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甘草汤临床应用探讨
大黄甘草汤的研究及应用探讨
l i c o r i c e s o u p h a v e s o me e f f e c t o n i mp r o v i n g s e v e r e a c u t e p a n c r e a t i t i s( S A P ) c o mp l i c a t e d b y l i v e r p a n c r e a s a n d l i v e r
大肠 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 的思路和方法 。 f 关键 词 】 大黄甘 草汤 ; 研 究应 用 ; 大肠癌 ; 纳米 乳
【 中图分 类号 】 R 2 8 9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6 1 6( 2 0 1 3) 1 2 — 2 9 一 O 3
时间对其含量 的影响 。大黄甘 草汤对改善重症 急性胰腺炎 ( S A P) 并发肝 损伤大 鼠的胰 腺及肝脏组织 损伤 、 抑 制平
滑 肌和解痉 等均有一 定作用 。大 黄甘草 汤临床 可以治疗呕 吐、 便秘、 胰腺炎 、 胆石症 等 。 结论 大黄甘 草汤在 胃肠
功 能紊乱方 面有 着广泛应用 。纳米乳是应用前 景广 阔的纳米药物 载体 之一 , 大黄甘草 汤及活性成分 纳米乳有望 对
St ud y a nd a p pl i c a t i o ns o f r h ub a r b l i c o r i c e r oo t d e c o c t i o ns
C AO Q i n W ANG X i a n l i n g
He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0 8 , C h i n a
大黄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大黄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大黄甘草汤【组成】大黄四两甘草一两【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作用功效】通腑泻热,降逆止呕。
【主治】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外台》方又治吐水。
(第十七17)。
【方解】本方主治为胃肠实热呕吐,方中大黄“性沉而不浮”(《本草备要》),功能清腑泄热,使浊气下行而止呕逆。
甘草和胃气,使攻下而不伤正,并减缓大黄峻烈之性。
本条所论“食已即吐”是腑气不通,积热上冲于胃,或者胃中本有实热,并不是胃中有实邪积滞。
本证当还有口苦、舌红苔黄腻、大便秘结等阳明实热的表现。
【方论】仲景云: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
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愦乱而益甚,故禁之。
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无速于大黄者也,故不禁也。
兵法云:避其锐,击其惰,此之谓也。
(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呕吐》)。
【临床应用与医案】1.呕吐侯氏报道以本方加减治疗呕吐86例,包括外感、饮食不节、情志不节或脾胃虚弱所致者,不包括外科疾患及妊娠呕吐。
基本方:大黄5g,生甘草3g,竹茹、荷梗各6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或频服。
加减:气滞肝郁明显者加柴胡、黄芩、苏梗等;胁痛者加郁金、木香;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者加牵牛子、槟榔片;干呕频频,心烦而热,口干,舌苔花剥加石斛、玉竹、沙参等;暑湿为患加银花、藿香等。
治疗结果:痊愈57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5%。
典型病例:马某,女,60岁,2000年11月24日初诊。
患者食入即吐3个月。
遇风冷加重,腹胀痛,口干欲饮,失眠,大便干4日1行,小便量少,舌淡红苔白燥有裂纹,脉细弦。
处方:生大黄5g,生甘草3g,竹茹6g,荷梗10g,苏梗、橘叶各6g,炒谷麦芽各30g。
3剂。
二诊,诉服前方后腹泻7次,泻下泡沫样物质,继用方药腹泻轻,现无呕吐,口苦、口干消失,脘腹微痛,腹胀轻,小便量少,纳少,舌淡红中部有裂纹、苔白而燥,脉沉。
大黄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泻火:大黄甘草汤主要是通过大黄中的大黄素和甘草中的甘草黄酮等活性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火热症状。
2.缓解便秘:大黄甘草汤中的大黄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蠕动能力的功能,可以改善便秘症状,促进排便,缓解肠胃不适。
3.调整肠道功能:大黄甘草汤中的甘草含有丰富的甘草酸和甘草素等成分,可以调节肠道蠕动、增加胆汁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改善肠胃功能。
4.清洁肠道:大黄甘草汤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减少毒素在肠道中的滞留,保持肠道的清洁和健康。
5.促进排毒:大黄甘草汤可以增加胃肠道的蠕动、增强排便功能,有助于清除体内废物和毒素,促进体内的代谢排泄。
6.改善湿热症状:大黄甘草汤具有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湿热症状,如口干、苔黄、尿黄等。
7.缓解消化不良:大黄甘草汤中的生姜具有温中暖胃、行气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胃寒、消化不良等症状,改善食欲和胃肠功能。
8.预防肠道疾病:大黄甘草汤具有清洁肠道、调整肠道功能、促进排毒的作用,对预防肠道疾病如结肠炎、肠胃炎等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虽然大黄甘草汤有一系列的功效和作用,但是使用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用量:大黄甘草汤属于泻热类的方剂,使用过量容易引起腹泻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不可盲目增加剂量。
2.使用时间:大黄甘草汤主要是用于急性的火热症状,如高热、便秘、口渴等,用药时间一般不宜超过7天,长期使用有可能造成肠道的依赖性,对肠道功能产生损害。
