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灵性在情景作文教学里充分闪现
让学生的作文灵性飞扬

让学生的作文灵性飞扬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是使学生作文灵性飞扬必不可少的条件。
要使学生的作文灵性飞扬,那就必须使他们在写作时激情荡漾。
如何使学生写作时激情荡漾?教师就应该使学生燃起创作激情,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使之进入欲罢不能的状态。
一、抓住三“点”,创设佳境。
最佳写作状态,莫过于灵感降临之际。
而创作的灵感,往往来自对周围事物的长期思考和对眼前情景的一时触动。
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真正产生创作灵感,是相当困难的;但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使之进入理想的写作状态。
第一,抓住关注“点”。
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用我文,抒我情”,注意学生在关注什么。
如果抓得巧,就会“一石击破水中天”,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写出理想的作品。
如学校冬季运动会期间,学生看比赛,谈比赛,神采飞扬,欲罢不能。
于是,我就抓住这一“关注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写运动会畅想。
结果学生的创作热情异常高涨,写出的文章异彩纷呈。
又如,在学校举行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我再一次抓住契机,让学生写新闻报告。
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会儿工夫就大功告成。
第二,把握情感“点”。
创作是认识的深化,是情感的升华,它需要创作者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和输出需求。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有。
”要写出文情并茂的作品,作者必须倾注感情。
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引导,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写作欲望的情感氛围,这样才能达到启迪智慧,激活思维之目的。
为此,教师首先把学生带入创作的情景中,让他们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再现生活……使之激情荡漾,热切地投入到写作实践之中。
文章要想感动读者,首先必须感动自己。
而教师要想使学生激情荡漾,自己必须充满激情。
在母亲节那天,我用诗向学生倾诉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学生们被我的真情深深的感动。
让学生作文灵性飞扬

让学生作文灵性飞扬一、课题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主体作文”是在对传统作文教学反思基础上构建的一种崭新的作文教学思想,它最主要的特征是把学生当作写作的主体,让学生以“作家”的身份进行创作,充分体验写作的全过程。
它与传统作文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作文教学过分强调教师“导”的作用,是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文,题目由教师来“命”,思路由教师来“教”,作文由教师来“评”,整个教学过程过分依赖教师,创作的快感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验;而主体作文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特别是写作过程的全程参与,它讲究写作素材的开发,讲究对生活的参与及感受、领悟,讲究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多维互动,讲究写后的反复修改,讲究作品的展示交流与实际应用等。
“主体作文”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写作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即:以学生自主写作为本位;以学生生活为写作契机;以学生成长为写作目标。
总之,主体作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试图对传统作文教学进行改造,使学生写作与生活接壤,与实际接轨,使文风“返璞归真”,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本领,充分发挥写作主体的创作积极性,使之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实现个性发展,形成终身受益的本领,为以后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研究成果1、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了影响初中生作文成功的诸因素科学研究只有以事实为依据,才能够获得成功。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2001年8月至12月,我们用一个季度的时间,对我省部分城镇初中1500余名作文优秀学生,做了作文成功因素问卷调查。
2002年8月,崂山三中所有实验老师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两次调查,我们把握了影响初中生作文成功的诸多因素。
(1)以主观因素为核心,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作文成功产生影响通过对1500名作文成功学生的24项调查,我们发现对初中学生作文成功起显著作用的五大因素依次为:①主体强烈的写作成功欲望(包括写作兴趣、写作习惯与个人心理品质)。
②阅读的影响。
③老师的影响。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灵感具有突发性,亢奋性,创造性,忽逝性。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一起来看看吧!在写作教学中,要改变学生对作文训练的畏难情绪和冥思苦想的痛苦现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通过创设想象的时空,沟通作文写作与现实生活的情感,注重专题技巧和形式的训练等方式,从而创设写作气氛和情境,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诱发创作灵感的闪现。
关键词:灵感情境灵感是主题心灵与客体生活在相互找寻中,突然相遇碰撞迸发出的火花。
灵感具有突发性,亢奋性,创造性,忽逝性。
一般来说,灵感的发生,需要主体积极地去寻找发现获取。
诱发灵感的关键是触发信息的有效性,即通过联想,将各种在貌似不相关的信息巧妙地组合起来。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学习、生活、社会媒体中的各种信息,敏于发现,善于实践,勤于思考,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
在写作教学中,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灵感闪现的一刻,文章自然能出彩。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感气氛和写作情境,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诱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灵感思维。
创设情境分为三种:创设想象的时空;沟通作文写作与现实生活的情感;改变传统的主题训练,注重专题技巧和形式的训练。
一.创设想象的时空和情境想象是文学王国的精灵,是让文字绚烂跳跃的魔法师。
想象是在知觉材料基础上,通过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的鲜活的形象的过程。
学生的作文如果能披上想象的锦衣,那么作文教学将改变苦思冥想,无从下笔的境况。
梦是愿望的寄托,而想象是白日梦的依托。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游,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雄奇豪放,瑰丽飘逸,“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昂扬振奋的格调,表明不卑不屈,不畏权贵的气概。
庄子《逍遥游》汪洋恣肆,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
小练笔迸发灵性,大课堂洋溢生机

