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小石城山记文言文

小石城山记文言文

小石城山记文言文【题解】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其上为睥睨梁刂形[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2008-09-25 19:56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①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题记:“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和译文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和译文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和译文《小石城山记》【作者】柳宗元【朝代】唐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也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选修2唐宋散文选断句翻译专题练习答案1

选修2唐宋散文选断句翻译专题练习答案1

唐宋散文选断句翻译专题练习答案一、小石城山记练习1、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①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②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①译文:往里看去一片浓黑,把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

②译文: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2、①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②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①译文:神灵或者不应该这样做的,那么神灵果真是没有的吧?②译文:有人说:“(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有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二、黃州快哉亭记3、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长江水流奔腾浩荡,在南边与沅水、湘水汇合,,向北与汉水汇聚,在北边与汉水、沔水汇聚,长江水势显得更加浩大壮阔了。

流到赤壁的下面,更是波浪滚滚,跟大海差不多。

4、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长江)波涛汹涌,风云时开时合。

白天能看见船只在亭前出没;夜间,能听见鱼龙在亭下悲鸣。

景象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

5、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峦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每当)烟雾消尽,阳光普照,渔夫樵父的房舍都可以清楚地指点出来。

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了6、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士人在世上生活,假使他的心中不舒畅,那么,去到哪里会没有忧愁呢?假使他的心中舒坦,不因为外界的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到什么地方会不感到痛快呢?7、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山峦,深险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古老的树木,受清风的吹拂,明月的高照,这些都是文人游子之所以引起悲哀苦痛而不堪忍受的景象,哪能看到这些景象(因此)而感到快乐呢?三、《张中丞传》后叙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9(1)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小人喜欢发表议论,不以成全别人的美名为快乐,就像这样啊!(2)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作者:[唐]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nì避逆):(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1小石城山记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1小石城山记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1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诗歌赏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译文:海边的尖尖的山峰如同剑锋,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

倘若能够把自己身子割成千亿份,撒落在峰头上眺望故乡。

赏析:此诗作于贬谪永州期间。

题作“看山”,心实无意欣赏山景,由看山引发的是无比的内心苦痛与强烈的思乡情怀,以“剑铓”描状山峰,已觉构思奇特,而以山峰“割愁肠”形容看山之感受,尤可见刻骨之痛。

后二句更是幻出奇想,欲化身千亿散上峰头,使本已强烈的思乡之情倍增千亿。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以情感表达的激烈程度成为柳宗元谪居酸楚心态的突出代表,而且以其富含哲理的构思方式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苏轼“割愁还有剑铓山”(《东坡题跋》)本此前二句,陆游“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则本此后二句。

文言积累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译文:匡衡好学但家贫无烛,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穿不过墙来。

匡衡于是就在墙壁上凿穿了一个洞来引邻居家的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书,于是,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

主人感到奇怪,问他为何不求报酬,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大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苦学多年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逾.越(yú)睥.睨(bì)窥.视(kuī) 偃.仰(yǎn)B. 伎.俩(jì) 夷狄.(dí)嘉.树(jiā) 无垠.(yín)C. 径.直(jìnɡ) 堡坞.(wù)贬谪.(dí) 傥.荡(tǎnɡ)D. 安慰.(wèi) 疏数.(shǔ)施.设(shī) 更.换(ɡēnɡ)解析:A项“睥”读pì,C项“谪”读zhé,D项“数”读cù。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古文观止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古文观止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作品介绍】《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nì避逆):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小石城山记》古文赏析

《小石城山记》古文赏析

《小石城山记》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作者:[唐]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 nì避逆)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古诗自西山道口径北翻译赏析

古诗自西山道口径北翻译赏析

古诗自西山道口径北翻译赏析“自西山道口径北”出自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石城山记注释】径北:一直往北。

逾:越过。

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西出:路向西伸去。

少(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梁欐(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堡坞(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窥:注意,留心。

洞然:深深的样子。

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已:停止。

环:绕道而行。

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箭:指竹子。

益:特别。

“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

数(cù),密。

堰(yàn),倒伏。

类:好像。

造物者:指创世上帝。

愈:更是。

诚:确实是,的确是。

【小石城山记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作品介绍】《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 nì避逆):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小石城山记翻译【唐】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翻译【唐】柳宗元

