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康复科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合集下载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从我院抽选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4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1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功能与上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实验组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上肢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刺治疗;康复训练;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由于中风后引起的上肢功能性疾病,患有该疾病的患者上肢功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影响其正常生活[1]。

为了更好的恢复患者上肢功能,临床上常采用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由于中风影响,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针刺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本文主要探究分析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抽选1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71例,男性39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在53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52±6.28)岁。

对照组71例,男性38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在54岁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61±6.32)岁。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差异不大,可比性较高。

纳入排除标准:第一,所有患者均被临床诊断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第二,本次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且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第三,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障碍和认知障碍。

1.2方法实验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具体操作如下:第一,针刺疗法。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 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 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

(缪鸿石、朱镛连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华夏出版社,1996 年)(1)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2)手指屈曲受限;(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 1~3 月内。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凹陷疼痛,皮色晦暗,肌肤甲错,木痛或不知痛痒,身倦乏力懒动,少气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沉困,按之凹陷,皮薄色多晦暗,肢体沉重懒动,局部发凉,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头身困重,口淡粘腻不渴,面色晦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疼痛不移,色青,局部发凉,且疼痛较甚,常在夜间加剧,遇寒凉时更甚,喜以厚衣物裹之,畏寒喜热,舌暗色紫或有瘀斑,脉沉涩。

— 489 —康复科中医诊疗方案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颜色发赤,自觉有灼热感,抚摸时亦有局部发热,喜接触凉物,舌质绛或有瘀斑,脉数或细涩。

(三)肩-手综合征分期(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应用效果。

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结合西医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自拟通络活血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评分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对应VAS、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中西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优化相应的症候评分,对患者的治疗转归非常有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肩手综合征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型营养不良,多是在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伴随有患侧的上肢的肩胛带和手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随着时间的延长还会出现血管运动型改变,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和晚期的皮肤症状,在患者发病后的一年半内较为多见,或者在脑卒中后一个月内及两年后出现[1]。

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综合分析,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CT检查确诊有脑出血或者脑梗塞病症,排除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以及有风湿性关节病变等导致的上肢运动障碍的患者。

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两组分别58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其年龄在42~70岁,平均年龄为60.3岁,其病程在5~45天,平均为17.5天;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其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为59.8岁,其病程在5~46天,平均为17.4天。

中药熏洗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中药熏洗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中药熏洗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和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后肩- 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和护理。

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常用止痛软膏(扶他林乳胶剂)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组给予中药熏洗配合康复疗法。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

结论中药熏洗配合康复疗法的方法能有效地改善并减轻疼痛、水肿症状,提高肩、手关节活动度,为偏瘫肢体的功能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中药熏洗康复疗法中风肩- 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 SHS) 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有患侧上肢水肿、肩手疼痛、肩关节脱位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常发生在发病后1~3个月,发生率12.5%~70 %[1],是严重影响瘫痪上肢功能恢复的原因之一。

我院中风专科病房自2010年9月~2011年9月采用中药熏洗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 手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1.1病例选择标准选择2010年9月- 2011年9月由我院内科入院的均符合下述病例选择标准的60 例脑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①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 ,经头颅CT和/或MR I检查证实;②生命体征稳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 8分;③45岁≤年龄≤75岁;④符合《神经康复学》中所订的肩- 手综合征诊断标准[3]。

排除标准: ①生命体征不稳定;②GCS评分≤8分;③年龄>75岁及<45岁;④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者或恶性进行性高血压患者及呼吸功能衰竭者;⑤既往有痴呆病史者及精神病史者;⑥外地无法随访者;聋、哑人。

1.2一般资料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中男22例,女8例;脑出血10 例,脑梗死20 例;年龄(64.43±8.43)岁。