小练笔迸发灵性,大课堂洋溢生机——例谈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摘要】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
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就是要让学生练习,要按规格练习。
”叶老的话充分强调了“讲”后之“练”对形成技能的必要性。
因此“小练笔”挤进了语文课堂,将个性化解读和感悟流淌笔尖的习作模式,成为语文大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在优化学生语言、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挤关注灵动读写结合精心设计近几年,随着新课程走进语文课堂,学校提出“把快乐还给孩子”、把“锻炼的时间还给孩子”。
因此,在这短短的35分钟课堂中,“小练笔”也挤进了语文课堂,且大有安营扎寨之势。
“小练笔”改变了往常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做到了精讲多练,认真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使教学课堂的气氛充满了生机。
我们学校的张飞翔副校长在语文教研组研讨时,一直对课堂“小练笔”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正确实施给予了很多关注,很多老师也看到了加强课堂小练笔给教学带来了较好效果,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高效的小练笔训练呢?本人结合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情感交融时练笔“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课本的文章,有的隽永含蓄,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发人深省,有的让人惊叹……它们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深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作者“为情而造文”,学生“循情而读文”,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而感动,此时如果设置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让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荷花的千姿百态、万众风情,然后利用课件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让学生在情境作文中闪现智慧的灵光

让学生在情境作文中闪现智慧的灵光作文是生命和生活的抒写,它与人的生命、生活密切关联。
写作其实就是在与自然、他人、社会,也包括与自己对话。
我们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们在抒写中保持对话应有的姿态和灵性,引导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
一、让情境作文进入孩子的课堂1.进入情境,回归自然。
情境的创设和优化是写好情境作文的基础,无论是地点的选择还是时间的安排等,都须事先进行认真的优选和细致的策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效果,如在指导写《校园之春》,课前准备时,我细致观察了校园,认为花坛最有内容写,恰逢一串红的花期,花坛里的一串红开了,我带领学生来到花坛前,细心观察,一串串的花朵挂满枝蔓,就象串串风铃在随风摇晃着,把花坛装点成一片彩潮涌动的海洋,暗喻着集体力量的磅礴。
2.感受情境,回归生活。
在指导学生观察情境时,我们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用心去体会情境,获取真切的感受,如五年级有一个单元规定学生写一篇体育报道,学生很难写出赛场情况,于是,我在体育课上让学生举行拔河比赛,用心去感受活动的经过,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够写出亲身感受,写作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让情境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1.激发写作兴趣。
孩子具有天然的写作欲望,但那是潜在的,需要经过教师的诱导与激发,才能变成现实的写作愿望,并转化为主动的写作行为。
孩子的写作兴趣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去激发,去引导,去呵护。
指导作文时,素材的选择要从儿童的需要与兴趣出发。
2.设置写作美感。
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鼓励学生背熟若干篇“例文”,考试时,套写或抄袭,从小培养弄虚作假的文风。
有的教师强调学生注意作文的思想性,必须套用大道理,写时髦的套话,从小让学生用似懂非懂,不着边际,空洞枯燥的语言去表现所谓“中心”,或表达自己不真实的感情。
学生作文变成了吹牛、杜撰、说谎话、编故事,把学做人与学作文脱节。
我们认为,没有真情的流露,就没有求善求美的追求。
小学作文教学运用情境方式,便是让学生通过感受、领悟情境,自然而然会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进而陶冶其性情。
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习作充满灵性

