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
康复科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主要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肩手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肩痛。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或脑出血(ICD-10:I61),同时合并肩手综合征(ICD-10:M89.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ZY/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中风后出现肩痛。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及《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缪鸿石主编,1996,华夏出版社)及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practical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4th edition).(Harden RN, Pain medicine, 2013)。
2.分期诊断(1)Ⅰ期:急性期(2)Ⅱ期:营养障碍期(3)Ⅲ期:萎缩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痰瘀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2019年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同时合并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或脑出血),同时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患者。
中药熏蒸联合冲击波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
中药熏蒸联合冲击波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谈雪梅;何俊;焦素芹;马静;彭冬祥;吴冲【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熏蒸仪联合冲击波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病人9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中药熏蒸组、冲击波组以及中药熏蒸与冲击波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病人。
3组病人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与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中药熏蒸组以自拟组方并运用国产智能熏蒸仪进行中药熏蒸治疗,冲击波组运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治疗,联合治疗组采取中药熏蒸与冲击波联合治疗。
3组均以20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3组病人的疼痛治疗有效率、肩关节活动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
结果疗程结束时,联合治疗组的肩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中药熏蒸组的73.3%与冲击波组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28、2.967,P 〈0.05);疗程结束时3组病人的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前屈、后伸、外展、外旋、内旋)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62~3.819,P 〈O.05)。
结论对于脑卒中后肩痛病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中药熏蒸与冲击波联合治疗方案能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期刊名称】《精准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32)006【总页数】5页(P692-696)【关键词】中药疗法;高能量冲击波;卒中;肩痛;治疗结果【作者】谈雪梅;何俊;焦素芹;马静;彭冬祥;吴冲【作者单位】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江苏常州213000;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江苏常州213000;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江苏常州213000;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江苏常州213000;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江苏常州213000;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江苏常州2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脑卒中后肩痛是一种以肩关节疼痛、肿胀、肌肉强直或萎缩、活动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脑卒中后并发症,其发生率最高可达72%[1]。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ZY/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中风后出现肩痛。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及《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缪鸿石主编,1996,华夏出版社)及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practical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4th edition).(Harden RN, Pain medicine, 2013)。
诊断要点:(1)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
(2)手指屈曲受限。
(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二)证候诊断1.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4.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三)疾病分期(《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缪鸿石主编,1996,华夏出版社)1.Ⅰ期(急性期):肩痛,活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关节、手指)出现红、肿、热、痛、血流增加等血管运动性反应。
手指多呈伸展位,屈曲受限,被动屈曲可引起剧痛,手及肩部X线片可见局部骨质脱钙。
浅谈偏瘫并发症“肩痛”治疗-文档资料
2021/4/6
9
肱骨头在关节盂内下移不充分
• 虽然肩胛骨能充分活动,但是还是有好多的患者 仍然有肩痛。触诊时能感觉到肱骨头紧紧的贴于肩 峰下。 • 由于痉挛阻碍了肱骨头在关节盂内必要的向下运动, 以致任何外展上肢的尝试都会引起疼痛。
2021/4/6
10