2.文章特色 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⑶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 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 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 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 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 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 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 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 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 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 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 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 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
1.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
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 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 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 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 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 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 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 的强烈讥刺。
记》、《石渠记》、《石涧记》、 《小石
城山记》。这一组游记所写的山水之美, 几乎都是作者亲身观察、体验后发现 的,所以这些游记不但描写了山形水 态,而且记叙了作者探寻发现美的过 程.这些奇异美丽的山水景物为世
所弃、为人冷落,不免使作者联想到自己 怀抱利器而被弃绝在异域遐荒的命运,所 以他对山水花鸟虫鱼绘形绘色的同时,也 溶入了深深的感叹,人情物态契合无间。
第一段写景。分两层来写。先是指明 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有积 石横当其垠”。然后描写小石城山的奇貌。
第二段议论。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 的联想和思索。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一句,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径北:一直往北。

逾:越过。

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西出:路向西伸去。

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横当其垠(y 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睥睨(p n ):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梁欐(l ):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堡坞(w ):小城堡,此处是指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窥:注意,留心。

洞然:深深的样子。

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已:停止。

环:绕道而行。

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箭:指竹子。

益:特别。

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

数(c ),密。

堰(y n),倒伏。

类:好像。

造物者:指创世上帝。

愈:更是。

诚:确实是,的确是。

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说,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历千百年也不能够一展,它的采,这当然是徒劳而无功用的。

中州,中原地区。

更,gēng音。

售其伎,贡献其技艺,其技艺得到赏识。

伎,通技。

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该这样,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神者,指神奇性,《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傥(t ǎng),通倘。

倘若,或者。

不宜,不合适。

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

果,真的。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来慰藉那些贤明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们的。

此句是指有人辩无用为有用的说法。

其气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间的灵气,在这一带,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仅仅造就小石城山这样的物,所以楚之南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岩。

此句是指有人辩徒劳为功劳的说法。

其气之灵,这里指天地的灵气。

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贤人而多出奇石。

白话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_试题答案及翻译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_试题答案及翻译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_试题答案及翻译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少北而东少:稍B.有积石横当其垠垠:边,界C.环之可上环:盘旋攀登D.其疏数偃仰数:数字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类智者所施设也B.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古之学者必有师又怪其不为之中州C.环之可上D.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益奇而坚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B.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C.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D.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抒发了对永州山水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作者对皇帝的反叛之心,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B.“永州八记”生动表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C.文章第二段以议论为主,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讽。

小石城山记赏析

小石城山记赏析

创作背景: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7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

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此文是其中的最后一篇,作于元和七年(812年)。

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小石城山记注释:自西山道口径北,逾(yú)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shāo)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

其上为睥(pì)睨(nì)、梁欐(lì)之形,其旁出堡坞(wù),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偃(yà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径北:一直往北。

逾:越过。

古诗小石城山记翻译赏析

古诗小石城山记翻译赏析

古诗小石城山记翻译赏析【小石城山记前言】《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

【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石城山记注释】径北:一直往北。

逾:越过。

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西出:路向西伸去。

少(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梁欐(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堡坞(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窥:注意,留心。

洞然:深深的样子。

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已:停止。

环:绕道而行。

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箭:指竹子。

益:特别。

“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

数(cù),密。

堰(yàn),倒伏。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小石城山记》唐代: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扩展阅读:柳宗元哲学思想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

学习资料《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注:①题目没设答案,可从译文中找出。

②近几年各省自主命题,有些省份开始从《古文观止》中找材料来命制试题,要特别注意。

(一)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①之形其旁出堡坞②,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③,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①睥睨(bìnì):城上的矮墙。

梁(lì):屋梁。

②堡坞:堡垒。

③中州:中原。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有积石横当.其垠(2)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3)而列是.夷狄(4)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投以.小石(2)益奇而.坚(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爬过黄茅岭而下。

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延伸出去,沿路寻找,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另一条稍偏北又转向东,朝前行走不超过四十丈,山路中断,被河流分开,有一座石山横亘在路边。

小山上面,有些石头像城墙上的矮墙形状,有的石头像屋梁;小山的侧面突出的一座堡垒,好像有门。

朝里看很黑,投进一颗小石子,洞中好像有水声。

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很久才停止。

绕着它,可以走上去,可以望得很远,山上没有土,在石缝中长着嘉树美竹,看上去格外奇特且结实。

它们长得疏密相间,高低相衬,好像是能工巧匠设置的一样。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作品介绍】《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作者:[唐]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nì避逆):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小石城山记》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二、《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
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三、《小石城山记》作者介绍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