.
。
分析 让 学 生 积 累写 作材料 如把 学 生 带
出校 门 观 察附近 的花坛 看看家 乡 的变
,
.
,
开 展 社 会 实践 活 动
容 主题 方 法 对 学 生 的束缚 多 给学 生
、 、
.
在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中 不 仅 可 以 提 高学
生 分析 问题 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还 可 以 提
、
化 激 发 学 生 对 家 乡 的 热 爱 :浏 览 山 川 景
,
自主 与 自由 鼓 励 学 生 写 自 己 想 说 的 话
.
.
。
色 写 写迷 人 风光 赞美祖 国大 好河 山
, , ,
, 。
;
写 自 己 能 写 的话
,
。
同 时 鼓 励 学 生 自主 命
.
高学 生 收集信息 处 理 信息 的能力 教师
身边 现 象
,
、
观 看 电视 新 闻
、 。
进行 网上搜
,
习作素材
一
为提高学 生 的 习 作 能 力 打下
。
作热情
。
索 关 注 社 会 了 解世 界 分 清 真善 美 明
.
个坚 实的基 础
2
.
不 断扩 大 选 材 范 围 可 以 对 课 内作
、
。
辨假恶 丑
.
增 强 学 生 的 主人 翁意识 和社 孩 子 们 的实践 活 动 不 仅解 决
.
. 、
语 文 教 师既 要 引导学 生积 累
,
与困难
.
家庭成 员 问亲密的关怀 以 及 从
、
。
如
,
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灵性

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灵性作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中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中学生作文还是要提倡还原生活,努力表述生活中的真善美。
那么,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灵性呢?一、学习和领会根据《课标》编写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文教材写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面写作,而是将写作放到实践当中,放到生活当中,放到情景当中,实现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理念的科学性,在于它首先认识到作文是什么,意识到学会作文需要什么样的过程,所以,它充分重视利用外在和内在动力推动主体对作文原料的吸纳,改进大脑思维方式,训练多种表达能力,从而推进作文产品的优化。
二、根据教材要求,充分挖掘身边、社区、网络等资源,创造性地实施和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中思考和表达生活,还原作文教学丰富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要组织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进而反映生活。
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写作,在写作中提高作文水平,也提高人生的修养和品位。
三、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革命,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训练的新方式学生应主动地在综合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与同学、老师和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沟通交流切磋、砥砺思想,合作完成写作任务;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结合现实,针对实际,解决问题,写出为时为事而表达的专题作文。
真诚地反映生活,反映自己内心的感受,将真诚的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得等)用真诚的文字表达出来。
摒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要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了然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形于文,在每一次的作文中经历思考、反省甚至痛苦的解剖,在作文中历练文笔,升华灵魂。
作文情景教学,让学生作文心飞扬

作文情景教学,让学生作文心飞扬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这句话说明情景教学是写作重要的因素,是作文的源泉和发动机,是学生写好作文,写出好作文的关键之一。
新课标也要求教育者把作文教学引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学生生活一部分。
在回归生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在现实、思辨、假想情境中作文;提供他们抓住灵感及创作的动力,更好的表达交流自己的个人体验、情感和见解。
作文教学注重情感体验的训练,以利学生作文志趣的形成作文情景教学,让学生作文心飞扬。
一、什么叫做情景教学呢?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
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课外活动、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二、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六种;1、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2、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
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3、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
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4、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
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漫画,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活灵性

