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018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作业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C.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D.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2.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
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A.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B.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C.孟子的“性善论”D.荀子的“性恶论”3.“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
下列材料体现他的思想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4.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和法制5.18世纪西方流行的一句话“The lazy government is the best government”(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所体现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B.无为而治C.依法治国D.民主自治6.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7.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二者都A.反映了新兴阶级的诉求B.具有时代进步性C.从统治者角度思考问题D.推动了社会转型8.公元前5世纪前后,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分离,……当他们无需围绕着政治、军事进行实用性的阐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于是士阶层崛起和独立。
2017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学案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doc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温馨提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受人们重视了。
[易错警示] 孔子的“仁”和墨子的“仁”不同: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仁是指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017-2018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堂小测: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每小题4分,共48分)1.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
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2.假如你是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一员,下列诸子百家中的言论不利于你的发展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C.“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实禄”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4.“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A.“兼爱、非攻”B.“节用”C.“尚力”“尚贤”D.“节葬”5.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大变革,新的社会秩序急待确立。
“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探究一:“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同时也是唯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试分析为什么它只出现在了春秋战国时期?
(阅读材料及课本P10阅读与思考材料,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 区分各家的主张; 2、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 说对后世的影响。 3.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 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学习重点】 儒、道、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历 史意义。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强化训练4:】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
“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D )。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④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A.①②③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教版
1、性质: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3、对后世: 儒家—— 孕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
孟子 提出“仁政” ;主张人性本善说;强调先义后利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编作业)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
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A.经济大发展B.政治大动荡C.文化大繁荣D.社会大变革解析这些成语典故中虽然很多反映了诸侯纷争的事实,但是“毛遂自荐”“朝秦暮楚”说明当时用人体制发生了变化,而“奇货可居”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故只有D项能够完整概括各方面的因素。
答案 D2.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要都是各阶层为了表达统治者应该如何统治,国家社会应该如何发展的一些思想,所以从根本上讲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的一种反映。
答案 B3.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浩然正气”指浩大刚正的精神,这是对人的品德要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起大丈夫。
这三句话,对后世中国人的品德修养和性格形成有深远影响,所以根据题干判断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答案 A4.1905年,同盟会出版的《民报》创刊号撇开孔孟老庄,把墨子奉为一代宗师,并刊登了臆想的墨子画像。
当时配发的文字介绍,最有可能的是称墨子为()A.中国古代反对民族压迫第一人B.中国古代关注民生第一人C.世界第一和平主义大家D.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解析墨子主张“兼爱”,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宣扬的博爱思想有类似之处,故D项符合;A项在墨子思想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不是辛亥革命的核心目的,核心是推翻君主专制创立民国,故排除;C项涉及到墨子的“非攻”思想,但是和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的目的关系不大,故排除。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3-岳麓版高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孟母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大思想家,关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出了“仁”的学说B.主X以“法”治国C.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主X“性本善”【解析】本题考查孟子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孔子的主X;B项是法家思想;C项是顾炎武的思想。
所以选D。
【答案】 D2.荀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的精华。
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提出的主X是( )A.“弱者道之用”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荀子思想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A项是道家学派。
B项是孟子的主X。
D项是法家思想。
所以选C。
【答案】 C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荀子提出“性恶论”,主X用礼乐来规X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X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X臣民的行为,其理论基础也是“人性本恶”。
【答案】 B4.关于墨子的思想,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主X“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B.主X“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也很受统治者重视【答案】 B5.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
”据此,你认为荀子( )①主X“性恶论”②重视礼制③强调教化④主X礼法并施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实行“法”的主X,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 A6.孙膑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孙膑强调的是( )A.兵贵神速 B.不战屈人之兵C.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 D.重视人的作用【解析】题干强调的是人的重要性,只有D项符合要求。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作业
自我小测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学术大师的开创性贡献B.传统的礼法束缚日益削弱C.竞相改革潮流直接推动D.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2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这位思想家是()A.孙子B.孟子C.荀子D.韩非3“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出自哪位思想家之口()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4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A.人的生存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调节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5战国时期的庄子()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③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④认为世间事物都是相对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A.Li Er B.Kong QiuC.Meng Ke D.Xun Kuang7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8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9下列对孙膑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是春秋时期兵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B.他的思想深受《孙子兵法》的影响C.广泛吸收了法家等学派的思想D.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10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
