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莱坞的制片人制度及其署名
好莱坞制片制度与明星制度对好莱坞的影响-毕业论文
摘要好莱坞电影在促进全球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好莱坞电影不仅是美国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为美国文化输出与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全球的电影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
好莱坞电影在制作投入、制作的明星阵容上都是令人震撼的,好莱坞电影代表国际电影的最高水平,国际的大片与经典影片多数是好莱坞制作,好莱坞影片是世界电影行业的导航灯,引领世界电影潮流的发展。
得益于好莱坞影片的影响,好莱坞的制片制度和明星制度深受电影人的追捧。
本文通过以好莱坞制片模式与明星制度为视角,首先,探讨了好莱坞的大制作电影时代和独立电影时代的制片方式和制片特色。
将好莱坞的明星制度作为重点之一,分析了好莱坞明星制度产生的历史根源,其次,研究了好莱坞电影明星的内涵,对好莱坞明星制度下的明星制造、明星管理和明星增值方式进行了探究,分析好莱坞明星制造过程,重点研究明星个人形象的保持与明星如何管理和增值。
最后,研究了好莱坞大制片制度和独立制作制度对好莱坞产生的影响,浅析了好莱坞明星制度对好莱坞产生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好莱坞制片制度与明星制度对好莱坞影片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进行分析,为我国电影制作提出可供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好莱坞;好莱坞制片制度;好莱坞明星制度;影响ABSTRACTThe Hollywood film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motion of global film, Hollywood film is not only the backbone of American cultural industry,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ultural output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lso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global film industry. Hollywood movies are stunning in making investment, making the All-Star lineup, the Hollywood film represents the highest level of international film, the large and classic films most is Hollywood, Hollywood films are navigation light in the world film industry, leading the world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Thanks to the Hollywood film, Hollywood production system and the star system by the filmmakers sought.This paper through to Hollywood production mode and star system perspective, firstly, discusses the big Hollywood movie times and the independent film producer and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Will be the focus of one of Hollywood's star system,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the Hollywood star system. Secondl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ollywood movie star on the Hollywood star system, the stars, the star and the star of value-added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mode of inquiry, analysis of Hollywood star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cusing on Star personal image with the star how to management and value-added. Finally, effects of the Hollywood studio system and independent production system on Hollywood, positive influence of the Hollywood star system on Hollywood and negative influenc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Hollywood production system and the star system of Hollywood movies and negative impact, for China's film production present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Keywords: Hollywood; The Hollywood studio system;The Hollywood star system; Influenc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好莱坞制片方式发展 (1)(一)电影制片制度的含义 (1)(二)大制作电影时代 (2)(三)独立电影时代 (3)二、好莱坞明星制度发展 (4)(一)好莱坞明星制度的定义 (4)(二)电影名人与明星 (5)(三)好莱坞明星制度运作模式 (5)三、好莱坞制片制度与明星制度对好莱坞的影响 (7)(一)好莱坞制片制度对好莱坞的影响 (7)(二)好莱坞明星制度对好莱坞的影响 (8)(三)好莱坞制片制度和明星制度对于世界电影文化的影响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后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立制片厂制度
建立制片厂制度,统一摄制、发行、放映
首先是制片厂制度。制片厂制度的奠基人是曾经发现和启用卓别林的赛纳特和汤姆斯·哈柏·菲莫斯。他们创造了由制片人独揽大权的制片制度和流水线生产影片的方法。在这种制度的制片厂里,制片人是主宰,将题材选定、剧本写作、导演设计乃至影片的摄制和剪辑都大权独揽,并且可以随时撤换和解雇他认为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如1939年米高梅公司拍《飘》时,本来是由乔治·顾库和山姆·伍德任导演,但是两人由于不能完全按制片人的意图办事,便被撤换,改由维克多·弗任导演。命运最惨的要数大导演斯特劳亨。他是奥地利人,原想到美国当新闻记者,格里菲斯拍《党同伐异》时,让他当助手,从此逐步成长为集编剧、导演、表演及布景、服装设计于一身的电影全才。他拍摄影片时有个癖好,即为了求真而不惜花钱。他拍《愚蠢的妻子》时,特地在加利福尼亚海边搭起影片故事发生地蒙特卡罗的赌窟、广场和雄伟的宫殿,曾经就受到制片人的指责,甚至都流传出“斯特劳亨的浪费”这类术语,只是由于影片上映后大获成功,制片人才容忍了。他拍摄《贪婪》时,为了反映1905年前后旧金山的背景,房间天花板的样式也都要求原样仿造,还到古董店精心挑选符合故事背景的家具,甚至连一个疔疮的破裂过程,也毫不含糊地用特写镜头表现出来。为此,他脚穿破鞋,身着破衣,废寝忘餐的工作,他的目的是让观众“看到的一切完全是真的”。这把制片人激怒了。斯特劳亨却宣称:“我这么做是以狄更斯、左拉、莫泊桑为师的。”制片人就厌烦他了。当斯特劳亨再主持拍摄《女皇凯莱》时,制片人终于中途把他解雇了。好莱坞一度是导演中心制,导演有制片的决定权,现在,制片人把斯特劳亨赶出了制片厂,这意味着制片人大权独揽的新时期的开始,成为好莱坞已建立制片厂制度的标志。
