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水泥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水泥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8d59f5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7.png)
水泥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一、坍落度不合格
1. 控制水灰比:合理控制水泥用量,遵循设计要求,确保水灰
比在允许范围内。
2. 选用适量掺合料:根据施工条件和工程要求,合理选取适量
掺合料,有效提高坍落度。
3. 采取合适的施工措施:施工时采取适当的搅拌时间和速度,
确保混凝土充分拌和。
二、强度不达标
1. 控制水灰比:合理控制水泥用量,确保水灰比在设计要求范
围内。
2.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对水泥、骨料等原材料进行检验,确
保质量符合要求。
3. 采取正确的养护措施:在施工后及时进行养护,保持湿润条件,确保混凝土的适宜养护时间。
三、混凝土开裂
1. 控制水灰比:合理控制水泥用量,确保水灰比在设计范围内。
2. 采用合适的骨料:选用质量好的骨料,合理配制骨料级配,
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3. 进行充分的养护:在施工后及时进行养护,保持湿润条件,
减少混凝土开裂风险。
四、气孔率过高
1. 控制水泥用量:合理控制水泥用量,避免过多的水泥导致气
孔率过高。
2. 采取适当的掺合料:选用掺合料替代部分水泥,减少气孔率。
3. 适当调整配合比:针对具体工程情况,调整配合比,减少气
孔率。
五、混凝土脱粘
1. 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水泥品种。
2. 控制水灰比:合理控制水泥用量,确保水灰比在设计要求范
围内。
3. 采取合适的养护措施:在施工后及时进行养护,保持湿润条件,防止混凝土脱粘。
以上是水泥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debaf5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b.png)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通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裂缝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干缩引起的,特别在高温或干燥环境下更容易出现。
2.防治措施: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减水剂和膨胀剂,增加混凝土的延性,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同时在浇注混凝土后,要及时进行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二、强度不达标1.可能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混凝土强度低于要求。
2.防治措施: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使其更加符合工程要求;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混凝土的搅拌、浇注、养护等环节符合要求。
三、水泥渗漏1.一般是由于混凝土中水泥的质量不合格或混凝土孔隙结构不合理造成。
2.防治措施:选用质量可靠的水泥,并控制混凝土中水灰比;增加混凝土内的过渡带,减缓渗漏的速度;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提高表面光洁度。
四、腐蚀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中含有有害化学物质,如氯离子、硫酸盐离子等,与钢筋发生化学反应引起腐蚀。
2.防治措施: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中潜在腐蚀物质的含量;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适量的防腐剂,形成保护层;加强钢筋的防腐措施,如涂覆石蜡或防锈涂料等。
五、空鼓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未充分振捣或浇注后长时间未进行养护所导致的,也与混凝土的质量有关。
2.防治措施: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及时进行养护,防止混凝土干燥收缩;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提高其抗裂性能。
六、空鼓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未充分振捣或浇注后长时间未进行养护所导致的,也与混凝土的质量有关。
2.防治措施: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及时进行养护,防止混凝土干燥收缩;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提高其抗裂性能。
综上所述,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通病,但通过适当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重视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工艺和养护等环节,确保混凝土质量达到要求,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混凝土施工常见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常见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492178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8.png)
加强养护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防 止开裂和收缩。
控制温度
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混凝土性 能的影响。
定期检查
对养护过程中的混凝土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 保混凝土质量。
合理设计结构
1 2
优化结构设计
根据工程要求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混凝土结构 形式和尺寸,减少应力集中和裂缝产生。
合理配合比设计
根据工程要求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强 度和耐久性。
优化施工工艺
改进施工方法
01
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如泵送混凝土、滑模施工等,提
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加强施工监控
02
对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
施工质量。
提高施工人员技能
03
加强施工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责任心。
材料因素
水泥
水泥的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 等性能不符合要求,可能导致混 凝土出现裂缝、强度不足等问题
。
骨料
骨料的级配、粒径、含泥量等不符 合要求,可能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 耐久性。
外加剂
外加剂的种类、用量、质量等不符 合要求,可能影响混凝土的施工性 能和强度。
施工工艺
搅拌不均匀
混凝土搅拌不均匀,可能导致混 凝土出现离析、强度不均匀等问
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施工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和技术创 新活动,提高整体施工质量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构造措施
在结构设计中采取加强措施,如增加配筋、设置 伸缩缝等,提高结构抵抗开裂的能力。
3
考虑环境因素
