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2
教育心理学_(2)
(二)恢复
消退现象发生后。如个体得到一段时间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 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的恢复。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 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就被称之为恢复。
1.应用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 个联结增强。” 2.失用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 联结减弱。”
15
(三)效果律
“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 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 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减弱。”①除上述三 条主要定律外,还有五六条副律。 ① 以上三条规律转引自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 5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桑代克的理论和他所提出的学习规律,在30年代以后因 别人的批评和新的实验结果,有某些修改。
4
二、学习过程或学习事件的简要分析
表3-1 在一次学习尝试中输入的事件与学习者被推测出 的内部状态流程图
外部刺激和被推测出的内部状态 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状态 环境(是现刺激×学习者准备) 经历了上述事件 学习者的心理接受状态 过了一段时间 学习者改变了知识状态 提出问题要学习者回答 学习者回答作出反应 心理学名称 预测或基础测量 获得(习得)学习或印 刻学习
16
主要的改变是:
第一,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力量,单纯的练习不一定能引起进步。所以,修改后他 把练习律从属于效果律,练习律实际上已不成为一条主 要定律。 第二,效果律也有了重大的修改。由于赏和罚的效果并 不相等,赏比罚更有力,所以后来他就不再强调烦恼情 况所导致的效果。他指出:“当神经系统中刺激与反应发 生联结并伴随着满意时,联结就得到强化,烦恼则极少 能或不能导致联结的削弱或消失。”实际上他只承认罚的 间接作用。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 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的作用: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 内化学说
工具理论 语言符号系统
♦ 对教学的影响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 者”。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3、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 支架。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 Student:I throw it-box. ♦ Teacher:You threw the box? ♦ Student:No,I threw in the box. ♦ Teacher:What did you throw in the box? ♦ Student:My----I pait? ♦ Teacher:Your painting. ♦ Student:Painting? ♦ Teacher:You know----Painting. ♦ Student:Yes,Painting. ♦ Teacher:You threw your painting in the box? ♦ Student:Yes,I threw my painting in the box.
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主 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 2、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 ♦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必须成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个体 心理的发展。 ♦ 4、这个矛盾在个体生存的整个时期内是一直 存在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更为活跃,成年以 后,由于心理发展已趋于成熟,其作用虽然存 在,但已相对减弱。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 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一、注意的概述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 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 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
上课时,老师停止声音。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 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 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 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有关心理活动共同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 被抑制。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 分信息。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各种刺激。
学校教育心理学 (2)
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包括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技能)两个方面。
二、【简答】工作记忆的特点:1)保持时间段。
对新信息的保留时间大约是10到20秒。
也称作短时记忆。
2)容量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记住大约5~9个独立的信息单位。
3)信息处于激活状态。
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正在被个体意识着、思考着、使用者。
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进入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并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
然而,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使信息的进入和加工都受到限制。
为了增加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提高其加工效率,可以采取两条途径:组块和自动化。
三、【概念】激活的扩展:精制过程是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
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新信息本身处于激活状态,以新信息为线索,通过学习者有意联想,储存在学习者长时记忆中的一些与新信息有关的信息相继被激活,这一过程叫激活的扩展。
四、【填空、概念】1)干扰是指在学习之前或之后学习的别的东西分散了对当前学习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了信息丧失。
研究表明干扰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2)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
3)倒摄抑制: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
4)系列位置效应:在学习和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遗忘最多,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5)舌尖效应:在试图提取信息时,人们常常意识到他们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准确地说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舌尖效应”。
五、【论述】结合遗忘的进程及影响因素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复习?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1)学习材料的性质。
一般认为,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的慢。
2)学习材料的数量。
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一次学习的材料越多,遗忘越快,材料少,则遗忘得较慢。
3)学习进程。
对所学习的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无论从保持量还是防止遗忘的数量来看,都要好于恰能背诵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作业2
教育心理学作业2(第4—6章)参考答案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答题要点: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以命题及其命题网络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以产生式来表征,。
第二,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
第三,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2、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
答题要点: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例—规法和规—例法。
例—规法指在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
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
