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政治哲学13讲

合集下载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理论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理论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理论康德道德哲学可以说是欧洲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无论是其伦理学还是政治哲学的理论都影响了后来的哲学研究。

其中,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理论可以说是其伦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从康德道德哲学的基本概念、意志自由的含义以及举出五个例子来说明其正确性,以验证意志自由理论在康德伦理学中的重要性。

一、康德道德哲学简介康德的伦理哲学的核心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即能意识自己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的人自己。

他指出,道德的行为需要符合“纯粹理性”,即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将“道德义务”化为符合人类自由意志要求的规律。

之所以需要自由,是因为人作为有智慧、有尊严的生命体,需要保护其尊严和自主性,从而具备创造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能力。

二、意志自由的定义康德的自由,是指“别无选择的自由”,即在现实中所面临的不同选择之间,依照人的判断力,自由地选取其中一种而非被迫选择。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都需要合乎理性原则,其核心原则为象征自然法则,也就是道德自然法则。

意志自由是自由意志的意译,即自由决定自己的行动,不受外在因素和特定条件的限制,自由的行动能够贯彻道德的法则。

三、康德意志自由理论的证明1、马蒂斯使命的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央情报局为破译德国密电,依靠一个名叫马蒂斯的消息人员,以成功。

而马蒂斯还因此事被判刑。

康德将自由意志解释为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知觉和理性的结合,而这种活动来自于我们的自由意志。

强迫某人作某事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知觉和理性中的一方所受到的限制,也就是说,他被迫作出的行为不是来自于他内心的自由意志,因此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行为。

而马蒂斯的成功就是他在情报收集中确立了自己的自由决定,并未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

2、维吉尔称霸舞台的角逐在2019年的第15期《声入人心》中,天籁之战终于迎来了一位出色的歌者维吉尔。

在比赛中维吉尔出色的表现,也是他拥有强烈的意志自由。

康德的自由主义提到,个体行为的自由是有限制的,但不能被外界的因素所定义代替。

康德及其政治思想

康德及其政治思想

康德及其政治思想这学期学习过西方思想史这门课后,对于西方的思想家及其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也激起了自己很大的兴趣,想更加了解。

在西方众多的思想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德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康德。

康德,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康德政治思想就是德国资产阶级特点的直接体现,他一方面反对封建专制、诸侯割据、民族分裂,批评专制政体,向往和要求自由、平等、独立;另一方面,又不敢明确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要求,用一种含蓄、晦涩、抽象语言和方法论证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追求,认为唯一理想的“共和国”在现实的世界中是无法实现的,它只能存在于“此岸世界”是今世达不到的,来世继续谴求,因而把革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

“现实存在的不是理想的,理想的又是不可实现的”是康德革命与保守两重的政治思想集中概括,同时也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我们可以从康德关于法国革命的观点、国家政权的论述及对政体的看法的字里行间中深深地体会到。