在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 影响,如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采取相应的措 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简述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简述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1d271c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d.png)
简述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其质量的问题一直是工程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混凝土质量通病,如开裂、渗水、脱落等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治呢?一、控制开裂混凝土开裂是一种较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往往是因为混凝土内部孔隙水分蒸发时,水分蒸发速度与水分补充速度不一致,导致孔隙渐渐增大,最终导致混凝土开裂。
为了解决混凝土开裂问题,有以下措施:1.控制混凝土的含水率,并进行充分浇灌,保证混凝土内部水分充足。
2.增加混凝土的含气量,可使用掺气剂或者混凝土养护过程中进行机械翻动操作。
3.使用纤维增强混凝土,增强混凝土抗拉强度和韧性。
4.在混凝土表面布置隔水层或者增加渗透层,减缓混凝土蒸发速度,防止水分快速蒸发。
二、解决渗水问题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渗水问题也是常见的话题。
渗水问题一旦发生,会给工程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及时防治渗水问题至关重要。
具体措施如下:1.选用质量优良的混凝土材料,提高混凝土强度、密实度和耐久性。
2.加强混凝土施工和养护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保证混凝土浇注的质量。
3.对于混凝土渗水现象,可采用防渗涂料进行封闭处理。
4.混凝土外侧可以处理成锥形,此法可有效减少渗漏,其原理在于锥形表面的改变使水流分散。
三、防止脱落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表面的脱落问题也比较常见。
脱落问题不仅会影响施工质量,更是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那么对于混凝土脱落问题,有以下措施:1.采用新型工程材料,如:混凝土胶结剂、粘结剂可做混凝土的附着层,增加混凝土的附着力。
2.对于混凝土表面脆弱或混凝土的外表面出现裂缝将降低混凝土表面的强度,如达不到使用的强度要求,裂缝的深度及宽度应符合要求。
3.混凝土应控制好构件的大小,以免在混凝土干燥后发生变形,导致表面脆裂、松软、表面脱落。
综上所述,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包括控制开裂、解决渗水问题以及防止脱落等方面。
八大常见混泥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八大常见混泥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68a832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6.png)
八大常见混泥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其质量问题对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八大常见混凝土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1.压缩强度不达标压缩强度是评价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常见的原因包括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过程中控制不严格等。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设计配合比、采用优质原材料、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等。
2.开裂混凝土开裂是常见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温度变化、变形不均匀、收缩应力等。
防治措施可从设计上考虑收缩、热变形等因素,采用伸缩缝、抗开裂剂等材料,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等。
3.不均匀性混凝土的不均匀性表现为浇筑和养护后出现明显的色差、孔洞、裂缝等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原材料的不均匀性、施工中搅拌不均匀等。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优质原材料、加强搅拌过程的控制和检验等。
4.粘结力不强混凝土的粘结力是测量其与钢筋或其他材料之间的黏结程度的指标。
常见的原因包括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施工过程中对粘结力的控制不严格等。
防治措施可从原材料的选择和检验入手,加强施工工艺控制等。
5.气孔气孔是指混凝土中存在的排气孔或气泡,其存在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能。
常见的原因包括不适当的原材料、掺加剂等。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抹光、振捣等。
6.钢筋锈蚀钢筋锈蚀是由于混凝土中存在的氯离子、硫酸盐等导致钢筋腐蚀而产生的问题。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具有良好抗腐蚀性能的钢筋、控制混凝土中氯化物含量、采用外加碱氧化物防腐涂层等。
7.暗沉混凝土表面的暗沉是由于混凝土中含有较多的机械杂质、有机杂质、水泥分散剂等导致的。
防治措施包括增加水泥用量、加强拌制过程的控制、采用外加剂改善混凝土工艺等。
8.凝结时间过长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会导致施工过程中的延误和不便。
常见的原因包括材料中用水量过大、气候条件不佳等。
防治措施包括优化配合比、控制施工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综上所述,八大常见混凝土质量通病可以通过适当的设计和施工措施进行防治。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842dc7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f.png)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介绍
1. 混凝土强度不达标
- 原因:配合比不合理、原材料质量差、施工工艺不规范等。
- 后果:降低结构承载能力,影响工程安全。
- 对策:合理设计配合比、使用优质原材料、严格按照施工规
范施工。
2. 混凝土表面开裂
- 原因:干缩、温度应力、膨胀等。
- 后果:影响混凝土外观,减弱抗渗性能。
- 对策:控制施工阶段的温度变化、增加混凝土的抗裂剂。
3. 混凝土抗渗性差
- 原因: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施工工艺不当。
- 后果:容易渗水,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 对策:合理设计配合比、采用防渗材料、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二、混凝土施工质量防治措施
1.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 对水泥、骨料、掺合料等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2. 加强施工工艺管控
- 采用现代化施工设备,保证施工操作规范。
- 控制浇注温度、铺面养护等环节,避免开裂和强度不达标。
3. 配合比设计合理
- 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科学确定配合比。
4. 采用适当的外加剂
- 如抗裂剂、防渗剂等,提升混凝土的性能。
5.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 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以上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的介绍。
