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第七章设计与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的发展
感性最早指的是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 “感性”在日本应用的很广泛,含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是一个 包括认知和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5种感官感受的综合心 理学概念。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某种意向;动态的“感 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指主体人从受到外界刺激到做出反应 的全过程。
在感性工学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中,将其分为单调感性工学、线性 感性工学、高级感性工学。 其他分类方式 1.按系统分类(消费决策辅助系统、设计师决策辅助系统、综合正 向和逆向的综合感性工程系统) 2.按测试分类(表出法、印象法) 3.长町三生归纳的方法(类别分类法、感性工程系统法、混合感性 工程系统法、感性工程模型法、虚拟感性工程法) 4.按使用环境分类(消费者主导型、使用主导型、销售主导型、生 产主导型)
感觉与感性
感觉的量化
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感觉,通常该研究方法需要建立集合系统, 而集合系统的建立则涉及感觉的量化。比如心理学、生理学、控制论、计 算机仿真、现代数学等的发展都有助于感觉量化过程的发展和完善。 目前感觉测量的基本原理:当一个人受到激发或内心感到紧张或产生警觉 时会产生“活化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位于人脑根部的被称为网络活化 系统的次皮下但愿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一些装置就可以测出人的活化作 用水平,并以此为依据量化其情感警觉程度。 尽管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很多,但是在测量对产品的感性反应时还是比较困 难。
感性工学本质是一种采用数理分析参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试图依据理性分 析的手段和方法将感性问题定量和部分定量的表达,研究对象是“人”,服务 的目的是设计物或现象,建立其人和物之间的逻辑对等关系,并认为此关系为 表征感性问题的唯一特征。
感性工学_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7)0320047203作者简介:王松琴(1978- ),女,河南三门峡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电子信箱)wangsq@mail .sysu .edu .cn 。
感性工学: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王松琴1,何灿群2(1.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2752.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感性工学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意象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素。
本文对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感性工学;感性工学系统;感性工学建模;虚拟感性工学;协同感性工学设计中国分类号:T B18;B849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感性(Kansei )是指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心理感觉与意象,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 )是把消费者对产品的感觉/感性转换为产品设计要素的一种技术、理论与方法[1~2]。
该领域把工程心理学与设计科学结合起来,在工程心理学的基础上来探讨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产品更加人性化。
Naga machi [2]认为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①如何获得消费者在工效、心理方面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②如何根据消费者的感性与意象来确定产品的设计要点;③如何建立一套人因技术的感性工学系统;④如何根据社会变化及人们的偏好趋势来修正已有的感性工学系统。
2 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2.1 范畴区分法(Category Classificati on )该方法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采用层次递推的方法,把其转化为设计要点。
Naga machi (1995)[2]把感性工学应用于汽车设计时,提出新车应达到“人车合一”的状态(零水平感性),为了实现这个总感性,又提出了“紧凑感性”、“速度感性”等子感性,而为了实现这些子感性,又提出了下一级的概念,……,直到获得设计的具体要求(如把“紧凑感性”转化为设计要素:3.8m 长、2个座位)[2]。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产品设计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功能满足转变为对用户心理需求的深度挖掘。
在这一转变中,感性工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逐渐受到设计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感性工学起源于日本广岛大学,是一种以用户感性需求为核心,将消费者的感性转化为产品设计要素的技术。
它通过探索人们对产品的情感反应,将这些情感反应转译为具体的产品设计要素,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
在当前的消费多样化格局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使用需求转变为对个性化、情感化需求的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应用感性工学,使产品不仅满足基本功能,还要符合消费者的情感期待。
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以用户为主导的产品设计技术,其目标是构建出满足用户感性诉求的产品模型,使产品与用户实现心理感受和使用功能的匹配。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感性工学已经从最初的建筑室内设计拓展到产品、建筑、环境与城市设计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尤其在产品设计中,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家具等多个行业。
设计师通过运用感性工学的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
感性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感性工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效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这一研究领域涉及到感性工学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感性工学的概念与起源20世纪后半叶,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感性工学应运而生。
日本是感性工学研究的先驱,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情感和体验的重视。