康德曾经是法国革命的热忱关怀者,当德国许多人背离时,康德还信守启蒙观念不渝,因此被称为“最后一个雅各宾派”。

但实际上康德并不是激进的暴力革命的雅各宾派,而不过是在落后德国状况中要求变革的改良派。

这可以从康德对法国革命矛盾的态度中看出。

一方面他对法国革命所要追求的目标非常同情,对法国革命热忱关怀,因为这是与他自己的道德与政治信念一致的;另一方面,他又明确地排除了任何反抗的权利。

康德反对任何以暴力的、非宪政的方式进行的政治变革。

尽管他同情革命者的目标,但他却不赞成革命者的手段。

不得不在目标和手段之间作出区别,这就陷入矛盾之中。

康德在对法国革命深切同情热忱关怀的同时,又对它进行道义上的谴责,认为法国人民推翻君主在道德上是不正当的。

康德ppt课件

康德ppt课件

康德“自由政府”的理想 康德所谓“政治自由”的两个方面: (1)好社会的标准就是实现个人自由。 在人类社会这个目的王国中,任何自由都 不得被贬低为手段而受到羞辱。 (2)政治自由还体现在个人意志的和谐 原则中,由此导致每个人的自由和一切人 的自由和谐一致。
康德的政治理想是以人民主权和代议制为 基础的共和政府,它赋予公民以自由人的尊严, 使之能够在自治中实现自己的自由。 康德所谓“自由政府”下公民身份的特征:
康德对共和政体的道德辩护
人们如何证明政府的正当性=人们如何证明 法治的正当性
政府应该是某种宪法和法律的化身,而这种宪法 和法律能够为最终解决某些类型的冲突提供非暴 力的方式,其目的(在道德上)就是为了克服不 公正而不是为了功利。
康德盛赞共和政体和代议制政府
共和政体是唯一持久的政治体制,这种政体下的 法律是自主的,不依存于任何个人的。共和政体 是一切政府法律的最终目的,也是个人决定性地 “得其所得”的唯一条件,也是实现公正的唯一 条件。
康德这样表述: “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 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 作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相对于他的绝对命令,“人是目的”这 一原则被称为“实践命令”—命令人们在道 德实践中必须承认“人是目的”。 “人是目的”的实践命令所说的人,是 个体的人。
意志自律 作为个体的人,按照绝对命令行动,是 工具又是手段。那么,人是目的和人是手段 两个方面统一的途径是什么呢?康德的解决 办法便是“意志自律”。 意志的实践原则就是每个理性存在物的 意志都是普遍立法意志。 人作为理性存在物,自己给自己立法。 人既是立法者,又是守法者。人的守法是自 在自为的、自觉自主的“我意如此”。人是 服从自己所立之法的主人,绝对服从而又法 由几出。因此克服了人的目的与手段的对立。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完整版)第十章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完整版)第十章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 二、康德的主要政治思想
▪ (一)哲学基础和伦理学前提
▪ 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 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康德的伦理思 想成为他政治思想的前提。康德的伦理学思 想,是以道德律令和意志自由为基础的。
▪ 康德伦理思想的中心,是道德法则(道 德律令),他提出了道德的三个法则:第一, 普遍律。康德认为,一个人所确立的意志, 其动机必须符合普遍规律,具有普遍化。第 二,目的律,即坚持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第三,意志自律,即自己为自己立法。
▪ 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绝 对观念”。“绝对观念”处在不断运动和发 展中,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 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绝对观念”在精神 阶段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绝对观念”在客观 精神阶段的发展表现为“自由意志”的发展 过程。“自由意志”是黑格尔政治学说的基 础和出发点,贯穿于其政治学说的始终。
▪ 黑格尔从1801年起,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1818年,出任柏林大学教授,后又担任校长。 1806年,他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一书,奠 定了其哲学体系的基础。1821年发表的《法哲 学原理》一书,创立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政治 学理论体系。
▪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 (一)方法和体系
▪ 黑格尔在政治学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借 助他的方法和体系。黑格尔的方法是一种为 了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即规律性而提供 的工具,即辩证法。历史的发展是通过矛盾 的对立和斗争而向前推进的。
▪ 第三,康德在伦理学中高唱的自由——“意 志自律”,落实到法权和政治中,便是德国 资产阶级的“自由”。
第二节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 一、黑格尔的生平与著作

怀疑论与康德的政治哲学

怀疑论与康德的政治哲学

作者: 胥博
作者机构: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政治思想史
页码: 41-61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康德;怀疑论;政治哲学;自然状态
摘要:怀疑论不仅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是康德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意识。