3.配伍禁忌:大黄甘草汤中的药物成分与其他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干扰。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综上所述,大黄甘草汤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主要通过清热泻火、缓解便秘、调整肠道功能、清洁肠道、促进排毒等作用来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然而,使用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和禁忌症状。
大黄甘草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大黄甘草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作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大黄甘草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抽取62例,随机分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大黄甘草汤治疗,对两组临床指标、TNF-α、IL-10水平及并发症等数据对比。
结果:观察组临床相关指标(腹痛缓解时间、胰腺水肿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不同时间比较,观察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大黄甘草汤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大黄甘草汤;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作用;重症急性胰腺炎会导致胰腺组织发生水肿、出血、坏死等严重症状,病情凶险、并发症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对患者生命安全也造成严重的威胁[1]。
研究发现[2],临床常规治疗方案用于急性胰腺炎,效果并不理想,在此治疗方案基础上加大黄甘草汤辅助,可以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鉴于此,为探讨大黄甘草汤的辅助效果,与常规治疗的疗效,通过各项方面数据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抽取62例,双盲法均分成2组,每组31例。
对照组:男女比16:15;年龄19-76岁,均值(49.87±9.24);观察组:男女比17:14;年龄21-75岁,均值(50.33±9.39);两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经彩超、实验室检查结果,纳入病患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并同意研究,排除研究使用药物有禁忌症的患者。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抗休克、营养支持、消炎和胃肠减压等治疗措施。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大黄甘草汤治疗,组方包括大黄12g、甘草3g,以清水煎煮药物,将药物去渣后,每次口服100ml药汁,灌胃治疗,每日2次,连续给药1周治疗。
大黄甘草汤
大黄甘草汤展开全文武贞QQ:2172957753【原文】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十七)【方药】大黄四两甘草一两【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运用】一、呕吐肖琢如医案:洋货店曾某,患伤寒,1个月未愈,后变呕吐,食入顷刻吐无余,诸医技穷而却走。
延诊时,见其满面红光,舌色红而有刺,脉洪数,大便硬,与大黄甘草汤而瘥。
(《逐园医案》)二、顽固性呕吐(贲门痉挛)房景芬医案:白某某,c女,65岁,1979年6月2日诊。
一月前,因家庭纠纷,大怒而病,出现呕吐,食入即吐,有时汤水难下,经X线食管钡餐检查报告:钡剂在贲门部通过困难,食管下端有约2厘米长的、对称的、粘模纹正常的漏斗形狭窄。
印象:贲门痉挛。
经口服西药对症治疗无效,且越发越严重,直至卧床不起,靠输液维持,曾服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等,罔效,甚至有时药入即吐。
刻诊: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食入即吐,腹软,口中乏味,苔厚略腻,脉缓。
此乃胃失和降,气逆作呕,前医投大方而未能及,故拟仲景大黄甘草汤治之。
处方:大黄12克,甘草6克,水煎分两次服。
药进1剂,食入而不吐,继进2剂而告痊愈。
(河南中医1989;(5>:14)三、妊娠恶阻吴汉民医案:束某某,女,26岁。
1983年5月26日初诊。
停经52天,查为有孕,头痛恶,L4~_K,食入即吐,尚伴尿痛,以住有热淋病史,先予泄肝和胃,清热利湿之剂,尿痛、尿频好转,但呕吐不已,渐至米难进,察苔薄黄而偏干,脉弦滑。
仲师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陈林曰:“食已即吐,是胃热上逆而不能容食,与反胃寒呕水饮不同。
此案系胎气夹热上循,但恐药过病所,有伤胎元,故取其味而变其制。
处方:生军2克,生甘草5克,分两次泡茶频饮。
6月1 Et复诊,自述当天下午用保温杯将药泡后,约半小时喝一大口,三、四次后,口干明显缓解。
晚上进少量稀饭未见呕吐。
次晨又泡服上药,中午吐止,已能正常进食。
吴光烈应用大黄甘草汤的经验
大 荧 通 而 百 关 皆通 ” 的要 药 用于 体 虚 邪 骼 者 ,
具 体 应 用 中 , 师 加 味慎 重 。 紫癜 诊 治 中 吴 如 的 加 生 地 2 g以 滋 阴 凉 血 ; 0 白茅 根 6 g以 清 热 O 凉 血 。抗 衰 老 应 用 中 , 阳虚 为 主 加 肉 桂 末 1 5 .g
从 本 组患 者 的临 床症 候来 看 , 3 1 2倒 中有 1 1倒均 2
有 心 情 不悦 或 烦 怒 、 虑 、 累 后乳 房 胀 痛 加 剧 等 症 忧 劳
状 , 机 多为 七情 内伤 , 病 肝郁 睥虚 所致 本 组 中除 l 0倒 加服其 它 中药 外 , 1 3倒 便 服用 成药 迫 遥 丸 , 有效 余 1 总 率 为 9 . 77
加王 不 留行 1 ~ 1g 璃血 ) 1 ~ 1 g 香 附 l g 瓜 萎 2 5, 攀 0 2, o, 1 ~ 1g, 2 5 赤芍 1 g 为 溺剂 . 经前 1周 始 每 日 1 } 5, 于 剂 对
经 后 胀痛 仍 明 显 者 加 夏 枯 草 1 g 天 门 冬 1 g 橘 棱 5, 5.
