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蒙代尔三角定律看金融危机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汇率制度改革的次序
摘要:在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和我国资本项目逐步走向自由化的背景下,运用扩展的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论证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与汇率制度变迁的次序选择问题。
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完全自由化应先于汇率制度的变革,同时需要扩大钉住货币的篮子,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该同方向操作。
关键词: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升值;汇率制度变革一、引言1994年,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同时人民币名义汇率大幅度贬值并实行强制的银行结售汇制,这一系列的外汇制度变革促使我国对外经济高速增长,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上升。
虽然东亚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一定的影响,但我国外汇储备直线上升增强了国民经济抗风险能力,加上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与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成为国外资本趋之若骛的场所。
反观美、日等发达的工业国家,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破灭,经济一直处丁•衰退之中,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恐怖事件的影响,经济也出现某种程度的衰退,而且美国十几年来保持着经常账户赤字。
在这样的经济与政治环境以及发达国家美其名曰为谋求所谓的全球经济发展下,美国和闩本等政府呼吁人民币升值。
接着,投资者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增强,资本大量流入,外汇储备增加。
固定汇率政策使得中央银行陷入困境:不断吸收外汇会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从而会导致通货膨胀。
这使得随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原本就存在诸多弊端的硬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难以适从,敦促货币当局进行汇率制度变迁的决心。
1996年,我国实现了经常账户下的人民币有条件的可兑换,但资本账户依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管制。
从实践过程中看,资本管制将本国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隔离起来以避免国外资本流动的冲击,但资本管制不利于本国的金融深化,阻碍本国融入全球一体化经济。
而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本的最优配置,提高国内金融服务的效率。
此外,我国的经济实力正迅速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人民币也应该成为世界货币之一(赵海宽,200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国际经验借鉴
3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国际经验借鉴王锐(国家外汇管理局吉林省分局,吉林长春 130051)摘要:本文比较了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项目的主要模式。
在此基础上,从市场化程度、开放顺序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账户的差异。
最后,就中国开放资本账户的模式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本项目;开放;国际经验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09(2011)01-0030-03一、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模式比较发展中国家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大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后变得普遍。
由于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国情不同,所以决定了各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开放的速度和开放次序不尽相同,因此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渐进式和激进式模式、正向式和逆向式模式。
(一)渐进式和激进式模式的比较智利是发展中国家中较早开始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国家之一,其由激进式模式到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也成为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经典案例。
智利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经历了20多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激进式模式阶段和渐进式模式阶段。
激进式模式阶段是从1974-1984年,在很短的时间里实施了许多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开放措施。
但是,智利1982年发生的金融危机证明了没有健全的金融体系、开放的经常项目做保障,资本项目可兑换根本不可能实现。
渐进式模式阶段是从1984年至今,同激进式模式相比,渐进式模式严格遵守稳定性与谨慎性原则,在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健全的金融体系条件下渐进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智利采用渐进式模式、推进本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后,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加快了本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
智利的实践经验表明,渐进式模式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总结智利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有如下经验值得借鉴:1.资本项目可兑换应该充分考虑风险。
在资本项目开放的过程中,大规模短期资本和投机资本的流入将导致金融动荡,从而导致一国经济过热,造成通货膨胀和实际汇率升值,进而引起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的恶化,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一)金融深化、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西方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深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经济发展快,就是它们金融深化程度高,货币资金流动迅速所致。