康德对于现代政治境况的理解受到怀疑论的影响,这尤为鲜明地体现在他对自然状态采取了一种典型的霍布斯式的理解,即把自然状态理解为一种意见的战争状态。

但康德也在政治哲学上对怀疑论作出了鲜明的回应,并由此在两个关键点上修正了霍布斯的现代政治建构方案:其一是自保作为政治社会的道德基础;其二是绝对主义的主权观。

正是康德在这两点上所作的关键修正使他能够把现代政治的理想描绘成一种关于法制共和国及其相互之间和平共存的理想。

论康德政治哲学中的正义

论康德政治哲学中的正义

如果我们通过解释自由的界限来理解康德 的正义的原则的话, 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康德 的以下观点即 严格的正义 ( 权利 ) 或许同样可 以被表现作为一种相互强制的可能性, 并且根 据一条普遍的法则, 所有的人的自由能够相协 调一致 [ 5] 39。对于康德来说, 严格的正义是不 同于伦理的规范的, 因为严格的正义关注的是 人们外在的行为的关系问题, 而不是每个个体 的行为的动机或意愿问题。 正由于正义 ( 权利 ) 已经暗含自由的界限, 而自由的界限即意味着所有人的自由之间的相 互强制和限制的话, 那么正义的原则也就意味 着对自由的强制, 即个体之间的外在行为的相 互强制。所以, 正义就具有强制的属性。这种 强制对所有的人都有效。为了将他的观点解释 的更好, 康德还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事例 来阐明以上的这种关于正义强制性的涵义。他 说一个放债人有权利要求借贷人去偿还他所借 给他的债务, 但是这并不仅仅意味着放债人能 使借贷人觉得理性迫使他去还债, 而是意味着 放债人能够根据一条普遍的法则应用一条外在 的强制原则要求任何一个向他借过款的人偿还 他的债款, 并且这种强制是与所有的人的自由 都是非常吻合一致的。所以这种普遍的法则就 可以理解为强制的正义法则。
在公民的联合体及公共权利的起源那节的第一部分人们履行义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受这样的一条原则必须离开每一个人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在意愿和倾向的自然状态而去形成一个对于所有人来说的一个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进入相互的沟通状态因而个体自身受制于外在的公共的强制的法律的限制
社会科学版
SHEHU I KEX UEBA N
由整个的条件集合而成, 在这些条件集合之下, 任何一个人的自愿的行为可以在现实中与任何 其他的人的自愿的行为相协调一致 [ 5] 36。那也 就是说, 正义 ( 权利 ) 作为一个条件的集合, 在 这些条件之下, 一个人的意志能够与他人的意 志相结合, 并与一个自由的法则相一致。随后 康德给出了一条普遍的正义 ( 权利 ) 的法则: 根据一个普遍的法则, 每一个人的行为在其 自身或者在相 并存。 [ 5] 37 对于康德来说, 正义的原则不同于狭义上 的伦理的或者一般的道德的法则。这是因为一 般的伦理的或道德法则仅仅决定个人的意志的 内在根据, 然而正义的原则应该调节或者规范 不同人们根据他们的自由意志的选择之间的关 系。康德还将正义的原则表述如下: 根据一 条普遍的法则, 你们应该以这种方式外在地行 为, 即你的意志的自由的行动应该能够与其他 人的正义自由相共存。 [ 5] 37很明显, 这个命令来 自于正 义的原则。因此, 对于康德来说正义 (权利 ) 的原则就是去调节或规范不同的人们 的外在的自由的关系并且使得人们的自由行为 能够与他人相并存或者说和谐一致。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主要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两部作品中。

他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问题,即道德的绝对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后来的哲学家和学者,也成为了对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之道。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

康德认为道德律有其绝对必然性,即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原则,这些规范和原则不受个人意志和欲望的影响,是超越个人感受的。

这表明道德行为是在普遍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出于个人的自由意志。

康德又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拥有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

这就引发了一个明显的矛盾:如果道德律具有绝对必然性,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又如何能够发挥作用呢?换言之,道德规范既具有绝对性又与人的自由意志相矛盾,这就是所谓的“二律背反”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解决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

我们可以从康德的理论体系中找到一些线索。

康德认为道德律的绝对必然性是建立在理性自律的基础之上的,意指人应该凭借理性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标准,并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

康德并不是说道德规范是主导性的,而是要求人在行为时应该遵循理性原则,这便能够解释道德规范的绝对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人的自由意志是在理性的指导下发挥作用的,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任性行为。

我们还可以从实践层面寻找解决之道。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到,道德不仅仅是理性的产物,更是实践中的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解决道德规范的绝对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实践中的道德行为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选择和实施,而社会环境又会对人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社会环境和推动社会进步,来缓解道德规范的绝对性对人的自由意志的限制,从而解决二律背反问题。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也可以通过对道德自律的重新解释而得到解决。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一)康德的伦理‎思想1 .伦理思想是‎康德政治学‎说的基础。

康德的伦理‎学浸渗了1‎8世纪的启‎蒙精神,高扬近代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旗‎帜,批判封建主‎义。

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 18 世纪的启蒙‎学说。

康德的政治‎学说基本上‎是其伦理原‎则的引申和‎发挥。

2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说的核心‎思想。

人的行为要‎有道德价值‎,一定是为义‎务而实行的‎。

这种义务就‎是按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法则行事‎,不问目的和‎效果,只问该行为‎所依据的原‎则,即为义务而‎尽义务。

按道德法则‎行事的意志‎就是“善良意志”。

道德法则可‎以归结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

”“道德法则”涉及的仅仅‎是形式而不‎问特殊的具‎体内容。

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他的存在自‎身即是目的‎,不需要任何‎物或人赋予‎他目的。

每个人不应‎把自己作为‎手段,也不应把其‎他有理性的‎人作为手段‎,而应该作为‎目的,这是道德法‎则的绝对要‎求。

道德法则是‎“绝对命令”,人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道德法则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为自‎己立的法则‎,人们服从道‎德法则是“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

