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精选2篇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方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方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方程》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章,主要介绍了方程的概念、组成及简单方程的解法。

本章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代数知识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但他们对方程的概念和组成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的组成;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和组成,会解简单的方程;2.难点:理解方程的本质,能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方程,让学生感受方程的实际意义;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方程的实例和解题过程;2.练习题:准备一些简单的方程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实际意义。

例如,小明买了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一共花了3元,其中铅笔1元,求橡皮的价格。

让学生意识到方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方程的概念和组成,如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等。

通过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方程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规律,如方程的性质、方程的变形等。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补充。

《认识方程》教案含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认识方程》教案含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认识方程》这一章节,整体来看,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也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方程概念的引入,我意识到单纯依靠天平游戏可能不足以让所有同学都能深刻理解方程的意义。今后,我应考虑结合更多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方程的存在和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概念。
3.简单方程的求解:掌握解简单方程的方法,如加法方程、减法方程、乘法方程和除法方程,并学会检验解的正确性。
4.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学会列方程解决问题,体会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解方程过程中的思维过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计算器验证方程解的正确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在解方程3x - 5 = 7时,学生可能会直接将5加到等号右边,而忘记将3x也加到等号右边,导致错误。
(3)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模型是难点,学生需要学会从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举例:在“两个数的和是10,其中一个数是3,求另一个数”的问题中,学生需要将问题转化为方程x + 3 = 10,其中x表示未知的另一个数。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方程,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使学生了解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式子,掌握方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2. 方程的性质:使学生理解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者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仍然成立。

3. 解方程:使学生学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等式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性质及解法。

2.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者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仍然成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方程的概念、性质及解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性质及解法。

2. 解题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基本题:解一元一次方程。

2. 提高题: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方程的其他性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概念、性质及解法,提高了解题能力。

2.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方程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认识方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教育。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方程》。

我将引导学生学习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的组成。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求解方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以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小明有苹果5个,小红比小明多2个苹果,请问小红有几个苹果?”让学生们思考并解答。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我将向学生们讲解方程的概念,解释方程的组成,让学生们理解方程的意义。

3. 例题讲解(15分钟)我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如“x + 3 = 7”,来讲解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我会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将方程化简,如何求解未知数。

4. 随堂练习(10分钟)我会给出几个类似的方程题目,让学生们独立解答,巩固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

5. 方程应用(10分钟)我将提供一个实际问题:“一家商店进价10元一件商品,售价15元,请问商店每件商品能赚多少钱?”让学生们运用方程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方程的概念、方程的组成、解方程的基本方法以及实际问题的转化。

七、作业设计1. 请列出至少5个方程,并求解。

2. 请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方程解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对于拓展延伸,我会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尝试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认识方程》五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方程》五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方程》五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方程》五年级数学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认识方程》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方程》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认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与数学应用意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利用天平解决实际问题较感兴趣,对于从各种具体情境中寻找发现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则表现出需要老师引导和同伴互助,需要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出示,讨论天平的作用及用途,平衡状态和倾斜状态各说明什么情况。

平衡状态说明托盘两边质量相等,倾斜状态说明托盘两边质量不相等。

活动2【讲授】探究授新一、认识等式与方程。

1、出示(一),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左边20克和30克,右边50克。

提问:你看到天平怎样?天平平衡,说明什么?(生:说明两边质量相等。

)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20+30=50)为什么中间用等号?指出:像这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就是等式。

2、出示(二),把左边的其中一个20克砝码换成x克,观察天平,出于什么状态,说明什么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x+30=50)3、出示(三),把左边托盘中的一个x克的砝码拿走,右边的50克砝码换成30克,观察天平,出于什么状态,说明什么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x>30,30<x)4、出示(四)天平图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X+X=100或2X=100)5、出示(五)天平图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10+X<80或80>10+X)6、出示刚才5道不同的式子。

【教学设计】认 识 方 程【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认 识 方 程【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认识方程》【教材简解】此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即将学习“解方程”的基础。

教材选择了天平这个直观教具,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大小关系”的要求。

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写出的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方程。