二、引起疼痛性损伤的活动
• 1、被动运动时肩胛骨位置没有必要的改变,肱骨没有外 旋
202如1/4/6果处理不当,都将产生不能外旋是由于痉挛的肩内旋肌强力的牵 拉所致。被动外展运动时,肱骨大结节被喙肩弓阻 挡引起疼痛。如果压力在结节局部,患者常有肩痛 和触压痛。
• 旋袖肌撕裂的一个常见机制为“当上肢被粗暴的外 展时,未同时外旋,不能使大结节避开肩峰,结节 上韧带嵌入肱骨大结节与肩峰之间,造成损伤。
疼痛,有的突然剧痛可能不仅发生于全范围活动,而且上肢再放
到体侧时或在运动的某一阶段也会突然疼痛。
2021/4/6
2
肩解剖学概要
肩关节的构成:肱骨、锁骨、肩胛骨、胸骨、肋骨 7个关节:盂肱关节 肩锁关节 胸锁关节 肩胸关节 喙锁关节 肩峰下关节 三角肌下关节
肩由七个关节组成,它们之间互相协调,同步运动,保证了肩完全无痛的运动。任何影
响这种互相协调的因素都会引起肩痛或运动受限。为了理解偏瘫后引起肩痛的机制,
必须了解正常肩的活动机制。
2021/4/6
3
肩关节运动学概要
盂肱关节
• 前屈--- 180° • 后伸--- 40°~ 60 ° • 外展--- 180° • 旋转--- 90°
• 肩肱节律:
肱关节运动时肩胸连接处随之运动,此协调运动称为肩肱节律 性。
浅谈偏瘫并发症“肩痛”治疗
2021/4/6
中医联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
论 著
Fe t r ai s
3 ・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iee ju n lo tn me iie a d e n p am c hn s o ra f e o den n t o h r a y h h
中 医联 合 疗 法 治 疗 中风 偏 瘫 的 研 究 进 展
异 有 显著 性 意 义 。 2 4 体针联合头针 . 孙华等” 叫将 中风 偏瘫 患 者 10例 随 机分 为 A组 (3 2 3 例) 、B组 (0例 ) 和 C组 ( 7例 ) 6 2 。A组采 用头 针 ( 运 动区 、感觉区 、平衡 区)联合醒脑 开窍针法 ( 主穴 :内关 、 水沟 、三阴交 ;配穴 :极 泉 、尺泽 、委中 、合谷 ) 治疗 ,B 组 采用 头 针 ( 动 区 、感 觉 区 、平 衡 区 ) 配 合 传 统 针 刺 法 运 ( 手 足 阳明 经 穴 为 主 ,辅 以太 阳和 少 阳经 穴 ,取 曲 池 、外 以 关 、合 谷 、环跳 、阳陵泉 等 )治 疗 ,c组 单 用传 统 针 刺治 疗 。结 果 A、B组 总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9 . % 、9 . % ,与 1 09 33 2 组 ( 67 ) 比较有显著 性差异 ( 6.% P<00 ,P<0 0 ) . 5 . 1 ,认为 头针联合体针治疗 中风偏瘫疗 效优 于单 纯传 统针刺治疗。 2 5 针灸联合推拿 . 魏林林 … 对 5 0例 中风偏瘫 患 者予 头针 ,体 针 配合 推 拿及传统针剌方 法治疗 2个 月 ,通过 评价 治疗前 后语 言功 能 、肢体瘫痪水平 的变化 ,愈 显率 达 6 . % ,与 对照组 的 40 4 .% 比较 差 异 有 明 显 性 意 义 ( 00 P<0 0 ) 黄 锦 军 将 .5 。 16例患 者随机分 为观察组 与对 照组 ,每组 6 3 8例。观察 组 采用推拿 、针刺结 合拔 火罐疗 法 ,对 照组采 用康 复训练 治 疗方法 。结果 :治疗 后观察 组与 对照组 比较 ,肩 痛视 觉模 拟评分明显减少 ( 0 0 ) D P< . 1 ,A L积分 明显增 加 ;观察组 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 0 0 ) P< . 1 。结论 :推拿 、针刺 结合 拔火罐疗法治疗 中风偏 瘫后 肩痛 ,在 减轻疼 痛 ,提 高上肢 日常 生 活 活 动 能 力 方 面 优 于 康 复 训 练 治 疗 组 。 2 6 针 灸 联 合 导 引 术 . 孙 尧其 采用头针加导引法 ,即术者边 行头皮针 抽添 法 ,同时要求 患用患肢 做导 引动作 。总有 效率为 9 . 8 75 %。 初艳玲 以针灸配合体操治疗偏瘫。总有效率达 9 . %。 55 3 中 医 外 治 法 联 合 康 复 训 练
应用综合康复手段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喷洒 +黏膜 下注射 +热极 凝 固联 合止 血方法 , 喷洒 止血可 先 使镜下注射及热极治疗前减少 出血量 , 充分 的暴 露视野 , 提高 注射及热极治疗 的准确度 , 而在 注射 止血后 加用热 极探 头治 疗 , 血管碳 化 , 使 从而加强 了镜下 止血效果 , 其再 次 出发生 血 率明显低于单纯喷洒及单纯注射组 , 止血疗效更好 , 出血复发
价 , 中疼 痛严重影 响睡眠 , 其 肩关节被 动前屈 < 5 为 O分 ; 4。 疼
痛较重 , 偶尔影 响睡眠 , 肩关 节被 动前屈 4 。~ 0 为 1 ; 5 9。 分 疼
吉林医学 2 1 年 1 0 1 2月第 3 2卷第 3 4期
痛 中等 , 不影响睡眠 , 肩关节被动前屈 9 。一10 为 2分 ; 0 5。 无疼 痛, 肩关节被动前 屈 >10 为 3分。上肢功 能采用 Bu so 5。 rnt m r
的摆放 、 肩关节的支撑 、 保持上肢关节活动度 , 并实施 针刺 、 理疗 、 摩等 辅助疗法 , 按 然后 是针对神经损 害和异常运动模式 的治 疗 , 这包括 P F B bt、 节松动技术等 。结果 : N 、 oah关 这种 以上肢功能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技术 , 不仅 有利于预 防肩 痛的发生和治疗 肩痛 , 对上肢功能及手功能的恢 复 也起 到了积极 的作 用。结论 : 上肢功能综合康 复手段 可有 效治疗肩痛 , 有利 于偏瘫 患者肩痛的 全面康复 。 [ 关键 词] 偏瘫肩痛 ; 上肢功能 ; 综合康 复手段 脑卒 中偏瘫并发 肩痛在 临床上 较为 常见 , 常表现 为肩 通 关节 活动时肩部剧烈 疼痛 , 严重 的患者 可有静 息 时 自发性 疼 痛, 被动肩关节 活动受限 , 以肩 关节的前屈 、 伸 、 尤 后 旋后 和外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火龙罐治疗及护理进展
2022年第8卷第10期Vol.8,No.10,2022中西医结合护理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火龙罐治疗及护理进展刘春艳,杨燕妮,罗丽华,乔莉晓(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脑病中心,广东深圳,518000)摘要:本文总结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火龙罐治疗及护理进展,归纳了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火龙罐治疗的作用机制、操作方法以及护理要点,以期为火龙罐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火龙罐;穴位;体位;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709-1961(2022)10-0051-04Progress of Fire-dragon moxibustion therapyand nursing of shoulder-hand syndromeafter strokeLIU Chunyan,YANG Yanni,LUO Lihua,QIAO Lixiao(Center for Encephalopathy,Shenzhen Longg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Chinese Medicine,Shenzhen,Guangdong,518000)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tudy of Fire-dragon moxibustion therapy and nursing of 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The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Fire-dragon moxi⁃bustion therapy,as well as nursing cooperation,were summariz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practice.KEY WORDS:stroke;shoulder-hand syndrome;Fire-dragon moxibustion;body position;psychological care脑卒中有较高致残率与致死率,肩手综合征是其常见上肢功能并发症。