利用心理学原理,如认知心理学和情感心理学,来理解用户的感性需求。
应用统计学和工程设计方法,将感性需求量化并转化为设计元素。
通过感性工学,设计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创造出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
浅谈感性工学及其研究方法
浅谈感性工学及其研究方法【摘要】本文先从感性工学的研究意义着手,研究了什么是感性;其次,分析了感性工学的定义和本质,并针对研究范畴进行了综述;再次,从研究方法入手,主要论述了感性工学三种研究方法的概念;最后,研究了感性工学中的情感设计方法。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加深设计领域对感性工学的认识与了解,促进感性工学的运用。
【关键词】感性工学;量化;研究方法;情感设计二十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产品设计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相对于之前设计时只考虑功能和造型,现在的设计逐渐把“人”放入首要考虑的因素中。
用户对产品的情感需求提高了,产品的设计趋势也渐渐从功能实现转向情感化设计。
感性工学是设计工程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设计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感性工学刚刚兴起时,依据相关理论设计出来的产品基本都获得了用户和市场的认可。
在中国,感性工学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研究成果还没有深入地、系统地进行整理。
本文拟在此方面作初步的探究,为设计领域产品研发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提供理论支持。
1.感性工学1.1 感性《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性”的定义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 和‘理性’相对。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是两个有相对含义的词,这就不难理解“感性”含义。
感性是最初认识事物的阶段,理性却是一个对于判断的过程。
众所周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上升阶段。
1.2 感性工学的定义和本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满足了底层的需求才会对更高一层的需求渴望满足。
在产品设计中,在满足了消费者基本低层次的需求后,就要像向更高层次提出要求。
要满足消费者心理喜好和精神的需求,就要针对产品的材料、外观、操作方式等要素来进行设计。
这样,消费者会渐渐将将注意力转移到感性层面的需求,从理性消费转到感性消费。
感性工学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运用它可将用户难以量化的感性需求及意象转化为细部设计的形态要素。
感性工程
优势 定性分析 节约成本,将占先机 基础性,直观性,通俗性
缺点 范围不够大,难以识别 对操作者要求高
方法 二手资料调研法 观察法
发挥研究者主观能动性 提高定量效率
定量分析 科学先进,富有时代感 精确,具体可靠
不一定能反映出调研者感兴趣的人群
不能脱离定性分析而单独存在 对无需量化的数据量化会多此一举 对难以量化的数据量化造成成本过高
标准差公式
Slide / 01
5.确定相关关系
(1)构造筛选后的均值矩阵
(2)计算每个变量与“喜欢-不喜欢”变量的相关关系
Slide / 01
X²
假设H0:喜欢程度与圆角尖锐之间无相关关系。 取显著水平α=0.05 查表得临界值X²(0)=m,若m<X² 超过临界值,落在拒绝域,拒绝0假设 ,所以相关 或看p值与0.05关系,p<0.05(落在拒绝域),相关(p为X²值所对应的概率)
湖南大学、西北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日本感性工程学会每年一次的交流 工业设计工科类
中国
质&量
任何事物都具备质和量两个方面
质——定性分析 调研分析结果没有经过量化,考察用户的 态度、感觉或动机。 由众多小样本决定 依赖于调研者的主观认识和个人解释 二手资料、实地调查 量:定量分析 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 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 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发 展趋势
3
计算权重
效用A
举例: 汽车对比 品
确定评价指标
目标层A
油 耗 B2
配 置 B3
外 观 B4
动 力 B5
准则层B
牌 B1
车1 C1
复习资料:设计心理学(课堂笔记)
复习资料:设计心理学(课堂笔记)————————————————————————————————作者:————————————————————————————————日期:设计心理学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一、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科学.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设计,就是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就是专门研究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二、消费者:1、定义:所谓消费者是指任何接受或可能接受产品或服务的人。
2、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构成交换关系:·直接交换关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产品或服务)·可能交换关系:潜在消费者的存在,是由CSI显示,预测可知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品种和容量等参数3、消费者类型:(1)潜在消费者:消费者具有的买点与企业的现实卖点完全对立或部分对立,但尚未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
--数量庞大,分布面广,是企业的市场资源,也是企业的发展空间(2)准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已产生了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并形成了局部购买欲,但未产生购买行动的过客。
(3)显在消费者:直接消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
(4)惠顾消费者:常客。
·惠顾消费者产生的原因:品牌忠诚、产品情结、服务周到(5)种子消费者:由常客进化而来,除自己反复消费外,还为企业带来新消费者的特殊消费者。
·种子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忠诚性、排他性、重复性、传播性三、消费者心理及行为规律:1、消费者心理:消费者心理指消费者的心理现象。
消费者的心理现象既包括消费者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也涉及消费者作为个别人的心理特征的差异即个性。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表现为对产品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对产品的好恶态度,从而引发肯定和否定的情感。
由于消费者对产品情感程度不同,最后会反映在产品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为上。
设计心理学第七章设计与感性工学
首先将感性工学实用化,生产出第一批“感性商品”是从汽车产业开始的, 当时日产、马自达、三菱将感性工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一改过去 “高级”、“豪华”的设计定位,转为“方便”、“简捷”、“快乐”使 用的设计定位。
其中:
.
日产汽车分析消费者心理,把突破造型外部形式作为研发中心。
三菱汽车特别重视感性化的驾驶台的设计。
.
