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课程与当代大学生历史观的重塑
中国近现代纲要说课
中国近现代纲要说课
中国近现代纲要说课稿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和事件,旨在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国情、了解党情,增强“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认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
同时,教师还将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图片、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经典著作,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它所蕴含的智慧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部著作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和目标。
在新时代的今天,大学生应当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中汲取智慧,引导自己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认识到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明白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我们正处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学习历史,从历史中获取智慧和启示,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告诉我们历史是可以借鉴的经验,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认清世界。
在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从历史中获取启示和智慧,引导自己更好地做出决策和选择。
通过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中学习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历史的前进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曲折。
在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历史是连续不断前行的,同时也充满着不断探索和挑战的过程。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应当认识到历史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不断地勇往直前、不断地创新和求变,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更为出色的风采和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智慧启示,包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等。
_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与大学生历史素质培养
实 践 与 探 索268INTELLIGENCE心理拓展训练的需要,并对场地要求较低。
在“需要较复杂器材的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如“泰坦尼克号”,是一个30人左右的项目,所需的器材是24个硬纸板、2个体操垫及长凳两个;“电网”,是一个10~20人的项目,场地可以用足球门、排球柱或两棵主干高2m 的树,在两个柱子之间用橡皮筋(或细棉绳)结出15~20个高低、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洞”,最小的“洞”可勉强通过比较瘦小的学生。
“训练基地的高空项目”可以到基地去做,条件不具备可以不做。
而且,同一个培训目标有多个项目可供选择,例如,“信任背摔”同样可以达到“高空项目”中“空中断桥”的效果。
2、心理拓展训练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心理拓展训练引入到大学体育课堂中的项目,大部分都是没有任何危险性的地面运动项目,只要教师做好组织工作,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按要求操作,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杜绝不安全行为,控制不安全因素,可以充分保证学生安全3、拓展训练有它独特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总的思路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引,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
这些课程又分成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
个人项目要求每一个人充分发挥出体能和心理上的潜力,经受一定难度的考验,最大限度地完成活动指标;集体项目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建立良好的团队气氛,以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来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达到活动目的。
经过拓展训练,学生不仅在体能、心智和生存技巧方面有了明显长进,而且在健全人格上收获颇丰,变得活泼开朗,乐观豁达。
学生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生活自然就对他另眼看待。
这种变化可以从学生对自我、对集体和对自然的三重关系中体现出来。
四、结论大学体育课心理拓展训练是以心理活动和体能活动为导引,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模式,是体育体系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打破了体育课长期以来封闭的教学模式,将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扩展到心理,社会和大自然中,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对推动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正确历史观的树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正确历史观的树立文/王进(鲁迅美术学院思政部..辽宁沈阳..110003)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正确党史观的树立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基础,将典型的历史事件当作重心,以群众观的方式去对于历史现象之中所存在着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进而得出历史的主线以及本质。
与此同时还要形成大历史观,将宏观历史的思想运用在微观历史对象上,从而形成一个古今中外的宏观视野,对于历史发展的规律产生认知。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正确党史观 大历史观引言新发展形势下,需要党员干部树立良好的党史观,并且把党中央相关的精神要领作为学习目标从而更准确的了解党在发展过程之中的历史路线以及本质,充分意识到记录的一些事件或者人物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历史虚无主义是错误的,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与我国党史的发展紧密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党史观。
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树立正确的史观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群众史观和大历史观,最终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
一、实现价值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念正确党史观地学习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之中的重要构成。
希望通过党史教育让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重德,学史立行,树立学生正确的党史观念,并且让学生以这四个基础目标为根本,提升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1]。
第一,需要了解我党的发展历史,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更好的去了解党的相关理念,构建出一个完善的党史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去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党相关理论的创新,真正做到学史明理。
第二,通过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就能感受到历史之中国家与人民的选择,通过自身的分析结合让学生意识到我党长久以来的发展规程以及当前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自信,并且能够真正明白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让学生做到学习历史,增强自信。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认识调研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认识调研中国的近代史,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曾了解过,那为什么我们大学生还要学近代史呢?有很多人不解,就连很多老师都不解。
今天我就听一个老师说“你们都是大学生了,还学什么中国近代史?那不是浪费时间吗?更何况你们高中又了解过。
”其实,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的栋梁、国家的支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我们国家强大的新生力量。
为了能够更好的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现有的状况是必须的。
但是我们还得了解祖国的昨天和前天。
这样更能让我们清楚祖国的发展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扛起建设祖国的重担。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纲要,我们才能够紧密的把中国近代的历史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一些事情和人的分析了解,提高我们运用科学的历史观。
还能增强我们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学习这么课程的必要性!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可是许多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还是不是很清楚。
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特意对它进行调查。