不仅如此。
还认为金融创新的速度要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带动经济发展。
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与金融压抑是分不开的。
有一种典型的理论叫倒三角理论,倒三角理论是什么呢?一个三角形下边是物质生产,上面第二层是一般的商品贸易,第三层是一些一般金融产品,第四层是衍生金融产品。
所谓“倒三角形”是说衍生金融产品应该是最发达的,其次是一般金融产品,然后是商品贸易,最后是物质生产。
这种理论是说首先必须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有发达的金融交易,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倒三角的理论就是鼓励人们无限制的去创造金融、创造金融衍生产品。
美国华尔街老板们每天在考虑如何创造出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好赚钱。
他们不仅创造了ABS、MBS,还创造出了CDO,后来又创造出了CDS(公平地说CDS不是美国人发明的)。
他们创造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可能格林斯潘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如何谈得上监管?他们创造出的衍生产品交易量已经超过世界实体经济的总量,完全脱离实体经济去疯狂地创造、交易和赚钱!所以这次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过度金融创新的危机,是一种疯狂的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危机!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是,金融衍生产品是不是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而无限地去创造呢?实践告诉我们,金融衍生产品是不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而无限和随意地去创造。
金融衍生产品的创造必须要和实体经济相结合,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
过度的、无限制的、脱离实体经济需求来造创造金融衍生产品,反过来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证明。
有人说中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美国是金融创新过度的话,中国则是创新不足。
毫无疑问,中国需要金融深化、需要金融创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就是走了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路。
论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金融危机防范
作者简介:闵娟(1973-),女,湖北黄梅人,讲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论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金融危机防范闵 娟(福建行政学院经贸系,福州 350002)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类型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对危机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章从国际资本流动的机制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这两个角度,探析了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市场动荡和金融危机的关系,并分析了国际资本的充分流动,可能给加入WT O 后的中国带来的风险与影响。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金融风险;防范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5557(2006)0320014202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一方面,金融风险具有特殊性,呈现体制性特征,形成体制性金融风险积聚。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也存在着许多加剧银行脆弱性,威胁金融安全的因素。
面对严峻的金融安全形势,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确保我国经济金融的安全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一、国际资本的流动机制与金融市场的动荡20世纪以来的几次金融危机表明,金融危机的爆发总是与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无序流动有关系。
而国际资本流动是通过本身的流动机制引起金融市场动荡甚至金融危机的。
国际资本流动机制可以理解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途径、方式及由此而产生的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1.机制一:通过间接融资市场。
国际资本流动的这种机制实际上是通过间接融资的形式进入实体经济并使后者产生变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的。
这种流动机制的关键点在于银行的贷款行为。
国际资本流入使银行获得大量可用于增加贷款的资金来源,而且降低了银行负债约束,在金融监管不健全和利益机制的驱动下,银行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即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不断攀升时,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将资金投入股市、房地产或生产过剩的领域,此举又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
在一国经济泡沫破裂、经常项目出现持续逆差等情况下,必然使银行不良资产剧增,货币贬值压力加大,直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结果国际资本尤其是短线的国际游资就出现大量抽逃,最后导致危机的发生。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摘要:本文从历史经济角度出发,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一种逻辑模型,以西方主导石油-美元体系货币霸权为脉络,介绍了西方资本在虚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通过对虚拟资产的炒作可以实现货币资本“账面价值”的增值,而不需要与物质生产相关联就又回到货币资本的特点,以及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必然会导致资源错配形成泡沫的事实,西方资本为了解决周期性的累积会造成危机这一角度出发,分析1970年以来的五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经济危机、石油一美元体系、货币霸权、虚拟经济一、五次金融危机过程概述(一)1973年经济危机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