康复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肩手综合征(卒中后)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TCD:BNG080)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痛。
2.西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或脑出血(ICD-10:I61),及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诊断要点。
①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②手指屈曲受限;③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④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2.疾病分期(1)Ⅰ期:急性期(2)Ⅱ期:营养障碍期(3)Ⅲ期:萎缩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
1.诊断明确,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肩痛60例
肩痛的评定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 [ 3 ] 进行评定 , VAS范 围 为 0 ~ 10 分 。疗 效 评 定 : 疗 程 结 束 时 VAS = 0分 为 完 全 缓 解 ; VAS < 3 分 为 显 著 缓 解 ; 3≤VAS≤5分为轻度缓解 ; VAS > 5分为无效 。上肢 运动功 能评 定 : 采用 Fugl2M eyer运 动 功能 评 估 法 ( FMA)法 [4 ] ,共 33 项 ,评分分 3 级 ( 0, 1 , 2 ) , 其中 0 分为不能完成某项运动 , 2分为能充分完成某项运 动 ,满分 66分代表功能正常 。疗效评定 :基本痊愈 : 评分提高 90% ~100% ;显效 :评分提高 46% ~89%; 有效 :评分提高 18% ~45% ;无效 :评分提高 < 18%。 5 结 果 5. 1 两组治疗前后 VAS、Fugl2M eyer评分对比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7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 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 》[ 2 ] ,入选病例均 经脑 CT或 MR I证实为脑梗死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 1996年国家科 委 852919202201《中风病诊断疗效评 分标准 》进行 。发病后出现患侧肩关节疼痛、拒按 , 肩关节肿胀 、各项自主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等症 状的患者为入选病例 。 3 治疗方法
文章编号 : 1001 - 6910 ( 2008) 06 - 0063 - 02
·针灸经络 ·
针 药 结 合 治 疗 中 风 后 肩 痛 60例
钱仁义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关键词 :中风 /治疗 针药并用 中图分类号 : R25512 文献标志码 : B 中风后肩痛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据报道发 病率高达 5 % ~8 4% [ 1 ] 。不仅增加患者痛苦 ,也阻 碍康复进 程 ,严 重影响 患者 生活质 量 。2005212 2007212,我们采用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 痛 60例 ,获得良好效果 ,总结报道如下 。 1 一般资料
脐针“雷水解”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观察
җ基金项目: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22180)作者:田培良,E -m a i l :34488103@q q.c o m 脐针 雷水解 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观察җ田培良(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吉林吉林132013)ʌ摘要ɔ 目的:探讨脐针雷水解 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中风后肩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和脐针组,每组30例㊂两组患者均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不同的针刺方法,脐针组采用脐针治疗,传统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 )评分㊁F u g l -M e y e r 运动与康复评测法(F u g l -M e y e r )评分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 A 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且脐针组低于传统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F u g l -M e y e r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0.05),且脐针组高于传统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脐针 雷水解 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中风后肩痛症状及上肢运动协调功能㊂ʌ关键词ɔ 中风后肩痛;脐针;雷水解;康复训练中图分类号:R 289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24.0615中风后肩痛是中风后遗症中较常见的症状,临床常表现为患侧肩痛伴有活动受限,活动时肩痛加重,夜间尤甚㊂研究表明,12%~58%的中风偏瘫患者会在发病8~12周内发生肩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训练及预后[1]㊂因此,治疗中风后肩痛是整个康复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㊂目前,西医康复多采用运动疗法㊁物理疗法㊁作业治疗㊁药物疗法等方法缓解患者症状,中医传统治疗多以针刺㊁推拿㊁拔火罐等为主[2-3]㊂针刺脐针疗法由齐永教授所创,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易医脐针 万病落脏 的原则,选用‘易经“中的第40卦 雷水解 治疗大量中风后肩痛患者,收效明显㊂本研究探讨脐针 雷水解 和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 10月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中风后肩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脐针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㊂传统针刺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6~65岁,平均(55.32ʃ9.25)岁;病程1~5个月,平均(2.51ʃ0.22)个月㊂脐针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7~69岁,平均(57.82ʃ10.35)岁;病程1~4个月,平均(2.42ʃ0.32)个月㊂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经吉林医药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伦理审查编号:2021121003)㊂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中的诊断标准,并经C