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学案

合集下载

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案专题七二自上而下的改革

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案专题七二自上而下的改革

清单一农奴制的推行农夫的“解放〞1.法令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农夫法令?。

2.内容(1)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度。

(2)经济上:①土地仍归地主全部,农夫可获得一块份地。

②农夫须缴纳高额赎金购置份地。

(3)组织上:强化村社对农夫的管理,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夫被纳入地方政权掌握之下。

3.结果农夫不但失去大量土地,而且由于缴纳巨额赎金,背上沉重的赎金贷款包袱,濒临破产。

[深化认知]农奴制的焦点是调整地主和农夫的关系问题,?农夫法令?对地主和农夫间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反映了该法令到处维护地主利益的本质。

清单二农奴制的评价的两面性1.进步性(1)性质:1861年的农奴制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进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

(2)作用:①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开展。

②促使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化。

2.局限性(1)保存了农奴制的剩余。

(2)内部经济开展的不平衡性,使俄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腐朽和落后的面貌。

(3)形成了以事封建性为特征的,对外显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1.内容(1)政治体制:①内容:1864年,设立地方自治局;1870年设城市杜马和自治局,规定财产资格限制。

②评价:是地方政府的帮助机关;推动了社会的开展。

(2)制度:①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

②实行公开诉讼程序,由陪审团参与审判,允许律师替被告辩护。

(3)事:①1874年,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②事管理系统,15个区直接受陆部管辖。

③更新队设备,设立中等事学校。

2.影响(1)维护了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为俄国资本主义开绽开拓了道路。

(3)是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深化认知]经济根底打算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861年农奴制是俄国加快近代化步伐的重要前提。

农奴制废除后,俄国新的生产关系逐步确立,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开展的需要,沙皇政府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性质的,这些反过来又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开展。

自上而下的改革知识讲解共33页文档

自上而下的改革知识讲解共33页文档
自上而下的改革知识讲解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自上而下的改革_课件1(2)

自上而下的改革_课件1(2)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 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史料研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 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 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对农民的诈骗”给俄国带来了 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并简要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史料研读
自上而下的改革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史料研读
学习 1.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要点 2.探讨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两面性的表现。 2.掌握《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和《农民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和沙 学习 皇政府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以及改革的历史作 目标 用。(重点) 3.理解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理解 1861 年农奴 制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难点)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
如何看待俄国1861年改革
1.目的 (1)防止革命爆发,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2)保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2.性质:改革虽然是在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下进行的,但就其背景、内 容和作用来说,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评价 (1)1861年改革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 国内市场和资金。 (2)1861年改革后,沙皇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扩大了,沙皇专制政权逐渐成为俄 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3)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资本主义的发展仍受到一 定程度的阻碍,劳动人民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自上而下的改革教案

自上而下的改革教案

1、改革的概况: 1) 时间人物: 1861 年俄历 2 月 19 日, 亚历山大二世。 2)改革文献: 《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 、 《农民改革 法令》 。 3)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 大国威望。 2、1861 年“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除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 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份地大小、 贫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 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管理。村社 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还实行连 环保以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农民由过 去受个别地主支配转变为受地方政权控制。 3、改革评价: (1)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 是地主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2)进步性: ①作用:使广大农奴获得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
情境创设: “ 《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 ” “俄国近代化 进程” 【知识结构】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经济上: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 (直接原因) 5、统治阶级: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二、1861 年农奴制改革
3、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特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农奴制残余相交 织。 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 (2)工业: ①19 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 主要部门从手工工场向
机器工厂的过渡。 ②纺织业最为发达;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巴库 成为重要石油产地。 ③形成新的工业区,铁路建设发展快。 ( 3 )农 业: 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P87-88) (4)原因: ①农奴制的废除。 ②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 了资金。 (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 ③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借鉴西欧技术。 ④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探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军队惨遭失败的原因有 哪些? ⑴直接原因: 俄国军队装备落后, 弹药粮食供应不足, 作战装备不充分,军心不齐。 ⑵间接原因:战争期间国内农民运动高涨,威胁俄国 后方,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⑶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在经济上、军事上远 远落后于资本主义英法等西欧国家 探究:促使俄国统治者决心废除农奴制的原因有哪