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在美国,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二)1980年经济危机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13.77美元涨到37.29美元。
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从而触发了经济危机。
在美国,危机历时三年左右,几经起伏,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
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
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
1980年8月失业率达8.3%,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大关,仅次于30年代的大萧条。
物价上涨率达两位数。
由于之前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其危机最严重。
从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西德的危机持续了34个月,时间之长远在其他各国之上。
为了应对危机,三年里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574亿、761 亿和700亿马克,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1980年时逆差高达286 亿马克。
“蒙代尔三角”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启示
“蒙代尔三角”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启示摘要:“蒙代尔三角”表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汇率的稳定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的目标,三者只能取其二。
从“蒙代尔三角”的视角,通过对我国外汇相关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分析,得出我国应在未来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与资本自由流动的目标组合;我国可由汇率目标区制度逐步过渡到完全汇率浮动制度。
关键词:蒙代尔三角;三元悖论;人民币;汇率一、“蒙代尔三角”理论的发展“蒙代尔三角”的含义是:一国货币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自由流动性三者最多只能同时选其二,而不可同时全部满足。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
该论断亦称为三元悖论。
这一“三元悖论原则”,提醒了各国政府以宏观调控方式干预经济时,应根据国情径行取舍,选择适当的目标政策。
其理论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弗莱明在对开放经济中的稳定政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该模型可解释为:宏观稳定政策的效应将随国际资本流动的程度发生相应的变化。
即无资本流动时,固定或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均有效;而在资本完全流动时,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失效,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则有效。
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明确提出“三元悖论”的原则,并在其《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进行了详细论述,从而使该原则得到广泛认同。
由此可见,“蒙代尔三角”揭示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只能从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选择两个同时实现,而必须放弃第三个目标。
“蒙代尔三角”的三个顶点代表了三种目标组合的制度安排,即资本管制、汇率完全浮动以及货币局制度或货币联盟三种制度。
二、我国的“三元”存在情况1.货币政策存在情况从2006年开始,央行已用“微调”政策明确表示出了对于银行体系不断增长的流动性的回应。
自2007年8月15日起,央行进行了第六次对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
不可能三角下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
Finance金融视线 2016年3月103不可能三角下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 李红玫摘 要: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引发了学者对于不可能三角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这三大金融目标是否能同时实现,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否应该以此为依据一直存在争议,而我国也正面临着对上述问题的选择。
关键词:不可能三角 资本管制 汇率制度 亚洲金融危机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3(a)-103-02政府通常热衷于三件事:(1)维持汇率稳定,这样进出口价格就不会大幅跳动;(2)控制利率,这样政府可以根据国内实际情况调节通胀以及总需求;(3)政府希望资金能够流入国内,鼓励直接投资。
但试图一口气做好这些是有问题的。
例如欧元区试图降低利率以此增加投资,但资金会流到利率更高的国家,使得汇率下降,通货紧缩,这样欧元利率又会被迫回升。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一些新兴国家试图挑战这一规律,他们钉住汇率制、高利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从而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但这些资本流很快发生了逆转,引发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现在我国正在进入不可能三角,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的情况下,政府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亚洲金融危机的形成以及结果,以期对我国的政策提供启示。
1 不可能三角理论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提出在资本完全可流动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亚洲金融危机后,保罗•克鲁格曼(1999)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可能三角,他认为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这三大金融目标,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并且实行相应的汇率制度。