T 或M R I 确诊为脑卒中[4]㊂主要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患侧肢体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同时伴有患侧肩关节疼痛,严重者活动受限㊁关节疼痛拒按㊂(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诊断标准[5]㊂主要临床表现为肩痛㊁疼痛为刺痛或胀痛,不能自主活动,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㊂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中风后患侧肢体出现肩关节疼痛拒按,夜间尤甚,并伴有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导致手指关节肿痛等症状;发病15d 以上,病情稳定,一般状况良好,意识清醒,能够表达;能够接受脐针疗法治疗;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4 排除标准 意识不清,感觉障碍,无法表达,不配合治疗者;既往有肩关节骨折㊁脱位或肩周炎病史,或由外伤或感染所致的一切非本病引起的肩关节损伤及疼痛者;合并严重肺㊁心㊁肝㊁肾等内科疾病及患有精神类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研究过程中,服用止痛药物治疗者;不接受脐针治疗者㊂1.5 剔除标准 在临床过程中病情加重,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或使用药物介入及其他影响本研究而导致临床研究终止者㊂2 治疗方法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两组患者分别接受脐针治疗方案和传统针刺治疗方案㊂康复训练采用临床中常用的康复技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54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技术(P N F技术)和B o b a t h技术]㊂2.1脐针组接受脐针治疗方案㊂取穴:针刺脐部后天八卦震位㊁坎位㊂针具:选取0.25m mˑ25m m一次性无菌毫针㊂操作方法:按照脐针行针顺序即 一看㊁二摸㊁三探㊁四扎 规范操作㊂首先,看患者脐部,对患者肩痛情况大体有个了解㊂其次,用手指在脐孔周围的脐壁和脐谷仔细触摸,从而发现疾病的情况㊂再次,用针尾在脐周后天八卦震位㊁坎位寻找敏感区和点,在探查时有可能找出好几个对应的敏感点,取最敏感的点并做好标记㊂最后,于脐部皮肤消毒后,以脐蕊为中心,向震位脐壁标记好的最敏感点横刺,进针深度10~20m m,针下得气后,轻轻拍打患侧肩部约1m i n,然后再对比针前肩痛位置的变化及疼痛减轻的程度,对针刺的敏感点位置及针刺深度微做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㊂向脐部(坎位)进针后,患侧肩部出现舒缓㊁滑利㊁松快之感,留针30m i n㊂每日1次,每周6次㊂治疗2周㊂2.2传统针刺组接受传统针刺治疗方案㊂取手阳明经的肩髃㊁臂臑㊁曲池㊁合谷㊁手三里,手少阳经的肩髎㊁外关,手太阳经的肩贞㊂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体位,每个穴位进行无菌消毒,医者选取0.25m mˑ25m m一次性无菌毫针将以上穴位按照‘针灸学“中的取穴及操作要求选取患侧肢体进行操作[6]㊂针下得气后留针30m i n㊂每日1次,每周6次㊂治疗2周㊂3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 ①疼痛评分㊂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量化评价,采用长10c m的标尺,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㊂②上肢运动协调功能评分㊂采用F u g l-M e y e r运动与康复评测法评估两组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㊂选取适合患者的姿势体位,观察患者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腱和前臂肱三头肌腱有无反射活动㊁共同的运动㊁伴有共同运动的活动㊁分离性运动㊁腕的稳定性㊁协调性与速速㊁反射亢进及其手指共同屈伸等情况[7]㊂3.2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㊂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3.3结果(1)V A 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 A 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V A 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脐针组低于传统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表1两组中风后肩痛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xʃs)组别例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脐针组305.78ʃ0.452.13ʃ0.33әһ传统针刺组305.46ʃ0.432.77ʃ0.35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与传统针刺组治疗后比较,һP<0.05㊂(2)F u g l-M e y e r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F u g l-M e y e 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F u g l-M e y e 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脐针组高于传统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表2两组中风后肩痛患者治疗前后F u g l-M e y e r评分比较(分,xʃs)组别例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脐针组3014.15ʃ0.7623.64ʃ0.74әһ传统针刺组3014.31ʃ0.6821.37ʃ0.65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与传统针刺组治疗后比较,һP<0.05㊂4讨论中风后肩痛在临床中较为难治,主要表现为患侧肩部疼痛,可累及颈项部和锁骨,活动时加剧,或可放射至臂㊁腕㊁手等处,夜间疼痛明显,严重影响睡眠,甚至引发焦虑㊁抑郁㊂中风后肩痛一般在中风2周后出现,发病因素较多,多由肩关节制动和活动不当导致,主要与偏瘫后上肢肌张力升高㊁肩关节半脱位和肩部软组织损伤有关,治疗后仍易反复疼痛,迁延难愈,最终出现肩胛骨粘连㊁上肢肌张力升高,甚至肌肉萎缩,这也是中风致残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功能训练和生活质量[8-9]㊂西医治疗该病多采用理疗,如电刺激㊁泥蜡疗法等㊂这种治疗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但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中风后肩痛[10]㊂中风后肩痛归属中医 中风 痹证 