教学方程的意义,并非让学生简单地认识方程的外在特征,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是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即揭示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

必须引导学生借助日常生活经验,利用具体的问题情境去探寻相应的等量关系,从而构建“方程”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

【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已经获得了有关天平“轻重”直观、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前面“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中,学生又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代数式的基础。

《认识方程》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是一节小学阶段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课。

但长期以来学生习惯用算术思维考虑问题,算术思维是逆向思维;而根据情境写出方程则是顺向思维,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将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目标预设】1.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经验,初步感受方程的建模思想。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体会方程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设计理念】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建模和化归。

即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和依据等式性质解方程,它分别体现着抽象和运算的过程。

《标准》中对方程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研究,寻求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把日常语言描述抽象成数学表达(数量关系式),再转换成数学符号(方程式)。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并体会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 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方程的建模过程,积累将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经验,感受方程思想方法及价值。

3. 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实现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飞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师出示天平图: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放在天平上的这些叫什么?(生:天平。

砝码。

)玩过天平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天平。

二、借助天平,感受关系1.观察天平,描述关系。

师出示天平图①:如果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200g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天平会怎么样?(生:向左倾斜)师出示天平图②:如果左边换成一个50g的砝码呢?(生:向右倾斜)师:如果想让天平平衡的话,可以怎么做?指名回答(略)师:天平左右两边放的是砝码,砝码的质量都是已知的,也就是已知数。

如果在天平上放一个不知道质量的物体,会怎样呢?教师逐步出示图下面四幅图。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操作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在描述的时候都关注到了天平的状态。

天平有哪些状态?(生:平衡,向左倾斜,向右倾斜。

或平衡,不平衡)师:哪几幅图天平是平衡的?哪几幅天平是不平衡的?师追问:天平平衡的时候,左右两边的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当天平不平衡的时候,左右两边的质量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生:橘子的质量+50g >100g。

橘子的质量+50g <200g。

师指出:数量关系中橘子的质量是不知道的,也就是未知数,(出示未知数)这个未知数可以怎么表示?指名回答。

教师点评学生答案,并选x来表示橘子的质量。

随后学生独立尝试用简洁的数学式子把这些数量关系分别表示出来。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执教:青阳晓聪中心小学李伟明一、教材分析:《方程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中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

教材运用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义。

《方程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4)使学生获得数学是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区分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已有信息列方程表示具体生活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仍采用平时建立的“小组评优和红花奖励”的班级评价方法)★课前谈话(出示跷跷板图)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呢?(跷跷板)师:我们学校有吗?生:操场上有。

师:嗯,老师发现我们的同学一下课就都往跷跷板那边跑,都很喜欢玩,是吧?师:玩跷跷板时,要怎样的2个人才能玩起来呢?生:两个人的体重要差不多。

师:当两个人的体重差不多时,跷跷板才能保持平衡,也才能玩得尽兴。

★组织上课(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对跷跷板都很熟悉,其实我们有一种仪器,它和跷跷板很相似,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课件:天平)师:对,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使用过天平了,关于天平,你知道些什么?生:可以看出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多篇)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多篇)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多篇)篇:认识方程设计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北牌小学徐方教学目标:1、结合天平示意图,在观察、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2、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列出方程。

3、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教学难点: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课前谈话(出示跷跷板图)2、激情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对跷跷板都很熟悉,其实我们有一种仪器,它和跷跷板很相似,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课件天平示意图,让同学们说出天平的作用。

二、:新授利用天平设计一个闯关游戏:第一关:左边是一个20克和一个30克的物体,右边是一个50克的物体,请学第二关:左边是一个230克和一个X克的物体,右边是一个80克的物体,请学生说一说相等关系,并列出等式,学生在自己的练习纸上试着写一写。

(30+X=80 )第三关:左边与右边不平衡的情况,看一看现在天平是怎样的状态?说明了什么?(左右两边不平衡,左边立方体的重量比右边轻),可以怎么列算式呢?第四关:左边是一个20克和一个30克的物体,右边是一个50克的物体,让同学们先观察,独立思考,想想可以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