设计心理学
1
Design Psychology
.
第七章 设计与感性工学
第一节 感性工学概述
go
第二节 感性工学的基本内容 go
第三节 感性工学的应用 go
返回 2
.
设计 师
设计 尸
3
.
如何改变这种现
状?
4
.
感性工学 设计推理方法之 (Kansei Engineering) 5
.
关于“感性工学”这个词可能对普通人来说比较陌生, 但是你手中用的手机、你开的汽车,甚至你周围的任 何一个工业产品都有受它理论的影响。
(1)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理论发展初期。自从 山本健一提出感性工学理论开始,人们把研究目光集中在理论 发展与评价量表分析上面。
(2)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取得突破。 自从1995年Nagamachi提出将消费者感知与造型要素结合以后, “感性工学”研究重点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种 理论对产品进行研究,寻求消费者感觉偏好与造型要素之间关30 系,各种数学方法在模型建立以及关系分析上面得到使用。
17
.
一 研究背景
18
.
1.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逐渐成为制造商的产品开 发策略
1970年以来用户需求得到重视; 1985年 英国学者 Brian Shackel 在信息工效学基础上指出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是界于设计学、工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感性认知与神经科学部主席、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原田昭认为,这种综合与交叉涉及艺术科学、心理学、残疾研究、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
1广岛大学的长田丁三生教授认为感性工学主要是“一种以顾客定位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一种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
2 “感性工学”是日本设计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90年代所致力开拓的设计新方向、新学科之一。
它将过去定为难以量化、只能定性的、非理性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籍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
感性工学的形成与发展感性工学是在以下几个背景作用下开始形成的:一是工程学的发展:二是工业时代生产理念的转向。
20世纪,人类在工程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发展迅速,在世纪末,其研究与发展开始面临发展方向上的问题;在工业生产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由生产者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和生产产品,即以制造为导向的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动摇,向着市场导向的理念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的。
现在,顾客已开始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和喜好来挑选产品,真正形成了所谓的“买方市场”,生产者迎合顾客的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策略和态度。
三是心理学、脑科学等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人类精神活动学与大脑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
这些学科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适应和关注:在当代,人类健康包括心理、生理健康、衰老、智力发育和衰弱、精神疾病、环境建设和改良、改育、艺术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已不能依靠单一学科来研究和解决,而必须建立一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和各学科相通的平台,形成一个系统,为全面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提供有益和有效的路径。
感性工学应是从设计的角度,联合相关学科建立研究共同体平台的一种尝试。
设计心理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设计心理学考试试题与答案1、影响记忆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学习后的时间间隔和。
揭示了机械学习的一般规律。
答案:学习数量2、由格塔式心理学家韦特海姆 1923 年提出的是答案:接近律3、人对外界刺激的知觉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第二是人本身记忆中存储的。
答案:外界刺激|知识经验4、感觉是“复杂经验建立的基本过程”,因此也是人类一切认知和的起点答案:思维活动5、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徳认为情绪应包括(、、)答案:生理基础|表情行为|主观体验6、E.H. W贡布里希是艺术科学大师,在《艺术与错觉》著作中提出了“ ”著名理论、在《秩序感》一书中提出答案:制作与匹配|秩序感7、19 世纪末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应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工人的工作效率问题答案:泰勒8、___________是一切平面造型艺术存在的基础答案:视错觉9、杜威的观点:心理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它可以被社会蓄意塑造,而且心理学可以把社会控制()作为它的目标答案:社会的科学管理10、两种记忆答案: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11、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提出了建筑的移情理论答案:建筑心理学导论12、功能表达依赖于一种的激发方式,即通过外壳的设计,能使用户产生对产品诸如信任、舒适、喜爱等正面的情感答案:情感式13、情绪独立于认知,意动等心理过程,影响着人的的个体方向答案:心理活动14、设计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使用,并成为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始于。
答案:20世纪90年代15、国内第一个可用性研究中心是 (SEUC) 。
答案:中国欧盟可用性研究中心16、“社会历史文化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和答案:维戈茨基|列昂捷夫17、现代心理学将感受根据承受的不同进行分类,其中人对自身运动的感觉称为答案:本受18、“ 再认”传统上存在四种模式:模板匹配模式(原型匹配)、、结构描述模式以及。