中西医结合治疗肩手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治疗肩手综合征

气血瘀滞型
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方剂为身痛逐瘀汤、 桃红四物汤等。
肝肾亏虚型
治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常用方剂为独活寄生汤、 六味地黄丸等。
经典方剂选用依据及作用机制
蠲痹汤
由羌活、独活、桂枝等组成,具 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作用,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肩手综合征。
身痛逐瘀汤
由秦艽、川芎、桃仁等组成,具有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 于气血瘀滞型肩手综合征。
供依据。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03
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与西医的精确诊断和先进治疗手
段相结合,形成互补效应,提高治疗效果。
个体化诊疗方案制定过程展示
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病程、症状表现等,为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结合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借助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进一步明确肩手综合征的诊断。
推拿
通过手法作用于肩部及上肢, 达到舒筋活络、松解粘连、缓 解疼痛的目的。
功能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肩部及上肢的 功能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改 善关节活动度、促进功能恢复。
03 西医诊断与治疗方法介绍
现代医学对肩手综合征认识进展
01
肩手综合征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
肩手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常见于中老年人,且发病
安排定期的随访检查,包括肩部X线、 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和 疏导,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检查患者肩部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 等恢复情况,指导后续康复锻炼。
根据随访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和康复计划。
家属参与支持,提高患者依从性

中风后肩痛

中风后肩痛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

(缪鸿石、朱镛连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华夏出版社,1996年)(1)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2)手指屈曲受限;(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凹陷疼痛,皮色晦暗,肌肤甲错,木痛或不知痛痒,身倦乏力懒动,少气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沉困,按之凹陷,皮薄色多晦暗,肢体沉重懒动,局部发凉,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头身困重,口淡粘腻不渴,面色晦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疼痛不移,色青,局部发凉,且疼痛较甚,常在夜间加剧,遇寒凉时更甚,喜以厚衣物裹之,畏寒喜热,舌暗色紫或有瘀斑,脉沉涩。

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颜色发赤,自觉有灼热感,抚摸时亦有局部发热,喜接触凉物,舌质绛或有瘀斑,脉数或细涩。

(三)肩-手综合征分期(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1.Ⅰ期(急性期):肩痛,活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关节、手指)出现红、肿、热、痛、血流增加等血管运动性反应。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7-05-03T11:32:41.2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作者:吴迪1 张丽娜2 [导读]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运动疗法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方法安全简便,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1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康复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市中医医院急诊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运用针刺运动疗法对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予以治疗。

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肩手功能损伤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予以评估,并评定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后,患者肩手功能损伤程度、疼痛程度、运功功能均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简便,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运动疗法;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328-02 肩手综合征(RSD),又叫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多在脑卒中后l~3个月内逐步显现,其特征主要有患侧肩痛,且活动受限;患侧手痛,出现浮肿,腕骨区背侧面呈现肿胀现象,皮肤温度提高,肤色改变,消肿后手部肌肉萎缩,甚至出现痉缩畸形[1]。

本文通过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症患者的研究,探讨针刺运动疗法的治疗效果,现予以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60例,均为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患者 2015年1月—2016年10月的就诊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62±2.8)岁;其中脑梗塞46例,脑出血14例;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15天,平均病程为(60.5±35.12)天。

中风病诊疗方案(恢复期))

中风病诊疗方案(恢复期))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1)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

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

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①功能训练运动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西医诊断标准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西医诊断标准

第一部分:引言1.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西医诊断标准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它会给患者的康复带来很大的困难。

在西医领域,对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有哪些呢?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全面的探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疾病。

第二部分: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定义和症状2. 定义和症状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指患者在中风后出现肩关节疼痛、僵硬并伴有手部功能减退的一种并发症。

这些症状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痛苦,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部分:西医诊断标准3. 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对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患者出现肩关节疼痛、僵硬以及手部功能减退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以通过临床观察和MRI检查来进行确诊。

第四部分:治疗方法和疗效4. 治疗方法和疗效一旦患者被确诊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及时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理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芳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都会对疗效产生影响。

第五部分:结语5. 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诊断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这一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撰写本文,我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诊断标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并发症的认识,帮助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其康复的成功率。