二 自上而下的改革-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二 自上而下的改革-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二自上而下的改革-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封建社会层级的构成;2.了解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后果以及人民群众的觉醒;3.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包括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4.了解中国文化政策的变化以及文化思潮的转变;5.理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成效;6.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包括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和解决方案。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2.理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3.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效;2.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

四、教学内容1.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层级的构成,包括官僚、地主、商人和农民等;•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科技、政治和经济力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中国社会的衰落和革命的兴起。

2. 五四运动和中国的觉醒•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和人民群众的觉醒;•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变;•五四运动的后果和影响,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 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北伐战争的胜利和中国国民党的崛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兴起和胜利。

4. 文化政策的变化和文化思潮的转变•文化政策的变化,包括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文化政策的实施;•文化思潮的转变,包括百花齐放和反右斗争等。

5.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和成效•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包括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等;•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效,包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

6. 中国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解决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展望,包括创新和科技发展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配以图表演示;•实地考察和参观;•分组讨论和报告。

六、教学评价•考试(占总成绩50%)•学术报告(占总成绩20%)•课堂表现(占总成绩30%)七、教学参考文献1.《中国现代史纲要》,吴晗、陈思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现代中国史》,许倬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3.《春秋经世》,左丘明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社;4.《大公报》。

2020-2021学年人民版选修一自上而下的改革 第2课时 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民版选修一自上而下的改革 第2课时 学案

专题七第2课自上而下的改革【学习目标】1.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1.重点:?农民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处境的变化,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2.难点:如何理解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为什么说改革是不彻底的?探讨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开展的原因。

【学情分析】经过高中的学习,学生已经根本掌握了近代的知识,有些知识未有涉猎,需补充。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内容一、回忆旧知二、根底知识感知知识点一农民的“解放〞1.签署文件(1)文件签署:186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

(2)主要文件:?1861年2月19日宣言??农民改革法令?。

2.主要内容[来源:](1)政治(2)经济(3)组织:建立村社,农民受地方政权控制。

3.改革结果(1)不仅使农民失去大量土地,而且由于缴纳巨额赎金而陷于破产的境地。

(2)农民在极度失望中掀起了抵抗改革、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新一轮斗争。

[知识精讲]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农奴在政治、经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变化(1)政治上: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2)经济上:农奴用高价赎得一块份地,但要承当各种临时义务。

(3)组织上:通过建立村社,农民由个别地主支配转为受地方政权支配。

知识点二改革的两面性1.性质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进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来源:学。

科。

网]2.影响(1)进步性(2)局限性知识点三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1.目的:使政治制度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开展的需要。

2.内容(1)政治体制①内容:1864年,设立地方自治局;1870年设立城市杜马和自治局,规定财产资格限制。

②评价:是地方政府的辅助机关;推动了社会的开展。

(2)司法制度①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

②实行公开诉讼程序,由陪审团参加审判。

(3)军事改革①1874年,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自上而下的改革》 讲义

《自上而下的改革》 讲义

《自上而下的改革》讲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改革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

而自上而下的改革,因其特殊的发起方式和推进路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力。

自上而下的改革,通常由统治阶层或权力核心发起,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

这种改革往往是基于对整个社会体系的宏观把握和长远规划,旨在解决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以实现国家或组织的战略目标。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

在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公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毅然支持商鞅进行变法。

商鞅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等,使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上而下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启动,往往是因为统治阶层意识到了现有体制的弊端和危机,认识到必须通过主动变革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或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这种改革的发起者通常具有较高的权力和资源调配能力,能够迅速调动各方力量来推动改革的实施。

然而,自上而下的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改革可能会遭遇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抵制。

这些既得利益者在原有的体制中占据着优势地位,改革可能会触动他们的利益,从而引发他们的反对和阻挠。

例如,在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中,维新派试图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改革政治制度、发展工商业等,但由于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利益,最终变法失败。

其次,信息传递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改革是由上层发起,在向下传达和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级官员的理解偏差、执行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甚至出现扭曲变形的情况。