冲服 ; 阴虚为主 , 加玉竹 2g协 滋阴降火 。总体 0 要求 为宁少 勿 多 , 宁专勿 杂 . 防喧宾夺 主 . 谨 这 是我 们临床的体会 。
逍 遥丸 为 主治疗 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增 生症 1 2例 3
邹 丽 洁 ’ 王 淑 英
我院 妇 女保 健 门诊从 1 8 9 8年 l 2月 ~ 1 9 9 1年 7月
陈 出新 ” 的功 能 , 正 起 到 “ 窍 通 而 百 窍 皆通 , 真 一
三 升 , 取一 升 , 煮 分温 再服 ” 。吴 师在具 体运 用 中 , 调 邪 实病 证 . 通 腑 泻 下 . 强 需 清热 逐 瘀 时 , 大 黄宜 后下 , 以防泻 下成 分蒽醌类物 质破坏 , 从而
大黄甘草汤的研究及应用探讨
大黄甘草汤的研究及应用探讨目的探讨近年来大黄甘草汤的研究及应用概况,为扩大其使用和临床治疗范围提供一定参考。
方法从大黄甘草汤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和应用展望4个方面展开,系统阐述其研究及应用概况。
结果现有研究主要考察大黄甘草汤中蒽醌类化合物和甘草酸类成分在单煎液、合煎液中的含量差异以及不同煎煮方法、煎煮时间对其含量的影响。
大黄甘草汤对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肝损伤大鼠的胰腺及肝脏组织损伤、抑制平滑肌和解痉等均有一定作用。
大黄甘草汤临床可以治疗呕吐、便秘、胰腺炎、胆石症等。
结论大黄甘草汤在胃肠功能紊乱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纳米乳是应用前景广阔的纳米药物载体之一,大黄甘草汤及活性成分纳米乳有望对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标签:大黄甘草汤;研究应用;大肠癌;纳米乳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方中大黄与甘草比例为4︰1,是张仲景创立的治疗胃肠实热致呕吐经方,应用历史十分悠久。
大黄味苦性寒,是消化系统最常用的中药之一,且疗效十分显著。
大黄及其活性蒽醌类成分体内外还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大黄蒽醌类成分包括结合蒽醌和游离蒽醌类化合物如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甘草三萜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作用,是一味理想的抗肿瘤中药。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
1 大黄甘草汤的化学成分研究大黄含游离蒽醌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甘草中含有三萜类活性成分甘草酸、甘草次酸等。
王彬等[1]用RP-HPLC法测定了大黄、甘草单煎与合煎(大黄与甘草的比例分别为4︰1、4︰2、4︰3、4︰6)蒽醌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蒽醌类化合物在单煎液与合煎液中无明显差别。
韩刚等[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甘草酸对大黄甘草汤中游离蒽醌化合物及结合蒽醌类提取率的影响。
大黄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黄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大黄甘草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已经被许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服用大黄甘草汤就成为了一门学问,今天就来教大家如何食用
大黄甘草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已经被许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服用大黄甘草汤就成为了一门学问,今天就来教大家如何食用大黄甘草汤。
【处方】大黄12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通便止呕。
主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或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大黄(锉,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分为2服。
【功能主治】水黄。
面目俱青,狂言妄语,语声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处方】大黄1倍,甘草(生)减半。
【功能主治】痘为痰闷,不得发出。
【用法用量】水煎频服。
不应,更服。
【各家论述】《金匮》本方用大黄四倍于甘草,治食已即吐,专取大黄之沉降,以泄逆满之滞,此用大黄再倍于甘草,治痰闷痘闭,反借甘草之上溢,以涌固结之积。
一方小变,而功用不同若此。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五
【处方】甘草黑豆汤加大黄。
生活常识分享。
大黄甘草汤--荡热和胃通利大便
大黄甘草汤--荡热和胃·通利大便大黄甘草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12g 甘草3g上2味,以水300ml,煮取lOOml,分2次温服。
(功效)荡热和胃,通利大便。
(主治)主证:胃热呕吐,食人即吐,口渴,胃脘热痛或热胀,舌质红,苔黄津不足,脉滑数。
副证:喜冷饮,或口中臭。
(临证加减)1.大黄甘草汤治疗急重呕吐:药用大黄6~10g,甘草5—20g,佩兰6—15g.腑实明显加芒硝;邪犯胃脘酌选藿香、紫苏、半夏、陈皮;食浊中阻佐陈皮、山楂、神曲;夹痰饮加茯苓、白术、陈皮;肝胃不和加柴胡、生麦芽、黄芩;脾虚选加党参、白术、山药;阴津亏损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痞满甚酌用黄连、厚朴;腹痛加木香、杭芍。
用冷水泡前3味药10~20分钟,煮汤5一10分钟,滤汁备用。