以上就是本文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指患者在中风后出现肩关节疼痛、僵硬并伴有手部功能减退的一种并发症。

这些症状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痛苦,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患者出现肩关节疼痛、僵硬以及手部功能减退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以通过临床观察和MRI检查来进行确诊。

一旦患者被确诊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及时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康复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康复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肩手综合征(卒中后)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TCD:BNG080)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痛。

2.西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或脑出血(ICD-10:I61),及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诊断要点。

①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②手指屈曲受限;③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④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2.疾病分期(1)Ⅰ期:急性期(2)Ⅱ期:营养障碍期(3)Ⅲ期:萎缩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

1.诊断明确,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2例

基金 项 目 : 湖 州 市科 技 计 划 项 目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缺 血 陛 脑 卒 中 的 临床 研 究 , 编号 : 2 0 1 4 G Y 4 0 # 通 讯作者 : 宋建 平, E - m a i l : 1 7 3 5 5 7 3 2 7 @ 0 0 . c o m
注: 与治疗 前 比较 , : l = P<0 . 0 5 ; 与A 组 比较 , # P<O . 0 5 ; 与
芪3 0 g , 当归 、 川芎各 l O g , 丹参 、 桃仁 、 红 花各 1 5 g 。 加味 :
肝 阳暴 亢者 , 加 天麻 9 g , 钩藤( 后下 ) 1 2 g ; 风 痰 阻络 者 ,
加半夏 l O g , 茯苓 1 5 g ; 痰热 腑实者 , 加胆南 星 、 全 瓜蒌各 l O g ; 气虚 血瘀 者 , 加 党参 1 5 g , 重用 黄 芪 至 5 0 g ; 阴虚风 动者 , 加龟 版 8 g , 菊花 1 3 g ; 偏瘫 明显者 , 加地龙 、 僵蚕各 l O g ; 伴失 语者加 菖蒲 、 远 志各 l O g 。 每 日1 剂, 水煎 服 , 服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0 1 7年 7月 第 5 2 卷第 7 期
凄 确每落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脑 卒 中后 肩手 综合 征 4 2 例
周 林 崔 敏 宋 建 平 康 胜 泰 何 字 锋 田 俊 查华英 邱 丽 萍
浙江省 德 清县 中医院 浙 江 德 清 3 1 3 2 0 0
l O 月 间我 院住 院患者 , 签署 知情 同意书后 随 机分 为 A 、 B 、 C 共3 组各 4 2 例。 A 组男 2 2 例, 女2 0 例; 年龄 5 1 ~8 4

2017中风病诊疗方案

2017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2017)疾病名称(ICD 码)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临床可分为中脏腑、中经络,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疗效。

方法:以2015年11月-2018年10月间入本院治疗的68例中风后SHS患者为研究主体。

分成A组和B组,均是34例。

A组给予综合康复疗法,B组给予常规疗法。

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B组为76.47%(P<0.05)。

A组的上肢FMA(Fugle-Meyer评定量表)评分高于B组,VAS(视觉模拟)评分低于B组(P<0.05)。

结论:为中风后SHS患者行综合康复疗法可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其疼痛度,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综合康复疗法;中风;肩手综合征;疗效肩手综合征(SHS)是中风的高发并发症,其发病率约为50%,且高发期为中风后7个月内。

其主要疗法是针刺配合体位摆放治疗,但疗效欠佳[1]。

研究中以2015年11月-2018年10月间入本院治疗的68例中风后SHS患者为研究主体,旨在探究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该病的效果,如下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5年11月-2018年10月间入本院治疗的68例中风后SHS患者为研究主体。

经伦理委员会直接审查,且得到批准。

随机分成A组和B组,均是34例。

A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范围是34-79岁,平均(50.42±0.36)岁。

B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范围是33-78岁,平均(50.12±0.42)岁。

上述数据对比并无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B组给予常规疗法,即针刺疗法+体位正确摆放:取极泉穴、内关穴与尺泽穴,常规消毒后使用毫针以提插泻法针刺以上穴位,得气后拔针。