Hale Waihona Puke 大公司一般每年生产50多部电影,先在自己控制的影院上映。这样,每星期能放映一部新片,每年吸引了数亿人次的观众群。而那些独立制片商却无法与之抗争,只好受兼并或倒闭,好莱坞的垄断程度便更高了。好莱坞电影走向国外,很快占领了欧美为主的世界电影市场。可见,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一度是非常成功的电影管理制度。
第四章: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汇总
第一节:好莱坞的形成
• 一、电影专利公司(MPPC)与反托拉斯行动es Patents Com pany)1909
• 1909年1月1日 爱迪生制作公司、比沃格拉夫 公司、维太格拉夫公司、赛利格公司、艾萨内 公司、法国百代公司、梅里爱公司。
• (三)乖僻喜剧 • 代表作品: • 霍克斯《20世纪特快列车》(1934) • 卡普拉《一夜风流》(1934) • (四)强盗片 • 代表作品: • 茂文·勒洛埃 《小凯撒》(1930) • 威廉·韦尔曼 《人民公敌》(1931) • 霍华德·霍克斯 《疤脸大盗》(1932)
• 二、好莱坞主要电影公司(1914—1918) • (一)独立电影公司(IMP)的先驱卡尔·莱默
尔与环球电影公司 • 1、1909年 扬基电影公司(独立电影公司) • 第一部电影《海华沙》(1909) • 2、1911年 独立公司西海岸电影制片厂 • 3、1912年 环球电影公司 • 《灵魂的交易》(1913) • 4、1915年 环球影业公司 • 第一部剧情长片《生死之交》(1914)
•
• (四)希妲·芭拉Theda Bara (1885年 7月29—1955年4月7日)
第二节:声音进入电影
• 一、技术探索 • (一)1985年 爱迪生 同步声电影装置 • (二)1905年 莱昂·高蒙 计时声系统 • (三)1913年 爱迪生 超级有声电影系统 • (四)1923年 李·德福雷斯特 • (五)1922年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西
部电器公司 “电声”系统
• 二、技术推广 • (一)华纳公司 • 1、1925年6月25日 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签订
实验协议 • 2、1926年 建立维太风公司 • 3、1926—1927年第一批有声短片放映 • 4、1928年12月4日 第一部全有声片《我妻子
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流程
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流程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流程由于本翻译公司收到了众多国内公司寻求在与美国好莱坞制片人共同制片投资请求所需的翻译任务,在此,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流程。
但在了解了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流程后,还需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和关系网才可以寻找合适的合作机会。
我们为很多国内、国外的电影制片公司提供了翻译的服务。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流程中,电影的性质决定了制作期间所需工作团队的规模大小和类型。
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流程基本分为5个阶段:•发展阶段(剧本创作)•前期制作•拍摄制作•后期制作•发行美国好莱坞电影发展阶段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的发展阶段,在有了电影创意后,编剧将此创意写成一个简介。
之后,形成一个25页至30页的脚本。
在编剧把剧本几经修改后,即可联系电影发行公司或者潜在投资人,主要电影制片公司,或者电影投资公司已寻求投资。
美国好莱坞电影前期制作阶段在前期制作(又称“前制”)时,必须将电影设计并规划完成,成立制片公司和制片办公室。
整个制作计划要由插画家和创作艺术家进行视觉化,并制成分镜表。
也会事先估计制片预算以控制拍摄电影所需要的花费。
制片人(Producer)将会雇用以下工作团队进行前制:•导演 Director - 主要负责电影中的演出部份,以及管理电影中的创意部份。
•助理导演(或称“副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AD) - 管理拍摄计划表,负责电影拍摄的其他工作后勤协调部份。
•演员导演 Casting Director - 负责寻找适合剧本的演员。
通常都需要进行演员的试镜。
主要角色必须很慎重的选择,通常都依据演员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的程度来决定。
•场地管理 Location Manager - 必须寻找和管理电影的拍摄地点。
大部分的电影都是在可以控制的环境下拍摄,例如制片厂的摄影棚(Sound Stage);偶尔有必须在室外拍摄的部份,就必须出外景。
第四章 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
第四章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在我们对于外国电影发展史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是依照美学观念的差异和美学观念的演变来作为辨认和分析的依据。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的发展同样也是由重大的经济发展来作为界定的。
我们现在将要探讨的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这一章,实际上,就是针对三、四十年代好莱坞所摄制的六、七干部的影片和所获得的巨额利润,并因此称霸于世界影坛的事实而言的。
尽管好莱坞这一时期有很多重要的电影制作者,有一些令电影艺术家、电影理论家、评论家和电影观众所喜爱的成功的作品,但是,美国电影却没有真正的美学流派。
电影在美国发展成为一种工业化商业,一种娱乐的手段。
同时,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经验被体现出来。
第一节声音进入电影电影史上最初把声音带人电影的是美国人。
1927年10月6日,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的一部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便标志了有声电影的诞生。
然而,就其观念而言,声音进入电影如同电影的发明一样,指出一个具体的日子来是很难令人情服的。
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它经历了几个世纪、几代人的科学发明、不懈追求,最终获得了“活动照像”的成功。
声音也是一样,19世纪各种形式的声音传播工具已经出现,在爱迪生的“实验室”中,狄克逊在发明“电影视镜”的同时,就具有了声画同步的意识,他设计出了“留声视镜”。