在实际教学中,例—规法和规—例法两种方式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何时使用何种方式,要根据原理的特点、原理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择,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都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原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与记忆。
还要鼓励学生把原理用于实践,检验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促进概念学习都有哪些条件?答题要点: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促进概念学习要充分考虑概念获得和运用两个环节,还要考虑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具体来说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提供概念范例(能够代表概念的典型事例,提供适当范例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特征)。
(2)利用概念间的联系构图。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一、解释下列术语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结构性知识:乔纳森划分的学习类型之一,指习得概念或命题的多样性而又相互关联的网络。
乔纳森的学习分类:乔纳森等人根据教育研究和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将学习分为结构性知识、心理模型、情境性问题解决、延伸技能、自我知识、执行控制和动机形成等类别。
表现(performance):指学生外在的、可以观察的行为,如测验的得分、行为举止等。
加涅认为,内部的变化必须通过外在的表现变化反映出来,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衡量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指标。
心理模型:指相互关联的言语或表象的命题集合,是人们作出推论和预测的深层知识基础。
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延伸技能:延伸技能是能用于超越给定信息进行推理的技能,包括进行类比,作出解释,得出推论,建构论据。
突触:两个相邻神经元之间小的空隙被称为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冲动的重要结构.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自我知识:指关于自我的知识或知道我们作为学习者“是什么人”的知识.自我知识包括学习方式、学习优缺点和知识水平的自我意识。
神经元: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细胞,由细胞体、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三部分组成.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执行控制策略:指以自我知识为基础的反省认知策略和理解监控.动机形成:指学习的愿望,作出的努力和学习的坚持性.这三个方面被称为意动方面,是动机和意志的结合。
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分类:奥苏伯尔根据学生是否理解所要学习的材料而对学习的一种分类.机械学习指学生不需要理解,只进行机械重复的学习;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当代教育心理学2
• (四)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 1.不主张交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 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 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张作用也不大。
当代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
第二部分 学生与教师心理
学生心理
学生的认知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
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 ,这种 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 ,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 化。皮亚杰认为,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 ,同时 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 一方面 ,由于环境的影响 ,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 的变化 ;另一方面 ,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 程 ,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儿童随着词、语言的发展 ,随着 知识经验的增长 ,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得到发 展 ,最后形成了最高级的意识系统。
•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 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儿童的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 接、越简缩 ,心理水平越高。
•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维果斯基强调个性特点对认知发展 的影响 ,认为儿童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个别机能由某一年龄 阶段向另一年龄阶段过渡时的增长和提高 ,更主要的是其 个性的发展 ,整个意识的增长与发展。个性的形成是高级 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2-学生心理课件
情绪调节
学生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
情绪表达
学生应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 情绪,以促进情感交流和沟通
。
情绪教育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发展 ,提供适当的情绪教育,帮助 学生建立健康的情绪状态。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学生应了解自己的优点 和不足,形成正确的自
我评价。
自我调节
学生应学会自我调节, 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育心理学2-学生心理课件
目录
• 学生心理概述 • 学生认知发展 • 学生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 学生个体差异 • 学生心理问题与干预
01 学生心理概述
学生心理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学生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成长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 行为方式。
特点
学生心理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和 差异性等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 和个体差异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表现。
学生心理的重要性
01
02
03
促进学习效果
了解学生心理有助于教师 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 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健全人格
关注学生心理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心态 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
预防心理问题
了解学生心理有助于及时 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 题,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 问题的发生。
学生在某些领域可能拥有特别的才能 或技能,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在这些领 域的学习效果。
性别与文化背景差异
性别特征
男性和女性在学习方式和兴趣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生理和心理特征有 关。
文化背景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方式和观念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影响他 们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第2章精品PPT课件
问:你有兄弟吗? 答:有。 问:他叫什么名字? 答:叫吉姆。 问:吉姆有兄弟吗? 答:没有。
III 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
❖ 这一时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予以解释时, 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思维(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 (11岁后)
三点补充: (1)各时期之间并非跳跃式的改变,而是连续中 呈现阶 段现象。 (2)对不同个体而言,各期特征的出现,具有很 大的个别差异,有的认知发展较快,有的较慢。 (3)四个时期的前后顺序不变,所有儿童的认知 发展都是遵循四阶段的法则进行的。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1岁后)
1. 假设演绎推理(hypothetic-deductive reasoning) 假设演绎推理是逻辑思维基本形式之一。
2.命题推理(propositional reasoning) 3.组合推理(combinatorial reasoning)