以高频率、小幅度捻转法针刺患侧对侧的运动区,时间为2min。

天宗穴、肩贞穴与阳谷穴等使用提插泻法进行针刺,以局部酸胀为宜,留针时间为30min。

患侧卧位时,可将患肩向前伸,肘关节与指关节伸展,前臂向后旋。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精编版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精编版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精编版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高。

中医认为,中风病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理气血:中医通过调理气血,可以改善病人的症状,促进病情的恢复。

具体方法包括针灸、按摩、艾灸等。

2.药物治疗:中医药物对于中风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桃仁等。

3.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也是治疗中风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病人应该少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

二、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头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其中偏头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头痛类型。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理气血:中医通过调理气血,可以改善病人的症状,促进病情的恢复。

具体方法包括针灸、按摩、艾灸等。

2.药物治疗:中医药物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白芍等。

3.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也是治疗偏头痛的一个重要方面。

病人应该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

同时,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

以下是医药资料推荐,包含72种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每种方案均为2017年版。

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83页骨痹是指因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引起的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中医治疗骨痹主要采用温通散结、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等方法。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90页浊瘀痹是指由于尿酸代谢障碍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

中医治疗浊瘀痹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祛风化湿、活血化瘀等方法。

燥痹(干燥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94页燥痹是指由于机体津液不足引起的关节疼痛和僵硬。

中医治疗燥痹主要采用滋阴润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方法。

中风后肩痛的经筋辨证

中风后肩痛的经筋辨证

中风后肩痛的经筋辨证标签:中风;肩痛;经筋理论;经筋辨证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常见的合并症,发病率为16%~84%[1]。

中风后肩痛的常见病因有肩关节半脱位、肌痉挛和关节囊挛缩、误用综合征、肩手综合征[2]。

多种病因常相继或相伴出现,很难用单一方法治愈。

笔者根据经筋理论,将中风后肩痛归纳为太阴经筋证、厥阴经筋证、少阴经筋证、太阳经筋证、阳明经筋证、少阳经筋证,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常见筋结点、治疗方法等方面阐述各经筋证特点,探讨中风后肩痛的经筋辨证论治规律。

1 病因病机经筋起于四末,终于头身,有结有聚,结于关节,其功能是束骨利关节。

中风后肩痛的病位在经筋。

《灵枢·经筋》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弛纵不收。

”说明肌力和肌张力的异常是经筋病的重要病机,这正符合中风后上肢屈肌痉挛、伸肌力弱的特点。

经筋病的病机在于筋急与筋缓,其病灶点在“筋结”。

“结”为经筋汇聚于关节之处,是“束骨而利关节”的作用力点,病理状态下则成为损伤点和痛点。

按照经筋理论,确定筋结病灶的方法是“以痛为输”。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依诸输也。

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故曰筋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以候痛也。

”笔者根据经筋走行,对中风后痉挛性肩痛患者进行循筋诊察,在患肩主动和被动屈伸时,采用触摸法寻找经筋病灶点,明确其部位、深浅、性状、疼痛性质,初步总结出中风后痉挛性肩痛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

2 经筋辨证2.1 手太阴经筋《灵枢·经筋》云:“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其涉及的肩部肌肉包括:肱二头肌、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肋间肌。

形成自拇指到腋下、从肩前髃到胸腹的作用力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ZY/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中风后出现肩痛。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及《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缪鸿石主编,1996,华夏出版社)及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practical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4th edition).(Harden RN, Pain medicine, 2013)。

诊断要点:(1)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

(2)手指屈曲受限。

(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二)证候诊断1.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4.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三)疾病分期(《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缪鸿石主编,1996,华夏出版社)1.Ⅰ期(急性期):肩痛,活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关节、手指)出现红、肿、热、痛、血流增加等血管运动性反应。