通过加强质量管控、合理设计和选用适当的材料,可以有效预防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b3968c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4.png)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其中包括材料质量、施工环境、施工工艺等方面的不符合设计要求以及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为了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混凝土材料质量通病: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抗渗性差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配合比,选用合适的水泥、骨料等原材料,并进行适当的试验检验。
2.原材料偷工减料: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甚至出现开裂、渗水等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对原材料供应商的管理和质量把控,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3.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用量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开裂、渗水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水灰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控,严格控制用水量。
4.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搅拌和浇注不均匀: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均匀、开裂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选择搅拌设备,确保搅拌均匀;控制浇注速度和质量,避免混凝土分层。
二、施工环境和工艺通病:1.施工现场环境不洁净: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质量不达标、强度降低等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清洁管理,确保施工环境的整洁。
2.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强度低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施工温度和湿度,可采取加热、湿喷雾等方法进行调控。
3.混凝土养护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开裂等问题。
防治措施:对刚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养护,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早蒸发。
三、其他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1.混凝土表面麻面:可能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养护不当等原因导致。
防治措施:加强对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注意养护工作,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早蒸发。
2.混凝土开裂:可能由于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引起。
防治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混凝土抗裂措施,如加纤维等。
3.混凝土强度低:可能由于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原材料质量差等原因引起。
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配合比,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管控,确保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处理措施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38bde9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66.png)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处理措施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强等特点。
然而,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混凝土开裂问题开裂是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开裂可能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应力超过其抗张强度所引起的。
为了预防混凝土开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合理,控制水灰比,添加适量的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2.控制混凝土施工温度和湿度,避免施工温度过高和干燥过快,从而使混凝土内部应力得到平衡,减少开裂的可能性。
3.对混凝土进行合理的养护,包括湿养护和覆盖防止水分蒸发等措施,以帮助混凝土充分硬化和减少开裂风险。
4.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遵循合理的施工顺序,避免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和冷缝,从而减少开裂的可能性。
二、混凝土强度不达标问题混凝土的强度不达标是另一个常见的质量问题。
要预防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合理控制水灰比,保证水泥与骨料的比例适当,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2.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确保水泥和骨料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3.在混凝土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合、浇筑和养护,保证施工过程中各项工艺和步骤的准确性。
4.定期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强度不达标的情况,确保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三、混凝土空鼓问题混凝土空鼓问题指的是混凝土表面与内部骨料之间出现空隙。
为了防止混凝土空鼓问题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控制混凝土浇筑的厚度,避免一次性浇筑过厚,导致混凝土的内部不能充分振实。
2.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振捣措施,确保混凝土内部骨料与水泥浆体之间的充分结合,减少空隙的产生。
3.严格按照养护要求对混凝土进行湿养护,保持一定的湿度,有利于混凝土的充分硬化和减少空鼓的产生。
4.严禁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踩踏和碰压等操作,避免混凝土内部的空泡。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5ed09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4.png)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然而,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质量问题,如开裂、渗漏、强度不达标等。