答案:特征分析模式|傅里叶模式19、相马、富家、千千岩用sd法研究了色彩情感效果尺度,发现单色可以提出三种基本因子——活动因子 (冷暖相关)、 (亮度相关)和评价因子(与美的效果相关)答案:潜力因子20、是一种保护性的情绪,它能对人们产生较为强烈的印象,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
设计心理学(诺曼)PPT课件
1、避免或严格限制产品功能的增加。除非绝对必要。 2、对功能进行组织,将功能组件化,利用分而治之
的策略。
24
第七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一、故意增加操作难度 二、看起来简单,用起来却不容易 三、设计的社会功能 四、日用品的设计
25
故意增加操作难度
保险箱正面(左)背面(右)
有些东西是故意设计的很难用,但这样的设计确实合 情合理。
长此以往,设计人员就会一直设计最便宜的产品,因 为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销售出去。
15
第六章 设计中的挑战
一、设计的自然演进 二、设计人员为何误入歧途 三、设计过程的复杂性 四、设计人员的致命诱惑
16
设计过程的复杂性
设计是一个不断应用各种限制因素的过程,直到一个 独特的产品问世。
17
设计过程的复杂性
钢笔结构图
18
第六章 设计中的挑战
一、设计的自然演进 二、设计人员为何误入歧途 三、设计过程的复杂性 四、设计人员的致命诱惑
19
设计人员的致命诱惑
悄然增长的功能主义 陷入误区的外观崇拜
20
悄然增长的功能主义
是指设计人员或用户总想着增加功能,结果常常导 致功能过于繁杂,使人无法明白,也不知如何操作的这 样一种现象。
29
第七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一、故意增加操作难度 二、看起来简单,用起来却不容易 三、设计的社会功能 四、日用品的设计
30
设计的社会功能
看似简单的发明对社会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影响
31
第七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一、故意增加操作难度 二、看起来简单,用起来却不容易 三、设计的社会功能 四、日用品的设计
26
第七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设计心理学
感性工学的概念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
相关资料“感性工学”的英文表述为Kansei Engineering,Kansei,日本语中为“感性”即カンセィ的音译。
感性工学简述如上所述,感性一词在日文中的内涵丰富,其含义具有积极的理解,与Sensibilty有了较多的差异,在英文中没有与日文感性完全一致的语言。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各国对感性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加上感性工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各国对其命名亦会有多样的可能,但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会有根本的区别,在国际交流中日本学者以Kansei Engineering命名。
作为一个特定的用语,感性工学的感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时代、时尚、潮流和个体、个性时时发生变化,似乎难于把握,更难量化。
但作为基本的感知过程通过现代技术则是完全可以测定、量化和分析的,其规律也是可以掌握的。
感性工学的来历最早将感性分析导入工学研究领域的是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的研究人员。
1970年,以在住宅设计中开始全面考虑居住者的情绪和欲求为开端,研究如何将居住者的感性在住宅设计中具体化为工学技术,这一新技术最初被称为“情绪工学”。
当时工学部34岁的副教授长町三生参与了这一研究,之后,他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察觉到了日本的产业模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那种为满足消费者普遍需要而大量生产的方式正在逐渐消退,他敏锐地感到了一个表现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感性的时代”即将到来。
经过近20年的研究,从1989年开始,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感性工学的论文和著作,成为日本著名的感性工学研究专家。
长町三生长町三生1936年生于神户,1958年广岛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1963年获广岛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工学部研究人间工学和安全工学。
曾获得过美国人类工程学学会“优秀外国人奖”和国际安全人类工效学学会“安全人类工效学奖”。
设计心理学终极完整
设计心理学完整资料第七章情感化设计(老师)设计情感的表达设计情感来自对物的综合体验,但首当其冲的便是对物的形式的体验,这种体验先于使用和结果,因而也是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是情感设计的基础环节。
设计师在为设计之物选择适当的“外壳”时,形式的要素应作为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目标。
一切二维和三维的形式都是由基本造型元素组成的,包括点、线、面、体、构成、色彩、材质和肌理或质感,它们决定了人们对物的第一体验,也是最直接、最本源的体验。
造型要素赋予人的情感体验,究其心理机制至少应体现于三个层次(如图)之上:1、首先,造型自身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组合形成的结构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人们相应的情绪,例如寒冷、温暖、收缩、刺激、眩晕等;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例如温暖、明亮伴随着愉悦,寒冷、幽暗伴随着厌恶或伤感等。
2、这些造型、型的要素以及它们的结构使人们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联想到具有某种关联的情境或物品,并由于对这些联想事物的态度而产生连带的情感。
——罗夏实验3、设计情感的第三个层次在于形式的象征意义,观看者通过对形式的意义的理解而体验相应的情感,这是最高层次的情感激发与体验。
瑞士心理学家罗夏1921年创立“罗夏试验”同一个原本并无固定意义的图形,由于不同人的成长背景、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个性等差别,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导致不同的情感体验。
药蜀葵沙发乔治.内尔森(美)鲜艳的光洁的色彩让人能直接产生食欲,这是属于第一层次上的情感体验;同时这一体验使那些曾吃过棒棒糖的人们联想到此类食物的甜美,产生更进一步的情感体验,这就属于第二层面上的联想的情感体验。
色彩特性的情感体验人对色彩的情感体验首先来自对色彩的物理属性直观感知导致的相应心理变化,即对色彩三大属性——色相()、明度()和纯度()的体验。
暖色使人感觉物体膨胀,而冷色则感觉收缩,这种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物体表面面积大于实际面积的现象被称为“色彩的膨胀性”。
色彩纯度越高,其色相的情感体验越强烈、明显,而加入大量的黑或白便成为了中性色,它们的体验主要取决于明度的高低和所偏向的色相。
设计心理学(完整版)
精选2021版课件
3
案例1:可爱的儿童相机设计出了什么问题?