再者,民众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也会影响改革的成败。

如果民众对改革的目标和措施不理解、不支持,改革就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难以深入推进。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成功推进自上而下的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改革的发起者必须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领导力。

他们要能够在面对各种阻力和困难时,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不为既得利益者的压力所动摇。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7.2《自上而下的改革》优秀教案(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7.2《自上而下的改革》优秀教案(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7.2《自上而下的改革》优秀教案(3页)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之二(自上而下的改革)四川省自贡市牛佛中学校曾贵课程标准1.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目标:1.掌握“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份地和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2.学会分析“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1. “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分析。

2.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难点: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从李克强关于改革问题答记者问引导学生对改革必然性的理解。

从19世纪初期强大的俄国与19世纪中期危机四伏的俄国相比较导入本课。

一、简单回顾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国内危机(阶级矛盾)----国际危机(民族矛盾)抽生回答:造成俄国危机四伏的根源是什么?落后的根源: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改革的经过⒈时间:1861年俄历2月19日,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方式:自上而下⒉颁布的法令:《1861年2月19日宣言》、《农民改革法令》等。

⒊改革目的:1、直接目的:化解矛盾,增强国力,重振国威。

2、根本目的:维护沙皇统治。

⒋主要内容:⑴政治上,废除农奴制度,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⑵经济上: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

⑶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管理。

农民由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转变为受地方政权控制。

三、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措施影响【探究三】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壮大,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故俄国只有采取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探究四】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日本和俄国应对世界近代化潮流,分别作出了哪些反应?中国: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 日本:1868年,天皇裕仁自上而下改革----明治维新(第八章讲)【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历史选修1人民版7.2自上而下的改革教案

历史选修1人民版7.2自上而下的改革教案

7.2 自上而下的改革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二一九法令的内容、1861年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的形式归纳1861年改革的内容、作用;搜集材料分析改革的实质和对俄国锦带花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客观评价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培养全面看待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

通过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产生的新变化,认识改革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难点: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自主预习课前准备情景引入精彩导言【复习回顾式】我们上一节课讲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度面临严重的内外危机,为了维护统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那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如何认识这次改革运动?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图片情景式】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是19世纪中期俄国著名的改革家,1881年3月遭到暗杀身亡。

他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有什么成效?为什么作为改革者最终遭到暗杀?合作交流互动研讨●探究点一“农民”的解放【探究目标】掌握“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影响。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

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

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

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

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自上而下的改革》 讲义

《自上而下的改革》 讲义

《自上而下的改革》讲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改革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

而“自上而下的改革”作为一种常见的改革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所谓自上而下的改革,指的是由统治阶层或高层领导者发起并主导的改革。

这种改革模式通常是基于对整体局势的判断和长远发展的规划,具有较强的战略性和系统性。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 世纪中叶,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压力和国内的困境,日本的明治天皇及其统治集团决心进行改革。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和教育体系等,使日本迅速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具有较强实力的现代化国家。

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一些显著的优势。

首先,高层领导者能够调动大量的资源来推动改革。

他们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改革的关键举措得以实施。

其次,由于是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的政策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统一性,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迅速推广和执行,减少了地方或基层的阻力和分歧。

再者,高层领导者通常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全局观念,能够从宏观层面制定出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改革方案。

然而,自上而下的改革也并非没有挑战和风险。

一方面,由于改革的决策主要来自上层,可能会存在对基层实际情况了解不足的问题,导致某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或无法有效落地。

另一方面,高层领导者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博弈,有时也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效果。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不乏自上而下改革的例子。

例如,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光绪皇帝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挽救国家的危局。

但由于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且改革的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最终以失败告终。

再看现代社会,许多国家在面临经济、政治或社会问题时,也会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比如,一些国家为了应对经济衰退,由政府主导推出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和产业调整措施。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上而下的改革取得成功呢?首先,高层领导者必须要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和清晰的改革思路。

《自上而下的改革》 讲义

《自上而下的改革》 讲义

《自上而下的改革》讲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改革始终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

而自上而下的改革,作为一种常见的改革方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力。

所谓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指由统治阶层或权力机构主导,从高层向基层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这种改革模式通常基于对整体局势的宏观把握和长远规划,旨在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实现国家或组织的战略目标。

