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案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新闻两则》教案及课后练习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及课后练习答案

《新闻两则》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内容、特点和结构。

2.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3.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战争主题。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4.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收集有关解放战争以及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荻港(dí) 溃退(kuì)锐不可当(dāng)歼灭(jiān)要塞(sài)2.解释词语溃退:败退。

溃:溃败。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二.导入,解说新闻发生的背景可以由学生上来放映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由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背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作为防线阻止我军的大军南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于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了22年的南京。

第四野战军的一个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东面的团风到武汉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了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

这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

三.介绍新闻有关的知识1.新闻的概念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3.新闻的结构新闻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

2、能根据新闻的特点顺利进行新闻的阅读,比如理清内容、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消息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速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然后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1、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学生自己分析交流之后,教师明确: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2、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3、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了课文的具体内容。

教师提示:同学们看看这一句话、一段话和几段话分别在这则新闻的什么位置,各自有什么作用。

同学们回答:一句话是标题,一段话在开头,几段话是在文章的主体部分。

老师明确: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

这就是新闻结构,也是我们要复习的要点。

三、结合课文复习新闻特点1、什么是新闻?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

《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

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

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

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的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⑴ 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

⑵ 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⑴ 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

《新闻两则》课文基础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新闻两则》课文基础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新闻两则》课文基础阅读练习题与答案《新闻两则》课文基础阅读练习题一.整体把握1.新闻就是及时快速、简要明了、真实准确地报道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的实用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

其中是新闻的生命。

2.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的六要素,即、、、事件的发生的、、。

3.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五个部分。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部分是第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部分是第句。

5.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三路军渡江情况,它们分别是军、军、军;各层的起始语句分别是,,。

(只需填分句)6.第二则新闻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我军解放南阳的背景,这些文字是。

7.简单分析题:(前两小题任选其一,后两小题任选其一)(1)以本文的任一则新闻为例,说明新闻的三大特点之一。

(2)以两则新闻的任一段叙述文字为例,介绍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六个要素。

(3)本文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古人云:“文如其人。

”毛泽东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一位指挥若定的军事家,文章也自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你从两则文章的哪些内容安排上能看出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

(以某一则为例)(4)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介绍的东西两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为什么作者先介绍西路军?。

二.片段阅读(一)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二)(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闻两则》教学设计篇一授课日期:年月日总课时:第1课、《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

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

三是高潮在前。

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四是简明扼要。

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学案及答案1.新闻两则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学案及答案1.新闻两则

年级语文教案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新闻常识。

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常识。

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辨字形,读准字音芜.湖()阻遏.()阌.乡()襄.阳()绥.靖()鄂豫..区()高屋建瓴.()荻.港()歼.灭()溃.退()杜聿.明()阻塞.()要塞.()锐不可当.()负隅.顽抗()2、解释词语:(1)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盛,声音浩大(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惊心动魄:形容(故事、人物)非常感人。

(4)绥靖:安抚,平定。

(5)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3、文学常识填空:(1)新闻的六要素是()()()()()()(2)新闻的结构分五部分,即()()()()()。

(3)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二.指导学习·研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⑴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并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投影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新闻知识。

⑶检查预习情况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⑴朗读课文,找出这两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选一篇完成下面的填空)标题:导语:主体: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3)学生交流。

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江区域)、战况。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3.理清文章的主体层次顺序。

⑴摘读全文,找出第一则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熟读、感悟思考:第一则新闻按什么顺序来报道三路大军的渡江作战的?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3)感悟思考第二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写南阳,可文中写了许多地方的战况,为什么?4.语言实践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认为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两则新闻?学生讨论、交流。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含试卷)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含试卷)

【课时安排】)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全正确的。

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不含:不包括。

因九江当时尚未解放,这样写体现了新闻必须真实准确的特点,不会产生歧义。

,做了垂死挣扎。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中原我军解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成功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读者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是一篇很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

B.《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

C.毛宁的《梦回繁华》是一篇幻想性的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的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

D.《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课文《蝉》就是选自《昆虫记》的名篇。

2.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②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③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④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⑤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A.③⑥①⑤④②B.③⑤④②⑥①C.⑥①②③④⑤D.⑥②①④③⑤3.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曰欲颓.(tú) B.沉鳞竞.跃(jìng)C.水中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去竹柏.(bǎi)4.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惊心动魄振耳欲聋白手起家无怨无悔B.一丝不苟屏息敛声摧枯拉朽殚经竭虑C.如梦初醒沉静自若英勇善战从容不迫D.眼花瞭乱空空荡荡锐不可当万众瞩目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辛勤的蜜蜂穿行其间,忙着采花酿蜜。

新闻两则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新闻两则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新闻两则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新闻两则》主要讲述的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从中了解新闻知识,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精神。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新闻两则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新闻两则》教案教学目标①掌控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②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争的资料.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争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迹,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励,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应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励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人民解放军占据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势。

历史告知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太长期革命战争克服强大敌人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身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扼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形,布置摸索题:①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②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新闻两则》导学案 讲学稿(教师使用) 附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讲学稿(教师使用) 附答案

课题:一、新闻两则主备教师:黄飞【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预习作业】【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体裁简介】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3、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基本结构:从结构上说,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1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另外,还有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阅读时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背景简介】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新闻两则》教案(5篇可选)

《新闻两则》教案(5篇可选)

《新闻两则》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并理解“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阻遏”等词语。

2.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尝试新闻写作。

2课时一、情境导入,走进新闻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朗读第一则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气势,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1)新闻的结构: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新闻两则word教案(2)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新闻两则word教案(2)