人们都服从‎道德法则,培养“善良意志”,人类最终会‎实现一种“目的王国”。

在“目的王国”中,由“绝对命令”统治着,每个人都把‎自己和他人‎作为目的的‎本身,而不是手段‎。

每个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服从者‎,他制定道德‎法则,又服从道德‎法则,大家的目标‎和谐一致。

3 .评价。

康德关于“道德法则”、“人是目的”等思想,与法国启蒙‎学者关于人‎权、自由、平等和理性‎王国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启‎蒙色彩。

他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主张人的自‎律、自主和自由‎,这种尊重人‎及人的权列‎的思想也构‎成了近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康德哲学ppt

康德哲学ppt

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
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做?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 (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 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它探讨了道德意志的先天法则。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康德扮演的是基督真理的 维护者,是他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 康德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他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 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 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 的人本主义精神
政治思想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 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 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 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 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 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 构想。
1755年3月 《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4月17日 提出学位论文《论火》;5月13日 硕士学位考试 ;6月12日 得到硕士学位;9月27日 求职论文答辩。 《对形而上学 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 1759年10月 《试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 1760年6月 《对丰克先生夭亡的想法》 1762年 《三段论法四格的诡辩》 赫德尔听康德讲课(到1764年)12月 《证 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根据》 1763年 《将负值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 1764年 《对于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的观察》《论脑病》《对自然神论和道德 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 1765年 《关于1765年冬季学期讲课时间表的通知书》 1766年2月 康德被认命为王家图书馆副馆长。 《视灵者的幻想》 1768年 《论空间方位区分的基本根据》 1798年4月4日 康德被选为西恩(意大利)科学院院士;秋 《学科间纷争》 《人类 学》发表 1799年8月 《关于费希特所著《知识学》的声明》发表 1800年 最后一篇单独发表的著作-----德语立陶宛语词典的跋;9月 耶舍出版康 德的《逻辑学》 1801年11 月14日 康德请求解除他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 1802年 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学》 1803年 林克出版康德的《教育学》;12月15日 写最后一篇日记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道德哲学为后世的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他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讨论了理性和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对立。

本文将从康德的道德哲学出发,阐述二律背反的含义,并探讨其解决方法。

我们来看一下二律背反的含义。

康德认为,理性的自由和道德律的绝对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即二律背反。

具体来说,这就是指道德律的命令要求我们绝对服从,而理性又要求我们拥有自由的意志。

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一方面,我们被道德律要求做出某种行为,但这种行为并不是出于我们自由意志的选择;我们又渴望拥有自由意志,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种对立关系给道德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带来了质疑,也成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面对这种二律背反的情况,康德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呢?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路径,分别是“纯粹理性解决”和“实践理性解决”。

首先是“纯粹理性解决”。

康德认为,对于纯粹理性来说,二律背反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理性的自由意志与道德律的绝对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接受这种对立的存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尽量去适应这种矛盾状态。

纯粹理性解决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们接受现实,尽可能地适应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对立。

这种解决方法虽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道德律和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但却无法真正解决二律背反所带来的道德困境。

除了以上所述的纯粹理性解决和实践理性解决之外,康德还提出了一种更全面的解决方法,即“自我意识重建”。

康德认为,通过对自我意识的深刻理解和重建,我们可以实现理性和道德的统一。

自我意识重建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动机,真正意识到道德律的要求并不是外在的压力和束缚,而是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

康德的教育哲学资料

康德的教育哲学资料
学》的内容大致划分为“导论” 和“本论”两大部分。
在“导论”中,康德着重阐述了他对教育的 目的、宗旨及发展方向的看法。
在“本论”中,康德主要从体育、智育、德 育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过程、方法、原 则等问题。
康德对教育的基本分类:
“自然的教育”:按照人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所进 行的身心两方面的教育,相当于广义的体育和智 育
只有客观目的才是一切有理性者普遍必然的目 的,具有绝对的价值。
第三条道德律
每个人的意志都是立法的意志。
每个人都出自自己的自由意志为自己立法,而 不是听从别人的教导。
3.道德形而上学的前提
要使你的行为准则愿意永远成为普遍的法 则,那么它的前提是什么?它可以可能?
每个人的意志都是立法的意志,那么这种 意志的前提是什么?
“消极的自然教育”:对幼儿身体的保育和养护, “积极的自然教育:对儿童身体的训练和心智的教化,
“实践的教育”:根据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所开 展的道德教育,包括宗教教育。
“道德的陶冶”:道德教育 “实际的教育”,指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包括性格的培
养、宗教教育等,相当于广义的德育。
(一)康德对教育的目的、意义及价值的 主张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 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 格勒)。
康德出身一个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的马鞍匠家庭。他 的祖辈是十七世纪从苏格兰迁来欧洲大陆生活的。
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5年毕业。离 开大学后康德去乡下一个贵族家庭任职8年家庭教师。
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 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 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