儿童自控能力不强,常常 随意抓按物体,这台儿童
专用相机的底片开启按 钮对孩子而言太容易被误
按。
解决方式: 产品应提供某些局限,在 此相机上应增加开启底片 盒的难度 。 例如:使这个开关不容易 被孩子们发现,或按动这 个按钮的需要先按下其他 按键,或者需要同时按下 其他开关等。
1.4 现代设计心理学
1.4.1 可用性工程
1.4.2 感性工学
1.4.3 基于仪器的设计心理学研究
精选2021版课件
13
1.1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 基本概念: • 设计、艺术设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 • 心理、设计心理
精选2021版课件
14
精选2021版课件
15
精选2021版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9
不可能图形(impossible figures)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客观存在的事物的 图形,人们知觉不可能图形的过程,说明了知觉是人们在感官所获得的信息的 基础上,对事物主动寻求解释的一个过程。人们知觉一个事物,总是赋于它一 定的意义,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用词标志知觉对象也就是知觉者对感觉信息 进行组合,寻求最佳解释的过程,知觉与记忆、思维等活动是密切联系着的。 人在知觉过程中,能够识别不可能图形,正说明过去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精选2021版课件
25
1.2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 第三,设计师心理——如何帮助设计师提高其创造力的 问题,即研究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围绕设计实践活动 所产生的心理现象(设计思维)及其影响要素,以及如 何帮助设计师提高其创造力的问题。在这一层面上,设 计艺术心理学的目的在于运用心理学,特别是创造心理 学和思维科学的一般原理,研究设计思维的特有属性, 帮助设计师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激发灵感;并且还可用 于设计教育中,帮助设计专业学生培养和提高其设计创 意能力。
感性工学PPT课件
感性工程学的发展
在日本,日产、马自达、三菱将感性工程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 一改过去的“高级”、“豪华”的设计定位,转为“方便”、“简 捷”、“快乐”的设计定位。三家公司分别在外部造型、驾驶台设 计、车内装饰做了一定突破,在不改变物理特性的前提下,设计出 符合使用者心理要求的宽敞感和舒适感,从而获得成功。 20世纪90年代,日本产业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和理念,经过20年 的言几句,在各种领域都取得了成功。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李月恩
.
1
感性工程学
感性工学
感觉与感性
感性 工学
感性工程学概述 感性工程学的发展 感性工程学的分类
感觉的量化 学科背景 “感性”问题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2
感性工程学
感性问题的工程解决方法
感性 工学
感性工程学中的评价方法 市场调查中的量化法 专家综合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语意差分法 形态分析法 人工神经网络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现代数学工具 在数学的集合中,每个集合都由确定的元素构成,绝不能模拟两可。但在 客观世界中存在大量的模糊现象。更由于人文、社会学科及其他“软科学” 的数学化、定量化趋势、把模糊性的数学处理问题推向了核心地位,这当 中也包括数理化问题。
.
19
感觉与感性
感觉的量化
测量学 人的感觉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被量化,但随着生物学、医学等科 技的发展,这一状况得到转变。
.