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这门课程以及在他们学习得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们一一进行分析,并将加以解决。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数据源自于“数据统计”)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啊!我们首先要谈的就是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与收获。
其实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很明显,我们在上面也提到了。
但是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开设这门课程是没有必要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它居然占到了54%,如此惊人的数字啊!认为这么课程有开设的必要的人才只不过占到了16%相比之下简直少的可怜啊!大家都普遍认为中国近代史在高中已经学过很多内容了,所以没有开设的必要。
对于学习的收获,大部分的人则偏向于对祖国的国情的基本了解和认识。
这也是必须的,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做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学习了这么课程,我们对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有没有有什么样认识?也就是是说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以及选择社会主义?模棱两可的人居多啊!这种现象不是怎么的好.占到了44%,还好清楚的人也不少,说明当中不乏热爱学习的人,占到了42%。
论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的重塑与培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Total.381March 2017(C)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381期2017年3月(下)摘要在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的提出对于大学生思想精神的重塑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如何在不被学生重视的思政课的教学中完成这一精神重塑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培养重任,是高校思政教师亟待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我仅以自己所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谈一谈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思想教育认知水平民族情感爱国精神意志培养践行能力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and Spiritual Value:A Case Study of the Cours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Zhang NaAbstract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hinesedream and the Chinesespirit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deology.How to complete the spiritual reco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hich is despised by students,is an imperative issue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hould ponder over and research.Taking the cours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as an example,the writer discusses some views on this issue.Key words ideological education;level of cognition;national sen-timents;patriotism;will cultivation;practice ability中国百余年的近现代史,不仅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大学生历史认同建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大学生历史认同建构作者:刘白杨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7期刘白杨(江西警察学院,江西南昌 330102)摘要:大学生历史认同建构非常重要,因为历史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建构历史认同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建构大学生历史认同这个课题具有独特而非凡的意义。
大学生历史认同的建构可以借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保存集体记忆、培养历史意识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集体记忆;历史认同;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261-03收稿日期:2016-04-10基金项目:2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江西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XJG-14-19-9)一、大学生历史认同建构的重要性“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术语,认同的逻辑起点源于人的自我认知,它萌发自人的内心深处,是汇聚了情感、观念、信仰与理想等因素的一个复合体。
而且,“认同”是动态的、鲜活的,是主体和客体必然要发生作用和互动的一个过程。
历史认同是人们对整个民族共同体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历史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认同。
历史认同是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解释,是群体对过往的集体记忆,是自我认同向过去的延伸。
大学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建构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历史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就是在有他国存在的情况下,国民对自己国家独特性的想象、认识和期待。
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国家的归属感,还表现为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对国家制度、法律、政策的支持和服从,以及愿意为了国家利益而奉献的爱国热忱[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科学历史观教育
针对这些 问题 ,就如何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 《 纲要》教学活动 ,提高教育质量等问题上 , 诸 多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者从 民族责任感教 育 、爱 国主义教 育 、研究 型学 习活动 、结 合十七 大 报告 、情 境教学 、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体 系 、改 善教学方式 、提高知识传授的层次等方面人手, 已经提 出 了不少 真知 灼见 。根据两 年多来 的教 学 实践 , 笔者认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 现 《 纲要》的预期教学 日的 , 必须高度重视在教
以鱼 ,不 如授 人 以渔 ”的意义 所在 。
展 的具体表现的不同。 大学生 要具备 科 学 的历 史观 ,单靠 哲学课 上
的理 论 学 习还 不 够 ,如 能 够 结 合 《 要 》 的学 纲 习 ,让 同学 们获 得对 唯物史 观 的感性认 识 ,将 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具 体就 是使 大学 生逐步 学会从 事 实 出发 ,在分 析具 体历 史 问题 上 能够运 用历史 观 点 观 察 问题 ,遵 照 历 史 规 律 ,具 备 从 整 体 上 、
去 的事 情无 法完 全复 原 ,史 料也 必有 所错 漏或 掩
展 的必然 性 ,逐步认 同并 最终 具备符 合 马克思 主
义 的科学 历史 观 。
盖 、增 饰 ;因此 ,每个 人都 会 根据 自身 的经历 和 知识对 特定 对象形 成 一定 的历史 认识 。这 种认 识
可 以是 朦胧 的 、下意 识 的 、比较浅层 次 的 ,也 可
课 ,成 为大学生 思想政治 理论教 育 的重要 课程 。 元 ,且 国际化程度 已非往 1可 比拟 ,大学 生知识 3
来 源多样化 、复杂化 ,大部 分学生 已初步具 备放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关于《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中国近代160多年的历史回顾,更是当代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其对高校学生的科学历史观的培养功能;任课教师也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最终使高校学生能够学会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来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真正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和人民作出“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内在逻辑。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历史观1 “纲要”课程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尽管课程开设已有几年时间,但当前高校许多学生仍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门历史课程,即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从鸦片战争以来至今这160多年的时间里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的课程。