范畴㊂‘明医杂著㊃风症“对中风后肩痛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机体或气血不足或外邪入侵,或瘀血痰饮内64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阻,导致筋失所养,气滞血瘀,凝滞不通,发为本病[3,11-12]㊂筋伤是导致中风后肩痛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13]㊂‘黄帝内经“指出,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筋肉附属部分,联络四肢末端,结聚于骨骼和关节部,主要作用为约束骨骼㊁通利关节㊁保护脏腑经络,对维持机体正常运动功能有重要作用㊂总之,治筋在中风后肩痛的治疗方法中起到重要作用,其论治核心在于 筋骨调衡,以筋为先 ㊂‘灵枢㊃刺节真邪“提出: 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以解结者也㊂用针之类,在于调气㊂ 针法治疗经筋病的原理在于解筋结而调气机㊂本研究从筋论治,通过针刺解筋结,止肩痛㊂中风后肩痛日久,正气耗伤,致肝肾亏损㊁邪气亢盛,存在病情易反复㊁缠绵难愈的特点㊂肾为先天之本,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对恢复脏腑之间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的作用㊂因此,在治筋的同时必须兼顾补肾, 水足能涵木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中风后肩痛缠绵难愈的问题㊂齐永教授首次提出在脐部进行针刺治疗疾病,其理论基础是‘易经“㊂‘易经“的主题是八卦,八卦与人体脏腑有对应关系,即乾卦对应大肠㊁兑卦对应肺㊁离卦对应心与小肠㊁震卦对应肝㊁巽卦对应胆㊁坎卦对应肾与膀胱㊁艮卦对应胃㊁坤卦对应脾㊂在临床运用脐针时把肚脐部看成一个后天八卦图,并根据疾病对应的脏腑选择相应的卦位进行针刺,从而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祛除疾病[14]㊂笔者根据易医脐针 万病落脏 的治疗原则,取脐部震位㊁坎位进行脐针治疗,可明显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疼痛及上肢运动协调功能㊂在后天八卦脐部全息中,震为雷,与肝相对应,肝主筋,故一切和筋有关的疾病,包括筋紧㊁筋结㊁筋错位㊁筋膜粘连疼痛等筋病,均可取震位反应点治疗;坎为水,对应肾,肾主骨,故取坎位反应点可治疗骨关节屈伸不利等诸证;肾虚乃万病之源,中风后肩痛由长期正气亏虚㊁邪气亢盛所致,故补肾为扶正大法㊂选取脐部后天八卦震位㊁坎位,恰合 筋骨调衡,以筋为先 的理念及 肝肾同补,扶正祛邪 的治疗方法㊂其次根据易医脐针 卦象疗法 理论,先针刺震位,再针刺坎位,构成 雷水解 卦,震卦的阳爻居于二阴爻之下,属 雷 ,主生发,主春天,具有亨通畅达的特性[15]㊂雷在上,水在下,雷雨并做,化育万物,万象更新,为解㊂‘杂卦“言: 解,缓也㊂ 解象 征舒缓,舒缓解散,故在对应点针刺对 筋紧 筋结 起到舒缓解散止痛的作用,治疗中风后肩痛有显著疗效[16]㊂脐针疗法治疗诸多慢性疑难病,用针少,见效快,痛苦少,且疗程短,深得患者满意[17]㊂其中,脐针 雷水解 针法在治疗痛证方面疗效更佳㊂高洁等[18]运用 雷水解 联合长蛇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㊂本研究发现,在运用脐针改善中风后肩痛的过程中,随着患者疼痛程度的快速缓解,与此相应的上肢功能得到迅速提高,在上肢功能改善的同时下肢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由于例数较少,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㊂综上所述,脐针 雷水解 对中风后肩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能够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肩痛及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价值㊂参考文献[1]L I Z,AL E X A N D E RSA.C u r r e n t e v i d e n c e i n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 o f p o s t s t r o k eh e m i p l e g i cs h o u l d e r p a i n:ar e v i e w[J].J n e u r o s c i N u r s,2015,47(1):10-19.[2]李雪薇.阴阳调整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9):16-18. [3]王漫,张智龙,王栩,等. 调神止痛针法 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2019,44(8):605-609,619.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6,15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6]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309-310.[7]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427-429.[8]谢洪波.针灸推拿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探宄[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5):41-42.[9]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 [10]孔雪,汤智伟,李树香,等.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蜡疗治疗脑卒中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8):925-928.[11]甄晓然.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C 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5):261-262. [12]吕荪荪,周文军.自拟活血通络舒筋方熏蒸结合运动疗法74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治疗卒中后肩痛30例[J ].浙江中医杂志,2017,52(6):425.[13]韩振翔,祁丽丽,周一心,等.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P N F 技术改善偏瘫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7,36(12):1420-1424.[14]齐永.脐针疗法㊁脐全息脐诊法[J ].中国针灸,2004,24(10):732-737.[15]张晓晓,宫嘉,李娜娜,等.脐针治疗应用举隅[J ].浙江中医志,2019,54(9):673.[16]刘思宇,全英,柳彦佐,等.基于‘周易“诠释肝胆病证相关病机及治疗[J ].中医药导报,2019,25(11):16-17,21.[17]陈俊康,余泽霖,宣丽华.脐针治疗难治性非典型面肌痉挛案[J ].中国针灸,2022,9(42):1044,1072.[18]高洁,吕明芳,朱小燕. 雷水解 联合长蛇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20,27(6):993-995.