与此同时,美国、苏联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的发明家们也一直在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
因此,可以说声画同步的观念几乎与电影艺术同时诞生,同电影艺术的历史一样长,甚至有人曾认为,电影根本就不存在着无声时期。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根据,在默片放映时,人们往往要在银幕的一旁为影片进行伴奏,开始用巴赫、贝多芬等一些现成的音乐,后来还有专门为影片创作的乐曲。
不过,若以此为依据认为电影根本就不存在默片时期,也未免过于牵强了。
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默片时期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声画同步观念的追求。
在电影艺术中所谓声音的出现,指的则是自然音响和对自的出现(除胶片光学声带和还放扬声器等工艺学方面的问题之外)。
好莱坞制片
概述:制片厂制度,又译大公司制度,是美国电影历史上出现的一种大公司生产电影的制片模式,其突出特点是采用流水线式的制片模式,以制片人为主导,强调明星的作用。
产生背景: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电影业蓬勃发展,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各大财团纷纷看好电影,向电影业投资,并插手电影经济和影片制作过程,使得电影的生产越来越规范化和商业化,逐渐形成了制片厂制度的模式。
商人首先看出电影是一项有利可图的发明,迅速建立了最早的电影制片公司:梅里埃的明星影片、爱迪生的托拉斯公司和比沃格拉夫托拉斯是早期的代表。
爱迪生的通用电影公司垄断经营引起了行业的反弹:1908年,在纽约成立了一家影片专利公司,这是由十家大电影公司组成的横向联合,控制着电影工业的绝大多数专利以及交易运作,如胶片、摄影机和放映机,并按比例收取专利费。
专利公司还收买了当时的各大电影交易所(发行公司),将其合并为一个庞大的垄断性交易机构:“通用电影公司”,企图独霸整个电影行业。
专利公司及其附属的发行分支机构统称“托拉斯”(Trust)。
所谓“托拉斯”也就是“信托”之意,各从业者的大小事务必须“信托”于它。
这个托拉斯在业内欺行霸市、颐指气使,引起了巨大的反弹。
从制片、发行到放映等各个领域随即涌现出一批游离于托拉斯“信托”的公司,史称“独立公司。
独立制片公司不断兼并收购垄断,逐渐形成好莱坞八大电影制片厂:”独立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蚕食托拉斯的市场份额,令其对行业和市场的掌控捉襟见肘。
也正是在这些独立公司的队伍中陶冶出一些日后成为好莱坞巨头的创始人:卡尔·莱默尔――环球电影公司的创始人,明星制度的奠基者;威廉·福克斯――福克斯电影公司的鼻祖(该公司于1935年与二十世纪影片公司合并为“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阿道夫·朱克――派拉蒙影片公司的巨头;以及马库斯·洛,他在二十年代重整了两个失败的公司(米特罗影片公司和高德温影片公司)成立了米高梅影片公司。
好莱坞制片人制度
好莱坞制片人制度好莱坞电影制片人制度经历了两个阶段:摄影中心制和制片中心制。
我们先说说摄影中心制,从1895年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上映开始,电影通常都是要求演员的表演一气呵成,摄影一镜到底。
这主要是受到当时摄影技术的限制,于是很多的影片在拍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场景、人力、时间成本。
确切的说这还不是一个完善的制度,只是受到当时技术的限制,所有的影片必须围绕摄影师来展开摄制。
于是电影人们在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直到1905年《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出现,剪辑技术的出现让整个拍摄的更高的容错。
资本家们看到了电影市场的巨大利益,于是在20世纪初电影公司之间兼并、收购并形成垄断,形成一股兼并浪潮,到了20年代初,好莱坞只剩下八大电影制片厂。
这些制片厂为了寻求更多的利润,从整个电影产业的生产体系中下手,他们将电影视为商品,以配方式、流水线型的大规模生产电影,形成了初期的制片人制度。
通过这种制度,这些制片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业,并迅速地占领了欧洲市场。
这种制度让权力集中在制片人手中,为了电影能产生盈利,从导演、演员到幕后工作人员都必须为盈利让步,电影虽然产量增加,可是电影品质确越来越不如人意,于是制片公司又从观众中发掘出人物品牌效应,也就是我们说的明星效应。
于是在30年代,好莱坞的制片公司形成了制片人中心制为后台,明星中心制为前台的制片模式。
这是制片制度的第一次变化。
这种制度让电影制片公司,在电影产业中好好的捞了一笔,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独立于八大电影公司的新旧电影制片人和导演,努力的在争取行业中的权益,但大多都被好莱坞的八大巨头打压和兼并。
好景不长,在1948年,由于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产销映一条龙的垄断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行业的良性发展,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裁定派拉蒙等电影公司的垂直垄断是违法的,判决电影公司将电影发行和电影放映的业务分离出来。
这个判决让电影公司的财源大幅减少,迫使电影公司减少影片的生产。
好莱坞的控制机制———经纪人制度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好莱坞的控制机制———经纪人制度李璐(北京电影学院,北京100088)摘要:本文以美国产业为例,对存在于好莱坞产业体系中产业层面的控制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
基于对好莱坞制片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下,提出了本文的论点,即在好莱坞影度片产业链中有一套集体性规则,和用于保障这些规则执行的控制机制,即经纪人制度。
通过对好莱坞经纪人制度进一步的分析,用以表明这一机制是如何对好莱坞起到保障作用的。
关键词:控制机制;好莱坞;经纪人制度中图分类号:J905;E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57-02一、控制的概念“控制”通常指社会控制方面,或者“个人、团体和组织试图使其他群体、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表现,以及运行行为标准或规范偏好的过程”。
如果以生产为背景,“控制”工作是传播和执行一套模式或规则用于指导集体的、常规的商品生产。
简单的解释为:生产规则决定了可被利用资源的品质、排列顺序,以及追求的结果。
在较为复杂的生产过程中,这些模式或规则成为可依据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进行调整的基础,用于指导集体性生产活动。
履行共同的规则是指导个体在生产过程中达到共同目标的手段。
控制是一个过程,控制的研究目标是“什么是被控制的”,以及控制机制与控制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阶段本段提出了在几个“好莱坞”代表性的时代里,在制作交易的过程中占主导的控制手段是如何进行资源集合的。
(一)大制片厂时代的控制规则(1915-1948年)在大制片厂时代里(俗称的五大三小),每个制片厂内部会对雇员(包括技术人员、演员、导演、编剧)签订长期的工作合约,制片厂内部的制片人则通过层级控制,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对人、资金和资源做出分配的决定。
