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及其预防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其充分认识到职务犯罪的严重性,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职务犯罪预防机制,包括权力制约机制、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确保公务员依法办事。
3. 加大惩治力度:对于职务犯罪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提高职务犯罪的成本,从而震慑潜在的犯罪行为。
4. 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审计监督,确保公共权力的合法、合规、高效运行。
5. 建立健全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公众积极举报职务犯罪行为,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形成全社会共同防范职务犯罪的良好氛围。
6.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行为,从而有效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7. 加强国际合作:针对跨国职务犯罪,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击跨国职务犯罪行为。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保
障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及警示
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及警示在国有企业中,职务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预防该类犯罪的发生并提醒职工警惕风险,国有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等方面探讨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的预防及警示。
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国有企业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明确企业职务犯罪的定义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
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此外,国有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的人事管理制度,确保人员招聘、晋升和调配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避免职务犯罪产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招聘符合条件的员工,并对其进行正确认识和正确引导。
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加强对国有企业职务犯罪行为的监督,国有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察机构。
该机构应由专业的监察人员组成,负责监督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职务犯罪行为。
此外,国有企业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监察机构,对企业进行外部监督。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监察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减少监察机构内部纠纷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为了提高职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国有企业应加强职工教育培训。
这包括对职工进行法律法规常识的教育、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以及职业操守的教育等。
通过这些培训,可以提高职工对职务犯罪的认识,增强他们抵制诱惑的能力。
此外,国有企业还应加强对重要岗位职工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执掌权力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
结语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的预防及警示是一个长期且紧迫的任务。
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等措施,国有企业可以提高职工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同时,在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进一步净化企业环境,实现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及警示,关系到国有企业的形象和声誉,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希望国有企业能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职工的素质,从而确保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建议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建议职务犯罪是指利用职务之便,以非法手段谋取私利或违法行为,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
为了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十个对策建议:1. 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章制度:企业或组织应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规定职务权限和责任,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2. 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观念: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他们对职务犯罪的认知和警惕性。
3. 加强对员工的背景调查和审查:在招聘和任用员工时,要进行全面的背景调查和审查,确保员工没有不良记录和不端行为。
4. 建立举报机制: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鼓励员工及时举报职务犯罪行为,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建立独立的内部监督和审计机构,对企业或组织的财务、人事、采购等关键领域进行定期检查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 加强对重要岗位的监控和控制:对拥有重要权力和决策权限的岗位,加强监控和控制,确保其行使职权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7. 提高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加强企业或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职务犯罪分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非法活动。
8. 加强对外部合作伙伴的管理:与外部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协议和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其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和监督。
9. 鼓励员工参与反腐倡廉活动:通过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宣传活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反腐倡廉的行动中,共同维护企业或组织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10.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加强员工的法律意识教育,使他们了解职务犯罪的法律后果,提高他们对法律的敬畏之心,避免触犯法律的行为。
通过以上十个对策建议,我们可以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保障企业或组织的正常运作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如何预防职务犯罪概述职务犯罪是指担任特定职位或职务的人员利用其职权或地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
对于企业和机构来说,预防职务犯罪至关重要,可以保护组织的利益、声誉和稳定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方法和措施。
加强管理和监督1.明确岗位职责: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避免职责范围不清晰,以减少职务犯罪的机会。
2.实施双人授权制度:对一些关键决策或操作进行必要的双人授权,确保权力不被滥用,减少职务犯罪的风险。