1944年~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放弃了资本流动,固定汇率制度得到实现;而日本在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之后,放弃汇率稳定,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以稳定通胀率,同时放开资本管制以实现自由市场。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分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危机被认为是无法避免的一个环节。
然而,金融危机不仅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稳定造成了直接冲击,而且对全球经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减少。
金融危机往往导致信心的崩溃,企业和个人对经济前景产生担忧,因此减少了购买和投资。
此外,金融机构的不稳定也会导致资金紧缺,使得企业难以获得所需的融资。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疲软,给全球经济带来下行压力。
其次,金融危机使得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对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造成了负面影响。
金融市场是经济的核心,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市场信心受到严重动摇,市场参与者情绪恶化,造成股市暴跌、货币贬值等现象。
这不仅会对国际金融体系造成冲击,还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恐慌,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其三,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全球供应链更加脆弱。
金融危机导致企业收入下降,生产成本上升,这会对跨国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决策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金融危机还可能导致银行信贷紧缩,给企业提供融资的难度增加。
这些因素都会削弱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导致产业链的断裂和整个经济体系的紊乱。
然而,金融危机也可以被看作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警示,为全球经济的长期稳定做出必要的调整。
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经济。
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政府试图提振市场信心,刺激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也加强了金融监管,提升了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这些举措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提醒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建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体系。
除此之外,金融危机也促进了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
在危机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合作机制逐渐形成。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1.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实际次贷债券只有6000亿美元,引发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全是由于跟风即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的.羊群效应,它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理论上羊群效应会加剧市场波动,并成为领头羊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下述案例中烧饼就是领头羊.在现实经济中,次贷房贷是领头羊2.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这里原创一个案例: 两个人卖烧饼,每人一天卖20个(因为整个烧饼需求量只有40个),一元价一个,每天产值40元.后来两人商量,相互买卖100个(A向B购买100个,B向A 购买100个),用记账形式,价格不变,交易量每天就变成240元--虚拟经济产生了,如果相互买卖的烧饼价为5元,则交易量每天1040元,这时候,A和B将市场烧饼上涨到2元,有些人听说烧饼在卖5元钱1个,看到市场烧饼只有2元时,赶快购买.--泡沫经济产生,烧饼一下子做不出来,就购买远期饼.A和B一方面增加做烧饼(每天达100个或更多),另一方面卖远期烧饼,还做起了发行烧饼债券的交易,购买者一是用现金购买,还用抵押贷款购买.---融资,金融介入,有些人想购买,既没有现金,又没有抵押品,A和B就发放次级烧饼债券.并向保险机构购买了保险.---次级债券为次贷危机播下种子,某一天,发现购买来的烧饼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发霉,就赶快抛售掉,哪怕价格低一些.--泡沫破裂,金融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烧饼店裁员了(只要每天40个烧饼就可以了)--失业;烧饼债券变废纸了--次贷危机,抵押贷款(抵押品不值钱)收不回,贷款银行流动性危机,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等。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
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蒙代尔-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定律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 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 选择
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 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 度下,本国货币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将被所引致的资本流动的 变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国货币丧失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 本国或者参加货币联盟,或者更为严格地实行货币局制度, 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 进行调整,最多是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地调整本 国利率以维护固定汇率。可见,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 率的稳定,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巨大代价。
对该定律的评价