此时的“好莱坞”,对项目分配资源的过程与一般性的制造业的公司的工作过程过程非常相似。
每个制片厂的制片人将其控制的资源(人、资金、资源)分配到多个项目中,以尽可能的高效率生产出最成功的商品。
好莱坞经典时期
3个小公司: 环球公司、哥伦比亚公司、联艺公司
大公司是垂直垄断系统,拥有制片、发行、 放映网络,小公司则需要依附大公司。
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
1.高度精细的组织分工 大制片厂时代,整个制片厂就像设备齐全的工厂,
每个部门为影片生产一个零件,就像福特公司的 流水线生产。 个人性、创造性被弱化甚至被剥夺。 剧本成为大制片公司实行流水线生产的核心。
3.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 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 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 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 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 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 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 先是建制镜头展现 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 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 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 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 的时空关系。
2.六十年代之后,新好莱坞
声音进入电影
电影史上最初把声音带入电影的是美国人。 有声电影诞生标志:
1927年《爵士歌王》,音乐故事片,华纳兄 弟公司
声音进入美国电影的最初阶段造成了电影技术、 艺术和商业上的混乱。
默片的拍摄方法已不适合有声片制作, 笨重的 摄影机的噪音影响同期录音, 而隔音玻璃屋的 使用又限制了摄影机的移动,
(5)明星制为人们提供了迷恋与认同(包括 夸文化认同)的对象。
“海斯法典”与电影禁忌 1.好莱坞电影及明星引发的社会道德恐慌与
争论
好莱坞电影中触及社会伦理道德的内容
明星丑闻,尤其是20年代的好莱坞三桩命案。
2、社会上层、宗教界和民间反对力量对好 莱坞的不满和谴责。
3.“海斯办公司”——行业自律机构的诞生。
好莱坞制片管理制度
好莱坞制片管理制度一、制片公司管理制度1、公司管理层成员由总裁、副总裁、制片人、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组成,总裁负责公司全面管理,副总裁协助总裁管理公司,制片人负责影视项目的制作和策划,财务总监负责公司的财务管控,市场总监负责公司的市场宣传推广。
2、公司签订合同的影视明星的片酬比例为35%,明星身价越高,片酬比例越高,但公司不会贷款出售明星娱乐圈拍摄的影视作品。
3、公司进行影视项目的策划前,必须开会讨论制片人、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的策划方案,其投资比例的协商,并在公司现有影视项目的策划方案下予以对比,进行有关数据的计算并制定投资比例和责任分工。
4、公司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和质量管理制度,包括人员配备、场地选取、设备采购、拍摄花絮、片场工作情况报告及影视作品最终效果的评价。
5、公司制订了一整套员工奖惩规章制度,对于员工投入大的需求求得到升职加薪等各方面的竞争铺垫而无需疑虑。
6、公司根据影视项目的不同阶段对其制定了不同的预算的穿入管控清单,在这个制度下要有账目部门按照制作流程和质量管理制度来进行影视作品投资的审核。
7、公司对与合作方,尤其是在合作拍摄影视作品项目,提出了严格的验收标准,确保影视作品的制作质量,公司每年都要进行与合作方的合作伙伴深度分析与考核量化,针对于进行合作合同的更新与签收合作伙伴方案。
二、片酬管理制度1、公司制定片酬标准与发展建设对应管控,把有独立理智‘主观世界观等方面的片酬总算进来,对一些特殊任务或者合作活动进行临时版片酬分配规范。
2、公司制定片酬标准通用模板与片酬基准值,针对梯级分类进行人力研究里侧调整,尽量小扭曲个人收入因果的相关性,实现市场公平化体现价值义务。
3、公司对片酬管理标准规范,制定生效日期与规范性文件的重新盘整并落地,针对化纠偏,以求更快解决片酬变化实质问题,并特别对部分特殊人员,如特殊背景,特殊能力更为独特地在片酬上做个性化的管理干预。
4、公司针对上年次月结算时,重要提示通报特别重大订单接点影响事件,对相关人员及关键节点展开全方位健调包装和局部剖面针对性点评。
好莱坞制片厂制度
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好莱坞制片厂制度是20世纪以来美国电影产业中最重要的财团整体金融管理法则。
它的诞生跟随着20世纪初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涵盖了动画、短片、电视、影片等不同类型的电影及其衍生的艺术形式,并以各个电影制片厂或发行公司为单位从预算到收入再到销售及其他财务资料管理全过程。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六十年代,好莱坞制片厂制度有许多改变,最突出的改变就是由于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的宏大卷土重来,将电影业的管理从国家管理下移至大型电影公司,使电影制片厂全权管理改变成为独立的运营机构,从而改变了电影产业的管理方式。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较早时期,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在分配财力、办公空间、人员分工方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使美国电影制片公司能够快速发展规模,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影片研发、宣传及销售的问题,而且可以减少对外的投资成本,对于电影制作的有效管理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国电影发展早期,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为我国电影产业创造出了一个稳定、可靠的工作环境,使得每一部电影都获得一定的投资,以及充足的技术支持,从而促进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从小制作团队慢慢转变成多个制片公司对电影投资、管理、宣传及销售的把控,是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也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改变,例如科学的投资策略,改进的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审查机制及财务管理机制,以及更加科学的人员分工和技术储备。
这些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帮助实现了从乱象到秩序的转变,进而使中国电影有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普及,影视技术及艺术水准也不断提高,美国电影以及中国电影都得以很好地发展,让观众们有一次又一次华丽的视觉盛宴。