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们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并不是单纯的以它所讲述的内容或者这门课程的名称为依据,而是要看开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开设的一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强化“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基本任务,并将“纲要”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研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等列为该学科的的研究范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记录了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脉络,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国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智慧的角度,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我们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近现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明白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关注社会动态,关心国家发展,以独立、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做到对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我们要具备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近现代中国曾经遭受了许多侵略和屈辱,但我们的先辈们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勇敢地与之抗争。
学习历史,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勇气和决心,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毕业后,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具备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才能迎接挑战,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我们要具备创新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经历了一系列革命和改革,每一次革命和改革都是为了追求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从中领悟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新时代大学生要具备拓展思维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勇于创新,勇于挑战,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我们要具备责任担当的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中看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先辈们的精神和担当。
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从自身做起,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的需要,将社会责任与个人志向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就是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战胜困难的意志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的精神。
只有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我们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科学历史观培育
收 稿 日期 :2 1 —0 — 1 00 1 0
唯物史观 的立场 ,也违背 当今社 会主 义民主法制建 没的主
流 , 大地 混淆 r 极 人们的视听。还有些文 艺作 品极力将 慈谤
智 。2 0 0 5年 4月 ,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组织编纂的 新历
误导历史。 有, 还 前些年以历史正剧面貌出现的( < 康熙帝 国 雍正王朝 等被大肆热炒 ,使得一些人高 呼 “ 千古一帝 ” 再活五百年就好 了。但是 ,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历史 事实, 满清在当时就 已经是一个落后于时代大潮 的愚民专制王朝 ,
第3 卷 第6 1 期 21年6 00 月
湖 南科 技 学院 学 报
J r a fHun nUnie st fSce c n ou n lo a v riy o in ea d Eng n e i g i e rn
Vo . 13lN0. 6
J n.01 u 2 0
某种历史观 指导和运用的历史教科书 , 是一种特殊 的历 史 撰述 ,体现着一个 国家、民族 的历史价值观念 , 资政育 是 民的重要途径 , 特别是青少年学 习历史的直接媒介 。 如果不 是真实 的历史 , 不是基于正确历史观的教科书 ,那么受众不 仅 不能得 出正确的历史经验总结 , 相反还会被误 导而丧失理
些本问题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 治教 育的重要课题。 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 ( 以下简称 纲要> ) )是经 中央政治局常委
会 议审定而开设 的一门高校必修思 想政治理论课程, 在 纲 要) ) 课堂教学 中贯穿马克思主义 唯物 历史观的基本思想、内 容和要求, 是现 时代 引导大学生走出历史虚无主义困境的迫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总之, 当前 “ 纲要 ” 课程 开展 唯物 史观 教育 的现 实 必要
性 主 要体 现在 以下 三个 方面 : 一 , “ 要 ” 程 的性 质 第 是 纲 课 和 定位 所 必需 的 ,应 当 以唯物 史观作 为其根 本教 学任 务 ;
中 国共产 党 , 怎样 选择 了社会 主义道 路 ” 。为 了强化 “ 纲要 ” 觅 出 明确 的科 学 历史 观 的叙 事 分析 思 路 。 因此 , 当前 “ 纲 课程 功能 和教 9 币队伍建 设 , 0 8年 , 20 国务 院学 位 委员 会和 要 ” 教材 的编 写在 一定 程度 上 难 以适应 高校 学生科 学 历 课 教育部 决定 在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一 级学科 中新增 设“ 中国近 史 观 的培养 方面 的需 要。
的 意见》 有 关文件 开 设的一 门高校 马克 思主 义思 想政治 经学 过 的知 识 , 等 现在 没 必要 再 学一 次 , 思 想 意识 上 不 经 在 理 论 课 , 主 要教 学 目的就 是 “ 助学 生 了解 国史 、 其 帮 国情 , 意间 筑起 了唯 物史 观培 养 的无形 路 障 : “ 从 纲要 ” 本 内容 课 深刻领 会 历史和 人 民 怎样 选 择 了马克 思主 义 , 怎样选 择 了 剪辑 和 编排 上 , 本 线 索高 度 中 心化 或单 一 化 , 很 难 寻 基 也
也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陈耀鲁 何 景春 ( 汉 程大 马 思 义 院 武 工 学 克 主 学
摘 要 : 中国 近 现代 史 纲 要 ” 课作 为 高校 思 想 政治 理 论 课 的重 要 研 究 的青 年初 步 奠 定 以唯 物史 观 为核 心 的史 学理 论 研 究 “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6--2017学年)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系统介绍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解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重难点五、教学方式与方法六、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八、参考资料1.参考书目(1)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4)金春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5)费正清主编.《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网络资源(1)人民网,网址:/(2)新华网,网址:/制定者签名:马一审定者签名:王智批准者签名:房慧玲校对者签名:谢潇媛制定日期:2016年9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著作,它记录了中国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史上的艰苦奋斗和伟大壮丽的历史画卷。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理解这部书,汲取其中的智慧,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
一、历史使命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详细记录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凸显了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敌和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从中汲取历史使命意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学会从历史的镜头中来审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保持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二、爱国主义情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还详细介绍了一系列爱国主义英雄和爱国主义运动,包括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众多先烈和爱国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
这些完美的爱国主义情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激发着大家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从中汲取爱国主义的情怀,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成为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的一代人。
三、科学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中国近代的科学变革和思想解放的进程,包括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这些运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从中汲取科学精神,学会运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觉传承和发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坚定不移地努力实现中国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四、辩证思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社会运动,都是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用辩证思维来认识和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新时代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而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对于他们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以及不断提高自身脑力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传达的智慧和启示出发,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告诉我们,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在研读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起伏、兴衰,明白历史的成因、规律和教训。
