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物理:速度的变化教案
速度的变化教案
速度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速度的变化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够将其与距离和时间联系起来。
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不同情境下应用。
3. 通过实际活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速度吗?速度与距离和时间有什么关系?”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3. 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速度的概念,并与距离和时间进行联系。
知识讲解:1.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2. 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距离÷时间”。
3.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速度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实际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配备一把尺子和一个计时器。
2. 让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跑道,并标记出起点和终点。
3. 让学生分别测量不同距离的跑道,并通过计时器记录每个小组成员跑完距离所用的时间。
4. 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每个小组成员的速度,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速度相关的案例,如车辆行驶速度、运动员比赛速度等。
2. 让学生分析每个案例中的距离和时间,并计算出相应的速度。
3.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变化原因,如加速度、减速度等。
总结: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的内容,强调速度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总结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3. 鼓励学生思考速度的变化原因,并培养他们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扩展活动:1. 给学生提供更复杂的速度计算问题,如加速度的计算、多个物体速度的比较等。
2.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速度实验和观察,如自行车速度与骑行姿势的关系等。
3.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速度概念,如交通工具选择、运动训练等方面。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测量准确性、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案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习目标】1、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知道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的区别。
2、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3、会根据前面学过的内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表格。
4、经历探究过程,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成若干段,通过实验测量会正确收集、记录数据,计算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学习重点: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知道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速度学习难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表格【自主先学感知目标】1.知识回顾速度公式为2.课题引入及预习引导【导语一】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1.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2.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这个素材很好,能否把这两个视频也上传,共享?)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前面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导语二】我们都知道人在走路时慢,奔跑时快,而汽车行驶更快,说明物体的运动有个快慢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就存在一个如何比较快慢的问题,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
【导语三】教师提问:步行的人、骑自行车的人、汽车都在笔直的马路上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运动的快慢不同)提问:火车30分钟行驶了20千米,汽车5分钟行驶了3千米。
火车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
)(1)、进行科学探究的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观点或看法。
这些观点或看法是否正确需要寻找_____________来证明。
(3)、收集证据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教案速度的变化板书
初中教案速度的变化板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变化原因,能够分析速度的变化情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速度的变化原因和变化情况的分析。
教学难点:1. 速度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2. 速度的变化原因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速度的变化实例视频或图片。
3. 速度计算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速度变化实例,如汽车加速、运动员起跑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速度吗?速度是如何计算的?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v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路程÷时间。
3. 讲解速度的变化原因:速度的变化受物体本身性质、外界环境和力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4. 讲解速度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方法:观察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判断速度是增加还是减少。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观看速度变化实例视频或图片,如汽车加速、运动员起跑等。
2. 分析实例中的速度变化原因和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进行练习。
2.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共同提高。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速度的变化与加速度的关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了速度的变化原因和分析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最后,通过总结和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金州区九中八年级物理全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新版沪科版5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本节内容为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是学生第一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将物体运动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运动的速度;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教材首先通过具体情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
然后是引导学生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验证个人的观点或看法是否正确,引出科学探究的另一个环节——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教师应强调收集证据时要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养成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最后提出了三个具体问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去进行探究活动。
由于科学探究的环节较多,不可能让学生一次探究就全部掌握,所以教材只要求学生完成核心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探究结论。
教师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怎样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初步学会分析从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该做哪些事情,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
探究活动最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提倡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收集实验数据的表格,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是否安全,再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
本节内容是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经历科学探究的一些过程。
这是同学们第一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是怎样的,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知识与技能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能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阶段,能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通过科学探究,领悟每个探究程序的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