康德的12个范畴

康德的12个范畴

康德的12个范畴
康德哲学中的12个范畴是指他对于理性分析和认知过程的分类工具。

这些范畴是指我们对于世界和经验的理性组织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这些范畴是:
1. 数量(Quantity)
2. 关系(Relation)
3. 质量(Quality)
4. 存在(Existence)
5. 时间(Time)
6. 空间(Space)
7. 现象(Phenomenon)
8. 原因(Cause)
9. 动作(Action)
10. 反应(Reaction)
11. 可能性(Possibility)
12. 必然性(Necessity)
康德认为这些范畴是无法从经验中获得的,它们是先验的,是我们作为人类理性认知的基础。

这些范畴是构成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根本。

康德的这种范畴观念对于现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 1 -。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哲学专业考研大纲,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真题解析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哲学专业考研大纲,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真题解析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指导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

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

0101Z2政治哲学专业介绍一、专业介绍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一样,属于哲学的分支,在学科划分上属于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和公民的权利及其对国家的义务,包括对正义、公平、自由、民主、国家、政府、公民身分、权利、义务等基本政治概念进行深层的哲学探讨。

该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包括:1.政治哲学基本概念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主要是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革命、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问题的基本理论,探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2.政治哲学史研究(1)西方政治哲学史,主要研究从古希腊到20世纪50-60年代先后出现的各种政治哲学理论,涉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亚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边沁、密尔、韦伯、萨特、马尔库塞等人的政治哲学思想。

(2)中国政治哲学史,主要研究从夏商周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先后出现的各种政治哲学理论,涉及孔子、老子、墨子、韩非、贾谊、董仲舒、柳宗元、王安石、黄宗羲、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政治哲学思想。

(3)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主要研究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公民资格理论、女权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等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各种政治哲学理论。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2二、任课教师及其科研成果哲学院政治哲学研究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整个学术梯队包括13人,其中学术带头人为段忠桥、龚群、干春松、张志伟、韩东晖五位教授。

康德PPT课件

康德PPT课件

时代背景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生平
主要成就及影响
1 2 3
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康德成功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 斯·培根的经验主义,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
批判哲学体系
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 《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标志着批判哲学体系 的诞生。
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之间的鸿沟。
02
康德哲学思想基础
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但理性本身需要被批判和审视 ,以避免出现超越经验范围的独
断论。
先验概念
康德提出了先验概念,即人类理性 中先于经验而存在的认识形式,如 时间、空间等,这些先验概念是认 识世界的前提。
范畴与感性直观
康德认为范畴是人类理性对感性直 观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的工具,只 有通过范畴才能将杂乱的感性材料 形成有条理的知识。
康德美学观点概述
康德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类感性认识的 学科,强调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 性,提出了美的四个契机(质、量、 关系、模态)以及崇高理论。
艺术评价标准
康德认为艺术应该具有独创性、典范 性和自然性,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唤起 观众的审美愉悦,并传达出艺术家独 特的审美理想。
目的论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作用
对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影响和启示
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当代法治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维护法律权威,加强司法独立。
国际关系理念与和平共处原则
1 2
康德的国际关系理念
国家间应和平共处,遵循国际法原则。
和平共处原则的内涵与实践
尊重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和平解决争端。
3

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纯粹理性 批判》(1781版、1787版)、《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 形而上学导论》(1783)、《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785)、《自 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3)、 《论永久和平》(1795)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本章主 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理论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06
先验理念论
形而上学作为 科学何以可能
04
先验知性论
本节概述
• 康德顺应启蒙时代的批判精神,提出“批判哲学”的纲领。他认为, 批判哲学是理性的批判,矛头直指理性自身,批判的结果不是怀疑 或否定人类理性,而是确定理性的权威。他认为,只有经得起理性 的自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博得理性的尊重。理性的批判是理性的 自我审视和反思。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 性、知性和理性,说明超越感性和知性的纯粹理性在人类知识范围 没有客观实在性;认为理性批判的依据不在经验范围,而在于先验 形式和能力。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里,把这部书的意 义概括为解决哲学危机的“哥白尼革命”,实际上是以此作为他的 先验唯心论纲领。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1. 挽救形而上学: •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一个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古老的学科,曾
经享有“一切科学的女王”的崇高地位,然而迄今为止不仅没有 变成一门科学,反而失去了其理论基础,沦为被抛弃的境地。那 么,如何才能把形而上学从这样一种状态中挽救出来、并使它变 成一门科学?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通过实现思维方式 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数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要“归功于一 个人在一次试探中灵机一动,造成了一场革命 ”。以前人们总是