“三元悖论”原则的理论内涵经历了“米德二元冲突—M-F模 型—三元悖论”这样一个发展历程。现在,“三元悖论”原 则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一原则明确简 单,但却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认同:该原则不仅反映了开放 经济下经济体系内部所蕴含的矛盾,即开放经济下宏观调控 当局面临多重相互交织的目标时必须有所取舍,也为资本流 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且 易于操作的分析框架。奥布斯特费尔德等甚至提出,“三元 悖论”原理在很大程度上可认为是从历史中抽象出的经验总 结和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历程的理论归纳,从金本位时期到 牙买加体系时期,这一高度提炼的原则都在显示着其有效性。
模型分析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
银天下·森德研究所:不可能三角之谜——汇率制度的选择
银天下·森德研究所:不可能三角之谜——汇率制度的选择银天下·森德研究所:你所不知道的“不可能三角之谜”文/银天下·森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宗华烨什么是不可能三角?1963年,蒙代尔建立了M-F模型,发表了资本流动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策,较早地阐述了资本流动条件下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定律”,从而全面揭示了宏观经济的内在冲突。
亚洲金融危机后,克鲁格曼明确提出了“三元悖论”原则。
该原则指出,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三大金融目标,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
银天下·森德研究所:不可能三角之谜——汇率制度的选择上图中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表示自由的资本流动、货币政策自主、汇率稳定三个宏观经济目标,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代表资本管制、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等制度。
选择浮动的汇率制度,就要放弃汇率的稳定;选择固定汇率制度,就不能实现自主的货币政策;进行全面的资本管制,将牺牲资本自由流动性。
各国都希望保持货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在进口、出口、兑换方面,不存在任何监管要求,实现国际金融一体化;(自1994年以来,中国政府已允许商品和服务进出口方面的人民币与外币的自由兑换,但人民币还没有实行完全的自由兑换)各国都希望能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不受国外资本的干扰,有效地针对国内环境进行自我调节,既能降低利率应对衰退,又能提高利率应对通胀;各国又都希望保持汇率的稳定,使汇率在允许的波动范围内运行,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
不可能三角的三种不同组合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不同时期的制度安排都受到“不可能三角定律”的约束。
在金本位制下,选择了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组合,各国就没有自主的货币政策;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自主的货币政策与汇率稳定组合,为了保持稳定汇率,各国必须实行较强的资本管制,资本流动性差;在牙买加体系下,发达工业国家大多选择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同时又不想失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只能选择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普遍实行后,外汇市场货币汇价的大幅波动经常发生。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不可能三角和永恒三角型课件
2. 资本流动
资本自由流动,使得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充分一 体化。
不可能三角的案例分析
• 汇率稳定:货币的汇率保持相对稳定,避免过度波动。
不可能三角的案例分析
案例
以中国为例,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意味着中央银行会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汇率稳定。然而,这种干预可 能会影响独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中国也实施了一系列资本管制措施,限制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因此,中国在独立、 资本流动和汇率稳定三个目标之间需要进行权衡和取舍。
因此,在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实现独立 货币政策的目标。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永恒三角
02
形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永恒三角形的定义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永恒三角形是指一 个国家在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 流动和固定汇率三个目标之间进行选 择时,只能同时实现其中两个目标, 而无法实现第三个目标。
指一国资本能够自由地流 入流出,不受政府干预。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永恒三角形的原理
当一个国家选择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时,其汇 率将面临贬值压力,因为资本自由流动使得国内货币供应 量增加,导致货币贬值。
当一个国家选择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时,其国内经 济将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因为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央行需 要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要求货币政策受到约束,而独立货币政策则要求汇率浮动或 资本管制,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矛盾。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不可能三角的三个要素
01 独立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 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
02 固定汇率
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保持固定, 通常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来维持汇率稳定。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一、概念不可能三角,指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
如果一个国家想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
如果要求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
1997年,泰国、印尼、韩国等相继发生金融危机。