如泡饮,则注入500ral 开水,加盖保温10~20分钟,并搅拌大黄成糜,取汁备用.若加芒硝、木香、黄连亦可用此法,加用其他药物则采用煎法。
少量多次温服,无法口服者用鼻饲,上消化道出血者宜微温服。
3剂无效停用本方。
2.大黄甘草汤对新生儿疾病的运用:认为用大黄甘草汤(大黄5g,甘草3g)加味,治疗不乳,便秘、胎黄、鹅口疮、脐部感染、肺炎等因燥热所致之新生儿疾病,可收捷效。
[浙江中医杂志,1979,(12):446J3。
通便泄浊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呕吐: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三衰研究室,在透析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了中医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呕吐的点滴经验。
对高氮质血症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呕吐常与便秘同时存在,因胃寒湿聚而呕者,予姜汁温中止呕;因胃热而呕者,采用大黄甘草汤加味以缓中泻火,大黄、芒硝剂量一般15~30g,大黄最大剂量为120g。
据观察,在服药的第一天内即可使恶心、呕吐明显缓解或消除。
[中医杂志,1981,t”;36]4。
加味大黄甘草汤治疗高脂血症:药用大黄、红花各log,甘草6g,泽泻30g。
每日l剂,水煎服,4周为工个疗程。
停用其他降脂药。
大黄甘草汤临床用途--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大黄甘草汤临床用途--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金匮大黄甘草汤由大黄为主,配甘草组成。
大黄通滞泻下、清热解毒、化瘀止血,甘草补中益脾、清炎解毒、润燥缓急,二者伍用,能清、能下、能通,解毒而不伤正。
该方原治胃有实热、大便秘结的"食后即吐"。
其实,多种疾病辨证为实热、火盛、毒聚、瘀滞、便结而正气未虚者,都可用之,且多有良效,兹举例如下:急性五官科疾病如急性喉炎、鼻衄、牙龈炎、急性中耳炎等,证免患处红肿、颜面供热、大便秘结,多系胃火上炎,用该方清降胃火,通滞泻下,釜底抽薪,能消除五官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对五宫科急性炎症多有良效。
急性胃溃疡出血,乡系胃有实热,扰动血络,该方用大黄通降胃火、凉血止血,大黄酚有较好的凝血功效,配以甘草补脾益胃,甘润缓急,保护胃医学教育网原创黏膜,二者伍用,对急性胃溃疡出血每有良效。
该方治便秘,既可治一时性热结便秘,又可治习惯性热结便秘。
大黄通便,甘草润燥缓急,助大黄通滞泻下而不伤正。
抗肿瘤。
该方以大黄"安和五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父"荡涤积垢",法瘀毒胶结,大黄中所含大黄素、大黄酸对黑色素瘤、乳腺瘤及文氏癌腹水均有抑制作用;甘草补虚扶正,清热解毒,既助大鱼解癌毒,又使大黄攻逐而不伤正。
肿瘤患者证见邪实而正未大虚,以瘀毒胶结阻滞,大便秘结,腹胀满疼痛而急者,可用该方获效。
大黄甘草汤治顽固性反胃呕吐的病人(十二指肠淤积症,疑难病症)
大黄甘草汤治顽固性反胃呕吐的病人(十二指肠淤积症,疑难病症)作者/熊继柏【诊疗经过】这里讲的是“顽固性翻胃呕吐”,翻胃又叫反胃。
有这么一个病人,这个病人病到什么程度呢?严重的反胃呕吐,不能进食,差不多快绝食了,一吃就呕,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淤积症”,这是一个疑难病症。
一个15岁的女孩,姓秦,长沙人,2007年就诊。
呕吐2个月,每于饮食之后5-10分钟左右就呕吐,倾囊呕出,一点残渣都不留,就这么厉害。
每天还是要吃,不吃又饿,但吃了就呕,呕吐很厉害,都不敢进食了。
西医没办法,完全靠补充能量合剂维持生命。
自觉胃中胀闷,呕后方舒,面黄肌瘦,精神疲乏,口干便秘,舌苔薄黄,脉细滑数。
这个病人得的什么病呢?轻而言之叫呕吐,重而言之叫反胃,又叫翻胃。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反胃”,这是古人讲的。
早上吃的东西晚上吐,晚上吃的东西早上吐,在胃中还能停留几个小时。
可是这个病人呢?吃下去才几分钟,就“哇啦哇啦”吐了,一点都未吸收,所以比古人描述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要严重得多。
《中医内科学》往往把噎膈、反胃连到一起,噎,吞咽困难;膈,阻隔。
所以把噎膈两字加起来,就是吞东西咽不下,阻在胃脘上面,这叫噎膈,往往伴有呕吐和反胃,所以噎膈和反胃是连在一起的,噎膈一严重就变成了反胃。
而这个病人没有吞咽困难,她没有噎,东西吞下去之后阻在胃脘,还是有膈,然后呕吐,不呕就不舒服,这是膈而非常严重程度的反胃。
怎么治疗的呢?用两个方,一个方是启膈散,一个方是大黄甘草汤,这个病人用启膈散和大黄甘草汤,服药1个月,呕吐被彻底治好了。
【简要阐述】(1)噎膈和反胃的症状特点及病机我前面提到过,噎膈是指食难下咽,食难入胃;反胃是吃了以后要呕出来,不接受。
这种病人西医认为一般是幽门梗阻,有的甚至是贲门出了问题。
胃癌病人也必然见到噎膈、反胃。
肺癌病人往往也有,最近见到的两个肺癌病人出现了吞咽困难。
当然,这个病人已经排除了肿瘤,已经下了“十二指肠淤积症”的诊断。
经方医案之大黄甘草汤治神经性呕吐
经方医案之大黄甘草汤治神经性呕吐
刘某某,女,13岁,2021年10月12日初诊。
患食入即吐证,已半年余,经西医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诊为“神经性呕吐”,多方求治无效。
其症状除饮食即吐外,伴有大便干燥,体弱神疲,脉沉弦细,舌苔薄黄。
证属:壅阻胃肠,腑气不通,拟方:大黄甘草汤,三剂。
竟二剂而愈,应了经方一剂知,二剂止,患者父母甚喜。
体会: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
具有通腑泻热,和胃止呕之功效。
主治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大黄气味苦寒,能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故以为君荡其实或泄其热。
臣以甘草缓其中,使清升浊降,胃气顺而不逆,使热者可清,实者可泄,不治吐而吐自止。