第九章 第1节康德的政治哲学

第九章  第1节康德的政治哲学

• 他认为,三权的关系既是从属的,又是协 调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专制。 • 三种权力互相依赖,相互独立。 • 立法权是国家最高权力,处于国家权力机 构的核心,是人民集体意志的体现。 • 行政权必须服从立法机构所表达的公共意 志的权威。 • 与立法权不能掌握在同一人手中。 • 司法机构的职能限于解释法律。
• 康德在批评了专制政体,倡导三分主权的 基础上提出了其理想政体模式。 • 他认为只有“纯粹共和国”才符合自由的 要求,才是“公共意志”的真正体现,因 而是最为理想的国家形式。 • 他指出,这一唯一理想的“纯粹共和国” 在现实的世界中是没法实现的,它只能存 在于“此岸世界”。这是其政治思想中革 命与保守“两面性”的又一生动体现。
二、自由:意志和权利 自由:
• (一)康德的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都 是人,就是维护人的尊严。 •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说的核心思想。 • “人,是主体,他又能力承担加于他的行 为。因此,道德的人格不是别的,他是受 道德法则约束的一个理性的人的自由。” • 认为,“天赋的权利只有一项,即与生俱 来的自由。”
3、评价:
• 虽然说社会契约论在经受了功利主义、历史主义 的挑战后,到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低迷状态,但 仔细探究其源流,其方法论和归宿都是自由主义 的。 • 康德的社会契约论的优点在于方法论上的中立主 义,通过将自然法置换先验的道德预设,在此基 础上结合其批判理性和纯粹理性的道德哲学视野, 假定了人们通过主体选择达成的协议而产生了规 则和制度,这些是作用于契约的中立方法获得的, 由此产生了协议或秩序在程序上的合法。 • 总之,康德的社会契约论学说是建立在自由主义 基石之上,为了道德而假设自由,通过先验的道 德架构的外在约束,自愿作出承诺,达成协议, 将特定的社会道德准则、经济和政治体制纳入到 特定的非道德环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政治哲学十三讲汉娜•阿伦特著曹明译第一讲谈论、探讨康德的政治哲学有其独特的困难。

和其他许多哲学家不同,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斯宾诺沙、黑格尔等等,康德从未有过政治哲学的专著。

研究康德的著作非常庞大,但关于他的政治哲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只有一本著作值得认真对待,即Hans Saner的Kants Weg vom Krieg zum Frieden,在法国,最近出现了深入研究康德政治哲学的一部论文集,[ii]其中一些颇为有趣;然而,即使在那些著作中,你很快就会发现对待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将其看作是康德的一个边缘性论题。

在所有将康德的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著作中,只有雅斯贝尔斯(Jaspers)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

(雅斯贝尔斯(Jaspers)是康德惟一的追随者;Saner是雅斯贝尔斯(Jaspers)惟一的追随者。

)不论是康德的历史文集,[iii]还是最新整理的康德的政治哲学文集,[iv]在性质和深度上都不能和康德的其它著作相比;确实,它们无法构成像一位研究者所宣称的“第四批判”,这位著者只是急切地想赋予这些偶然进入康德视野的论题高的定位。

[v]康德自己称其中一些不过是“理念的嬉戏(play with ideas)”或一次“惬意的旅游(mere pleasure trip)”[vi]。

从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永久和平论》看来,其讽刺的言调表明,康德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些作品。

在一封致Kiesewetter信中(1795年10月15日),他称这些文章是“遐想(reveries)”(就像他想起早年和斯韦登伯格(Swedenborg)*的娱乐,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之梦》(Dreams of Metaphysics)中描述了一位神奇的魔法预言家(Ghost-Seer)[1776])。

就《权利科学》(The Doctrine of Right)而言——你会发现只有这本由Reiss编辑的作品读来是多么的冗长和学究气——很容易同意叔本华的这个说法:“似乎这不是那个伟大人物的作品,倒像是一个平庸之人[gewhönlicher]的产品。