稷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项;从稷下学宫吸纳的学者来看,均为战国时期人物,因此稷下学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排除B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荀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而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稷下学宫是荀子思想的发源地,排除D项。
2.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C.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D.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答案】B【解析】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思想,并且有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趋势,这折射出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齐国稷下学宫即是典型例证,故选B。
从材料看,齐鲁地区依然是文化的中心,A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各学派观点的变迁,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演变,故无法体现出社会转型的特征,排除C;楚国和秦国并非中原地区,排除D。
3.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业分层测评岳麓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业分层测评岳麓版必修3(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指( )【导学号:11140010】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实行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 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D项错误。
【答案】 A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这一观点属于( )A.儒家B.墨家 C.法家D.道家【解析】材料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仁政主张,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3.荀子的《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以上言论表达的思想是( )A.“性善论”思想B.“性恶论”思想C.教育能改变人的本性D.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答案】 D4.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一思想家是( )A.孔子B.庄子C.韩非D.墨子【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于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
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这句话体现了墨子“尚贤”的主张,D项符合题意。
2017 2018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作业1
、选择题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 .①②B .③④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解析:选D。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私学的兴盛、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及社会的剧烈变革等诸多因素有关,故选D。
2. 《史记》载:“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孟子发扬孔子思想提出的主张是( )A •民贵君轻B •人定胜天C.克己复礼 D .仁者爱人解析:选A。
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人定胜天是荀子的思想,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思想,故选A 项。
3.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 .墨家B .道家C.儒家 D .法家解析:选B。
“人为”是指人的有为,结合“伪”的含义,可知该学派的观点不主张“有为”,而主张“ 无为”,因此该派为道家,B 项正确。
4.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持这一观点的是( )A .墨子B .老子C.孔子 D •董仲舒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看,该派主张视父兄、弟子、大臣“若其身”,体现了墨家的兼爱” 思想。
5. 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 )A .人性善恶有别B .是否实行仁政C.是否主张“礼” D .是否追求气节解析:选A 。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思想中截然相反”,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而荀子主张“ 性恶论” 。
6.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 .礼乐与法制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 •强调思想文化专制解析:选C。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诸子百家各有特点,所以他“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可见吕不韦是融合诸子百家思想而编成《吕氏春秋》的,选C 项。
历史必修ⅲ岳麓版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
历史必修ⅲ岳麓版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 组(基础题)1、中国古民居中常见到“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匾额或门联。
古代这些家庭所读所传的应该是 ()。
A 、老庄之学B 、孔孟之道C 、墨家学说D 、耕作技术解析:“耕读”、“忠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儒家在士农工商诸业 选择中基本的价值追求,以及对家庭和社会风气建设的理想。
答案:B2、认为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家是()。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解析:从题干材料来看,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属 于荀子的思想主张,故应选C 项。
答案:C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以下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 、兼相爱、交相利B 、仁者爱人C 、抱法处势那么治,背法去势那么乱D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析:A 项是墨家主张,B 项是儒家主张,C 项是法家主张,D 项是道家老子的话,故 选D 项。
答案:D4、墨家认为,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民众财富和精力。
这种思想的根源是 ()。
A 、墨家主张节俭B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C 、儒家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D 、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材料说明墨家对儒家的铺张浪费持批判态度, 主张节俭,这主要是因为其代表普通劳动者利益,是财富的创造者。
墨家思想的根源应 该从墨家本身来考虑,排除C 、D 。
答案:B5、十二五规划决策时坚持把民生利益放前头,显示了沉甸甸的百姓分量。
以下主张不能有效表达上述理念的是 ()。
A 、仁政B 、为政以德C 、兼爱、节用D 、克己复礼解析:“克己复礼”本质上是主张恢复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等级制度,应选D 。
答案:D6、2017年3月温总理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国之命在人心,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应在于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习题岳麓版必修3(2021年整理)
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习题岳麓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习题岳麓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习题岳麓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指( )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 项正确。
答案:A2.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礼治B.无为而治C.仁政D.兼爱解析:A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B项是道家老子的主张,D项是墨家学派的主张,“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且与题意相符.答案:C3.墨子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 )A.打倒封建阶级B.加速社会流动C.推动士阶层兴起D.保障社会平等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官吏和百姓的地位贵贱不应该长久保持不变,有能力的就举荐为官,没有能力的就免官为民,墨子的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加速社会流动,故B项正确。
答案:B4.庄子说:“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有答案 )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参考一、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重点难点(1)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以及百家争鸣的意义。
(2)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二、备课资料1、概念阐释(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王道、霸道与仁政学说:孟子首先明确提出“王”与“霸”的政治概念,他认为“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
儒家倡导“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
王道政治就是仁政。
所以孟子说:“以德行仁政者王。
”2、教学提示(1)关于早期的儒家思想,需要说明两个问题: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在孔子以德治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仁政”学说,对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与传统的儒家有很大差别,表现在一方面他广泛吸收各家思想,另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