历史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明治天皇的领导下,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天皇的权力;经济上,大力发展近代工业,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教育制度。

通过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日本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

再看中国的商鞅变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和战斗力;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何能够取得成功呢?首先,高层的支持和推动是关键。

改革往往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面临巨大的阻力。

只有高层具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强大的权力支持,才能为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

其次,改革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规划。

高层领导者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长远战略和具体的改革方案,避免改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再者,有效的执行机制是保障。

自上而下的改革需要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层层落实,这就要求建立起高效的执行机构和严格的监督机制,确保改革措施能够真正贯彻到基层。

然而,自上而下的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它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改革决策主要由高层制定,可能会出现对基层实际情况了解不足的情况,导致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与实际需求脱节。

四川省泸县九中高二历史《专题七 自上而下的改革》导学案

四川省泸县九中高二历史《专题七 自上而下的改革》导学案

专题七二自上而下的改革[课程标准](1)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预习案一、农民的“解放”1.文件:186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签署《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________________》。

2.内容(1)政治上:农奴获得____________、人身解放。

(2)经济上①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用高额赎金赎买一块________和宅边园地。

②规定了赎取份地的限额,使农民仍然受制于地主。

(3)组织上:建立“________”,由地主控制农民转为地方政权控制农民。

二、改革的两面性1.进步性(1)性质:由沙皇政府主持的自上而下的____________性质的改革。

(2)作用①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②使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

2.局限性(1)保留了大量________的残余,如沙皇专制制度,地主土地占有制,农民地位低下。

(2)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腐朽和落后的面貌。

(3)形成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富有侵略性和扩张性。

三、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1.目的:使政治制度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政治体制①内容:1864年,设立地方自治局;1870年设城市________和自治局,规定财产资格限制。

②评价:是地方政府的辅助机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司法制度①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

②实行公开诉讼程序,由________参加审判。

(3)军事改革①1874年,实行普遍____________。

②改革军事管理系统,15个军区直接受陆军部管辖。

③更新军队设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

3.影响(1)维护了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3)是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____________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19世纪末基本完成工业革命(1)最主要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以________和石油工业为代表。

7.2自上而下的改革学案(人民版选修一)

7.2自上而下的改革学案(人民版选修一)

第2课自上而下的改革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二一九法令的内容、1861年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的形式归纳1861年改革的内容、作用;搜集材料分析改革的实质和对俄国锦带花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客观评价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培养全面看待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

通过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产生的新变化,认识改革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难点: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自主预习课前准备情景引入精彩导言【复习回顾式】我们上一节课讲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度面临严重的内外危机,为了维护统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那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如何认识这次改革运动?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图片情景式】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是19世纪中期俄国著名的改革家,1881年3月遭到暗杀身亡。

他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有什么成效?为什么作为改革者最终遭到暗杀?合作交流互动研讨●探究点一“农民”的解放【探究目标】掌握“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影响。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

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

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

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

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自上而下的改革学案

自上而下的改革学案

自上而下的改革学案《自上而下的改革》导学案【课前预习】1.1861 年3月3日,沙皇___________________签署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开始改革。

2.政治上:宣布废除____________,给农民____________,农民获得了自由权和____________等公民权利。

3.经济上:规定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将得到一块____________和一块____________,但必须交纳____________和得到地主的同意,份地的____________要由地主规定。

4.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_________”,把农民纳入了____________的控制之下。

5.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改良运动,是一场______________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有了______________,使俄国逐渐形成了以___________为特征的帝国主义。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在地方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后来在城市建立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此外,还对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改革等等。

7.19世纪末,俄国基本完成了________________,建立一些重要的石油产地和新兴的工业部门,形成了一些新的____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知识梳理】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1、时间人物:1861年俄历2月19日,________________。

2、改革文献:《1861年2月19日宣言》、《________________》。

3、改革目的:4、主要内容:(1)政治上:废除________________,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上而下的改革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自上而下的改革》导学案【课前预习】.1861年3月3日,沙皇___________________签署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开始改革。

2.政治上:宣布废除____________,给农民____________,农民获得了自由权和____________等公民权利。

3.经济上:规定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将得到一块____________和一块____________,但必须交纳____________和得到地主的同意,份地的____________要由地主规定。

