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f339e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62.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2024版《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2024版《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1ca87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2.png)
01知识目标掌握航空航天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了解航空航天发展历史及前沿动态。
0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0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与要求03从古代飞天传说到现代航空航天先驱者的探索历程。
早期探索介绍20世纪初至中叶的航天技术发展,包括火箭技术、卫星技术等。
航天时代讲述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国际空间站等。
载人航天航空航天发展历史介绍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等深空探测任务及技术挑战。
深空探测新型航天器在轨服务与维护探讨可重复使用火箭、太空电梯等新型航天器的研发与应用。
分析在轨卫星的维护、燃料补给等在轨服务技术的发展趋势。
030201当代航空航天技术前沿课程安排与时间规划课程安排按照航空航天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前沿动态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
时间规划合理分配理论授课、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外拓展等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平衡。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逸散层)。
大气层分层随着高度增加,大气温度先降低后升高。
大气温度与高度关系随着高度增加,大气密度逐渐减小。
大气密度与高度关系风、云、降水、能见度等因素对飞行的影响。
大气对飞行的影响大气层结构与飞行环境飞行器基本原理及分类伯努利定理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飞行器分类按飞行原理可分为固定翼飞行器、旋翼飞行器、扑翼飞行器等;按用途可分为军用飞行器、民用飞行器等。
将能源转化为飞行器前进的推力,包括螺旋桨、喷气发动机等。
推进系统为推进系统提供能源,包括内燃机、电动机等。
动力系统航空燃油的种类、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新能源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前景。
燃油与能源推进系统与动力系统介绍确定飞行器的位置、速度和姿态,包括惯性导航、卫星导航等。
导航系统根据预定航线和目标,引导飞行器沿指定路径飞行,包括地形跟踪制导、无线电制导等。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92a01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9.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主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课:航天事业的历史与意义- 学习航天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探讨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 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2. 第二课: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 学习太空基本概念:太阳系、行星、星球等。
- 了解人类已经探索过的空间站和太空飞船。
- 学习太空探索相关的科学知识,如重力、空气压力等。
3. 第三课:模拟太空人员培训- 了解太空人员的培训过程和技能要求。
- 分组组建“太空团队”,模拟太空人员培训。
- 设计太空任务训练项目,如重力环境下的体能训练、舱外行走模拟等。
4. 第四课:探索太空的工具和技术- 学习太空探索中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如航天飞机、火箭等。
- 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并展示自己的太空探索工具。
- 学习利用简单材料制作模型火箭,实践发射并观察其运动过程。
5. 第五课:太空实验与观测- 学习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和观测的重要性。
- 分组进行太空实验设计,如悬浮液滴观测、太阳系模型制作等。
- 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太空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2. 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类要进行太空探索?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3. 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学习的方式,学习和探讨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和太空人员培训等。
4. 实践操作:进行模拟太空人员培训活动和制作模型火箭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太空工具设计和太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6. 展示分享: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和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飞向太空的航程公开课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00a517ee06eff9aef807e3.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
2、准确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4、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梳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朝末年有个叫万户的人,他饱读诗书却无心功名。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
在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他的仆人在即将点火时犹豫了,万户说道:“飞天,乃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命令。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飞车发生了爆炸。
这就是万户飞天的故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开拓精神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代很多人。
600多年后的2003年,另一位飞天勇士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终于圆了这一飞天梦。
今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整体感知1、根据新闻的基本结构,为本文划分层次。
(小组交流2分钟)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语:(1-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主体(背景)(4-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结语(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2、观察结构,看看本文有怎样的特点?首尾圆合型。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发射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两者很自然地衔接,不同于一般新闻。
补充:此种结构并不陌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就有类似结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ffc4c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a.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教案概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是为中学生开展的一节关于太空探索的科学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宇宙的奥秘、太空探索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太空的方式。
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对太空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了解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掌握宇宙常识和相关科学术语。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 训练学生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追求。
三、教学内容1. 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太空探索的起源与发展;- 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
2. 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 美国宇航局(NASA);- 俄罗斯航天局(Roscosmos);-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等。
3. 宇宙常识和科学术语- 行星、恒星、星系等基本概念;- 太空中的重力、真空等特殊环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师生对话:引入太空探索的话题,询问学生对太空的认识和疑惑。
- 视频播放:播放相关太空探索的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为什么要探索太空?太空探索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太空探索的历史与重要性- 讲解:介绍太空探索的起源、关键事件和重要里程碑。
-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探讨太空探索带来的科技和文化变革。
4. 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重要成就。
- 学生分享:学生自愿分享各自对某一国家或机构的了解。
5. 宇宙常识和科学术语- 讲解:解释宇宙中常见的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 实验演示:进行太空环境下实验的演示,如真空实验、火箭推力实验等。
6. 总结与展望-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最新4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最新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6e690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2.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
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
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
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xx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
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
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
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
12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12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198e4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c.png)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太空探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决心”,体会永不放弃的精神。
3.理解《火箭花园》中的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合作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探究太空探索的意义及其发展历程。
2.理解《火箭花园》的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太空探索的决心和精神。
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火箭花园》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历程,提出太空探索的意义。
2.点播一些太空探索的短视频,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探索太空”“我们有哪些探索太空的方法”等问题。