经方运用的三境界,其一为“用其形致其神”,就是有一部分医家主张的运用经方原方药味和剂量均不作改动,以免画蛇添足,已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其二为“用其神不离其形”,稍作加减,经方神采均在,效果可能更好;其三为“用其神不用其形”,对经方已神形了然,对中药、中医经典等捻熟于胸,运用经方时脱离其形,只用其神,药简效宏却又全不见经方踪迹,甚至是经方功底稍差的医生看起来已形神具灭。
大黄甘草汤临床应用探讨
大黄甘草汤临床应用探讨【摘要】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文叙证简单,配伍精妙,煎煮方便,疗效确切。
本文探讨了大黄甘草汤的作用机制、临床适应症、及使用技巧,为临床研究和使用大黄甘草汤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学习和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目的:探讨大黄甘草汤的。
【关键词】大黄甘草汤;经方;应用,经验【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370-02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第十七?十七》,原文: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1]。
该方主症只有“食已即吐者”一句,正是由于其叙证简单,使其临床应用广泛,不仅仅运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可用于治疗小儿夜啼、小儿厌食、目赤肿痛、鼻衄、口疮、牙痛、头痛、眩晕等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多种疾病,并收到良好效果。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使用该方治疗临床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深有体会,认为该方用药简单,组方合理,配方精妙,剂量比例恰当,而且二药均为临床常用药物,价格便宜,取药方便,煎煮方法也不复杂,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验案举例:小儿厌食张某,男,3岁,患儿平素不食三餐正食米谷,饥饿时饼干、糖果等零食充饥,近一月来腹胀不适,呕吐酸水,食欲不振,身形渐瘦,时烦躁哭闹,口渴喜凉饮,大便干结,舌苔黄腻,指纹红。
西医予多酶片、益生菌等调理胃肠菌群,促进消化,效果不佳,辩证当证属食积胃肠,腑气不通,治当清热导滞之法,选方大黄甘草汤。
药用:生大黄3g 炙甘草1g 煎茶代饮,加适量蜂蜜调服。
患儿在服药两日后解羊屎状大便后,症状缓解,嘱继予米粥加蜂蜜养胃调理,并逐渐增加饮食,食量和体重均逐渐增加。
按:小儿“正气未充,脾常不足”,某些家长缺乏育儿知识,片面追求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加重脾胃功能负担,导致脾胃功能失常,继而食积胃肠,腑气不通,投予大黄甘草汤以通腑利气,使积滞得以消除。
经方:大黄甘草汤(食入即吐)
经方:大黄甘草汤(食入即吐)大黄甘草汤【原文】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作者】张仲景【出自】《金匮》【经典回顾】1、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组成】甘草大黄【时机】1、胃里坏死的食物。
食已即吐。
【应用集锦】1、食入即吐:(1)吃下去就吐掉:大黄甘草汤,粉剂就可以,大黄2钱,甘草1钱,一次1钱。
(2)胃里感到很饿,但是食物一吃下去就吐出来(心中风),上焦燥热:防己黄芪汤。
2、大黄甘草汤治疗胆囊炎之呕吐有良效,可酌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等利胆之品。
3、吃到不干净的食物,就是大黄甘草汤症。
4、心中风:(1)中风波及到心脏,风主火,心是火脏,风又是阳邪,两阳相争,所以要翕翕发热。
热伤气,所以人不能起。
黄芪、防风以泄风(师用防己黄芪汤)。
(2)心悬,想吃但是一吃就吐,胃状热,状火食气,大黄甘草汤降逆。
(3)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
【比较集锦】1、单味甘草为甘草汤,加干姜为甘草干姜汤,加桔梗为桔梗甘草汤,加附子、白术、桂枝为甘草附子汤,加麻黄为甘草麻黄汤,加大黄为大黄甘草汤,加藜芦为藜芦甘草汤,加桂枝为桂枝甘草汤,加芍药为芍药甘草汤。
2、朝食暮吐:吴茱萸汤为胃虚证的。
吃了不消化,就用吴茱萸汤。
朝食暮吐有实证,胃里有坏死食物东西堵住,舌苔是黄的,用大黄甘草汤,可用粉剂。
3、左寸脉芤是阿胶证,《伤寒杂病论》中含阿胶的处方有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当归建中加地黄阿胶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大黄甘草汤、黄土汤。
其中:(1)脉弦而无力,厥阴病,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2)脉大,含有桂枝证,当归建中加地黄阿胶汤证;(3)脉细,黄连阿胶汤;(4)尺脉长,猪苓汤;(5)脉沉,阳明腑实大黄证,大黄甘草汤;(6)脉微,阳虚出血,黄土汤。
【名家论述】1、大黄甘草汤《金匮笔记》(倪海厦)接下来看这个条辨的时候,你看,刚吃完,马上就吐掉。
这个人生很乏味。
吃的是鲍鱼鱼翅那么好的菜,结果吃下去又吐掉,是不是人生乏味?正常人胃的下方,本来就有宿食。
大黄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大黄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宋传荣【期刊名称】《江苏中医》【年(卷),期】1990(011)008【摘要】大黄甘草汤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原为胃肠实热呕吐而设。
近年来,笔者将此方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每获显效,举验案四则如下。
一、浅表性胃炎李×,男,38岁。
1988年2月14日诊。