3.定期轮岗:定期进行员工轮岗,减少员工对某个职位过于熟悉或过长担任职务的机会。
4.建立内部审核机制:设置独立的内部审核部门,对组织的各项运营进行定期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降低职务犯罪的风险。
5.加强对员工背景调查:对招聘的新员工进行彻底的背景调查,筛查不良记录,减少职务犯罪的潜在嫌疑人。
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1.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项业务流程、规范操作流程,减少职务犯罪的机会。
2.制定审查制度和标准:制定明确的审查制度和标准,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审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完善奖惩制度: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通过激励和惩罚的方式教育员工,加强对职务犯罪的警示和压力,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4.提供道德规范培训:为员工提供道德规范的培训,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意识和抵御职务犯罪的能力。
加强安全防范措施1.建立安全保卫制度:建立健全的安全保卫制度,加强对关键区域和重要资产的安全防范,减少盗窃和侵犯的机会。
2.安装监控设备:在必要的场所安装监控摄像设备,实时监控,提供证据用于事后追查和调查。
3.加强信息安全: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组织内部的信息进行保护和控制,防止数据泄露和信息被滥用。
加强员工教育和宣传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内部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培养员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增强职业操守意识。
2.定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加强员工对职务犯罪的认识和了解,掌握预防职务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预防职务犯罪心得
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也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同事、客户,都要保持诚信,不得干扰公司正常经营秩序,更不能伪造、篡改公司文件。
三、加强自我约束
作为一名职员,要有自律意识,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得因私利而违背公司利益。在工作中,遇到不确定的情况,要懂得提前请示领导或相关部门,不可擅自行动,更不要违法违纪。
四、保护好公司资产
在公司内部,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类资产,无论是公司的机密文件、设备设施还是客户信息,我们都要把公司资产当做自己的一样保护起来,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盗窃公司的财物。
五、敬业奉献
作为一名员工,要有敬业精神,肩负起自己的工作责任,为公司尽心尽力,不得懈怠、逃避工作,更不能以怠工敷衍了事。
六、维护公平公正
预防职务犯罪心得
作为一名职场人士,我们时刻都要警惕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特别是要注意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下面从我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一些预防职务犯罪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了解法律法规
首先,了解公司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基础。在任何行为上都要遵守法律,不可触犯法律底线。作为公司员工,更要熟悉公司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定,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从事违法犯罪行为。
公司内部往往会存在各种利益纠纷,作为员工,我们要秉公处理事务,不得借机索取好处,更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压榨他人。
七、及时纠错
如果不慎触犯了法律法规或公司规章制度,要及时纠错、认罪悔过,主动向公司、有关部门交代事实,积极配合处理,争取从宽处理。
总之,作为一名职场人士,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守法守纪、诚实守信的好员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职务犯罪的惑,以良好的形象立足于职场,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企业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及预防
企业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及预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企业职务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职务犯罪是指企业工作人员在担任职务期间利用职权从事非法活动,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内外勾结、财务造假等行为。
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员工的合法权益,预防职务犯罪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企业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企业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1. 贪婪和物质诱惑:一些企业工作人员由于经济困难或者贪图享受,利用职务之便争取个人利益。
这种个人主义和贪婪的心态使得一些员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 制度和监管不健全:企业在管理制度和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监督机制不完善,容易造成企业内部员工的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
3. 环境和文化因素:企业内部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企业存在以权谋私、以利益至上的文化氛围,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
二、企业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1. 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应加强内部监督力度,建立严格的审计、考核和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查处职务犯罪行为。
同时,加强对关键岗位的人员背景调查,减少潜在犯罪分子的进入。
2. 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增加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以减少经济问题引起的职务犯罪。
同时,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制度约束和惩罚,形成威慑力,减少犯罪的发生。
3. 提供持续的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传承企业价值观,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
4. 加强合作与监督:企业应与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监督对企业职务犯罪行为的预防。
同时,企业应主动配合执法机关进行调查和取证,对犯罪分子进行严厉打击。
5. 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企业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职务犯罪风险,建立预警机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职务犯罪是一种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从而获得非法利益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
为了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职务人员的选拔和培训。
选派具有高素质、高思想政治素养的人员,开展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培训,使其增强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
2.建立职责明确、权责对等的监督机制。
加强对职务人员的监督,建立健全行政监察、审计监管、司法监督等职务监督机制,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内部监督等制度,防止利益输送。
3.加大惩治力度。