就此而言,好莱坞制片厂制度是影视产业及其衍生艺术形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它能够使电影及其衍生艺术形式受到更多欢迎,从而改善影视艺术的发展状况。
未来,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及科技的更新换代,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也将会随之提高,完善成更加有利于电影及其衍生艺术形式发展的管理模式,以达到发展电影艺术空间,满足观众们的多样化需求,让观众们享受更好的视觉盛宴。
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
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
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是指在好莱坞电影产业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旨在确保电影制作的顺利进行和艺术质量的保证。
这些制度涵盖了从剧本开发、选角、制片、摄制到后期制作的各个环节,旨在保证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高效性和商业成功。
首先,在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中,剧本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专门的剧本开发部门会与编剧合作,对剧本进行修改和改进,以确保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的质量。
同时,制片厂会对剧本进行评估,考虑其商业潜力和市场吸引力,以决定是否投资制作。
其次,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注重选角的重要性。
制片厂会根据剧本的需求和商业考量,聘请知名演员或有潜力的新人加入演员阵容。
这样的选择既可以为电影增加吸引力,也可以提升商业成功的概率。
第三,制片厂在电影摄制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会与导演和制片人紧密合作,确保摄制进度和预算的控制。
制片厂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协助解决摄制中的问题,并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确保电影制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在后期制作阶段,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注重电影的剪辑、音效、音乐和视觉效果的制作。
制片厂会与制作团队合作,确保电影的最终
效果符合预期,并进行测试观众的反馈,以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总的来说,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旨在保证电影制作的高质量和商业成功。
通过对剧本、选角、摄制和后期制作的严格管理和支持,制片厂在电影制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的规章制度和专业团队确保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繁荣和影响力。
制片人规章制度怎么写
制片人规章制度怎么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制作单位的正常运作,规范制片人的行为,维护制作秩序,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制片人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维护公司利益,确保制作品质。
第三条制片人应当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熟悉电影电视制作的流程和规范,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四条制片人应当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待制作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注重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制作任务。
第五条制片人应当保护好公司和项目的商业机密,不得泄露涉及公司或项目的敏感信息,严守保密义务。
第六条对于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规定的行为,公司有权对制片人进行相关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警告、停职、开除等处罚。
第二章制作管理第七条制片人应当负责制作项目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
第八条制片人应当合理安排制作进度,保证项目制作不延误,不超支。
第九条制片人应当与导演、摄影师、编剧等制作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制作。
第十条制片人应当定期向上级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沟通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和困难。
第十一条制片人应当对项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确保作品达到公司的要求和标准。
第十二条制片人应当制定项目的预算计划,合理分配经费,确保项目的经济运作正常。
第三章人员管理第十三条制片人应当根据项目需求招聘合适的制作人员,确保项目制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第十四条制片人应当对项目制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十五条制片人应当保护项目制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及时解决员工的工作问题和困难。
第十六条制片人应当做好员工的防护工作,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第十七条制片人应当严格执行公司关于员工福利、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制片人应当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意和个性,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财务管理第十九条制片人应当对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确保财务报表真实有效。
好莱坞体制的理解
好莱坞体制的理解
在华特迪士尼公司集团拥有一大批公司之前,在电影制片厂和公司纷纷被其他大公司收购之前,曾有过一种经典的好莱坞制片厂制度。
什么是制片厂制度?虽然简单概括起来就是电影制片厂拥有放映自己电影的影院,但好莱坞的制片厂时代显然还有更多值得提及的东西。
经典的好莱坞制度
定义好莱坞制片厂制度
诚然,只问“什么是电影制片厂制度”是相当模糊的,但它一般指的都是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制片厂制度。
尽管人们也可以在其他语境中使用“制片厂制度”这个说法,但本文采用的是该术语最常用和最原始的含义。
制片厂制度定义
什么是制片厂制度?