这些原先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中被迫放弃了固定汇率。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提出了"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Impossible trinity theory)。
二、三种组合根据"不可能三角",一国在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之间只能选择以下三种政策组合。
第一,保持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必须牺牲汇率稳定,实行浮动汇率制。
比如,巴西、加拿大大体如此,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频繁进出的国内外资金将会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
第二,保持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必须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实行资本管制。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相对稳定的汇率有助于保持对外经济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助于调控国内宏观经济。
第三,保持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
比如,阿根廷或2000年前的许多欧洲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效果将被引发的资本流动的变化所抵消。
三、理论启示做为一个大国经济体,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对于实现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这应当作为政策选择的首要目标。
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作用。
特里芬两难的辨析
国际金融研究 /2009.12 81
理论园地
强调的是由于流动性提供, 关键货币发行机构 对可兑换性的保证能力会被削弱。
从逻辑上来看, ①美元成为关键货币, 或美 国存在经常账户逆差, 都不必然导致可兑换性 信心的削弱。 第一, 可兑换性的信心危机, 与 该货币是否为国际关键货币没有必然联系。 一 国货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 被广泛接受并持有, 本质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是因为市场参与者 对该货币的可兑换性具有较强信心; 至少, 相 对于其他货币而言, 关键货币具有更强的可兑 换性, 而不是相反。 第二, 可兑换性的信心危 机, 与该国经常账户是否存在赤字也没有必然 联系。 可兑换性的强弱, 主要取决于该货币发 行量和发行机构黄金储备间的比例; 而经常账 户存在赤字, 完全可以通过资本账户盈余来弥 补, 并不必然导致货币发行量增加, ②因此也不 必然削弱该货币的可兑换性。
衡, 美国对由此导致的国际经济失衡应负主要责任。
关键词: 特里芬两难 可兑换性 国际收支
中图分类号: F831
文献标识码: A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 以美 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备受批评, 超主权货币或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不断高涨, 广 为 引 用 的 理 论 支 撑 就 是 特 里 芬 两 难 (Triffin Dilemma) 或 者 特 里 芬 悖 论 ( Triffin Paradox) 。 Triffin (1960) 针对缺乏足够黄金准备的金本位① 提出了特里芬两难: “如果关键货币 (Key Currency) 国家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 那 么 其 他 国 家 就无法拥有足够的储备, 从而无法支持贸易和 交易的扩张, 进而导致经济停滞; 世界储备的 合适增长速度, 只有通过关键货币国家债务的 不断增加来实现, 这会加重对该国清偿债务能 力的怀疑, 特别是当债务超出其不断减少的黄 金储备时。”
探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国际贸易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探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国际贸易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摘要: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对自身的伤害,但是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恶化国际贸易条件。
也有可能导致自身通货膨胀。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主要影响在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上,人民币的升值造成我国的出口减少,失业增加,经济受到冲击,因此我国在经济结构和汇率制度上应该加以改革应对当前或以后出现的经济危机。
关键词: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国际贸易;人民币汇率量化宽松政策适合在国内经济出现紧缩、出于经济危机或者是预防由于紧缩导致的经济危机的产生。
美国在2008年经济危机出现后,采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在此,本文对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的影响以及我国如何应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进行分析。
一、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意义及实质所谓量化,指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是指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
当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被央行收购的时候,新发行的钱币就被投入到私有的银行体系。
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它设计的金额比较庞大,而且期限也较长。
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目的就是增加流通中货币的数目,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真正目的促使人民币和美元之间完成脱钩,这也方便美国政府能够利用美元贬值,间接推高人民币的兑换率。
从而导致作中国储备美元的价值,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美元国债的债权人,在美元贬值时,将会使中国具有债权价值发生严重缩水,从而可以在实际上降低美国面对的负债和借债压力。
在美元贬值对美国金融系统积累债务起到减压作用的同时,也帮助美国财政降低了财政赤字对政府压力。
美元贬值,中国储备外汇在国际上具有的实际购买力发生显著缩水,从而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获取的社会财富流失,在社会实践中间接替美国发展造成的借贷买单。
美国可以利用美元贬值进一步推进本国出口也,为美国出口也发展打造更为显著的出口优势,从而缩小其国际贸易逆差额。
据测算,人民币兑美元每升值10个百分点,我国的出口企业增长速度受其影响放慢3到4个百分点,以便削弱中国的出口优势。
拿蒙代尔三角定律看金融危机