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规范职务犯罪的司法解释,完善职务犯罪的刑事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公正司法。
4.强化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建设。
加大对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和行为规范,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综上可以看出,预防职务犯罪需要重视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同时加强管理和监督,严惩不贷,加强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建设。
职务犯罪预防
职务犯罪预防职务犯罪是指在担任职务过程中,滥用职权、贪污受贿、侵吞公款等行为。
这些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预防职务犯罪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有效预防职务犯罪,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职务犯罪的预防要从源头上进行,而法律法规是预防的基石。
应当加强对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条文,明确罪行和刑罚范围,并加大法律执行力度,确保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增强。
同时,还要加强对职务犯罪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职务犯罪的认识和警惕,培养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职务犯罪的意识。
其次,加强职务犯罪监察和纪律执纪。
建立健全职务犯罪的监察机制,严厉打击职务犯罪行为,对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和处罚。
要加大对行政机关、政府工作人员的监察力度,加强对职务犯罪的监督,及时查处职务犯罪的线索,确保职务犯罪不能逍遥法外。
同时,要严厉贯彻纪律执纪,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日常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职务犯罪的滋生。
第三,加强职务犯罪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要求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开有关职务犯罪的信息,如行政机关、公职人员的收入情况、财产状况等。
这样一来,公众可以对公职人员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上报,加大对职务犯罪的预防力度。
最后,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
职务犯罪往往与个人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有关,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对于预防职务犯罪至关重要。
应该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纳入职业培训课程中,加强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职业水平,增强他们对职务犯罪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
职务犯罪预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只有加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建立监察机制、加强信息公开、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才能有效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行为。
我们应当始终牢记,预防职务犯罪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发展和生活。
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务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一、加强教育和培训
企业要加强职工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同时,还要对职工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岗位培训,使其能够胜任岗位工作。
二、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监督。
实行严格的人员选拔制度,对所有招聘的员工进行背景调查和资格审核。
并加强对职工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对违反企业规定的行为要及时给予惩罚。
三、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企业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制定和执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加强对数据的备份和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管理,防止黑客攻击和病毒感染。
四、建立监督机制
企业要建立监督机制,对涉及资金、财务、采购等重要领域进行监督和审计,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同时,还要建立各种举报渠道,鼓励员工主动举报职务犯罪行为,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合作
企业要积极与司法机关合作,加强对职务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力度。
与司法机关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及时向司法机关报案和提供证据,协助司法机关进行调查和打击职务犯罪。
综上所述,预防职务犯罪需要企业从教育培训、内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与司法机关的合作等多个方面入手,并不断加强和完善,才能更好地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保护企业和社会的利益。
《论职务犯罪预防》范文
《论职务犯罪预防》篇一一、引言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破坏社会公正和秩序的犯罪行为,它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预防职务犯罪不仅是维护社会公正、法治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职务犯罪的定义、特点、成因及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职务犯罪预防措施。
二、职务犯罪概述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从而侵犯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公民个人利益的行为。
其特点包括隐蔽性、危害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等。
职务犯罪的危害不仅在于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更在于其对社会公正、法治和公信力的破坏。
三、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职务犯罪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不健全,如监督机制不完善、权力过于集中等;二是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国家工作人员缺乏法治观念,以权谋私;三是社会环境影响,如经济利益驱动、人际关系复杂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职务犯罪的发生。
四、职务犯罪预防策略(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根本途径。
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规范其行使权力的行为。
同时,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潜在犯罪者望而却步。
(二)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审计制度、财务制度等,防止权力滥用。
同时,加强外部监督,如媒体监督、公众监督等,形成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监督。
(三)提高法治意识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
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职责。
(四)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基础性工作。
应定期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同时,加强对新任岗位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其具备履行职责的能力和素质。
职务犯罪活动预防措施有哪些?