正如《纲要》所言:“以史为镜可以鉴远、抗争、改过,用史为鑑可以使人界定方向、充实内涵、修身致用。
”在当今社会,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准确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可以使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的变迁和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时代潮流,成为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告诉我们,时代在发展,人类在前行。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科技进步、制度改革以及思想解放等因素对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科技素养,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格局。
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挑战。
只有这样,新时代大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积极地投身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大潮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告诉我们,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基石。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国家力量的源泉。
而在新时代,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捍卫民族精神和国家尊严。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才能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摘要】本文探讨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应用。
首先介绍了科学历史观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历史观,并探讨了科学历史观对学生的影响和在教育中的作用。
结合课程内容,总结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意义和未来发展,并强调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科学历史观来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科学历史观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学历史观、教育、基本概念、应用、培养方法、影响、作用、意义、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大学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重大变革以及历史人物等内容。
这门课程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当代历史的内容,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性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可以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和现状。
1.2 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备受重视。
通过学习科学历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方法论。
科学历史观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辨析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推演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科学历史观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科学历史观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通过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深入开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推动我国历史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1. 引言1.1 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经典著作,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代表着未来的希望和发展方向,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各种社会现象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解历史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历史,大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所做出的选择及其后果,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可以帮助大学生重视历史对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影响。
通过历史的镜鉴,大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树立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和对民族精神的自豪。
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激励他们在新时代不断学习、探索、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正文2.1 理解历史对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理解历史对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之一。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参照,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沿革,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历史并非死板的知识,而是活生生的教训和经验,通过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以及人物的行为与思想,大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理解历史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决策过程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能力。
历史不仅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有助于大学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部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自19世纪以来的历史,并对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这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本了解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更是对于启示大学生如何学习、生活和拓展自己的思维。
第一,历史切不可忘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详细阐述了中国历史中的许多历史事件和经验,这些历史事件和经验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还有助于我们从历史角度思考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因此,大学生应当重视历史的学习,不仅要学习历史的具体事件和经验,还要学习历史的规律和思想。
只有了解并铭记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当下的社会现实,方便我们重新审视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能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第二,知识的综合运用至关重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
这给了大学生非常好的借鉴,有助于我们了解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培养跨界思维和综合素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
第三,坚信自己能够改变现实。
通过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种种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无数英雄们的奋斗,他们的失望和悲伤是对国家深深的爱和对自己使命的信念所驱动的;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在危机中不断的前行和变革,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从新农村进而崛起成为一个经济强国的探索之路。
这说明在一段历史中,个人的力量可以推动时代的变革,使得历史的格局得到彻底的转变。
因此,大学生们需要肯定自己的力量和自信心,取得自己的成功,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领导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介绍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发现成功的人往往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些历史事件中,其实有很多解决方案并不是单纯的推崇前人的经验,而应该是建立在这些前人的理论和行动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出的更好更适合当地的方法。