对于荀子广泛吸取各家思想,注意讲清“稷下学宫”所反映的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
(2)关于诸子百家的思想,需要讲清楚五个问题: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是当时社会急剧变动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的变化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不同的社会阶层站在角度看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
诸子百家实际上就是不同阶层利益的代言人。
墨家是战国时期的显学,,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学术团体,“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是其主要的思想主张。
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某些主张是针锋相对的,儒家主张等级名分、重义轻利,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必修3-岳麓版高二必修3历史试题
课时分层作业(二)(建议用时:35分钟)1.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为孔子所未及焉。
”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苛政猛于虎”C[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题是对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主X的考查。
A、D两项为孔子的主X和观点,可排除;B项是荀子的主X,不符合题意;C项“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提出的,符合题意。
]2.“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C[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重视伦理道德;法家主X“以法治国”;墨家主X“兼爱、非攻”;道家主X“无为而治”。
与题干材料“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相符合的是墨家“非攻”的思想主X,故选C项。
]3.在“法”与“德”的关系上,某位思想家主X先德后刑、先教后杀,认为有礼之法才是良法,无礼之法是恶法,“故非礼,是无法也”。
材料表明这位思想家属于( )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B[根据题干信息“先德后刑、先教后杀”“有礼之法”进行判断,这符合荀子提倡的礼法并施的思想,故B项符合题目要求。
]4.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
……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是冲着平民而来。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 ) A.主X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A[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X实行“法治”,适应了加强君主集权的需要,故选A项。
]5.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各国的统治思想,是因为法家思想包含了( )A.“兼爱”“非攻”的主X B.“民贵君轻”的认识C.君主集权的理念D.人定胜天的思想C[A项是墨子的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D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是法家的集权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随堂检测]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解析:选D。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经济实力大增,这时候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
2.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说: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技之士,咸得自效”。
司马迁认为汉武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博采百家,综合利用C.文化专制政策D.任各种学派自由传播解析:选B。
材料的意思是说,汉武帝广采百家之长,因此其统治思想具有很强的适应力,能够“通一技之士,咸得自效”。
故选B。
3.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他所说的“道”应是指() A.世界的本原B.封建社会的根本法则C.君主的权力D.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解析:选B。
西汉初董仲舒根据统治者的要求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世界本原不符合董仲舒的主张,故A项错误;董仲舒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等一系列的封建社会根本法则,故B项正确;君主的权力只是“道”中的一部分,故C 项错误;董仲舒所提出的“道”并不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故D项错误。
4.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解析:选C。
东汉出现“儒者气象”说明儒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巨大,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5.阅读下列材料:第 2 页材料一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建立以来到汉武帝时期指导思想的变迁。
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中,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将儒家思想加以实践的?(3)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体现了儒学对中国的深远影响,这些深远影响有哪些?解析:本题全面考查董仲舒儒学的特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第(1)问从图片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其变迁:汉初儒学与黄老思想并存,后黄老之学占据上风,汉武帝后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开始处于独尊位置。
原因从董仲舒改造儒学和汉武帝的推崇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即可;第(3)问从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变迁:汉初儒学与黄老思想并存;后黄老之学占据上风;汉武帝后,吸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思想的合理成分后的新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原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肯定儒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儒学的正统地位。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学为官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3)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言之成理即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图是西汉两位著名的皇帝:汉高祖和汉武帝。
汉朝之初,汉高祖崇尚黄老之学,第 3 页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七十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统治者的政策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指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3.《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解析:选A。
题干材料中周桂钿先生的意思是说,西汉时期正处于上升时期,服务于此时期统治者的思想也应该予以肯定。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思想主调是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故A项正确。
其他几项说法过于绝对。
4.西汉宣帝年间有一次发生日食,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无为而治”第 4 页解析:选C。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若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祸来警告他,汉宣帝下诏的举动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5.“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
下列表述不属于“三纲”的是()A.“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C.“嫁鸡随鸡,嫁狗随狗”D.“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解析:选D。
本题实质上考查“三纲”“五常”的内容,A、B、C三项分别属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内容;D项属于五常中的“义”。
6.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C。
“举贤良对策”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并未直接导致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
7.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历史众生相》中说:“……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只读一种书”是指() A.发动“焚书坑儒”B.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提出“春秋大一统”D.宣扬“君权神授”解析:选B。
本题以顾颉刚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只读一种书”的含义是不在儒家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即只提倡儒家学说,B项符合题意。
8.“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
”这一现象表明() A.宗法制维系政治等级B.礼乐制度的崩溃第 5 页C.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D.君主专制的削弱解析:选C。
材料现象是“三纲五常”思想的一个体现,它反映出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其他几项都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予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
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
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一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
第(2).第 6 页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二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第(3)问,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从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角度回答。
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行仁、义、礼等。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