1年前酒后呕吐,遂致胃脘部郁郁不舒。
近1月来病情加重,每于食后胃脘胀闷疼痛,常感恶心,时有吐酸,大便不爽,便后有未尽感。
曾服西药及中成药,疗效甚微。
胃镜示:粘膜充血,表面有多量粘液,诊为“浅表性胃炎”。
查:剑下压痛明显。
舌质暗红,脉沉数。
辨证为胃肠郁热,气逆不降。
治拟清热通腑,和胃降逆。
方用大黄甘草汤:大黄12克,甘草6克。
水煎分3次服,日1剂。
上药3剂,大便爽快,余症均减,复查舌脉,热象已去,改方中大黄3克,甘草3克,水煎2次常服。
前后又进20余剂,诸症消失,至今未发。
按:《本经》谓大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
”本证始用,取其清泻胃肠郁热,俟热象已除,改大黄、甘草小量常服。
【总页数】1页(P33)【作者】宋传荣【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相关文献】1.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观察 [J], 傅兰萍2.大黄甘草汤临床应用体会 [J], 邱建烽3.大黄甘草汤单煎液与合煎液中蒽醌类化合物和甘草酸煎出量的变化 [J], 王彬;韩刚;张学俊;翟冠玉;范颖4.大黄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J], 周贵勤5.大黄甘草汤临床应用 [J], 彭元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40: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
伤寒论40: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概要:消化系统实症汇总,大黄甘草汤(胃下部坏死食物,朝食暮吐),调胃承气汤(堵在十二指肠,不吐,下脘建里一带压痛),小承气汤(堵在小指肠,腹满放屁小便黄,羊矢,关元压痛),大承气汤(堵在大肠,天枢压痛,腹满便秘不放屁小便黄),大黄牡丹皮汤(盲肠炎右腹痛,右脚弓,足三里下1寸压痛),当归赤豆散(腹膜炎,盲肠炎胆囊炎破裂动则痛,局部皮肤烫),己椒苈黄丸(堵在大肠与肝血管口,水声便秘痛),大柴胡汤(堵在大肠加恶心),麻子丸(堵在小肠羊矢增润),薏苡附子败酱散(堵在大肠头隐痛)。
”01—条辨二二四: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下。
一定等外证解掉,才可攻里。
太阳证要去掉了(身重,但汗已出,脉缓下来),在恢复中间,此时可以攻里。
汗出,大便硬,热不潮,不可大承气,还有表证。
芒硝: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有芒硝,小承气汤、大黄甘草汤无芒硝。
攻下最强的是大承气汤。
芒硝可攻大便,也可攻肿块、肿瘤、脓疡、积水。
芒硝不久煮,否则成为盐,无效,稍微煮一下或放在烫的药中完全融化即可。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
此三味,以水三生,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1)芒硝生用,力量强。
•(2)大黄4钱(或3钱),用酒炮制(非用酒洗),药性变缓。
炙甘草2钱,芒硝2钱。
•(3)三碗水煮成一碗,去滓,再放芒硝煮沸融化。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此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1)大黄4钱,厚朴2钱,枳实2-3钱(同芒硝剂量)。
•(2)枳实:小橘子、金桔炒制。
•(3)厚朴:为树皮,炙过。
读经典用经方,每日一方:大黄甘草汤(外用治疗冻疮)
读经典用经方,每日一方:大黄甘草汤(外用治疗冻疮)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四两,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主治: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方义:实热壅阻胃肠,腑气不通,胃气不降,火热秽浊之气上冲,故食已即吐。
方中大黄荡涤肠胃实热,甘草缓急和胃,使攻下而不伤正气,二药合用能导积热从大便而出,和胃而浊气下降。
运用:本方主治实热壅阻胃肠,腑气不通之证。
临床以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大便秘结,苔黄,脉滑实为辨证要点。
多种疾病辨证为实热、火盛、毒聚、瘀滞、便结而正气未虚者,都可用之,且多有良效。
临床应用广泛,如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小儿因内伤胃肠道疾病而致的高热、呕吐、便秘、口疮、急性五官科疾病如急性喉炎、鼻衄、牙龈炎、急性中耳炎等;急性胃溃疡出血;既可治一时性热结便秘,又可治习惯性热结便秘,抗肿瘤等疾病。
现代药理研究,大黄味植物性泻剂,能增进大肠蠕动而致泻。
甘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借以降低大黄过分刺激,防止腹痛,可见大黄甘草合用,即可泻下实邪,又不伤其正气。
加减化裁:如外邪犯胃,加藿香、紫苏、佩兰;食滞,加山楂、六曲;痰饮,加半夏、茯苓;气滞,加枳壳、厚朴;腹痛,加木香、白芍;痢疾,加黄连、木香;肝胃不和,加柴胡、生麦芽、黄芩;腑实明显,加芒硝;脾气虚,加白术、党参、山药;津亏,加石斛、沙参、麦冬。
使用注意1、单味大黄长期服用可致肝硬化和电解质紊乱,单味甘草大量或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血压升高等。
2、虚症者不宜应用,注意多次饮、少量分服。
附注附方1 大黄黄连泻心汤组成:大黄二两(6g),黄连一两(3g)。
功用:泄热,消痞,和胃。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附方2 大半夏汤组成:半夏(洗完用)二升(15g),人参三两(9g),白蜜一升(9g)功用:和胃降逆,益气润燥主治:胃反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转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肢体羸弱,大便燥结如羊屎状,舌淡红,苔少,脉细弱。