因此,混凝土质量问题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1.材料质量控制混凝土的材料包括水泥、骨料、砂、水等,这些材料的质量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材料的来源、品质、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特别是水泥,应该选择质量稳定的品牌,避免使用劣质水泥,以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材料的比例和用量。
配合比的设计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材料的性能进行合理的设计。
如果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配合比的设计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3.施工工艺控制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包括搅拌、浇筑、养护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操作,如搅拌时间、浇筑方式、养护期等。
同时,要注意施工现场的环境和温度等因素,避免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4.检测监控混凝土的质量检测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施工过程中,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的取样和检测,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同时,还应对混凝土的性能进行监控,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要求。
总之,混凝土质量问题的防治需要从材料、配合比、施工工艺和检测监控等方面入手,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确保混凝土的质量达到规范要求。
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一、编制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常见的混凝土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混凝土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编制原则本文编制遵循客观、实用、简明的原则,力求准确传达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和实践。
三、常见的混凝土质量通病介绍混凝土是建筑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但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常见的混凝土质量通病包括蜂窝、孔洞、麻面、混凝土骨料外显、烂根、水纹、涨模、气泡、裂缝、表面不平整、成品混凝土外部损伤、表面显见模板缝痕、钢筋保护层不规范、拉杆孔漏浆、强度不足以及强度离散性大等问题。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5c7146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15.png)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它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优点,但在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混凝土质量通病主要包括开裂、气孔、麻面、色差等问题,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开裂问题开裂是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塌落度不一致引起的塌陷裂缝、硅酸盐水泥膨胀引起的体积变形裂缝、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裂缝以及荷载作用引起的荷载裂缝等。
防治措施:1.控制塌陷度:混凝土的塌陷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以保证均匀的浇筑和密实度,避免塌陷裂缝的产生。
2.采取施工措施:在施工中采取适当的振捣、倾倒和扎养工艺,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
3.控制温度变化:温度变化是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浇筑时间、施工阶段和养护措施,避免混凝土快速升温或迅速冷却。
4.控制荷载作用:在设计和施工阶段要充分考虑结构的荷载,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和减小荷载引起的开裂。
二、气孔问题气孔是指混凝土中存在的孔隙,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1.控制水灰比:适当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使其在保证工作性能和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避免过多的含水量导致气孔的产生。
2.合理搅拌:进行充分的搅拌和均匀的振捣工艺,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气体积聚,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减少气孔的产生。
3.控制养护条件:在养护过程中,要保持恒定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混凝土过早干燥和过快硬化,以减少气孔的产生。
三、麻面问题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出现的颗粒状凹凸不平的情况,造成建筑外观质量不佳。
防治措施:1.调整砂石配合比例:合理调整砂石的配合比例,控制沙子的粒径和含泥量,以减少麻面的产生。
2.控制水灰比:适当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避免过多的含水量导致麻面现象。
3.尽量减少振捣:在浇筑和养护过程中,尽量减少振捣,以防止砂石骨料浮出,形成麻面现象。
4.加强养护:在养护过程中,要保持恒定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混凝土过早干燥和过快硬化,以减少麻面的发生。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85a273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12.png)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措施1和易性不好预防措施1)应合理选用水泥标号,使水泥标号与混凝土设计标号之比控制在1.3~2.0之间。
客观情况做不到时,可采取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加混合材料(如磨细粉煤灰等)或减水剂等技术措施,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
2)原材料计量应建立岗位责任制,计量方法力求简便易行、可靠,特别是水的计量,应制作标准计量水桶;外加剂应用小台秤计量。
3)在混凝土拌制和浇筑过程中,应按规定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和用量(每一工作班至少二次)。
4)在拌制地点及浇筑地点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或工作度(每一工作班至少二次),混凝土浇筑时的坍落度可按规定进行。
5)在一个工作班内,如混凝土配合比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有变动时,应及时检查。
6)随时检查混凝土搅拌时间,混凝土延续搅拌最短时间,按规定执行。
2麻面预防措施1)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
如有缝隙,应用油毡条、塑料条、纤维板或水泥砂浆等堵严,防止漏浆。
3)模板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4)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3露筋预防措施1)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修整。
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如设计图中没有注明时,可按规范要求执行。