❖所有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 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 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 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个体也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中不 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其认知结构受 到刺激影响而发生改变,实现认知发展。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 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 构与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已有图式不能解 决面临的问题情 境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2.保持过程 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 象和言语进行表征。
3.复制过程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将 符号表征转换适当行为,包括选择和组织 反应要素,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4.动机过程 因表现所观察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包括 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和外部强化
(三)观察学习的特点
首先,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 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潜伏学习”实验 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 就是期待的获得,没有外在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潜伏学习”实验
三、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 行感知概括(即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 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 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它的主要成分是“一套感 知的类别”。
一、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这个词也有人 翻译成“完形”,但它除了完形的意思以外,还 有格式、结构、整体性以及动力性等内含。
惠太海默
(1880 ~ 1943)
苛勒
(1 88 7 ~ 1 9 6 7)
考夫卡
(1886 ~ 1941)
(一)学习的完形说
“心物同型说”,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许 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这就是格式塔, 即完形。 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进行 知觉认知重组,从而形成完形的过程。
情感领域的目标 (克拉斯沃尔:态度、兴趣、理想、 欣赏、适应方式)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辛普逊:知觉、心向、引导的反应、 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适应、创作)
(三)根据学习的结果的不同进行分类
加涅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1认知策略
即学习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即学习“做什么” 个体通过学习掌握支配自己学习、记 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忆和思维的技能。(普通认知策略、 特殊认知策略、反省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学习者学习促使身体灵活运动的能力 5.态度 学习者学习行为趋向的内部状态,它使 学习者的行为具有某种特定的倾向性。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第三节人格发展
• 场依赖型的学生更偏好社会科学,对人比 对物更感兴趣,更喜欢有严密教学结构的 教学。 • 场独立型的学生更偏好自然科学、数学, 且成绩较好,内在动机为主,易于自己组 织学习材料。
25
冲动型与沉思型
• Impulsive and reflective/meditative
• 冲动型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时,倾向于 用自己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来回答问题。 • 沉思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时,倾向 于深思熟虑,仔细考虑所观察到的现象及 所面临的问题,权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 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其冲 突是先天预定的,是生物成熟的表现。 • 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 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 阶段理论。 •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哪个阶段欠 债,总会留下痕迹,结果就是一个人的人 格模式 • 人格发展处于积极和消极两端之间,不存 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 题。
29
(二)学习风格的差异
•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 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 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 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30
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 认知风格主要指个体信息加工的方式,即个体在 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的功能方 式,主要反映学习者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 • 学习风格除包含信息加工方式外,还体现出个体 的感情因素、心理行为以及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 所产生的学习方式的偏爱(Keefe, 1979)。 •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多 种因素影响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偏爱。 • 学习风格涵盖层面广,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 响和制约,这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 学习风格。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和个别差异习题答案解析
40.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14、15 岁~25 岁属于( C )A.童年期B. 少年期C. 青年期D. 成年期4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B )A.身心变化B. 心理变化C. 心理增长D.机体变化42.我国心理学家将11、12 岁-14 、15 岁的年龄时期,称作(B)A.童年期B. 少年期C. 青年期D. 学生期43.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一般在(B)A.2 岁B.4 岁C.4-5 岁D.2-3 岁44.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A)A.2 岁B.4 岁C.4-5 岁D.2-3 岁45.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是(C)A.2 岁B.4 岁C.4-5 岁D.2-3 岁46.第一个提出发展关键期概念的人是(C)A.美国杜威B. 美国桑代克C. 奥地利劳伦兹D. 瑞士皮亚杰47.少年期是指11、12 岁-14 、15 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A)的特点A.半成熟、半幼稚B. 半幼稚C. 半成熟D. 一般幼稚、一般成熟48.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线路图来,认知发展到(C)的儿童能做到这个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9.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A)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 守恒性D. 可验证性50.皮亚杰认为11-15 岁的儿童进入到哪个阶段(D)A.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1.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B)A.布鲁纳B. 维果斯基C.桑代克D.劳伦兹52.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 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A)A.自主性B. 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5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12-18 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时(C)A.勤奋感对自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54.(A) 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自信、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A.民主型B. 放纵型C.专制型D.权威型55.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以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和评价是(B)A.自我意识B. 自我认识C.