职务犯罪活动预防措施有哪些?2023年,职务犯罪活动仍然是一大社会问题,对于我们社会各界而言,如何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职务犯罪活动的预防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监管机制要解决职务犯罪活动,首先需要建立并完善监管机制。
在2023年,政府机构和企业都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加强对监管机制的投入,不断完善和提高监管水平。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公共机构的监督检查,确保他们不会使用职务便利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企业和公共机构也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确保每个员工都遵守法律法规,不违反道德和职业操守,从而充分发挥监管机制的作用。
二、建立严格的职务犯罪惩罚体系建立严格的职务犯罪惩罚体系是预防职务犯罪活动的有效手段。
在2023年,政府和司法机关需要加强对职务犯罪者的打击,在惩治上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并且加大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法律也要加大对涉犯职务犯罪犯罪行为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职务犯罪活动的认知度,形成一种强大的监督力量,促进职务犯罪活动减少,从而达到预防目的。
三、加强职务犯罪行为的辨别和审查加强职务犯罪行为的辨别和审查也是预防职务犯罪活动的重要手段。
在2023年,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职责犯罪活动的辨别和审查,从而及时发现和预防职务犯罪活动。
在这个方面,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法规和标准的制定,认真制定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掌握和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从而发现和惩治职务犯罪活动。
四、加强对职务犯罪的预防教育加强对职务犯罪的预防教育也是预防职务犯罪活动的有效手段。
政府和企业在2023年应该加强社会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职务犯罪活动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全体公民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走向犯罪的道路。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提高其法律和职业素养,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职务犯罪活动的发生。
如何预防预防职务犯罪
如何预防职务犯罪1. 理解职务犯罪职务犯罪是指在担任特定职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行为。
职务犯罪的发生给组织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危害。
为了避免职务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
2.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管机制,确保职务犯罪行为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以下是一些建议:•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各个职务领域进行定期审计,确保工作人员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准则。
•在组织内设立投诉举报机构,鼓励员工举报职务犯罪行为,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对职务重要性较高的工作岗位进行轮岗制度,增加监督难度,降低职务犯罪的风险。
3. 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基础措施之一。
通过为员工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他们对职务犯罪的认识和警惕。
以下是一些培训建议:•定期组织职务犯罪防范培训,包括法律法规知识、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职务犯罪案例分析和警示教育,提高员工对职务犯罪的认知水平。
•建立员工交流平台,鼓励员工分享职务犯罪的案例和防范经验,促进员工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4. 建立职务犯罪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对各个职务岗位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职务犯罪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以下是一些建议:•对各个职务岗位进行分级管理,根据风险大小设置相应的权限和审批程序,防止权力滥用。
•对人员招聘、晋升和调动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筛选和审批,避免引入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人员。
•建立职务犯罪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的职务犯罪行为。
5.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对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对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员工进行激励和奖励。
以下是一些建议:•对于发现的职务犯罪行为,机构应该立即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对职务犯罪行为的从严处置,包括追究刑事责任、纪律处分等。
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职务犯罪是指职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
它不仅对职务人员本人的形象和职业道德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企业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对策和建议:1. 建立透明的管理制度企业应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和权利,并将其公之于众。
职务人员必须遵守制度,不得违反规定行事。
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制度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的执行和有效性。
2.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对职务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晋升等进行规范管理。
招聘应严格按照资格条件和程序,避免招聘不当或是利用关系招聘。
培训应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提高职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考核应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公正评价职务人员的表现。
晋升应根据实际表现和资历进行评估,避免人事异动中的不当行为。
3. 加强内部监督企业应加强对职务人员的内部监督,确保职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
监督应有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包括定期的检查、抽检、检举、监督等手段。
同时,应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员工举报职务犯罪行为。
4. 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企业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念。
要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让职务人员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和个人形象的关系,以及职业道德和企业形象的关系。
5. 加强外部监督企业应加强对外部的监督和管理,避免与其他企业或政府机构之间的不当交往。