生说一说相等关系,并列出等式,学生在自己的练习纸上试着写一写。

(20+30=50)等式和方程1.教师结合算式介绍等式。

2.让学生观察等式,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介绍方程的概念。

4.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

四、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等式包括方程,等式的范围。

五、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回答。

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六、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看懂图,再尝试列方程。

第2题,让学生先读懂图,再试着列出方程。

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5.创新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方程,求解。这类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运用方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书写规范,保持解答过程的简洁。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遇到问题时,可以引导孩子回顾课堂所学,或与同学讨论。
2.提高题:解答课本第36页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并求解。这类题目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题:完成课后拓展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程知识解决一些稍有难度的数学问题。例如:已知一个数的3倍加上2等于25,求这个数。
4.小组合作题:分组讨论并完成课后小组合作题,要求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题目可以设置为:某商店举行促销活动,购买3件商品打8折,购买5件商品打7折,请问购买多少件商品时,可以享受最低折扣?
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方程是表示两个表达式相等的一种数学式子。
2.学会识别方程的各个部分,如未知数、常数项、系数等。
3.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如加减法、乘除法原理,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4.掌握方程的解法,如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
2.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等式性质,规范解题过程。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方程的作用,提高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能力。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方程的概念及其结构,明确未知数在方程中的作用。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如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反思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决心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2.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师生问好.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法1:(4+2)÷(3-1)=3.答:某数为3.(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解之,得x=3.答:某数为3.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师生共同分析: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x-15%x=42 500,所以 x=50 000.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例3(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3x+9=5x-(5-4),解这个方程:2x=10,所以 x=5.其苹果数为3×5+9=24.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三、课堂练习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四、师生共同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五、作业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能一.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思维方法活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5.1认识方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5.1认识方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问题驱动法: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PPT和教学视频展示方程的相关概念和解题过程,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使用数学教学软件,让学生通过互动方式探索方程的解法,增加实践操作经验。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进一步提高对方程的理解。
反思总结:总结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习。
反思总结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效和不足。
-作用与目的:
巩固课堂所学,提高解题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通过反思,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x + 5 = x + 7 - 5
x + 5 = x + 2
x - x = 2 - 5
0 = -3(此方程无解,说明题目条件有误)
例题4:一个数加上4后,再乘以2,结果是20。求这个数。
解答:
设这个数为x,
2(x + 4) = 20
2x + 8 = 20
2x = 20 - 8
2x = 12
x = 12 / 2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一是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通过对方程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二是数学建模能力,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并求解得到答案;三是抽象思维与符号意识,培养学生对方程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对数学符号的敏感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数学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决策略,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方程的认识教案设计

方程的认识教案设计

方程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一:认识方程教学设计】《认识方程》教学设计无棣县埕口镇小学秦桂华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5--60页。

教材分析:方程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全新的概念课,让学生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了四年级的算术知识,及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是渗透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式的一个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块奠基石.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及生活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结合天平示意图及操作演示,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探究、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经历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2. 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含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列出方程。

3. 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寻找相等关系,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教学难点: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课质疑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认识方程(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什么叫方程?方程有什么作用?师:很好,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样东西。

(课件展示天平)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谁能说一说:天平在日常生活中是干什么用的?(是称物体重量用的)2.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天平做几组演示,希望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究结果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到学习状态。

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天平的特点,为学生正确观察天平平衡现象做铺垫)二、探求新知(一)、借助天平,初步感知方程的意义1.借助天平,感悟相等的价值(课件演示前两幅图),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生用语言描述画面过程。

《认识方程》数学教学反思(二篇)

《认识方程》数学教学反思(二篇)

《认识方程》数学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是尝试了前置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教学中创造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机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练习设计上不仅安排了归纳性的练习,也安排了对比的练习及综合性的练习,对学生所学知识有意义延伸和拓展,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注重提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尝试,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创造,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留给我三点困惑。

第一,概念引入时,教材中设计了三个问题情境,运用天平平衡寻找等量关系,利用盘秤来寻找等量关系,利用一壶水倒成两热水瓶多200毫升,找出等量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