自我体验D.自我监控56.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C)A.1 岁B.2 岁C.3 岁D.4 岁57.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B)A.场依存型B. 场独立型C.冲动型D.发散型5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强倾向于仔细思考再做出决定,且错误较少,请问他的认知方式是(D)A.场依存型B. 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59.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完成(C)的教学评估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A.50%-60%B.70%-80%C.80%-90%D.85%-95%60.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的智力的总体水平是(C)A.女优于男B. 男优于女C.大致相等D.有种族差异61.以下表述不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是(D)A.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B. 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C.不可逆转的时期D.0~3 岁的时期62.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B )A.3~6、7 岁B.6 、7~11、12 岁C. 11 、12 ~14、15 岁D. 14 、15 ~17 、18 岁63.维果斯基强调( C )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学书籍推荐《教育心理学(第2版)》
心理学书籍推荐《教育心理学(第2版)》《教育心理学(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xx年8月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的第2版。
《教育心理学(第2版)》内容由绪论、学生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六局部组成,共十六章,以丰富多彩的体例形式系统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根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大量案例阐释了这些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本次修订,在第1版的根底上,进一步吸纳教育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我国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来编排思考问题、议题和案例,在图书体例安排上满足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需要,在学术性的根底上表达实践性和操作性。
《教育心理学(第2版)》可作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可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学校、研究生课程班的教材,可作为教育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还可作为各种考试(如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的参考用书。
《教育心理学(第2版)》是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
陈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委员。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美国华脱福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信息联合会(IFIP)教育委员会(TC—3)中学工作组(WG3.1)委员,前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
曾出版《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以及《计算机教育文选》等著作和教材。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方案。
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
曾出版《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教学软件的选用与评价》等著作和教材。
教育心理学2
一.学习的分类:1.学习主体分类。
动物学习,仅限于消极适应环境变化以满足生理需要,主要依靠直接方式获取个体经验,动物学习局限于第一信号系统。
人类学习,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具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类学习的社会性;以语言为中介;积极主动性。
用动物学习来说明人类学习必将抹杀人类学习的社会性,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学习的三个特点: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机器学习,主要指计算机学习。
2.学习水平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
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其过程是刺激—强化—反应。
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是情境—反应—强化。
连锁学习,刺激—反应。
言语联想学习,刺激—反应,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
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
概念学习,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规则学习。
解决问题的学习。
后来加涅把前四类合并为一类,将概念学习扩展为具体概念学习和定义概念学习,即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3.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这一类学习通常是有组织的。
智慧技能的学习,加涅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依次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的学习。
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
学校教育目标应包括态度的培养,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运动技能的学习。
4.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和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
5.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不定项选择题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
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释义(2021年)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讨论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
【要点解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儿童最不成熟,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活泼、快乐、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自立、彬彬有礼、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富于合作、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沟通,培养人际敏感度,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构成了人类生命发展的精髓。
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是有效教育的基础。
把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前提。
第一节心理发展及其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变化过程,表现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1 .认知发展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生理成熟和教育(学习)的结果2 .认知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3 .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4 .认知发展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5 ,认知发展具有互补性和相互关联协调发展6 .认知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关键期三、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人格发展人格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经成年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或个性心理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过程。