4.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_________”,把农民纳入了____________的控制之下。

5.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改良运动,是一场______________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有了______________,使俄国逐渐形成了以___________为特征的帝国主义。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在地方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后来在城市建立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此外,还对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改革等等。

7.19世纪末,俄国基本完成了________________,建立一些重要的石油产地和新兴的工业部门,形成了一些新的____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知识梳理】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时间人物:1861年俄历2月19日,________________。

2、改革文献:《1861年2月19日宣言》、《________________》。

3、改革目的:4、主要内容:(1)政治上:废除________________,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________________由地主决定;份地须________________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建立“________________”加强对农民管理。

村社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还实行连环保以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

农民由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转变为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5、改革评价:(1)性质:(2)进步性:(3)局限性:①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②保留大量________________,严重影响资本主义发展速度,使之日后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点③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农民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

仍然受地主的剥剥和奴役。

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司法和军事);措施影响政治司法军事2、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特点:(2)工业:①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主要部门从手工工场向____________的过渡。

②纺织业最为发达;______产量跃居世界第一,_______成为重要石油产地。

③形成新的工业区,______建设发展快。

(3)农业: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P87-88)(4)原因:【知识探究】、改革的两面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改革具有两面性?根本原因是什么?2、沙皇政府在政治上进行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目的是什么?3、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巩固练习】、促使俄国1861年改革发生的导火线是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c、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D、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激化2、下列有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达不正确的是A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B是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被迫实施的c份地必须出钱赎买D由于赎金太高,农奴没有得到份地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B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前欧c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4、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不包括A.封建农奴制经济占统治地位B.俄国禁止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c.俄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极端缺乏D.俄国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5、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A.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c.维护封建生产方式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6、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①造成资本的集中②扩大了国内市场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④强化了中央集权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7、有人认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依据是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B.付出高额赎金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8、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9、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0、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

--《解放农奴宣言》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答案【课前预习】参见课本【知识梳理】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时间人物:1861年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

2、改革文献:《1861年2月19日宣言》、《农民改革法令》。

3、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

4、主要内容:(仔细阅读教材加以概括)(1)政治上:废除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管理。

村社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还实行连环保以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

农民由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转变为受地方政权控制5、改革评价:(1)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2)进步性:①作用:使广大农奴获得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②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

(3)局限性:(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②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严重影响资本主义发展速度,使之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特点③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农民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

仍然受地主的剥剥和奴役。

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司法和军事);措施影响政治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设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和自治局)。

(规定严格的财产限制,有利于贵族和资产阶级,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维护贵族、地主利益,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迈出了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第一步。

司法废除等级法院,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公开诉讼程序。

(比较彻底,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但仍保留了农奴制的烙印。

)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取代过去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设备,设立军校培养人才,提高了军队素质,增强了战斗力。

2、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特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农奴制残余相交织。

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

(2)工业:①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主要部门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②纺织业最为发达;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巴库成为重要石油产地。

③形成新的工业区,铁路建设发展快。

(3)农业: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P87-88)(4)原因:①农奴制的废除。

②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

(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③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借鉴西欧技术。

④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知识探究】.(1)两面性:农奴制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和不彻底性。

(2)具有两面性的原因:①从改革本身来看,改革的内容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了革新。

农奴变为自由劳动力(通过改革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与农民之间关系改变(通过赎买份地结束了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生产方式也由个体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都带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比较改革前后生产关系的不同以及产生的新变化)②从改革对封建制度的改变程度上看,改革是不彻底的:没有结束沙皇政府的专制制度;没有彻底解放农奴,没有完全变封建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农奴制残余还保留着;社会中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仍然是对立的两大阶级,所有制不变,地主土地占有制依旧存在。

(3)根本原因:这次改革仅仅是一场改良,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改良,始终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只有经过彻底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由新兴的阶级进行的革命才能彻底革除封建制度及其生产关系。

)2.提示:农奴制改革产生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旧的上层建筑是不能够适应新生产关系的要求的,必须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

在不触动封建统治根本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沙皇封建统治的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