没有出现不等式。

而我在教学中,出现了等式。

因为我觉得不等式是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其次不等式的引入能从另一个角度来体会等式的含义。

可是不等式,是否会干扰等式的理解,占用学习等式的时间等等,对于不等式,有没有必要引入,该引入多少,这是我第一个拿捏不准的。

第二,北师大的教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等量关系的态度很隐晦,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只言传不意会。

而方程的教学核心就是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

某种意义上,从这节课,就得把关系堂堂正正地说出来,而且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何实现有隐晦到明白的这个转变,如何把以前欠下的从这节课开始慢慢补上?第三,对于习惯于算术思维的学生,太喜欢写175-21=x这样的方程了,究其原因,是受了算术思维的干扰,不能将一个抽象的、假设的、虚构出来的、用字母表示放进运算过程中,把一个未知的当成已知的,来建立相等关系,来进行推理,求出假设的未知数。

这样的方程如何进行引导?这是我难以把握的。

《认识方程》数学教学反思(二)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让很多学生头痛的学科。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精选2篇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精选2篇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精选两篇(-)2 页例1、例2、“练一练"以及练习一的1、2 题。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现象,教材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一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

例1 让学生用等式表达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的含义。

例2 继续教学等式,先让学生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者不等式。

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学生进一步体味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教材在揭示方程的概念之后接着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练一练第 1 题让学生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体味式子、等式和方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第2 题要求学生将每一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让学生体味到图形也可以表示未知数,并不只是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只是我们习惯于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练习一第1 题是根据线段图列方程,匡助学生进一步体味方程的思想,理解方程的含义。

第2 题用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味方程的实际价值。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味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根据简单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2. 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多媒体课件。

《认识方程》学习材料师:听说我们五()的孩子见多识广,我来考考大家,(出示天平图),这是什么?(天平)干什么用的?(天平是用来称物品质量的),天平的摆布各有一个托盘,中间有指针。

指针指着中间说明天平是平衡的。

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木块,猜猜天平会怎样?(向左边倾斜),再在右边放一个同样质量的不去码,天平又会怎样?为什么又会平衡呢?(因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人教版(推荐20篇)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人教版(推荐20篇)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人教版〔推荐20篇〕篇1:《认识方程》教学设计思路在学生交流了两种分类方法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所分类的式子卡片考虑: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展分类吗?学生对黑板上的式子进展调整。

老师在学生分类的根底上,标注类别序号。

谈话:同学们通过考虑、交流,把这些式子分成了四类。

请观察这几类式子,说一说每组式子有什么特征?学生描绘后,老师指出:正如你们所描绘的,像第③类式子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6. 完成“练一练”第1题。

依次出示前三道式子:6 + x = 16;36 - 7 = 29;60 + 23 > 70,学生逐一做出是否是方程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在学生对“60 + 23 > 70”做出判断后,老师将这道式子板书在算式卡片的第②类中)出示第1题的其他式子,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

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等式。

结合学生的判断,老师指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既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反思:根据刚刚的练习,你发现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根底上,用课件结合“练一练”第1题进展动态演示:先是将所有的等式画上集合圈,再闪烁显示其中的方程式,将方程式画上集合圈,集合圈中的等式渐渐淡化直至消失,出现文字“等式”与“方程”,如右图:老师引导学生再结合黑板上对式子进展的分类,理解: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等式中,一部分是方程。

7.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写一些方程,再在小组里交流。

三、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思想1.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图略)。

学生先用语言表述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

2.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用语言描绘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四、课堂总结(略)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1~3题。

说明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强调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开展方程的教学。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认识方程》教学反思(共含18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认识方程》教学反思《认识方程》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方程与学生的生活又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课前谈话开始,我利用两三分钟与班上学生聊上几句,轻松导入课题,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心情。

在探究方程概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以天平图,月饼图、水壶图整节课的主线,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去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

让学生亲身体验方程产生的需求,方程在运用中的优越性并成功建立数学模型,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