漫画,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活的灵性学生写作文是表情达意的过程,这是个性的张扬,是心灵的飞翔,不应该是痛苦的事,应该是快乐的事情,但在做的一个调查中,只有极少数人喜欢写作文,害怕写作文的学生却有一半之多。
作文教学的确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那么,怎样使教师乐于教作文,学生乐于学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呢?只有在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情况下,写起来主动积极,妙句美文就会诞生。
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有目的地进行富有创造性的作文训练。
把学生喜欢的漫画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结合起来,融入作文教学的课堂,一定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而又内容丰富的写作环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源,以漫画为载体”,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让作文教学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以生活为源,以漫画激情,让学生有话可说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
”由此可见,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这就需要学生去观察,去欣赏,去思考,去回味。
形式之一的漫画以其讽刺幽默的个性深受小朋友的喜欢,更重要的是,它是生活的缩影,因此,我们可以缤纷斑斓的漫画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从功能看,漫画既可讽刺也可歌颂,既可宣传也可娱乐;从特性上看,漫画的夸张、变形、比喻、想象等潇洒变幻的手法又是其他艺术所不能比拟的。
漫画形象史努比、皮卡丘、叮当、一休、超人等不仅深受儿童们的喜爱,连与之相关的漫画周边产品也成了抢手货。
走在校园里我们随处可见:穿的是米奇的,背的是西瓜太郎书包,里面装着史努比系列的文具,连包书的书皮也印着宇宙英雄奥特曼、美少女等图案。
孩子的童年没有漫画,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充斥着漫画的时代。
二、以创新为本,品评漫画,让学生有文可写小学作文教学必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
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有目的进行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作文训练,有目的的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让生命的灵性在情感的课堂绽放

让生命的灵性在情感的课堂绽放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92-01本文就如何在习作课上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谈几点体会。
一、巧用导语,唤醒激情学生的习作须得之于心,发之于情,才能形诸笔端。
只有让感情带动材料,才能文思流畅,才能使学生在习作中张扬个性。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者可根据写作内容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情感氛围,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
如在指导学生写《妈妈,我想对您说》这一习作时,可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深情地对学生描述:“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有这样的一个人,她在时刻给予你无私的奉献;她给你最亲诚的关怀;她对你嘘寒问暖;她不知疲倦地教导你为人处世的道理。
当你犯错时,她心急如焚;当你受委屈时,她比你还伤心;当你快乐时,她的眉毛又美丽舒展……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妈妈。
”在音乐的渲染下,教者把自己对母亲的深情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情感的“磁场”。
学生们一定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很多生活中有关妈妈的画面也会浮现在眼前。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不可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由于情感具有感染性特征,学生的情感只有在富有激情的氛围中,才能不断掀起波澜。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用充满真挚的情感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让情感成为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验,诱发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
二、再现情景,点燃激情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
习作指导课,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喧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
让灵性在课堂中闪光

让灵性在课堂中闪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是的,语文教材仅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开启聪明心智,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1 静默沉思,让灵性起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创造让学生安静学习的环境,让课堂静下来,让学生的心静下来,默默地读文,沉沉地思考,静静地感悟,让全身心沉浸在这静静的、浓浓的学习氛围中,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时空。
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在教学“开凿隧道”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1)通过默读、勾画、批注等学习方式来自主研读课文,深刻领悟这一片段的思想感情。
(2)填空。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工程十分艰巨。
詹天佑采用了不同的开凿方法:①因为居庸关(),所以,开凿居庸关隧道采用()的方法。
②因为八达岭(),所以,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的方法。
③这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詹天佑杰出的()和卓越的()精神。
(3)分别画出开凿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
这样,让学生静下心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钻研、领悟,让学生的灵性在与文本、与科学家詹天佑的无言交流中起航。
品味深思,让灵性飞扬在教学“‘人’字形线路”这部分内容时,(1)采用自主研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设计“人字形线路”,明白这样设计的理由和好处。
(2)增添了演示火车怎么在“人”字形线路上行驶这个环节:学生自个儿边读文边演示;同桌互助演示;抽学生在全班边讲解边演示。
通过演示,感受詹天佑的聪明智慧、杰出才能和卓越的创新精神。
这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灵性在鲜活的课堂中飞扬。
巧设情境,打造高效快乐作文课堂

巧设情境,打造高效快乐作文课堂作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
由于作文本身的抽象性和抽象性,许多学生对作文课堂产生畏惧和厌恶,甚至产生学习焦虑。
要打破这一现状,构建一个高效快乐的作文课堂,需要教师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勇气和表达欲望。
教师要巧妙设计作文情境,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作文课堂不应该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写作情境,如一段精彩的电影台词、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片、一篇优秀的小说摘抄等,让学生感受写作的乐趣和价值,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好奇心。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的角落或者社会大街小巷,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收集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表达欲望。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在写作时会更有情感投入和创作热情,从而达到更高效的写作效果。
教师要注重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快乐感。
在作文课堂上,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表达自由和展示机会,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写作动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写作比赛和写作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写作,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信心。
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认可,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享受到成就感和快乐感,培养他们对写作的热爱和信心。
通过这样的学习氛围的构建,学生会愿意主动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从而产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效果。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写作方法,让他们能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质量。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写作功底和写作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到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帮助他们在写作中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和陷阱,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自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批改学生作文的方式,让学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之处,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写作的动力。
让学生的作文灵性飞扬