手指多呈伸展位,屈曲受限,被动屈曲可引起剧痛,手及肩部X线片可见局部骨质脱钙。

2.Ⅱ期(营养障碍期):肩、手肿胀和自发痛消失,皮肤和手肌群萎缩明显,手指关节活动受限日益加重,有时发生萎缩样掌筋膜肥厚。

3.Ⅲ期(萎缩期):手部皮肤干燥、发凉,肌肉萎缩显著,手指关节完全挛缩。

X线显示广泛的骨质疏松。

二、治疗方法(一)康复治疗积极进行早期预防,注意正确的卧位、坐位良肢位摆放;正确的被动运动、避免过度的牵拉;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体位转移方法,以免造成患侧上肢的过度牵拉损伤。

1.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Ⅰ期的康复治疗(1)针灸方法①火针或毫火针治疗取穴:阿是穴针具:采用贺氏火针或毫火针操作方法:寻找最疼痛的阿是穴,做好标记。

每次操作不超过6个穴位,每周一次,3周为一个疗程。

可与腕踝针协同使用。

②电针疗法取穴:阿是穴、肩前、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操作方法:患者健侧卧位,疼痛剧烈者采用密波,水肿严重者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辅以特定电磁波照射肩部,每次30分钟,每天1次,7次为一疗程。

③腕踝针治疗明确肩部疼痛最严重部位,针尖指向病所,进针后不得有酸、麻、胀、痛感觉或其他不适感,若有,即进行调针。

每日一次,7天一疗程。

(2)物理因子治疗①超短波治疗(常规选择):采用对置法,放置患者肩部,剂量为无热量或微热量,治疗时间为1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②干扰电疗法治疗(常规选择):四个电极交叉放置于肩部、腕关节疼痛处,治疗剂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宜,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 7次为一疗程。

③肢体气压治疗(常规选择):气压压力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④冷疗(常规选择):采用冰袋放置于患者红肿热痛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3)推拿治疗(常规选择)取穴:肩部痛点、阿是穴、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

手法:揉法、点法、拨法、㨰法等操作方法:以下推拿操作方法均在无牵拉患肩的前提下进行。

①㨰肩法:患者先取仰卧位,患肩下垫一枕头,高度适中,辅手握住患手上臂部以固定患肩部,直至皮肤泛红为止,约3~5分钟。

再健侧卧位,行㨰肩法至皮肤泛红为止,约3~5分钟。

②点穴法:患者仰卧位,用点穴法由轻到重、并按经络走向分别施术于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穴位,以轻刺激量为主,不宜过强刺激,约3~5分钟。

③拨肩法:患者仰卧位,选择肩部最疼痛的部位,用拨法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的拨动,尽量不产生剧烈疼痛,约3~5分钟。

④搓揉法:用轻搓揉法操作。

动作宜轻揉,以患者感觉舒服为佳。

时间约为5~10分钟。

以上推拿疗法,每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

(4)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主要减轻患肢疼痛及水肿,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粘连。

①神经松动术:患者仰卧,通过上肢多关节摆放和运动,以拉紧-放松的方式分别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神经滑动松动手法,要求治疗时循序渐进,以减轻疼痛与水肿为目的,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7天为一疗程。

②关节松动术:予肩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ⅠⅡ级松动手法,即起始范围做低幅度有节奏的振动,以达到减轻疼痛和肿胀的目的,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 7天为一疗程。

③上肢功能训练:通过滚筒训练、推磨沙板训练等上肢的自我辅助训练以维持关节活动度,控球训练、空间定位放置训练等加强上肢运动控制能力,肌腹加压、反射性抑制模式等促进肌张力正常化训练。