因此,大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担任某些职位和在未来发展中拓展自己的前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部介绍中国现代史的经典著作,这部书引领着我们走近中国过去的伟大篇章,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前进的方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代的大学生们需要从这部著作中获得智慧启示,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自身成长。
首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在过去的近代史上所遭受的屈辱和磨难,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现今的大学生们虽然身处和谐安宁的时代,但也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
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的伟大发展道路曾遇到的曲折和风险,进而更好地珍惜和把握当下的时机。
只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为未来的世代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视野。
其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描绘了中国近代的辉煌。
如翻《庐山谣》、改良派思想、新文化运动等,这些思想和文化的变迁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当今社会的文化特征。
大学生们要善于从这些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能量,以此推动自身更好地融入和发展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浓郁的国度中。
最后,新时代大学生要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领悟到时代呼唤着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
随着中国走向新时代,每个个体都应该有意识地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尤其是大学生,应该善于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智慧,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面对新的时代,大学生们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进展和时代的发展潮流,努力成为时代发展的推动者和的标杆。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我们塑造了中国近现代的形成脉络和历史背景,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时代的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
而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要从中寻找智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自己、国家和社会的稳步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本系统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脉络的著作,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更是一部洞察历史的智慧之书,能够为广大大学生提供智慧启示。
本文将从多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进行分析和阐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之一在于历史的洞察力。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事件,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洞察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历史的镜头可以看清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的联系。
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具备对历史的洞察力,能够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来解决当下的问题,预见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详细叙述和分析,可以让新时代大学生汲取到丰富的历史智慧,为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启示之三在于历史的坚韧精神。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坚韧精神和生存智慧,从而获得对于生活和学习的鼓舞和启示。
历史是一部充满着艰辛和挑战的史诗,其中记录了无数人在困境中奋起抗争、艰苦奋斗的故事。
新时代大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来汲取坚韧不拔的力量和生存的智慧,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和坚强的心态,勇往直前,不畏困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对于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历史上的抗争和奋斗精神,可以给新时代大学生注入前行的力量和信念,成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5期2010年10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e &Taxation Vol.24.No.5Oct.2010[收稿日期]2010-06-15[作者简介]吴雪梅(1970—),女,湖北恩施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当代大学生历史观的重塑吴雪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当前大学生普遍缺失历史感,高校必须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历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观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高校要立足于“纲要”课程,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人本主义为核心,重塑当代大学生科学的历史观。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历史观;大学生;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K25-4;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793(2010)05-0072-03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缺乏历史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高校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历史观的培养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通史课的教育,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下简称“纲要”课程)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且必须成为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重要平台。
一、当前大学生历史感的缺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代较真实的历史记载及后世的不断学习,是中华民族延绵不绝且较具理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给我们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要有“历史感”,即要非常重视历史。
重视历史学习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优点,应加以继承和发扬,这样有利于当今中国的社会心态保持理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20世纪30年代章太炎曾说:“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不讲历史,昧于往迹,国情将何由而洽?”“无历史即不见民族意识所在,史学为保存国粹、发扬国光、增进爱国心的源泉和凭借。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的功能主要体现的是一种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
在当前的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由于多元化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现了历史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历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偏低、民族精神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普遍突出了对知识和能力的追求,人文传统被淡化、人文教育功能被削弱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科技教育取代了人文教育,单一专业教育取代了人格整体教育,加上就业的压力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追求功利、淡于修养、实用第一”成为当今大学生选择知识的价值标准。
部分学生对“历史”的概念没有正确认识,缺乏基本历史知识,不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一些同学甚至不知道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杀等基本历史常识,对历史的无知令人惊讶。
学生历史观念淡薄,对历史问题的总结和理性反思更是无从谈起。
尽管从2005年起国家规定将“纲要”课程开设为高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情况略有好转,但很多学校也只是在形式上开设这门课程,没有真正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高校历史教育依然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历史,乃是史学家或我们自己根据所接触到的历史资料(文献、文物、口碑)和自己的历史观,经过选择、解释、判断写出来的历史。
这种写出来的历史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历史的本来面目,一方面决定于历史资料的完整性,一方面决定于写作者的历史观。
历史观即人们对历史的看法,是关于历史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科学的历史观有助于我们遇到具体历史问题时,作出理性的选择、解释和判断。