制片厂制度是好莱坞电影制片厂控制其电影制作方方面面,包括制作、发行和展映的一种商业手段。
该制度由五大制片厂主导,包括演员、工作人员、导演和编剧在内的所有人员都要与制片厂签订合同。
该制度发展出了高效率的“流水线”式电影制作,在重要的二十年间主导了整个行业的方向。
制片厂制度的特点包括:
·电影公司拥有自己的电影院(放映他们自己制作的电影)。
·电影公司向独立影院提供成套的各种电影(这也被称为“整批预定”),其中包括高质量的优秀电影和质量较平庸的电影。
·从演员到导演,每个人都拿工资以及遵循合同,而不是按“每部电影”获得酬劳。
五大制片厂
“五大”(和“三小”)
这一切都始于所谓的“五大制片厂”:它们是五家重要的电影制片厂,是传统好莱坞运作制度的实行者。
“五大”包括了米高梅公司、华纳兄弟、派拉蒙、福克斯和雷电华。
每家制片厂都采取“垂直整合”模式,即制作、发行和展映都由集团“内部”负责进行。
外国电影史:5.好莱坞类型电影
类型电影是好莱坞表现美学在全盛时代特有的产物,一种与商品生产 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影片创作方法。它是在制片厂制度下形成和发展 的,它的主要特点同制片厂制度的生产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 种拍片方式,类型电影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
好莱坞全盛时期的生产的影片很少给人以独特之感。要研究好莱坞, 只能从大量影片中归纳出类型、模式和类别,而很难发现每一部影片 本身的风格。因为这些影片是以如此巨大的数量在传送带上炮制出来 的,所以它们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那些追求艺术风格的影片更能反映 出当时观众的兴趣,迷恋和道德标准。
在好莱坞,除最有声望的极少数导演可以参加后期工作外, 任何导演都不可能从头到尾参与影片的摄制工作。而那些 极少数导演如卓别林、约翰·福特等人都是在成名后以独 立制片人身份,集制片、导演、编剧于一身,才获得这样 的自由。制片厂的风格淹没了导演的风格,这就是好莱坞 对艺术的态度。直到70年代以后好莱坞才改变这种态度, 稍稍给导演一部分权力。
2. 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
在好莱坞,一部影片从编剧开始到拍摄完成,集中了许多人的智慧。 编剧的各个环节由各种专家主持其事:提出意图,编织主要情节,添 加次要情节,写对话,加噱头都由各个专门部门完成。往往一个题材 会交给两名编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编写剧本,完稿后又交给第三个 编剧去取长补短,形成正式剧本。
美国电影协会,以新的美国电影分级制度取代了老迈的 海斯法典,为迎接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G表示适合一般观众;M表示成熟的观众,后来让步改 为PG,意为建议在家长指导下观看,因为制片人们认为 M评级排除了太多的观众;R代表限制级,17岁以下观众 如果没有家长或监护人陪同不允许观看;X级则不允许 未满18岁者观看。
好莱坞发展史
美国经典好莱坞时期
• 美国电影产品占全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0%。 • 2000年,美国有大小影院3万多个,14亿人 次的电影观众,直接票房77亿美元,当年 电影业相关产值400多亿美元。
我们对好莱坞有点误解,我们老觉 得好莱坞像跟艺术有点关系,那个地 方跟艺术没有什么关系。它毫不隐瞒 地告诉你它是一个工厂,在生产各种 产品,它的最终的归结是商业的结算。 ——中国导演陈凯歌
葛丽娅· 嘉逊 Greer Garson 1908-1955
明星制部分女演员 费雯· 丽、英格丽· 褒 曼、奥黛丽· 赫)
英格丽· 褒曼 Ingrid Bergman (1915 — 1982)
凯瑟琳· 赫本 Katharine Hephburn (1907—2000)
一. 早期独立制片商
早期电影的成本低。以赌马为业的凯赛尔 和包曼只用3000美元就建立了自己的影片 公司,他们的影片每部成本不过200美元, 收入却是近10倍。 1905年, 匹斯堡,最早的镍币戏院。
• 1908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 利公司,公司拥有16项专利权。到1910 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 作、发行和放映。 • 每个制片厂每洗印一英尺拷贝,要向托 拉斯交半美分的专利费。每个发行商每 年要交5000美元的执照费。每个放映商, 每星期上交5美元。 • 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去 好莱坞拍片,1915年,电影专利公 司被勒令解散。
8
华尔街与好莱坞的关系
独立制片人联手扳倒了电影专利公司 后,竞争中获胜的电影公司有派拉蒙、米 高梅、福克斯、华纳兄弟、环球、哥伦比 亚。一战摧毁欧洲电影业,好莱坞成世界 电影之都。到30年代,在金融财团的操控 和制片厂之间的相互协调下,好莱坞逐渐 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八大电影公司。这八大 公司拥有超过4000家的大型电影院,拍摄 的故事片占据美国全部影片的80%。
好莱坞编剧生态 编剧中心制实为制片人中心制
好莱坞编剧生态编剧中心制实为制片人中心制2012年04月11日 19:57来源:凤凰网娱乐近年来,每当国内编剧倾倒苦水时,似乎总习惯拿好莱坞编剧作对比——高收入、各项权益的保障……事实上,好莱坞编剧们的情况并非很多人想象的全是“美好”谈到中美编剧体系差异时,报酬差异总被反复提及。
