来观之,当人人都开始审美参与与审美创生的时候,他们在提升生活之审美品质的同时,也就是投入到了市场的怀抱,从而使得审美消费为市场准则所规约与掣肘,而审美无疑成为了市场化的利器。
弊大于利:审美“虚薄化”与共同体衰微
微时代的“生活美学”必须直面这样的悖论:大众传播愈广,审美愈普泛化,生活愈民主化,却使得审美和文化变得愈加“虚薄”。“虚薄”一语,按唐人孔颖达疏《易·大畜》曰:“若无笃实,则虚薄也”,它不仅意味着空虚浮浅,也意指了虚浮不实,我们还取了虚之“虚拟”与薄之“稀薄”之义。
当我们说“审美虚薄化”,就是说这个微时代的审美,变得又虚又薄,既虚且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