13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的分类
在感性工学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中,将其分为单调感性工学、线性感性工学、高级感性 工学。 (1)单调感性工学 (实例:色彩艳丽的跑车) a.定义:有目的的结合产品设计中的感性因素表达,体现在现代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和 人性化设计之中,通过定向的理解和阐述,讲人的感性因素融入到设计中。 b.研究目的:创造情感化的语境,架构设计技术与艺术思想的桥梁,并针对性的讲情感 等要素形成一定的设计语言参与产品的开发。 c.研究方法:综合考虑各种设计要素和设计语言,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d.应用:产品的“感性设计”。
设计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七章(全).docx
设计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七章(全).docx第七章.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应用名次解释:1、用户:是产品的使用者,还包括环境的使用者、网页信息的受众等。
2、目标用户:也称为典型用户,是指产品设计开发阶段中,生产者或设计者预期该产品的使用者。
3、可用性工程:是一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结构化的方法提高交互性产品可用性的新兴学科;4、可用性测试:即通过对设计,包括图纸、产品原型或最终产品的评价,为改进产品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减少设计漏洞,并检验产品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可用性目标和要求。
5、障碍:是指一切由于先天遗传、后天事故、疾病以及其他特殊情况所造成人的生理或精神方而的能力不足。
6、心理模型:是指人们通过经验、训练和教导,对自己、他人、环境及接触的事物形成的模型。
7、错误:是有意识的行为,是由于人对所从事的任务估计不周或决策不利所造成的出错行为。
8、失误:是使用者的下意识的行为,是无意中出错的行为。
9、人格化设计:设计师赋予设计对象与人或者其他生物类似的特点。
人格化设计来自对自然的模仿,造型设计需要经过精心加工处理,使设计物呈现的人格特点介于似是而非的状态。
10、形色刺激:是指设计中直接利用新奇的形和色彩,以及它们的夸张、对比、变形、超写实的形式来吸引人的注意。
11、情色刺激:即通过设计将产品的特质或性能与性暗示混合在一起,吸引人的注意,并产生愉悦感。
简答:1、简述可用性设计的两个方面。
(P206)答:以目标用户心理研究(用户模型、用户需求、使用流程等)为核心的可用性测试;将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工业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于设计行为中。
2、简述可用性的几种不同角度的定义。
(P208)答:(1)可用性是指人们能多快和多容易完成他们的任务;(2)意味着确定物是否能很好工作;(3)最初源于一种设计哲学,即设计应满足用户需要,并获得更好地用户体验,但也是为了达到可用目标;(4)可用性不是用户界面的一个简单的、一维的特性;(5)可用性是一项可测量的指标,描述了用户能多有效地与一个产品进行互动。
工业设计心理学 完整版 第七章
7.2.3.2 中老年用品市场细分与设计 厂家应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产品功能着手,努力扩大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应发现中老年用品市场的新动态。 中老年人的消费受朋友、子女的影响很大。子女的意见、 朋友和爱人的陪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的购买欲。
7.3 性别设计心理分析
7.3.1 心理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反映在人们活动的许多方面,与消费者心理有关 的是:记忆差异、思维差异、情绪差异和个性差异。 1.记忆差异 女性擅长描述性的记忆,而男性则侧重于逻辑性的记忆; 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有较强的情绪记忆能力; 在识记过程中,男女两性也有差别:女性大多用机械识记; 而男性则较多采用意义识别。
7.成年中期(25-50岁)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和厌恶感
良好人格特征 希望 意志 目标 能力 诚实 爱 关心
智慧、贤明
朱智贤将个体划分为: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 ~ 6,7岁)、童年期(6、7~11、12岁)、 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 ~ 25岁)、 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消费者划分: 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消费者
7.4.5 个性与市场心理细分设计 7.4.5.1 市场细分类别 (1)地理细分 地理细分按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细分消费者市场。
(2)人口细分 人口细分是按照年龄、性别、家庭结构、家庭生命周期、 收人、职业、教育等“人口变量”来细分消费者市场。
(3)心理细分 心理细分是按照消费者的个性、购买动机、生活方式、态 度和兴趣等心理变量来细分消费者市场。
(2)价值观与生活形态 可以用七个层次来描述人的价值观与生活形态: 层次一:反应性的 这种人通常是刚出生的婴儿,在消费者中很少有这种人。 层次二:宗族的 这类人依赖性很强,极易受传统与权威人物的影响。 层次三:自我中心 这种人是彻底的个人主义者,只对权力有兴趣,既自私, 又富攻击性。
设计心理学 第7章
• 许多其他学者还分别从不同角度定义“可用性”, 许多其他学者还分别从不同角度定义“可用性” 主要的观点包括: 主要的观点包括: • (1)可用性是指人们能多快和多容易完成他们的任 (1)可用性是指人们能多快和多容易完成他们的任 务。 • (2)可用性意味着确定物是否能很好工作。一般能 (2)可用性意味着确定物是否能很好工作 可用性意味着确定物是否能很好工作。 甚至能力低于平均水平) 经验的人能使用它。 力(甚至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经验的人能使用它。 • (3)可用性最初源于一种设计哲学,即设计应满足 (3)可用性最初源于一种设计哲学 可用性最初源于一种设计哲学, 用户的需要,并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用户的需要,并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 2 人的极限