在北美,电视剧剧本一集花上数万美金确实很常见,好莱坞大片在剧本上砸数百万美元也屡见不鲜。
这让内地的一些编剧颇为艳羡,但其中几点背景却被有意无意忽略了:首先是中美消费水平的差异;其次,中美影视制作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电视剧方面——不同于内地流行的日播剧,北美电视剧以周播剧为主,相比之下集数要少得多,分摊至每集的成本自然更高。
就项目整体算下来,编剧成本在整个项目预算中所占的比例很可能还不及内地;此外,北美编剧体系以群体创作为主,一个项目先后雇佣数十名编剧是常事,这也造成北美编剧们收入方面差异很大。
在好莱坞工业中,电影剧本的生产是流水线式的。
007系列电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从该系列第一集开始,007电影的编剧就是流水线运作,剧本在一个人写完后再交由另一个人修改和增补,另有1-2位编剧负责全局统筹。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流程几乎完全是单向的,负责具体写作的各编剧独立工作,有的人可能只是加几个笑话或配角角色,有的则可能得全部推倒重写。
多轮删改下来,很多编剧到了影片上映时已经找不到自己写的东西了。
至于最后在主创名单中得以署上大名的编剧,则多是剧本生产的统筹者,以及负责抓大方向或剧本最后定稿的某位大牌编剧。
相比之下,北美电视剧剧本生产虽同样是群体创作,但相较电影编剧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更强,往往是以一两位核心编剧为主,整个编剧团队同时参与创作。
其实类似编剧模式在中文影视界也有,尤其香港比较普遍,如杜琪峰很多电影的剧本就都是由导演本人驱动,再由韦家辉、游乃海等一两位大牌编剧率领“银河创作组”共同创作完成。
其实近年来内地也有很多电影尤其是青年导演,采取了类似的编剧模式。
双制片人制度
双制片人制度一、引言双制片人制度是指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由两位制片人共同负责项目的策划、投资、拍摄和推广等工作。
这一制度在国际电影产业中被广泛应用,旨在提高电影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双制片人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实施情况,分析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起源与发展2.1 起源背景双制片人制度起源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展,早在上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制片厂就开始采用制片人制度,由制片人负责电影项目的筹备和执行。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制片人的职责日益繁重,需要同时兼顾策划、投资、拍摄和推广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因此,双制片人制度逐渐兴起,以分担制片人的工作压力,提高电影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2.2 发展历程双制片人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好莱坞,许多知名电影制片公司都采用了双制片人制度,例如华纳兄弟、派拉蒙影业等。
这些制片公司通常由一位创意制片人和一位商业制片人组成,分别负责电影项目的创意和商业运作方面的工作。
在中国,双制片人制度也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2010年,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发布了《关于推行双制片人制度的通知》,鼓励电影制作公司在项目策划阶段就确定双制片人,并明确其职责和权力。
随后,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公司开始尝试双制片人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实施情况3.1 双制片人的角色与职责双制片人制度中,通常由一位创意制片人和一位商业制片人组成。
创意制片人负责项目的创意和艺术方面的工作,包括剧本创作、导演选聘、演员选择等;商业制片人则负责项目的商业运作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工作,包括投资筹集、市场定位、宣传推广等。
双制片人通过密切合作,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赢。
3.2 实施案例分析以中国电影市场为例,双制片人制度在一些电影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例如《战狼2》的制片人团队由一位知名导演和一位资深制片人组成,他们在项目筹备和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得该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好莱坞的制片人制度及其署名
现在“监制”是电影界很流行的一个词,我觉得这个术语带有很浓的香港味,大陆以前似乎没有这种叫法,有“制片主任”这个职位,但和监制的职能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听起来是国有制片厂时代的官本位头衔。