”法则的概念(the concept of law)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中非常重要,在那里人被理解为一个立法性存在者;但是如果我们想从总体意义上研究法哲学,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求诸于康德,而是普芬道夫或者格老秀斯或者孟德斯鸠。

最终,如果浏览一下别的文集——或是Reiss编辑的或是其他的文集(《历史文集》),你会发现其中很多都是关于历史的,因此,看来似乎是康德和他的后继者一样,已经用一种历史哲学代替了政治哲学;不过在那时,康德的历史概念虽然在他的权利理论中很重要,却并不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如果想要探讨历史,我们将会转向维柯或者是黑格尔和马克思。

对康德来说,历史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的历史主题是被理解为造物的一部分的人类种族,只不过是所说的作为最终目的和创造之最的一部分。

康德从未忘记历史偶然性以及伴随的忧郁情调,对于历史,关键的不是情节(stories),也不是历史个体,更不是人的善行恶迹,而是那隐秘的自然的诡计,它在代代相继中推进人类种族的进步,发掘人类的天赋和潜能;所以人类种族的历史就是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自然所布置在他们身上的全部萌芽都可以充分发展出来,而他们的使命也就可以在大地之上得到实现”[vii],这类似于一个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从孩童到青年直到成人,这就是“世界历史”。

康德对过去之事从未提起兴趣,使他感兴趣的只是人类种族的将来。

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不是因为罪恶也不是神的惩罚,而是自然的手笔,它将人类从它的母体中释放出来,然后驱逐出伊甸园,即那种“安全而又无害的童真状态”。

[viii]这是历史的源头;历史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产物就是有时称为文化[ix]、有时称为自由(“从自然的监护(the tutelage of nature)到自由状态”)的东西;[x]只有一次,那也只是顺便在一个插入语中,康德认为历史也是这样一个问题:“达到名为社会性的最高目的[Geselligkeit]”。

[xi](我们后面会看到社会性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进步是十八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概念,对于康德来说它毋宁是一种幽黯的主张;他多次重申了这对于个人的生活的悲伤意味:即使我们以最好的条件来接受人类在这里的生命的道德—物理状况,亦即持久的进步并趋近于(向他们所楬橥的鹄的的)至善;他们(哪怕意识到自己心意的不可变更性)也还是不能把称心如意和自己(德行上的以及物理上的)状况之永恒延续着的变化这一场景结合在一起。

因为他们现在所处的状况和他们准备着进入的那种更好的状况相形之下,始终总是一种灾祸;并且朝向终极目的的无限前进这种提法,同时也是对于无限系列的灾祸的一种展望,仍然不会使得称心如意出现。

[xii]对我选择这样的论题的另一种反对方式、一种有点不雅但却决非毫无道理的方式指出,所有这些通常被选编的文章——我也选择了同样文章——都是康德晚年的作品,这时康德的智力已经处于衰退期,最终导致老年时期的低能,这是事实。

为反对这种看法,我提醒你们去阅读非常早的作品:《对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xiii]。

展望一下我对此的看法,我希望在这期间向你们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如果人们了解康德的著作,并且考察康德的生平环境,很容易就会抛弃前面那种主张,而且会认为康德在晚年认识到:和社会性不同,政治性是世界中人类存在的条件的一部分、一份额(a parcel),只是这时康德已经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构建关于这种具体性事件的哲学了。

我这样说并不是指康德因为他活的不够长,所以没有完成写作“第四批判”,毋宁是说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不同,它是自然地完成的,也不像《实践理性批判》那样是为了回应批判性的观察、疑问以及批评——实际上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是关于在康德的大作中没有提到过的其他的内容的。

在完成他的批判作品之后,在康德看来,还遗留下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困扰了他一生,甚至为此他不得不打断他的正常著述,而去扫清他称之为“理性丑闻(scandal of reason) ”的东西:“理性反对自身”[xiv] 的事实或者是知性(thinking)超越了我们所能认知的限制以至于陷入自相矛盾。

我们从康德自己的陈述中知道,他的思想的转折点是人类认识能力及其局限的发现(1770年),这个发现花了他十多年的时间去精心阐述,最终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

从他的信中我们也知道这么多年的巨大辛劳对他别的计划和理念意味着什么。

他说,这个“主要论题(main subject)”就像一座“大坝(dam)”阻挡着所有他已经计划完成并要出版的作品;它就像“一块拦路之石(a stone on his way)”,只有搬走它,他才能继续前进。