(收稿日期:2022-12-02)[编辑:周荣荣]җ基金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21L C T H 03)通信作者:辛坤,E -m a i l :x i n k u n 1981@163.c o m第一作者:董唐博,E -m a i l :2803163214@q q .c o m 复元活血汤联合针刺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җ董唐博,廖承友,赵光辉,辛坤(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太和中医院,安徽阜阳236600)ʌ摘要ɔ 目的:观察复元活血汤联合针刺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84例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㊂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元活血汤治疗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㊁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 )评分㊁O s w e s t r y 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 D I )评分,评估临床疗效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2%(41/42),高于对照组的90.48%(3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㊁V A S 评分㊁O D I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复元活血汤联合针刺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较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ʌ关键词ɔ 复元活血汤;针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中图分类号:R 255.6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24.0616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腰椎间盘变性,引起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导致髓核或纤维环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㊁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综合征[1]㊂中医认为,该病属于 腰痛 脊痛 痹证 等范畴,其中血瘀型是较常见的一种证型,病机主要为瘀血阻滞,经脉痹阻,导致不通则痛,治法以活血化瘀㊁通络止痛为主[2]㊂中医治疗腰痛具有独特的优势,穴位针刺是中医特色疗法,具有舒筋活络㊁通经止痛之功,复元活血汤具有活血化瘀㊁疏肝通络的作用㊂本研究探讨复元活血汤联合针刺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太和中医院中医骨伤科治疗的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㊂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25~66岁,平均(40.36ʃ10.49)岁;病程5~27个月,平均(12.05ʃ5.28)个月㊂观察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25~63岁,平均(42.98ʃ7.43)岁;病程3~21个月,平均(12.95ʃ4.78)个月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3]㊂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制定[1]㊂腰痛㊁下肢放射性疼痛㊁麻木及坐骨神经痛;腰椎侧凸畸形,腰椎活动度降低;肌肉萎缩伴肌力下降,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仰卧挺腹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㊂(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标准制定[4]㊂腰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疼痛拒按,昼轻夜重,腰部活动受限,俯卧翻身不利,伴下肢放射疼痛㊁麻木㊂舌质紫黯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或弦紧㊂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25~84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致肩痛及上肢活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针灸经络 ・
中医综合疗 法治疗 中风偏瘫 致肩痛 及 上肢 活动障碍 的临床研 究
黄锦 军 粟胜 勇 雷龙 鸣 胡 玉英 邓柏 颖 苏赐 明 甘业 进 戴 李 国 吴 舸
广 西 中医学 院第 一附属 医院 5 0 2 南 宁市东葛 路8 — 号 303 99
摘 要 目的: 观察推拿 、 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治疗 中风偏瘫致肩痛及上肢活动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 16 患者 随机 分为观 察 组与 对 照组 , 组6 例 。观 察组 采用 推拿 、 刺 结合拔 火 罐疗 法 , 3例 每 8 针 对照 组采 用康复 训练
等所致脑血管病者 ;③合并上消 参 照 何玲 娜 等 … 化道 出血者 ;④合并糖尿病酮症
随 机 数字 表 法 随 机分 为 观 察组 和 标准制定 。 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 酸 中毒 者 ;⑤ 精 神病 患者 及 痴 呆
全 T ② 对照组 各6 例 。 8 两组一 般情 况 见表 断标 准 , 部 以 C 确 诊 ; 有 一 侧 者 。
2 治 疗 方法
用 五 指拿 法拿 捏 头 部五 经 即“ 五 时 , 拿 在患者 的胸 前放 一枕头 , 使患 以下 简 称 “ A ” , 标 尺 上 面 V S) 在 条 0c 横 经” ,并 由前 发 际 向后循 经按 揉督 肩 前 伸 、 伸 直 , 、 伸 直 放枕 头 画 1 1 m的横线 , 线 的一 端为 肘 腕 指 0前 0 表 示 无 痛 ; 一 端 为 1 , 示 剧 , 另 0表 脉 及 患侧 少 阳经 、 胱经 , 膀 每经 3 5 上 ;患侧 卧位 时 ,患肩 屈 曲9 。 ~ 次 , 后 采 用 点 穴 疗 法 , 点 点按 伸 、 伸 直 、 臂 旋 后 , 患 肩 托 痛 ; 然 重 肘 前 将 中间分 别分 成 1o 的 1等份 表 l 0 n
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作用的临床观察
肩关节疼 痛 , 对肩关节 运动 功能 的恢 复也有 明显促 进作 用 。
电刺 激 通 过对 感 觉 神 经 的 刺 激 起 镇 痛 作 用 , 用 于 肌 纤 维 , 作
可改善肌纤维 的营养机制 , 强肌力 。另外 电刺 激引起肩关 增
节周 围肌肉的运动 , 可看作 是对偏 瘫 肢体 正常训 练 的运动 ,
使腕关节处 于背 屈 位 , 让 患 手 握 一 矿泉 水 瓶 或 毛 巾卷。 可
( ) 关 节 主 动 训 练 : 括 耸 肩 运 动 、 关 节 外 展 和 前 屈 运 3肩 包 肩
动, 以及肩胛带 的前 伸运动 , 动时可 根据情 况 治疗师 给予 运 辅助或阻力 。可 让患者做 B b t 手动作 ( oa h握 患者 双手叉 握 , 即双手十指交叉 , 患侧拇指处 于上方 , 心相 对 , 坐位或仰 掌 在 卧位下 由健手带 动患手上举过 头 ) 。训 练每 日 1次 , 每次 4 5
外关、 手三里 3组电针 , 疏波频率 2 z 强度以上肢肌 肉出 选 H, 现轻度节律性收缩为度 , 留针 3 0分钟 , 日 1 ,0次 为 1 每 次 l
疗程, 休息 1日, 继续下 1疗程。共 治疗 3 疗程。 个 2 12 康复治疗 .. 12 纳入 标准 . 符合 《 各类 脑血 管疾病 诊断要 点》 中脑 () 1 正确 的体 位摆 放 。仰 卧位 时 , 患者 肩胛骨 下垫枕 , 使其处 于前伸 位 , 腕关节背 曲, 手指伸直并外
中国中医药科 技 2 1 0 2年 1 月第 l 9卷第 1 Jn 0 2 V 11 o I 期 a .2 1 o 9 N . .