阅读课文《火箭花园》(20分钟)1.学生静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2.请学生找出主人公弗雷德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与家人、邻居之间的关系,理解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发展。
3.集体讨论学生的阅读心得,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
探究太空探索的意义及其发展历程(30分钟)1.教师通过投影和多媒体形式介绍太空探索的现状和意义,引发学生热情和兴趣。
2.分组讨论小组,通过搜索资料、阅读文献等形式,了解太空探索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
并就以下问题开展讨论:–太空探索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以带给人类哪些福利和益处?–现在,人类已经探索了哪些星球和天体?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什么?分组合作完成任务(50分钟)任务一:机舱设计1.分组制作互动模型,结合太空探索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适合人类居住的机舱或太空舱。
2.需考虑以下因素:仪器设备、方向控制、人员生活区等。
任务二:制定探索计划1.分组制定一次太空探索的计划,考虑探索目标、航行路线、科研方案等。
同时,需要注意人员安全和预算控制等因素。
2.各小组集体展示,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总结(10分钟)1.教师从太空探索的意义、《火箭花园》中的人物形象等方面做一个总结,回顾教学内容。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c0c86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6.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基本构造。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 分析航天器的发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1. 人类对太空的早期探索2.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3. 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课时:航天器的发射原理1. 火箭原理2. 航天器发射过程3. 发射场的建设与运营第三课时:航天器的构造与功能1. 航天器的基本构成2. 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3. 航天器的科研与应用第四课时: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2. 我国航天器的发射与试验3. 我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地位第五课时:航天事业的意义与展望1. 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贡献2. 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 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三、教学资源:1. 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2. 网络资源:有关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科普文章等。
3. 实物资源:模型火箭、航天器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实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航天事业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太空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案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30d89caa00b52acec7ca5e.png)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案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一)作者简介贾永,新华社高级记者。
其作品以歌颂军人职业的神圣之情纵论全球风云,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之情深深打动读者,以所包含的丰富思想信息含量以及机智、细致、精巧的手法吸引读者。
他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叫“原始采访”,就是到新闻的头去追寻新闻,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或者第二时间第一现场追寻新闻。
他是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
曹智、白瑞雪,也是新华社记者。
(二)人物轶事钱学森讲“万户的故事”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陶成道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四世纪末的中国。
那是明朝洪武年间。
有一位曾被朱元璋封为万户的人,名叫陶成道,是浙江金华人。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元季功名。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一次炼丹中发生爆炸事件,引发了他研究火器的兴趣,后,终于试制出火器。
后,他成为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封他“万户”。
晚年,陶成道想利用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晚年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到陶成道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陶成道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陶成道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
你等不必害怕,快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陶成道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悲剧发生了。
只见蓝天上陶成道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陶成道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地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4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67d46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7.png)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总结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2. 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3. 能够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教学难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于航天知识的兴趣。
Step 2 理解课文1. 学生阅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b. 人类为什么有飞向太空的梦想?c. 为什么航天事业是一项困难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d. 飞船发射和进入太空需要哪些条件和技术支持?e. 为什么人类要探索太空?Step 3 分析观点和论证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c.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Step 4 总结归纳1. 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将其写成一篇小结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小结文章。
Step 5 表达思想和观点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
Step 6 课堂展示1.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让他们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
Step 7 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方面的提升。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惑。
Step 8 课后作业1. 学生要求阅读下一篇课文《宇宙漫游者》,并做好阅读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02c43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9.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力量训练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教学设想一、本文字里行间布满了这种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长到课外,引导同学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育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洁,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晰,要求同学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相互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英勇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胜利,但他的探究精神令人鄙视。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日我们的航天人最终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日,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幻想的实现。
当举国庆祝"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骄傲,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32c42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41.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学习目标】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重点】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堂导入】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虽然不久前“神舟”六号也已经发射成功,但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2003年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设计意图:概括文意。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1.给加点字注音翌年(yì)横亘(gèng)橘红(jú)九霄(xiāo)....酝酿(yùn)(niàng)嫦娥(cháng)(é)揽星摘月(lán).....设计意图:积累重要的字音。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读了课文后,你能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吗?明确:①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过程。
②我国航天人为实现航天梦奋斗的历程。
设计意图:了解标题的作用,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
【合作交流】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学生朗读相关段落,以把握读新闻的语气)明确:1―3段①交代了神州五号发射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场面和意义。
2.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明确:①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682742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b.png)
对课文中的语言点进行讲解,包括生 词、短语和句型等。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影响和未来发展。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关键人物,模拟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
内容回顾
总结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到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探索精神。
。
互动教学
采用问答、小组讨论等 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
效果。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 题的准确性和创新性,以及小组讨论 的贡献等。
作业和测验