新闻两则提技能·一课两练【练基础】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逃窜.(cuān) 要塞.(sài) 督.战(dū)B.荻.港(Dí) 阻遏.(è) 溃.退(kuì)C.区域.(yù) 绥.靖(suì) 阌.乡(Wén)D.芜.湖(Wú) 歼.灭(qiān) 泄.气(xiè)【解析】选B。

A项中的“窜”应读cuàn;C项中的“绥”应读suí;D项中的“歼”应读j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锐不可挡彭泽封锁业已B.负隅顽抗拒绝协定功势C.排山倒海策略占领管辖D.横度长江豫北惨败企图【解析】选C。

A项“挡”应为“当”;B项“功”应为“攻”;D项“度”应为“渡”。

3.文体知识填空。

(1)新闻又称为,及时地、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

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

(2)新闻稿通常包括、、、、五个部分。

答案:(1)消息消息(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4.选词填空。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A.溃退 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A.顽固 B.顽强 C.坚强)。

③我已(A.战胜 B.消灭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A.扩大 B.发展 C.扩展)中。

答案:①A ②B ③C ④C5.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长江。

..敌阵,横渡答:答案:“冲破”一词,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凌厉;“横渡”一词,生动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6.课内阅读。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至结尾,给各句依次标出序号,并回答问题。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1 《新闻两则》毛泽东班级姓名评价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一、预习导引:1、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给加粗的字注音: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解释下列词语阻遏:锐不可当:业已:5、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6、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二、达标导学:(一)初步感知课文: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与结果:(口述)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在文中注明)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新闻两则说明文 阅读答案精彩3篇

新闻两则说明文 阅读答案精彩3篇

新闻两则说明文阅读答案精彩3篇《新闻两则》说明文阅读答案篇一课文说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大家熟悉的传统课文。

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日下午五时,西路军、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22日22时,或全部渡过,或三分之二渡过,或大部渡过,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毛泽东汇总各路战况,报道全线捷报,气势磅礴。

新闻主体部分是并列的三个层次,宜用列表方法整体把握内容。

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可以着重探究本文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还可以探究并列的几个方面是怎样彼此关联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

导语概述解放南阳之后,说三国,道后汉,用史料说明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

接着回顾一年来,蒋介石由“极重视南阳”到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说明蒋军全局败坏的形势。

再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再次回过头来说南阳逃敌的命运。

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要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课前还通过网络等查阅有关渡江背景,在班上交流。

)二、感知体验课文1、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战况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教师指导:全文朗读的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像“冲破”、“横渡”等词语重读,读出胜利的喜悦……2、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向观众介绍渡江战役的战况,那么你将如何介绍?(学生自读、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要介绍渡江的背景;20日、21、22日战况分析。

(可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要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各小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新闻两则课后题答案

新闻两则课后题答案

1新闻两则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解.•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

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点拨:本題重在考察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新闻要素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

二、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首先竿举安庆、芜湖线,哥毕繁昌、铜陵、靑阳、获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获港、备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加点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解:②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

中学语文课件:《新闻两则》参考答案:

中学语文课件:《新闻两则》参考答案:

10、第二、三句。说明南阳 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体现我军强大的攻势。
11、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 神像在法国揭幕。 12、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世 界和平终将实现。
13、 草木皆兵 马革裹尸 声东击西
打草惊蛇 攻其不备 赤膊上阵
四面楚歌 出其不意 坚壁清野
3、B 4、好。“不料”一词褒 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 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5、表现胜利的豪情。 6、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 是很巩固的 7、歼灭、击溃、占领、控制、 封锁、切断
8、电头包括时间、地点、消息 来源。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到 及时。 9、导语是第一句,概述了中原 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 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新闻两则》参考答案: 一、
1 dí
dāng
jiā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kuì suí jì ng è sà i cuàn
2.①不能。如果去掉“不含”,
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② “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 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 “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 “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 衷心拥护。体现语言的生动、 形象。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课文《新闻两则》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原文】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orG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A]体验阅读创意说明:《新闻两则》虽是实用性文体,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写作时代虽是学生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教学步骤]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一.来当制片人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

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二.进入演播厅1.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O2.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讨论明确: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4、培养学生阅读新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水平。

5、体会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难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读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荻港()溃退()锐不可当()歼灭()绥靖()阻遏()阌乡()解释词语锐不可当:业已:2、根据课后一题的提示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

3、朗读2-3遍课文,试着找出每则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研读.赏析(一)导入(二)检查预习(三)整体感知:1、重点检查预习2、32、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四)、问题探析1、依据预习5,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划分本则新闻的结构(2)标题中的“十万”是实数还是虚数?(3)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2、研讨《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3、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的词句,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2)完成课后二题,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教学反思:《新闻两则》教学抓三点情感点:自豪感,充满着激情。

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以体会,如导语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朗读时,情绪饱满,声音洪亮,其中的红色字,朗读时重音突出。

结构点:新闻有五大结构,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让学生在课文里对照着划出来,并分析其结构作用,导语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相当于新闻的内容概要。

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阅读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仅供参考)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

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

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

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

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8.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9.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11.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呢?1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13.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14.对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宇航局的专家们作了几种推测,各是什么?15.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16.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参考答案:8.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9.导语10.“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11.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教案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记者节】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 __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然而据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

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

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

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

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8.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
9.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11.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
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呢?
1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13.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
14.对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宇航局的专家们作了几种推测,各是什么?
15.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8.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9.导语
10.“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11.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2.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

13.在搜集和 __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14.两种:燃料箱尾部断裂;助推器燃料外泄。

15.“据……专家说”“可能”“有的专家认为……的迹象”等词语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报道事故原因的调查情况。

本文: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