2)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
一般每隔一米左右在钢筋上绑一个水泥砂浆垫块。
主筋保护层厚度偏差参见规范执行。
3)钢筋较密集时,应选配适当的石子。
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
结构截面较小,钢筋较密时,可用豆石混凝土浇灌。
4)为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
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
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
振捣的其他要求详见“蜂窝”的预防措施(6)、(7)。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处理方案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处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35e12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6.png)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处理方案混凝土是建筑物中重要的构造材料之一,因其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性能,因此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但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通病,如混凝土开裂、结露、泛碱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甚至会对建筑物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因此,预防和处理混凝土的通病至关重要。
一、混凝土开裂1. 预防措施:(1)控制水灰比:水灰比过高会导致混凝土开裂,因此应根据混凝土材料的特性和使用环境,进行合理的控制。
(2)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要充分浇水,保持湿润状态,以减少混凝土表面收缩引起的开裂。
(3)采用合适的控制剂: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收缩率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开裂。
2. 处理方案:(1)采用增强混凝土的方法,如向混凝土表面喷涂抗裂剂、增强剂等。
(2)采用钢筋或边框加固的方法,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
二、混凝土结露1. 预防措施:(1)加强通风和排湿:建筑内部应加强通风换气和排湿,减少室内湿度,避免混凝土结露。
(2)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控制水汽的释放,减少混凝土表面结露的可能性。
(3)在混凝土表面刷涂防水涂料,增强混凝土对水的防护性能。
2. 处理方案:(1)使用加热器等设备,加快室内空气循环和干燥速度,减少混凝土结露。
(2)使用除湿器等设备,降低室内湿度,去除混凝土表面的水汽。
(3)对严重结露的混凝土表面进行清洗,防止混凝土面层的脱落或损坏。
三、混凝土泛碱1. 预防措施:(1)在混凝土材料中尽量减少或控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的含量。
(2)采用低碱性水泥或添加剂来减少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含量。
(3)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混凝土的干缩和渗透,以减少混凝土的碱性物质析出。
2. 处理方案:(1)对混凝土进行除碱处理,如刷涂含有酸性物质的溶液等。
(2)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来处理泛碱现象,如使用激光或化学溶液等。
(3)针对泛碱较严重的混凝土结构,采用加固和防护措施,增强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c02676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e.png)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蜂窝现象:混凝土结构面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空隙。
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混凝土下料下料过高,未设串筒,造成石子砂浆离析;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严重;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混凝土坍落度过小;7)基础、柱、墙根部未先浇同配比减石子砂浆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符合要求;2)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墙体、柱等竖向构件根部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先浇同配比减石子砂浆(一般30~50mm为宜);3)浇灌混凝土时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4)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待下部混凝土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5)如出现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6)如出现较大蜂窝:凿去蜂窝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干净后支斜模,采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二)麻面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拆模后形成麻点。
防治措施: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双面胶条等堵严;2)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并且涂刷均匀,不得漏刷;3)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4)若出现麻面缺陷,混凝土表面作粉刷装修时,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应在麻面处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1aac60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2.png)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预防混凝土实际强度低于设计标准值的措施(1)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图纸,掌握不同层次、部位、不同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或标号,并用表格形式记录在案,便于核对查考。
(2)现场试验人员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和塌落度、按标准方式制作、养护试块,及时进行试压,试块组数必须按验收规范规定数量制作,并提供系统的强度资料,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
2、预防混凝土在运输、浇灌中离析的措施(1)用车辆运输混凝土时,工地道路面层必须平整,每班有人保养,保持运输平稳。
(2)混凝土从拌和机卸料经运输到入模浇灌的最大允许延续时间,气温25。
C以下为90~120mim,25℃以上为60~90mim o(3)混凝土在水平与垂直运输中要尽可能减少转载次数。
(4)佐的坍落度由配合比设计确定,现场拌制的合宜坍,落度控制在3~7cm范围内。
(5)混凝土的浇灌高度,自由下落高度应小于2m。
3、预防混凝土养护不符合要求的措施(1)编制施工方案时,要列入养护技术要求、技术间隙时间规定、材料储备要求、特殊部位养护注意事项等内容,并在全体施工管理人员中加以宣传教育和贯彻。
(2)在施工准备阶段,对所需养护材料、设备、水源等应事先编制技术供应计划,以做好充公准备,满足养护要求。