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变化率:速度的变化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即加速度。
2.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根据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的变化量,可以计算出加速度。
3.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了解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物体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讲解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例题计算,解释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加速度在交通工具、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2.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加速度 = 速度的变化量 / 时间的变化量3.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物体的加速度:a.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经过5秒达到20m/s的速度;b. 一枚火箭从地面发射升空,经过3秒速度达到60m/s。
2. 答案:a. 加速度= (20m/s 0m/s) / 5s = 4m/s²;b. 加速度= (60m/s 0m/s) / 3s = 20m/s²。
初中物理光的速度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光的速度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恒定的,约为3×10^8 m/s。
2. 掌握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变化规律。
3. 能够运用光的速度变化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重点:1.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2.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变化。
教学难点:1. 光速度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光速测试装置。
2. 教学工具: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光相关的日常现象,如激光、光纤通信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光有质量吗?光的速度会变化吗?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10分钟)1. 介绍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恒定的,约为3×10^8 m/s。
2. 解释光速恒定的原因,如光的波动性和电磁波的特性。
3. 强调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三、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变化(10分钟)1. 介绍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变化规律。
2. 解释光速度与介质折射率的关系,如n=c/v。
3. 举例说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变化,如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的速度。
四、光速度的应用(10分钟)1. 介绍光速度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光速度在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实验:光速测试(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光速测试装置测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3. 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恒定和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变化规律。
2.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对实验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现象和实验,使学生对光的速度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实验环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增强了实践能力,并对光的速度变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4.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9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二、新课教学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
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
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
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1.你要探究的问题2.你的猜想或假设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速度变化规律-教案
速度变化规律-教案速度变化规律【教材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运动学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基础概念的基础上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总结,又是以后学习运动学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用数学方法推导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能够根据加速度表达式推导得出速度公式,理解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科学思维:经历探究速度规律,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公式和图像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使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公式的应用和运动图像物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用公式法和图像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两幅图片,思考问题:这些运动着的物体速度都在变化,它们的速度变化有什么规律么?问题:如何来探究复杂运动所蕴含的规律?新课讲授汽车沿直线运动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t/s 0123456v/(m/s )246810问题:汽车的速度在如何变化?问题:汽车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速度变化快慢相同么?学生随机挑选六段时间,计算汽车在这六段时间里的加速度,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该车在行驶时加速度保持不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定义:物理学中,将物体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简单且特殊的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物理模型。
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为了便于研究,人们通常将某些物体的运动(或其中的一段运动)近似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能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阶段,能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通过科学探究,领悟每个探究程序的要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测量数据,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一、问题引入: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提出问题”的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
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
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数据
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数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数
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数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2.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上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变化这个物理概念。
我选择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理解物理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变化的概念,掌握速度的变化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个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如何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变化,如何让他们掌握速度的变化的计算方法等。
这些问题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而重点则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速度的变化计算器,还有一些实际的速度的变化的例子,比如车辆的速度的变化,运动员的速度的变化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速度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速度的变化的计算,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在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他们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速度的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对于速度的变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深刻意识到,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速度的变化这个物理概念,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发现和理解物理规律。