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以检验学生对 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项目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与太空相关的项目或实 践活动,评价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 协作精神。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与太空探索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 识。
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中涉及 的航天科技原理和太空探索的基本概 念。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 里程碑。
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参与度如何
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是否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
改进措施
明确并细化教学目标
重新审视教学目标,确保其具体、可衡 量,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优化教学方法
尝试引入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案 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增强学生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9f8234168884868762d6d1.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的】1.潜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2.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潜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教学难点】1.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2.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教学准备】彩图系列《万户飞天》《嫦娥奔月》《太空风光》《神六双雄》【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好处。
(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航天大事记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年,863计划出台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群众力量的可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2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2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911a4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1.png)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2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2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2学情分析一、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普遍不规范还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
其次是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导致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害怕习作,还没有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
特别是作业的完成情况非常不理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养成了不写作业的现象,尤其是家庭作业。
二、学困生占班级比例过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尤其是阅读和习作能力普遍较低,存在着班级间发展不平衡,班级内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现象。
三、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寥寥无几。
四、班级凝聚力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
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的影响,部分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拖欠作业、不专心听讲、不记笔记、作业抄袭、作业不规范、不懂得学习方法等)和学习上进心不够好,组织纪律差、心理素质(承受挫折)较差。
3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过程】。
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最终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790dd00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62.png)
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最终定稿]第一篇: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12.飞向太空的航程◆由远及近,走近文本观大略一、导语引路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明朝宪宗成化十九年。
有一富家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不爱官位,爱科学,特别是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命令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只听“轰!”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离开地面,升向半空。
人群发出欢呼,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说:“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二、明确目标1.学习本文作为一篇规范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科技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感知整体1.作者及文体知识简介贾永,曹志,白瑞雪,都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本文最初发表于2003年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982f2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a.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__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⑵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⑶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__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CAI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1、结构分析: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自豪、赞美。
4、__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描述,也是评论。
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
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主要有哪些困难?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安全返回技术。
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四、理__线索__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必修一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一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ccb67b27d3240c8447efdd.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结构特征,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新闻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在这方面予以引导。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强,对家事国事的关注比较少,引导学生体会本文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新闻的特点、把握文章结构掌握新闻特点,学习写新闻,通过把握文章结构来体悟作者表达的自豪感,与作者达成心灵共鸣。
2.难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细致分析、真情感受,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9月3日的阅兵式导入,激起学生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的情绪,自然引出本文。
二、略读课文,整体把握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电头: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导语: 第1~3段主体: 第4~26段背景: 第 5~26段结语: 第27~30段三、精读课文,讨论探究一)导语部分1、听范读,边听边勾出导语部分包含的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
(注意字数限制)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二)主体部分1、自读主体部分,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注意勾画时间)(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2、分组讨论探究:(1)这篇新闻中有很多精确的时间、数字,说说其作用?a、能体现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符合航天精确的时间要求;c、也可以渲染当时人们紧张急切渴盼的心理,传达出激动和欣喜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2. 了解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3. 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
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ppt展示国人飞天梦)
【板书】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
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幻灯片】
2.【提问】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幻灯片】
3. 【提问】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
请举例说明。
――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4. 【提问】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
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幻灯片】
5.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
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幻灯片】
四、合作探究
1.【提问】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明确】用数字列举法。
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如“神舟”一到五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有力地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幻灯片】
2.【提问】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外,所引“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又紧扣文题。
【幻灯片】
3.【提问】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最后一句:“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饱含感情,高度概括了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
【幻灯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题。
2.感受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幻灯片】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