一般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则把遗传给人格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1 .人格的发展具有社会性2 ,人格既是稳定、持久的特征,具有稳定性,但又是发展变化的,具有可变性3 .人格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4 .人格的发展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共同性5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毕生过程四、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一)心理发展是有效教育的背景和前提虽然教育对个体身心素质发展起主导作用,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又制约着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影响着教育的效率,教育必须以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二)有效的教育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教育一方面要依据个体的心理发展状况和水平,另一方面,教育又能够极大地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并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关于认知发展的研究十分丰富,但不同学者对个体认知发展有不同见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当属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J . Piaget )是瑞士的发展心理学家,终身致力于个体认知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或智力)的实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四个: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
练习和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主要指物理经验和逻辑经验)的作用。
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
平衡过程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发展的一种新建构。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1 .感觉一运动阶段(O 一2 岁)。
此为儿童思维的萌芽期。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2 ,前运算阶段(2 一7 岁)。
这一时期是儿童表象思维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凭借表象思维,他们可以进行各种象征性活动或游戏,延缓性模仿以及绘画活动等。
3 .具体运算阶段(7 一11 、12 岁)。
这一阶段相当于小学阶段。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已经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其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 .形式运算阶段(11 、12 一15 、16 岁)。
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作一定的概括。
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四)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要想发展个体的认知能力,需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 .提供活动。
为了增进儿童的活动经验,应该为他们提供大量丰富的、真实环境中发生的活动。
2 .创设最佳的难度。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认知发展是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的。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或活动材料,促使学生认知发展。
3 .了解儿童如何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儿童的认知发展。
4 .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
教师需要认识各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所达到的水平,这样在教学中就会更加主动。
5 .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
皮亚杰特别强调社会活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要受人类文化历史的制约。
高级心理包括认知能力。
1.两种工具的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一种是物质工具,如原始人所使用的石刀,现代人所使用的机器;另一种是精神工具,主要指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符号等。
由于动物没有且永远不会有这种精神工具,所以动物只能有低级水平的心理。
人因使用精神工具,从而使人类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上升到高级阶段。
精神工具与物质工具一样,受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 .两种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以精神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
(二)心理发展的实质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一语言、符号这一中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三)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对教学与认知发展关系的探讨,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的。
1 .教学的含义。
他提出应将“教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2 .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维果茨基认为,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3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4 、学习存在着最佳期。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学习任何内容时,都有一个最佳年龄。
5 .认知发展的“内化”学说。
内化是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心智动作的转化。
维果茨基提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变化逐渐内化成内部的智力动作。
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 . Erikson )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一)心理社会发展的内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受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经历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特定的危机和特定的任务,即巫待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
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
危机的成功解决(顺利度过危机)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而不成功的解决(不能顺利度过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埃里克森提出个体心理社会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乳儿期(。
一1 岁)―信任感对怀疑感。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婴儿期(l 一3 岁)一•自主性对害羞疑虑。
这一时期,婴儿渴望自主探索新事物,由于父母的养育态度和方式,容易使婴儿介人自己意愿和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危机中。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获得一种独立的自我意识。
反之,就会钊:儿童对自己产生怀疑,形成自我羞愧感。
第三阶段,学前期(3 一6 岁)―主动自发对退缩愧疚。
如果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就能培养儿童对生活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相反,就会导致儿童退缩内疚,缺乏主动性。
第四阶段,学龄期(6 一12 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大多数在上小学,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
从学习活动中,儿童可以产生勤奋感。
如果儿童不能发展这种勤奋感,他们将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
第五阶段,青年期(12 一20 岁)―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个体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感。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
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20 一24 岁)―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和婚姻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 一65 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繁殖感对停滞感)。
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如果是消极解决,就会导致自私自利,出现人格的停滞。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5 岁以后)- -一自我完善对悲观沮丧。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有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L . Kohlberg )是美国心理学家,现代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创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