(3)对特殊部位如屋面、楼地面、路面及构件断面较小的受力件等,要特别强调养护的重要性,设专人负责养护工作。
(4)在混凝土浇捣12小时后,应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时间一般不得小于7昼夜。
4、预防蜂窝的措施(1)混凝土配合比计量正确,拌和均匀,时间大于90秒。
(2)要控制混凝土的卸料高度,否则要设溜槽或串筒等措施,以防混凝土离析。
(3)浇捣竖向结构时,混凝土浇筑时,应用同标号砂浆或减半石子的混凝土作接浆处理(5Cm);侧模设大于30cm的浇灌孔;柱要分段分层浇灌。
(4)混凝土的浇灌与震动必须分层进行,每层厚度为30cm o(5)插振移动距离不应大于作用半径的1.5倍;为保证上下两层混凝土的粘结效果,振动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cm左右;平板振动器在振动平板时宜压边3~Smm,以防漏振。
混凝土浇筑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浇筑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3c6d07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0.png)
混凝土浇筑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水灰比不合理水灰比是指水与水泥的质量比。
水灰比过大,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低、耐久性差;水灰比过小,会使混凝土工作性变差。
因此,合理调整水灰比非常重要。
防治措施: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确定水灰比,不可随意调整。
2.做好混凝土试块的拌制,根据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水灰比。
3.加强对现场混凝土配制的监控,确保水灰比的准确控制。
二、孔洞、夹杂物孔洞、夹杂物是指混凝土中出现的不规则空隙和杂质。
孔洞和夹杂物的存在会削弱混凝土的强度和导热性能,影响工程质量。
防治措施:1.在施工前,做好模板的清理工作,确保模板表面光滑、无破损。
2.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过程中的振捣时间和强度,确保混凝土充分密实。
3.施工时,采用合适的振捣器具,避免孔洞和夹杂物产生。
4.加强对配料的管理,控制骨料中杂质的含量。
三、混凝土裂缝混凝土裂缝是指在混凝土中出现的裂隙或开裂现象。
混凝土裂缝的存在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防治措施:1.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混凝土浇筑,避免浇筑过程中的剪切力和振动力对混凝土的影响。
2.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形,可采用与施工现场温度相适应的施工工艺。
3.针对特殊情况,如大面积连续浇筑、施工温度较高等,可采用合适的控制裂缝的措施,如添加缓凝剂、设置伸缩缝等。
四、强度不符合要求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因素包括水灰比不合理、配料不准确、养护不当等。
防治措施:1.确保水泥品种、品牌符合设计要求,并及时进行质量检测,以保证水泥质量。
2.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材料的配比,确保骨料的粒径分布合理。
3.加强现场质量检测,正确掌握混凝土的拌合时间和混凝土强度的测定方法。
4.做好养护工作,保持混凝土湿润,避免早期干燥和开裂。
综上所述,混凝土浇筑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涉及水灰比的合理调整、孔洞、夹杂物的控制、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和强度的保证等方面。
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管,确保混凝土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混凝土质量通病整改措施(共4篇)
![混凝土质量通病整改措施(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25e80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e.png)
混凝土常见问题处理(1)配合比计量不许,砂石级配不好;(2)搅拌不匀;(3)模板漏浆;(4)振捣不够或者漏振;(5)一次浇捣混土太厚,分层不清,混凝土交接不清,振捣质量无法掌握;(6)自由倾落高度超过规定,混凝土离析、石子赶堆;(7)振捣器损坏,或者监时断电造成漏振;(8)振捣时间不充分,气泡未排除。
防治措施为:①严格控制配合比,严格计量,时常检查;②混凝土搅拌要充分、均匀;③下料高度超过 2m 要用串筒或者溜槽;④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⑤堵严模板缝隙,浇筑中随时检查纠正漏浆情况;处理措施为:①对小蜂窝,洗刷干净后 1:2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②较大蜂窝,凿去薄弱松散颗粒,洗净后支模,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子细填塞捣实;③较深蜂窝可在其内部埋压浆管和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者浇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1)同“蜂窝”原因;(2)模板清理不净,或者拆模过早,模板粘连;(3)脱模剂涂刷不匀或者漏刷;(4)木模未浇水湿润,混凝土表面脱水,起粉;(5)浇注时间过长,模板上挂灰过多不及时清理,造成面层不密实;(6)振捣时间不充分,气泡未排除。
防治措施为:①模板要清理干净,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要充分湿润,钢模板要均匀涂刷隔离剂;②堵严板缝,浇筑中随时处理好漏浆;③振捣应充分密实;处理方法:表面做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不做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砂浆抹平压光。
(1)同蜂窝原因;(2)钢筋太密,混凝土骨料太粗,不易下灰,不易振捣;(3)洞口、坑底模板无排气口,混凝土内有气囊。
防治措施为:①在钢筋密集处采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认真分层捣固或者配以人工插捣;②有预留孔洞处应从其两侧同时下料,认真振捣;③及时清除落人混凝土中的杂物;处理方法:凿除孔洞周围松散混凝土,用高压水冲洗干净,立模后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子细浇筑捣固。
四、露筋(1)同“蜂窝”原因;(2)钢筋骨架加工不许,顶贴模板;( 3)缺保护层垫块;( 4) 钢筋过密;(5)无钢筋定位措施、钢筋位移贴模。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ccb436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2.png)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引言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和缺陷。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会降低工
程的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
治措施。
措施一:材料选择和检查
1. 选择优质的混凝土原材料,如水泥、骨料和掺合料,并确保
其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2. 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包括外观、质量等方面,以确保
其无任何质量问题。
措施二:施工过程控制
1.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包括摆放模板、浇筑混凝土等。
2. 控制混凝土的配比和搅拌时间,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均匀性。
3. 在浇筑混凝土前,对模板进行检查和预处理,确保其平整和
牢固。
措施三:养护管理
1. 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养护,包括保湿和遮阳等措施,以促进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