得出概念后,进入练一练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判断是不是方程的练习,通过学生自己合理判断认识到方程的两个特征缺一不可,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方程外部特征的印象,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二是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借助媒体呈现一些线段图,组织学生根据这些图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这些题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里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查一查的练习是是从人类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入手,把课本后的练习题套上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最后拓展题,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问题,列出方程,在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算术方法解决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方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思想的魅力。

经历方程建模的全过程,真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体验方程思想,引领学生走进方程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精选两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页例1、例2、“练一练”以及练习一的1、2题。

教材简析: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现象,教材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

例1让学生用等式表达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的含义。

例2继续教学等式,先让学生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

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教材在揭示方程的概念之后接着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体会式子、等式和方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第2题要求学生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也可以表示未知数,并不只是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只是我们习惯于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练习一第1题是根据线段图列方程,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理解方程的含义。

第2题用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程的实际价值。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根据简单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2.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认识方程》学习材料教学过程:一、当堂预习教师导学师:听说我们五()的孩子见多识广,我来考考大家,(出示天平图),这是什么?(天平)干什么用的?(天平是用来称物品质量的),天平的左右各有一个托盘,中间有指针。

指针指着中间说明天平是平衡的。

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木块,猜猜天平会怎样?(向左边倾斜),再在右边放一个同样质量的砝码,天平又会怎样?为什么又会平衡呢?(因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

)知道这些,下面的学习就容易多了。

【设计意图:学习材料中的1、2两题也就是课本的例1、例2,都是根据天平所呈现的直观情境来列出等式或不等式,然后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学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因此学生必须先要简单地认识天平,并学会看懂天平。

】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完成第一大项“回顾预习”的1、2两题。

1.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想一想,什么样的式子叫作等式?(例1图)2.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大小关系。

(例2图)【设计意图:根据前面课件演示和师生谈话,学生已经能够看懂天平,这里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主完成例1、例2的填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学生展示教师激励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1、师:谁来说说你写的等式。

天平平衡了,说明左右两边相等,我们就可以写出这样一个等式。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很多等式,你能自己再说一个等式吗?想一想什么样的式子是等式?交流后出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作等式。

【设计意图:根据天平平衡,学生很容易写出50+50=100这个等式,再让学生自己举一举等式的例子,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等式的意义的理解。

】2、师:看图,天平的左边放了一个木块和一个砝码,砝码的质量是多少?(50克),这是我们已经知道的,是一个已知数。

木块的质量知道吗?不知道,是未知的,我们把不知道的数叫作未知数(板书:未知数)。

这里是用什么字母来表示未知数的?可以用其他英文字母吗?比如(指名说),右边有一个100克的砝码,现在天平平衡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最后一题也可以说成(2x=200),这样更简洁一些。

(设计意图:在例2的展示过程中,引入“未知数”的概念,为后面揭示方程的意义做好铺垫。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写出了四个式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贴一个,学生读一个)写得不对的同学可以在作业纸上调整一下。

三、合作探究教师引领1、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⑴讨论分类依据把这四个式子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在作业纸上把你分类的结果写出来。

再小组交流,说说自己这样分的理由。

(2)交流反馈展示学生的分类情况。

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分一分。

(指名到黑板上分一分,说说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师:这位同学按照是不是等式的标准将这四个式子分成了两类,你们也一样吗?我们重点来看等式这一类,先一起读一读。

和我们前面写的等式50+50=100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这两个等式有未知数,前面那个等式没有未知数。

)(3)揭示概念好眼力!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方程(板书:方程),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方程?指名回答后教师提问:为什么x+50>100、x+50<200不是方程呢?(生:因为它们不是等式)师:对了,方程首先必须是等式(板书等式)。

50+50=100为什么也不是方程呢?(生:因为它没有未知数)师:对!其次方程还必须含有(未知数)。

两者缺一不可。

现在你们能自己说一说什么是方程吗?(教师写完整板书)课件出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例2的四幅天平图是否平衡又列出了四个式子,这时直接提出要求让学生将这四个式子分成两类,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分类的依据,形成根据是不是等式将式子分成两类的共识。