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 7天为一疗程。

(5)缠指法采用向心性缠绕法,用橡皮筋或弹力带缠绕手指时,缠绕要缓和、轻柔,自指尖开始缠绕手指至肿胀水平以上,再抬起上肢3~5分钟,然后放开,每日重复3~4次。

(6)合并肩关节半脱位的辅助治疗可使用肩吊带保护患者肩关节,避免进一步损伤。

2.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Ⅱ期的康复治疗(1)推拿治疗方法与Ⅰ期的治疗方法相同,可适当加大刺激的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且感到明显的酸麻胀感为度,主要选择㨰肩法及拨肩法。

取穴:肩部痛点、阿是穴、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

手法:揉法、点法、拨法、㨰法等操作方法:以下推拿操作方法均在无牵拉患肩的前提下进行。

①㨰肩法:加大刺激的强度,手法宜柔和,不出现剧烈的疼痛症状。

②点穴法: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以中等刺激量为主,有明显的酸麻胀感,约3~5分钟。

③拨肩法:患者仰卧位,用拨法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的拨动,注意患者的反应,尽量不产生剧烈疼痛,约3~5分钟。

④摇肩法:患者坐位,医师一手握住患肢肘部,一手握住患肩部,做钟摆运动,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忍受且无明显疼痛感为宜,约3~5分钟。

⑤搓揉法:用轻搓揉法操作。

动作宜轻揉,以患者感觉舒服为佳。

施术时间约为5~10分钟。

以上推拿疗法,每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

(2)运动和作业疗法①关节松动术:予肩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Ⅲ级松动手法,在患者关节允许的活动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以达到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僵硬的目的。

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7天为一疗程。

②神经松动术:患者仰卧,通过上肢多关节摆放和运动,以拉紧-放松的方式分别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二级张力手法,促进神经内血液循环,降低神经机械敏感性。

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 7天为一疗程。

③上肢功能训练:患侧上肢各关节牵伸改善关节活动度,渐进性抗阻肌力训练,关节挤压、上肢负重训练等促进肌张力正常化训练,拾物训练、拧螺丝训练等加强手部精细运动能力。

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7天为一疗程。

④家庭训练指导:指导患者行上肢关节被动活动、自我牵伸及手部功能锻炼,如捏橡皮泥、捡豆子等;自我训练强度根据个体差异,以次日无不适为原则。

(3)针灸疗法①雷火灸治疗取穴:肩三针(靳三针)、肩髃、肩髎、秉风、天宗操作:采用专用雷火灸灸柱,点燃后置于专用雷火灸灸盒中对相应穴位进行施灸,每次2柱,每天1次,每次约20分钟,7次为一疗程。

②电针疗法取穴:阿是穴、肩髃、肩髎、臑俞、外关、合谷操作方法:患者健侧卧位,采用连续密波或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辅以特定电磁波照射肩部,每次30分钟,每天1次,7次为一疗程。

③穴位注射疗法取穴:肩髃、肩髎操作:采用营养神经类、活血化瘀类药物穴位注射治疗,每穴1ml,每周2次,3周为一疗程。

(4)物理因子治疗根据病情选择2~3种治疗方法。

①干扰电疗法治疗(常规选择):四个电极交叉放置于肩部、腕关节疼痛处,治疗剂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宜,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②超激光疼痛治疗(常规选择):使用D探头,探头放置于肩部及掌指关节疼痛处,治疗输出功率为80%~100%,以病人有轻微温热感为宜,时间为20分钟,每日一次, 7次为一疗程。

③超声波(常规选择):用移动法,将声头紧密接触肩部痛点并缓慢移动,强度为1.2~1.5W/cm2,治疗时间为7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如做冲击波治疗当日可暂停一天。

④体外冲击波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定位肩部痛点,选择15mm探头,频率8-10Hz,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频次2000次,每周一次,3次为一疗程。

(5)中药薰蒸根据患者证型,中药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为主。

治疗温度45℃左右,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治疗时间30分钟,每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

3.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Ⅲ期的康复治疗:(1)推拿治疗 (常规选择):主要选择运动关节手法,加大手法刺激的强度和治疗的力度,使手法刺激达到中等以上的刺激量,达到松解及减轻痉挛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