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速度的变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只是能够简单地进行计算,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和理解速度的变化的规律,让他们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速度的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的第2.4节,主要讲述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4. 速度变化的两种情况:加速和减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能运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3.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能计算物体的加速度;4. 能分析物体速度的变化情况,判断物体是加速还是减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计算及速度变化情况的判断;2.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段车辆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车辆的速度变化,引发学生对速度变化现象的思考。
2. 知识讲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速度变化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及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速度变化情况。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分析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
5.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心得,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4. 速度变化的两种情况:加速和减速。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已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为 100m,时间为 10s,求物体的速度。
答案:v = 100m / 10s = 10m/s2. 题目二: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速度的变化概念、加速度的定义以及速度变化率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变化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速度的变化情况。
2. 掌握加速度的定义,能够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3. 了解速度变化率的概念,能够运用速度变化率描述物体的速度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计算以及速度变化率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速度变化概念的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速度变化的现象,如汽车加速、减速等,引导学生们思考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
2. 知识点讲解:(1)速度的变化:向学生解释速度变化的概念,用公式表示速度变化率。
(2)加速度的定义:解释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加速度公式分析物体速度变化情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汽车加速、减速等问题。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变化2. 加速度的定义3. 速度变化率计算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分析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到30km/h的过程。
答案:汽车的初速度为0,末速度为30km/h,时间为t。
根据加速度公式a=(vu)/t,可得汽车的加速度为a=(300)/t=30/t km/h²。
2. 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突然刹车,经过5秒钟停下。
请计算汽车的减速度。
答案:汽车的初速度为60km/h,末速度为0,时间为5秒。
根据加速度公式a=(vu)/t,可得汽车的减速度为a=(060)/5=12 km/h²。
八年级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1 .甲、乙两人并肩沿平直公路行走,第 1min 走40m 第2min 走30m,走190m 用4mi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他一们在第2min 内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他们走完120m 的平均速度为 O.5m/ sC .他们在第1 min 和最后1 min 的平均速度一定不 相等D .在行走中,甲相对乙的速度是 02. 一辆火车在 30min 内的平均速度是 48km/h ,根据 已知条件只能求出( )…,A.火车左前10min 内通过的路程 8 .火车在20min 内通过的路程 C 火库在30min 内通过的路程 D,以上都不能求出9 .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主要的测量器材是 和一,其作用是测 和,然后用公式 二来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10 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在1min 内走了 90m l 已知 它在前lOs 内通过20m 的路程,这个物体做的是 运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 1cm )的斜面顶端由 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 B, C 三处时电子表 的显示:(」)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小”)。
(3 )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E =cm,t BC =s, V AC =m/s 。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士^速度vAC 偏 (填“大、小”)。
t5i35;2t815.33:2a c27• Vs , 4诊 断 评 价动,其1min 内的平均速度是 ,后50s 内的平均速 度是 .11 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 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 10s 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所示的照片。
|1 ■5 ; 4 i 5T : '小英和同学们利用棉线、刻度尺、秒表、火柴、一盘新蚊香、蚊香架 等器材测量蚊香燃烧的平均速度,他们设计了如下步骤,请你补充完整:(1) ;(2)将蚊香支在蚊香架上并点燃,同时开始计时,经过 ti 秒后,熄灭 蚊香;⑶;(4)用公式v=9求出蚊香燃烧的平均速度,其表达式为 v=,t接下来他们进行讨论;(5)根据蚊香燃烧的速度能否算出剩余蚊香还能燃烧多长时作 业 设 计答案【知能应用】同学案【诊断评价】同学案作业设计(1 )用棉线和刻度尺测出一盘新蚊香的长度为L (3)再用棉线和刻度尺测出剩余蚊香的长度为L1 (4)V=L-L1/t 1(5)能;L1t1/L-L1(6)能;8v/L。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沪科版(2021年整理)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2.学会正确的记录实验数据。
3。
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
亲身经历观察变速运动的物理过程,能够发现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案.2。
会探究速度的变化,会将物体运动经历的时间和路程分为若干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实验,认识到要想做好一个实验必须有几位同学的密切配合,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测量各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教具准备】斜面、小球、秒表、刻度尺、金属片、夹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自然界的运动有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几段视频,在观察视频的过程中思考:博尔特的速度变化了吗?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猜想.猜想1:博尔特的速度越来越快;猜想2: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又变慢;猜想3: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来保持不变.【进行新课】百米赛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师 如何收集证据验证你们的猜想呢?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哪些?实验中需要测量记录的物理量有哪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甲:可以测量出博尔特每10m 所用的时间,由公式计算出每个10m 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学生乙:需要的器材有皮卷尺和秒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分段路程10m ,即每个10m 所用的时间。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
例题1体育科学工作者,对著名的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训练过程进行跟踪研究.下表是他在某一次百米跑训练中,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记录.请仔细看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
(1)博尔特在这次训练中,百米跑的成绩是______s.跑完100m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在m/s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速度变化的定义:速度的变化量等于末速度减去初速度。
2. 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加速度恒定。