让学生的作文灵性飞扬摘要:小学高年级个性化作文教学要从内容个性化、思路个性化和形式个性化三方面实施,转变当前小学生作文存在的诸多问题,确保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迅速提升。
结合多年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立足个性化作文教学理论,分析了小学高年级作文情况,提出了小学高年级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为学生作文的灵性发展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作文;个性化;问题目前,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一直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文内容单一、思路僵硬、形式固定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小学高年级的作文不能再沿袭中低年级的条条框框,不应再让小学生套用固化的模式,要充分体现出作文教学在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作文教学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文立足个性化作文教学理论,分析了小学高年级作文情况,提出了小学高年级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为学生作文的灵性发展提供了建议。
一、小学高年级作文情况1.内容老生常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是作文内容的设置仍然存在老生常谈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缺少写作的素材,内容空洞,缺乏想象力;语言贫乏,组织语言的能力较差;作文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假话、空话多;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作文的表现力,使作文内容千篇一律,不能吸引人进行深入阅读。
另外,内容长期固定化的现状会出现无论教师出怎样的作文题目,高年级的小学生都能够不假思索地“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作文内容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甚至要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就是让你觉得不对劲。
细究起来,原来这样的习作都是胡编乱套的。
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为了巩固基础,往往会细致地强调写作内容,追求习作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对学生真实情感的开发,对写作角度思考的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走入了内容缺乏变化的误区。
2.思路单一狭隘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让写作成为学生抒写灵性的需要

让写作成为学生抒写灵性的需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各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积极参与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针对目前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以丰富学生作文题材为突破口,以引导学生解读经典作品,体验写作魅力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独抒性灵、自由表达能力为着力处,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绩。
一些经验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引领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树立表达的信心作文言之无物,空洞肤浅,是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创作的源泉——生活。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鼓励学生用一双慧眼发现生活的“美”,用一颗慧心去体悟生活的“真”,让学生充满真情,自由表达。
多年来,我坚持“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作文要从生活中来,从“记录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绿洲,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丰富作文素材库,敞开思路,抒写性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生在生活中真切的见闻、感悟一旦转化为行文的欲望,“厌写”就变为“乐写”了。
记得一位学生在以“亲情”为话题的写作训练课上,三次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以真情打动师生的场景。
第一次他上交的作文只有寥寥数语,语言平实流畅,但内容贫乏,我无法从他的文中读到他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于是决定让他重写;第二次上交的作文洋洋洒洒千余字,但很显然不是他自己的作品;我敏锐地感觉到他在回避这个话题作文,我多次找他谈心,了解事情原委,才知道他父母早就离异了,亲情对他来讲本没有太多的感触。
我开始鼓励他“作文就是为思想而表达”就是“源于生活的真切感受”,在我的启发下,他勇敢地敞开心扉,抒写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对父母团聚的期冀,对温馨生活的向往,在逆境中坚强自我,乐观豁达的表现,突然让我发现,他是一个多么懂事,多么上进的孩子,我差点失去走近他心灵的机会。
“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找到生活的活水源泉。
二、解读文学作品,体验写作魅力,拨动学生抒情的心弦阅读与写作好比是语文教学的“双璧”,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都可以成为学生借鉴的蓝本。
创新作文教学方法 放飞学生创作灵性