・5 9・
电针 结合 康 复 对 中风后 偏 瘫肩 痛 患者疼 痛 及 上肢 运 动 功 能 改善 作 用的 临床 观 察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观察*王鹏① 万姹嫣① 张衍辉① 【摘要】 目的:探究针刺运动疗法在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12月- 2021年12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样本,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中医针刺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运动疗法,3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
采用Fugl-Meyer评分表(FMA)评估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简明疼痛程度量表(BPI)评估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别记录并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
结果: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FMA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FMA评分均比治疗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对两组VAS、BP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BP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前屈、外展活动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前屈、外展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且治疗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运动疗法可使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及肩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显著改善,利于患者预后。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肩痛 针刺 肩关节 关节活动度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with Acupuncture Motor Therapy/WANG Peng, WAN Chayan, ZHANG Yanhui.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2, 19(34): 083-088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motor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Method: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December 2020 to Dec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amples, an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 control group and a treatment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acupuncture motor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3 weeks w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motor function of upper limb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the brief pain inventory (BPI)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pain severity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The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 of the shoulder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FMA scores (P>0.05). Aft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FMA scor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nd the FMA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AS and BP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 VAS and BPI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基金项目: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2020B0125)①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0通信作者:万姹嫣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脑部组织细胞严重坏死的一种疾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等较为常见,具有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高等特点,该病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第一位[1]。
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30例
CHI NA ’ NATUR P S O ATHY De 20 10 c .Vol 1 No 1 8 2
用外 关 ; 手太 阳经 循 环部 位疼 痛加 用 肩贞 、 后溪 ; 太 阴 手 经循 环 部位 疼痛 加 用 肩前 、 缺 ; 证 、 证 加 关 元 、 列 虚 寒 足 三里 温 和灸 。毫 针平 补平 泻 法 , 沟 穴刺激 强 度 以患者 水 眼 眶含 泪为度 ; 泉 、 极 内关 、 阴交 穴 针感 以麻 或触 电感 三
剂 , 续 服用 3 连 O天 。 ( ) 医 采 用 内 科 常 规 治 疗 , 本 2西 基
本 研究 表 明 : 于偏 瘫后 肩痛 针灸 加 中西 药 比单 纯 对 中西药 治疗 具有 更好 效 果 。针灸 作 为有效 的治 疗方 法 , 在 中风病 早期 介 入可 降低 或杜 绝 肩痛 发生 , 缩短 治疗 周
岁, 均 5 平 1岁 ; 程 最 短 1 病 4天 , 长 1 1天 ; 出 血 1 最 5 脑 8
两 组 患者疗 效 比较 : 组 3 A 0例 , 秀 4例 , 优 良好 1 O 例, 般 1 一 4例 , 2例 , 良率 4 . ; 差 优 6 7 B组 3 0例 , 优秀 1 2例 , 良好 l 6例 , 般 2例 , 0例 , 良率 9 . 。 一 差 优 33
一
状 明显减 轻 , 活 动 时有 少 许 不适 ; 般 : 状 减 轻 , 但 一 症 活 动受 限 , 静止 时亦 有 不适 ; : 疗 前 后 无 变 化 , 症 状 差 治 或
加重 。
般 资 料
经 C 或 MRI 诊 , 2 0 T 确 于 0 4年 起 因 脑 血 管 意 外 在
治 疗 结 果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预防和治疗
寻证医学研究成果--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SHS)---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障碍或 I型复合区域性疼痛综合症征
近端外伤如肩、颈或肋骨损伤或内脏源性损伤能加速 SHS。
开始有严重疼痛,然后进展到肩部僵硬和全上肢的疼 痛。其他症状包括中度到重度手和腕的水肿,血管运 动变化和萎缩。如果不治疗,可能形挛缩和偏瘫肩痛
正常人在肩关节外展时肩胛下肌放松,以避免肱骨头内旋产生冲撞损 伤;胸大肌是肩胛下肌的协同肌。
寻证医学研究成果---痉挛、挛缩和偏瘫肩痛
冻结肩与肩关节囊挛缩: (粘连性囊炎)
寻证医学研究成果---痉挛、挛缩和偏瘫肩痛
偏瘫肩关节的粘性改变被认为源于制动、滑膜炎或关节组织代谢性变 化
尽管有不同的声音,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痉 挛所造成的肌肉失平衡是造成偏瘫肩痛的原因。
肌张力的异常
偏瘫痉挛期, 由于肩胛带肌群痉挛导致肩胛骨后缩 和肱骨内收、内旋, 从而影响了盂肱关节外展时所必需 的正常肩胛骨与肱骨的协调活动。
偏瘫弛缓期肌张力降低, 肌肉松弛, 局部缺少肌肉的 支撑, 抵抗不了手臂重量的引力作用而过度牵拉肩关节 囊, 喙肱韧带和周围软组织, 刺激了这些部位丰富的神 经感受器而引起肩痛。
Hakuno研究偏瘫肩粘性改变发现偏瘫对肩关节的粘性改变的发生 率有显著影响。受累的盂肱关节有30%的病人存在,而少受累侧则 只有2.7%发现粘性改变。
Rizk检查了30例偏瘫病人,通过关节拍片发现23例病人有关节囊紧 缩,典型的出现冻结肩(粘连性囊炎)。所以作者支持早期的肩关节 被动活动。
临床诊断粘连性囊炎标准:肩痛、外旋少于20º,外展少于60º。
我们的干预措施—功能性电刺激
美国HCPR中风康复指南定义:FES 是将电磁及应用于由于中 风累及的神经或肌肉,目的在于增加肌肉收缩和提高运动控制。
中医综合治疗护理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 1 ] 缪 鸿石 . 康 复医学 理论 与 实践 [ M] . 上海 : 上 海科 学技术 出版 社 。
2 0 0 0: 1 8 4 0.