4. 探究速度变化的方法:利用刻度尺和计时器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计算速度的变化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变化的定义,掌握计算速度变化量的方法。
2. 掌握加速度的概念,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学会利用刻度尺和计时器进行实验,探究速度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教学重点:速度变化的定义,探究速度变化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刻度尺、计时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尺子、秒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百米冲刺,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变化。
2. 讲解:讲解速度变化的定义,加速度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演示实验:利用刻度尺和计时器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计算速度的变化量。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速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速度变化、运动员的训练等。
六、板书设计1. 速度变化的定义2. 加速度的概念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 探究速度变化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到30m/s所需的时间,假设加速度为2m/s²。
答案:所需时间为15秒。
2. 题目: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末速度为20m/s,求加速度。
答案:加速度为1m/s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速度变化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加速度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但在实验操作方面,部分学生还需加强练习。
2017-2018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案:20172018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速度的变化的概念,理解速度变化的含义。
2. 学习速度变化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3. 学习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速度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变化的概念,理解速度变化的含义。
2. 让学生掌握速度变化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速度的变化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变化率的计算,加速度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法在研究速度变化规律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加速、减速等,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变化。
2. 知识讲解:a. 讲解速度的变化的概念,解释速度变化的含义。
b. 引入速度变化率的概念,讲解速度变化率的计算方法。
c. 讲解加速度的概念,解释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体速度的变化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研究物体速度的变化规律。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变化2. 速度变化率(加速度)3. 控制变量法研究速度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体速度的变化规律。
答案:控制变量法实验步骤如下:a.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物体、计时器等。
b. 设定物体的初始速度为v0,初始时间为t0。
c. 记录物体在时间t1、t2、t3等时刻的速度v1、v2、v3。
d. 计算速度变化率(加速度):a = (v1 v0) / (t1 t0),(v2 v0) / (t2 t0),(v3 v0) / (t3 t0)。
e. 分析速度变化规律,得出结论。
2. 题目: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经过5秒后的速度为10m/s,求汽车的加速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速度的变化教案2
2min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1、小球沿斜坡滚下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2、同学在100米 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从两个问题中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2min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制定计划设计好实验步骤与表格
巡视指导
组内各成员交流讨论制定出最佳的实验计划和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 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v1。
18min
实验探究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 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八年级物理《2.4速度的变化》教案二沪科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学校即将召开春季运动会。初二(2)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m接力赛跑 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的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 吗?
5min
诊断评价
同步学习与探究27页相信你能成功
5min
作业 与
预习
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开放性作业
复习第二章运动的世界迎接单元检测
1min
教学反思
本节为科学探究课,要尽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设计,并表达自己的方案,听取他人的方案,结合分析交流,最终得出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速度的公式:v=s/t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速度的变化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Change in spee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速度的变化
初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时间:XX、9、29。
课时:1课时
地点:物理多媒体实验室。
授课人聊天。
课题:§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
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⑴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⑴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
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
依据。
⑴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
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⑴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全程s1=100m
t1=10s
v1=
上半段s2=50m
t2=6s
v2=
下半段s3=
t3=
v3=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思:
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
⑴同上。
⑴①v=s/t ,路程,时间
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
观点:不对。
此实验是要测小球在一个运动过程中,各段的速度如何变化。
③如题⑴所示
⑴不可以更改,需重新测量数据
⑴s3=50cm; t3=4s; v1=10cm/s; v2=8.3cm/s; v3=13.3cm/s
a组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所需要的器材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用____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答案:斜面;小球;秒表;挡板;刻度尺;刻度尺;秒表
2. 如图所示是一位学生测小球从斜面滚下的平均速度实验图。
b是斜面ac的中点。
用刻度尺测得sab=80cm ,右方表内一格代表一秒,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圈,请在下方的实验表格内填好应填的数据。
答案:ab: 0.8m;4s;0.2m/s bc:
0.8m;3s;0.3m/s ac: 1.6m;7s;0.23m/s
b组
1.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记时员记录了李丽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间,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
10m
20m
30m
40m
时间
3.2s
5.3s
6.8s
9.2s
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李丽同学跑步的平均速度:
⑴从起跑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
⑴从10m到3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
⑴从30m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
(答案:⑴3.1;⑴5.6;⑴4.2)
2.
s1=
s2=
s3=
t1=
t2=
t3=
v1=
v2=
v3=
结论:小车作运动。
(答案:150m;200m;300m 10s;10s;10s 15m/s;20m/s;30m/s变速直线)
c组
猜想一下你在百米赛跑中的速度越来越慢,是先慢后快,还是……怎样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你能和同学们想办法完成这次实验探究活动吗?请将这次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写下来。
[提示]:设计实验:⑴路程分几段
⑴各段时间如何测量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