再让学生将等式这一类和例1中列出的50+50=100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意义。

反例分析,通过对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及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不能称为方程做出合理的解释,加深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2、判断深化理解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6+x =14 36-7=29 60+23>70 8+x50÷2=25 x+4<14 y-28=35 5y=40哪些是等式?请你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一排一排的找一找。

学生说完等式后,师:等式都有什么号?(等号)所以找到等号就找到等式了。

谁来说说哪些是方程?学生说完方程后,师:你是怎么找方程的?(我先看是不是等式,再看里面有没有未知数。

)那你们觉得是从原来的题目中找方程方便呢?还是从我们已经找到的等式里找比较方便?为什么?(因为方程都是等式)。

你真厉害!一语中的。

3、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现在你知道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吗?小组讨论后多指名说一说。

师: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可以用这幅图来表示,你能用“方程”和“等式”完成下面的填空吗?指名回答后齐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分别找出等式和方程后,让学生回答是从原题中找方程方便,还是从已经找到的等式中找方程方便,让学生初步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降低了后面讨论得出等式与方程关系的难度。

】四、巩固达标教师测评等式和方程都清楚了吗?好的,来看看同学们的表现:1、判断(1)4.7x不是方程()(2)0.5x=4是方程,不是等式()(3)是方程的式子一定是等式()(4)是等式的式子一定是方程()(5)3+▲=10 ■×6=48 240÷●=8都是方程。

()为什么你认为它们不是方程?难道这些图形表示的不是未知数吗?从方程的定义来判断,它们确实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都是方程。

只不过用图形表示未知数我们有点不习惯,是吧?你能把这些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都改写成字母吗?太简单了,第一个,谁来说?这样我们感觉特亲切,是吧?2、老师这有两个式子,不小心被墨水涂掉了,猜一猜,它们原来是方程吗?可以在小组里先讨论讨论。

第一题,你是怎么想的?它已经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了,所以涂掉的部分不管是不是未知数,它都一定是方程。

第二题呢?如果涂掉的部分是未知数,它就是方程,如果涂掉的部分是已知数,它就不是方程,所以说它不一定是方程。

说得真好!我们已经接触了这么多的方程,同学们想再试试自己列方程吗?请看下一题。

完成在作业纸上。

3、根据线段图列方程(图略)指名说一说是怎么列的。

根据线段图列方程对你们来说并不难,那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你行吗?4、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题略)先来看第一小题,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优惠是什么意思?(也就是降低112元),你能用方程表示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吗?试一试。

(1)x-112=988(2)3x=480(3)x+6.4=7.3说说你列的方程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如果学生列出x=112+988这样的方程要说明,列方程时我们一般不把未知数单独放在等号的一边。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类型的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方程的思想,加深对方程的理解,内化方程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五、师生质疑再生目标出示图:天平的左边有两个梨,右边有一个梨和三个桃,天平平衡。

师:你看到了什么?(天平的左边有两个梨,右边有一个梨和三个桃),天平平衡了吗?每个梨的质量是x克,每个桃的质量是100克,你能列方程表示图中的相等关系吗?这里的x等于多少呢?你有办法求出来吗?怎么求?这将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课堂上有学生能说出答案,可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同时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最后1题让学生根据天平图列出方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更方便。

同时提出这里的x 是多少?引起学生思考怎样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为后面学习等式的性质,以及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埋下了伏笔。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精选两篇(二)【教材简解】此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即将学习“解方程”的基础。

教材选择了天平这个直观教具,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大小关系”的要求。

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写出的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方程。

教学方程的意义,并非让学生简单地认识方程的外在特征,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是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即揭示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

必须引导学生借助日常生活经验,利用具体的问题情境去探寻相应的等量关系,从而构建“方程”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

【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已经获得了有关天平“轻重”直观、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前面“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中,学生又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代数式的基础。

《认识方程》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是一节小学阶段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课。

但长期以来学生习惯用算术思维考虑问题,算术思维是逆向思维;而根据情境写出方程则是顺向思维,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将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目标预设】1.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经验,初步感受方程的建模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