同时,要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和惩治,对违法犯罪行为要严格依法处理,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总之,预防职务犯罪需要企业全面加强管理,从制度、人事、内部监督、职业道德意识等各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才能避免职务犯罪的发生。
预防职务犯罪保证措施
预防职务犯罪保证措施职务犯罪是指利用职务之便,违反法律规定,实施的以谋取个人利益为目的的犯罪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职务犯罪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证措施。
本文将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法律教育、提升人员选拔标准以及加强监管力度等五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事特定职业的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预防职务犯罪的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在教育培训上,要加大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展专业课程和培训班,使从业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
其次,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通过对从业人员的绩效考核来激励和约束其行为。
最后,要鼓励各行业建立行业协会或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职业道德准则,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监督机制的建立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完善行业监管体系,建立行业监管机构,负责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其次,要强化审计监督,加大对涉及财务和经济事项的部门和个人的审计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追责和整改。
此外,要加强对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干部的监督,建立定期考核和评价制度,对那些涉嫌职务犯罪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以警示他人。
三、加强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遵守意识,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理念,加强法律意识、法治思维的培养。
此外,要增加职务犯罪案例的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使从业人员深刻理解职务犯罪的危害和后果,强化其防范意识。
四、提升人员选拔标准提升人员选拔标准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环节。
应通过严格的考试、审查和审核程序,选拔素质过硬、道德良好的人员从事相关职务。
在选拔过程中,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专业知识、道德品质以及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考察。
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职务犯罪是官员腐败的极端表现,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金钱的诱惑。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析职务犯罪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职务犯罪的原因政治素质低、精神文化空虚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数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的政治学习和提高,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
究其根本原因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思想,动摇了理想信念。
在精神文化方面,权力腐败助长腐朽没落思想,瓦解人民群众对现代化事业的信心,滋生对执政党的政府的离心离德倾向。
权力过于集中、缺少监督和制约[4]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党政领导体制中传统的弊端。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主要弊端之一是权力过分集中,过分集中往往把党的领导变为个人领导。
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
固然,腐败分子的堕落有其个人品质的原因,但是他们的腐败活动既然发生于体制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检讨制度环境存在的内在的疏漏。
无疑,正是过分集权的体制为某些掌权的人提供了自由用公的可能。
过大的权力膨胀了他们的个人意志。
而且,权力过分集中还使得纠正权力过错的代价大大提高。
1、权力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
权力现象的一个客观规律是,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被滥用。
在失控和约束不力的情况下,个人的意志常常会由于没有压力和牵制而轻易地进入权力过程,从而使用权人形成不谨慎甚至是随意的精神状态。
由于缺乏制约机制作保障,权力行为的规范也往往流于形式,丧失应有的权威和严肃性,得不到真正的贯彻。
江泽民同志说,权力被滥用而又得不到制止,往往就会出现大问题。
我国腐败现象发生的现实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
预防职务犯罪措施与对策
强化官员培训和教育
提高官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增强其对职务犯罪的认识和防 范意识。
企业领域的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01
通过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等,
规范企业行为。
加强公司治理
02
明确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人员的职责和权利,防止内
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
建立健全制度
制定完善的职务犯罪 预防制度,明确各级 责任和具体措施。
完善监督机制,加强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 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
建立职务犯罪预防工 作考核机制,确保各 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
加强教育培训
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和职业 道德培训,提高廉洁意识。
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宣传教育活 动,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职务 犯罪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教育领域的预防措施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防止学术不端行为。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加强校园管理
建立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内各项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案例一:某市职务犯罪预防的经验
• 背景介绍:某市近年来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成效 显著。
加强教育培训:对师生进行学术规范和道德教育 ,提高学术素养。
案例四:某高校预防学术不端的措施
严格审查制度
建立论文审查、考试监考等制度,防止作弊和抄袭行为。
激励机制
鼓励师生参与学术道德宣传和实践活动,树立榜样作用。
3. 实践效果
有效减少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声誉和整体形象 。
总务科预防职务犯罪措施
总务科预防职务犯罪措施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职务犯罪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在组织机构中,例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职务犯罪给组织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严重影响。