• 人的能力非常有限。虽然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 人的能力非常有限。 能通过各种方式来揭示自然规律,发明工具, 物,能通过各种方式来揭示自然规律,发明工具, 强有力地改造着周边的环境, 强有力地改造着周边的环境,但仍然不得不遗憾地 承认, 承认,人类即使能够通过不断发明各种各样的工具 拓展其作为地球主宰者对周围环境的控制能力, 拓展其作为地球主宰者对周围环境的控制能力,但 是他的适应范围仍然非常有限。 是他的适应范围仍然非常有限。
• 7.1.2 可用性
• 可用性(usability)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衡 可用性(usability)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 (usability)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 量产品在使用方面所能满足用户身心需要的程度的 量度,是产品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可用性大致包 量度,是产品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可用性大致包 括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新手和一般用户而言, 括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新手和一般用户而言,学 习使用产品的容易程度;第二,对于那些精通的、 习使用产品的容易程度;第二,对于那些精通的、 熟练的用户, 熟练的用户,当他们掌握使用方式后使用的容易程 度。
工业设计心理学 第七章
男性消费心理有如下特点
• 男性的购买动机 相对较弱
• 男性的癖好
烟、酒、运动等
• 男性的购买决策 理智自信,购买比较迅速
• 男性的价格心理
• 男性的求便心理
• 男性的自尊心理
• 男性的做东心理 表现欲
• 男性的家庭消费观
男性手机 男性手机主要面对的是体型较大的消费者,所以,男性手 机必须要大,大手机才有大屏幕,才有大按键。
中性手机 既然有性别取向意识明显的消费人群,那么同时也就还存 在大量希望模糊性别界限的人群。精致小巧的外壳整合多元化 的功能,强调外观的够炫够出彩,功能丰富,想怎么玩就怎么 玩,以达到网罗更多消费者的目的。这也成了很多手机厂商对 此类消费人群广告的主导方向:性别不是差距,玩的只是时尚。
7.4 个性与设计心理分析
4.个性差异 个性主要反映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两性的个性 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 其二,男性比女性更具支配性; 其三,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自信心。
1.记忆差异
2.思维差异
3.情绪差异
4.个性差异
描述性的记忆 情绪记忆能力强 机械识记
具体思维能力 形象推理能力
胆小、怯懦和多虑
工业设计心理学
第七章 设计心理微观分析
第七章 设计心理微观分析
7.1 设计心理微观分析综述 7.2 年龄与设计心理 7.3 性别与设计心理 7.4 个性与设计心理 7.5 家庭与设计心理
7.1 设计心理微观分析综述
所谓设计心理的微观分析,就是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 环境,即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要素。这些要素主要有:消费 者年龄、性别、个性、家庭。
不过,黑白两色同时也可能是相当中性的,被普遍认为是 纯净、高雅的色调,所以适合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使用。
设计心理学123456
名词解释1距离说:距离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
他的代表作《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
距离说认为审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要摆脱功利的、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距离过远或过近都无法引起美观,这两种说法都是以思维的方式阐述美感经验,与通过实验获得结论的实验心理学具有明显差异。
2格式塔:格式塔可以直译为“形式”“造型”。
3格式塔心理学:它也可以被称为“完形心理学”。
它诞生于1912年,代表人物有韦特海姆、考夫卡、科勒。
5高峰体验:代表人物是人本主义心里美学的代表马斯诺。
他的代表作《动机和人格》其研究的来自对于创造性人物心理和人格的研究,他提出的“高峰体验”就是自我实现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人在这种状态下超越了功力,体会到完美与和谐,审美和创造性活动都能将人们带入到“高峰体验”的状态中。
6可用性设计:它也叫可用性工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诺曼和尼尔森。
他是一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结构化的方法提高交互产品的可用性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建立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类学和软件工程学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
其中,可用性工程着重于评估现有设计,原型和系统,在此基础上以“可用性”原则指导设计,便成为“可用性设计”。
7感性工学:它稍早于可用性工程的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出现了另外一门新兴学科,称为感性工学,即一种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
感性工学结合了设计科学、心理学、认知学科、人机工程学等试图以定量分析的方式来理性地研究设计中的感性问题,借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
8阈限:它是使个体产生感觉的刺激水平,人能明确感受到的刺激,其强度必须处于一定范围内。
9绝对阈限:每一种感觉都有其刺激强度的一定限度,那种被感觉器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阈限。
10差别阈限:如果外界刺激的强度是相对强度,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差异量也就是差别阈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 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 个新分支。
• 定义:以工学的手法,设法将人的各种感性定量化 (“感性量”),再寻找出这个感性量与工学中所使 用的各种物理量之间的高元函数关系,作为工程研究 的基础。 简单地说,感性工学就是将感性转译到工学中去,将 对人的感性分析的结果转化为产品物理设计要素,依 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
N9 令人印象深刻的弧形屏幕,是否让你联想到快溢出的水所展现的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感性的时代,以人为中心已经成为设计的