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放飞学生创作灵性很多教师从主观意愿出发,按自己的思路去辅导学生作文,导致很多学生在写作中缺少主动性,缺失个性,缺乏灵性。
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创新作文教学的方法,放飞学生的创作灵性,让他们真实的情感在字里行间自由流动。
标签:作文创新生活真情灵性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认为,写作要抒写真情实感,反对限制束缚,体现创新求变,突出率真和自然。
这虽是古人的观点,但直到今天,这种理论依然熠熠生辉,给我們的作文教学提供启迪和借鉴。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从教的角度看,教师多从主观意愿出发,按自己的思路去辅导学生作文,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难以自由表达。
部分老师甚至从应试作文角度将作文模式化,他们指定的题材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作文中找不到兴奋点。
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指定的作文和他们的实际生活缺乏联系,他们没有合适的素材,只好用“无病呻吟”来应付差事,自然缺少了作文的主动性,缺失了个性,缺乏了灵性。
让学生在作文中自由表达,让他们的情感自由流淌就真的这么难吗?笔者反思二十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拙见。
一、指引学生去自主选择既然很多学生在作文中无话可写,教师就应该少布置命题作文,把作文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事想写,有话可写。
每学期我都要布置几篇开放性作文,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中选材,自己拟定题目,自己选择文体,自己确定主题,写出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作文。
在学校2018年举行的“九·一八”防空演练结束后,我班学生心潮起伏,难以平静,我体察到这一高涨的情绪,临时决定抽出一节课让他们写出心得感受,学生们纷纷拿起笔宣泄自己的心声。
李鑫璐同学在作文中写道:“短短三分钟之内,全校八百多名学生聚集到了操场上,我们的脸上神情凝重,上世纪中华民族惨遭日寇蹂躏的斑斑血泪历史再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
融情于境,让习作表达更灵性

并将想象的内容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基于实物创设演示情境,灵性提升写作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巧妙将实物引入作文课堂,通过实验创设演示情境,熟悉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表达的快乐。
在引入实物时,教师要将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实物引入课堂,以语言交流为课堂的主线,并搭建合作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语言能力训练的重要过程,它能够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在运用实物创设情境时,教师要结合不同的实物引入一定的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能够以直观感受的方式去“接触”实物,他们的内心想法就会变得丰富。
如在写“我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教师如果单纯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作,学生可能会停留在对水果的共性认识中,无法以自己的情感来结合。
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实物情境,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带进课堂,带相并结合不同的水果进行观察比较,生单纯以自己的想象写节目表演,学生可能绞尽脑汁都难以写出生动的情节。
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道具,然后在班级举行表演活动。
由于作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写出生动的内容,表演要为教学服务的。
在课堂上,教师让几个学生上台表演,但台下的学生要有目的地观察,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采访活动,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采访表演的同学,使全班同学能够从表演中获得人物生动的形象,感受同学在表演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这其实也是写作教学所提倡的,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总之,情境为学生的体验搭建了平台,学生容易在情境中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教师要巧妙以情境为载体,以语言表达为课堂目标,使学生能够与情境融合在一起。
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最终促使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14。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作者:顾永桂来源:《作文成功之路·小学》2020年第03期小学阶段,作文是重点,也是难点,导致学生对写作提不起兴趣,甚至流于形式,没有真情实感,这其实和教师教学的方式有一定关系。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灵性。
一、学会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只有仔细观察生活,认真体会,才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在写作课堂中,教师会教给学生一些比较实用的写作技巧和结构安排方法,比如第一段应该总领全文点题、第二段分开论述等,但是这些知识并不能帮助学生写好一篇作文。
学生应该在生活中多观察,认真体验和感受,写作时把这些感受写出来,才能使作文充满灵性,有血有肉。
同时,让学生观察生活,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比如,教师让学生形容一下月亮,有的学生说月亮像一艘弯弯的小船。
人们经常这样形容月亮,没有新意。
教师可以鼓勵学生用其他东西形容月亮,比如用香蕉和弯道做比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安排学生写自己最喜欢的花,允许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花带到学校,然后对花的颜色、形状、香味等进行观察后写为什么喜欢这种花。
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灵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学会体验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学生不应该只用眼睛看,还要用心感受和体会,从平常的事中体会到不平凡。
学生认真感受生活并进行感悟和评价,不仅能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还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经常写、反复写一件事,在下次写作中,可以把上次写的加以润色,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更加有血有肉。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事情和感受写下来,养成良好的随笔记录习惯,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不间断的写作练习,丰富情感,在今后的写作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把自己一天中经历的难忘的事记录下来,定期翻看,在翻看过程中可以对自己所记下的事情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对这件事的态度和感受会发生变化,能获得新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案:运用情景激发写作灵感