总务科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部门,承担着组织内部行政事务的职责,必须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来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总务科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加强人员培训和监督、优化工作流程、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2.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基础。
总务科应该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和规章,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和权限,并将其公开透明化。
同时,在制定制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风险因素,确保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总务科应建立健全以下制度:2.1 职责分工制度明确总务科内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相应的审批流程和责任追究机制。
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可以减少个别人员滥用职权的可能性,保证各项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2 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对组织内部的财物进行登记、分类、存储和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
同时,要加强对资产的监督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防止财物被侵害或挪用。
2.3 审计监督制度建立审计监督制度,定期对总务科内部各项工作进行审计检查。
通过审计监督,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工作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3. 加强人员培训和监督除了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外,加强人员培训和监督也是预防职务犯罪不可或缺的一环。
总务科应该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
3.1 职业道德培训通过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员工对职业操守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可以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3.2 法律法规培训针对总务科内部工作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内容,开展专门的培训活动,提高员工对相关法规的理解和遵守能力。
简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1. 职务犯罪的概念职务犯罪指的是在从事工作或担任职务期间,员工利用其职务的职权或资源进行非法行为,以获取个人利益或给他人带来损失的行为。
这些犯罪行为可能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占国有财产等。
2. 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2.1 利益驱动职务犯罪往往源自个人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
许多职务犯罪行为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比如通过滥用职权获得财务利益、接受贿赂等。
由于部分员工在工资待遇、职位晋升等方面的不满,他们容易受到潜在收益的诱惑而从事职务犯罪。
2.2 职权不规范职务犯罪也与职权不规范有关。
一些组织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不足,职权划分不明确、职责交叉等问题,给员工提供了从事职务犯罪的机会。
缺乏对职权行使的监督和管理,有助于职务犯罪的发生。
2.3 监管不足监管不足也是职务犯罪产生的因素之一。
监管机构在执法力度和监管效果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导致职务犯罪者逃脱惩罚。
一些员工对于监管机构的能力和决心存在误判,从而敢于冒险从事职务犯罪。
2.4 道德缺失道德缺失是职务犯罪产生的潜在原因之一。
一些员工在面对利益诱惑时,缺乏正确的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容易被个人私利所驱使而从事职务犯罪行为。
缺乏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会增加职务犯罪的发生风险。
3.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为了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对策:3.1 健全内部控制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职权和责任,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
同时,加强对内部各个环节的监督和审核,确保职权行使的规范和合法性。
3.2 强化监管机构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督能力和执行力度,提高对职务犯罪行为的查处率,对职务犯罪行为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监管机构还应加强与企业和组织的合作,形成联合执法和监管的合力,提高监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3 提高职业道德加强对员工的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员工正确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预防职务犯罪 措施
预防职务犯罪措施职务犯罪是指担任职业或执掌职权的人利用职务便利,采取违法犯罪手段,实施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滥用职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为提高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等组织的管理水平,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需要制定一系列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人员选拔、制度建设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探讨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
1. 人员选拔措施职务犯罪的防范应从人员选拔的角度入手,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和高标准的选拔标准提高组织对人员的筛选能力,降低内部职务犯罪的风险。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明确的招聘政策和标准:明确招聘的岗位要求、职责以及选拔程序,确保招聘工作公开、透明和公正。
•完善背景调查机制:在招聘流程中进行全面的背景调查,重点关注应聘者的诚信记录、个人经历以及前雇主评价等方面。
•建立专业化的选拔团队:由专业人士组成的选拔团队,能够全面评估应聘者的素质和能力,提高选拔决策的准确性。
2. 制度建设措施有效的制度建设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措施,使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成为监督约束成员行为的有力工具。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制度建设措施:•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控制、人事控制、采购控制等方面,确保职权行使的监督和制约。
•加强审计监督:建立健全的审计机制,定期对组织内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发现和纠正职务犯罪行为。
•严厉打击职务犯罪: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职务犯罪行为予以严惩,从而提高职务犯罪的成本和风险。
3. 风险控制措施职务犯罪风险控制是针对组织内部的风险点,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职务犯罪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风险控制措施:•分权制衡机制:通过合理划分职责和权限,确保内部权力的制衡,避免个人或少数人对重要决策的垄断,减少职务犯罪的机会。