2. 定期检查和维护混凝土结构,及时修复裂缝和缺陷,防止其进一步扩展和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措施四:监督检验
1. 建立混凝土工程的监督检验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监控。
2. 对混凝土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结论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和检查、施工过程控制、养护管理和监督检验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防治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提高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相关人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133ccd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9.png)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混凝土工程已经成为了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因素,混凝土工程存在着一些质量通病,这些通病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正确地识别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1.混凝土裂缝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工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裂缝可能由于混凝土中的强度不足、伸长性不佳、收缩、温度变化等原因造成。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处理混凝土中的裂缝,将引起水侵入、增加荷载、甚至导致混凝土的疲劳破坏。
2.气孔在混凝土中出现气孔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的空气未能及时释放而造成的。
常见的气孔问题包括机器振荡和振动力不足,以及混凝土中添加了过多的水和混合物。
过多的气孔将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下降,并且易受水和其他外部损坏的侵袭。
3.麻面如果混凝土表面看起来粗糙不平,往往被称为麻面,这可能是由于混凝土浇筑时混合料中的砂粒含量较高、混凝土初始浇注过程中的震动不足、或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过快而造成的。
麻面会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和美观度,因此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采取适当的防止麻面的措施。
4.空洞混凝土中的空洞区域就是混凝土中的空腔,也是混凝土工程中的常见问题。
常见的原因包括混凝土中的空气未经彻底释放,混凝土收缩和伸长等。
空洞的存在将会导致强度下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寿命。
二、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治措施为了预防和解决混凝土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通病问题,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可能的防治措施,例如:1.充分的施工规划在施工开始之前,需要充分的计划工程,包括材料选择、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浇注方法以及浇注时间表等。
这有助于减少未来的工程问题。
2.选用高质量的原料在混凝土施工中,应该优先选择高质量的原材料,包括水、骨料、水泥等材料。
同时,在混凝土配比时,应该在正常的水水平内尽可能减少混合物中的水份。
3.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混凝土工程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包括振动棒、摆杆、喷水器等。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方案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6dfeb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8.png)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方案混凝土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但是由于施工环境、材料选用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会导致混凝土质量存在一些通病。
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方案。
1.原材料质量控制: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受原材料的影响,对于水泥、骨料和混凝土外加剂等,应选择质量可靠、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
定期进行原材料的检测和认证,确保其质量稳定。
2.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裂缝:水泥水化反应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温度差,从而引起裂缝。
应采取降低混凝土温度的措施,如合理控制拌合水温度、降低水灰比、加水降温,或者采用预冷预热装置等。
3.关节处渗漏:混凝土结构中的关节处容易出现渗漏问题,影响结构的密封性和抗渗性。
应做好关节处的处理,采用合理的密封材料,如聚硫橡胶、水泥砂浆等,并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确保关节处的密封性。
4.混凝土收缩开裂: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会产生收缩,如果不做处理,容易引起开裂。
应选用收缩适应性较好的混凝土配比,控制水灰比、骨料干燥率等参数;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可采用预应力、增加钢筋含量等措施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5.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混凝土的强度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强度不达标,将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应加强对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控制,合理选择水泥品种和掺合料,严格控制拌合水的用量,确保混凝土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6.气孔、麻面和孔洞:混凝土中的气孔、麻面和孔洞会降低其密实性和耐久性。
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确保模板的密闭性良好,配合振捣设备进行充分振捣,减少气泡的产生;同时,严禁使用超过有效保养期的水泥和外加剂,保证混凝土表面光洁。
7.脱模早和帖模:混凝土在脱模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控制速度和方法,容易导致混凝土的损坏和麻面。
应遵循脱模时间要求,仔细控制脱模速度,采用适当的脱模剂,并采取防止混凝土表面变色或麻面的措施。
为了预防混凝土质量出现通病,还需要加强施工管理和质量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第一章概述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管理人员急需掌握的,本文就结合工作实际,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进行探讨。
第二章蜂窝
(一)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二)产生的原因
(1)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
(2) 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 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 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 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 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 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三)防治的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 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岀现“烂脖子”。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麻面第三章.
(一)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岀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二)产生的原因
(1) 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 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岀现麻面;
(3) 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 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 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岀,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三)防治的措施
(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第四章孔洞
(一)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二)产生的原因
(1) 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 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 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三)防治的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露筋
露筋
第五章露筋
(一)现象
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二)产生的原因
(1) 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 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 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 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三)防治的措施
(1) 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 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
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
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 )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 1 : 2或1 : 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
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第六章缝隙、夹层
(一)现象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二)产生的原因.
(1) 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 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 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 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三)防治的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
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
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 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 : 2或1 : 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第七章缺棱掉角
(一)现象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二)产生的原因
(1) 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 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 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 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三)防治措施
( 1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时,混凝土应具有1.2N/ 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 水泥
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表面不平整第八章.
一)现象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二)产生的原因
(1) 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租糙不平;
(2) 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 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三)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
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开防止
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 2N/mm2以上,方可
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第九章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一)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二)产生的原因
(1) 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 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 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陈;
(5) 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三)防治措施
(1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朋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40%以上,始可遭受冻结,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
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2)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