小学语文教案:运用情景激发写作灵感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如何通过运用情景激发写作灵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目标如下:1. 学生能够理解情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运用情景激发写作灵感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创造性的写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情景图片和实物道具,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2. 教师准备几篇短文或者故事,用于示范如何运用情景激发写作灵感。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引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思考,例如提问学生平时写作时会用到什么材料和灵感。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运用情景激发写作灵感。
第二步:激发写作灵感1. 教师展示一些情景图片,例如一张阳光明媚的海滩照片。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与海滩相关的场景、人物和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细节和感受。
教师可以示范如何通过描述细节和情感来激发写作灵感。
3. 教师将一些实物道具递给学生,例如一个玩具飞机或者一枚硬币,学生观察实物并描述与之相关的情景和故事。
第三步:示范写作1. 教师选择一篇短文或者故事,与学生一起阅读。
教师强调其中运用情景描写和情感表达的部分。
2.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写作素材,例如一些情景图片、一句引人入胜的开头或者一个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然后示范如何用这些素材进行创作。
3. 教师与学生一起修改和完善示范作品,讨论如何运用不同的情景和情感来提升写作的质量。
第四步:学生实践1. 学生们分组或者个人进行创作,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景或者从教师提供的素材中选择一个进行写作。
2. 学生进行初步的写作,可以采用任何写作形式,例如记叙文、议论文、写景诗等等。
3. 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的写作,提供建议和改进建议。
第五步:展示与总结1. 学生们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的灵性在情景作文教学里充分闪现
发表时间:2013-05-31T10:57:42.6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3月总第114期供稿作者:邹进红[导读] 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习作散发出他们生命的原味,展露他们的本领。
邹进红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龙溪小学564407 作文是生命和生活的抒写,它与人的生命、生活密切关联。
我们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们在抒写中保持对话应有的姿态和灵性,引导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
一、让情境作文进入孩子的课堂
情境的创设和优化是写好情境作文的基础,无论是地点的选择还是时间的安排等,都须事先进行认真的优选和细致的策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效果。
如在指导写《校园之春》,课前准备时,我细致观察了校园,认为花坛最有内容写。
恰逢一串红的花期,我带领学生来到花坛前,细心观察,一串串的花朵挂满枝蔓,就象串串风铃在随风摇晃着,把花坛装点成一片彩潮涌动的海洋,暗喻着集体力量的磅礴。
学生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渐入佳境,写作热情顿时大增。
也充分感受到了一串红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指导学生观察情境时,我们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用心去体会情境,获取真切的感受,如五年级有一个单元规定学生写一篇体育报道,学生很难写出赛场情况,于是,我在体育课上让学生举行拔河比赛,用心去感受活动的经过,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够写出亲身感受,写作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让情境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
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生存方式。
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
这就为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基础。
我们应该让作文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需要。
孩子具有天然的写作欲望,但那是潜在的,需要经过教师的诱导与激发,才能变成现实的写作愿望,并转化为主动的写作行为。
孩子的写作兴趣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去激发,去引导,去呵护。
指导作文时,素材的选择要从儿童的需要与兴趣出发。
如在让学生写关于《母爱》的文章,可以做个实验,让孩子身上揣个鸡蛋,时间限制为两天,必须保证鸡蛋不离身。
就连睡觉也不例外,来体验母亲对自己十月怀胎的不容易。
学生马上就会产生写作兴趣,树立好写作的自信,也能写出真情实感。
热爱生活,带着纯真美好的情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对于写好作文是至关重要的。
情感不丰富是写不出高水平的作文的。
想真正拥有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耳朵和心灵,是需要长期培育的,而这样的培育在本质上是生命的开发和提升的过程。
作为学校教育的作文教学,对学生生命本身的开发与提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三、让情境作文展示学生的灵性
真正好的语言一定是活的,而灵动的语言必然来自灵动的心。
孩子原本就是具有灵性的人,所以,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悉心保护孩子弥足珍贵的灵性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十分注意的问题。
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我们不宜过多束缚,应给孩子的心灵以广阔的自由呼吸空间。
在习作中放飞他们灵动的心,让他们袒露真诚,说真话,抒真情,恢复语言的活力,做到人文合一。
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习作散发出他们生命的原味,展露他们的本领。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作文,我们应该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儿童的作文。
从儿童的视角看孩子的的作文,我们就会发现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语言特点,有他们的思维方式,有他们的精神世界。
反观我们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习作水平,只有当每个学生的灵性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