•内部举报机制:建立便捷的内部举报渠道,鼓励员工主动揭发职务犯罪行为,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提高职务犯罪的被发现概率。
•建立奖惩机制:对表现出诚信、拒腐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职务犯罪行为严肃追究责任,通过奖惩机制引导组织成员正确行为。
预防职务犯罪讲座材料
预防职务犯罪讲座材料职务犯罪是指在职务上滥用权力、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
为了加强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提高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法律意识和廉洁意识,我们组织了此次预防职务犯罪讲座。
本次讲座旨在向大家普及职务犯罪的危害性和防范措施,帮助大家增强警惕,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
一、职务犯罪的危害性1.1 经济损失:职务犯罪往往伴随着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行为,导致巨额经济损失,损害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财产利益。
1.2 影响社会稳定:职务犯罪的存在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动摇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1.3 损害公共利益:职务犯罪往往损害了公共利益,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职务犯罪的类型及案例分析2.1 贪污受贿: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他人财物的行为。
案例:某地公务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企业贿赂,致使国家利益受损。
2.2 挪用公款:指公职人员将公款据为己有或非法使用的行为。
案例:某单位财务人员将公款挪用用于个人消费,导致单位财务状况严重恶化。
2.3 徇私舞弊:指公职人员为他人谋取私利,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行为。
案例:某政府官员为亲属经营的公司提供不公平的竞争优势,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
三、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3.1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员工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职务犯罪的法律界定和处罚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3.2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对财务、人事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和审计。
3.3 增强廉洁意识: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员工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廉洁意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败行为。
3.4 加强监督和检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加强对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廉洁从业。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4.1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大家了解职务犯罪的具体情况,引发对职务犯罪的警惕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务犯罪及其预防宜昌市委党校蔡小娥腐败历来是两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而腐败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职务犯罪了。
要研究和预防职务犯罪,首先得了解和把握职务犯罪的概念。
职务犯罪并不是一个刑法规定的概念,但既已约定俗成并为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我们也就有必要明确其特定的含义。
所谓职务犯罪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部分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人员,以贪利为目的利用职务之便或者非为贪利而亵渎职务,给国家、社会或者集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者其他严重损害的犯罪行为的总称。
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谋利型的职务犯罪;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渎职型职务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侵权型职务犯罪。
这些犯罪相较于一般的违法行政行为,对国家的损害是最严重的,对于个人而言又是从政最恐怖的和最大的风险。
我国公务员职务犯罪现象比较严重,据统计,1990—2005年,全国立案23 0万起,220万人受到处分。
其中县处级干部7万多人,厅局级干部6000多人,省部级干部200多人。
仅2008年一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其中,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7594件,比上年增加4.6%,重特大渎职侵权案3211件,比上年增加14.1%;县处级以上要案2687人,其中厅局级181人,省部级4人。
职务犯罪案件有罪判决29836人,比上年增加12.6%。
所以,在公务员从政路上存在不少风险,搞不好就会遭受行政处分,甚至因为职务犯罪沦为刑事被告。
因此,公务员如何避免陷入刑网,是关系到国家和个人的大事情。
我们在座的基本上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在这里我们一起来探讨职务犯罪及其预防这个专题应当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公务员常见职务犯罪及其特点(一)公务员常见职务犯罪罪名简介在79刑法中,有关公务员职务犯罪设有十几个罪名,97刑法修订后,公务员常见职务犯罪达到48个罪名,可分为三类:一是贪污贿赂罪。
除行贿罪、介绍贿赂罪之外还包括刑法分则第8章所规定的9个罪名,即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单位受贿罪、单位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
二是渎职犯罪。
包括刑法分则第9章中规定的36个罪名,即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徇私枉法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枉法仲裁罪、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私放在押人员罪、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环境监管失职罪、传染病防治失职罪、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放纵走私罪等。
三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包括刑法分则第4章中规定的6个罪名,即非法拘禁罪、非法搜查罪、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虐待被监管人员罪、报复陷害罪。
由于时间关系我重点介绍常发的一些罪名。
1、贪污罪。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贪污罪的犯罪主体,一是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一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对于贪污罪的追诉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规定,构成贪污罪,要求行为人贪污数额在5千元以上或者贪污数额不满5千元,但具有贪污救灾、抢险、防汛、防疫、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及募捐款物、赃款赃物、罚没款物、暂扣款物,以及贪污手段恶劣、毁灭证据、转移赃物等情节的。
对于犯本罪可能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形是,行为人贪污数额不满5千元且情节较轻,或贪污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