如今港人北上,两地电影术语兼容在一起十分混乱,加上华语电影圈本来就没有清晰的规则,就更说不清谁是干什么的了,监制、制片人、出品人……种种称谓和好莱坞的系统不怎么对接得上。
简单谈谈好莱坞的情况。
美国制片人工会PGA这个组织,其实和导演工会(DGA)、演员工会(SAG)的情况有点不同,它并不是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工会,所以在制片厂在分发各种“producer”头衔的时候,有更大的裁量权,一般每个项目都要单独谈判署名细节,比导演和演员稍微复杂一点。
当然也有约定的规矩,像有资格领取奥斯卡的最高的制片人不能超过3个。
在美国电视界,“Executive Producer”的署名是比较高的。
还有一个“Created by”,不过这不属于制片人系统,假如Created by的署名出现争议,由WGA裁定,所以它算是编剧系统的事儿,尽管现在Creator 这个衔已有些超出传统编剧的职能范畴了。
在电影界,最牛最高级的制片署名是“Produced by”,一般一部影片只能有一个。
之下是Executive Producer,这个职位涵盖职能很广,像新线等公司习惯是只分配给自己的员工。
有的制作公司的总裁爱在旗下影片挂Executive Producer,投资人或明星也是挂这个。
Produced by被默认为第三重要的幕后人员署名。
如果是片头字幕,倒数第一个出来是Directed by,倒数第二个是Written by,那么Produced by就是倒数第三个(source material credit除外)。
如果片头没有字幕,所有字幕在片尾,那么顺序倒过来。
Associate Producer和Co-Producer的层级比较低,不一定保证有main title的署名。
一般最大的制片人会要求自己的署名占据独立的一幅画面(separate card)。
按照惯例,一般不会把制片人和其他职位混在同一个画面,甚至也不会把性质不同的几种制片人放在同一个画面。
但几个Executive Producer可能会放在一起。
这里面具体情况都要谈判,比如有些制片人会要求和自己同列的不超过两人等等。
其他情况还包括排他性的署名,比如某个Executive Producer特别强势,他可以要求这部影片只能有一个Executive Producer,尽管Executive Producer并不是最大的署名,Produced by才是。
还有的制片人会要求署名的字号不能小于任何人,但制片厂答应这个条件时一般会把明星除外,保证他和编剧、导演齐平。
关于“出品”,目前国产电影的出品人都一律是最大的那个老板,韩三平每年都要出品上百部电影吧估计。
但在好莱坞“出品”这个概念和投资人没有关系,它仍然属于参与实际制作的制片人,而且只有最最顶级的制片人才有署名“出品”的资格,形式如A xxx Presentation或A xxx Production,类似于最最顶级的导演才有资格署名A xxx Film一样(独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导演,都爱叫A xxx Film,只要是他自己的创作,这倒无所谓,跟他是否大牌没关系)。
一般来说A xxx Presentation可以和A xxx Film 享有同样的字号大小。
如果套用好莱坞惯例,国内有资格署名A xxx production的制片人应该是陈国富、陈可辛这种。
前者类似米高梅的Irving G. Thalberg或华纳兄弟的Hal B. Wallis,在大片厂时代担任某家片厂的制片主管,负责公司旗下所有出品;后者类似卢卡斯或斯皮尔伯格这种当代巨头,平时自己导演之外监制其他导演作品。
在奥斯卡奖上,最佳影片是授予制片人的,但不是每个制片人都有资格,现在规定人数不能超过3个。
2006年学院把判定制片人资格这事全权交给PGA,起因是1999年《莎翁情史》颁奖时涌上来5个制片人都号称自己有资格,未免太多了吧。
而且2006年出了一个官司,有三个人都声称自己是《撞车》的制片人,但其中一个被认为不具资格,这怎么办?
于是PGA进行裁决,结果是导演Paul Haggis和另一人拥有制片人资格,第三个人的资格被剥夺,该人后来把官司打到了洛杉矶高等法院,认为PGA和学院的程序不公,后来法院说行业协会有权利裁定自己所属范围内的奖项归属,原告主张的什么程序公平并不适用,直接驳回了。
PGA的署名仲裁程序虽然不像编剧工会WGA那么复杂,但也有一套严谨的制度。
那套程序一共有七个审核步骤,包括申请人递交仲裁申请,然后委员会从两个方面入手,让每个制片人详细自述在项目各个阶段中的工作贡献,具体做了什么,负责到什么程度,再向参与项目的其他第三方调查,最后把所有材料综合起来,由经验丰富的仲裁人员核实他到底该占多大比重。
最关键的就是工作比重的认定。
PGA把电影的制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development、pre-production、physical production和post-production & marketing,即酝酿策划、前期筹备、实际拍摄,和后期与营销,分别占35%、20%、20%、25%的比例,一个制片人只有深度参与了不低于50%的工作,才有资格得到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
这四个比例曾有过调整,以前是30%、20%、20%、30%,可见现在的后期权重是降低了,策划阶段的权重提高了。
而且这样一来出现零头,如果一个制片人只参与两个阶段工作,而不包含第一个阶段,那么他铁定达不到50%,所以这种调整体现了当前好莱坞电影制作对最初的选题策划阶段的重视。
PGA仲裁程序有一个总的精神是保障真正制片人的权益,抵制愈演愈烈的与制片无关人员挂名制片人的现象,比如投资人、发行人,和制作程序无关,本来都是不应该署名制片人的。
这恐怕也是现在
中国电影界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