说这个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纯粹就是政治家为推卸责任编纂出来的借口。
。
关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是来自国际金融大鳄攻击所致的说法,一直深得人心,以至于很多朋友在和我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云云。
再要不就是注意日本经济1990的一泡屎的德行之类。
实际上,1980年代拉美危机、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或者日本1990年后的经济萧条,都是经济体本身出了问题,和国际社会没有太大关系,或者外因不过是导火索。
我不想将历史上所有危机都连在一起扯,这可以扯上几年时间。
在明白这些危机的根源时候,我们必须拿出一个简单的蒙代尔三角定律来作为分析框架:固定汇率、利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得到,一国只能同时兼顾两个目标。
这个老同志发现的规律,现在思索起来,真是回味无穷。
。
如果汇率是固定的,钉死在某个外币上,那么这个国家基本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了。
如果这个国家又想固定汇率,又想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得像现在的朝鲜那样,彻底不与外界贸易往来,或者像1980年代以前的中国经济,即使有贸易往来,也是很少。
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同志,记得外汇券这个东西,那就是当时中国政府同时想拥有三个目标的产物。
这个东西,我想现在的同志们,都不知道什么东西了。
。
当年,这可是有钱都未必能买到的就一个刚刚对外开放,外贸刚刚起步的国家而言,钉在美元上面的固定汇率,未必是一件坏事,即使本币有所低估,也不大碍,毕竟没有多少贸易量,属于政府鼓励本国经济融入全球。
但固定汇率,或者联系汇率的麻烦,在于国家生产力是不断变化,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
简要描述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形
简要描述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形你有没有听说过“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形”?听这个名字,哇,感觉是不是挺神秘的?其实它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数学背景,也不是什么难懂的经济理论。
它就像一个简简单单的三角形,但里面的道道,可能让很多经济学家都头疼得不行。
好啦,我来给你慢慢捋一捋。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形,其实就是讲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中面临的“选择难题”。
你想想,一个国家想要有经济稳定、货币自由流动,同时又能保持独立的货币,这三件事儿,怎么都做不到齐。
就像你要吃肉还想减肥,想减肥还想天天吃大餐,怎么可能呀?这就是不可能三角形的精髓所在。
咱们得聊聊这个“自由流动的资本”是个啥意思。
简单说,就是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不受太多限制。
你看啊,现在这个世界,钱是非常“活跃”的,哪里有高回报,哪里就有投资者的身影。
比如中国这几年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全球的热钱也都在不断地转来转去。
对一个国家来说,能够吸引资金流入,带动经济发展,那当然是好事儿。
但是,这么做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资本流动得太快,谁也控制不了。
资金一下子来,一下子又跑,你的经济想调整一下,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资金突然“撒腿就跑”了。
所以,资本自由流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其实是一个挑战。
我们再看看“独立的货币”是啥。
货币,说白了,就是国家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工具,来实现经济稳定的手段。
比如说,国家可以通过降息刺激消费,或者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
理论上,你的货币越独立,越能根据国内经济的需求来调整。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想独立,又要对外开放,迎接资本流入,那就有点儿头疼了。
因为国际资本的流动,不管你愿不愿意,它都会影响到你国家的汇率和利率。
你想通过货币来调整经济,结果汇率又不听话,资金又在外面捣乱,这不就是“空中楼阁”嘛。
咱们再来说说“固定汇率”这个概念。
简单说,固定汇率就是国家把自己的货币与其他货币,比如美元,挂钩。
这样一来,汇率就不容易波动,国际贸易也会更加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人因为狙击金融大鳄对香港联系汇率的进攻成功,而名满天下,其实有点言过其实,因为大家都没有看到因此而付出的代价。。。。。
有个地区守住固定汇率,那就是香港,现在很多人说起这事,就眉飞色舞,好像中国人打败了八国联军,我们都与有荣焉,哪有这回事。
还是蒙代尔三角定律在发飙。当时的香港金管局拼命维持港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提高银行间港币拆借利率,你不是要放空港币吗?我让你无港币可借,即使借到港币,那利率也高得吓人,让你无利可图!
这个东西,我想现在的同志们,都不知道什么东西了。。。。。。当年,这可是有钱都未必能买到的
就一个刚刚对外开放,外贸刚刚起步的国家而言,钉在美元上面的固定汇率,未必是一件坏事,即使本币有所低估,也不大碍,毕竟没有多少贸易量,属于政府鼓励本国经济融入全球。但固定汇率,或者联系汇率的麻烦,在于国家生产力是不断变化,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一旦美联储政策,或者美国经济出现调整,你不随着变化,事情往往很麻烦。
说这个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纯粹就是政治家为推卸责任编纂出来的借口。。。
关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是来自国际金融大鳄攻击所致的说法,一直深得人心,以至于很多朋友在和我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云云。再要不就是注意日本经济1990的一泡屎的德行之类。。。。
就东南亚国家经济而言,在1998年之前,由于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的廉价资金流入,本国的资本泡沫已经出现。也就是楼市股市给投机者炒作得老高,但是他们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未必提高多少,这一点从东南亚国家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速可以看出来。
实际上,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其他任何国家的金融危机一样,都是本身机体出现问题,与外界关系其实不大
当1995年美联储开始进入加息周期,东南亚国家的好日子快要到头了。因为这些国家的货币都钉在美元上面,一旦美联储加息,逻辑上说,他们国家的利率也必须提高,否则固定汇率维持不住。如果他们上调本国利率,那么毫无疑问,他们国家的股市楼市泡沫也会应声而破,即使没有索罗斯,结果也是这样。这一点,同志们只要温习一下2007年中国搞紧缩,结果楼市股市在2008年下跌的情景,大致就会明白。
因此,香港国际自由港的位置保住了,港币固定汇率保住了,利率必须跟着美联储走,大幅加息。利率上调,股市楼市,对不起,就得往下走,香港经济也进入三年多的衰退。
那么后面要问的是,美国经济呢?难道它加息,自己经济就不调整?