对于犯本罪可能判处死刑的是,行为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且情节特别严重。
2、受贿罪。
特点如下:(1)普通受贿罪必须在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同时,为他人谋取利益。
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
权钱交易是普通受贿罪的本质特征。
至于索贿,不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
(2)收受回扣归个人所有,叫准受贿。
(3)委派问题。
由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构成本罪。
但前提是利用了从事公务的职务便利。
(4)约定问题。
如受贿当时双方约定在国家工作人员离退休之后收受行贿者的财物也构成此罪。
(5)个人非法占有,而非单位。
如果是单位则构成单位受贿罪。
(6)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可以构成贪污罪的主体,但由于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受贿罪的主体。
(7)刑法修正案(七)扩大了索贿受贿罪的主体范围,领导的身边人,包括关系密切人搞腐败,甚至包括离职的高官利用领导的影响力搞腐败,也会受到刑法的追究。
3、挪用公款罪。
特点:(1)主体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组织中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同时还包括被委派的人员,即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2)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3)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但如果是由单位集体决定的则不构成该罪。
(4)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是公款的专有使用权,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挪用在国有单位管理、使用或运输中的私人钱物及公家的国库券,也以挪用公款罪论处。
根据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挪用非特定公物能否定罪的请示的批复》,挪用非特定公物归个人使用的行为,不以挪用公款罪论处。
如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定罪处罚。
因此,除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中的特定公物以外,挪用其他公物归个人使用的,不能认定为挪用公款罪。
(5)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虽然可以构成贪污罪的主体,但其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
(6)与挪用特定款物罪不同,前者是挪用归个人使用;后者是将专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的特定款物,挪作其他生产、工作等单位使用,即未做到“专款专用”,对象并不限于公款,还包括物。
4、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本人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
首先,根据99年9月16日最高检察院发布施行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
很多干部收受他人的礼金、红包等各种好处,这就是灰色收入,财产达到30万元以上说不清楚的就是犯罪,达不到的起码是违纪。
其次,行为人不能说明其拥有的财产或支出与合法收入之间巨大差额的来源及其合法性。
行为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包括行为人虽然“说明”了,但司法机关查证不能证明其说明的合法来源的情况。
差额部分的财产被推定为“非法所得”。
本罪的行为状态,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对数额巨大的不合法财产的占有和支配。
值得注意的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最高刑已经由5年提高到10年,这是刑法第7次修改的最大亮点。
5、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
主要特征:(1)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主观问题。
玩忽职守罪的主观特征是严重不负责任,属过失。
而滥用职权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3)立案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99年8月6日通过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第2条第1项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以上,或者轻伤5人以上的;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的;3、造成有关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产、严重亏损、破产的;4、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5、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6、徇私舞弊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
”第2条第2项又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轻伤10人以上的;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30万元,但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的;3、徇私舞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的;4、造成有关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产、严重亏损、破产的;5、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6、海关、外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巨额外汇被骗或者逃汇的;7、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8、徇私舞弊,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
”在我国刑法中,贪污受贿犯罪是配置死刑的犯罪。
在长期的死刑存废论战中,对贪污受贿犯罪是否废除死刑一直备受争论,其趋势为采取更加审慎的标准,更加慎重的适用死刑,坚持“少杀、慎杀”原则。
因此,仍有适用死刑的可能。
例如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局长郑筱虞案。
(案情略)(二)职务犯罪的特点从职务犯罪发案情况看,可将其归纳为八大特点:1、涉及罪名多,以贪污、受贿(特别是索贿)、挪用公款、徇私舞弊居多;发案范围广,呈蔓延趋势;贪污贿赂的大案要案一再攀升,一些高干卷入其中。
渎职罪主要发生在基层,立案查处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职位低。
从发案范围看,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涉及各个领域、各个部门。
如徇私枉法犯罪发生在公检法等司法机关,放纵走私罪发生在海关部门,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等渎职犯罪发生在税务部门,商检徇私舞弊犯罪发生在商检部门等。
可以说,每一种职权都有被滥用的可能,从发案数来看,一直呈上升的态势。
职务犯罪侵害国家管理秩序、国家安全、公私财产以及人身权利,涉及社会管理的许多方面,发案单位涉及各行政执法单位,在司法机关、税务、土地、建设等部门表现尤为突出。
2、渎职犯罪经常与贪污贿赂犯罪相互交织。
公务员因渎职而放弃行政管理权力,或者滥用权力,同时又存在贪污贿赂的情形。
县处级以上官员渎职犯罪呈上升趋势。
渎职者不认真履职,不正确运用权力或疏于职守,或恣意滥用,这是一种“不装腰包的腐败”。
职务犯罪往往与其他严重的刑事犯罪相关联,例如为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提供便利和保护。
(如文强案)3、从案犯年龄来看,呈现多层次化,存在“59岁”、“26岁”、“39岁”现象。
4、从犯罪形态看,行为人相互勾结,“窝案”、“串案”多。
往往出现“一查一窝,一挖一串”现象。
5、从犯罪手段看,出现公开性与隐蔽性并存,智能化、多样化犯罪与鲁莽型、法盲型犯罪并存的多级现象。
6、追诉力度,特别是追诉面不够,存在大量的犯罪黑数。
体现出我国立法、司法的震慑作用极其有限。
7、携款潜逃较多,特别是外逃疑犯人数不断攀升。
“捞了就跑,跑了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