[xv]而且,当他返回到在前批判时期的问题意识时,这些问题在他现在的研究的基础上已经有所改变;但它们从没有溢出他的思索范围,我们也不能说它们已经丧失了紧迫性。

最重要的变化可以从下面看出,在1770年的转折之前,他已经想要写作并且出版《道德形而上学》,但这本著作事实上直到三十年后才完成写作并出版的。

不过,在早期阶段,这本著作是在《道德鉴赏力(Critique of Moral Taste)》[xvi]这样的题目下的。

当康德最终转向第三批判时,起初他仍称之为《鉴赏力批判(the Critique of Taste)》。

因此出现了两件事:在十八世纪都喜欢谈的一个主题,即鉴赏力的背后,康德发现了一种全新的人的官能(faculty),称为判断力;而与此同时,他将道德论断从这种新发现的官能(faculty)中收回。

换句话说:现在是鉴赏力将决定美和丑,而正确与错误的问题既不是鉴赏力也不是判断力而是仅仅由理性决定。

第二讲在第一讲中我认为对于康德来说,在他的晚年时期,遗留下两个问题,第一个可以以人的“社会性”来概括,这意味着没有人能够独自生存,人类的相互依赖性不止体现在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中,更体现在他们的高级官能(faculty)、人类心智(human mind)中,离开人类社会,这些功能将不再存在。

“群体性对于思维的人是不可或缺的。

”[xvii]这个概念在《判断力批判》第一部分中是关键性的。

这一点很明显:《判断力批判》或者《鉴赏力批判》是为了回应一个从前批判时期遗留下的问题而写作的。

和《对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一样,《判断力批判》也分为论优美和论崇高。

康德的早期作品读来像是一位法国的道德学家写作的,但是在那里,“社会性”、群体性问题虽然不像后期那样,但已经是一个关键性的论题了。

康德在那里描述了在这个“问题”之后的实际的经验,这种经验远离年轻的康德的现实社会生活,是一种思想试验(a kind of thought-experiment)。

这个实验如下:[“卡拉赞”(Caraza)的梦:]随着他的财富增多,这个吝啬的财主就与之成比例地把自己的心对每一个别人的同情和爱都封闭了起来。

同时,随着人间的爱在他身上冷却下来,他对祈祷的勤勉和宗教活动却增多了。

在这种忏悔之后,他又接着说道:有一个晚上,我在灯下结我的帐,算我的利润,这时睡意压倒了我。

在这种状态中,我看到死亡天使像一阵旋风席卷了我,在我得以向那种可怕的打击求饶以前,它就袭击了我。

我惊呆了,这时我察觉到我那永恒的命运是注定了,对我所做下的一切好事再也不能增添什么,对我说干下的一切坏事再也不能取消什么了。

我被带到了住在第三重天的那个人的宝座之前。

照灼着在我面前的光辉就向我说到:“卡拉赞,你对上帝的服侍已经被拒绝了。

你已经封锁了你对人类的爱心,你以贪得无厌的手紧紧把握着你的财富。

你只是为你自己而活着,因此你将来就在永恒之中也会使孤独的,并且会断绝与整个被创造的世界的共同生活而活下去。

“在这一瞬间,我就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所冲击,被驱逐出了被创造的世界那座辉煌夺目的建筑物。

我很快就把数不清的世界都留在了我的背后。

当我临近了自然界最边缘的尽头时,我就注视到茫无边际的虚空的阴影沉入了我面前的深渊。

那是一个永恒的沉寂、孤独和黑暗的可怕的国土!这个景象使我充满了不可言喻的恐惧。

最后的星光在我的视线里慢慢消逝了,最后闪耀着的光亮终于消逝在最遥远的黑暗之中。

绝望的死亡焦虑每时每刻地都在增长着,正如每时每刻我和最后还有人居住的那个世界的距离都在加大。

我怀着无法忍受的内心焦虑在想着,哪怕是一千年里有一万次把我远远地带到了一切被创造的世界的界限之外的彼岸,我也仍然要无援无助地而且毫无返回希望地永远在仰望着前面无从窥测的黑暗深渊了。

——我就在这种迷乱之中朝着现实的对象那么热烈地伸出去我的手,以至于我因此醒了过来。

于是我学习到了要尊人;因为即使是我在自己幸运的虚骄时刻拒之于门外的那些最微不足道的人,我在那种可怕的荒凉中也要把他们置于远远超出哥尔康达(Golconda)[ 哥尔康达(Golconda)为印度南部海德拉巴德附近的古城,以产金刚石著称,苏丹王曾在此积聚了大量财富,1687年被印度蒙兀儿皇帝(Aurangzeb)所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