以前在经济唯27物主义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的影响下,将人类历史简单地归结为社会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史,片面地强调社会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这两种观点都背离人的内在本质去谈论社会的发展,把人的本质的多维属性简化为某一种社会属性,淡化甚至消解了唯物史观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但是,在对它们进行批评的过程中,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等历史观的影响,似乎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兴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学术界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具有的“抹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解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消解文化认同,瓦解理想信念,削弱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消融民族精神;否定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主线,否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要性,将革命与近代化完全对立起来;动摇党的领导地位,进而损害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固”等危害已经为学术界所认识(曹守亮,2007)。
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感,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历史观。
科学的历史观将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人类的历史,教会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不断地完善人格,培养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正确价值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使命感,在历史观的演进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追求进步。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体系特点200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明确规定,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
从“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来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即一个主题、两个了解、三个选择。
中国的近现代史的主线,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这条主线,梳理出了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致发展脉络。
就教材的理论特色而言,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具有鲜明的文化发展意识、民族发展意识、史学批评意识、历史总结意识和自觉的会通意识等特点。
有学者认为,它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基本观点的盘点和总结,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促进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诠释和解读,同时彰显出当今历史研究所应遵循的价值趋向和基本理念(曹守亮,2008)。
所以,“纲要”课程的开设就是对邓小平同志“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的要求的具体落实,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纲要”课程要求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人本主义为核心,重塑大学生科学的历史观。
首先,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是一部爱国运动史,它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彰显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精神。
在“纲要”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长征、抗日战争等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标志性事件;在中国近现代涌现了一大批以拯救民族和国家为己任的民族精英,如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等,涌现了一大批为国家和民族兴亡英勇献身的民族英雄,如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吉鸿昌、刘胡兰、董存瑞等。
高校“纲要”课程可以通过讲授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功绩,引导学生和历史人物完成心灵的对话,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和强烈的人生价值认同感。
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领悟追求民主、科学和人性解放的五四精神,全民族空前团结、万众一心抵御外辱、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英勇牺牲的抗战精神,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等。
所以,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强化大学生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培养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重要路径,由此使大学生切身感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意蕴,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而这37正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动力和源泉所在。
其次,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重塑大学生科学的历史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
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自我实现为教育目标,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教育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
要科学地认识和阐释中国近现代史,就必须在学习中培养科学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
那么,如何通过人本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历史观呢?笔者认为,必须通过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来进行训练。
第一,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出发,全面、多角度、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
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出发,教育者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
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并不生疏,从小学到中学都接触过这段历史,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又进行了较系统的学习,所以很多学生都希望能超越高中的历史框架,在重新学习这段历史时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段历史,探寻更深的历史本然。
对很多历史问题他们都充满了浓厚的探求兴趣,如对李鸿章、曾国藩、孙中山等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真相,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对历史事件的学术争论和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评价等。
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时,站在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的历史观,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历史进程的发展来定位和思考,全面、多角度、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判断。
第二,突破理论说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历史教育的本真。
“纲要”课程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有着很清晰的理论建构过程,但在教学中如果仅仅强调理论上的说教,不仅会使课程变得枯燥乏味,而且达不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生动讲述揭示更深刻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从历史本真中感受真的精神。
同时,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今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当今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能够从近现代史中找出根源。
因此,教师要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正面引导,理性反思,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脉络。
总之,“纲要”课程的开设,对重塑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支撑,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把祖国、社会和人民放进历史的坐标中去认识和评析,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以历史的眼光和历史的头脑深刻地理解现实,从而更好地立足当下,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