[ 2 ] 全 国第 四届脑血 管病 学术 会议. 脑卒 中患者 临床神经 功能缺损 程
度评分标准 ( 1 9 9 5 ) 及各类 脑 血管 病诊 断要 点 [ J ] . 中华 神经科 杂
6 0例均 为本 院住 院患者 , 男3 5 例, 女2 5 例; 年龄 4 5 — 7 2 岁, 平均 ( 6 z ± 2 . 8 ) 岁; 原 发病 为脑 梗死 4 o 例, 脑 出血 2 O例 ; 病程最
短4 0 d , 最长 6个月 。
伸位 , 上肢轻微外 展 , 肘关 节伸 或 窟 曲 9 0度 。( 3 ) 患侧 卧位 , 患 侧在下 , 患侧上肢前 仲 , 使肩 部 向前 , 确 保肩 胛 骨的 内侧缘平 靠 于胸腔 , 肘关节伸 展 , 减少 痉挛 。 ( 4 ) 健 侧 卧位 , 健侧在 下 , 患 侧 在上 , 头枕不宜过高 , 患侧 上肢下垫一个枕头 , 使患侧肩部前伸 。
湖北 中医杂志 2 0 1 3年 7月第 3 5卷第 7期
Hu b e i J o u r n a l o fT C M J UL 2 0 1 3 . 、 ) 0 l t . 3 5. No . 1
一
5 5一
中 医综 合治 疗 护 理 中风 后 肩 手 综 合 征
王 岚
( 武汉市中医医院推拿科 , 湖北 武汉 4 3 0 0 1 4 )
关节 , 再 轻轻地搓揉 患肢数 遍 , 并 捻 揉掌 指部 ; 最 后做腕 关节 背
伸运动 、 前臂 的牵拉手法并 以拍 打手 法结束治疗 。7次为 1个疗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中老年患者常见多发疾病,同时该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中风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还是会出现中风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要重视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很多疾病都会选择中医方法治疗并且取得理想效果。
本文对中风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中风的基本介绍(一)中风的病因和诱因中风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主要由血脂增高和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密切相关。
首先是动脉粥样硬化,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在中风患者中有70%及以上都患有动脉硬化,而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血脂症。
其次,高血压疾病也是中风的常见发病原因,因为超过90%的脑出血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
最后,中风的发病原因之一还有心脏病,常见的有心内膜炎疾病,该病可能会导致附壁血栓,如果心动过缓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中风。
另外,糖尿病也与中风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风患者中有30%左右都患有糖尿病。
所以有以上疾病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多关注自己身体变化,预防中风。
临床研究证实中风起病急,但是具体的病理过程却比较缓慢,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可能会加快变化过程,最终诱发中风。
如:情绪突然波动,生气、激动等。
还有过度劳累或者是用力过猛也容易突然诱发中风。
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心脏病等疾病突然加重,也会加快中风进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有基础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保证病情稳定。
(二)中风发病的三个时期中风发病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首先发病后的两周内都是急性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并且可能会快速变化。
在这个时期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控制病情避免恶化。
其次是发病两周后到发病六个月内,这是中风疾病的恢复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如果治疗及时患者的肢体障碍与语言障碍等症状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患者病情较轻就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布托啡诺联合中药用于中风后肩痛的疗效评价
长期使用布托啡诺不易产生药物依赖性,有 利于患者的长期治疗。
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在中风后肩痛治疗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活血化瘀
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 以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的血液
循环,缓解疼痛。
舒筋活络
部分中药具有舒筋活络的功效 ,能够松弛肌肉,减轻肩关节
僵硬和疼痛。
祛风除湿
针对风寒湿邪引起的肩痛,中 药具有祛风除湿的作用,从根 本上消除病因,缓解疼痛。
联合用药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布托啡诺与中药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增强镇痛效果;同时,中药的调理作用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 进组织修复。
不足
联合用药可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对于某些患者而言,中药的口感和接受度可能较低,影响治疗依从性 。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01
建议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验证布托啡诺联合中 药治疗中风后肩痛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探索布托啡诺与中药联合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作用机制,为中 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支持。
实践意义
提高中风后肩痛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 成本。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观察布托啡诺联合中药治疗中风后肩 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患者分为治疗 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 度、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等指标。 同时,通过实验室检查评估药物的安 全性。
评价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肩痛程度,采用肩关节活动度计测量肩关节活动范围,采用生活质量量表 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评定治疗结果与分析
总体疗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患者在并发1-3个月,有70%左右发生肩痛及其相年3月,采用针刺+推拿+超短波+康复训练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0-75岁,脑出血24例,脑梗塞36例,病程3个月以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排除发病前关节疾病所致的疼痛或运动障碍。将入选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综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2治疗方法
2.1两组患者均受相同的常规针刺治疗,针刺选穴:患肢肩髃、肩贞、肩髎、臑俞、手五里、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华佗牌30号2寸毫针,采取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10次为以疗程。
2.2综合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以推拿、超短波、康复训练。首先给予超短波治疗,选用波长6m,频率50MHZ,功率300W的超短波电机,患者取卧位,2个电极相对放置在患侧肩部,温热量治疗20分钟,每日1次;接着予以推拿,以揉法、滚法、捏法等手法为主,按摩20分钟,再予以患肢肩关节被动活动,幅度从小到大,力求在无痛或微痛情况下达到最大肩关节活动度(屈直、外展、外旋、内旋),每个动作重复5次,每日2次;最后治疗师对患者进行神经促通技术的康复治疗,进行抗痉挛、自助上肢活动等,特别注意纠正肩胛骨的下沉、后缩以及肱骨内旋,减轻肩带肌的痉挛。
通过上述综合治疗,不仅能克服单一疗法的不足,并能使各疗法组合后治愈率明显增高,不失为临床可值得推广的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正常;有效: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各位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见表2。
表2各组中风后肩膀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由表2可知,综合治疗组痊愈率80.0%,常规针刺组为50.0%。两种方法治疗中风后肩痛均取得明显效果,两组痊愈率比较,综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
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推拿、超短波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肩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针刺组30例和综合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综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推拿、超短波及康复训练。结果 综合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