大黄甘草汤治小儿夜啼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大黄甘草汤治小儿夜啼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大黄甘草汤治小儿夜啼
小儿夜啼是婴儿时期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
本病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临床报道,可以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寒、热、虚、惊四大类。
临床具体辨证主要有脏寒气滞证、心肝郁热证、惊恐伤神证、脾胃虚弱证、阴虚内热证、饮食积滞证、心肝血虚证、瘀血阻滞证、痰热扰心证等九大分型。
郑师对于饮食积滞化热者采用大黄甘草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经典案例医案】
患儿夏某,女,1岁,2003年9月15日初诊。
主诉:夜惊哭闹1个月。
现病史:患儿自断奶后,常以牛奶、糕点等香甜食品以代餐。
近日患儿烦躁,夜间啼哭不眠,时作时止,甚或通宵达旦。
诊见:患儿面红目赤,两目多眵,惊恐不安,哭声洪亮,腹部胀满,大便不畅。
舌红,苔黄燥,指纹色紫过气关。
诊断:夜啼。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
辨证:胃肠积热,上扰心神。
治法:通腑泄热,和胃安神。
方药:大黄甘草汤。
处方:生大黄3g(后下),生甘草3g
3剂,日1剂,水煎服,蜂蜜适量为引,兑药汁服。
1剂后,泻下黄烂粪便,夜啼亦明显减轻;后2剂改为大黄与甘草司煎,服后啼止而愈。
按:“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
患儿饮食不节,恣食燥热肥甘,壅积胃肠,蕴郁化热,上扰心神而啼不止、卧不安。
盖热淫内结,大黄甘草汤开导阳邪、宣通涩滞,奏功独胜;加蜂蜜润肠助药,导滞下行。
腑气宣通,邪热下降,神安啼休而愈。
(张建奎、郑攀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甘草汤临床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6-06-12T11:55:26.89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3期作者:邱建烽
[导读] 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第十七?十七》,原文: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邱建烽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江苏南通 226300
【摘要】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文叙证简单,配伍精妙,煎煮方便,疗效确切。
本文探讨了大黄甘草汤的作用机制、临床适应症、及使用技巧,为临床研究和使用大黄甘草汤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学习和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目的:探讨大黄甘草汤的。
【关键词】大黄甘草汤;经方;应用,经验
【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370-02
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第十七?十七》,原文: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1]。
该方主症只有“食已即吐者”一句,正是由于其叙证简单,使其临床应用广泛,不仅仅运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可用于治疗小儿夜啼、小儿厌食、目赤肿痛、鼻衄、口疮、牙痛、头痛、眩晕等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多种疾病,并收到良好效果。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使用该方治疗临床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深有体会,认为该方用药简单,组方合理,配方精妙,剂量比例恰当,而且二药均为临床常用药物,价格便宜,取药方便,煎煮方法也不复杂,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验案举例:
小儿厌食
张某,男,3岁,患儿平素不食三餐正食米谷,饥饿时饼干、糖果等零食充饥,近一月来腹胀不适,呕吐酸水,食欲不振,身形渐瘦,时烦躁哭闹,口渴喜凉饮,大便干结,舌苔黄腻,指纹红。
西医予多酶片、益生菌等调理胃肠菌群,促进消化,效果不佳,辩证当证属食积胃肠,腑气不通,治当清热导滞之法,选方大黄甘草汤。
药用:生大黄3g 炙甘草1g 煎茶代饮,加适量蜂蜜调服。
患儿在服药两日后解羊屎状大便后,症状缓解,嘱继予米粥加蜂蜜养胃调理,并逐渐增加饮食,食量和体重均逐渐增加。
按:小儿“正气未充,脾常不足”,某些家长缺乏育儿知识,片面追求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加重脾胃功能负担,导致脾胃功能失常,继而食积胃肠,腑气不通,投予大黄甘草汤以通腑利气,使积滞得以消除。
小儿脏气清灵,方一对症,随拨随应,药到病除。
妊娠剧吐
季某,女性,25岁。
患者妊娠两月余,近一周来,呕吐频作,不能进食,食入即吐,西医于“奥美拉唑、葡萄糖、维生素”等药物静滴治疗,症状无改善,并日渐消瘦,体重一周内下降5Kg。
患者痛苦不堪,家人亦焦急无奈,但束手无策,前来一试中医。
选方大黄甘草汤,药用:生大黄4g 炙甘草1g 煎茶代饮,少量频服。
自述进食一剂后呕吐减轻,能进少量米汤,服用三日后,食欲大振,能正常进食而无任何不适。
按:本案患者为妊娠女性,系胎气夹热上行,大黄本应禁用,由于考虑符合大黄甘草汤主证,故投之,但药量较常人明显减轻,且取煎茶代饮,少量频服之法,在于使药物起效缓和,而避免损伤胎气。
尿毒症呕吐:
冯某,男性,66岁。