这是全球经济的核心所在。因为当时美国经济进入互联网产业兴起时代,对资金的需求最为迫切,因为这个是全球最有效率的产业前景,按着经济资源最优配置的规律,全球其他地方的资源都要流动到美国,去寻找更高的收益率。所以美国经济即使加息,由于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催动,反而是进入一个新繁荣周期。美联储加息,是互联网革命兴起对资金需求的结果,而不是相反。
现在对于中国的问题是,事情恰恰是反过来的,那就是人民币汇率不但没有高估,而是低估的。同时,美联储在内的欧美央行零利率,外加新技术革命看不到一点影子
那么故事又怎么说呢?
这很简单,你将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历史,倒过来看就行了
�
实际上,1980年代ຫໍສະໝຸດ 美危机、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或者日本1990年后的经济萧条,都是经济体本身出了问题,和国际社会没有太大关系,或者外因不过是导火索。
我不想将历史上所有危机都连在一起扯,这可以扯上几年时间。
在明白这些危机的根源时候,我们必须拿出一个简单的蒙代尔三角定律来作为分析框架:固定汇率、利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得到,一国只能同时兼顾两个目标。
这些人回去之后,有一个写了一个分析报告,索罗斯看了,眼珠一转,坏水上来了,开始放空泰铢。这个写报告的家伙,后来据说凭着这个报告,在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后当上了巴西央行的行长!
/45835460.html
结果,地球人都知道了,东南亚国家无法守住固定汇率,本国货币纷纷贬值刺激出口,同时上调利率,防止本国货币崩溃。很多东南亚国家经济进入三年多的调整期。
东南亚国家央行和投资者,对美联储的加息行为,没有觉察到,当时也没有想到。因为美联储加息效果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譬如去年11月份搞零利率刺激美国金融市场,结果效果出来,起码得是半年后的事情。美联储大幅加息,结果造成东南亚国家本国货币汇率高估。
我说,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互联网技术革命经济与东南亚国家争资金的结果,估计没有多少人相信并且赞同。。。
加息,不过是提高价格,吸引资金的方式,减息,不过是表明,现在市面有赚头的买卖不多了。
这中间的资金流动,往往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
外汇券这个东西,经常提醒我,政府的决策通常漏洞百出,而这中间通常意味着暴利。。。
通常情况下,如果能洞悉到这些资金流动的规律,那就意味着能大捞一票。
这个老同志发现的规律,现在思索起来,真是回味无穷。。。。
如果汇率是固定的,钉死在某个外币上,那么这个国家基本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了。如果这个国家又想固定汇率,又想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得像现在的朝鲜那样,彻底不与外界贸易往来,或者像1980年代以前的中国经济,即使有贸易往来,也是很少。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同志,记得外汇券这个东西,那就是当时中国政府同时想拥有三个目标的产物。
一国货币高估的结果,通常是所有人都不要这个国家货币,而要美元。这一点,同志们只要想象一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无数黄牛党缠着老外要外汇券的情形,也就明白啦
事实上,最早发现泰铢高估的,并且放空泰铢的,不是索罗斯,而是泰国人自己,1997年,索罗斯基金旗下的几个分析师到泰国调研时候就发现,泰国商人在对外贸易结算中,都只要美元,拒绝以泰铢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