主流。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30年,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技
术创新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
企业家和产品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在工程技术领域导入人类
的感性分析,从而诞生出一门新的学科——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的提出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更重要的观点—— “形式追随情感”
所以,感性工学其实就是利用人作为人的一些行为和感觉去设计让人自己 满意的东西,所以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打动你的产品,如果仔细思考其实背 后都是运用这一套理论,懂得这套理论的设计师可以抓住人心的细腻感受 并将它重现到你的面前,所以有人把这样的设计师叫做“心灵捕手”。
因素,转为现在的认真考虑顾客到底需要什么,即从以产品 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
一些企业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新产品开发前期的顾客需求 分析,挖掘他们的真实需要。
2. 关注产品感觉特性设计成为现代设计发展 趋势
传统设计主要考虑产品的功能特性,随着经济的发 展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在购买产品时不仅注 重产品的功能特性,更看重产品的感觉特性。
产品的感觉特性
人对产品的心理感受和整体印象,反映顾客情感需求和偏 好。
动感的、时尚的、大气的、高科技的、结实的、个性化的 等。
3. 基于顾客需求的产品感觉特性设计支持技术急 待研究
Hsuet al.在2000年提出,对于一个实际的目标,设 计师和用户情感存在很大的差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 过程中考虑到用户的需要和偏爱。
➢ 本质和内涵 ① 感性工学是一种产品研发方法论 ② 感性工学是一种人因探讨技术 ③ 感性工学是一种评价方法 ➢ 研究范畴:感性工学的综合与交叉涉及艺术科学、心理学、
残疾研究、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的诸多领域。
① 情感设计的理解
➢ 感性工学的发展 ➢ 感性工学在新产品设计开发中的运用。 ① 以顾客的感性为中心定义产品的设计特征,研发新产品。 ② 以感性工学为基础,开发高科技人性化、商品化的产品。 ③ 满足社会的转变以及人们的喜好倾向,推进高新技术产品
一 研究背景
1.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逐渐成为制造商的产品开 发策略
1970年以来用户需求得到重视;
1985年 英国学者 Brian Shackel 在信息工效学基础上指出 产品研发要包含用户要素;
1986年 美国学者 Don Norman 提出了用户中心设计概念, 基本思想是以认知心理学为背景的认知工程学 ,强调以用户 需求设计产品;
的进步。
第二节 感性工学的基本内容
感性工学的基本概念
➢ 感觉 ➢ 感性 ➢ 感性拟仿真 ➢ 现代数学工具 ➢ 心理学
第三节 感性工学的应用
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设计流程 实例 血液分析仪设计
➢ 背景介绍 ➢ 设计目标 ➢ 设计程序 ➢ 设计结果
Palm 公司的 webOS 虽然出 师未捷身先死,日渐走入边缘, 但是它当年的设计很超前,现 在依然可以在苹果 iOS 以及 andorid 4.0 中看到它的身影,
webOS 的整个 UI 交互很多 细节体现着“感性工学”的理 论,卡片式的多任务,甩动卡 片退出任务,点触屏幕出现的 波纹等等。
消费行为的转变——快乐消费
经济性、功能性、美观性、合理性
表
现性、关爱性、体验性 产品信息传达方式的转变——交互
说教式的单向产品信息表达
双向或多项式
交互式产品信息交流
产品诉求内涵的转变——和谐化设计
第一节 感性工学概述
感性工学的概念
➢ 感性工学是一个以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综合不同学科包含 设计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产品语意学,计 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等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感性 向理性,感觉到数据的一个过程。
设计心理学
Design Psychology
第七章 设计与感性工学
第一节 感性工学概述
go
第二节 感性工学的基本内容 go
第三节 感性工学的应用 go
返回
设计 师
设计 尸
如何改变这种现
状?
感性工学 设计推理方法之 (Kansei Engineering)
关于“感性工学”这个词可能对普通人来说比较陌生, 但是你手中用的手机、你开的汽车,甚至你周围的任 何一个工业产品都有受它理论的影响。
1998年 推出的ISO9241211推出质量适用性标准,发达国 家越加重视适用性的研究;
2000年 P. W. Jordan 教授提出产品应具备机能性,适用性,
目前的市场环境:
顾客——以自身需求和偏好选择商品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周期不断缩短,顾客需求多
方位多层次 企业——重视产品创新,新产品开发也由过去过分注重技术
企业已经意识到产品设计中顾客感觉需求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设计中设计人员不能确切描述产品的感觉特 性,也不了解产品感觉特性与顾客情感偏好之间的关 系,更缺少识别产品关键感觉特性及建立感觉特性与 设计变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而这些正是产品感觉 特性设计所必需的支持技术。
二 感性工学概述
“感性”这个词来源于日语词汇,与之对应的英文是 sensibility 或者 feeling ,简单点说所谓的“感性工学”,就是通过对使用者感官(五 感:形,色,味,音,触等)的把握,设计出让消费者喜欢的产品。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 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
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 知的、多义的、不明确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过程。
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 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杂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 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