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基础》课程标准2019年2月18日
课程代码:课时数:学分: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一、前言
1.课程的性质
《设计基础》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性质属于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一门理论与实践课程,涉及物理、化学、生理学、美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设计基础课程,它通常分为造型设计基础、色彩构成设计、立体构成设计三个方面。造型设计基础是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宗旨,学习结构形态造型设计、明暗形态造型设计、精细特写造型设计、创意形态造型和快速表现(速写)技能训练,为专业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造型基础;色彩构成是对色彩进行深入地研究,研究色彩的科学原理、各种色彩组合搭配的规律和原则;立体构成学习的是三维空间内各种形态元素的分解和组合的规律和方法。
该课程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课程。
其任务是:任何一种艺术设计种类,其实都是一种建立在平面、立体、色彩设计基础上的综合设计。设计基础课程通过对形态、色彩、肌理、空间等方面的创造而进行的一种偏重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训练,以及大量的实践操作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从而获得丰富的、适应于现代装潢艺术设计的造型艺术知识,为以后专业设计领域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以适应艺术设计行业的人才岗位需求。
2.设计思路
设计基础课程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探索新的视觉语言,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它学习和研究的基本内容是造型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的科学,它能够把对平面和立体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以独立的而又相互作用的形式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它的基础设计理念对世界各国的
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当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为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新理念,实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建设,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设计。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行业调查,对艺术设计专业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设计与制造的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设计综合实践表达能力为主线,以艺术设计专门化方向应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选择与该专业专门化方向工作任务相关的、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学生比较感兴趣、与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项目相衔接的操作内容,按照能力掌握的难易程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组合,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培养学生掌握造型设计基础、色彩构成设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课程目标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分析方法,概括出本课程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造型设计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结构素描的技巧方法与练习。
(3)能够熟练对物体从常规视角到特殊视角进行转换分析。
(4)熟练掌握物体的质感分析及触感体验表现技巧。
(5)能够熟练从写实图形转换到抽象构成。
(6)熟练掌握点、线、面等形态要素和形式美法则。
(7)能够熟练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形式。
(8)熟练掌握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等属性。
(9)能够熟练掌握色彩的对比调和的方法。
(10) 熟练掌握立体构成形态的基本要素。
(11) 能够熟练掌握立体构成中的形式要素。
2.能力目标:
(1)加强学生的造型技能和提高艺术素养。
(2)掌握造型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3)能够对点、线、面等形态要素进行灵活运用。
(4)能够熟练应用重复、近似、渐变、特异、空间、解构与重构等构成形式。
(5)能够对色相、明度、纯度等属性进行灵活运用。
(6)能够熟练应用色彩的对比调和的方法。
(7)能够对点、线、面、体、空间等基本要素进行灵活运用。
(8)能够熟练应用简练、平衡、比例、对比、主次、节奏、韵律意境等形式要素。
3.素质目标:
(1)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2)具有进行排版、色彩搭配时的逻辑思维能力;
(3)形成对设计作品检查评价、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
(4)具有完成大型设计项目时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素质、知识与能力。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为连贯性教学模式(连续三个学期),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实践课程,重点以训练学生实践技能为主,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方式上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采取“小班教学、个别辅导”的方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统一按照“理实一体化”进行。要求学生与教师同步进行绘画表现技巧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分析知识点、观察方法、特征归纳、技巧与难点。待教师示范完成以后,让学生单独进行分析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随时帮助学生纠正和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灵活的掌握知识点,提高专业基本素质。
(二)教学评价
对学生学业评价提出建议,体现评价的发展功能。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技能性较强的课程,考核分为三个环节部分。
平时成绩考评:通过课堂学生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确定(占40%)
单元测验考评:每个月(阶段)进行单元考评测验(占30%)。
期末成绩考评:采用绘画实践考核形式进行,本课程的理论基础融汇于实践过程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观察方法与表现技巧,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对相应问题的理解与解决的能力(占30%)。
(三)教学基本条件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已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及相应的绘画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具备一定的实际绘画能力。
(四)教材选用与编写
教科书选用原则:可选择多本不同类别的分科篇章教材及范例图本。
教学内容安排:可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进程。
实践操作:在学生普遍接受、消化知识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实践进程。
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教学过程中可选用多种教学媒体及手段、方法(图例解析、示范、临摹、写生、欣赏等)。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应尽可能采办、提供相关教辅材料、图书画册、示范观摩、实训指导、理实结合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包括提供教师、学生写生的必备基础设施与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