患者半月前因“呕吐阵作”在当地医院就治,经系统检查诊断为“尿毒症”,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于血液透析,同时昂丹司琼静脉注射,仍呕吐阵作,腹部平片未见梗阻,患者不能进食,食则呕吐,大便量少而干,舌苔厚腻,脉滑数。
投以大黄甘草汤,药用:生大黄12g 炙甘草3g 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三天后呕吐减轻,能进食,大便畅,一周后,呕吐悉除,进食一如既往,精神好转。
按:本例患者由于尿毒症导致呕吐阵作,不能进食,食则呕吐,西医透析及止吐对症治疗效果欠佳,中医治疗抓住“食已即吐”的主证特点,投以大黄甘草汤,效果立竿见影,患者虽高龄,由于体实病程不长,故大黄为常规用量,取得良好效果。
体会:
由于《金匮要略》原文叙证简略,仅有“食已即吐者”寥寥五个字,后世诸多医家在研读后往往根据个人理解加以注释,以方测证,认为本方主治”胃肠实热呕吐”[2],不可谓不正确,值得参考。
但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最终引用于临床仍应回归原文,只要有“食已即吐者”的表现,均可使用本方才是仲景本意。
仲景用词已够简练明白,添一字则嫌多,一语中的,直中要害,后人注释只是帮助理解,不要因此使原本简单的方法复杂化,如果局限于以上症状、舌苔、脉象的表现,只怕未能完全符合仲景原意,从而限制了该方的临床运用。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仲景在言某方所治病证之时,常有“主之、宜、可与、当与”等用词的差别,如果反复研读体会,便会发现其中遣字、用词是有不同深意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伤寒名家陈慎吾教授认为,仲景在书中用字、用句皆有一定规律。
如用方时言“主之”,则为正病正方,病证不变可一方到底。
北京医院著名教授曾昭耆亦认为,《伤寒论》言“主之”意味着绝对的适应症,含某证必用某方之意[3]。
因此,根据条文描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说明只要临床见到“食已即吐”的表现,都是大黄甘草汤的适用范围,而不必局限于阳明胃热腑实的证型表现,无论宿食痰饮、外感内伤、寒热虚实、也不管儿科、妇科,抑或五官科疾病,有是证即可用是方。
据《神农本草经》载,大黄的功效为:“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4],可见大黄的功效除“留饮宿食,荡涤肠胃”之外,尚有“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的作用。
仲景制大黄甘草汤虽属下法,但并非大承气汤之峻下,而是通腑和胃之缓下法,用大黄并非攻下阳明腑实,正是借其“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之功,配以甘草和胃缓中,不仅可以发挥大黄攻下降火的作用,而又不损伤胃气,并能减缓大黄的攻下作用,促进胃肠蠕动,上病下取,因势利导,从而使胃的通降功能得以恢复,而呕吐也自然得以缓解。
当然在临床应用时,当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消化道肿瘤、消化道穿孔等外科急腹症可能,具体药物用量、比例、炮制方法、煎煮方法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药性特点灵活应用,以期望达到中病即止,祛邪不伤正,邪去正自安的效果。
对于不同患者,用药剂量轻重可
稍有不同,如新病体壮证实,病情急重,正气未衰者,可予较大剂量以求重剂起沉疴,而对于久病高龄者可在常规剂量基础上稍轻用量,以防损伤正气,而治疗如孕妇妊娠呕吐、新生儿不乳、小儿厌食等特殊患者时剂量宜轻,不求一剂即效,可少量频服,见效即止,以防变生他证。
其次仲景原方大黄甘草比例为4:1,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可遵仲景原方,亦可根据邪实和正虚偏盛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临床报道成功的案例中大黄甘草比例亦不完全相同,国内也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证实了不同比例大黄甘草汤煎剂对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均有抑制和解痉作用[5]。
其次,方中二药无需特殊煎煮,成份极易溶出,可制成散剂备用,条件允许可以加水煎煮,如果没有适合的环境条件可以直接开水冲服,亦可取得一定效果。
通过在应用大黄甘草汤过程中的体会和总结,由此带来了对于中医学发展的思考,中医学从一开始最初的神农尝百草到发展到现在系统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不能完全用现有理论知识解释的现象,也导致部分人士不认可中医科学性。
我们广大的中医学者,有责任和义务用疗效来证实中医的有效性,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拿出更多的科学依据,从而使中医药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为解除人类之病痛多一种方法,多一种选择。
由于大的复方的药味繁多,成份复杂,研究难度较大。
而临床这种实用,简单的由两三味药物组成的,经过临床实践确实有效的单方、小方,则是我们最好的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 [2]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06
[3]高晓莹,岳妍.大黄甘草汤治疗顽固性呕吐2例[J].山西中医,2013,29(7):29
[4]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95
[5]曹琴,王宪龄.大黄甘草汤的研究及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7):30
作者简介:邱建烽,(1982-),男,大学本科学历,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临床中医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